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1
标题: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第九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3
金栋按:哲学史界认为,道家的产生源于春秋时期(或不至晚于战国初)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后发展为庄子与黄老道两大学派。道教则始创于东汉,与道家思想有渊源关系。“《内经》之学,出于道家”,其道家虚静无为的养生派及“成而登天”的神仙派思想可散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多篇,虽有先秦战国之余韵,但赵先生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而道家思想并不能统帅《内经》全书,所以不能就此说《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4
赵先生说:“本节把道家、道教和《内经》一起说,有难处”,为此特摘引几位近现代学者对道家和道教的认识,以期补解其“难处”,但未知妥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5
游建西说:“道家产生之年代,其实可以追溯很久远。《山海经》中的巫咸、巫即等可以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前身,传说中黄帝时代的方士,亦可以是道家。不过,多数学者更愿意将老子的产生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开始。什么人读得懂老子?应该是先有了道家思想的人和道家思想之存在,才可以读得懂老子。《老子》一书之深奥,乃是道家集大成之作。由此,可以说老子之前道家就产生了,只是之前尚未有,或者说尚未发现比老子更早更权威者罢了。《老子》一书出来,道家便都愿意以《老子》的思想作为其追求道家思想之主旨。因此,且不说搞不清道家产生之年代,只大致搞清《老子》一书的完成年代也是可以的。就以老子为道家之始,学术界也是认同的。郭店出土竹简中有《老子》,专家认定这是春秋末期的作品。这可以大致认定老子出现在春秋时代,否则春秋末期不会有他的书。”(《道家道教史论略稿·第一章道家的起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毫无疑问,“道”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老子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皆源于对“道”的认识。……老子的“道”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整个宇宙都从这个本原性的道中绵绵不断地产生出来;第二,道是实体性的存在,所谓实体性存在,就是“道”实有其物,是一种具体的东西,老子称为“物”;第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孔德立《先秦诸子·第五章老子与自然之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7
老子的道家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本质上还是“有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有为;要求统治者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不与民争利,以不争和柔弱的原则来行事。(《先秦诸子·第五章老子与自然之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09
老子的“无为”,是按照道的法则行事,即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有为”,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不考虑道的法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0
“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的道家思想,对人体养生亦至关重要。经医家或得道者之改造,而成《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篇中的养生内容,传承至今。而《上古天真论》篇王冰则数引《老子》之语以注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0
孔德立说:“在老子以后,道家发展为几派,有注重保养身体的养生派,有追求长生不死、转而炼丹的神仙派,有注重政治阴谋的黄老派,也有效法自然、寻求新的生存之路的隐者。这些派别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思想渊源都来自于老子的自然之道,但最能‘一以贯之’老子自然之道的还是庄子。
庄子的自然之道继承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但和老子的道论又有所差别。……庄子之道和老子之道的显著区别在于:庄子认为道不是万物之外或万物之先的独立实体。道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或者说,道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本真状态,是没有人为强制规划和安排的新世界。
……
道家对自然之道的钟情,主要来自于他们对自然的无限神秘感。他们感觉到自然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万物在自然之道的支配下是那么完美和谐。庄子把自然之道寓于万物之中,道无处不在,而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原因就是人们站在自身立场上,以自我为中心,以有用和功利的眼光寻找大道,就不可能感悟到道的存在和功用。……所以庄子则主张彻底忘掉知识,以通达大道,即达到‘忘我’境界。忘掉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智慧,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无我’之境,这正是庄子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先秦诸子·第六章庄子的新世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1
此外,庄子的道家思想还具有神仙性质,可以修练得道而成仙。如《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篇所记载的神人、至人、真人等,可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可以“举霞飞升,与天同寿”,与《上古天真论》篇末中的真人、至人等是何等的相似!《大宗师》云“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与王冰嫁接的黄帝“成而登天”又是何等的一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2
以上所述道家,乃《汉典》所谓“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者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3
秦汉时期的燕、齐等地,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秉承庄子道家的神仙性质。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以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这些神仙方士讲究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以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曾迷惑过秦始皇,亦迷惑过汉武帝。以后神仙家和信仰的方士,又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演化为道士。这就是《汉典》所谓的“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有方士对人体脏腑的认识,但其认识显然是臆测的,与儒家对脏腑的认识源于古礼之动物解剖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5
卿希泰说:“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汉初的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又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5
陈鼓应说:“‘黄老’是黄帝、老子的合称,它以老子哲学为基础,而寓托于黄帝以进行现实政治的改革。这股政治哲学的思潮兴起于战国中期,它之渊源于齐或楚越固有争议,但它昌盛于齐,为稷下道家所倡导并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中取得主导地位,当无疑义。黄老思想经稷下道家的发扬而流传于全国各地,儒家的孟、荀和法家的申、韩,都受到黄老道家的重大影响。
黄老学说为稷下道家所畅言,它的中心思想为‘道法’。……这派学说以老子道论为其哲学理论而融入齐法家的刑名法度思想。……而主张黄老之学的,也可能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偏重于治身,有的偏重于治国”。
又说“道家黄老派与老庄一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援法入道。黄老思想的起源或可能早于稷下道家,但它的盛行于全国各地而成为战国的显学是因着稷下道家的倡导。倡导黄老学说的各家彼此间虽仍有歧异,但多推崇老子的道论或自然无为说,同时强调刑名法度的重要性。从这共同主张看来,现存《尹文子》、《鹖冠子》、《文子》,固然是典型的黄老著作,而现存《申子》、《慎子》的辑本,仍可视为黄老学派之作。……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主要是指黄老派道家”。(《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7
傅勤家说:“道教实源于道家,及古代以来方士神仙之说,其先皆托于老子。”又说:“道教始于元始,而老子不过元始所度之徒。”(《中国道教史·第三章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据《云笈七签》记载,元始,即元始天尊,为道教之开始;老子被称为混元皇帝太上老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8
卿希泰说:“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作了宗教性的阐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接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着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起义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简明中国道教史·引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19
《道藏·医家类》有“《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王冰次注 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史崧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等医学典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20
卿希泰又说:“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乃是先秦时候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则是以东汉时候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也并不是毫无联系的,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做出不同的解说。……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某些历史的渊源关系,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所以《汉典》又有所谓“道家”即是“道教”的解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2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8-13 07:34 编辑
【原文】道家和道教并非完全一脉相承⑴。近来有关专家甚至说道教与儒家⑵、阴阳家关系更密切,在追溯道教源于原始的巫教⑶。然而,道教既不尊孔丘为天师,也不说邹衍是道尊,一定要把老子抬出来奉为教主,其余墨、法、名家⑷的创始人更不考虑。这一点,说明老庄思想总是使道教更感兴趣。哲学史界最聚讼纷纭⑸的古代哲学问题是《道德经》及其作者⑹。本节把道家、道教和《内经》一起说,有难处。所以先说明两点。
1.本节不是专门研究道家和道教,而是看它们与《内经》有何关系,分析问题主要从《内经》出发,与《内经》基本无关的内容不谈。
2.专家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看法分歧很大⑺,但是,对汉初尚黄老⑻这一点,看法却是一致的。这是《内经》时代的重要思想背景之一,本节先从这个较公认的出发点说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3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8-17 06:30 编辑
【补注】
⑴道家和道教并非完全一脉相承:道家,《汉典》云:“1.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3.指道教。”
道教,《汉典》云:“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一脉相承,《汉典》云:“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金栋按: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道教哲学》说:“道教,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和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
若以“老子的产生看作是道家产生的开始”,则与巫术无关,故赵先生说二者“并非完全一脉相承”。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37
⑵道教与儒家: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直接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记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络绎不绝。(《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38
⑶追溯道教源于原始的巫教:巫教,巫术之教,即依赖巫术的原始宗教。
卿希泰说:“道教在产生过程中,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使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傅勤家说:“道教,其义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辗转而为秦、汉之方士,又演变而成今之道士。……巫为广泛于世界文野之民间,实一切宗教之起源,而道教亦不能外是也。”(《中国道教史·第五章道教以前之信仰》)
金栋按:巫术,《汉典》云:“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也和后世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有关。”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盖建民说:“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作用,这从殷墟卜辞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证。正如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所言:‘官方的医学把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编成条目,有关这些的知识,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医们和女巫们传授下来。’”(《道教医学·第一章以医传道-道教医学流派的肇始和初步形成·第一节道教医学的流派》)
巫医→方士医→道教医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40
⑷墨、法、名家:墨家,《汉典》云:“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墨子为创始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
法家,《汉典》云:“先秦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制,反对礼治。”
名家,《汉典》云:“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41
⑸聚讼纷纭:《汉典》云:“聚讼:众中争辩;纷纭:多而杂乱。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42
⑹《道德经》及其作者:《汉典》云:“道德经,书名,即《老子》,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说:“《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老子为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序》:“老子即老聃,《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至晚于战国初。”
金栋按: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辞海》,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及《汉典》等记载,老子即老聃,李耳也。然亦有不同意此说者。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冯友兰说:“《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关于此说之证据,前人已详举(参看崔东壁《洙泗考信录》,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兹不赘述。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后世所以有此种错误,盖由于司马迁作《史记》,误以李耳及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其实《老》学(即现在《老子》书中所讲之学)之首领,战国时之李耳也。传说中‘古之博大真人’,乃老聃也。老聃之果为历史的人物与否不可知,但李耳之籍贯家世,则司马迁知之甚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
……
据此则李耳实有其人,不过司马迁误以为与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故与此李耳传中,夹杂许多飘渺恍惚之谈……于是所谓《老子传》,乃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于是所谓老聃乃如一神而戴人帽,着人鞋,亦一喜剧矣(此段大意采刘汝霖先生《周秦诸子考》)。
然司马迁之致此误,亦非无故。盖李耳既为‘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则其讲究必不愿标自己之名。其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吾人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中国哲学史·上·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范文澜说:“《道德经》五千言,确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的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黄老,《史记》在《老子列传》记李耳世系,在《乐毅列传》后记道家传授,体例略同《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叙述李耳乡里世系及师弟传授,如此明确,必有根据,决非虚构。
据《礼记·曾子问篇》,孔子师事老聃,是老聃确有其人。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人,道家书依托尤多。……李耳所依托孔子师老聃,是不足为奇的。《黄帝四经》非黄帝作而世称为黄帝,《老子》上下篇非老聃作而世称为老聃,事同一例。……《史记·老子列传》列举若干荒诞不可通的说法以后,用‘谁也不知道对不对’一句话把那些不可通的说法都否定了。司马迁最后断定说老子(李耳)是个隐君子,不是东周史官;他的儿子名宗,是魏国的将军;李耳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不是教孔子笃守古礼的那个老聃。著《老子》上下篇的人,应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与班固《汉书·艺文志》肯定是李耳。”(《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第六节老子与庄周》)
又,见第二节补注(老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44
⑺专家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看法分歧很大:老子其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二、关于老子其书》说:“《老子》其书,历来也是纷争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此书是否老子自著以及成书时间。在对《老子》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争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老子》就是本人所作,这是传统的观点;
2.认为《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但他仅是口述,《老子》一书则是由他的弟子们记录整理下来的;
3.《老子》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4.《老子》一书成于秦汉之间,甚至晚至西汉文景之间才出现。
持以上各种观点的学者也均提出各自的依据而长期争执不下。”
老子其人,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一、关于老子其人》说:“今之学者有关老子的争论,集中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所写到的三个人,即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究竟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谁才是《老子》一书的真正作者呢?
……老子和老莱子为两人,一般是不会混淆的。老子为春秋时期人,长期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而老莱子是位隐者,终身不仕;老子所著书为上下篇的《道德经》,老莱子则著书十五篇。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可见他并未将二者混同起来,只是两人同为春秋时期人,且都为道家学说传播者,又都是孔子的老师,所以在此附上一笔,不能说司马迁搞不清楚。
至于老子和太史儋的关系,倒需要认真讨论一下。由于两人都为周朝史官,且名字之‘聃’、‘儋’,古音相同而字义相通,皆谓其耳朵长大,兼之传说中老子长寿,有的甚至说他就是古代能活到八百岁的彭祖,所以司马迁显然在记载这两人时有所保留,而有了‘或曰’、‘盖’这样的存疑之词,供后人判断,这反映了司马迁所持的谨慎态度。
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见秦献公的时间为周烈王二年(前374),此时上距孔子卒年(前479)105年,老子长于孔子,倘若此时仍在世的话应有两百余岁,虽说清静无为的老子长寿,但人的寿命并不可能活得这么长,因此看来老子与太史儋应为两个人。倒是高亨在《老子传笺证》中提出太史儋可能是‘老聃之后’的说法值得参考。因为先秦时教育不普及,某一方面的知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形成家族式的‘世守其职’的状况,因此春秋时的老子之苗裔复为周太史,乃可能之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3 07:45
⑻汉初尚黄老:汉初采用黄老之政,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反拨秦政的苛刑峻法,另外一方面也是借助黄老的刑名之学延续秦政的政治体制格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央政权此时尚没有能力铲平内忧外患,因此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无为”的姿态。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减轻中央财政对于地方财政的过度干预。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影响的,是这种取消对民间经济束缚的休养生息政策。(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第三节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刑名,《汉典》云:“1.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金栋按:黄老学大致盛行于战国中期,既与老子学说相关,又杂用法术思想。《史记》曾提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学之术,而其归本于老子。”韩非本人又师从荀子,其思想的源头不能脱却儒家干系。因此在先秦,黄老、刑名和儒家,其间未必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第三节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8-13 08: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8-13 0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3 08:19
易、儒、道三者的关系,搞医学的没有能力把他们搞清楚,对于哲学,我们是外行,懂一点是可以做到的,说清楚做不到。三者对于中医都有影响,其中的复杂关系,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楚。
赵先生也不例外,请先生三思。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8-14 14:46
对于中医的追根溯源,探讨道家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起源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应该感谢赵先生和金先生的研究和贡献。这才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
易经,道家,儒家的理论都曾经对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产生过影响,中国古代学术界的交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厘清这种关系是有必要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8-14 15:00
易、儒、道三者的关系,搞医学的没有能力把他们搞清楚,对于哲学,我们是外行,懂一点是可以做到的,说清楚做不到。三者对于中医都有影响,其中的复杂关系,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楚。
赵先生也不例外,请先生三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言差矣!
赵先生的专业就是中医史研究,这正是他的业务范畴。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8-14 15:25
通常搞学术的人,只想把问题搞清楚,那怕这问题对大众来说“没有必要”。如果自己不知道,就虚心学习嘛;如果是别人说错了,你就指出来呗,一面摆出付专家架势,一面却竟嫌人家搞得那么清楚没有必要。怕什么?难道中医及其理论是魔术,什么都搞清楚了摊在阳光下变不出戏法来?真是好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4 15:52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知,不等于别人也不知。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中医,许多专业人士去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结果是不了了之。甚至于与现代科学进行概念直接对接,误入歧途,我只是提醒一下,三思而后行,没有干涉别人继续研究的意思。请不要误解。
例如:现在的中医教材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就是不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元论”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造成的错误结论。误导了无数学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4 15: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8-14 08:00 编辑
请教先生了。请先生把这些关系理清楚。《内经》中哪些内容与易经有关?哪些内容与道学相关?哪些内容与儒学相关?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8-14 16:09
先生以为在这里质问我有道理吗?
我是在评论赵先生和金先生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是他们的劳动果实,我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我赞成他们的研究有什么不可以?你要问也是该问他们,为什么冲我来一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以为然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4 16:22
我看了这个帖子的最大收获就是,阴阳五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学说。
《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所有的各种学派的精华,运用于说明医学现象。把分散的医学知识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取象比类,建立起完整的中医理论:藏象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等等。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8-14 16:22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8-14 08:24 编辑
以先生的逻辑,我也可以咨询先生:“现在的中医教材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就是不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元论”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造成的错误结论。误导了无数学子!”
先生能否拨乱反正,把张载的气一元论说清楚是怎么回事。是从哪些方面误导了“无数学子”?我们都想听听。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4 16:26
我另外发一个帖子说说。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5-8-14 16:32
赞同。中医药理论是要为指导治病实践服务的,正确与否之标准,唯有视其能否获得疗效,亦即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8-14 19:42
中西医融合观 请先生说说:易、儒、道的关系。谢谢!外行看热闹! 发表于 4 小时前 IP:113.140.18.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请赵先生说吧,人家是中医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是内行。买一本赵先生的《内经时代》就能看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4
一、道家思想和《内经》体系
金栋按:张登本《内经的思考·第八章<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一、<内经>与道家》说: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聃)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钘、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流派之一,此时又分化为多个学术流派,其中分别以庄子(周)和管子(仲)为代表的两个主要派系影响较大。前者重视“道”,认为“道”是物质世界永恒的、无处不在的终极本原;后者认为“道”是无所不在而富有生机的精气,精气才是宇宙万物发生并存在的本原。战国后期这两派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以《黄老帛书》、《文子》、《鹖冠子》等著作为标志的黄老新道家思想,这便是道家“道气论”观点的由来。
“道家”学术思想对《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处仅从“道”、“气”及辩证思维等方面予以提要性的介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是道家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及宇宙万物结构模型的认识。认为“道”是演化成“气”(即“一”)的母体,气(即“一”)是万物一体、万物同源、万物相通相应、万物相互联系的传媒和中介,因此有“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的结论,这也是道家“道气论”的源头。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5
1.道论
“道”字在《内经》中出现了269次,单用186次。《内经》理论中直接继承了“道论”观点,广泛地运用“道”的概念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的演化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具体言之,《内经》所用之“道”有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之“道”,如“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有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生理规律之“道”,如“经脉之道”、“营气之道”等;有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之“道”,如“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灵枢·五乱》);有诊脉、望色、察病、辨标本顺逆的理论原则之“道”,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标本之道,要而博,小儿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毕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等;有针刺、用药治病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之“道”,如“针道”等;还有将养生称为“道生”的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之“道”,如“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知道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可见,《内经》在以“道论”的概念和观点全面地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同时,对“道”是不可直视的客观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指出“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素问·征四失论》)。认为“道”虽然是不可直视的,但却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至天地、四海,小到万事万物,无不受“道”的支配,无不遵循其“道”。掌握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道”,就可以发蒙解惑;如果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只能是“以明为晦”,迷惑不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5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内经》认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之“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更不能违逆客观规律之“道”,只能认识、掌握、利用、遵循、顺应客观规律之“道”,因此有“道无鬼神,独往独来”(《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研究结论。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内经》不但秉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加以拓展、弘扬和引申,广泛地运用于治则治法和养生理论的建立。如直接将《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其高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第七十七章》)思想用于创立自己的治病大法,这些治法不但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弘扬、发展以后的具体治病方法,还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据《老子》倡导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思想构建自己的养生方法,不但直接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作为具体的养生方法,还将“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还必须注意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一词,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发生、存在、演化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如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日月星辰等天体自东向西的运动,四季寒暑的更迭回归,昼夜晨昏的迁移变更,等等,都按其自己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方式,人体生命总规律也是如此。“自然界”是指人类生存的天地空间和特定时间,以及相应的气象和物象。“自然”是指规律,是抽象的;“自然界”是具体的,所以说“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5
3.气论
《内经》直接将道家的气、精、精气概念引入医学领域,成为医学理论构建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内经》中“气”字出现了2952次,单用996次;“精”字共出现了217次,单用127次;“精气”出现38次。可见气、精、精气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由于道家所论的精气多数哲学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内经》中的气、精、精气虽然还带有哲学的烙印,但却富涵深刻的自然科学特征,出于生命科学的需要,《内经》又创造了120余个以“气”构词的气概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6
4.“通天下一气耳”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是道家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一气”所成,也阐明了宇宙万物之间是通过“气”为中介的作用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因而道家这一主要观点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内经》构建医学理论中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就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体的观点而言,肯定了人体原本也是“一气”所成。“精”是人体生命的发生时“一气”之中最为精粹的部分,是生命发生的原始物质,此精在生命发生的初始阶段,按其自身规律,逐渐分解变化为人身的所有形体器官,也就是说,人身一切身形器官都是由这“一气”之中的“精”生成的,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这里不但告诉人们,“一气”之中的精不但是胚胎人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胎儿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等所有可视、可见、可触摸的形体器官。在人出生以后的漫漫人生历程中,人体自身要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赖以为继的营养物质,同样是在“一气”之精所形成的内脏的作用下产生的,仍然属于哲学理念中的“一气”范畴,因此《内经》认为,“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灵枢·决气》)。可见,道家“一气”相当于当今哲学所说“物质”的概念。于是在此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内经》认为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和感传作用,各脏腑组织器官共同参与精、气、血、津、液的物质代谢,在完成十分复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有机配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内经》同样在“通天下一气”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联系理论。其中“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这是《内经》直接将“通天下一气”的哲学理念用来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于是《内经》进一步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依赖,自然界为人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通相应的整体联系思想。这一观念全面、广泛地体现在《内经》所构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医学理论层面,并成为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7 06:26
5.道家辩证思维对《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辩证”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宇宙万物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都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的的内在基础和前提。道家理论中的辩证思想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不能与现代辩证法原理等同,但对这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的认识已经比较明晰,而且比较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分析世间存在的事物及其联系,建立了有无、动静、刚柔、有余不足等对立范畴,揭示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现象和规律,仅《老子》一书所论的对立范畴就有数十对之多,不仅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就表达了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内经》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不仅将其运用于阴阳对立互根、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阐述,而且将阴阳、五行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地运用与解释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治则治法、遣药组方、养生方面各个层面,并从医学角度提出了“升降出入”、“标本根结”、“上下表里”、“邪正盛衰”、“虚实逆从”、寒热进退、正治反治、补虚泻实、治未病与治已病等对立概念,使道家创立的辩证思维在生命科学的层面得以体现和深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7 07:38
儒家、法家、墨家、孙子兵法、公孙龙、阴阳家……各家学说对于《内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影响,大小而已。不可一叶障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8 10:58
所言甚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0 00:08
【原文】道家在西汉前半期⑴,明显受统治者提倡的事实,只需听司马迁父子怎样说就够了。太史公自序述六家指要⑵,道家殿后。若审其意,则唯有对道家有褒无贬,完全是集众家之长,无美不备。原话如下:
“道家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0 00:09
【补注】
⑴道家在西汉前半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时期,汉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0 00:09
⑵六家指要: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金栋按:当补医家要指。
古代医家虽已有医学典籍,然在汉之时,“医乃小技”,百工之一,地位卑微,东汉名医华佗“耻以医见业”则是明证,所以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贬言也,与今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0 00:10
⑶道家:司马迁父子所说的道家,是指黄老术的新道家,与先秦道家已有不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2
搜索
【原文】看来,所谓汉初尚黄老的实质,竟是在道家的旗帜下来了一番诸子百家大汇合。道家在春秋战国原不如其他五家显贵,那时最为统治者重视的依次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⑴。法家讲人定胜天,和道家正相反。岂知“法家严而少恩”,严刑苛法使秦王朝迅速崩溃。反者道之动⑵。道家由隐而显是汉初政治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规律。不过,其余诸家并不甘寂寞,儒家尤其跃跃欲试,多次与道家争锋。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⑶儒学,儒学亦黜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⑷》)这场斗争持续到文帝时,仍以道家占绝对优势。学术上的原因就是儒家学说的学术内容这是还太朴素、太单薄。到武帝时,董仲舒全面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彻底改造了儒家思想。这种新儒学不仅能直接地为汉家受命于天服务,而且学术气息-用阴阳五行论证的严密程度也超过了道家。此后,儒家独尊⑸,直至近代前都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至于法家(刑名)之学,则汉初也实际上在采用⑹,不过口号喊得不响罢了。
以上是汉初道家的地位及其与儒、法、阴阳各家的关系简介。道家盛行了一百年左右,此后的地位也仅次于儒。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下出现的各种学术著作必然有明显的道家痕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3
【补注】
⑴真正促成大一统的乃是法家:秦灭六国而完成统一。秦始皇嬴政是法家人物。
金栋按:范文澜说:“秦孝公用商鞅治秦国,此后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山东六国称秦为虎狼之国,是名符其实的。秦始皇、秦二世尤重韩非学说,商鞅加韩非,秦政治残暴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固然,法家政治在秦始皇时,曾起着富国强兵摧毁领主势力的作用,但到秦二世时,法家政治只剩下完全黑暗的一面,使秦强盛的学说转成为促秦灭亡的学说了。” (《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秦怎样建立汉族的统一国家》)
搜索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4
⑵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道”在运动中的规律。
《河上公章句》:“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
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金栋按:老子的辩证思想,即宇宙万事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发展变化,相互转化,所谓“物极必反”矣。《内经》的辩证思想有其端倪,如重阴必阳、重寒必热等。陈鼓应说:“阴与阳的矛盾转化关系被《系辞》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实为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转译。”(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
此句见于《老子·第四十章》。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5
⑶黜:废,贬退。《史记索隐》:“退而后之也。”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6
⑷老子韩非列传:各本不一。有作《老子伯夷列传》者,有作《老庄申韩列传》,亦有作《老子韩非列传》者。
金栋按:《史记集解》:“监本老子与伯夷同传第一,庄子与韩非同传第三。索隐本伯夷第一,老子、庄子、韩非同传第三。索隐云二人教迹全乖,不宜同传。先贤已有成说,今者不可依循。宜令老子、尹喜、庄周同为传,其韩非可居商君传末。正义本老子、庄子、伯夷居列传之首。正义曰老子、庄子开元二十三年奉敕升为列传首,处夷、齐上。然汉武帝之时,佛教未兴,道教已设,道则禁恶,咸致正理,制御邪人,未有佛教可导,故立老、庄于申、韩之上。今既佛、道齐妙,兴法乖流,理居列传之首。今依正义本。”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6
⑸儒家独尊:武帝尊儒并不意味着他罢黜百家,也就是说尊儒和“独尊儒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实际上,汉武帝一方面尊儒,另外一方面则是“悉延百端之学”,各种人才都予以任用。《史记·龟策列传》中讲道:“至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数年之间,太卜大集。”杨生民对此有详细的考察:“录用既学儒学又学各家之学,或先学各家之学后学儒学的学者是‘悉引百端之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汉武帝‘悉延百端之学’的另一表现形式是直接任用各学派的人做官,如任用法家并发挥其作用。……黄老之术是西汉初国家的指导思想。武帝即位后黄老学说的地位大大降低,但是武帝仍然任用黄老之术的人当官。汲黯即是一例。……此外,武帝对杂家、兵家、术数家等一概任用。……上述事实说明,武帝‘悉延百端之学’确系历史事实。这就是说,武帝在尊儒术、重法治的同时,还兼用百家。”
基本上看,汉武帝在尊儒的同时并没有罢黜百家之学,而是人尽其用,不拘学派。至于儒家独尊的结果,是武帝之后逐渐形成的局面。(《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二章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22 21:57
⑹汉初也实际上在采用(刑名):见上补注“汉初尚黄老”。
搜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23 07:26
孔孟之道、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宋儒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理论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主线、上层建筑。是中国古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伟大的贡献。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8-23 08:56
现代人讲儒家,一般把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但汉武帝所尊之大儒董仲舒,用某些中医人喜用的标签来说,不是“铁杆”“纯”儒家,而是阴阳化了的儒家,他的最大贡献似乎是天人相应学说,而不是孔孟之道;或者可说是通过阴阳五行天人等手段把儒道系统地“器化”的大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8-30 20:44 编辑
【原文】汉以前道家的代表作是《道德经》和《庄子》。到了西汉,可以说大部分子书都带有道家气息了。越是部头大的名著,道家味儿越浓。所以,要讲道家思想和《内经》的关系,除与《道德经》、《庄子》比较之外,亦不能完全不参考汉代有关著作。
1.政治思想方面⑴
道家和儒家都崇古⑵。儒家说越古圣人越高明;礼乐制度越完善;社会越讲仁义、讲文明。道家崇古则为了“绝圣弃智”⑶“绝仁弃义”⑷,使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⑸。①
【自注】①《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⑺;绝巧弃利,盗贼无有⑻。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⑼,故令有所属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内经》径直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注脚,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⑾。”(《素问·上古天真论》)怎样使人返朴归真⑿呢?老子主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⒁。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⒂;不以智治国,国之福⒃。”(《道德经》五十六⒄章)《内经》不直接讲政治,却说世风日下⒅“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⒆,不知持满,不时御神⒇,务快其心,逆于生乐[21],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们不能长寿,是闻见和嗜欲太多了[22]。
搜索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5
【补注】
⑴政治思想方面: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西汉初则采纳之,以休养生息,励精图治。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金栋按: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之治”。在外在措施上,老子提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主张;在内在的修养上,则提出了虚心弱志、无知无欲的要求。老子认为,“无为”,天下就一定能得到治理。(儒家道家经典诠释,江凌注译《老子》)
《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金栋按:“道法自然”并非指道之外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本身的法则即是如此。道则是顺着自然规律自成法则的。(江凌注译《老子》)正如《河上公章句》所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5
⑵道家和儒家都崇古:范文澜说:“儒家复古,只复到西周;道家却想复到‘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远古。”(《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6
⑶绝圣弃智:抛弃聪明与智巧。圣,自作聪明。智,智巧。郭店楚简《老子》作“绝智弃辨”,下文的“绝仁弃义”则作“绝伪弃诈”。北大汉简本作“绝圣弃智,民力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又陈鼓应云:“通行本‘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辨’,为祖本之旧,当据改之。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抄者据以妄改所致。”(《老子今注今译》)今扔其旧。(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下同)
《河上公章句》:“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苍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弃智慧,反无为。”
王弼注:“圣智,才之善也。”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7
⑷绝仁弃义:抛弃仁与义的法则。陈鼓应云:“通行本‘绝仁弃义’,郭店简本作‘绝伪弃诈’,为祖本之旧。《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简本出土,始知为人妄改。)《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窥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到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老子今注今译》)丁原植云:“帛书甲、乙与王弼均作‘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简文并无‘绝仁弃义’这种激烈反对人文价值的思想,就《老子》哲学的发展来说竹简《老子》似属较古文本。”(《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今扔其旧。
《河上公章句》:“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言。”
王弼注:“仁义,(人)[行]之善也。”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30 20:48
⑸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外表单纯而内心淳朴,少有私心降低欲望。见,显现。
《河上公章句》:“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金栋按:陈鼓应说:“见素抱朴:简本作‘视素保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老子今注今译》)
搜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9-3 15:29
⑹民利百倍:民众才能获利百倍。
《河上公章句》:“农事修,公无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9-3 15:29
⑺民复孝慈:民众才能回归孝慈。
《河上公章句》:“德化淳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