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18:01
标题: 【讨论】《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18:04
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说(断章取义) :“至于《伤寒杂病论》自序,因有论文指出是伪造。”那么,《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自己撰写的吗?

请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18:05
下面是其《原序》正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6-12 18:12
是啊,为什么不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6-12 18:27
       人生苦短,不可能事事皆知,对于知之不多的事如何判断其是非呢?博大精深的中医,穷其毕生精力也学习不完,怎么办?我的态度是:敬畏!不懂的、或者知之不多的,不要否定,存疑。要尊重经典,其中的错误、糟粕随着时间的考验自动消失。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2 18: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18:55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6-12 18:46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张仲景。他要写也只会写一些《马列》及《毛选》的读书笔记。怎么可能写出《伤寒 ...

先生用现代通俗的语言回答了本题目,可谓高才也!按先生所言,《张仲景原序》就是王叔和所撰写的,不知同道是否认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19:27
下面是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之内容:

1、《备急千金要方序》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深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2、《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汇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2 19: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6-12 19:47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6-12 19:29
理清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关系,大家就可以看得明白。
王叔和年龄比张仲景小约50岁。不是张仲景的儿子或孙子; ...

砖家,这是你进入精神病状态后通过超越时空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20:0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19:27
下面是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之内容:

1、《备急千金要方序》

将孙思邈《千金方》中之内容与《张仲景原序》对比后,会发现什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20:04
《张仲景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深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20:06
《张仲景原序》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汇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21:58
据钱超尘先生考证,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之《张仲景原序》不完全是张仲景撰写的,有后人沾益的部分。
钱先生说:

“下面从校勘的角度,举例说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校勘和研究《伤寒论》上的主要意义与众多启发。
……
宋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一大段文字。凡220字,是张仲景亲笔所写吗?考《千金要方》卷一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引张仲景《伤寒论自序》首先标以‘张仲景曰’四字,而在卷一《治病略例》一段引‘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一大段文字时,则绝不提‘张仲景’三字,可证当时孙思邈所读到的《伤寒论序》仅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止;从‘夫天布五行’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在唐初尚未属张仲景之名。我们从曰本《康平本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康平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恰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终。而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凡220字,皆较仲景自序低两格抄写,以示与仲景序有别。由此可证,‘夫天布五行’句之下220字,亦非仲景语,而出于后人沾益。”(钱超尘《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12 22:03
【转帖】《伤寒论自序》质疑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43603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5-6-12 23: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14:03
【转帖】《伤寒论自序》质疑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43603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 ...

金先生好!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1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3 0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3 09: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6-14 20:58
非常好的文章!谢谢楼主金先生。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6-17 08: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22:03
【转帖】《伤寒论自序》质疑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43603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 ...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
——————————————————————————————————
      金先生此结论,比较客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6-17 09:12
       把怀疑当真理!比较客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6-17 09:15
                      五行学说在东汉末没有进入《内经》,即使有,张仲景也没有见到,张仲景不讲五行就是自然的了。
中医崇拜不讲五行的张仲景,不崇拜五行也是自然的。
点评               
王锡民
李先生所言,很客观。  发表于 2015-5-11 13:51 IP:61.158.84.113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7 09: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7 16: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7 17: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7 17: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6-17 18: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6-18 14: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15:27
下面是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之内容:

1、《备急千金要方序》

《备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6-18 14:23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6-18 10:27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15:27
下面是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之内容:

1、《备急千金要方序》

论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酰所害,即其事也。一医处方,不得使别医和合,脱或私加毒药,令人增疾,渐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须慎之,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
    夫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 折、痈肿恶疮、痔 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根据端绪以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又有产乳落胎,堕下瘀血,又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医说,男女长幼之病,有半与病源相附会者,便可服药也。男子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便成劳损。
    损伤之病,亦以众矣。若比之女人,则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则有月事。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尔与治误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
    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风湿,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滞着床,动经年月也。凡长宿病,宜服利汤,不须尽剂,候利之足则止。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耳。稍有气力堪尽剂,则不论也。
病源须服利汤取除者,服利汤后,宜将丸散时时助之。
    凡病服利汤得瘥者,此后慎不中服补汤也。若得补汤,病势还复成也,更重泻之,则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气力未甚平复者,但消息之,须服药者,当以平药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汤,泻除胸腹中壅积痰实,然后可服补药也。夫极虚劳应服补汤者,不过三剂即止。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故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莫不由人。
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脑髓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抵触,共为攻击,变成疾病。凡医诊候,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源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26 19:3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6-26 20:16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12 21:58
据钱超尘先生考证,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之《张仲景原序》不完全是张仲景撰写的,有后人沾益的部分。 钱先 ...


又,钱先生说:


“《伤寒论·序》中的两段文字非为张仲景自撰,乃出于后人之手。《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从‘撰用’至‘《平脉辨证》’计二十三字,以及《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非张仲景所自撰,而为后人所增入。” (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第三篇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金栋按:这个后人指晋王叔和或和唐宋医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26 19:58
据杨绍伊辑复《伊尹汤液经》考证认为,《张仲景原序》之序文有王叔和伪撰部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6-26 20: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26 11:58
据杨绍伊辑复《伊尹汤液经》考证认为,《张仲景原序》之序文有王叔和伪撰部分。

有些人吃饱了饭,因为太无聊,就开始水煮历史,乱炖古籍,并执此为业,以此为荣!非要把井然有序,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搞得混乱不堪,面目全非,才心满意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26 22:27
杨绍伊辑复《考次汤液经序》: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

“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

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

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伊,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26 22:33
金栋按: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致使后人误读几千年,从内容分析,《伤寒论》与《内经》无关。

据钱超尘考证,《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属经方派,与医经派《内经》无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02
杨绍伊辑复《伊尹汤液经》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汤液经》之训,博采众方《汤液经》之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1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6-30 15:22 编辑

金栋按:晋·玄晏先生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21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28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29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42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6-30 15:54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作者: 余晓辉    时间: 2015-6-30 15:56
似乎都是以传说而考证,算不上真考证。意义不大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6-30 16:1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6-18 14:23
论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
      仁海先生发的这一段文字很有价值。
      孙思邈为唐代人,指出当时之医者不读经书,只靠家传的诊治技术治病,始终循旧法。
      这就足以证明,中医的传承在唐代时就是靠家传技术治病,当今在中医学院成立之前,也是家传和师传。实际上,在唐代之前,何尝不是这样。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秘而不传外人,只传家人或徒弟。当然,想传别人,别人也不一定喜欢学习此术,毕竟是少数人的职业,谋生的一技之长。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7-1 14: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30 11:42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 ...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