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2
标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2
金栋按:出土文物、特别是书籍,对历史研究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幸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恰好出土了两批汉代医书。马王堆医书下葬于西汉早期,武威汉代医简下葬于东汉早期。二者相隔的二百年,正值《内经》时代的核心时期。尤其是马王堆医书,既有“医经”又有“经方”,对《内经》时代的研究意义重大。《时代》必然要仔细探索,这两批出土医书和《内经》的关系。
先生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见解。
武威汉代医简属于经方,方药水平高于仓公,伤寒治法与《内经》略同。
马王堆医书最有考证意义的是,其中的经脉学说。今可断言,马王堆医书时代,今《内经》的经脉学说远未完成。这不但为《内经》成书时代,提供了可靠地上限,也足资证明,经脉学说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演变。
总之,出土医书完全支持,《内经时代》的主要见解。
《时代》初版时(1985)张家界汉墓出土医书尚未发表,故本节原文未曾提及。今参看已经发表的张家界汉墓医书研究成果,更加证明了先生的远见卓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6
一、近现代出土医书概况
【原文】1972年和1973年,出土了两批极重要的古医书。它们都是汉墓的随葬品。本书把《内经》成书时代粗定于两汉,这些古医书与《内经》有什么联系是一定要探讨的。
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简牍医书,经专家整理研究后,定名《武威汉代医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于1975年。初考下葬于东汉早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11种,简书共4种。专家据各书内容定名如下:
⒈《足臂十一脉灸经
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⒊《脉法
⒋《阴阳脉死候
⒌《五十二病方》(以上五种合为一卷帛书)
⒍《却谷食气
⒎《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⒏《导引图》(以上三种合为一卷帛书)
⒐《养生方
⒑《杂疗方
⒒《胎产书》(以上三种合为一卷帛书)
⒓《十问》(竹简)
⒔《合阴阳》(竹简)
⒕《杂禁方》(木简)
⒖《天下至道谈》(竹简)
这批医书,下葬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截止目前,以上15种医书中正式公诸于世的为前五种。
前五种书及有关研究结果以《五十二病方》为书名,于197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外研究这五种医书的文章较多。系统研究仍以《五十二病方》中所附文章为主。近年来,“马王堆医学研究会”对其余医书又有很多研究,大多未正式发表
近代还有过三次医简出土。
1907年和1916年两次在敦煌出土木简,其中关于医学的只有十余枚,多残缺,已收入《流沙坠简[21]》。
1930年在居延地区发现数枚医简,已收入《居延汉简[22]甲编》。
近代出土医简都是汉代遗物,唯内容很零乱,价值远不如《武威汉代医简》和马王堆医书,本节不予讨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7
【补注】
⑴武威汉代医简: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成书年代应在东汉以前。简牍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包括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还记载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记载针灸治疗腹胀病的方法。简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自简22至25记录针灸禁忌。简文还记有,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治疗时,应禁忌的器官部位。学者认为,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百度百科)
武威医简基本上是医方性质的书,每一条条文列方名、病名(或症状)、药物、名称、分量、冶合方法、服药方法、服药禁忌及其反应。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简牍中除针灸禁忌部分外,很少医学理论的内容,与古代医药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很少有联系之处。根据中医学发展史,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理论系统,一般早起的医方著作则仅仅是医疗实践的记录,文字朴素,内容简练。这批简牍没有医学理论内容,正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医药著作多数是将理论与临床经验分别记录和著述的。(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上卷·武威汉代医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8
⑵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11种、简书共4种:共15种古医书。因《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本,所以有学者认为是14种。定名为《马王堆医书》或《马王堆古医书》。
马继兴认为:在医学的类别方面,如果按照西汉官修的目录学《七略·方技略》的分类法,以上医书可分为四类:
属于“医经”类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属于“经方”类的有《五十二病方》。属于“神仙”类的有《却谷食气》、《导引图》、《胎产书》、《杂禁方》。属于“房中”类的有《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
当然,这种汉代的医书分类法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从它们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分析,这14种古医书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有关预防医学思想:属于卫生学的范畴。其中包括医疗体育的专著《导引图》;利用呼吸运动达到保健目的的《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中所记录的一些有关强身益气的方剂。
②有关医学理论:其中包括论述生理、病理的十一脉学说专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诊断专书《阴阳脉死候》,论述诊脉方法及灸法、砭石治疗理论的著作《脉法》,论述胚胎生理及孕妇调摄的《胎产书》,以及关于养生理论的《十问》、《天下至道谈》等书。
③有关医疗方法:其中包括以方药治疗为主的《五十二病方》以及用灸法治疗为主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脉法》等书。
④其他内容:包括性医学、方术厌禁、祝由方等。在《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却谷食气》、《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方》等书中,均有一些荒诞或虚幻的内容,有待于认真考辨和分析。(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导论·第一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19
⑶足臂十一脉灸经:该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古的一部经脉学著作,惟书中只有“脉”字,尚无“经脉”一称。书中简要而完整地论述了人体11条脉的名称、循行径路、生理病理和灸法治疗。共分两篇,首为“足(脉)”篇,依次为足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六节及死与不死候一节。次为“臂(脉)”篇,依次为臂太阴脉、臂少阴脉、臂太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五节。该书原缺书名标题。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内容特点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0
⑷阴阳十一脉灸经:该书是继《足臂十一脉灸经》之后,《灵枢·经脉》之前撰写的另一种古经脉学著作。在《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此书对人体11条脉的循行径路、生理、病理均做了很多调整和补充,为后来《黄帝内经》中的经脉学说奠定了基础。但书中也无“经脉”一词,而仍以“脉”字统称,并且只采用灸法。该书原缺书名及篇目。其内容系根据先阳脉,后阴脉的顺序依次是:足巨(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相当于臂太阳脉)、耳脉(相当于臂少阳脉)、齿脉(相当于臂阳明脉)、足巨(太)阴脉、足少阴脉、足厥阴脉、臂巨(太)阴脉、臂少阴脉,共11节。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内容特点命名为《阴阳十一脉灸经》。
该书的古传本有3种。其中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两种,即甲本与乙本。张家山汉墓简书有一种,收入《脉书》中,今称丙本。三种传本以丙本保存的文字最完整。(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0
⑸脉法:该书是古医家传授弟子应用灸法和砭法的一种民间教材。其所说的“脉”字既有后世医书中的“经脉”之义,又有血脉(血管)之义。前者如在本文中提到了“气”的传导路径和利用灸法根据全身各脉所主不同病候所采取的导气治疗原则。后者则在本文中谈到在痈肿有脓时用砭石刺破血管(脉),用以排除脓血的治疗手段,以及根据脉搏诊察疾病的方法等。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此书原文首句“以脉法明教下”,命名为《脉法》。
该书的出土古传本共有两种。其中马王堆汉墓帛书有一种,即甲本。张家界汉墓简书有一种,收入《脉书》中,今称乙本。两种传本以乙本保存的文字最完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1
⑹阴阳脉死候:该书主要论述在三阴脉与三阳脉疾病中所呈现的死亡证候及有关理论。其中三阳脉的死候有1种,称为“一死”。三阴脉的死候有五种,称为“五死”。此外书中还引述了养生之理及根据脉象而决定治疗方针等,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中心内容,命名为《阴阳脉死候》。
该书的出土古传本有两种。其中马王堆汉墓帛书有一种,今称甲本。张家界汉墓简书有一种,收入《脉书》中,今称乙本。两种传本以乙本保存的文字最完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洪钧按:综看以上三注可知,张家山汉墓和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几乎相同,随葬的医书也几乎相同。这一事实证明,我当年(1984)的推断完全正确。即“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特别是马继兴先生认为:“该书(指脉法)是古医家传授弟子应用灸法和砭法的一种民间教材。”更足以证明两次汉墓出土的医书都是当时流传、使用的,因而代表了墓主人了解的医学水平。总之,今《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末之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2
⑺五十二病方:该书是一部已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书中分述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卷首列有目录。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记在各篇之首。其中除3个病名篇目缺文不详外,其余49种绝大多数是外科疾病,包括各种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及痔病等。其次为内科疾病,包括癫痫、痉病、疟病、饮食病、疝病、癃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再次为儿科疾病,包括小儿癫痫、瘈疭。至于妇科疾病及眼科疾病均各有1种病名,即婴儿素痉和“(疒马)”。
全书现存291条,每条1方,个别有2方者,各方均以用药为主,包括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该书目录之末所记“凡五十二(病)”及全书内容特点命名为《五十二病方》。
在该书之末,原帛书尚附记有多条医方佚文(间附有病名标题),惟亦均残缺不全。根据其书写字体与本文之不同,可知系在全书抄录后,另经他人续增者,今称为《五十二病方》卷末佚文。(《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金栋按:《五十二病方》含义有二:一是以《五十二病方》为书名,包括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和《五十二病方》的五种合为一卷的帛书。这是本节主要所指。二是指《五十二病方》这一种古医书。下文将提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4
⑻却谷食气:该书是一部充满道家思想及观念的养生学著作,包括却谷和食气两部分内容:却谷是不吃谷物而吃代用品。食气是呼吸有益于人体的气,属于古代气功的一种。书中除提出了具体的呼吸方法和要求外,还就一年四季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因素对于人体产生有害和有益的影响加以阐述。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内容特点命名为《却谷食气》。(《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5
⑼导引图:是一幅在帛书上彩绘的导引练功图式。此帛画在出土后已大部破损,经过多方缀合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分为上下四层排列,每层各绘11幅小图。原缺书名,也无文字解说。《导引图》之名即据其内容而定者。其中44幅小图原各有其图名标题,但这些标题和人形动作多已残缺不全。现今按照原图第一至第四行的先后及左右的顺序依次编号,并逐条进行考释。(《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5
⑽养生方:该书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共分32篇,前面是正文,最末是目录。全书文字缺损较多。现存可辨者有100条,其中包括医方79首及个别的论述文字及图像。其内容主要是用于防治衰老,增进体力,滋阴壮阳,房中补益,黑发方,健步方,治疗全身偏枯、阴痿、阴部肿胀等医方,以及各种制药、用药方法及药名等。书中还载有某些房中文字及女性外阴部位名称图等。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该书内容特点命名为《养生方》。(《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6
⑾杂疗方:该书是古医方书的一种,原帛书书首缺损,其行数与字数均不详,亦无目录。故今仅据现存残帛的条数依次编号,共四十五条。全部残帛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其一是益气补益医方,共2条。
其二是“内加”(壮阳)及“约”(壮阴)诸方,共20条。
其三是埋胞衣法,共2条。
其四是“益内利中”的补药方。其中主治文字可辨者有3条,(余)则缺文过多,内容不详。
其五是治疗“蜮”虫及蛇、蜂所伤医方共8条。
其六是主治不详的若干残缺处方共7条。
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该书内容特点命名为《杂疗方》。(《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7
⑿胎产书:该书系一种有关胎产的方技类古籍,但其内容并不全是医方。整个帛呈正方形。其中全帛二分之一的上方为图形部分,二分之一的下方为文字部分。图形部分又分为左右两图。其中右上方为“人字”图(原缺图名,今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人字”图定名),其内容是并列有两小幅横绘的人形图。这是一种根据胎儿产日预卜命运的迷信测算图,但并无文字解说。帛的左上方为题名“南方禹藏”的埋胞方位图。这是一种迷信的埋藏新生儿胞衣(“埋胞”)选择方位的图,也没有专门的文字解说。
帛的下半文字部分,系由右侧第1行逐行写录者。今据其内容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即其中自第1行至第13行为“禹问幼频”的养胎论一篇。其内容论述十月胚胎的形成及产母调摄法。其文与六朝、隋、唐时流传的“十月养胎法”(见《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及《医心方》等书引文)大致相同。但其内容更为古朴简要,足证是其最早的祖本。
文字的后部即自第13行至第34行为集录的医方,现存共21方,其内容主要是安胎保产,求子诸方。自第34行以下的左侧原帛尚有10余行的面积空白,没有书写文字与绘制图形。
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该书内容特点命名为《胎产书》。(《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7
⒀十问:该书共分十篇,系以相互问答形式编写而成。根据原简出土的排列次序,此十篇分别为黄帝问天师,黄帝问大成,黄帝问容成,尧问舜,王子巧妇问彭祖,帝盘庚问耇老,禹问师癸,文挚问齐威王以及王期问秦昭王。书中主要论述房中养生之理,兼及呼吸、服食诸法。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编例特点命名为《十问》。(《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7
⒁合阴阳:该书是现已发现最古的一种论述房中之法的专书。全书共分九条。第1条首论房事前的按摩之法。第2条,首为“五欲(之征)”,论房事前的准备。其次则综述了房事的全部过程。第3至第5条均系分述各种房事活动。其中第3条“十动”,论10种动作次数。第4条“十节”,论10种仿生(动物)姿势。第5条“十脩”,分论有关方位、节奏、深度及频度等问题。第6至第8条均系分论各种房事反应。其中第6条“八动”论述了8种以肢体活动为主的反应。第7条“五音”,论述了5种以声音为主的反应。第8条“十已(之征)”,论述了10种以气味及感觉为主的反应,作为完成10个阶段(10次)的标帜。第9条论房事养生的意义。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全书开始第一句“凡将合阴阳之方”命名为《合阴阳》。(《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8
⒂杂禁方:该书为古方技书之一。其内容以厌禁为主的方术之法。全书共11条,仅百余字。虽非医书,且均涉及迷信之事,但作为与古医书同时抄录并出土的文献,仍有其相应的史料价值,故今扔一并予以考释。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小组根据其内容属于古禁方之列,故命名为《杂禁方》。(《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8
⒃天下至道谈:五字系该书原记在简首的书名标题。考其涵义,天下一词指人世间。至解为真。道即理,至道即真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就是至道,即真理。
该书是古房中术专书之一,全书共分二十七条,第1、第2条论“玉闭”之道。第3、第12、第14~第21、第25各条分论“十动”“十势”“八道”“八动(观)”“五音”“五欲”“三至(诣)”“十已”等房事之法及其反应,文字多与《合阴阳》一书相近。第4~第10、第13各条论七损、八益。第11条论生而不学者二。第22~第24、第26、第27各条,则杂论女阴各部名称及阴阳之数等。(《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马王堆汉墓医书考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9
⒄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根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遣册木牍所记墓葬时日原文即:“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可知其墓葬的准确年代为公元前168年,即汉文帝初元十二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导论·第二篇》)
廖育群说:“马王堆出土医书……在总体上恰恰涵括了西汉末年向、歆父子整理古籍时所编目录《七略》中‘方技略’的‘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方面。……这四大方面,即是该时代‘方技’概念的外延所及。……是该时代正在使用的知识载体。因而尽管站在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者的立场,将马王堆医书的著作年代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但最可靠的证据则是该墓的墓葬年代——公元前168年,只能将其视为承接先秦、降至西汉初期,医学发展实际水平的客观表现。站在这样的立场看问题,这些医学著作与《七略》‘方技略’的范围吻合,便非纯属偶然了。”(《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29
⒅《五十二病方》为书名:本书所收古医书五种,原来都没有书名。为了称引方便,整理小组根据内容试加了书名。由于其中《五十二病方》字数最多,就以它作为本书的总标题。(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凡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0
⒆中外研究这五种医书的文章较多:随着马王堆古医书释文的陆续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科研工作。继70年代帛书小组成员在《文物》、《新医药杂志》等发表的论文外,进入80年代后,在国内一些中医药刊物上研究马王堆古医书的论文逐渐增多。特别是1980年1月及1981年2月由湖南中医学院先后汇集国内的一些研究论文印行了《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第1、2辑)。又于1981年9月在湖南衡山,1984年6月及1990年9月在长沙市先后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马王堆医书研究学术报告会”,并相应地成立了“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每次学术报告会均有国内很多医药科技人员参加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其中有的论文则分别又刊载在一些中医药及其他报刊上。这些论文的内容、体裁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综述、文字训释、养生导引、药物方剂、病理诊断、临床各科医疗及其他等方面。
然而,有关整理马王堆古医籍的专书正式出版者不多。早在70年代末,马继兴在全部马王堆医书释文的基础上对各古书进一步予以注释、语译和考证研究,写出了《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一书。
1988年7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湖南中医学院周一谋先生等人的《马王堆医书考证》一书。1990年6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周世荣先生的《马王堆养生气功》一书。前者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集基础上作的补充注释;后者则围绕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一书,结合历代养生学文献,加以引申与发挥。
在国外,专门的学术会议有1979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举行了一次马王堆帛书会议。我国有李学勤教授出席并作了学术报告。
参加过考察研究马王堆古医书,并发表过有关论著的国外学者主要有:曰本的赤堀昭、山田庆儿、坂出祥伸、森村谦一、江村治树、有地滋,德国的文树德、美国的夏德安等人。他们的文章主要见于《曰本医学史杂志》、《汉方之临床》、《东方学报》等刊物及有关医学著作中。(《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导论·第一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1
⒇大多未正式发表:《时代》初版(1985)前,马王堆医书研究成果出版发表情况如下:
1973年12月马王堆三号墓帛(简)书出土后,旋即于1974年夏由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成立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以下简称“帛书小组”),从事这批帛(简)古籍的整理工作。其中属于医学方技性质的帛简古书由唐兰、李学勤、周世荣和马继兴承担。(唐先生只参加了《导引图》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初期工作)1975年帛书小组在《文物》杂志第6及第9期首先发表了其所作的部分整理释文。即《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释文》(一)(内容是《导引图》、《却谷食气》、两种《十一脉灸经》、《脉法》及《阴阳脉死候》的释文)和(二)(内容是《五十二病方》的释文)。与此同时还在该两期杂志上发表了帛书小组合写的几篇研究该书的论文。1979年4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此书中包括影印及复原的彩色导引图及论文集,由唐兰、周世荣和马继兴撰写。同年11月,该社又出版了《五十二病方》一书(其中包括《文物》1975年第6期及第9期刊载的几种古医书的释文及研究论文)。到1985年3月,文物出版社将马王堆出土的全部古医学方技书(包括以前尚未正式发表的《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的图影及释文)结集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四集出版(李学勤,周世荣和马继兴编撰)。至此,马王堆古医书的全部文献及原貌始得公开发表。(《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导论·第一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1
[21]流沙坠简:中国近代考古学著作。罗振玉、王国维合撰。共3册。1914年出版,1934年校正后重印。收录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在中国盗掘的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见罗布泊文书)及少量纸片、帛书等,共计588枚(件)。《流沙坠简》的材料出自法国汉学家E.E.沙畹著作中的照片。该书分作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部分,有释文和考释。王国维有长序论述考证。该书为中国近代最早研究简牍的著作。详细内容请参看百度百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1
[22]居延汉简: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学界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欲了解居延汉简的各方面状况,必须首先了解汉代长城居延要塞的情况。详细内容请参看百度百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5
二、出土医书的成书时代与《内经时代》
【原文】马王堆医书和武威医简的下葬时间相距约二百年。专家多认为前者早于《内经》、后者晚于《内经》。但是,在推断它们的成书时代时,却要把《内经》成书假设到战国或更早去。
研究武威医简所得的有关结论是:“从《内经》开始出现至武威医药简牍写成的时代,估计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文物,1973年第12期)
这是留有余地的结论。但据此估计,仍应把《内经》的“出现”定到战国或更早的时代去,而且《内经》的出现含义不明确。
研究马王堆医书的一种结论是:“两部古灸经(指上文所列书名的1、2两种——本节注)要早于《黄帝内经》的这一论断是有足够根据的。如果从《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来推定,那么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五十二病方》136页)
这一结论的前半是十分正确的,后半很值得商榷。从《内经》成书于战国的假设出发推定灸经的成书年代,不如大体确定灸经的成书年代,再推定《内经》应何时成书。
专家又据文字学说:“这卷帛书(指上文所列书名之5——本节注)的写成还要比吕后元年早一个相当时期。”又对照同时出土的《老子》字形说:“这一帛书的抄写也不能晚于秦汉之际。”(《五十二病方》181页)
文字专家与医史专家的看法略有出入。帛书的“写成”与“抄写”是两回事。但是,基本上以字形演变为根据推断“抄写”年代,至少在研究属于秦汉之际和汉初的出土文献时不可靠。更多的根据不必举,西汉儒家仍然今古文并行是公认的。专家又认为,民间医书“应当是用当时通用的字体书写。”(《五十二病方》180页)拙见以为,“通用”的意思远不等于和“铜器铭文”相同。现代字形演变统一应比秦汉简单得多,至今一些老先生的手稿仍不用规范简化字。我们不能据以断定这些手稿抄写于几十年前。
    把“成书”、“写成”时代再往前提相当长的时间,大约是推测墓主人把早已不实用的古董拿去殉葬了。我的推测则相反。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易言之,墓主人时代的医学水平——确切说是墓主人了解的医学水平,即以马王堆医书为代表。我们不能排除当时一些医家掌握的水平已比这些医书高。仓公和马王堆墓主人同时,他的水平显然比马王堆医学高,但不能把二者之间加上数百年的演变。
马王堆医书中最应该受医史家重视的、也是与《内经时代》关系最大的,是其中的三部灸经。讨论《内经》时代的经络学说是本节的重点。以下在前人的基础上就此略作探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6
【补注】
⑴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值得商榷。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医学理论及治疗技术,感兴趣者请参看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该书有说。先生说“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较为客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7
⑵吕后元年:指高后吕雉元年,公元前187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7
⑶规范简化字:当指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的简化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7
⑷三部灸经:指《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39
三、马王堆医书与《内经》
【原文】(一)马王堆医书中的阴阳五行说
马王堆医书中有无阴阳思想已不必说明,看过本节开头所列书名即可知道。三部灸经中已出现泰阳、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帣(厥)阴,即三阴三阳术语。
五行学说在马王堆医书中运用如何呢?我以为有,但不多。究其原因乃是五行学说被引进经络学说较晚,最后运用仍不成功。《灵枢·经脉》已把十二经脉全部配上脏腑,但与脏腑生克说很矛盾。
比如,若按五行相生说讲经脉循行顺序,应该是按手太阴(肺金)、足少阴(肾水)、足厥阴(肝木)、手少阴(心火)、足太阴(脾土)这样循行。《灵枢·经脉》的顺序却是肺、脾、心、肾、肝。既非相克、亦非相生。《内经》最后仍未能克服这一基本理论上的大矛盾。《灵枢·经脉》亦曾力求用相克说指导治疗,仍留下漏洞。现在看灸经中的五行说苗头。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说:(阳明脉)“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门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素问·阳明脉解》中有这段文字的要点,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灵枢·经脉》中基本上照录了这段文字。《素问·脉解》中也就这段话进行了解释,却同时用阴阳五行说立论,以阴阳说为主。由此应想到汉代经络学说发展很快,研究者很多。
[自注]《素问·阳明脉解》、《灵枢·经脉》、《素问·脉解》中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略同的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素问·阳明脉解》)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灵枢·经脉》)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仍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素问·脉解》)
洪钧按:详玩以上经文可知,《素问•阳明脉解》和《素问•脉解》研究的都是上引《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那段文字。然而《阳明脉解》主要以五行相克为解,《脉解》则主要以阴阳学说为解。该两篇解释的是一个问题,且都以“脉解”为题,见解出入较大,故肯定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拙见以为,《脉解》应该早于《阳明脉解》。但无论其早晚如何均足证明,汉代经脉学说发展的继承性很明显且发展很快。《灵枢•经脉》应是《脉灸经》的直接继承者,故基本上照录了《脉灸经》那段文字,只是其中关于“胃足阳明脉”的走行、分支等复杂了许多。《经脉》论足阳明脉不仅有“是动病”,还有“所主病”、“气盛病”和“气不足病”。单靠经脉学说不足满意地解释“是动病”和“所主病”,故引入了虚实概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40
【补注】
⑴帣(音厥jue)通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云:“以音近读为厥。”周一谋等《马王堆医书考注》云:“帣:此处为厥的同音假借。即足厥阴脉。《阴阳》作‘厥阴脉’。《经脉》作‘肝,足厥阴之脉’。”
《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足臂十一脉灸经》云:“‘厥’与‘帣’上古音均见母纽。厥为月部,帣为元部韵,故帣假为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41
⑵是动则病:即是动病。指外邪侵犯经脉之病《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眉批]三阴三阳之气,旋转不息,故曰是动;经脉生于脏腑,故曰所生。”
廖育群说:“当马王堆医学帛书出土后,在《阴阳》的条文中同样看到了‘是动’与‘所生病’,由于人们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解释,所以仍将此释为症候的分类法则。……《阴阳》与《灵枢·经脉篇》‘是动’与‘所生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①《灵枢·经脉》的‘是动’多是照搬《阴阳》。许多经脉中,文字简直雷同;②《灵枢·经脉》的‘所生病’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③《阴阳》的‘所生病’记载症候,有与‘是动’完全相同的(手太阳),有包括‘是动’再加补充的(手阳明);也有完全不同的(手少阴)。这就提示我们‘是动’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种类的划分。……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整个‘所生病’均是出自注释、研究原本之人。他对原本完全赞同的则照搬;认为不足的则有补充;观点完全不一致时则记下自己的看法。”(《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第二十章:<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金栋按:据廖氏分析,“是动病”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症候分类的法则,在临床应用中,这种划分亦无任何意义于治疗实际。从各经的具体证候分析,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与经脉所过之处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41
(音显xian)洒病(振)寒:洒洒,寒冷的样子。《素问·诊要经终论》云:“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王冰注:“洒洒,寒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23:42
⑶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见第四节补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2-23 07:17
这批医书,下葬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
     回复:
     陪葬品是珍贵之物,这批竹简也可能是下葬前几百年前刻制的!《内经》与之同时,或者在其后。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2-25 13:4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2-22 15:41
⑵是动则病:即是动病。指外邪侵犯经脉之病。《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 ...

对于“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历代注家可以说是各持己见,但最接近《黄帝内经》经旨的,则是《针灸学》的观点。
    《针灸学》认为“是动病”,是在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在《黄帝内经》中,“是”是指这一经脉,“动”即变动之义。由于经脉及其经气的变化,才产生脉的盛虚,肌肤的寒热、络脉的陷下等症状,以及各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特有病证。对于这个观点,这可体现于《黄帝内经》中,每一经在论述“是动则病”时,均列举一些证候来证明,而这些证候都属于疾病的不同表现。
    关于“是主所生病”,则是在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病证。对此,《黄帝内经》是这样论述的:某一经有病,不但出现本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病证,也会影响所联系的经、脏而发生相应的证候。
    综合上述,“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是在说每一条经脉气血的变动,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主治疾病。因而,就有了《灵枢•经脉》篇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治疗法则。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