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9
标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0
楔子
网友岐黄密室发帖子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藏的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是否传写之误?疑问如下:
1、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仓廪就是仓库,是物资中转站,即“传化物”的机构。脾为藏,主运化,与此功能不符。
2、十二藏中,其他十藏,都分别封了官,甚至心与心包都不例外,却唯独把脾胃合在一起,与文例不符。
《千金方》里脾为“谏议之官”,但其他各官都与《内经》不同,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请各位大家探讨。
就上述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1
一、 官者何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官:②官职,官位。《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荀子·正论》:‘量能而授官。’③官员,官吏。王充《论衡·明雩》:‘百官共职于下。’④感觉器官,耳、目、口、鼻身称五官。《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辨】官,吏。古代,特别是西汉之前,‘官’通常是指行政机关或职务,‘吏’则专指官吏。荀子著作里多次提到‘官人’,意思是政府里的人。‘官’本身不是官员的意思。汉以后,‘官’有时指一般官员,而‘吏’则指低级官员,但‘官’字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
汉·许慎《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
《现代汉语词典》:“官:①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②器官:五官,感官。”
《汉语大字典·宀部》:“⑶官职,职位。《字汇·宀部》:‘官,职也。’《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⑷官员,官吏。《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广韵·桓韵》:‘官,官宦。’《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⒀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赵岐注:‘官,精神所在也,谓人有五官六府。’”
《辞海》:“官:①在政府机关或军队中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易·系辞下》:‘百官以治。’如:官员;军官;外交官。⑤职责。《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韦昭注:‘官,犹职也。’⑥器官。如:五官;感官;官能。《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四十二章 官制》:“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然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2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即类比取象而已。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十二脏之官职,是如何比喻的呢?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从上内容看出,六脏六腑十二个脏腑器官,实际只有十一个官称,因系将脾胃合在一起论述之。不知何故少了一个?所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3
金栋按:六脏六腑一词,语出元·葛雍《伤寒直格》。
《伤寒直格·卷上·阴阳脏腑》云:“属性:肝与胆(厥阴)风木也,心与小肠(少阴)君火暑热也,包络及三焦(少阳)相火也,此为阳之脏腑;脾与胃(太阴)湿土也,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也,肾与膀胱(太阳)寒水也,此为阴之脏腑。脾、心、肝、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胃、小肠、胆、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
从上面十一个官称来说,是否皆是真正之官职呢?君主不可以称“官”,相傅、将军、中正、臣使、州都等,在历代官职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仓廪、作强,变通一点的话,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官职,而传道、受盛、决渎则非官职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4
二、《千金方》未载《灵兰秘典论》十二官职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十二官称,成为中医理论正统权威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5
先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起。
孙思邈(约581-682)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药学家。然而他不慕名利,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80余年医学经验,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摘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5
又,孙思邈(541-682),隋唐著名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聪颖过人,勤奋诚笃,7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被人们赞为“神童”。10多岁时崇尚医学典籍,博涉经史文献,20岁左右就能谈论庄老、佛典及百家学说,拥有丰富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旧唐书》称其“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对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一生博学多闻,对中医学的研究尤为精深,专心行医,为乡邻亲友治病,每多良效,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为利禄所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注:二书简称《千金方》,然多指《备急千金要方》)两书,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具备的医学巨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5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主要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儿婴孺、伤寒、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首,有纲有目,分门别类,内容博深,晖丽万有,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首先,对医德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十分重视妇产科,以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妇人之胎、产、经、带诸病及围产期卫生和优生思想。在医理方面,博采群经,辑录了《内经》和扁鹊、仲景、华佗、王叔和、巢元方等各家论述,是研究魏、晋、隋、唐医药的重要文献;在方药方面,广泛裒集了前代医家的大量方剂,以及当时流传民间的许多有效方药,并参以己说,总结了用药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医学类书。(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内容提要》)
金栋按:以上所摘引孙思邈的卒年一样,生年各家有出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6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如此乃得为大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7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十二官职胸中了然。但在其著作《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皆有“论曰”二字,其所“论”者,既有《黄帝针经》(《灵枢·本神》)者,亦有《中藏经》者,还有其它医籍者,但未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之内容,因五脏六腑之官称并未沿袭抄录《灵兰秘典论》者。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云:“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这说明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据《千金方·序列》及《自序》、《新校正》序、《新·旧唐书》等推测)。并且六腑官实际只有五腑官称,没有三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8
《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脏官职之排列顺序是按《尚书·洪范》篇所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生数排列的,即肾者后宫列女,心者帝王,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者谏议大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8
五脏配五腑,具体官称之顺序是膀胱者水曹掾(苑yuan),小肠者监仓吏,胆者将军决曹吏,大肠者监仓掾,胃者内啬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9
其后,同时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五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疑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文中小字乃孙兆等《新校正》语。完全沿袭抄录《千金方》的内容,只不过其排列顺序是按五行相生序肝、心、脾、肺、肾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而排列,与《千金方》排列顺序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39
然隋·萧吉《五行大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时却尊《素问》之官称,云:“《素问》云:‘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不同于《素问》者,只载录了五脏之官称,将“脾胃”者,提炼为“脾”者,以应五行之说,亦或系传抄致讹漏掉了“胃”?其顺序亦作了调整,即适合于五行之相生序。不知孙思邈“博取群经,勤求古训”,是否见过《五行大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0
《千金方》之五脏五腑官称,被后代医籍所载录。如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普济方》,虞抟《医学正传》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0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之说?有学者说,《内经》有文化之美,实则中医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兹就中医十二官漫谈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4
三、十二官称漫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5
1、心脏:君主与帝王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即心者,“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见过《素问》,可为什么在脏腑官职称谓中没有采纳《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官”,而是沿袭抄录了“帝王”之称呢?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君主”之说?
说孙思邈并不认同经典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是否如此呢?请看其前代著作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为帝王,监领四方”。
由以上看是否一脉相承?是否别有所本?否则孙思邈是不会记载“论曰”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6
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
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点校说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7
据孙思邈《自序》及《大医习业》推测,孙思邈虽未提及《中藏经》这本书籍,但肯定见过其内容用别本(另外之书名)流传。因为孙氏所处的时代,三卷本《中藏经》之名称尚未见史志所载录。
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按《隋志》所载华佗诸书,今俱亡佚,外间所传,惟有赵孟顺手写本《中藏经》上、中、下三卷。然此书隋、唐、宋《艺文志》均不著录,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及陈振孙《书录题解》始载之。其卷端由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序一篇。处中自序为佗外孙,谓此书因梦得于石函,其言皆怪诞,不可究诘,序末题‘甲寅秋九月’,古人无以干支纪岁,伪迹显然。”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华氏中藏经》三卷,《平津馆丛书》本。汉·华佗撰,佗事迹见《后汉书》、《三国志》。是书著录于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并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作《黄氏中藏经》,黄乃华之讹。其注云应灵洞主探微真人撰者,乃邓处中之号,因处中作序,遂视以为撰书之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8
【心者,君主之官也】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8
由上比较可以看出,《灵兰秘典论》“君主之官”这一句话似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淮南子》),或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历代医学典籍中尚有心为“帝王”之称也,虽未跻身于四大医学经典之行列,可列入了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医学经典之中(《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钱超尘序》云:“医学之经典,犹如学者之四书五经,地位尊崇,不可替代。在中医典籍中,能被尊为‘经典’者,除清季《温病条辨》外,皆在唐以前。《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框架,交相辉映,绵亘千古。这十四部重要著作,犹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在中医学传承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否亦甚为合理?这是因为二者基本等同,而小有区别。有功德而据天下者可称帝王,君主既可以是帝王,亦可以是诸侯、卿大夫。请看工具书的解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9
班固《白虎通·卷二·号》:“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49
互联网《百度百科》:“帝王:皇帝及各种君王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0
《汉语大字典·巾部》:“帝:①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说文·上部》:‘帝,王天下之号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0
《辞源·巾部》:“帝:㈡君主的称号,皇帝。如三皇五帝。《左传·僖》二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0
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帝: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以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1
《汉语大字典·口部》:“君:①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阶级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称帝王。……2.称诸侯。……3.称大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1
帝王者,一切政令之所出,高级指挥中心,犹如人体之心脏。因“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与“神明出焉”虽名称不同,但比喻之意义相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2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汇释
唐·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2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伯言心者,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此语见《灵枢·邪客篇》,又《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师传篇》同。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神明从此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3
明·吴昆《素问吴注》:“心为一身之主,五脏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之官。心藏神,故曰神明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3
明·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3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4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净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4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至贵者,莫如君。君者,人之主也。若以十二脏论之,则心者,君主之官也。虚灵万应,故神明出焉。首举心为君主,而郑重言之,所以示贵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4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心以神用,清静无为,内主一身,外役群动,无所为也,而实则无一非心之所为,故亦曰官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5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官:官能,任用。非指‘官位’。君主不可称‘官’。此借用国家机构中各种职能的分类,比喻各脏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神明出焉:神明,神明之神的灵慧致用。并非仅指精神及意识、思维活动。此处泛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出,出现,表现。政出多门则殃,政出专门则昌。此处以拟人摄政的方法将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分类归属于某脏。……[语译]心犹君王,主持推动、灵慧致用的生命活动归属于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56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君主之官:《灵枢·师传》‘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人之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及藏府功能之彼此协调,和气血通畅,全赖于心的功能,故以君主之官譬其重要。‘官’作‘职守’解。神明:包括思想智慧,精神活动等。……[语译]在人体内,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生出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8:55
2、肺脏:相傅与上将军、大尚书(丞相、宰相、相国)
《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即肺主魄“为上将军”,使在上行;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显然当时肺既有上将军之称,又有大尚书之谓,此可说明其官职并不稳定,亦是变动的。而号为“上将军”者何等官职?大尚书又何等官职?与“相傅之官”是否相同或相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8:56
将军者何谓?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将军总叙》云:“三代之前,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故《夏书》云:‘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盖古之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之义。其卿,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将亦命卿也。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未有其号,魏献子、魏文子始有将军之称。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辞海》:“将军:①高级军事统帅。春秋、战国为军队统帅泛称,亦作为高级武官尊称。秦、西汉初略同,后渐为正式官称,冠以各种名号,如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因事立名,事讫即罢。魏、晋、南朝、北朝、北齐唯领军将军、护军一类为专职武官,各有职司,其余诸名号将军多为加官,非专职统帅。西魏、北周各级府兵组织统帅亦带将军号。隋、唐置,各冠以卫号、军号,协助大将军、上将军统领府兵、禁兵。辽、金亦置。明代镇守边防的将领及率兵出征的总兵官得挂将军印,名号不一,如征蛮将军、平羌将军等,事毕纳印。清代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亦授将军名号,事毕即罢。②高级军政长官。汉代重号将军于典领军队外,亦常参政。魏、晋、南北朝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者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军事民政。……③名誉职衔。魏晋南北朝将军名号繁多,品帙不等,多用为加官荣衔。后代用作散官、阶官虚衔,如建武将军、振武将军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8:57
上将军,汉置。官位乃居将军、大将军之上也。既有兵权,亦参国家政事以辅佐帝王。如西汉初上将军吕禄便是。
汉·班固撰《汉书·高后纪第三》:“七年(注:汉惠帝7年)……赵王禄为上将军。”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太后持天下八年……病困,以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高皇后》:“八年(辛酉,前180)……秋,七月,太后病甚,乃令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注:汉初宿卫京师的军队)。”
吕思勉《秦汉史·第四章汉初事迹·第四节汉初功臣外戚相诛》:“七月,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居北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8:58
唐以后,十六卫各置上将军,以行环卫之职。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十六卫: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
《辞源·寸部》:“[将军]官名。……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之官及武散官。”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十六卫:隋、唐统率禁卫部队的官署。……十六卫始均称‘卫’。十六卫分领府兵各军府者,凡十二卫,与隋朝相同。各位主官有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一人、从二品。时府兵制已崩溃,上将军及原有诸官,仅存虚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8:59
肺为上将军,执掌兵权,环卫帝王,或参政事,位次丞相。
《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云,肺者“又为承相”。而《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肺为将军”、“肝为丞相”,但马继兴据《灵兰秘典论》及《医方类聚》校注为“肝为将军”、“肺为丞相”,认为系讹作。妥否?《千金方》沿袭《中藏经》肺为“上将军”之官称,《中藏经·卷上·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云:肺者“号为上将军”。说明当时肺确有“上将军”、“将军”之称谓流传,又有“丞(承)相”之说。上将军始置于汉而行盛于唐朝,后徒有虚名。
黄作阵《中藏经校注·卷上》:“上将军:一指军中主帅,如古乐毅、项羽皆曾为上将军;一指官名,汉置,唐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因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肺为华盖,居上焦,若心主之环卫,故以喻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则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将肺喻为‘相傅之官’,意谓职如相国、宰相,辅助君主而治国者。此二喻相似。”
据黄作阵校注认为,上将军与相傅之官称比喻相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0
尚书者何谓?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尚书省》云:“秦时,少府谴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遊晏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祕记、章奏之事,及风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尚书,《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云:“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事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加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实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成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1
由于朝代变迁,皇帝更易,官制亦处于恒动状态,以应时政之需。在战争动乱年代,武官上将军之官位显赫,实权在握;相对和平时期,文官尚书之职位受宠,虽无丞相之名,有时已行丞相之实。
相傅与丞相均等,亦名宰相、相国。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应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国相:汉代采郡国并置之制,直属于朝廷者为郡,分封于诸王者为国。但王国亦自有其职官,重要职官有傅及相,傅管王个人之行动,相管王国内之民事,皆仍有朝廷任命,不使国王得有自由。王国所辖亦有县与侯国,辖境大小与郡略同,故王国相之职位与郡守亦相等,而侯国相又与县令相等。据《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有二十七王国相。七十一郡太守。”
《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考三·宰相》云:“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初chu)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相国;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高帝继位,一丞相,绿绶,以萧何为之。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何薨,以曹参为之。……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总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至于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为真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具分曹办事的规模,这还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没有真正执行政务。到了魏、晋,某部尚书即管某部之事(亦有仍称某曹的),尤以礼部尚书(吏部原称选部,后改。)操用人之权,最为重要。尚书渐渐变为部长之名,而汉代的尚书郎则变为助理之官。这又是后世中央政务分部之起原。
尚书的职务日趋重要,汉代的九卿就日益变成闲散的职位,与政务不甚相关。因此尚书成了中央各机构的汇编,尚书令及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省长,与中书省的监或令共同负责最高政务。”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丞相: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是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晋以后,真正担任宰相的多用其他名义,而丞相只用以位置权臣如曹操、王导等,往往进一步即登皇位。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2
尚书谓之大,大尚书也,可见其权势非同一般,位高近君,犹如丞相,以肺喻之,故有“丞相”之官称。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肺者“又为丞相”。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肺为丞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3
《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记载,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前云上将军(卷十七),后语大尚书(卷二十九),只能说明当时关于肺的官称及肺与肝的官称不稳定,说法不一。
上将军、大尚书,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有时犹如丞相、宰相、相国而行其职权。因“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肺脏,位高近君,以此喻之,殊当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4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汇释
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营卫,故治节由之。”
《素问注证发微》:“肺与心皆居膈上,经脉会于太渊,死生决于太阴,故肺为相傅之官,佐君行令,凡为治之节度,从是而出焉。《刺禁论》以父母比心肺,乃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而此则以君相比心肺,其尊同矣。《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肺为之相。’”
《素问吴注》:“位高非君,犹之宰保相傅也。主行营卫,犹之调燮阴阳而赞化理,故曰治节出焉。”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节,制也。”
《内经知要》:“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制,故曰治节出焉。”
《素问集注》:“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主行营卫阴阳,故治节由之。”
《素问直解》:“位高近君,犹之相傅之官,受朝百脉,故治节由之出焉。”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者,金能裁断,相傅之任,明于治道,上下顺教,皆有礼节,肺于五藏,亦治节所生。《乐纬》云:‘商者,章也,臣章明君德,以齐上下。’相傅贤所由也。”
《素问补识》:“《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傅’的来源则更早,《书经》已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唯三公’的记载,《史记·商君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相,助也;傅,辅也。相傅之官即协助辅佐之官,说明肺对心有协助辅佐的作用。心主血,肺主气,血无气不行。治节,管理调节。心主身之血脉,而肺为之管理调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09
3、肝脏:将军与郎官、上将军
《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然《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为之魂。魂者,肝之藏也。”即肝主魂“为郎官”;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0
将军及上将军之官的解释已如上述,而对人体十二脏腑来说,将军之官最不稳定,说法不一。现在定型的说法,亦即正统权威的说法是肝脏。殊不知在六朝隋唐时期的古典医籍中,尚有“胆为将军之官”的称谓。如
《中藏经·卷上·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治法第二十三》云:“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
《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云:胆为“将军决曹吏”。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胆为“将军决曹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1
肝为郎官,郎官者何谓?
《历代职官表·历代官制概述·一 秦汉》云:“汉代有一种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官名,不在正规编制之内,而直接与黄帝接近,能起相当的政治作用。这都属于郎的一类,朗是殿廷侍从的意思,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别。”
《辞源·邑部》:“郎:㈡官名。战国始置。秦汉时直宿卫,属郎中令,有侍郎、郎中,为侍从之职。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魏、晋除尚书郎外,祕书、黄门亦皆有郎。隋始于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以为尚书之副。唐于诸司皆置郎中,以员外郎为副,历代因之。又文散官亦称郎,如朝议郎、通直郎等,列于大夫之下。”
《汉语大字典·邑部》:“郎:②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古廊字。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有议郎、中郎、郎中等名,统称曰郎。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初属郎中令(后改光禄勋)。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始有郎官之名。其权位待遇均极厚重,职责范围亦异于昔日。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魏晋除尚书郎外,祕书、黄门亦皆有郎。隋始于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以为尚书之副。唐于诸司皆置郎中,以员外郎为副,历代因之。又文散官亦称郎,如朝议郎、通直郎等,列于大夫之下。其制至清末始废。《韩非子·说疑》:‘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汉书·苏武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秦汉史·第十八章秦汉政治制度·第三节官制》:“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武帝大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无员,多至千人。……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2
由上可见,郎官乃侍从之义。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因“肝主魂。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肝为郎官,听命于帝王(神),往来于帝王周围,随时差遣,以此喻之,允当否?
肝为郎官,《中藏经》未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3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汇释
王冰注:“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者,木性仁,仁者必能深思远虑,恒欲利安万物,将军为行兵之主,必以谋虑为先。故兵书曰:‘兵以仁举,则无不从得之,以仁分,则无不从悦。’又曰:‘将无谋则士卒忧,将无虑则士卒去。’故肝为将军,出谋虑也。”
《素问注证发微》:“肝属木,木主发生,故为将军之官,而谋虑所出,犹运筹于帷幄之中也。《五癃津液别篇》:‘肝为之将。’《师传篇》云:‘肝者主为将。’”
《素问吴注》:“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肝为厥阴,未出于阳,潜发未萌,故主谋虑。”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虑所出。”
《内经知要》:“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
《素问集注》:“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素问直解》:“气勇善怒,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
《素问识》:“《五癃津液别》篇云:‘肝为之将。’《师传》篇云:‘肝者主为将。’吴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简按:《奇病论》云:‘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肝胆为表里,故肝出谋发虑,而胆为之断决也。《日知录》云:‘《春秋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管子·立政》篇:‘将军大夫,以朝官吏。’”
程士德高校教参第二版《内经》:“谋虑,即深谋远虑。《素问吴注·卷三》云:‘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谋虑出焉。’又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云:‘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诸肝。’诸注相互发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4
4、脾脏:仓廪与谏议
《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然《千金方·卷十五上·脾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所藏也。”即脾主意“为谏议大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5
谏议大夫何官职?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谏议大夫》云:“秦署谏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始更置之。后汉增谏大夫为谏议大夫,亦无常员。二汉并属光禄勋。后魏亦曰谏议大夫。北齐有七人,属集书省。后周地官府有保氏下大夫,规谏于天子,盖比其任也。隋亦曰谏议大夫,置七人,属门下省,炀帝废之。唐武德五年复置,属门下。龙朔二年,改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后又置谏议大夫,属中书。开元以来废正谏大夫,复以谏议大夫属门下。凡四人,掌侍从规谏。……按:以立异为心,以立口为能,此谏官所以使人厌也。况处多事之时,运筹决胜,其机贵密,其发贵果,尤不宜使好异立口者喋喋其间。然欲遂从而废其官,则过矣。昔司马温公言,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此则重惜名节,此则晓知治体。此乃名言。”
《辞源·言部》:“官名。秦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至多数十人,属郎中令。汉属光禄勋。东汉改为谏议大夫,历代因之。隋属门下省,炀帝曾一度废置。唐后置。……宋因之,并以为谏院之长。元无谏官。明洪武二十五年复置,不久又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5
谏,直言规劝的意思,多用以下对上。古代设谏议之官,目的是规劝君王或皇帝,使其改正错误。
《白虎通·谏诤》:“君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6
脾为谏议之官,或首见于《中藏经》。
《中藏经·卷上·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云:“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水谷。”
而《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甲本》则云“脾为大夫”。
《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脾为大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17
大夫又是何官职?与谏议大夫有何不同?
《辞源·大部》:“大(音代dai)夫:㈠官名。殷周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春秋晋有公族大夫。秦汉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大中大夫等。秩自六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明清不设。㈡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级。㈢爵位名。如秦汉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又有官大夫、五大夫等名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隋唐明清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㈣宋医官别设官阶,有大夫、郎、医効、祗侯等。见宋洪迈《容斋三笔》十六《医职冗滥》。后称医生为大夫,本此。”
据上所释,“脾为大夫”,即指谏议大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0
《灵兰秘典论》所载“十二官”之官职,实为“十一个”官职,所阙失者正是脾脏也。故至唐宋时期因《素问》的两个遗篇问世(《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当在唐王冰以后,宋高保衡、林亿以前,即到了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才出现了题名为《素问遗篇》的内容),所以才有了《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之分离补充及《素问遗篇·本病论》“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的说法,以凑十二官之数。至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已基本完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八·内所因论》在论十二官之功能时则补为:“脾者,谏议之官,公正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0
然《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第四论配藏府》在转引《素问》时作“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1
观《灵兰秘典论》之十二官职,《素问》是将“脾胃”合在了一起,而《五行大义》是以五行论五脏,肝、心、脾、肺、肾之五脏,提炼了“脾”,而弃掉了“胃”,疑萧氏实属无奈之举。因无“脾”之官职,或萧氏没有见到脾为“谏议之官”之称谓流传,否则绝对不会弃“胃”腑。因为仓廪是粮食仓库,五谷之府,《礼记·月令》孔《疏》:“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说文·肉部》:“胃,谷府也。”《灵枢·本输》:“胃者五谷之府。”正是胃腑之功能,而脾是转运,显属不妥。《灵兰秘典论》历代各家之注,于此皆强为之解而解(见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2
观《中藏经·卷上·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云“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及《千金方·卷十五上·脾脏脉论第一》云“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之所存谓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或受此启发,后世学者从而补充为“脾者,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2
“脾为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是什么意思呢?知,通智,智慧、计谋、良策。周,周到、周密、全面。
张介宾《类经》注:“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物,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
《中医大辞典》:“谏议之官:《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喻脾有协助心神决定意志的功能,故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3
五神脏,肝、心、脾、肺、肾也。因五脏所藏即是神也,神(广义)者有五,“精、神(狭义)、魂、魄、意也”,《千金方》所论五脏正是指此。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4
又,《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草刈三越曰:‘按《内经》五脏之所藏唯五神。今云七神者,脾者,阴中之至阴,肾者,阴中之太阴,阴数偶,脾肾各藏二神,故曰七神。”
《刺法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为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4
以上各官的功能,皆是协助心神控制调理全身的情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所以据文例及功能,应该将“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补入《灵兰秘典论》,以合十二官之数,所以才有了《素问》遗篇《刺法论》的补入。而陈言《三因方》在论十二官之功能时则补为:“脾者,谏议之官,公正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5
但有的学者不同意补入,如《素问直解》于天星按云:有人据《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认为当补入此句,始成十二官之数。但我们认为:胃主受纳,脾司运化,故脾胃合称“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种说法,更为人习知并用以指导临床,而“谏议”、“知周”一类名称,却缺少实际意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6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之后,再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读《内经》(今本)则会发现,其中医理论更多的是用象思维推演而来,并非来源于实践,其推演的结果则为或然性,即不确切。有学者认为,《内经》有文化之美,的确如此。就《灵兰秘典论》此篇而言,就是象思维推演的结果,论中的十二官称,是否有文化之美?再读读《千金方》五脏六腑之官称,是否亦有文化之美?《千金方》五脏之官称,是以五神脏为说理基础,所谓“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一以贯之,甚为明确流畅。而《灵兰秘典论》将脾与胃之官称合在一起,致后世学者无所适从,或强为之解,或是或非,是否稍逊之?成为中医经典的作者,无论是无名氏,还是孙思邈者等,或是方士(两汉用语,如《素问·五脏别论》之方士、顾颉刚《秦汉的儒生与方士》),或是方士加哲人(吕思勉《先秦史·宗教学术》:“《素问》杂以阴阳五行之论,盖方士兼通哲学者之所为。”)或是儒医(宋以后之名词),或是为仕而知医者(如王焘),亦或是好事者(如古代之门客,秦相国吕不韦之门客所撰《吕氏春秋》、西汉初淮南王刘安之门客所撰《淮南子》)等,不一而足。用当代的言语,其作者或是医者,或是平庸之辈,亦或是学者、为官者,擅撰写者等。擅撰写学问高者,千锤百炼,用词严谨,滴水不漏,则会写出华美之辞藻;学问一般平庸者,随意而发,未必巧施雕琢,挂一漏万,或会写出通俗之言论。具体到“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这句话而言,乃当时之撰写者以象思维理论推演而来,与临床实践无关,是否有实际临床意义?明智者或可自知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7
又,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磨水谷”,故有“脾货谷官”(《素问考注》)之称。此何官职?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
《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考十·司农卿》云:“秦为理粟内史,掌谷货。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九谷六畜之供膳羞者,凡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皆属焉。”
货谷之官与神脏(脾藏意,为谏议之官)之官比较,是否看出端倪、谁为合理?明智者或可自知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28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汇释
王冰注:“包容五谷,是为仓廪之官。营养四肢,故云五味出焉。”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脾为仓廪之官,五味出者,万物生则出土,死亦归之,五谷之入,脾以受之,故五味之出,亦由于此也。”
《素问注证发微》:“脾胃属土,纳受运化,乃仓廪之官,而所受之五味从是出焉。《灵枢·师传》篇云:‘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
《素问吴注》:“脾胃收纳五谷,故称仓廪之官。然脾胃和则知五味,脾胃不和则诸物失味,故云五味出焉。”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内经知要》:“胃司纳受,脾司运化,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实转输,故曰五味出焉。”
《素问集注》:“脾胃运纳五谷,故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焉。”
《素问直解》:“胃主纳,脾主运,皆受水谷之精,犹之仓廪之官,主入主出,五味各走其道,故五味犹之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故合言之。”
《素问识》:“《五行大义》无‘胃’字。《荀子·富国》篇杨倞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遗篇《刺法论》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三因方》作“公正出焉”。‘脾为谏议大夫’,出于《千金方》及胡悟《五藏图说》。”
高校教参《内经》:“《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这里统指仓廪之所。脾司运化,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故称仓廪之官。五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而出,故云五味出焉。”
金栋按:高校教参《内经》所引《礼记·月令》原文有误,当是孔《疏》之注文。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孔颖达《正义》曰:“蔡氏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无财曰贫,无亲曰穷。暂无曰乏,不续曰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1
5、肾脏:作强(强作-将作)与后宫列女
《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而《千金方·卷十九·肾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肾之藏也。”即肾主精“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肾者,“后宫列女”。又是列女,又是后宫,又是女主,此等与肾何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2
列女,《辞源·刀部》:“①指众妇女。《后汉书·梁皇后妃》:‘常以列女图书置于左右。’②封建社会指所谓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妇女。同‘烈女’。”
烈女,《现代汉语词典》:“①刚正有节操的女子。②拼死保全贞节的女子。”
后宫,乃宫中嫔妃所居之处,实指帝王之女人。
女主,王后或皇后,乃帝王之正妻,犹小君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3
将肾的生理功能喻为列女,而烈女乃贞操、贞节之义,显然与性有关。
《百度百科》云:“贞操是关于伦理道德的产物,多指女子保持结婚前不和别人有性行为就称之为守住贞操,简称为守贞。婚后没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关系亦可称为守贞,此皆为贞节的表现。”
贞节,《现代汉语词典》:“①坚贞的节操。②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3
性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里是只能意会而难登大雅之堂的。性是男女人体正常自然之事,生理之需求,如儒家经典《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及《孟子》云“食、色,性也”等,就有这个性事。男女之间的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除夫妻之外为合法,余者皆为道德人伦所不齿,为伤风败俗之事,会受到世人的唾弃,甚至终身抬不起头来。在古代,女性若从一而终,或男性若强施之于女,女若不从,甚至以死抗拒,为了固守妇道贞操,保全妇道贞节,则视为贞节烈女,为世人称赞。古人非常聪明、睿智,借用了列女这个称谓,是妙不可言。因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即肾藏精,犹如冬眠伏藏的虫子,宜固守闭藏不宜妄泄;主生殖,与性生活有关。性功能、性生活旺盛与否,肾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亦不能图一时之快而妄泄,当泄则泄真君子(合法),宜藏则藏犹列女(固守),所以将肾的藏精即闭藏固守喻为列女,非常妥帖与恰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4
肾为列女,虽与《灵兰秘典论》中“肾者作强之官”称谓不同,但仔细分析仍与性有关,只不过经旨论述与有的注释比较含蓄、隐晦,必须仔细琢磨推敲,耐人寻味,不通俗易懂罢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5
《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王冰注:“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强,指强势。势,生殖器,如去势,就是割掉生殖器官(阴茎和睾丸)。
强,据王注之义当为男性生殖器官勃起。作,作人体之事、作人体之用。王冰所注不正是男女性生活之事吗?“造化形容”何谓?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形容,形体和容貌,即造人者也。如何造人,阳施阴受,男女两性结合,即如《周易·系辞下》所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孔颖达《正义》云:“构,合也。言男女阴阳相感,任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则万物化生也。”性者,肾也。肾者,生殖器官之功能也。肾藏精,即男精女血之谓也,所谓“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而人乃万物之精灵,精灵出世,新生命(神)的诞生,正是男女构精的结果。肾者,造人之官,精灵出焉,多么通俗易懂!所以,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补充注释说:“五脏在人,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技巧从是而出。王注所谓‘在男则当其作强,在女则当其技巧’者是也。”而森立之《素问考注》更直截了当的说:“作强,王注是。作,作事,作人体之事也。强,勉强终身交合未止,即勉强之谓。伎巧斥作人身之妙灵,即斥精液而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6
又,若以官职而论,作强之官,或为“强作”、“将作”之误转,即“将作监”之官。
强,《集韵》巨两切,上养群,阳部,音绛(jiang)。坚韧、倔强,不柔和、僵硬之意。强、将,乃同音通假,作强,即作将,而作将,乃“将作”之误转。秦有“将作少府”之官,汉有“将作大匠”之职。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文献通考·卷五十七·职官考十一·将作监》:“秦有将作少府,掌治宫室。汉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魏、晋因之。江左至宋、齐,皆有事则置,无事则省。而梁改为大匠卿,陈因之,后魏亦有之。北齐有将作寺,其官曰大匠。后周有匠师中大夫,掌城郭宫室之制;又有司木中大夫,掌木工之政令。隋与北齐同;至开皇十二年,改寺为监,大匠为大监,初加置副监。炀帝改大监、少监为大匠、少匠,五年又改为大监、少监,十三年又改大令、少令。唐复皆为匠。龙朔二年,改将作为缮工监,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营缮监,神龙元年复旧。大匠一人,少匠二人。天宝中,改大匠为大监,少匠为少监,领左校、右校、甄官、中校四署。”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7
据当今《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教授考证,《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中的“作强之官”,或为“匠作大将”之误转。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总主编王洪图教授云:“‘作强之官’亦当是指肾脏在十二官中的特殊地位与分工,若以‘作用强劲’释之,则与全篇文例、文意不顺。而将‘作’释为创作、制造、营建等义,即匠作之‘作’,则前后体例与文意皆顺。‘强’,……‘以力相迫’,可引申为督导。这样,作强之官,可释为:督导营建的官。在秦汉时代,有以‘作’为官职名称者,秦代置‘将作少府’,汉景帝时更名‘匠作大将’,为执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之官。《灵兰秘典论》‘作强之官’取名之义,显与‘匠作大将’等取名之义相近。如果将肾脏‘作强之官’理解为督导营建之官,则与其他脏腑之‘官’名即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臣使之官、将军之官、仓廪之官、州都之官等完全一致。……但既为‘营建之官’,其所建之物为人体,所以‘伎巧’二字还当含有人为万物之灵、构造灵妙之义。”
又,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云:“作强,是指作用强大,功能强大。技巧,就是技术灵巧,也包含聪明智慧。为什么说作用强大呢?因为肾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生儿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肾主持的,所以它作用很强大。出技巧,两种解释:一个是作用灵巧,心灵手巧,做什么活做得很好,这是技巧;再一个理解,生儿育女这个功能就很技巧了,生出来那么聪明、那么漂亮的娃娃。其实古代的官职中没有叫‘作强’的职位。倒发现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匠作大将’的官职,‘作强’是不是‘匠作’的误传呢?……当时有这么一个官职。”
由上可见,王教授将“将作大匠”误为“匠作大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8
后宫,乃宫中嫔妃、帝王女人居住之处,实指代女人,其贞操只有帝王可以临幸享用,故其贞操犹如列女更宜固守闭藏,以待帝王宠幸。内官,内者,阴内;官者,器官也;阴内生殖器官也。而帝王临幸之器官则为生殖器也,亦名肾也。故名肾者,为后宫内官、为列女。
《中藏经》无肾官职,《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肾为列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9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汇释
王冰注:“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则自强不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49
《素问注证发微》:“五脏在人,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技巧从是而出。王注所谓‘在男则当其作强,在女则当其技巧’者是也。”
《素问吴注》:“伎,音技。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盖肾为水脏,水体内明而外暗。内明,故出伎巧;外暗,则徒作强而已。”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伎,技同。肾属水而藏精,精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则作用强,故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精妙莫测,故曰伎巧出焉。”
《内经知要》:“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0
《素问集注》:“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伎巧施于外矣。”
《素问直解》:“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0
《素问识》:“高云:‘肾藏精,男女构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云:‘伎,音技。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简按:高注仍王义,似是。李云:‘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五行大义》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则自强不息也。’《古今黈》云:‘技虽不至于道,亦游于艺者之所贵。巧虽未至于神,亦妙万物而为言。不作强则何以得之!故知作强者,乃精力之谓。’以上三说,略与王旨差,故存之俟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0
《素问补识》:“作强有强于作用之意,伎巧有精巧多能之意。根据‘肾主骨’、‘肾生骨髓’、‘脑为髓海’诸说,知肾气旺盛,则骨髓充盈,骨骼坚强,髓海丰满,脑力强健,故有强于作用、精巧多能之效。志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使巧施于外矣’,较诸注似胜。读《灵·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对此可加强理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1
高校教参《内经》:“作强,指作用强力。伎、技同,多能也。巧,精巧也。唐容川《医经精义》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亦云:‘病痨瘵多欲者,神气昏馁,不能作强,值事理之稍繁赜者,辄惮烦不耐思索。观肾病与不病异点在此,于是知作强、伎巧为肾之德矣。’又王冰从肾主生殖注云:‘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此注单指肾之生殖作用而言,义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1
对于“作强”、“伎巧”的解释,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认为约有三种:
其一,作强与伎巧,指男女性功能及生殖而言。如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云:“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其二,作强指动作强劲有力,伎巧指聪明灵巧。如唐容川《医经精义》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
其三,综合以上两说,即在体力方面动作强劲,在脑力方面精巧灵敏,在男女两性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如近年新编《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云:“肾气充盛的人,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这是因为肾有藏精主骨生髓的功能,而‘脑为髓之海’之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也正常,胎孕从而化生”。
以上三条,基本上概括了古今《素问》诸家的解释。该书最后总结云:“即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生骨髓为基础,因而产生作强、伎巧。作强,即动作强劲有力,或性机能与生殖能力强;伎巧。即技术灵巧,或精神健旺,或胎孕生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2
金栋按:以上五脏官职之次序,既未按五行之生数排,亦未按五行之相生列,系按《灵兰秘典论》五脏出现之先后为据。以上五脏官职,多是中央行政官府之官称,《千金方》俱载,在六脏官职中,无“膻中-心包”之说。因汉代官方文书《白虎通》系称“五脏六腑”,一直流传至今。
《白虎通·性情篇·五藏六府主性情》云:“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
《白虎通·性情篇·论五性六情》云:“性所以五,情所以六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
《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云:“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为六情。……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流受纳,谓之曰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3
孙思邈或不认同膻中这一脏,在书中多是五脏(六腑)并提,并不言及膻中。如
《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所以此之中秩,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3
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习惯上称“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而无“心包”一脏,为什么要加上“心包”又有“六脏六腑”之名称呢?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为了与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相配合,再配属人体的十二经脉而然。即“为了满足阴阳思想的需要,十一经非要变为十二经。于是,添上‘心包’一脏。”关于这个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讲得非常透彻、到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4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六 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呢》云:“按说,严格按五行学说建立脏腑模型,就应该是五脏五腑。可是,在中医理论完成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有三种哲学思想起作用。一是阴阳说,二是五行说,三是天人相应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后,某些道家术语混入。于是,脏腑学说中,出现了多余的构件。多余的结果,不是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为什么要五六凑十一呢?这完全是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汉代之前,五六模式可能还没有被视为生命构造的基本模式。到脏腑经脉说创立时,五六思想影响很大。《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恽铁樵曾说,干支只是五六,天六地五来路大约如此。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这是从天干地支来。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2 19:54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又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但《胀论》是《内经》中唯一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其中没有说膻中是什么。
《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膻中的原话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于该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语,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经脉说完成之后的产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发生关系,还见于《素问·刺法论》这个遗篇。而且,正是从《灵兰秘典论》发挥而来。所以,古人认为《素问·刺法论》不是《素问》原有,是有道理的。该篇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这说明该篇的作者,既看过《灵兰秘典论》也看过《经脉》。其作者应该是《内经》基本完成之后才出世的。……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2-22 20:06
汉墓医简里好像是十条经脉。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2-22 21:53
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2-22 21:56
默默耕耘,良可赞也!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2-23 16:51
谢谢金栋先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3 18:01
6、膻中(心包):臣使与卫尉
《灵兰秘典论》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汇释如下:
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卷第三后《释音》:“膻,徒旱切。”即音谈(tan)。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3 18:01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其膻中为一脏,以膻中为气之海,乃宗气所积,故亦得以脏称也。……宗气会于上焦之膻中穴,主行脉起于诸经,而分布阴阳,为君主之臣使,乐趣君令,喜乐出焉。”
吴昆《素问吴注》云:“两乳之间名曰膻中,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令人喜乐;气不化,则阳气不舒而令人悲愁,是为喜乐之所从出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云:“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气化,故为臣使之官。《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膻中为二阳藏所居,故喜乐出焉。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意者其即指此欤?”
李中梓《内经知要》:“《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2-23 18:05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之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膻中,即心包络。心包代君行令,犹之臣使之官,宣通络脉,故喜乐由之出焉。”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