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赵洪钧论中医的“证” [打印本页]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1
标题: 赵洪钧论中医的“证”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15-7-9 06:11 编辑
【按】关于中医“证”的概念,赵老师在《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九讲《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特节录在此供有兴趣的同道参考。(此书2007年出版,此节取自pp183-189。)
------- ><> -------
明清以来,整理出了作为纲领的“证”概念。“证”概念的本意有两个。一是辨证论治时所得之“证”,是对患者当时的病位、病性或病理的综合判断,即病的目前正邪斗争反应状态,也就是医生要治的对象。二是作为纲领的“证”,是中医的最基本的病性或病理概念。
近年来,关于什么是“证”的争论特多,大有愈争愈晦之势。这说明,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正在重新认识自己。总地来说,这是件好事。
多数人认为,“证”受到特别重视,主要是解放后特别重视“辨证论治”而起。下文主要从中医角度讨论“证”的概念。
大约因为“证”走入误区,近来有人提出,用“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1]似乎“辨证论治”原来就是误区。
其实,所谓审机,就是辨证。古人最重病机者,无过刘完素。他在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主要论《素问》病机十九条——中说:“大凡明病阴阳虚实,无越此法。”
“证”的概念,实际上是关于临床思维的对象是什么?本文先从中医临床思维的对象说起。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3
1.“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对象
所谓临床思维对象,就是医家要治的对象,亦即中医诊断的目的。中医治病治什么?人们可以说治的是“本”,是“因”,是“人”,是“病机”等等。但是,怎样求本、求因、求人呢?就是靠辨证。岐伯论病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也是在辨证。笔者已经说过,中医临床要治的,就是疾病当时的正邪斗争反应状态,也就是辨出来的“证”。辨不出“证”来,中医无法施治。这种“证”的概念,固然不是从中医初创时,就清楚而且成熟了。但是,在《内经》中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试看经文。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有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2]
其中难道不是有了后世所谓“八纲”“八法”的主要内容。
张仲景怎样论“证”,留待下文。据笔者所知,自仲景而下,流传至今的方书,没有一家论病、论治不辨证,而且愈至晚近愈讲究辨证。也许《肘后方》之类的土单验方集是例外。我不相信当代中医主张按图索骥,从《肘后方》那样的书中,任选一方治病而不治“证”。
其实,说明中医必须辨证才能论治,很容易。比如,辨不出寒热虚实,就得不出温清补泻治则;辨不出气滞血瘀,就得不出理气活血治法。中医岂能不辨证!
总之,不承认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对象就是“证”,就意味着中医自我否定。古人有这种思想的只有吴有性,他说:“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3])那是西医的基本思维方式。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4
2.从词义或字义说“证”
有人说“证”概念走入误区的原因之一,是擅改字义。根据是,《汉语大字典》说“证”乃“證”的简化字。又引吴有性的说法,谓“证”乃“證”的省文,“症”乃“证”的变文。此三字形异实同。此乃大半无根据的说法。请看《说文解字》。其中“證”与“证”完全是两个字。
“證,告也。从言,登声。”
“证,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
不过,清代人段玉裁的注解中说:“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显然,我们不能把清代的俗用法推广到汉代或以前去。吴有性是明末人,那时“證”已常省作“证”。至于“症”,既已加上特殊符号,更不能说与另外两字实同。“症”作为专用字,字义最准确,内涵最小。我意以为,辨证论治的“证”字,原是“證”。试看明代人王肯堂作《證治准绳》,清代人唐宗海作《血證论》可知。
总之,“证”字的本义是证据、据以验证之义。不过,字的本义不能否定其引申义。科学研究中常常创造新词义。比如“藏府”二字,先秦人不会一见它们,就往肚里想。看看“证”在中医史上的演变,更能说明问题。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5
3.中医“证”的概念演变
《内经》没有“辨证”或“辨证论治”术语。其中与论病有关的“证”字,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其义为证验,略如证候或症状。
《难经》第十六难专讲辨证,说:“持其脉须别其证”。其中不用“辨”字,而用“别”字,而且只讲五脏病的内外证。”“辨”和“别”义通,当代汉语常用“辨别”一词。
《难经》所说“证”,指什么呢?试看其论肾: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泻利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对照其余四脏的内外证,外证指面色和表情。内证指切腹所见的动气和疼痛部位。总之仍指证候或症状。但还不是各病的全部证候。
《伤寒论》出现以前,已有《平脉辨证》(见仲景自序)专书。“辨证”成为医家术语约从此始。
今《伤寒论》各篇,均冠以“辨XX病脉证并治”。所以,说仲景首创辨证论治体系,毫不勉强。辨证论治的本意就是仲景的本意,即辨病、辨脉、辨证、辨治。把“辨治”改为“论治”,也很通。现在常用“辩论”一词。古时“辩”与“辨”可通用。
读者或曰:这些篇目是后人所加。其实,仲景之书在唐代之前就曾称作《张仲景辨伤寒》,本文不过多考证。仲景书就是辨病、辨脉、辨证、辨治体系。若还不信,请看各篇正文有多少“证”字。不可想象这些证字都是后人加的。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条)
“证像阳旦……病形象桂枝”(30条)
“太阳病,桂枝证……”(34条)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6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条)
“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48条)
“下之后,复发汗……无表证……”(61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条)
“……柴胡证仍在者……(103条)
“……此本柴胡证……”(104条)
“……此非柴胡汤证……”(123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条)
“……外证未去者,柴胡汤主之。”(146条)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148条)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149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163条)
“病如桂枝证……”(166条)
“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220条)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232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251条)
“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252条)
“病人无表里证……”(257条)
“……柴胡证罢……”(267条)
“少阴病……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条)
笔者不避繁琐之嫌,将全部有“证”字的条文引出。(括号中所注,均系宋本条文号。)
分析这些“证”字,含义已开始变化。与脉并提的“证”应指我们今天所说的除脉象之外的各种证候。此外,不少证字也指证候,不必一一指出。但是,“桂枝证”的说法,已不是指单一的证候,而是指适合桂枝汤治疗的一组脉象证候组合。用当代术语说,这一组合代表了疾病的特定病理反应状态。“柴胡汤证罢”等说法,准此。“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其中的两个证字应该不同。前者含义即如桂枝证之证。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7
仲景还有外证的说法,这是未清除的内难术语。表里证之说,已和内外证不同,特别是表证,已与太阳病等价。
仲景书中已有病证并提的趋势,如“太阳病证”、“太阳证”、“柴胡汤病证”,则证可以代病了。
隋代人巢元方作《诸病源候论》,后人证候并提成一词,应从此来。
应该指出,巢氏所谓“候”,常非指单一症状,而有病或证的意思。他论“伤寒内有瘀血候”说:“夫人先瘀结在内,因伤寒病,若热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若有寒,则小腹满,小便反利,此为血瘀。宜下之。其脉沉结者,血证谛也。”[4]此说综合仲景三条经文而成。是一个辨证过程,最后得出“血(瘀)证”。
所以,说“证”即“证候”,亦无不可。已有教材这样用。拙见以为,古人极少这样用,莫如尽量统一,以免术语混乱。
病证并提,以证代病,由来已久。读者试随手取一本宋以后方书,稍事流览便知。
笔者真的随手取了两本书。
其一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该书卷上目录为: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外感八风之邪、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气少气盛、辨头痛、辨筋骨四肢、辨外伤不恶食、辨渴与不渴、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其二为徐灵胎的《杂病源》。目录为:阴阳、命门、君火相火、六要、表证、里证、寒热、寒热真假、虚实、治法、气味。
单看此目录,已知中医舍“辨证”便不能论治。
又无意中取出徐氏的《杂病证治》,书名即辨证论治之义。书中论每一病的次序是:内因、外证、辨证、辨脉、辨治、用药、选方等。
可见,若说中医不该辨证论治,而要审机论治,岂非要遍改或废掉大半古医书。再看徐氏论暑、湿、燥、火病竟直称暑证、湿证、燥证、火证。则病证通用矣。
不仅如此,试看医家称看病为“临证”,对具体的病也可称“汗证”。对外感这样一大类病也称作“感证”。放大“证”内涵的影响,早已普及民间。笔者常遇见朋友或乡亲(自是年稍长、阅历稍多者,但不一定读过书)问:先生今天看了几个证儿?再过二十年,普通人大概不会再这样发问。近来那么多人争论“证”是什么。原因恐怕是人们已不熟悉旧时中医怎样说话,又没有认真读些古书。所以有必要把“证”的本义和演变,说清楚些。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9
4.作为纲领的“证”
延至明代,出现了由博返约、提纲携领而又深入浅出的成套中医术语。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后来发展为“八纲”说的“两纲、六变”说。
先后指出“八纲”内容的明代医家有,楼英、张三锡、孙一奎、张景岳等人。由于《景岳全书》流传甚广,他的“两纲、六变”说影响深远。他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5]此说至清代程仲龄总提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6],成为“八纲”说的源头。“八纲”和“辨证论治”等术语一样,为当代中医熟知。
今人称“八纲”为辨证的总纲,是正确的。试看六经、脏腑、经络、气血等辨证纲领能离开“八纲”吗?
笔者对“八纲”曾略有发挥,说:“中医证型无不是多个生理、病理概念的组合。辨证愈细,加入组合的概念愈多。但无论怎样组合,中心词总是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痰饮积聚等亦可纳入广义的寒热虚实)。这说明寒热虚实是最基本的中医病理概念。”[7]
现在我想应把燥湿加入“八纲”,与寒热虚实并列,而从中剔出表里。说见另文。
总之,作为纲领的“证”,又和“辨证论治”时辨出来的“证”概念不同了。“证”概念容易把人引入误区,看来不很奇怪。
怎样定义它们呢?如果一块说,应表达如下:
辨证论治时所得之“证”,是对患者当时的病位、病性或病理的综合判断,即病的即时状态,亦即目前正邪斗争反应状态。作为纲领的“证”,是中医的最基本的病性或病理概念。
读者很可能问:为什么前一个“证”当中没有病因判断?简单的回答是:中医施治的对象,常常不包括中医所说的病因。
“证”的这两种含义——尤其后者,基本上不见于西医理论。有人可能不赞成用“病理”二字。笔者认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用这个词,没有什么不妥。
或再问:“证”的这两种含义,基本上都不见于西医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是很困难吗?是的,确实比较难。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争论。不过,正因为理论差异比较大,结合之后才更有意义——完全或基本上相同,就不必结合了。这正是“证”实质研究的主要目的。如果能自西医角度说清阴阳表里气滞血瘀寒热虚实燥湿逆陷厥脱积聚等,是何种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含义,不是深化了对“证”的认识,同时西医又引进了“证”的概念吗!
西学中研究“证”,无可非议。成绩满意与否,是具体思路与方法问题。不可因结果不理想,而否定此方向。中医讲发扬,也应该研究它们。发扬之前,最好先弄清前人关于“证”的本义。不然就会一误再误,愈争愈不明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6:09
参 考 文 献:
[1]成肇智. 用“审机定治”取代“辨证论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6):410—411.
[2]素问•至真要大论[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45.
[3]吴有性. 温疫论[M].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10.
[4]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67.
[5]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岳峙楼藏版影印本,卷一,18 —20.
[6]程国彭.医学心悟[M].第一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2.
[7]马堪温.赵洪钧.伤寒论新解[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70.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7-9 06:3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7-9 14:26 编辑
《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 辨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伤寒例第三
-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辨可吐第十九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张仲景就是先辨病后辨证的,没有“病”何来“证”?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9 07:2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7-9 07:22 编辑
科学研究中常常创造新词义。
————————————————
赵洪钧先生的这一句话,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学者。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7-9 09:41
的确如此。
赵老是中医学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读读这里对证的讨论,穿越二千年的医书顺手拈来,但又简明扼要,几句话就提纲挈领把问题讲得清楚又深刻。我不是说赵老的论述已达顶峰,但是,中医学子们如果先把赵老的书读了,我相信绝对可以走少许多弯路,进而站在赵老的肩膀上再攀高峰,这才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正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9 16:39
证,病理状态。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07:17
谁还不知是病理状态,这就完事了,头脑太简单。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07:17
赵先生的贡献有目共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08:38
王先生,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病理状态!我给你提示一下:
侯灿教授对于病理状态的定义是什么?2003年,我和侯灿教授当面讨论过病理状态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病理状态是什么意思?
证本质里的病理状态是什么意思?
西医学里的病理状态是什么意思?
半瓶子科学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10:4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7-12 10:43 编辑
1、你见过候灿教授,什么用也不顶,他的思想你学不来。望尘莫及。你还可以说读过马列著作,但你没有读懂。
2、等你读过我的“辨证施治篇”(此内容在我的另一部书稿中),用心思考一个月,就知道你说的病理状态是多么的肤浅了。
3、你现在连中医概念的含义都没弄明白,谈西医为时过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1:25
来点干货好不好?
到底懂不懂病理状态?!
你的病理状态不知道牛年马月才出版,我写的病理状态2007年已经正式出版了!要不要转载过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11:33
你要拿出版费,现在就出版。要不拿,我也不知还得等几年,攒够出版费再说,急什么?已等了多年了,豁上再等20年。
你那病理状态的想法,是我最初的想法,解决不了问题,早已推倒重来。还记得我在两年前说的浅层本质吗?
你还犟个没完。记不记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1:38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11:45
发这个贴没用,解决不了问题,深度不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1:48
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巨大开放系统,他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着能量、信息、物质的交流,并以此来保持自身内部的相对稳定以及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称为自稳态。当自稳态失衡时机体内部的机能、形态发生变化,并且表现出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包括出现症状与体征,称为疾病。简言之,疾病就是自稳态失衡。健康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疾病就是自稳态失衡状态,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亚健康状态,人体的生命过程就是各种状态转换、变化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终结过程称为病理过程,病理过程随着时间的延续呈现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又具有阶段性,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表现称为病理状态。病理过程表现为机体内的机能、形态的变化过程,即病理机制;病理过程的外在表现是症状与体征(证)的演变过程。病理状态是由状态变量进行判定的,病理状态的变量就是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机能、形态改变及症状、体征(证)。所以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也可以说病理过程是由病理状态构成的。因为病理状态更多的是表示机体内机能、形态的改变,中医的“证”主要由症状、体征表现,而证的实质又是病理状态,用现代科学概念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证态等概念,就为现代医学规定了原基概念的定义,为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1:49
王先生,来点干货好不好!
没有干货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1:52
只要先生不学术造假,立马给你钱!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2 16:33
中西医融合观 来点干货好不好
————————————————————
着急了?现在顾不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2 16:39
不是顾不上,而是没有干货!
吵架是英雄说正题就稀松。
顾不上?吵架的帖子就顾上了!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7-12 18:01
训诂医师,信手沾来《素问玄机原病式》,信口开河《素问》病机十九条。知道吗,病机十九条是五运六气的内容?知道吗,刘完素根本没有读懂五运六气?知道吗,刘完素根本不知病机为何意?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6:0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7-13 06:11 编辑
刘完素根本没有读懂五运六气?知道吗,刘完素根本不知病机为何意?——————————————————————————
哟哟哟!
怎么越吹越大?没边了?这不成天下第一了吗?总说外行话,能当天下第一吗?
怎么胡搅蛮缠了呢?
刘完素一代大家,不懂病机,如何治病?
你的意思是说刘完素不如你,你自己信吗?
给你提供一个参考:
先丢下个人自以为是的偏执想法,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再看看百度的介绍是不是病机?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opdqQiZ1Ls-S5F-iwu_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6:1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7-13 06:14 编辑
《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为金·刘完素所撰。书约成于1152年。本书主要针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分析、整理、发挥、归纳为五运主病(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和六气主病(风、热、湿、火、燥、寒)共十一条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原为一百七十六字,现演为二百七十七字,逐条逐证进行注释阐发,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该书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著作,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热”和“火”的病证、病机,反映了刘完素的寒凉派学术思想。
好好看看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3 06:28
关于阴阳五行,你还是去请教高先生吧!2年后,你把阴阳五行搞清楚了,再来这里卖弄!什么是阳性细胞?!就知道学术造假!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7-13 06:49
王教授啊。来点干货,说说刘完素怎么读懂的五运六气,怎么读懂的病机十九条。或仅仅照着《内经》原文讲解一下病机的含义,再论证一下刘完素怎么读懂病机的。恐怕除了喊几句口号,你没有这等本事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7-13 07:21
文中:所谓临床思维对象,就是医家要治的对象,亦即中医诊断的目的。中医治病治什么?人们可以说治的是“本”,是“因”,是“人”,是“病机”等等。但是,怎样求本、求因、求人呢?就是靠辨证。岐伯论病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也是在辨证。笔者已经说过,中医临床要治的,就是疾病当时的正邪斗争反应状态,也就是辨出来的“证”。辨不出“证”来,中医无法施治。这种“证”的概念,固然不是从中医初创时,就清楚而且成熟了。但是,在《内经》中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试看经文。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有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这一段太精彩了,言简意赅的描述和论证了中医所谓的辩证,善莫大焉!谢谢分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7-13 07:4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12 23:46 编辑
牛气冲天,他嘴里能够吐出角宫商徴羽来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8:21
角宫商徴羽,你用它做手术啊??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8:24
此言差矣!你在否定刘完素,又不是我否定。
你否定刘完素不懂病机总应有理由吧。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7-13 08:48
王教授啊,除了扯用不着的,你是根本不敢与太白侠对话。请你说说你理解的病机的含义,太白侠教你你错在哪儿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8:59
说说你为什么说刘完素不如你懂病机?
不要往我身上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09:02
我只是为你提供了百度的资料,其它一句有关内涵没说,怎么说我错?慢点吹。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7-13 09:20
王教授啊,太白侠拥有苏必利尔湖,还差你滴嗒那点水吗?你既增加不了苏必利尔湖的容量,也污染不了苏必利尔湖的水质,你的明白?太白侠不是求你讲解,而是要证明你根本不懂病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7-13 15:38
哈哈!真是不吹不能说话啊?不颠倒黑白不能说话啊?
先不要颠倒黑白,咱们从你的第一个贴子算起。
你好好看看,是你同时贬低刘完素和赵洪钧二位都不懂病机,不如你。我没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找了第三方的百度资料给你看,也是说刘完素谈病机。
结果,到现在,你也没说出个一二三,倒是吹了不少大泡。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7-13 15:46
王教授啊,你就说说你知道什么叫病机不?知道,说出来;不知道,想学不?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