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仁海不仅仅是废五行,更是废中医的经络 [打印本页]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09:59
标题: 仁海不仅仅是废五行,更是废中医的经络
仁海在辩题5中说:“1、首先将三焦废除:  在传统中医理论三焦的生理功能中,通行元气的功能,是整个人体的功能;疏通水道是整个机体对水液代谢方面的作用;运行水谷的功能,则是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况且,在人体中又没有三焦这个具体脏器,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保留。”
  三焦一旦废除,那三焦经和谁去连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3 14:30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一切错误理论,一概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14:5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3 14:30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一切错误理论,一概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之。

仁海,打官司打的是证据,你说是演绎出来的,照样需要证据。你不拿证据,意味着什么呢?我正方方的辩题4.你们不一一反驳,难受你不知道对你所有的论文是全盘否定吗?只要你们驳斥倒了我方的辩题4.我方不但佩服你,且要为你鼓与呼。可是你不知道你没有做到辩论规则要求的“直面”吗?你为什么不敢直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15:03
仁海,你为什么对“三焦一旦废除,那三焦经和谁去连接?”去直面回答?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3 15:0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11:03
仁海,你为什么对“三焦一旦废除,那三焦经和谁去连接?”去直面回答?

请先生稍候勿躁,容咱们慢慢商讨之。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10-3 15:5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3 15:08
请先生稍候勿躁,容咱们慢慢商讨之。

老于,你好像不那么自信了嘛。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0:50
三焦一旦废除,那三焦经和谁去连接?
------------------------------------
不要废除三焦,现在三焦经在和谁连接?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16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0:50
三焦一旦废除,那三焦经和谁去连接?
------------------------------------
不要废除三焦,现在三焦经在 ...

对于你的“不要废除三焦,现在三焦经在和谁连接?”这句话,我就怀疑你究竟学过没有学过经络?要是学过经络,岂能不知道和谁连接?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1:20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16
对于你的“不要废除三焦,现在三焦经在和谁连接?”这句话,我就怀疑你究竟学过没有学过经络?要是学过经 ...

我学经络确实学的不多,只是照本宣科而已。
其他经都络属脏腑,三焦经连络到何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1:2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16
对于你的“不要废除三焦,现在三焦经在和谁连接?”这句话,我就怀疑你究竟学过没有学过经络?要是学过经 ...

不过,仁海的观点我有一点不同意的地方就是三焦。他说废除五行先废除三焦,这一说法我不同意。
因为,三焦已经被五行废除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3 21:30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5-10-3 11:51
老于,你好像不那么自信了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3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1:20
我学经络确实学的不多,只是照本宣科而已。
其他经都络属脏腑,三焦经连络到何处?

既然问“三焦经连络到何处?”那你就看看《灵枢经·经脉篇》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40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1:20
我学经络确实学的不多,只是照本宣科而已。
其他经都络属脏腑,三焦经连络到何处?

现在和你聊一下教学问题,可以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1:4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38
既然问“三焦经连络到何处?”那你就看看《灵枢经·经脉篇》吧。

本来有三焦这个东西,楞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

您看,《内经》本来说有三焦的,是六腑,五行学说楞给弄成五个腑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1:4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40
现在和你聊一下教学问题,可以吗?

可以啊,跟您学习。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4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1:44
本来有三焦这个东西,楞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

看来你还缺乏看素问的某一篇文章,你如果把哪一篇文章看了,你就不会说“您看,《内经》本来说有三焦的,是六腑,五行学说楞给弄成五个腑了。”劝君系统看看去,但是辩论尚未结束,我不会告诉你具体内容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1:5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48
看来你还缺乏看素问的某一篇文章,你如果把哪一篇文章看了,你就不会说“您看,《内经》本来说有三焦的, ...

其实看不看都一样,因为《内经》以后,三焦再没有作为一个脏器(腑)存在。三焦没有辨证论治的内容。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55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5-10-3 21:59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1:44
可以啊,跟您学习。


先生免谈教师的教态,请先生谈一谈如何理解好,掌握好相关内容,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自己用什么手段处理的。我没有经验,所以请教李老师。请先生谈一谈多年的教学体会。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1:59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1:52
其实看不看都一样,因为《内经》以后,三焦再没有作为一个脏器(腑)存在。三焦没有辨证论治的内容。

可是有针灸的内容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2:0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55
先生免谈教师的教态,请先生谈一谈如何理解好,掌握好相关内容,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自己用什 ...

现在教学计划、教案,都格式化了,教师自己基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即使对某些概念有自己的理解,也只能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以后再略加说明。
如果是大学本科教学,在专题讲座这些形式中还可以发挥一点教师自己的见解。大学教师可能讲的深入一点,有一定发挥余地。我们中专教学,照本宣科,相当于针对考试题讲标准答案。没有在大学工作过,或许大学教学要灵活、深入一些。


带中基课程过去多年了,后来主要讲中内,能做的就是在课程内容外,对课程里的治法方药做点个人的评价,或者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临床经验类 的东西。介绍的临床经验,可以是教师本人的,更多的是当代名中医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2:19
嗯,看来你们学校的格式化,《教学大纲》不让处理难点、重点,疑点,唉,让我很失望,本想跟你学点体会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2:2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2:19
嗯,看来你们学校的格式化,《教学大纲》不让处理难点、重点,疑点,唉,让我很失望,本想跟你学点体会呢。

教学大纲有对重点、难点、疑点的要求,教师备课必须按教学大纲备课,所以,不需要教师自己确定重点、难点、疑点,也不需要教师对上述内容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教师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要坚持自己的理解,那就写论文去,教学要为教学计划负责,实际是为考试负责。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3 22:2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2:19
嗯,看来你们学校的格式化,《教学大纲》不让处理难点、重点,疑点,唉,让我很失望,本想跟你学点体会呢。

教学大纲有对重点、难点、疑点的要求,教师备课必须按教学大纲备课,所以,不需要教师自己确定重点、难点、疑点,也不需要教师对上述内容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教师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要坚持自己的理解,那写论文去。因为教学要为教学计划负责,实际就是为考试负责。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3 22:3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2:24
教学大纲有对重点、难点、疑点的要求,教师备课必须按教学大纲备课,所以,不需要教师自己确定重点、难点 ...

嗯,“为考试负责。”单纯的为了考试而考试,不知道教学大纲有无规定:“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解决学生的自己操作的动手能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3 22:55
      带中基课程过去多年了,后来主要讲中内,能做的就是在课程内容外
=====================================
      回复:
    中基教案中,有阴阳是正确的,五行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吗?!是不是也要废除五行?!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0:0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2:38
嗯,“为考试负责。”单纯的为了考试而考试,不知道教学大纲有无规定:“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解决学生的自 ...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解决学生的自己操作的动手能力。
-------------------------------
类似的要求大约所有专业、所有大、中、小、幼儿园的教学要求里的有,(不一定在教学大纲里),这话几乎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
实际情况是,中国的所有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您知道。或许蓝翔跟其他学校不要用,电视上看见学生再那里颠勺。


再说,中医课程里学生操作的内容就是针灸,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上的。西医基础课倒是有,查体的内容里要讲,护理专业倒是非常重视操作的,常看见学生们一个在一个身上比划,这些课程的怎么教的我不了解。


您那里给学生讲《内经》,可有“操作能力”一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0: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3 22:55
带中基课程过去多年了,后来主要讲中内,能做的就是在课程内容外
================================ ...

没有,中医教材没有废除五行,正因为如此,我才要支持废除五行。如果中医教材废除了五行,还用咱们再这里争论吗?现代的中医对五行如何看待,其实讲的明明白白了,本帖里就有,可您老不愿意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4 10:26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10:02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解决学生的自己操作的动手能力。
-------------------------------
类似的要求大 ...

如果《内经》涉及到临床的内容,也要简要的介绍,或用动作来说明之,如果中医诊断仅仅从文字语言到口头语言是不够的,特别是临床课,要解决动手能力,由带教老师,或在见习,或实习阶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4 13:1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4 06:26
如果《内经》涉及到临床的内容,也要简要的介绍,或用动作来说明之,如果中医诊断仅仅从文字语言到口头语 ...

五行学说来源于五星,是如何见习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5-10-4 15:07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0-4 13:35
有物质就有运动,就是就有五行学说。

准确的说法是,有物质就有运动,也就有五行。加学说两个字是画蛇添足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4 16:16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5-10-4 16:23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4 13:18
五行学说来源于五星,是如何见习的?


有的是在课堂操作,有的则不是,难道你看天上的星星就是课堂“见习”?我告诉你仁海,你想辩论,就“直面”回答正方辩题4,如果你不回答,就凭这一道辩题,已经对你所有反五行所谓的论文是全盘否定,你的心思没有用在学术上,把投入到灭中医的精力已经让你身败名裂,陈佩斯在《谁是主角》扮演的那个角色,和你仁海没有什么区别,西洋鬼子给了你多少回扣?
    正方辩题4,是下达执行死刑的命令,困兽犹斗也无济于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4 16:45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4 12:16
有的是在课堂操作,有的则不是,难道你看天上的星星就是课堂“见习”?我告诉你仁海,你想辩论,就“直 ...

废五行,就是灭中医?这智商只能做奴隶。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6:5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4 10:26
如果《内经》涉及到临床的内容,也要简要的介绍,或用动作来说明之,如果中医诊断仅仅从文字语言到口头语 ...

中医课程,诊断部分诊脉、望舌,需要操作,就是个注意事项,课堂上十分钟就搞定脉诊的操作,望舌操作五分钟。除针灸外,《内经》课有操作我还真没听说过。
中医诊断还有的切诊部分,实际应用中都和西医的查体混在一起,西医查体所见,有时候也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切诊的操作,基本不需要专门练习。就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真正属于动手操作的内容(针灸类内容除外),一个课时完全可以讲完、学会、掌握应用,看看考试大纲就知道。
实践技能考核在实际执行中,考试的难点在辨证论治的口试部分,要求口头回答辨证论治内容,考生必须答对不算,表达能力也要好才行,时间限制的又紧。这些内容,虽然划分在实践考核中,实际就是把笔试变成口试,不是操作。操作真没有什么要考的。


中医课程里,尤其是中内,基本等于没有操作,这是中医学本身决定的,在古代,这是条件所限,在现代,是没有必要。
前面我说如果要辅导实践技能考试的操作部分,一个课时足够,大家是否还能提出内容来?


比如,诊脉,就是个姿势、部位、时间,学生前排向后转,与后排面对面,互相比划一下诊脉动作,十分钟时间足够掌握,没记清楚的,下课再练一两次。至于从脉象中诊断出病机来,那就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胜任的了,得一辈子的功夫。


《名老中医之路》里一位老中医回忆小时候老师教经络、取穴,学生脱掉衣服,在黑屋子里相互用笔画出对方身体上的经络线路,或者是老师指定的穴位,这种学习方法,练出来的是硬功夫,不知道现在针灸专业用什么办法教。
那时候拿着毛笔,光画道道也要功夫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6:5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4 16:16
有的是在课堂操作,有的则不是,难道你看天上的星星就是课堂“见习”?我告诉你仁海,你想辩论,就“直 ...

杨老师,一个“五星”,怕就要彻底毁灭五行学说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7:10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3 21:59
可是有针灸的内容啊,

针灸是有三焦经的内容,说明在《内经》时代,三焦还是作为一个脏器来认识的,可是后来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十二经脉络属的脏腑,十一个都和辨证论治有关,就三焦没有辨证论治内容,这不是五行学说给闹的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4 17:1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09:10
针灸是有三焦经的内容,说明在《内经》时代,三焦还是作为一个脏器来认识的,可是后来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 ...

    温病学中,专门有三焦辨证。要不要引转过来!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7: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4 17:18
温病学中,专门有三焦辨证。要不要引转过来!

不用。温病的三焦辨证,不是把三焦当作一个脏腑来辨证的,这是常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4 18:22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17:10
针灸是有三焦经的内容,说明在《内经》时代,三焦还是作为一个脏器来认识的,可是后来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 ...

三焦在《内经》中的辨证论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超过了任何一个藏府,因为三焦通调水道,出营卫津液,再生血宗气等,就分别以它们而不是以三焦辨证论治。是中医教材胡编滥造,给三焦的所有功能弄丢了。这些功能与五行无关,怎能说是五行给弄丢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9:3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0-4 18:09
就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真正属于动手操作的内容(针灸类内容除外),一个课时完全可以讲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没有抓空气,也没有听说过,是不是按摩师考试要考抓空气,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19:4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0-4 18:09
就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真正属于动手操作的内容(针灸类内容除外),一个课时完全可以讲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没有抓空气,也没有听说过,是不是按摩师考试要考抓空气,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20:0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4 18:22
三焦在《内经》中的辨证论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超过了任何一个藏府,因为三焦通调水道,出营卫津液,再生 ...

是吗?您介绍一点出来。从《内经》到中医教材,中间隔着两千来年,中间有用三焦做脏腑辨证的内容找出来,咱们学习,看丢了没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20:09
杨老师,这是您的帖,前面我参与讨论,觉得有些内容还有讨论意义,您还把话题引到教学上、不管什么话题,有意义就继续,没意义就停止。这个帖大概您自己觉得没意义了,所以您跑出去又开帖了。


这帖您是主人,您不喜欢了,大家自然就不跟着了,就到此为止了。刚才您新开的几个帖,我看了,标题就很无聊,您觉的有趣您慢慢玩。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4 20:13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20:01
是吗?您介绍一点出来。从《内经》到中医教材,中间隔着两千来年,中间有用三焦做脏腑辨证的内容找出来, ...

李老师啊,你在那儿解惑授业,却让民间中医给你找理论渊源,你好意思吗你?

营卫,首见于《黄帝内经》,是《黄帝内经》构建的重要理论学说之一,是两个沟通五藏六腑四肢百骸腠理皮肤经络心神志意的重要功能单位。营卫病,会影响五藏六腑四肢百骸腠理皮肤经络心神志意;五藏六腑四肢百骸腠理皮肤经络心神志意病,会体现在营卫上,足见其在中医固有理论中的重要性。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系统应用于辨证论治之后,除宋元子午流注针家创造性发展了这一理论外,后世其他医家虽偶有阐释和应用,但都欠系统,营卫学说蒙尘千载。中医教材所述不详,至于“卫气营血辨证”则与此八竿子打不着,仅仅是借用其概念建立的病理程度分型。现代有很多专家学者睿智地发现了其重要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但细细读来,总有差强人意之处,故笔者试着阐发一下管窥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以赐学习提高之机会。
1 营卫津液字词辨析
因为,营卫津液都是三焦所出,肺所通调,所以,在讨论营卫时,一并讨论津液。
卫,衞,《说文》:宿衛也。从韋帀,从行。行,列衛也。从甲骨字形来看,表示围绕城邑列队巡逻。
营,《内经》同时称荣,《伤寒论》只称荣。是重广补注错检,还是两者可以相通,无从稽考。那就分别看看两字的字义,再看看两字能不能表达共同的语义来。营,《说文》:币居也。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荣,本义指花儿,引申义繁荣。群居规模越大越是繁荣,两字共同之义大概可以指称使其繁荣。使生命繁荣可以理解成营养了。再从《灵枢·五味论》:“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 ,《灵枢·脉度论》曰:“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来看,此营应该是荣的意思。
《灵枢·营卫生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露,<灵枢·营卫生会>:中焦出气如露)”,依此表述,两者应该相辅相成,营是卫的营,卫是营的卫;两者都是营养,只是形质不同,供给途径不同罢了。
至于津液,由于好理解就不予以辨析了,津液因稀稠的不同分为气、津、液、膏,但无严格界线,卫营津液亦可统称为津液或气。一般气津温肌肉充皮肤,天暑衣厚则出为汗;津液灌注孔窍而为泣涕涎唾;或与营化生为血;液膏则渗入骨空而补益脑髓,滑润关节。
《灵枢·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 营卫津液的生成
脾系统中的胃,腐熟饮食,化生卫营津液。再由胃中的三焦输出,上焦出卫,中焦出营,下焦出津液。
从《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可以看出相对于肝心肺肾四藏来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作为一个系统的;从《素问·风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以看出营卫是由胃腐熟饮食化生而来的;《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校正下为上)……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可以看出三焦输出,上焦出卫,中焦出营,下焦出津液。
3 营卫津液的形质
胃腐熟水谷,产生混合溶液和糟粕。三焦有如蒸馏瓶,卫营津液是混合溶液中三种不同沸点的组分,低沸点组分的卫首先形成蒸汽上腾于华盖冷凝,高沸点组分的营随后上腾于华盖冷凝,更高沸点组分的津液不再蒸馏而一部分渗入膀胱,一部分随糟粕从大肠排出。津液再通过膀胱气化,或供全身,或有过多的则溺出。焦,金文字形,上为隹,下为火,烤鸟,本义烧熟。三焦,多么形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足以说明三焦所出的都是“水”,只是形质不同罢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沤,冒泡;渎,沟渠。“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说的是卫被蒸馏那一刻的状态;“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的是营被蒸馏那一刻的状态;“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说的是津液不再蒸馏而一部分渗入膀胱,一部分随糟粕从大肠排出的那一刻;《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所藏津液一样要气化四布周身。
4 营卫津液运行形式和动力
把一个人的生命比喻成地球,经度360°分成六份就是六经,分成十二份就是十二经,分成365份就是太阳历的“节”、“会”、“络”,分成354份就是太阴历的“名”。把经理解成经线,就可以把络理解成纬线。肾就是盛器,水、津液、营、卫混合其中,肺通过宗气通调水道,使得水循津液流动,营循着经线逐经形成脉道一昼夜潮动五十周,卫在脉道外伴行营昼于阳,夜于阴潮动各二十五周。宗气、营、卫布于胸中,经肺呼出三者,吸入天气再合成宗气,宗气的作用是推动各种循行物质的运行。
营,行于血脉之中,其运行是十二经路线,但它不行于经络之中,只是利用经络的非常明确的循行路线来标识血脉的路线,营的运行与经络无关。血脉是虚拟的,非解剖实体,不管是不是解剖上的一条,只要是在某经线上的动脉,就称之为某经之脉。从《灵枢·营卫生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可以看出,经和血脉是有区别的。
《素问·征四失论》:“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素问·五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素问·水热穴论》:“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素问·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朝,潮的古字;夕,汐的古字。
《素问·逆调论》:“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矣”。
《灵枢·五味》:“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5 营卫居处
5.1 卫是水谷之气的浊者,卫气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常留止于溪谷、脉俞。
5.2 营是水谷之气的清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为营气之所舍。
《素问·痹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灵枢·疟论》:“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6 营卫津液主要作用和发病
6.1.1 卫从目出,从肾入,入则卧寐,出则起寤,其在内外时间随四季昼夜长短而变化。肠胃大,皮肤涩卫气久留于阴,故多卧,胃肠小,皮肤滑卫气久留于阳,故少瞑。邪气在上焦,闭塞不通,饮后卫气久留,故卒然多卧。老人肌肉枯,气道涩,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阴气虚,目不瞑;阳气虚,故目闭。
《灵枢·大惑论》:“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者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6.1.2 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风气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使肌肉生肿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则肉不仁。如果在肠外,寒气与卫气相搏,正气不得荣,恶气乃起而生息肉、病名为肠覃。卫气留于腹中,畜积不行使人支胁中满,喘呼气逆。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卫气生病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灵枢·水胀》:“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灵枢·刺节真邪》:“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亳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素问·疟论》:“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灵枢·岁露论》:“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灵枢·寿夭刚柔》言:“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6.2.1 营的作用是供给全身各部,使之化生自己的精,又携带五藏之精流入肾化生元精。肾精为精,精舍志;心精为脉,脉舍神;肺精为气,气舍魄;肝精为血,血舍魂;脾经为营,营舍意。此段见《灵枢·本神》,《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邪客》又说:“营气者……内注五脏六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营与津液和调,化赤为血。《灵枢·痈疽》:“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6.2.2 《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素问·玉版》:“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灵枢·寿夭刚柔》:“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
《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6.3 营卫常相互配合为用,故其发病亦常相关联。如,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疎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正邪从外袭内,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营又与卫化生宗气,与津液化生为血。宗气、营、卫上于胸中,经肺呼出三分之一,再吸入天气而合成宗气。宗气的作用是推动各种循行物质的运行。在乳下的搏动就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胸中为宗气之海,上者行呼吸之道,下者入气街。如果足部真气上逆,宗气不能下,则足部的血脉不行而凝结。
《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素问·调经论》:“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素问·气穴论》:“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腠,必将为败”。
《灵枢·胀论》:“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灵枢·痈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
6.4 一般气津温肌肉充皮肤,天暑衣厚则出为汗。津液灌注孔窍而为泣涕,涎唾。或与营气化生为血。液膏则渗入骨空而补益脑髓,滑润关节。如果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入膀胱,则成为水胀之病症。如果因寒而留于肌肉间,聚沫则为痛。若液、膏下流,则脑髓减而骨属屈伸不利。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 6.5 营卫气血阴阳虚实
《素问·调经论》:“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7 营卫津液现代生理病理药理学思考
营气,理论的构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明人体的自相似性,即全息现象,为在体表某个局部诊断和治疗全身状况和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说明物质营运的动力不完全来自心脏,且主要不来自心脏。第一点全息现象,西医至今没有认识;第二点循环动力,某些西医明白其中道理,是近几年的事儿,但是教科书至今还在说心脏是唯一动力源。西医也不反证一下,心脏有多大的动力才能克服循环系统的阻力?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20:30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10-4 20:35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4 20:13
李老师啊,你在那儿解惑授业,却让民间中医给你找理论渊源,你好意思吗你?
营卫,首见于《黄帝内经》, ...

辛苦您了!
《内经》的不用讲,我一直说《内经》有三焦,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我前面不是请您讲《内经》到教材之间的内容吗?您前边说,教材把五行还是三焦给弄错了。所以我请您讲《内经》之后、教材之前的有关三焦辨证的内容,咱们找找这个三焦是在哪里弄丢的。


教材没有“三焦”辨证内容,咱们找找看哪里丢了。
我给三焦加个引号,是为了和温病学三焦辨证区别。中西医融合老先生刚才就想拿温病学的三焦辨证说事,说着说着就乱了,咱们注意点就是。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4 20:4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20:30
辛苦您了!
《内经》的不用讲,我一直说《内经》有三焦,让五行学说给弄丢了。我前面不是请您讲《内经》 ...

李老师啊,你又弄反盆子了吧?也就是诡辩。五行与三焦的功能没用直接关系,怎么会是五行弄丢了三焦?若你认为的确是五行弄丢了三焦,只能由你来提供论据加以论证。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4 21:00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17:28
不用。温病的三焦辨证,不是把三焦当作一个脏腑来辨证的,这是常识。


李榆军,还提怕“过路的网友笑话吗?”高考的学生结束了,有时间看了吗?哈哈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4 21:16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10-4 21:24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4 20:45
李老师啊,你又弄反盆子了吧?也就是诡辩。五行与三焦的功能没用直接关系,怎么会是五行弄丢了三焦?若你 ...

三焦丢了的事,您还没认可呢。您如果和我都认为三焦丢了,咱们再找谁弄丢的,对吧?我现在认为是五行给弄丢的,您如果找出来没丢,或者不是五行弄丢的,咱们听您的。

现在先看三焦丢了没有,所以我前面请您找,我是没有找到。您肯定不会把温病的三焦辨证拿出来。
先看丢没丢,再看谁弄丢的,您找出来资料,就听您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4 21:38
很好,越来越象学友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5 08:17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21:16
三焦丢了的事,您还没认可呢。您如果和我都认为三焦丢了,咱们再找谁弄丢的,对吧?我现在认为是五行给弄 ...

李老师啊,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太白侠强调:“是中医教材胡编滥造,给三焦的所有功能弄丢了。”而李老师一再说:“三焦丢了的事,您还没认可呢。”


五行和三焦的功能理论,为《内经》所同时拥有。《内经》没有弄丢三焦,《内经》中的五行弄丢了三焦?李老师要是这样认为,赶紧拿出论据加以论证啊。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5 11:45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10-5 11:47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5 08:17
李老师啊,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太白侠强调:“是中医教材胡编滥造,给三焦的所有功能弄丢了。”而 ...

说的有点乱,我整理一下。

先说咱们俩的共识:
1,三焦和五行,在《内经》里都有论述。《内经》论述三焦,是当作脏腑之一来论述的。
2,现代的教材里,三焦不是一个脏腑。没有以三焦为脏腑的辨证论治内容。

《内经》里的三焦是脏腑之一,后世的三焦有名无实。您说是教材给弄丢了,我不能确定。所以咱们找找,《内经》以后到教材之前,有没有脏腑三焦。如果没有,就是丢了。
再找是哪里丢的,怎么给弄丢了。我认为是五行给弄丢了,这是怀疑,要论证,需要证据。需要咱们找脏腑三焦到底怎么丢的。

说明白了吧。

再说点闲话:
丢没丢,就看有没有以三焦为脏腑的辨证论治内容。这点我记得与您意见一致。
前天咱们说到这里,中西医融合先生插一句,说温病学说里的三焦辨证。这话再没有听清楚咱们说什么的时候,插进来,这是口误,常有的事。
杨老师将错就错,用这句话发了一个恶作剧的帖子,您也可以看看。杨老师要开这种无聊玩笑,我也拦不住,他爱表现就尽管表现。刚才看见,中西医融合老先生也跟着起哄,他老人家忘了,这个恶作剧还是起源于他的呢。二位真是返老还童了。让他们多玩一会,论坛的朋友也多欣赏一会。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5 12:04
李榆军,仁海要删除三焦,说明三焦没有丢,要是丢了,也就不存在仁海要删除这个话了,你还狡辩什么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5 15:5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0-5 08:42
六腑中除去有名无实的 “三焦”,故称之为五腑。五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总称。
============= ...

不会用五运六气测一下?还有八卦呢?真完蛋。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0-5 16:41
仁海什么都想废,有句话叫做:蚍蜉撼树谈何易!比如他想废除六淫风邪,那么风药也必须废除。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0-5 16:42
李老师可惜了,教一辈子书晚节不保!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6 10:29
llyyjj 发表于 2015-10-5 11:45
说的有点乱,我整理一下。

先说咱们俩的共识:

李老师啊,三焦的功能是什么?五行的内涵是什么?五行怎么把三焦弄丢的?请你用论据论证一番。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10:53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10-6 10:55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6 10:29
李老师啊,三焦的功能是什么?五行的内涵是什么?五行怎么把三焦弄丢的?请你用论据论证一番。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这是当作六腑之一讲的。功能是通调水道。
《难经》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还说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这里说三焦无形,但有主持诸气的功能。
经典著作里说法不一,或许是后来搞丢三焦的起因。
内、难以后,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要找出三焦从哪里开始丢了的,实在不容易。本帖里大家说到《温病条辨》了,咱们看看: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 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遇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


说的内容很多,咱们不需要那么多,只从中看出,《温病条辨》时,三焦辨证已经不把三焦当作一个脏腑来看待了。上焦实际就指肺。丢三焦的事,应该发生在吴鞠通之前。
可以说明,三焦是丢了。怎么丢的?这可能麻烦一点,咱们慢慢再找。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10:58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0-5 16:41
仁海什么都想废,有句话叫做:蚍蜉撼树谈何易!比如他想废除六淫风邪,那么风药也必须废除。

风邪是一种认识,风药是一种东西。废除风邪,是废除一种观点,废除风药,是消灭一种东西。这东西再世界上,怎么也消除不了。不管废除风邪的观点对不对,和废除风药都不能联系到一块。中医内行,不可说外行话。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11:37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10:58
风邪是一种认识,风药是一种东西。废除风邪,是废除一种观点,废除风药,是消灭一种东西。这东西再世界上 ...

你说“不管废除风邪的观点对不对,和废除风药都不能联系到一块。”你要知道,风药就是治疗风病的,为什么不能联系到一块?请出示证据。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6 12:13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0-6 08:14 编辑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07:37
你说“不管废除风邪的观点对不对,和废除风药都不能联系到一块。”你要知道,风药就是治疗风病的,为什么 ...

      风邪没有了,风药也就改名字了。即使不改名,大家也会明了此风药的药理作用,已经不是祛风的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12:2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6 12:13
风邪没有了,风药也就改名字了。即使不改名,大家也会明了此风药的药理作用,已经不是祛风的了。

不祛风,难道是你所谓的祛“空气”?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6 12:30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08:28
不祛风,难道是你所谓的祛“空气”?

针对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0-6 12:38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0-5 12:41
仁海什么都想废,有句话叫做:蚍蜉撼树谈何易!比如他想废除六淫风邪,那么风药也必须废除。

风药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10-6 13:04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0-5 16:42
李老师可惜了,教一辈子书晚节不保!

人家反正熬到退休了,什么晚节不晚节,退休工资是少不了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0-6 13:29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02:53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这是当作六腑之一讲的。功能 ...

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自己还浑浑噩噩,不知道是怎么面对学生的?起码误人子弟,应该是言之不虚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14:2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0-6 13:29
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自己还浑浑噩噩,不知道是怎么面对学生的?起码误人子弟,应该是言之不虚吧 ...

请千总指出我在本帖中发言不明之处,一定努力学习改正。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14:2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11:37
你说“不管废除风邪的观点对不对,和废除风药都不能联系到一块。”你要知道,风药就是治疗风病的,为什么 ...

风邪是病因,风病是病症,风药是治风病的。

作者: 大鹏    时间: 2015-10-6 14: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14:26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0-5 16:41
仁海什么都想废,有句话叫做:蚍蜉撼树谈何易!比如他想废除六淫风邪,那么风药也必须废除。

铁版,关于废除风邪的话题,你可能没有看前面的内容,不清楚来龙去脉。


仁海认为,六淫之中的风不是病因,要从病因概念里去掉。“风病”,是中医的一大类病症,和“风邪”没有必然联系。风药是治风病的,不是针对风邪病因的。所以,废除风邪为病因的概念,和风病、风药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16:48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14:26
铁版,关于废除风邪的话题,你可能没有看前面的内容,不清楚来龙去脉。

“风邪是病因,风病是病症,风药是治风病的。”既然风药是治风病的,和你下边的“废除风邪为病因的概念,和风病、风药没有什么关系。”,先生,你的矛好,还是你的盾好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17:11
llyyjj 发表于 2015-10-4 16:58
杨老师,一个“五星”,怕就要彻底毁灭五行学说了。

《内经》就是五星说,究竟是《内经》是“彻底毁灭五行学说”?还是《内经》的五星是五行理论的根源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20:1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16:48
“风邪是病因,风病是病症,风药是治风病的。”既然风药是治风病的,和你下边的“废除风邪为病因的概念, ...

病因、病症、病机,各自有各自的概念,难道杨老师认为这三个概念是一回事?风药是针对病因还是针对病机还是针对病症,可以讨论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20:1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17:11
《内经》就是五星说,究竟是《内经》是“彻底毁灭五行学说”?还是《内经》的五星是五行理论的根源呢?

您说《内经》就是'五星"说,您是研究《内经》的专家,我几次请您讲,您不讲。您现在愿意讲,我非常感谢。您不讲,我不懂,五星怎么就出来五行理论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0-6 20:24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02:53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这是当作六腑之一讲的。功能 ...

拜读了先生的贴子。谢谢分享。
三焦是什么?作为学生可以不懂,可以含糊,但是如果是教师,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起码有明确的认识。而不应含混不清,或者胡乱解释。三焦是客观存在的人体器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释,但是不应该否认它的存在,也不应忽视它的功能。先生以为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20:44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20:19
您说《内经》就是'五星"说,您是研究《内经》的专家,我几次请您讲,您不讲。您现在愿意讲,我非常感谢。 ...

正方的辩题4主贴,难道没有显露出来五星的意义吗?你是没有看见正方的辩题4主贴呢?还是胡搅蛮缠?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6 20:5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0-6 20:24
拜读了先生的贴子。谢谢分享。
三焦是什么?作为学生可以不懂,可以含糊,但是如果是教师,就应该有正确 ...

关于三焦的话题,往复讨论的比较多,我先把讨论的大概介绍一下:


我和太白先生对《内经》中三焦的概念,认识是一致的,认为在《内经》中,三焦是有形有功能的六腑之一,但现在的教材中,认为三焦有名无形。
教材的这种认识,也不是现代教材首先提出来的,从《难经》开始,就有了和《内经》不同的论述,比如到《温病条辨》时,三焦辨证就和六腑之一的三焦无关了,变成了温病病变发展的三个阶段。《温病条辨》是举例,到底什么时间、什么著作中首先把三焦按有名无形对待,一下还找不到,中医著作实在太多了。


从《内经》的有形有名,到后世的有名无形,有形无形的不同认识一直存在。我们讨论的目的,就是想探讨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所谓“丢了”三焦,说的就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这个变化,丢,就是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辨证论治里没有了独立的内容。

这是我们讨论的大概,请千总指导。


这个内容的讨论,属于探讨性质的,和教材不同,教材给初学者讲授,有争议、需要探讨的东西一般是不编入教材的,所以,现在教材采用的是有名无形说。。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21:02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20:16
病因、病症、病机,各自有各自的概念,难道杨老师认为这三个概念是一回事?风药是针对病因还是针对病机还 ...

你说针对的是什么,咱们就和你讨论什么,一定奉陪到底!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6 21:04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20:19
您说《内经》就是'五星"说,您是研究《内经》的专家,我几次请您讲,您不讲。您现在愿意讲,我非常感谢。 ...

李榆军先生,你作为教师,现在请给诸位讲一讲“五行”,看看你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授业解惑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0-6 21:22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12:52
关于三焦的话题,往复讨论的比较多,我先把讨论的大概介绍一下:

谢谢llyyjj先生的光顾和回复。
不只是中医学,其实许多学科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西医不是也有会诊吗?会诊不就是为了辨别真伪,纠正错误,统一认识吗?历代中医人对三焦有不同的认识,是实际情况,但是不等于每种认识都是正确的,都是可以成立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予以甄别,去伪存真,而不应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莫衷一是。我认为三焦就是人体的三个部位,大体上符合西医所谓的胸腔、腹腔、盆腔三个器官。有人认为三焦是有名无形,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是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的。至于三焦辨证,是把病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气分到血分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也是有实体的脏腑器官做基础的,并不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
以上意见,及供参考。愿意恭听先生高见。谢谢。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6 22:06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10:53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这是当作六腑之一讲的。功能 ...

李老师啊,从您的论述中,看不到是五行弄丢了三焦啊。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6 22:07
llyyjj 发表于 2015-10-6 20:52
关于三焦的话题,往复讨论的比较多,我先把讨论的大概介绍一下:

李老师啊,《内经》中的三焦是六府之一,太白侠和您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呢,对三焦是有形的,这一点的认识有所不同。
太白侠认为《内经》中的所有藏府(器)官都是无形的,只不过是借用解剖(器)官指代某些功能罢了,甚至连鼻这样实实在在的(器)官都是借用,来指代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如,《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当然,只有谈功能时才借用解剖(器)官指代某些功能,针刺标志却是实实在在的解剖位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10:2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21:02
你说针对的是什么,咱们就和你讨论什么,一定奉陪到底!

我说风药治风病,是针对病机的。您不同意请继续。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10:3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0-6 21:22
谢谢llyyjj先生的光顾和回复。
不只是中医学,其实许多学科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这种现象是普遍 ...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予以甄别,去伪存真,而不应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千总这个意见有指导意义,正是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这里探讨三焦概念的来源及变化。


我认为三焦就是人体的三个部位,大体上符合西医所谓的胸腔、腹腔、盆腔三个器官。
--------------------------
我也是这个认识。


至于三焦辨证,是把病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气分到血分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也是有实体的脏腑器官做基础的,并不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

----------------------------
正是。
三焦辨证,辨的是温病的整个过程,三焦辨证辨的是实体脏腑器官的病变,五脏都有涉及,不是辨六腑之一的三焦腑。
中西医融合观老先生就拿三焦辨证来说事,杨老师借机恶作剧,发了几个帖子起哄,就在本栏目,您闲了看看。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10:5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6 22:07
李老师啊,《内经》中的三焦是六府之一,太白侠和您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呢,对三焦是有形的,这 ...

太白侠认为《内经》中的所有藏府(器)官都是无形的,只不过是借用解剖(器)官指代某些功能罢了,甚至连鼻这样实实在在的(器)官都是借用,来指代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如,《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
正是!
等这句话等了几年了,总算有人明确说出来了。
我在刚学中医的时候,书上、老师,都说,五脏不是个纯解剖器官,也不是个纯功能单位,也不能说和西医五个生理系统等同,让我糊涂了许多年。这种说法,在本论坛依然流行,依然不愿意说清楚五脏到底是什么。尤其说到解剖学和脏腑学说的关系时,越说越糊涂。
我在讨论解剖与脏腑关系时,多次表达过太白先生上面的意见,但要做个整体论述,还需要下一些功夫,总觉得不能完整表达这个看法。太白先生今天明确提出来了,就请太白先生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题阐述出来,大家跟着学习、讨论,把五脏学说的本质内容阐发出来。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如果把脏腑学说的本质问题讨论明白了,五行、三焦、经络都是小事,爱废不废吧。再说,如果脏腑学说本质表达清楚了,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上的价值,捎带就说明白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11:1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6 21:04
李榆军先生,你作为教师,现在请给诸位讲一讲“五行”,看看你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授业解惑的。

李榆军先生,你作为教师,现在请给诸位讲一讲“五行”,看看你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授业解惑的。可是你回答说“中医教材是按规定使用的,教师讲课必须遵照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有否定五行的要求吗?如果没有,你自己就反五行,何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授业解惑?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7 12:04
llyyjj 发表于 2015-10-7 10:50
太白侠认为《内经》中的所有藏府(器)官都是无形的,只不过是借用解剖(器)官指代某些功能罢了,甚至连 ...

             第三章 形器论


    形器,就是形体与器官。形器论,就是关于形体与器官的学说,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其中,器官说讲述的是人体脏腑器官、营卫气血、津液和九窍骨髓等生理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病理表现(症状);而形体说讲述的是体表部位与体内脏腑器官的对应关系。因为,二者都是把脏腑器官设想为“器”(即器皿、器械),以物质的机械传递作为活动方式,所以,可以合称为“形器论”。


    形器论是“四部五论”框架的核心部分,其它一切理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无论是藏象论的时间机制,还是经络论的空间机制,都是“形”、“器”之间的联系、平衡机制,也都是通过“形”、“器”表现出其生理功能与病理病证的。藏象论所述的是“形”、“器”之间在时间上的统一性关系;经络论所述的则是“形”、“器”之间在空间上的统一性关系。


    这样,《内经》中关于形器论的内容,除了在一些独立的篇章段落之外,很多内容还见于本属于藏象论或经络论的篇章段落。也就是说,《内经》中形器论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器官说内容,随处可见,要想把它完全抽绎出来是极为困难的。这里只能作大致的介绍,还不能保证准确无误,所以,亟需广大网友共同参与,加以完善。


           第一节 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


    必须指出的是,“形器论”不是解剖学,“形”、“器”与解剖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所有的“器”,都是虚拟的,或称“虚指”,只是借某种解剖所见而代其名称。虚拟不等于不存在,它代表的是各个功能的集合。


    《内经》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器官”皆是虚指,而少数的“实指”,例如头发,则并不谈其功能。在这些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指成分,既然指其名而代之,则最好有一定的根据,没有也没有关系,如“胆”就是没有一点实指成分,所以,无论解剖上见到或见不到都无关紧要,见到的也不不意味着就是其所指。且不可把这些实指成分看重,因为那样就把中医学引上了邪路,会把发达的中医当成了西医的原始时期。


    说到“虚拟”,这在几十年前人们是无法接受的,直到认识了西方的“黑箱系统辨识”法,才勉强承认。但仍然怀疑:古人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超前了几千年?再说,“虚拟”的东西也能用来治病?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黑箱系统辨识法”简称“黑箱法”,《辞海》是这样讲的:“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黑箱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它根据输入(因)和输出(果)建立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脑等。”“黑箱法”是科学的方法,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采用“黑箱法”不意味着对“黑箱”中事物毫无了解。科学不完全是揭示自然规律,更是在逻辑学即数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来比较合理地阐述某些自然现象,所以,黑箱模型(数据或图框模型)被现代科学普遍采用。


    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先民,在“黑箱论”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却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研究、认识人体这个庞大繁杂的巨系统。《内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描述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图框模型”,它与真实的解剖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与西医生理病理的不同才是中医学的优势。在没有解剖学的情况下,中医理论与临床已经卓有成就了,那个时候西医解剖学连萌芽还没有萌芽呢。即便现在,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也是遥遥领先于解剖方法的。只可惜,我们那些捧着祖宗饭碗的精英们,为什么要吹捧西医的解剖方法,而贬低自己的呢?唯我先贤,睿智无边!


    很多人说:中医《内经》中的“心主血脉”就是中医解剖学的成果,正是这个对“心主血脉”的错误理解,才误了大事。如果我们把虚拟的概念实化(当然现在还远远做不到,甚至还没有人开始做,不过“虚拟实化”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唯一可行方法),那么,中医的“心”,是虚指的概念,如果实化,其主要功能在于脑,中医的“血脉”主要是指西医的神经,“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的心脏连着血管的形象,来指代西医的大脑支配神经这种生理现象。再如:“筋”是指运动功能,“骨”是指支持功能,“皮毛”是指防卫功能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信息输入与输出部件的五官七窍,虽然其实指成分明显,但仍为虚指感念。如“鼻”,根据《内经》所述,其功能至少应该包括嗅觉中枢和部分免疫功能,而不仅仅是解剖学的鼻腔。


    虚指的概念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黑箱法(而不是解剖法)才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建立在“黑箱法”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其逻辑之严密简直是天衣无缝,任何差误都会使这个体系不能自洽。要想真正理解中医理论,进而进行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前提必须是在观念上彻底与西医化清界限。如果不是这样,就谈不上理解中医理论,更谈不上与西医理论的结合了。




      第二节 器官说构建的“黑箱”内部结构图框模型


     形器论是“四部五论框架”的核心部分,一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无论是脏象论的时间机制还是经络论的空间机制,都是这些形、器的联系方式,平衡机制,都是通过形器来表现出功能或病变的。在以往的《教材》中,有的把形器论内容并入脏象论,有的把部分内容独立为“水液代谢”有的把一些内容抛弃,更多的是用西医学的一些同名器官来冒充,制造假的“中医理论”让人家去研究。


    由于脏象和经络机制都是通过形器而表现,所以,《内经》中的形器论内容除了在一些独立的篇章以外,很多都出现在脏象论和经络论的篇章段落之中。也就是说《内经》中的形器论内容随处可见,要把它完全、准确地抽绎出来是极为困难的,这里只能述其梗概,未免挂一漏万。


    按照形器论,人体,这个“黑箱”的内部“结构”的图框模型是:


    人生之初父母两神相搏两精相合而形成,先生脑髓,依五行次序肝、筋、心、血、脾、肉、肺、皮毛、肾、髓脑、肝……循环相生(这里包括五脏隶属的所有形体器官)。


    出生之后,开始饮食。营卫气血开始运行,心神开始工作,此时才称为人。这时的人就像一个充满水的容器,这个水是由肾所主管其运行,所谓“肾主水”。(此“水”非五行之“水行”,不是肾“属”水的“水”)。


    形器论,各个部位都各自产生自己的“精”,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即“精化为气(真气)”。《内经》中不把物质与功能分开,不是说某种物质具有某种功能,而是某种物质的名称就是其功能的名称。如果它与另外某种物质相合,或转化,就产生了与原来物质不同的另外一种功能,而不是前两种功能的组合)。


    不同的“精”各有一部分随着“水”进入肾,混合为人体最根本的“精”,后世称为“元精”的就是这个东西。


    此元精补充了原在出生之后消耗殆尽的父母之精,再随水分配到了形体器官各部,使之继续发育成长。这样,就使形器各部都带有其它部位的“精”。


    肾脏也有自己的精(不是所藏的元精),此精充足即肾的功能成熟,可使肾所藏的元精排除而为生殖之精,二者本是同一个“精”。肾精的充足也就是五行属水的肾脏功能强盛,到了男16岁,女14岁时,充足的程度达到了可使其发挥“封藏之本”的作用。从五行角度看就是“水”盛,但这么说就会与肾所主的“水”相混淆,以为身体里的水多了,所以在这里,五行之“水”,就用“天癸”代称。这里反映了在形器说与五行五行脏象说联合应用时对概念小心区别。


    由于肾主水,水循津液而流,肾又为胃之关门,关门不利则聚水而生病。由于肾藏元精,所以为作强之官,主伎巧。过度用力则伤肾。而骨是身体的支持系统,所以说“肾主骨”。肾藏的神为志,伤志则喜忘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所藏的“神”是后世所称“识神”。与气化论中的“元神”不同。心神是通过血脉来主管全身的。“血”是神气。心神是生命的最高体现,神去则死,所谓“生之本”。其余四脏也各藏其神,即魂、魄、意、志。但它们都是心神的辅臣,各司其职。


    看到《内经》有“心主血脉”一说,就认为中医了解解剖学中的“血液循环”,这是望文主义。“心主血脉”与“血液循环”毫无关系。中医理论中也不需要“血循环”这样的概念。“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到心脏连着血管这一形象来表达类似于西医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那种关系。“心主血脉”是说心通过脉传送血。为与经络的“脉”区别,故称“血脉”。


    肝所藏的精是血,所藏的神是魂。肝脏的所有功能及病症表现均源于此二者。(这个“血”与经络中气血的“血”,及溢于体外的血是三种不同的概念。)肝为“将军之官”,并不是因为它在情志上主怒。如果这样,那么主悲的肺就不应该是“相傅”之官,而应该哭丧之官。况兵法曰:善战者不怒。肝为将军,是因其主“谋虑”,是为君主谋划行动的。君主决定有所行动,如跑、跳、挥拳,这得由“筋”来执行,因为“筋”就是指运动功能。而哪条筋该动,动多大程度,孰先孰后,怎样配合,这要由肝来谋划;由“血”来传达命令。人不动,则血归于肝,所以说“肝藏血”。而“肝主筋”就是将军与士兵的关系。


    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既然是从属于君主的将军,肝所藏神就应当从属于心神。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


    肝被称为“罢极之本”,“罢极”,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就是疲惫之极的意思。“罢极之本”就是耐受能力。耐受力的根本之所以在肝。还是因为它藏血,主筋。


    肺,所藏的神是魄,“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而精是肾之所藏,肺与肾的功能直接关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的传输,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肺又称“脏腑之盖”,其意义就像锅盖一样。胃中水谷之精气和从膀胱气化之津,上蒸至肺而后洒布全身,即其“通调水道”之功。


    肺所藏的精是“气”,这个“气”是宗气,所以称为“气之本”。肺有节律性运动,以助心君治理全身,所以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理道是“节”,《礼·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谓“肺朝百脉”就肺通过宗气使百脉如潮动(“朝”是潮的古字,使动用法)。


    如果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来看,中医的“肺”,其功能包括了西医的心脏,肺使脉搏动,实为心搏,因为是虚拟,所以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呼吸一次脉搏动4-5次,而不是一次。另外,肺“通调水道”之功能,可能与心脏分泌有强大利尿功能的“心钠素”有关。


    (临床诊脉,右寸脉为“肺”的位置,其脉位又分内外两个搏动点。如果在外侧,紧靠伸拇指肌腱处搏动强,一般病在西医的肺脏或气管、咽等处。如果在内侧(大多角骨附近)搏动明显,则常是西医所说的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肌缺血”。如果是左撇子,则要取左手寸脉。因干扰脉搏的因素很多,所以其准确率在百分之七十--八十。)


    肺主皮毛。皮毛在身体的最表层,直接与外界接触,这是实指的“皮毛”,是“黑箱”的信息输入、输出设施之一。但肺所主的“皮毛”则是虚指,是人体的防卫功能。肺司呼吸,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必有防卫(肺为“盖”也是指此功能),这个防卫功能就被称为“皮毛”(虚指)。肺之所以主皮毛,也是由其主气,是“气之本”而来的。


    所以肺脏有病,伤魄则狂,意不存人;伤气,则出现咳喘等吸收症状,肺气虚则防卫功能降低。


    胸中,这是一个脏器的名称,不是部位名称。介于心肺之间,其功能主要在于“宗气”,又与心、肺想通联,其功能较杂,所以其名称亦乱,又称“膻中”、“心包络”、“心主”,有时径称“心肺”,还有时称为“心”,这往往是在侧重论述其功的某个方面时所使用的名称。在经络中,还把胸中与膻中并称,即胸中与膻中相通联。


    脾所藏的神为意。“心有所忆谓之意”。心神是脏器之主,它不仅仅是“任物”,即应对身外事物,还要照顾体内生理活动,要时时对事物进行检索,这就是脾所藏的“意”的工作。


    脾所藏的精为“营”,这个“营”可不是“营卫”的营。而是营运之意。即人体所有运行转输的物质(虚拟)营、卫、气、血、津液等,皆由脾来主管分配。所以又称之为“仓廪之官”。


    脾主形、肉(形与肉是同一个意义,人体所有形质,包括实指的筋、骨等皆称为肉),主四肢,都源于“脾藏营”。因为它们都要接受来自脾的供给。


    胃,为水谷之海。它接受水谷,将其腐熟,其精微供给全身,糟粕排出体外。胃有五管,除贲门幽门之外,还有上、中、下三焦(虚拟)。水谷腐熟后其精微分之卫、营、津液。卫从上焦出,营从中焦出,营卫皆经胸中上肺。津液从下焦出,渗入膀胱。


    小肠,为受盛之官(府),大肠为传道之官(府)。二者都是继胃之后相递使食物变化而出,所以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但是,三者的分工是有区别的,所以在发生病变时,其症状不同。


    三焦,为决渎之官,又称中渎之府,是主管水道的。这是因为三焦所出的卫、营,津液都是由水伴随而形成的。如果三焦不通,除了会分别出现卫、营、津液的病变外还会出现水胀。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说上中下三条水道中,水所含的成分不同。三焦连属膀胱。


    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或称津液之府。津液从下焦别于回肠而渗入膀胱,由膀胱的气化作用而出,或供全身,或有过多的则溺出。


    以上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都是协助脾转化输送运行物质,可以看作是脾的一个个功能单位。


    胆,为中正之官,又称清净(中精)之府,主决断。调整脏腑器官的活动强度,使之与其它器官配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中正”的意义。借用西医的话说它就是“阈”,胆的强弱决定“阈”的调整效果。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西医的“高血压”病打个比方,虽然称为“原发性”,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治疗时不考虑其血压,而是看他还患有什么疾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往往随着这个疾病的缓解,血压也恢复正常,而且十分稳定。如果只是一味降压,无论使用西药,还是选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其效果是一样的,都得终生服药。这就是因为患有其它疾病,“胆”必须把血压调到一个较高的值,以维持运行,形成一种不正常的“稳态”。而所谓“其它疾病”,从西医的病理学看来,往往与“原发性高血压”毫无关系。


    人的勇怯也取决于胆是否充满。充满而横者,其人决断能力强,做事勇敢,对于脏腑的协调能力也强,而不易患病。所以说:“当是之时(受到某强烈的刺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


    卫,由上焦出,是水谷之悍气,经胸中上肺,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也就是说卫气像潮水一样,昼夜盛衰于外内,从目出,从肾入,入则卧,出则起,其在内外时间随四季昼夜长短而变化。肠胃大,皮肤涩卫气久留于阴,故多卧,胃肠小,皮肤滑卫气久留于阳,故少瞑,邪气在上焦,闭塞不通,饮后卫气久留,故卒然多卧。老人肌肉枯,气道涩,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风气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使肌肉生肿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则肉不仁。如果在肠外,寒气与卫气相搏,正气不得荣,恶气乃起而生息肉、病名为肠覃。卫气留于腹中,畜积不行使人支胁中满,喘呼气逆。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卫气生病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


    营,从中焦出,经胸中上肺,行于血脉之中。其运行是十二经路线,但它不行于经络之中,只是利用经络的非常明确的循行路线来标识血脉(虚拟)的路线。营的运行与经络无关。营是水谷之气的清者,昼夜行于身五十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为营气之所舍。营的作用是供给全身各部,使之化生自己的精。营又与卫化生宗气,与津液化生为血。


    营卫常相互配合为用,故其发病亦常相关联。如,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疎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正邪从外袭内,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宗气、营、卫上于胸中,经肺呼出三分之一,再吸入天气而合成宗气。宗气的作用是推动各种循行物质的运行。在乳下的搏动就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胸中为宗气之海,上者行呼吸之道,下者入气街。如果足部真气上逆,宗气不能下,则足部的血脉不行而凝结。


    血,这个概念前已谈及要与西医的“血”严格区别。而且强调了《内经》中形器论的“血”与经络论中的“血”及溢出体外的“血”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这里“血”的概念是形器论概念,是虚拟的物质。


    血是由营化生的,营行至孙络溪谷之处,与津液相合而化为血,生成的血先满于孙络溪谷,再渐次充满大的血脉。血的生成,并不是为了说明血的来源。《内经》是直接为治疗服务的,没有必要去解释与治疗无关的东西。况且对虚拟的物质也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所说的“生成”是为了说明如果血的功能出现问题,应当考虑到除了血本身之外,还应与津液、营、孙脉、骨(溪谷属骨)有关。


    血是“神气”,由心主管,归肝实际调遣。它的功能就是在心的受意下,来传达肝对筋的命令。这与西医的“血”毫无干系,却有点西医“神经”的意味。至于溢于体外的血,则只是一种症状,要找到出血的原因,这个原因有些与这个虚拟的血有关,有些无关。因为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出血多,出现的是气虚证,而不是血虚。因血而出现的疾病,如果卧出而被风吹,血行不得返其空,则生痹厥之证,如果因营气停留而使血不行,则会生痈疽。


    津液,也是胃中水谷所化生。从下焦而出,渗入膀胱,而后蒸其气至全身。津液因稀稠的不同分为气、津、液、膏。但无严格界线。一般气津温肌肉充皮肤,天暑衣厚则出为汗。津液灌注孔窍而为泣涕,涎唾。或与营气化生为血。液膏则渗入骨空而补益脑髓,滑润关节。


    如果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入膀胱,则成为水胀之病症。如果因寒而留于肌肉间,聚沫则为痛。若液、膏下流,则脑髓减而骨属屈伸不利。


    至于五官七窍,与皮肤一样,作为信息输出输入的设施,它是实指;作为一个器官的工作机制,它是虚指。这一点,与在内的脏腑不同。


    目,眼胞,血络黑眼,白眼,瞳孔以及它的动作,视物功能等都是输出的信息,都是实指。脏腑形体之精皆上于目,是为“精明”。使目能视别外物,而视觉所得则由心神处理(解读信息),所心目为心之窍,而心神的状态也可由目反映出来,所以又为心之使。所谓“肝开窍于目”,只是眼球的运动反映出肝的状态,以及“将军”的意向所指。


    耳,其功能为听。精阳之别气走于耳,使之能听,而精是肾之所藏,“精脱则耳聋”。所以说“肾开窍于耳”,又说“肾为之主外,使之听远”。但这仅仅是听到声响,至于解读信息,还得是心神。耳经宗脉(耳为宗脉之所聚)与心相通,所以又说“心开窍于耳”。


    鼻,宗气出于鼻,是呼吸之道,又辨别气味,为嗅。呼吸由肺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


    唇舌,胃中浊气上出于唇舌(即口)。使知五味,所以胃的功能状态,即受纳水谷的情况可以从唇舌的状态及对饮食气味的善恶反映出来。至于脾“开窍于口”,是因“脾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另外,脾所主的“肌肉”,其状况也可由唇色的变化反映出来。所谓“心开窍于舌”。是因为“舌者,音声之机也”,是指语言表达能力而言。


    以上是《内经》中关于“器官说”的梗概内容。既非全部,也可能有枝节性错误,请谅解并与指正。特别是后世诸贤对“器官说”的补充与发展,本文盖未涉及。


                     第三节 形体说
    形器论中的形体说,是说体表的任何一个可分辨的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局部的每个点都分别对应着身体的某个部分,这就是人体的“自相似性”或“全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则是“肾主水,藏精”而造成的(见第二节)。
    《灵枢·五色》“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一段是最完整最典型的论述,另外在《灵枢·师传》也有此类论述,如“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是尺部屈侧皮肤分区以对应脏腑肢体。形体说中,体表所对应的是虚拟的脏腑器官,也就是对应的某些功能集合,而不是解剖学上真实的组织器官。


    形体说主要用于诊断,主要用于望诊。也用来治疗,即刺灸某个部位来治疗相对应的脏腑器官的病症。这些部位,后世称其为“经外奇穴”。这就是说,针灸疗法并不都是依据经络的,除了依据形器的反应点,另外还有依据藏象机制的反应点,即穴位。其实,《内经》的治疗手段,除了仅有的几个单方验方以外,最大量的还是刺灸方法,无论用什么理论辨证,包括阴阳论,治疗上都是针灸手段。把所有的穴位都归为经络理论框架中,从而使得经络理论变得不明朗,这是“经络现代研究”或曰“经络实质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世和国外在形体说启发下,又发现了手、足、耳等部位的“全息现象”,用于诊断、治疗颇有效果,为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奠定了基础。但与形器论不同,它们所对应的脏腑器官是“实指”,而非“虚指”。虽然不属于中医理论,但对于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很有启发,因为,可以此为根据,将中医的虚拟器官实化,即把黑箱白化。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黑箱白化不意味着放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而走向机械唯物还原论上去,因为,中医虚拟的器官不是对解剖的假设,而是身体某个或某些功能的集合。


                       小    结


    形器论包括器官说与形体说。器官说,把身体的各种功能按其规律分成若干个系统,这些系统以解剖所见的器官来命名,也就是把这些器官当作一种符号,构建了一个以五脏即五大系统为基本框格又有细化子系统的图框模型;形体说,把生物具有的全息现象,即系统信息在体表的表现,应用到诊断与治疗上。


    需要指出的是,本章所论述的有关中西医对照内容都是“借喻”或“猜测”,虽可能对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有所提示,但非定论。尤其是所说的器官、形体、功能仅仅是借用西医的名词罢了,更准确地讲这些概念应该是一种信息,就是生理与病理反映出的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的能量的反应。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黑箱法虚拟的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身体生物规律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不完全是能够揭示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科学往往是在逻辑学即数学那儿,找到一个模型,来比较合理地阐述某些自然现象。能准确地把握自然规律比起企图完全依赖揭示自然规律这种思想更先进更实用,所以现代科学普遍采用黑箱数据图框模型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功能需要进化出器官,还是先有了器官才产生了功能?举个例子:法律作为社会的一种形态,是必然存在的。它存在的目的是体现国家意志、保障民生、维护主权、构建和谐,由立法机关建立并解释、公检法司司法。立法、司法机关并不是法律的本质,它们仅仅是因为现实需要成立的一个部门,没有这种形式的部门并不影响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人体的器官就相当于这些部门,是生命进化所需要的,但却不是生命的本质。


    西医把实实在在的解剖物质看得清清楚楚,不更有利于把握生物规律吗?回答是不一定,西医并不是揭示了人体与疾病自然规律,仅仅是在解剖所见的物质层面上构建了自己的“学说”。 学说(Theory):系统阐明的假说,泛言之,即指一切不是以确切认识为基础的设想或观点,也就是臆想。即便是Lysenkoism: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也还不是真正地揭示了生物规律。不能把学说理解成定理,更非真理。西医尽管在物质层面上认识人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局限性也曰益暴露,说明西医并不是医学发展唯一模式。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0-7 12:54
llyyjj 发表于 2015-10-7 02:37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予以甄别,去伪存真,而不应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

很高兴看到我们有许多共识,也谢谢先生的回复。
所谓三焦辨证,并不是只针对三焦这一个脏器,而是以三焦来区分发病的部位。因为三焦是一个空腔器官,三焦的每一个区域里,都包含了相应的脏器。三焦辨证的本质实际上是以区域来划分的。
至于别人怎么说,那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要自己有主见。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15:0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7 11:17
李榆军先生,你作为教师,现在请给诸位讲一讲“五行”,看看你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授业解惑的。可是你回答 ...

教师讲课必须遵照教学大纲,五行的内容,课堂上必须讲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把教材内容贴在这里吧?


否定五行,是我个人的认识。讲课要遵守教学大纲,发帖要遵守论坛规章,写文章要写自己的认识。教师遵守教学大纲是工作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的观点和探索,是学术要求。如果一个教师,对教材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完全没有进一步的思索,是不合格的。人家高级水平的大学教师还要有自己的研究,还要有科研成果,有著作,我这水平低,论坛里和大家探讨一些问题,多少也是学习嘛。


您在论坛写文章、发评论,也不是教研室给您布置的任务吧?您的学校也没有规定您的观点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18:06
llyyjj 发表于 2015-10-7 15:08
教师讲课必须遵照教学大纲,五行的内容,课堂上必须讲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把教材内容贴在这里吧?

可是之前,你曾说讲课是照本宣科,现在又说“对教材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完全没有进一步的思索,是不合格的。”你的话前后似乎不对茬。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19:2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7 18:06
可是之前,你曾说讲课是照本宣科,现在又说“对教材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完全没有进一步的思索,是不合格 ...

照本宣科是对教学的要求,加深理解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19:31
llyyjj 发表于 2015-10-7 19:26
照本宣科是对教学的要求,加深理解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如果照本宣科为前提,有“加深理解”的成分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19:4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7 19:31
如果照本宣科为前提,有“加深理解”的成分吗?

照本宣科是你说的,也不是我说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19:55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 22:07
现在教学计划、教案,都格式化了,教师自己基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即使对某些概念有自己的理解,也只能在完 ...

在《 仁海不仅仅是废五行,更是废中医的经络》21楼“ 我们中专教学,照本宣科,相当于针对考试题讲标准答案。”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7 23:3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7 19:55
在《 仁海不仅仅是废五行,更是废中医的经络》21楼“ 我们中专教学,照本宣科,相当于针对考试题讲标准答 ...

照本宣科是我说的,没有改过口啊?
完成教学认务照本宣科,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您写关于《内经》的书,也是教学任务之外的吧?您水平高,能著书,我水平低,不能著书,可是也要学习、思考啊。废除五行就是思考的结果,因为不自信,所以到论坛来请教大家。这个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5-10-7 23:40
llyyjj 发表于 2015-10-7 23:36
照本宣科是我说的,没有改过口啊?
完成教学认务照本宣科,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您写关于《内经》 ...

参加辩论的人是“来请教”,言不由衷啊,应该说是“持某种观点”的人,而且是信心满满的才来辩论。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5-10-8 09:2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7 12:04
第三章 形器论


我是外行,不是搞医的。读了你的贴“形器论”,很受启发。我隐约感觉你的说法背后可能提示了中西医之间的内在关系。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0-8 10:19
黄中正 发表于 2015-10-8 09:25
我是外行,不是搞医的。读了你的贴“形器论”,很受启发。我隐约感觉你的说法背后可能提示了中西医之间 ...

的确是提示了中西医之间的内在关系。但仅仅是提示,而不是揭示。目前想做到揭示还很难,难在很少有人明白中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学问,即便都明白了中医的本质,西医的研究尚浅,不足以解释中医所有问题。但以博大精深的中医为理论框架,把西医的理论进行肢解,填充到中医理论当中就会让医学很进步。

中医很像现在的流体力学。象水这样的流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看似无法寻找规律,但是把流体处理成仅仅由速度、密度和温度表征的连续介质就是一种近似,这种近似计算让我们很好地解决了在河流中运行的各种物体的规律。

西医很像现在的分子力学。通过化学键键长值和键角值,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说明分子的构象、能量等一些性质。

整体规律的把握,对医学的意义更为重要,但不排斥局部规律的研究,这应该是医学的发展方向。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8 11:3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7 23:40
参加辩论的人是“来请教”,言不由衷啊,应该说是“持某种观点”的人,而且是信心满满的才来辩论。

我这态度还不好,您要怎么样的态度,请示范一下,向您学习。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10-8 15:5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0-8 12:02
缴枪不杀,把手举起来,这才是老实。

老董,不要跟着别人起哄,不要学人家的话,要讲,讲讲自己的话,讲讲举而并之、古汉语、轨迹什么的,按摩、经络这些你随便讲。要还想学习古汉语,我一会陪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0-8 16:09
          名不虚传的口香糖!吐出来,粘性可大啦!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0-8 18:28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0-6 14:07
李老师啊,《内经》中的三焦是六府之一,太白侠和您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呢,对三焦是有形的,这 ...

太白侠认为《内经》中的所有藏府(器)官都是无形的,只不过是借用解剖(器)官指代某些功能罢了。”看来太白侠真是个人才和奇才啊!如果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都是无形的,那么太白先生一定是个隐形人了!如今这个年代奇事就是多啊,不但有隐形飞机,隐形战舰,还出来隐形人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