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科学知识普及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1 06:21
标题: 科学知识普及
       根据论坛中出现的基本科学知识不足的情况,应该进行科学基本知识普及,以便提高整个论坛的科学水平。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提供科普知识,或者需要那方面的知识的线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1 06:2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0 22:29 编辑

      
      转载:

      神经元的基本构造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由胞体发出,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树突较多,粗而短,反复分支,逐渐变细;轴神经细胞结构突一般只有一条,细长而均匀,中途分支较少,末端则形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在轴突发起的部位,胞体常有一锥形隆起,称为轴丘。轴突自轴丘发出后,开始的一段没有髓鞘包裹,称为始段(initial segment)。由于始段细胞膜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最大,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最低,即兴奋性最高,故动作电位常常由此首先产生。轴突离开细胞体一段距离后才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中还有数量众多(几十倍于神经元)的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施万细胞等。由于缺少Na+通道,各种神经胶质细胞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编辑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① 支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支持着神经元的胞体和纤维;
② 绝缘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分别构成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的髓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基本上互不干扰;
③ 屏障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部分突起末端膨大,终止在毛细血管表面(血管周足),覆盖了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营养性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产生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⑤ 修复和再生作用
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因衰老、疾病而变性的神经元及其细胞碎片;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增生繁殖,填补神经元死亡后留下的缺损,但如果增生过度,可成为脑瘤发病的原因;
⑥ 维持神经元周围的K+平衡
神经元兴奋时引起K+外流,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细胞膜上的Na+-K+泵将K+泵入到胞内,并经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将K+迅速分散到其它胶质细胞内,使神经元周围的K+不致过分增多而干扰神经元活动;
⑦摄取神经递质
哺乳类动物的背根神经节、脊髓以及自主神经节的神经胶质细胞均能摄取神经递质,故与神经递质浓度的维持和突触传递有关。
      神经元的分类编辑神经元有几种分类法。
      根据突起的多少
      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种:
     ①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组织的器官,称周围突(peripheral process);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central process)。假单极神经元的这两个分支,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枢突是轴突,周围突是树突;但周围突细而长,与轴突的形态类似,故往往通称轴突。
     根据轴突的长短
     根据轴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 ①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Ⅰ型神经元,最长的轴突达1m以上;②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Ⅱ型神经元,轴突短的仅数微米。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或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还可分为:
     ①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
     ②胺能神经元(aminergic neuron);
     ③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 neuron);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1 06:36
       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soma)和突起(neurite)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axon hillock)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神经元编辑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元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
      神经元描述: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
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直径仅5~6μm,大的可达100μm以上。突起的形态、数量和长短也很不相同。树突多呈树状分支,它可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终末(axon terminal),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终末。通常一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条。神经元的胞体越大,其轴突越长。
      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输入神经,传出神经, 和连体神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1 07:20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一.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 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变化
(1)糖类代谢;葡萄糖在体内的变化
(2)脂类代谢;脂肪在体内的变化
(3)蛋白质代谢;氨基酸在体内的变化

2. 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及相互关系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类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结构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给,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
       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对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成糖类。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一般情况下,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1 16: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2 23:24 编辑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
内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的日周期即丧失。视交叉上核可能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来感受外界环境光暗信号的变化,使机体的生物节律与环境的光暗变化同步起来;如果这条神经通路被切断,视交叉上核的节律活动就不再能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变化发生同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3 07:1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2 23:27 编辑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板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法阻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股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明,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干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儒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阻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湿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 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股热;苦 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 湿,在地为主,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吉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 为吵,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 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 股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威,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威,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政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股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展,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酒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法阻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隘,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现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3 07:58
      系统
      科学内涵
   尽管系统一词频繁出现在社会生活和学术领域中,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往往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长期以来,系统概念的定义和其特征的描述尚无统一规范的定论。一般我们采用如下的定义: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系统: ①有条理;有顺序:系统知识|系统研究。②同类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循环系统|商业系统|组织系统|系统工程。③由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与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系统相对较高一级系统时是一个要素(或子系统),而该要素通常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是整体性,其功能是各组成要素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它具有结构和功能在涨落作用下的稳定性,具有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以及历时性。④多细胞生物体内由几种器官按一定顺序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联合体。如高等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能进行气体交换。
     系统: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等不同的东西,但又能协调统一到一起,有联系有区分有上下左右结构层次区别的,能构互相转换互相循环,有主有次有前沿有源头,等像水系,像自然运转这样的结构层次的东西,称之为系统!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更小、更简单的次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超系统。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系统的概念: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这些要素可能是一些个体、元件、零件,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或称之为子系统)。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而硬件系统又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一个系统是其构成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失控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例如钟表是由齿轮、发条、指针等零部件按一定的方式装配而成的,但一堆齿轮、发条、指针随意放在一起却不能构成钟表;人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单个各器官简单拼凑在一起不能成其为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说系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能。例如信息系统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理解:系统由部件组成,部件处于运动之中;部件间存在着联系;系统各主量和的贡献大于各主量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系统的状态是可以转换、可以控制的。
     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总是以特定系统出现的,如消化系统、生物系统、教育系统等,其前面的修饰词描述了研究对象的物质特点,即“物性”, 而“系统”一词则表征所述对象的整体性。对某一具体对象的研究,既离不开对其物性的描述,也离不开对其系统性的描述。系统科学研究将所有实体作为整体对象的特征,如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稳定与演化等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6 17:08
         
形式逻辑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即事物(概念)事物的深度;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三大要素的规律。
     
在概念形成、判断、推理过程中,要求思维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形式逻辑
就是:非此即彼,不能允许有逻辑矛盾
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6 17:11
        形式逻辑
一、矛盾律: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 (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排中律: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
     例句:既说“此茅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三、同一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
      四、充足理由律:
       主张充足理由律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逻辑学家﹐通常把这条规律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不过﹐莱布尼茨本人并未把充足理由原则当作逻辑规律。他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也是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
     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5-7-26 20:03
支持!中医人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应承担中医知识普及之任。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5-7-26 20:26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结合中医脏腑理论,能否确定中医治愈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
“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脑”。此话是否证明了中医脏腑理论的正确性?
“肾主水”,是否可用滋肾阴法来治糖尿病之阴虚内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7 10:23
        “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脑”。此话是否证明了中医脏腑理论的正确性?
“肾主水”,是否可用滋肾阴法来治糖尿病之阴虚内热?
=============================
        回复:
       “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脑”。此话在中医理论中是正确的,无需西医学证明,也证明不了;在西医理论中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没有细胞学证明,没有胚胎学证明。
      “肾主水”,可用滋肾阴法来治糖尿病之阴虚内热,这是临床上证实了的事实。这只是事实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的是事实是:糖尿病从发生到病人死亡,是一个长期的、含有许多病理变化的过程,阴虚生内热这是其中的一个小阶段,而不是糖尿病的全部;阴虚生内热在西医的几乎所有的疾病中都可能出现,而不是仅仅在糖尿病中出现。
       先生可以发现一个矛盾,不知道先生发现了没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8 06:5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7 23:00 编辑

         
        物质代谢的调控
       物质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而外界的改变首先影响生物整体,随之而来的则是内环境的改变,这就使细胞受到影响,致使物质代谢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所调节。因此,物质代谢的调控是在生物体的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子上起作用的。
       整体水平的调控
        一个生物体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体内的代谢必定因环境的不同而异,尤其受营养素的供应影响更为明显。爱斯基摩人生活于寒冷北极地带,主要只能食用等动物食品,其能量来源自然是脂肪蛋白质,因此其体内的脂肪及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必然旺盛。而居住于较温和区域的人群,以含淀粉多的谷物为主食,体内能量的产生就多来自分解代谢。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因食性不同或供应短缺,往往会造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不足,例如旧中国食米区因食用久磨精米而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1焦磷酸硫胺素的形式,是丙酮酸脱氢酶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一种辅酶,故当维生素B1 缺乏时,丙酮酸不能脱去羧基而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因而堆集,以致引起脚气病的一些症状。再者,食性的改变也能影响促进化学反应的酶在量方面的增减;例如婴幼儿以奶为最主要的食品,故其胃粘膜分泌凝乳酶较多,而不食用或少食用奶的成年人胃中这种酶则几近缺如,因此有些成年人在食用牛奶后,不能将其很好凝结而消化,以致腹泻。
        在特殊情况下,如饥饿或应激,体内必须调节物质代谢,以应变故。某些病现状态可使病人不能进食,若不及时补充营养素,尤其是葡萄糖,当即造成体内一种饥饿状态。饥饿时,体内物质代谢必定发生变化,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变,这可从其血糖水平的变化看出一梗概。在饥饿期间,体外营养素的供应断绝,但体内不能无葡萄糖;虽然脑组织可以适应或多或少的利用酮体,而红细胞所需的ATP则完全依靠血糖在细胞内的分解,所以其它器官组织中糖的分解代谢逐渐降低,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以增加糖异生作用;同时三羧酸循环不能不运行以产生ATP,因此大量动用脂肪进行分解,使体内能量需求得到满足。这些物质代谢的改变都是由某些激素来调节的。
        应激就是机体对外界异常刺激的适应。这样的刺激可包括创伤、某些外科手术、肾衰竭、烧伤、感染、受冻及强烈情绪激动等。出现任何一种这样的情况时,体内总的表现有血液皮质醇胰高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升高;胰岛素的分泌虽然不受影响,体内的抗胰岛素性明显存在;结果脂肪分解增加,故许多组织内脂肪的氧化代替了葡萄糖的氧化,因而加速了酮体的生成,使体内能量代谢发生改变;同时蛋白质代谢亦发生异常,总的看来,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使绝大多数的氨基酸在肝内脱去氨基,将生糖氨基酸的碳骨架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并将氨基合成为尿素,因此造成患者体内氮的负平衡,这可能与皮质醇在应激者体内水平大量升高有关。
          纵上所述,可见机体总是通过神经体液来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以应付所遭遇的异常情况。
        在细胞水平的调节
       调节体系
       1.作用于细胞的调节体系:体内的物质代谢是受机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外来的刺激因素首先影响神经,然后传导到内分泌腺,以分泌激素,经血流而达到各种组织细胞并调节其物质代谢。激素是调节细胞中代谢的物质。各种激素虽然与全身的细胞都有接触,但只对其靶组织中的靶细胞起作用。
激素的调节也受反馈抑制的控制,例如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垂体前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以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球蛋白,作为合成甲状腺素及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原料。但是血流中的甲状腺素反过来可以抑制垂体前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也可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此外下丘脑及胰脏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也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激素的受体
      激素具有高度特异性,只作用于靶细胞,这就意味着靶细胞必定拥有使激素能识别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激素的受体,激素的受体有的是在细胞的表面上,也有的是在胞液中,在细胞表面者为水溶性的肽及胺类激素的受体,而存在于胞液者则是易于通过质膜的脂溶性类固醇类激素的受体。它们可能都是一些特定的糖蛋白,对于激素分子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亲和力。一种激素能选择性地识别其特定的受体,并与其结合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即会导致第二信使的生成或释放。第二信使将激素与受体的复合物所携带的信息传递给特定的酶或分子体系,使激素所负的使命得以实现,这就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调节特定酶促反应或使特定基因能够表达。
      表达式
      导致生成   触发
     激素(第一信使)+受体→激素受体复合物---→第二信使 --→相应的代谢途径
     或释放
      3.
     环磷酸腺苷的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第二信使实际即是环3’,5’-磷酸腺苷,简写为cAMP。
      cAMP如何触发特定酶促反应的问题,可用糖原生成对糖原分解的作用来说明。在肌肉活动中肾上腺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激发cAMP的生成;而cAMP当即触发糖原分解的级联反应(图2-4-4),同时抑制糖原的生成。当肌肉活动减少时,磷酸已糖因无需用以生产ATP而累积,即会反过来将糖原合成酶b激活为糖原合成酶a以促进糖原的生成,同时抑制磷酸化酶b转变为磷酸化酶a。cAMP也可影响胞核,其作用是通过激活特定蛋白质激酶,促使非组蛋白磷酸化而从与DNA的结合部位上脱落下来,从而使被阻遏的基因得以表达。
       性激素对靶细胞的作用
        雌激素雄激素均为脂溶性类固醇物质,能透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其受体存在于胞液中,且不以cAMP为第二信使。例如,雌二醇在进入子宫乳腺的靶细胞后,在胞液中与一特定4s的蛋白质(即受体)结合,经转变成5s的化合物(即第二信使)后而进入胞核,并作用于染色体而促进mRNA的生成,以合成特定的蛋白质。。
        在分子水平的调节
       化学反应
       物质代谢中的各个化学反应主要由酶促成,所以酶分子的结构改变及合成、降解速度的增减乃是调节代谢最直接的因素。酶分子结构改变甚为快速,其发生以分秒计,而合成及降解则较为缓慢,需数小时才能实现。结构的改变包括分子的变构及修饰,与机体的需要及内环境有较大关系,至于合成及降解,尤其是合成则涉及基因的作用。
       通过酶分子变构的调节
      一个代谢途径的发生或消失及进行速度的增减,取决于其调节酶的活性。而酶的活性,在温度、pH、作用物及辅助因子等恒定的情况下,又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调节具有变构的性质,故常称为变构酶。变构酶往往位于代谢途径的开端处或其附近,其所促进的多为一重要而不可逆的反应,其分子结构可为一些激动或抑制效应分子所改变。变构酶的分子具有一些特定的结构部位,可与某些小分子结合,如与作用物、终未产物、代谢中间产物或甚至其它代谢途径的产物结合;一经结合,酶分子的构象即会发生改变而影响其活性;结合不同的分子,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分解代谢中,例如在糖酵解中,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物,也是其变构调节剂。当体内需要进行糖酵解以供给能量时,ATP与磷酸果糖激酶结合而促进酵解的进行,但在ATP水平升高到超过需要时,它又有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从而使酵解减慢或停止。柠檬酸盐也是磷酸果糖激酶的抑制剂,有降低酵解速度的作用。
       物质结合
       变构酶可与多种小分子物质结合,但与代谢途径的终未产物结合是其特有的性质。当终未产物超过需要时,即与酶分子结合而改变其构象,因而抑制其活性;这就是反馈抑制。变构反馈抑制的例子很多,其最早发现者为细菌中促进L苏氨酸转变为L异亮氨酸的酶体系。这一体系由五种酶组成,以苏氨酸脱水酶为这一转变开端的。苏氨酸脱水酶可被转变过程的终末产物,异亮氨酸所抑制;这当然是异亮氨酸生成过多时发生。异亮氨酸是苏氨酸脱水酶的特异抑制剂,并不抑制体系其它酶,同时其它的中间产物对苏氨酸脱水酶无抑制作用。异亮氨酸与苏氨酸脱水酶以非共价键与酶分子形成可逆性结合,故在需要时异亮氨酸又可脱离结合部位,恢复酶的活性。由此可见,反馈抑制显然是通过酶分子的变构来调节代谢。
        通过酶分子修饰的调节
       酶分子含有多种基团,有的可以去除或加上,也有的可以交互改变;通过这种修饰作用以影响酶的活性,如加上或去掉磷酸及硫氢基与二硫键的互相转变等都是对酶分子修饰的常见例子。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就是通过糖原合成酶与糖原磷酸化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作用来调节的。糖原合成酶以I及D两种型式存在;I型为去掉磷酸并具有活性者,但经蛋白质激酶的磷酸化作用则成为无活性的D 型。糖原分解中的磷酸化酶则以a及b两种形式存在,其本身的磷酸化或脱磷酸在活性上则与糖原合成酶的正好相反;磷酸化酶a是磷酸化型,在受磷酸化酶磷酸酶水解而脱去磷酸后,即成为无活性的b型。
        通过基因的调节
       体内的酶与其它物质一样,也有其合成及分解代谢,通过酶蛋白的代谢,即可影响细胞内酶的含量,进而调节物质代谢的速度及存在。酶的半寿期甚短,如无合成,细胞内酶的含量即将逐渐下降,影响酶合成的因素有作用物、代谢产物、激素及药物等。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基因来调节酶的合成。作用物影响酶合成的例子很多,例如食用低蛋白质高糖类膳食的人,其肝脏中分解氨基酸的酶的含量必定很低,因体内对无多大用处的酶,不必大量合成。一旦改食高蛋白质膳食时,一日之内肝脏中分解氨基酸的含量必定增高。这表明,肝细胞内酶的合成当视膳食所供给营养素的性质而定,实际是作用物作用于基因而使所需要的酶得以合成;一般称这种作用为酶的诱导(图2-4-7)。
        代谢途径
      基因因作用物A的影响而生成A的代谢途径中所需要的酶E 1、E 2及E 3等,将A 依次转变为B、C及D。酶的诱导生成,在细菌中亦是常见的,例如,在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不能使乳糖发酵,而在含乳糖或甲基半乳糖的培养基中生长者则能;这是因为乳糖或甲基半乳糖作用于基因而诱导生成β半乳糖苷酶的结果。
         代谢产物通过基因对酶蛋白合成的调节,最常见的是反馈抑制。当一代谢途径的终未产物超过需要时,即与调节酶结合而造成反馈抑制,致使这一代谢途径中酶的合成减少。
        高等动物体内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将信息依次传递给细胞的受体第二信使及基因,然后由基因调节蛋白质的合成。例如,胰岛素对蛋白质有促进合成并抑制分解的作用,这就极有可能使糖酵解脂肪酸合成等代谢途径中的酶在细胞内的含量有所增加,又如糖皮质激素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分解,由此产生的氨基酸在肝细胞中通过糖异生作用而生成糖,所以这个激素的作用是导致氨基酸分解代谢及糖异生作用中酶的合成。
         异生物质
         绝大多数药物及毒物都是异生物质,均能诱导生成分解它们的的酶,以解除其不利于生命的作用。药物及毒物多在中进行生物转化;促进生物转化的酶,常称为微粒体酶,都不是潜在的或已有酶前身物的激活,而是经异生物质的诱导而重新合成的。这无疑是通过基因的一种调节作用。就现在所知,药物毒物诱导剂大致可分为苯巴比妥及多环烃两种类型,前者所能激起微粒体酶的种类远远大于后者。
           纵观上述,物质代谢的调节虽然分为整体、细胞及分子三种水平来讨论,但实际上体内代谢的调节总是依次通过神经、激素及基因,最后落实到酶分子上来实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29 18:3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9 10:32 编辑


人体结构


1 细胞分类编辑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2四大组织编辑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一般彼此相联成膜片状,被覆在机体体表,或衬于机体内中空器官的腔面,以及体腔腔面。依功能和结构的特点可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等三类。其中被覆上皮为一般泛称的上皮组织,分布最广。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具有高度的感应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较短,像树枝一样分支,其功能是将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其末端为神经末梢,其功能是将冲动由胞体向外传出
肌组织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有收缩的功能。肌组织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
结缔组织由细胞、细胞间质和纤维构成。其特点是细胞分布松散,细胞间质较多。结缔组织主要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骨、血液和淋巴等等。它们分别具有支持、联结、营养、防卫、修复等功能。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
  3    九大系统编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

4化学组成编辑水占了人体重量的65%。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脱水后只剩25公斤,其中碳水化合物3公斤,脂肪7公斤,蛋白质12公斤,矿盐3公斤。

5血液编辑人体总血量约为体重的8%。若一次失血超过人体内血量的20%,生命活动便受阻。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不超过10%时,一般可以迅速恢复.。

6肌肉编辑人体全身的肌肉共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有2000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5%-40%。肌肉内毛细血管的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半。

7大脑编辑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1000至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一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7-30 0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30 07:1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9 23:15 编辑

                   “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脑。此话在中医理论中是正确的,无需西医学证明,也证明不了;在西医理论中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没有细胞学证明,没有胚胎学证明。
      “
肾主水,可用滋肾阴法来治糖尿病之阴虚内热,这是临床上证实了的事实。这只是事实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的是事实是:糖尿病从发生到病人死亡,是一个长期的、含有许多病理变化的过程,阴虚生内热这是其中的一个小阶段,而不是糖尿病的全部;阴虚生内热在西医的几乎所有的疾病中都可能出现,而不是仅仅在糖尿病中出现。
       先生可以发现一个矛盾,不知道先生发现了没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8 07:42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18 07:45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有几种分类法。  

根据突起的多少
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种:

①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③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组织的器官,称周围突(peripheral process);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central process)。假单极神经元的这两个分支,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中枢突是轴突,周围突是树突;但周围突细而长,与轴突的形态类似,故往往通称轴突。  

根据轴突的长短
根据轴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


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①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Ⅰ型神经元,最长的轴突达1m以上;

②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Ⅱ型神经元,轴突短的仅数微米。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或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还可分为:

①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

②胺能神经元(aminergic neuron);

③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 neuron);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8-19 23:29
应该是西医解剖生理知识的普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20 18: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8-19 15:29
应该是西医解剖生理知识的普及!

      欢迎先生发表普及《内经》的知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25 10:22


       信息

       词语释义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之为“资讯”,我国古代用的是“消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20世纪40年代,信息的奠基人香农(C.E.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意义的表述如下:
           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它也被作为经典性定义加以引用。
         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科学术语        美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创立了向量分析并将其引入数学物理中,使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研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从而使人类在科



学把握信息的意义上迈出了第一步。他认为“熵”是一个关于物理系统信息不足的量度。
         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或者说,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根据对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学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如下: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1][url=] [/url]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29 16:23
       黄连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湿热内蕴,胸中烦热痞满,恶心、呕吐,腹痛,泻痢;黄疸;热病温病,壮热,口渴烦躁;心火亢盛,心烦,心悸,失眠;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热毒疮疡,口疳,口疮,火旺目赤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拍、栀子,治疗疮毒;②牛黄清心丸:黄连与牛黄、黄芩、栀子、郁金、朱砂,治疗高热烦躁,神志不清;③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治疗久泻脓血;④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治疗吞吐酸水;⑤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治疗湿热下痢;⑥朱砂安神丸(《兰室秘藏》):黄连、生地、当归、甘草、朱砂,治疗心悸少寐;⑦小陷胸汤(《伤寒论》):黄连、半夏、瓜蒌实,治疗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胸脘痞闷,痰黄稠。
    在著名方剂三黄石膏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等治疗热病、温病的方剂中,黄连均是重要的中药。
    【主要成分】
    黄连主要含小檗碱等大量生物碱
    1.生物碱类:黄连含大量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非洲防己碱、药根碱、木兰花碱等。其中以小檗碱含量最高。
    2・其他:黄连尚含阿魏酸、黄柏酮、黄柏内酯、绿原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抗病原体:
    黄连生物碱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小檗碱为主要的抗菌成分。小檗碱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其抗菌的机制是抑制了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等多种途径。
    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的抗菌作用与小檗碱相似。
    黄连和小檗碱对多种流感病毒、多种致病真菌、阿米巴原虫、衣原体、滴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功效。
    黄连和小檗碱还有抗细菌毒素的作用。
    (二)抗炎解热与免疫调节: 黄连和小檗碱具有保泰松样的抗炎、解热作用。
    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但不影响白细胞数量,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
    能抑制细胞分裂,与秋水仙碱有协同作用;并能抑制细胞呼吸和抑制核酸合成,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比抑制正常细胞的作用为强。因此黄连是一味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药。
    (三)对消化系统:  黄连和小檗碱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的功效。低浓度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高浓度下有解痉作用。
    小檗碱有止泻作用,能显著对抗番泻叶等所致的小鼠腹泻。可能与消除炎症和消除肠壁水肿有关。
    黄连、小檗碱和黄连解毒汤对胃黏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显著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
    小檗碱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形成,促进结合型胆红素排泄。药根碱也有利胆作用,但较弱而持久。
    (四)对心血管:
    小檗碱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与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升压反射、抗胆碱酯酶等多种途径有关。黄连和其他生物碱也都有降压作用。
    小檗碱能兴奋心脏,增加冠脉流量,能显著提高心、脑和全身的耐缺氧能力,显著降低正常的和衰竭的心脏之心肌耗氧量。药根碱和小檗胺能缩小实验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减轻其程度。
    小檗碱和药根碱能拮抗肾上腺素引起心律失常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诱发的小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药根碱也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五)对血液、血脂、血糖
    小檗碱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小檗碱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
    小檗碱对实验f生高血糖症小鼠有降糖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和促进葡萄糖酵解有关,与胰岛素分泌无关。
    (六)其他
    1.中枢抑制:小檗碱和黄连多种生物碱有中枢抑制作用,而有镇静、镇痛作用。
    2.黄连生物碱尚有增加唾液分泌、降低眼内压、抗利尿、刺激ACTH分泌等多方面的作用。
    (七)体内过程
    小檗碱胃肠道吸收少,入血后很快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血药浓度低,在体内可被迅速代谢为碳酸盐类物质,经二便排出。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口腔、咽喉、眼鼻、乳腺、盆腔等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炎症,也用于结核病。尤其对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效果最好。
    2.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阳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
    3.治疗心肌炎和冠心病心动过速、早搏、T波改变以及功能性心动过速。
    4.治疗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之心悸、失眠、烦躁、胸闷、内热等症。
    5.治疗各种免疫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之口干、口腔溃疡,眼损害,葡萄膜炎、虹膜炎等;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性肝病之腹痛、腹胀、腹泻、黄疸;以及各种皮疹、红斑、湿疹等皮肤免疫病。
    6.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免疫病、过敏性疾病服用皮质激素引起的心悸、失眠、内热、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眼压升高等症。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2~5g。
    临床常用剂量:3~6g。
    大剂量:6~12g。一般不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入丸、散吞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黄连
    中医传统三黄有分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具体地说,黄芩泻肺咽喉之火,黄连泻脾胃之火,黄柏泻肾膀胱之火。有些书上也是这么写的。这基本上是对的,指明了用药的大方向。但这是不全面的。
    这里先谈黄连。《本草纲目》记载,黄连不但能清泻本脏之心火,还能治疗肝胆之
实火虚火,能治上、中、下三焦之火,能治气分、血分之火.湿热、食积之火,只是加工的方法不一样。书中记载:‘‘[时珍日]黄连人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炒;治肝胆之虚火,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    黄连泻上焦心火,泻中焦脾胃湿热之火,泻下焦肝胆之火,这是公认的。泻三焦之火是否包括肺火和肾火呢?《本草纲目》上没有明说。中医传统上确实很少用黄连治疗肺火和肾火之病症。《本草正义》说黄连“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提到了清肾火,但还是没有提到清肺火。    黄连是《本草纲目》中附方最多的一味药,计有75方。说明古代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所治病症绝大多数为感染性疾病,并以消化系统病症为多,并遍及全身各个部位。也有少量的其他病症,如消渴尿多等。但没有一张是治疗有关肺病和肾病的附方。
    由于黄连的抗感染作用,近代治疗肺结核、肺脓疡、肺霉菌感染、百日咳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等都是有报道的。中医临床一般对肺支气管感染性疾病,黄连习惯上是不用的,关键是对肺部感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泌尿系统感染中医辨证下焦湿热,黄连是常用的,并且常与黄柏同用。
    (二)清热解毒抗感染,黄连素不能取代黄连
    黄连传统多用于治疗热病温病、腹泻痢疾、疮疡疖肿以及心慌、心悸、失眠、冒痛、消渴、口疮等病症。
    黄连是中医传统中使用得最早、最广泛的清热解毒药、抗感染药。用于各种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对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效果最好。
    由于感染性疾病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古代曾制定了大量的清热解毒的复方,以增强疗效。在当前抗菌生素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中药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黄连的复方能增效和改善病情。
    黄连素(小檗碱)是从十大功劳等植物中提取的,与黄连的作用大致上是一致的,但并不能取代黄连的全部功能,包括抗病原体作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口服黄连素片不及黄连复方煎液的疗效好。
    (三)关于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
    黄连治疗各种慢性胃肠道疾病在古代就有许多良方,如泻心汤、左金丸、香连丸、戊己丸、黄连理中丸等,至今还在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和慢性肠炎的治疗中广泛使用。这些配方非常合理,既消除了炎症,又调节了胃肠功能,因此,对胃痛、腹泻有很好的疗效,不比西药差,而且没有副作用。如果在剂型上加以改进,使服用、携带更加方便就更受欢迎了。
    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同用,中医称辛开苦降、辛开苦泄。黄连苦寒与吴茱萸辛温同用,称寒热反佐。黄连理中丸黄连、炮姜同用,也是苦寒与辛温同用,寒热温凉反佐。既能消除炎症,又能解痉止痛和抑制渗出。
    (四)关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1.治疗心病黄连能治疗各种慢性心脏疾病,与玉竹、鬼箭羽、吴茱萸同用以强心,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和免疫性心肌损害之心动过速、早搏、T波改变。
    2.治疗肝胆病黄连与柴胡、黄芩、广郁金等配合,可保肝利胆,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
    3.治疗泌尿道感染对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急慢性泌尿道感染性疾病清化下焦湿热,中医习惯上使用黄柏为多,但黄连也是使用的。
    4.治疗消渴症黄连治疗消渴症是中医的传统。《本草纲目》消渴尿多有4个附方,其中有三方是单味黄连,一方是黄连、栝蒌根、地黄汁、牛乳,制丸。后《本草备要》记载:“单用能治消渴”。
    对轻症糖尿病以及服用泼尼松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血糖血脂轻度升高者,在复方中加用黄连或服用黄连素片,可控制血糖和降糖降脂。对于较重的病人可与降糖药和降脂药同时服用。
    (五)关于免疫病的治疗
    对免疫病的治疗,黄连与生地、黄芩同用,以清热、抑制免疫、抗过敏;与生石膏、知母、生地同用,以治疗免疫病发热和干燥综合征并发腮腺炎;与土茯苓、黄芩同用以治疗口腔溃疡;与徐长卿、焦决明同用,以治疗葡萄膜炎;与地肤子、生地、青蒿同用以治疗皮疹、红斑;黄连有促进唾液分泌作用,与生地、鲜芦根、生石膏同用,可改善口干等。
    (六)关于保护和调节胃肠功能
    有许多中药剂量稍大或长期服用会出现胃肠道反应。甘寒助湿呆胃,苦寒损脾滑肠。有的药引起胃痛、食欲减退;有的药引起便稀、次数增多。原有的疾病还必须继续治疗。这种情况,加用黄连可以保护胃肠功能,以免长期服药而影响脾胃。
    胃的问题在复方中可加用黄连、吴茱萸、佛手、白豆蔻等;滑肠问题可加用黄连、炮姜、芡实、木香等。这是由于黄连既调节了胃肠功能,又抑制了肠液分泌。中医所谓的燥湿功效。其配伍诸药加强了黄连的作用和效果。
    对大便于结的病人,服用黄连会使大便更加干结。
    (七)关于益肝胆、厚肠胃
    前有《名医别录》记载黄连“调胃厚肠益胆”,后有《本草备要》记载黄连“益肝胆厚肠胃”。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是针对肝胆不健,肠胃薄弱?黄连是否可以长期服用,以使消化系统更加健康?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黄连泻火,是治病用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肝胆疾病的病人,都有消化道症状。长期少量服用黄连,确可有益于肝胆,并能使脾胃虚弱纳少便稀的病人食欲增进、大便变得稠厚,这就是益肝胆厚肠胃的意思。但还需与吴茱萸、炮姜等温药同用,以寒热平衡。而不是长期单用黄连。如果长期单用黄连,也会有许多副作用。
    (八)古代对黄连长生成仙之说的争论
    《本草纲目》上有一段对久服黄连是有益还是有害,能否得道成仙的争论,很有趣味,故转录于此。李时珍认为长期服用黄连是有害的,反对黄连能长生成仙之说的,并指明长期服用黄连,泻火耗气,只能损伤正气,使人短寿夭折。并且举出了久服黄连损人的病例。反映了《本草纲目》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如书中记载:  [时珍日]“《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宏景言道方士久服长生。《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我明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柏四味,饵之数年,其火愈炽,遂致内障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不能使人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天之由也。当以《素问》之言为法,陶氏道书之说,皆谬谈也。”
    这也说明了黄连不是补药,是不宜长期服用的。其“益肝胆厚肠胃”之说,也是针对慢性疾病治疗而言的。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1.LD50 : 小檗碱小鼠灌服LD50为392mg/kg。小檗碱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4.3mg/kg。
    2.毒性反应:黄连生物碱肠道吸收少,毒性低。但小檗碱静脉注射有较大毒性,能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而死亡。  说明黄连口服的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黄连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黄连虽苦,但其苦味病人大多能接受,并能用甘草、红枣中和。
  大剂量使用也会出现苦寒伤脾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胃痛、恶心、腹胀、腹泻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8-30 16:50
               心脏搏动与心肌细胞

       人的心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动力泵,只要生命不息,它就跳动不止。
       那么,心脏跳动的奥秘在哪里呢?
       心脏中的心肌细胞有两种类型。大多数为普通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以后,它们将发生收缩;刺激消失以后则又舒张开来。这样的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合起来,便组合成了心脏的一次跳动。另一些细胞为特殊心肌细胞,它们能够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即自律性,不断地产生兴奋并传导给普通心肌细胞,对其进行刺激,使之收舒。
       在心脏的右心房接近上腔静脉的入口附近,存在着一个由特殊心肌细胞汇集而成的窦房结。它的强有力的自律性兴奋,通过传导系统的传播,决定着整个心脏的跳动频率,即心率。因此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 此外,心率还受到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各级心血管中枢以及诸多体液因素的调节。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现窦房结,在心房心室间发现了房室结,在房室结与心室肌肉之间又发现了浦肯野纤维。就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组成了传送心脏跳动“指令”的特殊电流传导系统。
       心脏的各种自律细胞均具有自动兴奋的能力,因此都能对心脏跳动发挥起搏作用。但是,不同自律细胞的节律性高低各不一样。
       节律最高的是窦房结,约为100次/分,房室结约为50次/分,最低的是浦倾野纤维,约为20-40次/分。这个电流传导系统还可传到人体表面,用心电图机测出、放大描记和打印出来,这就是心电图。
       当窦房结有病变时,只能靠房室结和浦倾野纤维维持心跳,每分钟只能跳50次以下,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于是即发生多种心律紊乱,甚者可引起心搏停止。这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控制心脏的跳动,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19 06:54
             诡辩术的手法
     含糊其词  
     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们骗人索财的一个法宝,就是竭力说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虚假论据
      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
      循环论证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以人为据
      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
      污名诡辩
      是指通过污名化对方辩论中使用的方法的办法来否定对方的结果。
      使用这种伎俩的意义是,他可以通过污名化的方法,轻松化解你的招式,比如你用了类比手法,他说你用的是机械类比手法,你都机械类比了所以你必然是错的,所以你的理由就被化解了。
      诉诸权威
      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
      诉诸无效
      指在辩论中蛮口声称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或不正确的等方式,达到天然否认对方观点正确性的诡辩方法。如:蛮口声称对方的观点不是“公众逻辑”所以无效,或者蛮口声称对方的观点是“机械类比”所以无效等。
      辨析:污名诡辩是将对方的观点进行污名化而否认对方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其实是诉诸无效的一部分,诉诸无效比污名诡辩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
      人身攻击
      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
      机械类比
      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以偏概全
      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据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论据去进行论证,以个别情况片面概括为一般。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