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三、天人相应-《内经时代》补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0:11
标题: 三、天人相应-《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时代》补注(第五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内经》
                                                                               三、天人相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0:12
金栋按:天人相应,未必皆然,所以赵先生说“不但粗疏,还导致许多谬误”,因为“天地和人体之间毕竟有很大距离”,《内经》理论体系的天人相应观,“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四讲整体观念与局部研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10: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7-28 02:12
金栋按:天人相应,未必皆然,所以赵先生说“不但粗疏,还导致许多谬误”,因为“天地和人体之间毕竟有很大 ...

    请先生继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1
【原文】读者多知道,董仲舒最先提出了“天人相应”这个命题。他“究天人之际,明天人之分”的结论与荀子大不同。他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35》),“人副天数”

【自注】董仲舒的天人相应,确有神学目的论味道。如他说:“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汉书·董仲舒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2
【补注】

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金栋按:《汉典》解释乃医家所言之天人相应,《内经》有之。而董仲舒最先所提出者,乃“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汉书·董仲舒传》“贤良对策”有之,《春秋繁露》有之。
天人感应:《汉典》云:“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天是什么?
对于“天”,在先秦诸学派中,乃至在儒家内部的各分派中,皆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宗教神灵之天),道德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
墨子主张天是有意志的(天志)主宰之天说,道家主张天道无为的自然之天说,而儒家学派内部则十分复杂。孟子更多的是从道德义理之天来理解天的,而荀子则反对这一学说,主张天为自然物质之天。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是有客观常规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顺应天则吉,违背天则凶,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是不会干预人事的,即荀子提出的“明天人之分”的思想。而董仲舒最突出强调的是有意志的神学之天和道德之天,而自然之天只能是配角而已。董氏是用天的意志的宗教神权来保障封建政权(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族权(宗法制家长专制主义)、和夫权(封建男权专制主义),希望能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永远存在下去(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尊天思想,可以说是对荀子的无神论思想自然之天的否定。
天人关系问题,是我国哲学史上一大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谈“天”几乎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也是如此,董氏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哲学中,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主张天人合一说,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说的。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说法,认为天有天的本分,人有人的本分,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不能干预人事,然而大多学者皆主天人合一说,如孔、孟、老、庄等人,但他们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上古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说具有宗教神学性,认为上帝或“天”能干预人事,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的命运。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则更多强调天人合德说,认为人的善端是天赋予的(知性而知天)。老庄道家与孔孟不同,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说,认为人应法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同体)。董仲舒在“天人之际”的问题上,也主张天人合一说。他主要继承传统的宗教神学的天神主宰人事的思想和孔孟儒家的天人合德思想,并提出了富有自己思想特色的宗教神学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然而董仲舒的“感应”说也是既有自然感应说的成分,也有宗教神学的“感应”说内容。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服务后者。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同类相感”(或称“以类相动”,“以类相召”)的思想,认为同一类的东西,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种同类相应现象,董仲舒明确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神灵在起作用。当然这一思想并不是董仲舒的创造,而是从荀子和《吕氏春秋》那儿分别继承来的。这些前人们的思想,董仲舒更把它与尊天神的宗教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灾异遣告说的“天人感应”思想。(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读《内经》则会发现,医家言“天”,是从唯物角度出发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4
他“究天人之际,明天人之分”的结论与荀子大不同:据上下文义,此句当作“他与荀子‘究天人之际,明天人之分’的结论大不同”。
“究天人之际”,并非荀子之语,这是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共三句,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见于《汉书·司马迁传》。“明天人之分”,乃荀子之言,见于《荀子·天论》。
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究,研究、探索。天人,天意人事。天,天道、规律、自然、天命、命运、天意。人,人事、社会、人生、王朝。际,边缘、联系、关联、彼此之间。(百度)
明天人之分:就是要懂得天道和人事有区分。
“这是荀子天论的出发点,其要点在于:第一、人的治乱与天无关;第二、天的运行与人无关;第三、天人各有其分,不容混淆”,“人和天地之间是断裂的”。(王博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第八章荀子》)
天人之分:强调“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的不同和区别的观点。战国荀子《天论》首先明确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而存亡,与人类社会的贫病灾祸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并强调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唐刘禹锡指出:“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论》)强调:“天之道在生植”,“人之道在法制”(同上),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法则。(《辞海》)
金栋按:战国时期,大部分的思想家并不主张天地之异常变化和人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在《春秋》学的某些传统中,天人相与之际经常被强调,而灾异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这与《春秋》本身多记灾异之事的特点有关,灾异一般被看作天对于人的警告或者惩罚,最低限度是预示。根据天人相分的理论,他们很显然会失去这种对于人而言的重大意义。在荀子看来,其与人事无关。(王博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第八章荀子》),但在董仲舒看来,其与人事有关。赵先生“自注”引《汉书·董仲舒传》为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5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天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统一起来,即天人合一说。
金栋按:人之与天相合,董仲舒认为,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人的形体结构与自然天道的结构具备高度的一致,人体是天象的完全再现。人外在的直立行体,以及各部分器官都同自然天象有着高度一致(人副天数)。(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灵枢·邪客》等多篇“天人相应”的比附推衍,是否与此有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5
深察名号:本篇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正名“的思想,除了考察论述关于“天子、诸侯、大夫、士、民”这五种称号的含义,还从哲学上探讨了人性的名实问题,最后归结到重视圣王教化的政治思想。这里着重阐释了董仲舒的人性论:   
一方面,他从如下三个方面批驳了孟子的性善论:第一,从正名的角度驳孟子性善论(包括关于性、心、民的命名)。第二,用圣人的言论驳孟子性善论,董仲舒认为圣人的言论从未有过关于行善的说法,以此证明性善论不符合圣人的思想。第三,以天道的权威驳孟子性善论,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因而人性就有仁、贪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此必须分别对待,仁性经教化而成善,贪性则需要加以限制。
另一方面,董仲舒又批判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主要是从“自然之质”来定义“性”,但董仲舒认为这种“自然之质”不是“恶”的,而是含有“善质”,从而修正了荀子的性恶论。(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义证》:“本书《郊语篇》:‘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地阴阳篇》:‘名号之由人事起也。’《仪礼·丧服传》:‘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左氏传》:‘名以制义。’《释名》:‘名,明也;名实使分明。’《尹文大道篇》:‘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案:名家之学,以综微核实为功,以正名析词为本,此即名学也。《荀子》亦有《正名篇》,《春秋》治人必先正名,《谷梁》于五石、六鷁之词发其微,《公羊》学盖与之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6
人副天数:副,副本。本篇认为天与人是同类的,人副天数,天人一致;天与人同类相感、同类相动。天地生人和万物,人比万物更尊贵,其原因在于其他生物得天地之气少,而人得天地之气多。所以人无论是从类的角度(副类),还是从数的角度(副数),都和天是一致的。如从类的角度看,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头发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风和气。从数的角度看,人有小关节三百六十节,和一年的日数相当;大关节十二节,和一年的月数相当;人身体内有五脏,和五行数相当;外有四肢,和四季数相当。眼睛一开一闭,和昼夜相当;性情有时刚强,有时柔和,和冬季、夏季相当;有时悲哀、有时快乐,和阴阳之气相当。这些都说明天与人是合一的、同类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互相触动。(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金栋按:简而言之,人就是天的副本。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7
⑹天人相与之际:指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47
⑺遣:颜师古曰:“责也。”
⑻省:颜师古曰:“视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4
【原文】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当时的全部封建制度都说成上应于天。这不仅是附会,而且是反动,且不讲。就是将人体构造及生理上应于天的祸端也始自董氏。《春秋繁露》说: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本,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为人者天第41)
人就是这样来的。在这点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比董氏说进步一些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节,十二节相持形体定矣。……一时之中有三长,天之节也。人生于天而体天之节,故亦有大小厚薄之变,人之气也。”(官制象天第24)
董氏的附会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可以找到同调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5
【补注】
⑴人体构造及生理上应于天《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官制象天》:“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副天数》。
金栋按:赵先生说:“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的(即天人相应)。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6
⑵为生不能为人:人能生育而不能造就人。为生,指人能生育。《春秋繁露义证》:“为生者,父母。”为人,造就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7
⑶人之本当作“人之人。”《春秋繁露义证》:“卢云:‘人之人,疑当作人之为人。’”据卢云,当脱一“为”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7
⑷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义证》:“本书《顺命篇》:‘天者万物之祖。’《观德篇》:‘天地者,先祖之所自出。’《庄子·达生篇》:‘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语意正同。张子‘乾父坤母’之说,亦本于此。”
曾祖父:《汉典》云:“祖父的父亲。”
金栋按:《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
《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8
⑸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的身体,是禀受天数变化而成的。如天有四季而人有四肢、每一季有三个月而每一肢有三节等。
金栋按:《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9
⑹为人者天本篇首先说明“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因此人的形体感情都是天的副本,进而提出本篇的主旨为“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董仲舒认为这种君民一体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圣王的教化遍布天下,而圣王教化的原理又出自圣王内在的“身之天”,这表明天人同类相感。总之,“为人者天”旨在说明天生人之后,圣王继以教化,以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从而使天下吉祥太平。(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6:59
⑺《素问·生气通天论》比董氏说进步一些: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0
⑻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探求天数的奥秘,没有比在人身上探求能更好说明的。微,微妙,奥秘。
《人副天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人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0
⑼定:当作“立”。
⑽三长:指孟、仲、季而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0
⑾官制象天:本篇论述了天子建立官制的道理。所谓“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也”,董仲舒认为天数、人形与官制三者之间都是相通的。天子建立官制就是取象于天,以天为法,所谓“官制象天”即是此意。文中对“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都做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并使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在理论分析上体现出了较为严密的逻辑层次。本篇的内容亦构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1
⑿天文训:这是一篇记载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文献,代表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成就,也成为《淮南子》自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探讨了宇宙本源、演化和形成的问题。对五星、二十八宿、八风、二十四节气、岁星和干支纪年法、五音、十二律、旅宫等问题进行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中对物候、气象、农事、政事及反常气候等也作了记载。作者运用先进的几何原理,对正朝夕、大地东西南北的长度、日高等进行了测定。当然其中的数字是不实的,但是敢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则是十分可贵的。
而高诱的题解是:“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遣告一人。”也就是说,用天象的变化,来禁告和责示人君,必须“仰天承顺”,“不乱其常”,顺应天道规律,否则上天必降祸殃。其中带有浓重的“天人感应”的成分。(陈广忠译注《淮南子》)
门客:《汉典》云:“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2
⒀同调《汉典》云:“音调相同,比喻有相同的志趣或主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2
⒁天有九重:九重,九野。一说九层天。
《汉典》云:“九重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因泛言天为‘九重天’。《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
何宁《淮南子集释》:“补曰:《楚辞·天问》云:‘圆则九重,孰营度之?’《太玄》云:‘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案:《太玄》九天,即《淮南》九野,非九重也。此文虽言九重,而其说不详。今西人言历则有九层:第一层宗动天,第二层恒星天,第三层填星天,第四层岁星天,第五层荧惑天,第六层日轮天,第七层太白天,第八层辰星天,第九层月轮天。此殆中国失传而流入异域者欤?”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7-28 17:02
赞一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4
⒂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十二节,指十二经脉。一说四肢十二大关节,即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骻。
《淮南子集释》:“补曰:《元命包》云:‘阳数成于三,故时别三月。’《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注:‘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灵枢·五乱篇》云:‘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金栋按:十二经脉,是“天人相应”比附推衍而来,《内经》多篇论述之。所以赵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寿夭刚柔第六法律》:“十二经络应十二月、十二律。时间无形,音律无形,经络无形,这是以无形论无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17:06
⒃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十二肢”与“十二月”相对应,则“十二肢”当指十二经脉。节,腧穴也。
《淮南子集释》:“补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云:‘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灵枢·九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灌渗诸节者也。’”
金栋按:《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节,腧穴也。《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俞穴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谓。”《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灌渗诸节者也。”
《淮南子·精神训》:“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17:2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8 09:33 编辑

        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天文、地理、军事、医学、建筑、冶炼等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适应这些行业及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种能够体现这些行业的共性、能够指导所有行业的理论体系,因此,产生了许多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活跃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秦、汉王朝封建集权制建立后,儒家与阴阳家合流,五德终始学说成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宗教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直到明清时代。阴阳五行学说把宇宙中的万物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归纳为五类,金、木、水、火、土,并与阴阳相联系,五行之间又有生克制化的关系,找到了宇宙各系统间的共同术语,用以说明宇宙各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17:30
当封建社会确立之后,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神学已经被攻击的千创百孔,于是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哲学与神学融合,于是产生了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不仅融合了神学、哲学而且最大限度地包容了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成果,例如中国汉代的董仲舒以及其后宋代的程朱理学,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儒家文化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权神授思想,将皇权神化,认为皇帝是百姓与上苍的中介,或者说代理,可以代天行赏或行罚。皇帝的至尊权威不受任何侵犯,否则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董仲舒把法家提出的“三纲”与儒家的“五常”结合起来,并作了全面、系统论述,可以看得出董仲舒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及道家顺应天意、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儒家的家庭伦理、理想社会形态纳入了统治思想的范畴,进而在法律上影响了汉律以至历朝历代的立法和人文思想、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进而更使儒家思想法律化、制度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17:40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五行学说!
     先生们学习一点历史知识,学习一点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20: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7-28 17:30
当封建社会确立之后,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神学已经被攻击的千创百孔,于是封建 ...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学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20:46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汉书·董仲舒》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这里,《玉杯》、《竹林》是本书篇名,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名,汉代只称“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后人集董子文成书,以《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为例,署名《董子春秋》,而首篇名为《蕃露》,连起来变成董子《春秋繁露》,这样首篇便无篇名,抄写者就将首篇第一个词“楚庄王”作为篇名,而《蕃露》篇名从此消失。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20:46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资料。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成为儒家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98年,约卒于公元前106年。早年专心研究《春秋》公羊学,在汉景帝时代任经学博士,并教授很多弟子。他专心研究时,曾经三年不去看自己的园圃。他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几个先来的学生从董仲舒那里学习后,再去交其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董仲舒那里学习了几年,还没有见过董仲舒的面。汉武帝时代,他参加对策,连续三次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这三次对策的策文主要讲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后人称为“天人三策”。任江都相期间曾一度任中大夫。后从江都相调任胶西相。不久,由于年老,又不得志,辞职回家,专心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他虽然穷居陋巷,朝廷有些议而不决的事,还派廷尉张汤等去向他咨询。董仲舒的著作由后人汇编成一书,汉代时称《董仲舒书》,后来称《春秋繁露》。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收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学术成果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靠资料。另外,董仲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嬴公(汉昭帝时任谏议大夫)、褚大(任梁相)、吕步舒(任丞相长史)、殷忠(《汉书》作殷仲)等。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弟子约有几百人。他的子孙也都因为有学问而做了大官。董仲舒的学生及后学著名的还有睦孟、孟卿、严彭祖、颜安乐、刘向、王彦以及东汉何休等。西汉两个著名的公羊学大家:一个是胡母子都,另一个是他的弟子公孙弘。公孙弘当了大官,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弟子。董仲舒以后,研究公羊学的学者大都是董仲舒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和后学。西汉时公羊学很盛行,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实际上是董仲舒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的结果。因此,汉代思想家认为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无)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刘向认为董仲舒是王者的助手,与商汤的助手伊尹、周武王的助手吕望差不多,管仲和晏婴只是霸者的助手,比不上董仲舒。刘向的儿子刘歆虽然不认为董仲舒超过管仲和晏婴,但也承认董仲舒在西汉时期“为群儒首”(同上),是当时儒者的首领。东汉王充是一个特立人物,轻易不盲从别人所说,一切思想都要经过自己重新考虑,再作判断。他认为董仲舒是孔子的真正继承者。他说: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论衡·别通》)。又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论衡·超奇》)他认为董仲舒是周文王、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是圣统的继承者。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当代圣人。这当然是极高的评价。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还可以从当时的一些著作中反映出来。例如,东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天下经学大家聚会,讨论经学中的不同意见,最后由皇帝“称制临决”,由史学家班固写成会议纪要,名曰《白虎通义》。在《白虎通义》中多次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来论证一种观点,如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白虎通义·三纲》说:“三纲法天、地、人。”董仲舒在《五行对》中首先提出“五行莫贵于土”,《白虎通义·五行》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另外,董仲舒的“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未逾年之君,当称子,还有灾异谴告说、性情阴阳说,也都被《白虎通义》所采纳。在西汉盐铁会议上,也有人引董仲舒的说法作为争论的理论依据。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也采用了董仲舒的一些说法。如对的解释,就用董仲舒的说法。许慎是被称为五经无双的精通经学的人物,在编这种权威性的字典时,也采用了董仲舒的说法,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是有权威性的。
总之,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学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董仲舒一生的功业,可用一副对联来概括: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
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
(以上内容见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7-28 20:47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学,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字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20:5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7-28 12:42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 ...

        这正是汉武帝需要的思想武器,汉武帝依靠这个理论,打败了匈奴,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强国,成为世界历史中的封建社会顶峰。
     现代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也需要一个大一统的理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