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恍若隔世的感慨——《<内经时代>补注》序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0-4 18:23
标题: 恍若隔世的感慨——《<内经时代>补注》序
恍若隔世的感慨——《<内经时代>补注》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c748d0102vxrq.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7
《赵洪钧医学传心堂》编者按:赵洪钧先生的著作《<内经>时代》自刊本,1985年印刷出版后,获得了学界的普遍好评。限于当时的条件,因而内容浓缩。2012年学苑出版社再版,作者增加了一些自注和附文,丰富了很多内容。河间金栋大夫研读《时代》的过程中,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为了真正弄懂《时代》和《内经》,做了细致周密的补注。现在《补注》基本完成,经过了赵洪钧先生的审阅校正。今天开始在传心堂博客连载,帮助一切想真正读懂《内经》的人。按照惯例,陆续发布赵洪钧先生为《<内经时代>补注》作的序言、金栋大夫的自序、台湾学者李建民的代再版序,然后发布《补注》主要内容十六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8
恍若隔世的感慨
——《<内经时代>补注》序
金栋大夫的《<内经时代>补注》,让我非常感慨。如此感慨,主要不是因为金大夫对我和拙作《<内经>时代》说了些好话,而是因为一个人写的书,在他生前就有人全面做注,在我知道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换言之,即便有后人做注,都是在作者身后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会出现。也许只有《毛泽东选集》是例外。不过,严格说来,那还不是《毛选补注》。总之,《补注》给我的感觉,恰如数十、上百、数百年之后重生,看到原来有人对自己前世的著作下了如此大功夫。于是,现在自觉死而无憾,因为即便数十、上百、数百年之后出现此书,我地下有知,也含笑于九泉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8
我和金大夫素不相识。《补注》上网之初,我也完全不知道。
这是因为,2011年3月4日,我突患重症心肌梗塞。侥幸不死之后,精力大减。不能读书,不能看报,不能看电视,不能下棋打牌,不能面对微机屏幕,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下床,于是静养三年没有上网。今年春天,自觉略好,于是又试着上网。没料到上网当天,就发现了《补注》。作者的网名:河间金栋。于是请朋友查找作者的情况。信息迅速反馈。原来金栋就是作者的真实名讳,也确实是河间人。2013年,他曾经通过我的博客和我联系,而我当时处于闭关状态,于是失之交臂。这一点也使我感慨,因为金栋不但是河北人,和我算是本省同乡,还有河间是中医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流派的发源地。大约九百年之前,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人称刘河间和金栋同籍。看来,人杰地灵之说很有道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9
我和金大夫还有点关系。他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1981年我开始在那里工作。只是我不敢自称和他有师生的名分,因为我从来没有给他上过课。但无论如何,我俩算是有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9
还使我感慨的是,金栋大夫就是一位在一个县级市医院和中医院工作的临床大夫。他也没有什么家学渊源。按说他这样的经历和条件,不大会对《时代》这种有些学究气,距离临床较远的著作感兴趣,而且下这么大的功夫作《补注》。换言之,即便是有人为《时代》做注,也最可能出现在学院、研究院那种学术中心,至少作者应该是研究生毕业,特别是研究医史文献的研究生。然而,应该出现的没有出现,很难出现的事情出现了。岂非令人感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09
其实,仔细想来也不奇怪。比如,《时代》在我曾经做研究生的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很敏感。那里的某些人,很可能至今对此很头痛。我的名字和著作,成为那里的心病。即便是多数人对《时代》颇有好感,也不大有魄力给《时代》做注,且不说有无足够的卓识和能力,更不要说那些对《时代》反感者。那里的人也很难虚下心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0
金大夫的临床水平必然相当出色,据说他获得过很多荣誉,自然是一方名医。我猜测他的家境不错,即不必为稻粱谋而疲于奔波。他也肯定不是对挣钱、做官很在意,而是对学术有广泛兴趣。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和条件,才有可能做《补注》这样的工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0
金大夫是一位很务实而且思想开放的人。他对中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和我有略同的见解。特别是对如何中西医结合,理解很深刻。他说:“中西汇通,优势互补;中西合参,赛过神仙;现代中医当五诊:望闻问切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0
自然,最使我感慨的是,金大夫的《补注》下得功夫非常大。他已经为此花费了三、四年的业余时间,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深入。特别是,他发现了我的很多不足。《时代》中的小毛病,自然不少。比如,引用文献的错讹脱漏和错别字等,金大夫发现的大概有几十处。这些问题,新版的编辑都没有发现,也很少有老读者指出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1
金大夫还发现了比较大的错误。如我当年想当然地说,《玄应书》是一种东汉的谶纬书(见学苑版70页),实属臆测。犯了科学研究的大忌。如果《时代》中有三个以上的此种臆测,就应该付之一炬。还好,这样的问题大约只此一处,但我还是要感谢金大夫的指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1
人很容易犯错误,写一本较长的书,更容易出现毛病,但我不想以此为自己辩护,也不想以当年的条件不好为借口打掩护。比如黄帝的正妻嫘祖,由于我当年找的是一个小印刷厂,它的铅字字库里,没有这个嫘字(早期的微机字库里,也大多没有此字),无奈就用了螺字。正式出版时我忘了此事,于是留下了错误。但错误就是错误,要勇于承认和纠正。这正是人和电脑不同的地方,人会自觉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承认错误就是直面真理,是学者必备的品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1
至此我想说一下,《补注》是否有必要,或者说此书的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2
1985年的《<内经>时代》,是自己印行的。那时没有互联网,个人也没有微机。即不可能在网络上发表著作,而且一切都要亲自手工完成。当时我的月薪只有50多元,不可能印行篇幅很大的书,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承受能力。于是《时代》的预设规模,只能短小简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2
我对《时代》的价值相当自信,但还是没有料到,那样一本很薄的书,影响之大出乎我的预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2
当年的有些反应,我在“六十自述”中有点交代。这里再比较全地把当年的几位师友的评价,摘要列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3
马伯英来信(马兄是我的研究生同学,颇有文名)
红军兄:
(前略)
此书(按:指《时代》)宏论迭出,尤其首节和跋,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兄真战将也!今后战场形势,尚须拭目以待。兄自尤当谨慎。
上月请张赞臣老出席上海医史分会活动,介绍医界春秋社。完了以后,先生非常激动。即为兄之《论争》慷慨陈词。耿耿铁骨,令人起敬。他说到有人劝他出来发表声明或讲话以谴责你,此老断然拒绝。后来(前不久)还专程到中医研究院讲明他的立场。他还是称赞你的才气,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他认为,不过是有些文字表达不理想而已,而一些人存心挑剔。(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3
周一谋来信(周先生曾任原北京中医学院讲师,后任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教授,和我颇有缘——研究生面试时他就在场,当即许为远器)
洪钧同志:
赐寄大作《<内经>时代》及惠函业已收到,非常感谢。
大作旁征博引,对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的很有创见。全书笔酣墨畅,才气横溢,锐不可当,可喜可贺。我已向研究生作了推荐,还将向本科生介绍。(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4
江晓原来信(江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等)
赵先生:
近在廖大夫育群处见大作《<内经>时代》,拜读之下,大快我心。与习见之言《内经》诸书迥异。夫旁搜远绍,博采众家,此正吾国学者极为缺乏之作风。尤可贵者,言医书不囿于医籍而及于百家、天文、星命、音乐、语言等。世颇有所谓“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专营一艺,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曾不知天地之广。或有稍越其藩篱者,则概以“芜杂”、“不务正业”斥之。此种风气,真可为之长太息也。(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4
郭文友来信(1987年,郭兄为《四川中医》主编,人以为川中中医学问无出其右)
洪钧兄: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大函及大著《<内经>时代》、《近代中西医论争史》(附“医学发展不能跨越分析归纳阶段”一文)早已奉到。甚感谢。唯以患病良久迟迟未复,殊以为歉,尚祁见谅是幸。
病中通读大著一过,宛如服了一帖强心药,兴奋到了不知所以然。我敢断言,大著是二十世纪中医界所出现的少数几个奇迹之一。吾兄亦为二十世纪中医界出现的少数几个奇才之一。天才及天才巨制,不是每一个世纪都能产生的。我能读此巨著,得识吾兄,实在是三生有幸。(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5
柴中元来信(柴兄工作在浙江省上虞县中医院,是一方良医且颇有文名)
赵洪钧医师:您好!
《<内经>时代》拜读,深佩大才!王充在“逢遇篇”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这话移之于论书,也是同样。书的水平有高低,但不遇,质高者未得公开发行。遇,质低者畅行无阻。兄之大著,迄未公开发行,诚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良可叹息。经观兄之二书,佩兄学识非凡。(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5
董汉良来信(董兄当时在浙江绍兴工作,和柴中元兄一样,文名和医名颇盛于江南)
洪钧学兄:您好!
大著《<内经>时代》收读。
是一本大破陈腐浊气,给人以新鲜之气的传世佳作。值得敬佩、庆贺。
您的信条,我非常赞同。这是目前中医学界所十分迫切需要的东西。没有这种精神,中医迟早要衰亡,或永远处于原地踏步的地位。
我读的书很少,但在近年出版的中医书当中,我觉得学兄所著的二本最有生气。用政治术语来说:兄乃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是我医界中的虎虎者。我们应该有这种进取精神。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6
李建民来信(李先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为该院著名青年学者)
洪钧教授,您好!
(前略)从廖先生的口中,得知您真是医史界的传奇人物。我读过您的《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教授合写的),所以特别感到亲切。
五月初访京,廖先生建议我与您联络,届时在京可以聚谈。不过,打听得悉您在石家庄,路远,劳您来京觉得过意不去。我在京八天,与医史界友人畅谈。大家都以为:研究医史的人物很多,但“低水平重复”,有个人观点的不多。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与先生的《<内经>时代》算是异数了。
返台逾三个多月,一直想写信给先生问好,也表达一位远在台湾的医史小学生的敬意。
先生手边是否还有《<内经>时代》一书,我遍寻台湾图书馆不得。只好向您请书拜读。也希望多多向先生请益。(后略)
洪钧按我得信后,立即寄去拙作。大约三个月后,李先生即在《新史学》上发表评论文章,对《时代》大加赞赏说:“赵洪钧全史在胸,小景之中,形神俱足。他在个人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自力出版《时代》)之下,却留下了至今令人反复咀嚼的作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6
余庆来信(余兄当时在上海中医学院做研究生)
赵老师:您好!
这样唐突地给一个长者写信,我还是第一次,但《<内经>时代》给我的激动,驱走了我的一切顾虑,而且相信对一个读者和学生的打扰,您是一定会给予原谅的。
粗读您的《<内经>时代》之后,虽然一时没有完全解开心中的疑团,但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正的科学精神,却使我振奋。在中医界这种沉闷的学术空气中,它像一颗镇人耳鼓的炸弹……只是从您的《时代》中,我才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真正追求——实事求是,说真话。
《<内经>时代》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很值得讨论的。尤其是那种看问题的全新的角度,更是令人深思。(后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6
以上溢美之词,也许有的出于客气,也或者有的言过其实。但总的来说,《时代》至今在学界以好评居多。当年也确实在有关学界风行一时。比如,当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研究生们,由于无法购到此书,只好复印几十本做到人手一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7
2012年,《时代》终于在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也和学界的普遍好评有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7
不过,《时代》自刊本,确实有点太浓缩因而简略。于是,多数普通读者读过后,还会有不少疑惑。即便是中医学者,乃至《内经》学者,多数还需要参看有关引用著作,才能真正弄清拙文所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18
我在学苑版《时代》中,加了一些自注,但还是不够。即多数读者还需要参看有关文献,而他们大多缺乏这个条件。尽管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很容易查到不少文献,和参看《补注》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后者方便而且资料更充足。正如李建民先生所说,《时代》值得反复咀嚼。在咀嚼的过程中,参看《补注》会更有味道和收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1
总之,当年读过《时代》者,大都相当激动。这种激动有的是兴奋,有的是惊奇,有的是赞赏,有的是佩服,有的是丧气,也有的可能是愤怒。因为,人们发现,《时代》要揭开《内经》的神秘面纱,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还它本来面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1
但无论如何激动,多数人还是会有些疑惑。因为他们不能确信,我的结论是否有充分而可靠的文献依据。他们没条件或没时间,看到那么多参考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2
金大夫的《补注》,为所有读者解决了上述问题。只要你肯下点功夫,《补注》提供了最充足的文献资料,还有他的精到见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2
总之,《补注》 为一切想真正弄懂《内经》的人,提供了最全面的资料和分析。只要你有一般的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都可以真正弄懂《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2
很可能有人要问:不是有那么多关于《内经》的专著吗!特别是还有国内公认的《内经》权威编写的《内经》注本,还有什么《<内经>研究大全》之类,莫非那些书都比不上《补注》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3
我不敢肯定地回答说:《补注》比一切现行有关著作都好,只好请读者自己看看作一下比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3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历来关于《内经》的著作或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百方弥缝地说,《内经》如何如何完全是真理。遇到解不通的地方,“专家”们就会说:《内经》的奥秘是后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的。持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真正闹清《内经》。把《内经》看做完全是真理,就不可能发现其中的矛盾、错误或糟粕。发现不了错误和糟粕,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其中的精华。于是,千余年来《内经》之学,还是一塌糊涂。至于拙作和《补注》是否真正做到了揭开笼罩《内经》的弥雾,恰如其分地评说《内经》,只好请读者亲自阅读之后才知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3
不过,在此,我敢负责任地做出承诺:只要你肯花费几天功夫,反复咀嚼《补注》两三遍,必然能从全新的高度,把握《内经》和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同时对传统文化(或称旧学、国学、国故)的认识提高一大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4
最后,本来我六十岁时,为日后《时代》正式出版,准备了一篇序或跋,即“六十自述”。然而编辑们,对其中的几句实话实说有顾虑。他们说,最好过些年再发表那篇文字——其实意思是:等到我的百年之后才好发表。那时很多问题都不敏感了,于是编辑们不会碰到麻烦。结果,无奈,我只好同意学苑版删去了“六十自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4
其实,早在七、八年前,已经有人把“六十自述”上了网络,而且不止一家转载。圈子内的多数人看过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19:24
现在要把《<内经>时代补注》连载在传心堂,于是把“六十自述”同时发表,和此文一起算是本书的序言。
洪钧,2015/9/9于白伏故居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11-16 2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20:56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11-16 20:32
“中西汇通,优势互补;中西合参,赛过神仙;现代中医当五诊:望闻问切查。”
-------------------------- ...

够大胆!够超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这里所说的病,是指西医的病——仪器检查可确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20:58
现代中医应五诊 望闻问切查
(文章来源:《健康报》2010-03-24第5版 中医周刊)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传统中医是指西方医学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现代中医则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已属现代中医范畴。所谓纯中医,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临床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此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了。
随着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传统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主要指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而形成了中医“五诊”即望、闻、问、切、查。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说:“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中“五诊”已经是常用的手段,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中医院的运营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的内容。
“五诊”中的“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手段;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现代中医倡导“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患者的需要,绝不是“西化”中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11-16 21:02
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遐想与现实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23卷第2期)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遵循其自身规律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近代医学东渐,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中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足于医学不败之林、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由于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立在传统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中医辨证分析理论,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多属宏观定性的辨证方法,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是其优势和特色,但微观研究不足,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方法[1]。因此为了促进中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吸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指借助于先进的仪器,即西医的辅助检查方法,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不足的一种诊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从而形成中医之五诊即望闻问切查。
中医四诊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从目前临床观察,中医的四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诊断之需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中医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发展、完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诊断方面这就是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在五诊实行中,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之内容,这就是中医之五诊。而且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和或心脏彩超等;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就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就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给出的一个诊断,她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而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并且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法律上不承认。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是一种医疗缺陷。
如对于一个黄疸病人来说,黄疸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经过中医治疗后病情加重甚或死亡,家属要问这是个什么病呢?回答说是黄疸病。恐怕不妥吧!一个病人出现黄疸症状后,如果去医院看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恐怕没有不让做检查的吧?你说是肝炎、肿瘤,还是结石?中医可确诊为是黄疸病,甚至分成是阳黄、阴黄,按中医的几个证型给与治疗,如果没有这些辅助检查之前,其做法是正确的和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行吗?恐怕不行吧!肝炎、肿瘤、结石,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认为,这三种病的治疗和预后不一样吧?有的是能治好如急性肝炎,有的是不能治愈的如癌症。
再如在临床中有时会碰到心脏病人(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只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时候,最容易误诊为“胃病”给予诊治,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猝死,则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上腹痛中医可却诊为“胃脘痛”,但是临床上有部分心脏病却表现为“胃病”者,如果不做相关的辅助检查最易误诊,误诊就会误治,甚至病情加重或死亡,如果你不做检查行吗?
所以中医四诊加辅助检查方法,从目前临床来看,无论是在诊治疾病还是从法律角度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是非常客观、合理、科学和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吴以岭主编.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科学出版社,2007:6-7,12.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11-17 05:34
有两点想法。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此一说法,暗含以前或传统不是如此之意。实际上,这才是仲景心法,只是前人和现在有些所谓“铁杆”过于片面强调“证”的概念以至于忽略在仲景那里是以病统证的理念。

望闻问切查是个有创意、值得提倡的改进。改进在什么地方?望闻问切说到底靠的是医家对观察所得的解读,难免受到主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而查靠的是仪器,因其客观性在现代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力量。力求为中医的诊断提供客观性证据即是其改进之所在。只不过,目前的仪器大部分是从现代医学的概念原理“器化”而来,而望闻问切则是基于中医的概念原理(医道),两者在某些病的层次比较容易磨合,但在“证”的层次恐怕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但是,如果这个理念能引导中医学的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将中医的原理器化(形而下),可以预见,这将为中医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1-17 06:00
研讨内经略无实质,连篇累牍唯多自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1-17 06:29
       望闻问切是中医证的诊断依据,中医的证要查西医的哪些指标?例如太阳表证、热实结胸证、阳明腑实证……分别查西医的哪些指标?
      中西医融合观提出的“证态”概念,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表证与普通感冒是一个证态,要按照普通感冒的诊断标准,进行相应的西医学检查,例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常规,常规胸透等等,排除细菌性感染与传染病的前驱期。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在诊断热实结胸证的时候,要求按照急性腹膜炎的所有西医学诊断指标进行检查。余类推。
     中西医融合观及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把伤寒论、温病、的全部证,金匮要略的大部分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融合。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认可!?相信?!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1-17 09:50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1-17 05:52 编辑

    赵洪钧老先生所著的《内经时代》,其对《内经》的评价,既不是不加分析地全面肯定,又不是仅凭感性认识地全面否定。能客观地不加个人好恶的公正评价,纠正中医界大多数人对待“中医经典著作”的偏视、近视、弱视方面,并针砭中医界一贯的崇古、唯古人马首是瞻的顽疾层面,为中华民族以后的繁衍昌盛增加的正能量力度,都无疑将会做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1-17 10: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1-16 20:56
够大胆!够超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这里所说的病,是指西医的病—— ...

金栋先生,这一句话不知道是您说的,还是赵先生说的。不管谁说的,这句话已经一锤定音了,其他话不需要说了。要说,就要说说,这本来明明白白放着的、已经一锤定音的事,中医界干嘛还要争论?这是毛病!

把中医界这个病根挖出来,去除掉,中医能进一大步。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1-17 10:42
42楼43楼是金栋先生的两篇文章。。文章写的都很好,有水平,有价值。

可是我的评价是:两篇文章写的真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1-17 11:01
       断章取义!
    仁海的意见:废除五行,五脏改西医的器官,经络不存在,三焦、气血津液是子虚乌有!你废除的恰恰是中医的精华!
    请问金栋先生,你的文章是不是仁海的意见。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1-17 11: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1-17 11:01
断章取义!
    仁海的意见:废除五行,五脏改西医的器官,经络不存在,三焦、气血津液是子虚乌有 ...

呵呵。老先生,您草木皆兵了。
金栋先生做学问的,人家可能根本没顾上看辩论。
这两篇文章是以前发表过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1-17 11:3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1-17 06:00
研讨内经略无实质,连篇累牍唯多自诩。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赵先生聪明过人,但是感觉赵先生的《内经时代》有方向性错误,考证来考证去结果把好多东西考证丢了,不知道这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悲哀,不胜唏嘘感叹!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1-17 12: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1-17 07:01
断章取义!
    仁海的意见:废除五行,五脏改西医的器官,经络不存在,三焦、气血津液是子虚乌有 ...

哈哈,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1-17 15:02
萧铁 发表于 2015-11-17 05:34
有两点想法。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此一说法,暗含以前或传统不是如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实际是自古如此,截止民国年一直是这样。建国后,搞中西医结合,出现了西医大夫用西医病名套用中医处方的情况,这种直接套用,效果不好,所以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指导西学中医生正确应用中医方剂。具体的办法,就是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一直以西医病名为对象,中医病名随着传染病的减少,越来越没有实际意义。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这种方法,就固定成为中医临床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1-17 16:10
llyyjj 发表于 2015-11-17 07:0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实际是自古如此,截止民国年一直是这样。建国 ...

    与一个把肝长到脚后跟上的人讨论中医理论,岂不是三八250!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1-17 16:2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1-17 16:10
与一个把肝长到脚后跟上的人讨论中医理论,岂不是三八250!

您老与其到处念叨这句话,不如说说肝到底生于何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1-17 16:4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17 04:12
哈哈,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废除五行之后,人体就【如用塑料做成一个“人形”的皮囊,……因此,针剌身体上任一部位(除去重要器官组织、神经血管干线等之外)用泄法,都可以泄热】可以随便乱戳,而毫无感觉,没有皮了!针灸,按摩纯粹是安慰剂。
         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所以,中医非常顾脸面。这是中医理论,废除五行之后,心不主神明,也不主血脉,因此,也不要脸面了!
    废除五行之后,人就是没皮没脸的人。永不脸红,不知羞耻,随便扎、戳没有感觉!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11-17 19:33
脱离实践的书面考证,有多大价值。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