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标准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水镜先生    时间: 2015-11-27 13:41
标题: 标准问题



尺子的标准由谁制定?
什么样叫做精确?
是中国的尺,丈,分,厘,还是现代的米,厘米?
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相似性,但是最最重要的,就是-----衡量的标准是什么?要求刻度精确,仪器精密。。这是标准吗??这句话属于模糊语,不是标准的概念。
有人说:上学时,做一道需要套一个公式的数学题,如果公式用正确了,但结果不正确,这时,会判给您一半的分数,否则结果与公式全错,那么,就会给您判零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方法正确与否啊。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但因疏忽大意,而其结果错了;但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再细心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来吧?
我 想,如果抛开所有的过程,结果对了给多少分?就是说得不得分,要看评分人的标准,或者说评分人的好恶。
世界上有很多路,走了你说的那条路,就对了,走别的、你不知道的路就错了。。有这样的道理吗。。我想有也许这样的人吧。。。还不少。。
在给一物体做结论时候,参照物是否恰当,选择的标准是否准确,就决定了结论是不是正确。而不是什么我的马好,车子精良,就开始跑,南辕北辙吗
中医用什么理论诊治疾病?就是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中医标准。不是西医标准,也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标准,更不是某个美国或者任何研究机构的标准。

所以在评价事情的时候,看评论者的标准是不是准确,就可以知道结论是不是正确。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1-13 18:43
不是标准,就想法让它成为标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3 21:20
楼主这话题可是犯忌了。哈哈

作者: 水镜先生    时间: 2016-1-17 09:57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13 18:43
不是标准,就想法让它成为标准。

标准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必须符合天道,地道,人道,方能称为标准。

作者: 水镜先生    时间: 2016-1-17 10:00
llyyjj 发表于 2016-1-13 21:20
楼主这话题可是犯忌了。哈哈

莫名其妙的话,没头没尾,丈二和尚啊。。。。不知道反了先生哪些大忌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7 10:08
水镜先生 发表于 2016-1-17 10:00
莫名其妙的话,没头没尾,丈二和尚啊。。。。不知道反了先生哪些大忌啊?

呵呵,我没忌,我是怕您犯了其他中医朋友的忌,我胆小,就提醒一下,只要不犯就好。
作者: 水镜先生    时间: 2016-1-17 10:22
llyyjj 发表于 2016-1-17 10:08
呵呵,我没忌,我是怕您犯了其他中医朋友的忌,我胆小,就提醒一下,只要不犯就好。

谢谢。行的正,坐的直,光明磊落,何忌之有。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17 11:21
中医有标准但决不是阴阳五行。
穴位有标准(皮下可以摸到的凹坑等)只不过没有人探索研究(参见《解密中医穴位》》。
经络感传有标准(沿皮下行走的气样感觉)。
经络穴位虚实有标准(局部的微循环开放多或少)。
针刺补泻有标准(局部的微循环开放多或少的改变)。
.....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17 12:14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6-5-17 12:18 编辑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7 11:21
中医有标准但决不是阴阳五行。
穴位有标准(皮下可以摸到的凹坑等)只不过没有人探索研究(参见《解密中医 ...

在阴阳五行之前,中医学已经通过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由于阴阳五行的一时盛行便给中医理论改头换面。结果中医成了一头披着玄学外衣的克隆羊。不拿医学实验来验证中医却拿阴阳五行来对中医说事岂不是笑话。医学讲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规律。如果将规律前胸的胃经应当属于阴经,实际上他就是阳经。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20 13:20
标准不一定就是对的。西医的诊断治疗标准是经常改变的。
标准是人为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标准。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5-20 17:05
标准应当是现代名词、中国古代,应当是规矩、方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20 22:38
中医需要设立标准,因为有很多地方比较混乱争议较大。例如:
1、诊脉。我一直使用五个诊位。除了寸关尺还有尺1和尺2诊区。
2、辨证。中医会诊的结果往往争议较大。关键在辩证部分出的问题。
3、穴位。现在的国际标准还够不成科学标准,充其量也就是抄书而已。
4、经络。由于流派众多,方法各异。结果差异很多。
标准的建立需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有国家的力量介入,需要有高深的技术水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20 23:23
古代的穴位名称其实也曾经是确定穴位的标准。例如:绝骨穴是指用手从外踝向上寻摸,突然就摸不到腓骨的部位就是绝骨。绝是用刀切断丝的意思,骨就是指的腓骨。不过穴位到底是在腓骨的前面呢?还是在腓骨的后面呢?这个穴位的名称就解决不了了。悬钟的意思不是悬挂一个铜钟,而是悬挂一只骨踵。早期的悬钟穴是写成悬踵的,近代才给改成悬钟。悬踵的意思就是刺激这个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有一个重要的分支沿腓骨下行绕过跟骨前缘在上行到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穴。就像把后足跟悬了起来。实测的结果在腓骨前的部位有这个感传分支而腓骨后面的部位没有。所以悬钟穴定位在腓骨前缘。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5-23 09:27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20 22:38
中医需要设立标准,因为有很多地方比较混乱争议较大。例如:
1、诊脉。我一直使用五个诊位。除了寸关尺还 ...

中医的标准是很难制定出来的,尤其是诊断与疗效标准。如果要制定此标准,确实要由官方来组织、实施,但是制定者的指导思想如何,决定着此标准的可行与否。在西化思潮的影响下,如不充分听取中医人的意见建议,标准就会不适应,反而阻碍中医的发展。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5-23 11:06
说到标准,国家统编的学校教科书,应当是标准的了,但是有报道说:中医学校的毕业生,到社会上,不会诊治疾病,这样的教材,学有何用?中医人皆有体会:学中医药理论,必读经典原著。教材对中医药经典文献的介绍,只是断章取义的,未能学到真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8 21:17
  水镜先生说得好,中医应有标准。什么是标志,标准就是规矩。车有车道,马有马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百行百业都有规矩,是从业者自觉遵守的规矩。唯独中医没规矩。处方没规矩,诊病没规矩,辨证没规矩,用药没规矩。各有各的家教,各有各的传统,自立山头,唯己为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5-29 06:0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8 13:17
水镜先生说得好,中医应有标准。什么是标志,标准就是规矩。车有车道,马有马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百行 ...

“水镜先生说得好,中医应有标准。什么是标志,标准就是规矩。车有车道,马有马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百行百业都有规矩,是从业者自觉遵守的规矩。唯独中医没规矩。处方没规矩,诊病没规矩,辨证没规矩,用药没规矩。各有各的家教,各有各的传统,自立山头,唯己为大。”

一吐先生居然说:“唯独中医没规矩。处方没规矩,诊病没规矩,辨证没规矩,用药没规矩。”这简直是太狂妄和信口开河了!一吐先生所说的中医是哪国的中医呢?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29 07:39
中医要想有一个标准体系,首先要以国家为主导,成立一个国家中医标准局或委员会。然后从小标准做起,把任务分散下去。最后汇集起来就成了中医国家标准体系。不过如果这个机构还是办成一个不能办实事的官僚机构那就不要浪费国家资源了。这个标准要以科学实验为依据,切不可照抄古书了事。就像穴位国家标准那样,没有一点进展。 一旦中医有了科学的国家标准,看谁还敢说中医不科学。实际上这个工作就是回复中医科学实验的本来面目,让中医进入现代化的过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07:4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5-29 06:02
“水镜先生说得好,中医应有标准。什么是标志,标准就是规矩。车有车道,马有马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百 ...

  我不是狂妄,而是对中医现状的思考。我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直这样表达的。我也不是说别国的中医,别国的中医可以谅解,而中医的发源地如此是不可容忍。总版不信吗?你可出个案例,网友都诊,辨,用药,处方,你看用的规矩一样否?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5-29 08:1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8 23:40
我不是狂妄,而是对中医现状的思考。我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直这样表达的。我也不是说别国的中医,别国 ...

谢谢一吐先生回复。如果中医真的如先生所说,诊断、治疗、处方、用药都毫无标准,那么中医还算是一门成熟的医学吗?
1,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请问此病例,应该怎么诊治呢?

2,杨某,男,45岁,体素甚健,前五日伤于寒,头痛发热,自服止痛片四片,致汗大出,热不解反盛,日晡益剧。夜间谵语(齿介)齿,如见鬼状,全家惊恐不安,请余出诊。入室秽气袭人,患者卧炕,面赤汗垢,被半遮,手足外露。似此不恶风、恶寒者,显示表证已过。察舌苔,黄腻厚浊,尖有芒刺。诊其脉,沉滑有力。触胸腹,体若燔炭,烙手异常,脐左坚硬,疼痛拒压。------请问此病例,应当如何诊治呢?

---------请问以上两例病例,可以随便诊断和随意开药方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10:30
本帖最后由 一吐了之 于 2016-5-29 10:31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5-29 08:12
谢谢一吐先生回复。如果中医真的如先生所说,诊断、治疗、处方、用药都毫无标准,那么中医还算是一门成熟 ...

  謝謝总版赐案,哪就敬请坛上各位总版,各位版主,各位师友,各展绝学论治,看看中医的规矩如何?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10:54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7 12:14
在阴阳五行之前,中医学已经通过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由于阴阳五行的一时盛行 ...

    先生的话令人费解。请介绍【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如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的成熟只能以《内经》,《伤寒》为代表,这是历代的共识。而《内经》,《伤寒》就是用阴阳,五行说事的,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不过,《内经》,《伤寒》的阴阳五行不同于易学,而是实事求是的气化学说。六经是道,气血之道,升为阳,降为阴。升为阳以通天气,降为阴以通地气。因此,规律还是要的,比如呼吸。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10:57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29 07:39
中医要想有一个标准体系,首先要以国家为主导,成立一个国家中医标准局或委员会。然后从小标准做起,把任务 ...

统一的标准,要有理论的支持,你说东,他说西,能统一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19:1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9 10:54
先生的话令人费解。请介绍【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如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的成熟只能以 ...

fayuan_guo仔细的研究一下《内经》引用的文献资料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中医例来都以《内经》为理论依据,但是没有人研究《内经》理论的来源。整理《内经》的时代(汉成帝)距离引用的早期文献晚了一千多年。
------------------------------------------------
   先生认为《内经》引用了文献资料,内经可没有承认引用了文献资料。开篇便是“昔在黄帝”,意在远古,说明内经不与文献同流。后人有必要强奸内经之意吗?内经引用的是《太始天元册》,《上经,下经》,说明《内经》是独立的学术体系,与《周易》并立于世。先生搞学术就要有学术观点,别掉在历史的泥坑里,历史有真的吗?当代还说不清,说什么历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5-29 19:2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9 10:54
先生的话令人费解。请介绍【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如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的成熟只能以 ...

fayuan_guo阴阳五行是在整理文献的时候加上去的。难不成你还真以为哲学可以替代医学?在史无前例的年代,语录被大量的引用于各行各业的书籍中。你认为哪些专业理论是由语录创造的?
---------------------------------------------  加上去是圣人之为,有圣人之才方有圣人之为。加上去才把哲学化成了医学。没有七篇大论,素问难于自圆其说。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1 11:06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6-1 11:09 编辑

哪个中医人会认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没有标准?只是不同于你理解的“标准”罢了。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1 11:12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6-1 11:16 编辑

中国古人自立秆测影起,便立了规矩,发明了测量工具!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1 11:16
有的医生抓药时不用称量,心中亦有规矩:熟能生巧也!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6-1 20:19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29 07:39
中医要想有一个标准体系,首先要以国家为主导,成立一个国家中医标准局或委员会。然后从小标准做起,把任务 ...

说的非常好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6-1 20:20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20 23:23
古代的穴位名称其实也曾经是确定穴位的标准。例如:绝骨穴是指用手从外踝向上寻摸,突然就摸不到腓骨的部位 ...

厉害,认识有深度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6-6-2 15:4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9 10:30
謝謝总版赐案,哪就敬请坛上各位总版,各位版主,各位师友,各展绝学论治,看看中医的规矩如何?

千总列出病案,请网上师友,各展绝学论治,看看中医的规矩如何?
1,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请问此病例,应该怎么诊治呢?

2,杨某,男,45岁,体素甚健,前五日伤于寒,头痛发热,自服止痛片四片,致汗大出,热不解反盛,日晡益剧。夜间谵语(齿介)齿,如见鬼状,全家惊恐不安,请余出诊。入室秽气袭人,患者卧炕,面赤汗垢,被半遮,手足外露。似此不恶风、恶寒者,显示表证已过。察舌苔,黄腻厚浊,尖有芒刺。诊其脉,沉滑有力。触胸腹,体若燔炭,烙手异常,脐左坚硬,疼痛拒压。------请问此病例,应当如何诊治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6-2 16:37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无症状信息(色、舌脉等)可供参考;服药二十余剂无效,说明非阴虚症;现“视其舌淡苔白”,亦非阴虚。一般是:阴虚发热为低热,外感发热为高热。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7-3-8 09:06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7 12:14
在阴阳五行之前,中医学已经通过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由于阴阳五行的一时盛行 ...

所谓国家就是指早期商末周文王组织的地方(较大部族)医学研究。后来由武王等组织的周朝国家医学研究。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7-3-8 09:08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7 12:14
在阴阳五行之前,中医学已经通过国家组织的大型的医学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由于阴阳五行的一时盛行 ...

分析《内经》中的文章可以发现很多都有商末周初年代的痕迹。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7-3-8 09:12
中国早期的尺是指以某人尺骨的长度为标准器,后来历代的标准不同。因为所用的标准器不同。
英国的尺是以某人的足长为标准器的。所以足和英尺的名称相同。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8 09:5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5-29 19:18
fayuan_guo仔细的研究一下《内经》引用的文献资料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中医例来都以《内经》为理论依据 ...

fayuan_guo   您的意思是说:《内经》引用的《太始天元册》等不是文献?或者说《内经》中的内容都是一个时代的作品?记得《内经》简介中说:《内经》并非一时一人所作。你不赞同?
----------------------------------
  先生是斗口吗?《太始天元册》不是文献,因为《太始天元册》的专利就是内经。我说内经自黄帝始,是对医学的总结,是医学,懂吗?不是乱七八糟的大杂烩。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