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10 09:40
标题: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10 09:49 编辑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目前,对于《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认为,《伤寒杂病论》与《内经》没啥关系,学伤寒就能临床,不用学内经。这是当今经方派及几位经方名家的观点。
      请大家畅谈一下:
      1、《伤寒杂病论》若是在《内经》指导下形成,证据是什么?请论证。至于《伤寒杂病论》自序,因有论文指出是伪造,就不必再当成证据了。
      2、《伤寒杂病论》若不是在《内经》指导下形成,证据是什么!也请论证。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从二者的内容上进行论证,看看二者所言是否一致。比如说,《内经》的三阴三阳与《伤寒》的三阴三阳是否一致。又如,《伤寒论》为什么抛弃了五行学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0 14:50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5-10 14:53 编辑

谈开这个话题,应该分两步:
我们是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本身的内容找相互关系,不是我们主观上把两书的内容联系在一块,这是第一个问题学习中医者要不要把《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联系起来,是第二个问题。大家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混在一起可能说乱了。

我的看法,张仲景可能就没有见过《内经》。
我这话没有依据,但是,要说张仲景读过《内经》的话,同样没有依据。
法律上有个“疑罪从无”的原则,是不是也该疑事从无?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0 15:11
支持讨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0 15:13
同意第一种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0 15:50
        请问:论坛中哪个人看过、认真地看过、研究过、看懂了《伤寒论》、《内经》,没有三年五载的苦功夫,痴心妄想!看都没看过,人云亦云,拧着脖子瞪着眼,胡搅蛮缠啊!
     大家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好了,再说吧!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0 16:53
太白侠,学习《伤寒》《内经》二十五年,而且是接受先师教育十多年,现在刚刚摸出点头绪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0 23:31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5-10 20: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0 11:50
请问:论坛中哪个人看过、认真地看过、研究过、看懂了《伤寒论》、《内经》,没有三年五载的苦功夫 ...

老先生这“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好了,是什么个意思?是不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死证,现在还应该不得让其生存?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0 23:44
       积极响应王教授的提议,这是一个很好的议论课题。
       俺以为,张仲景地处中原之河南,交通便利,又因为《内经》传播之广,所以,要说张仲景他老人家没见过《内经》,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但医圣之所以抛弃了五行学说,是因为他老人家总结出了五行学说的局限性,认为其不是普遍真理。用当代的话说,就是五行学说不具有“普世价值”。
       在下愿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哪位师长同仁不同意俺的意见,咱们可以进行探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1 00:02
老先生这“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好了,是什么个意思?
========================================
       回复:
     太白侠愚钝,花了30年时间学习伤寒论、内经,现在才摸到了门,先生比太白侠聪明,从现在开始,学习10年之后,再来讨论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0: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0 20:02
老先生这“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好了,是什么个意思?
================================== ...

对不起,俺不才就学了数年,咱们可以谈上一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0:25
学了三十年,是否大部分时间在睡觉?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0:5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5-10 21:00 编辑

      中医理论讨论,为的是发展中医,不是口水之争。因此要的是证据,不是酸溜溜的东东。你学了几万年没学成功,要找自身原因,千万不要拿自己的无知当伤人的药使唤。
      张仲景为什么当时就可以不用五行学说了,为什么咱们中医界一、二千年还在扯淡?是无知,是虚伪,还是沽名钓誉?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7:4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0 16:53
太白侠,学习《伤寒》《内经》二十五年,而且是接受先师教育十多年,现在刚刚摸出点头绪来。

哈哈,一家子,谈一下学习方法如何?
…………………………………………………………………………
简而言之,七要七不要。要敬畏之心,要谦卑心态,要逻辑能力,要持之以恒,要反复推敲,要学贯古今中西,要抛开现有的医学认知;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微言大义,不要功利思想,不要用现代语义解读古字字义。

太白侠离这个要求甚远,故不敢谈论帖子的主题。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7:5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00:25
学了三十年,是否大部分时间在睡觉?

二十五年,睡觉,吃饭,工作,登山,旅游,摄影,应酬,聚会……还得学习其它知识,算下来,超过半个小时还是可能的。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7:5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00:56
中医理论讨论,为的是发展中医,不是口水之争。因此要的是证据,不是酸溜溜的东东。你学了几万年没学 ...

仁海啊,《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请教一下,什么是斗历?怎么占?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0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3:49
哈哈,一家子,谈一下学习方法如何?
…………………………………………………………………………
简而 ...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之谓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0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3:50
二十五年,睡觉,吃饭,工作,登山,旅游,摄影,应酬,聚会……还得学习其它知识,算下来,超过半个小时 ...

够辛苦的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1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3:50
仁海啊,《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请教一下,什么是斗历 ...

         找百个病例,先生用您的占法,俺就用中西医的最普通的诊疗方法,比试一下有效率、治愈率如何?



         至于标准,由您来定;而评委吗,俺听您的按排如何?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13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3:49
哈哈,一家子,谈一下学习方法如何?
…………………………………………………………………………
简而 ...

太白侠离这个要求甚远,故不敢谈论帖子的主题。
————————————————————————
不敢谈,就离远点儿嘛。不谈,不等于无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08:18
拐了。请谈经文,谈阴阳五行,谈辨证论治,谈病例。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8: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08:05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之谓也。

仁海啊,《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请教一下,什么是斗历?怎么占?

《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至真要大论》: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仁海,你懂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你懂南北政?你懂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8: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08:11
找百个病例,先生用您的占法,俺就用中西医的最普通的诊疗方法,比试一下有效率、治愈率如何?
...

仁海啊,你用了几年就是这么学习的《伤寒》?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丢人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4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4:30
仁海啊,《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请教一下,什么是斗历 ...

什么是斗历?怎么占?
——————————————————————
坦白地说,俺真的不懂。
请先生教一下,您是怎样用“占”赚钱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08:47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4:30
仁海啊,你用了几年就是这么学习的《伤寒》?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丢人吗?

       没感觉丢人啊,俺脸皮厚。
       俺只觉得有人学了三十年,还有明师指点了十几年,还在用“占”忽悠病人者,才是丢人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1 09:0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0 23:44
积极响应王教授的提议,这是一个很好的议论课题。
       俺以为,张仲景地处中原之河南,交通便利 ...

张仲景见没见过《内经》,不好说,起码是现在没有依据,不论是史料还是医学资料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仲景为什么不用五行学说?有一个可能,就是当时五行学说还没有进入中医理论。


孙思邈讲什么事的时候提到:江南诸师,密仲景方不传。可见隋至初唐,仲景书还没能广泛流传。《内经》最早版本迟于张仲景,张仲景见不到《内经》是很自然的事。


五行学说在东汉末没有进入《内经》,即使有,张仲景也没有见到,张仲景不讲五行就是自然的了。
中医崇拜不讲五行的张仲景,不崇拜五行也是自然的。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09:0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08:47
没感觉丢人啊,俺脸皮厚。
       俺只觉得有人学了三十年,还有明师指点了十几年,还在用“占” ...

仁海,你知道你做学问的毛病在哪不?没有经过基本的科学训练,学识不够,不是毛病。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就是毛病了。七要七不要,没有提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因为这就不是能有人犯的错误。你都不知道占的意思,就指责别人忽悠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09:47
llyyjj 发表于 2015-5-11 09:03
张仲景见没见过《内经》,不好说,起码是现在没有依据,不论是史料还是医学资料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 ...

这个估计得问一下张仲景本人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1 09:56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5-11 09:58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5-5-11 09:47
这个估计得问一下张仲景本人吧。

他老人家没说。就看留下遗嘱、笔记、文章之类的东西没有,也没有。
《内经》在张仲景时期有没有成书?按《汉书》记载是成书了,但现在见到的最早资料是在张仲景之后的《针灸甲乙经》。
编《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謐是肯定见过,研究过,张仲景就不知道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10:07
llyyjj 发表于 2015-5-11 09:56
他老人家没说。就看留下遗嘱、笔记、文章之类的东西没有,也没有。
《内经》在张仲景时期有没有成书?按 ...

最好是问问他本人。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11:3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5:07
仁海,你知道你做学问的毛病在哪不?没有经过基本的科学训练,学识不够,不是毛病。不懂装懂,望文生义就 ...

      哈哈,放上一炮,看看一家子先生的容忍度如何。
      先生的小说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俺甚是佩服。
      先生的博学多才,在此论上也是难得的人才,俺同样神往之。
      来论坛向先生学习才是俺的本意,逗逗乐子也是俺的业余爱好,希望不要见怪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11: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0 11:50
请问:论坛中哪个人看过、认真地看过、研究过、看懂了《伤寒论》、《内经》,没有三年五载的苦功夫 ...

先生的《中西医融合观》,俺是很推崇的,现仍然在学习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11:59
llyyjj 发表于 2015-5-11 05:03
张仲景见没见过《内经》,不好说,起码是现在没有依据,不论是史料还是医学资料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 ...

一、作为中医大家的医圣,一般地来说,会尽量地博览群书,何况汉代以前的医书相对后世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他那个时代有《内经》的话,张仲景地处中原却看不到,似乎不太可能。
二、《伤寒杂病论》中尽管否定了五行学说,但其内容中尚有五行学说的痕迹。这些痕迹究竟是其书中的本来成分,还是后人所加的,也不得而知。
二、好象应该查明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引进中医学中的年代,然后作一下比较。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12:03
有请我们论坛中的中医理论大家金栋先生上场发表一下重要观点、、、、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12:37
好好问问嘛,我觉得应该有。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12:39
大家都好好问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1 15:38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的主要内容揭示出来!怎么比较二者的关系?!
      只有把内容说出来,才能比较!
      请科学主义者首先把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科学主义者的用心是:用伤寒杂病论攻击内经,掀起中医理论内讧!找的茬子就是伤寒杂病论中没有五行学说!可惜啊,你们压根就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不要说看懂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1 16:3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11:59
一、作为中医大家的医圣,一般地来说,会尽量地博览群书,何况汉代以前的医书相对后世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

已知最早的记载《内经》内容的书是282年成书的《针灸甲乙经》,其时张仲景去世可能也几十年了。
按《汉书。艺文志》里载有《黄帝内经》名称,张仲景见到没有,不清楚。即使见到了,里面有没有五行学说也是个疑问。
不管怎么说,说张仲景见过《内经》和没见过《内经》都没有直接证据,但说没见过却有间接证据,就在《伤寒杂病论》原著里,找不到引用《内经》的内容,所以,没见过的可能性更大些。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1 16: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1 15:38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的主要内容揭示出来!怎么比较二者的关系?!
    ...

学中医的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的可能没有,当然,一些业余爱好者、江湖医生、文化中医可能有人就没有读过。至于是否读懂了,这没有一个标准,您可以这里出题考考大家,您判断看谁读懂了谁没读懂。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17:1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1 15:38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的主要内容揭示出来!怎么比较二者的关系?!
    ...

其他人不谈,先生可以先谈谈。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20:21
对于某些人,而且是占中医界主流的人,认为凡是《伤寒》与《内经》有关的内容,都能论证出是后人伪造的。再证明《伤寒》是仲景本人的实践,而非有什么理论指导。既然是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经验,当然比不上1700多年众人的经验来得可靠。中医教材是对从古至今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达到了中医的巅峰。中医教材与西医相比,狗屁不是,所以,结论就是中医必须西医化。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20:2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11:31
哈哈,放上一炮,看看一家子先生的容忍度如何。
      先生的小说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扣人心 ...

只要仁海能学好中医就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11 21:57
欢迎各位参与!也希望能说点扣主题的相关内容为好。任意跑题和蓄意发挥,就不必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1 22:13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5-11 18:14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16:21
对于某些人,而且是占中医界主流的人,认为凡是《伤寒》与《内经》有关的内容,都能论证出是后人伪造的。再 ...

       认为凡是《伤寒》与《内经》有关的内容,都能论证出是后人伪造的。
————————————————————————
       这对中医界来说,是可喜可贺的大事:中医界认识到《内经》中的谬误太多,沿着谬论走下去,肯定会使中医学持续地半死不活。——中医们终于要醒来了。





       再证明《伤寒》是仲景本人的实践,而非有什么理论指导。既然是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经验,当然比不上1700多年众人的经验来得可靠。中医教材是对从古至今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达到了中医的巅峰。


————————————————————————————————————

       正误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能否正确有效地指导中医们更好的诊疗疾病。
       比如说,跳大神的历史肯定长于中医学,但她除了迷信者能产生唯一的精神安慰外,没有其它治疗作用。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1 22:37
又拐了。请谈经文,谈阴阳五行,谈辨证论治,谈病例。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22:4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11 21:57
欢迎各位参与!也希望能说点扣主题的相关内容为好。任意跑题和蓄意发挥,就不必了。

甭说《内经》,就是《伤寒》这个论坛有几个系统读过?读过几个版本?除了瞎嚷嚷,能得出什么正经结论?

仲景抛弃五行?甭说这个论坛,就是现在整个中医界有几个懂五行的?不懂,怎么就证明出仲景抛弃了五行?

就拿中医界大佬们推崇的赵开美版来说,《平脉法》:“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这不是五行这是什么?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22:5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1 22:13
认为凡是《伤寒》与《内经》有关的内容,都能论证出是后人伪造的。
————————————— ...

仁海啊,说你什么好呢?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话说深了你又没那个肚量,话说浅了你以为获得了胜利,左右都是害你。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1 22:5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22:46
甭说《内经》,就是《伤寒》这个论坛有几个系统读过?读过几个版本?除了瞎嚷嚷,能得出什么正经结论?
...

关于《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在考证上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这三篇不是张仲景原文,一是认为三篇中混有许多衍文,如您举的五行者一段。
《伤寒例》一般看法是一致的,否定是张仲景原著。这些考证上的官司我们可以不管,就把这里的内容和《伤寒论》正文里面的内容对比,看看到底张仲景是不是应用了五行学说。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1 23:18
llyyjj 发表于 2015-5-11 22:59
关于《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在考证上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这三篇不是张仲景原文,一是认为 ...

要是这么证明下去,猫三狗四为了晋级花钱发个论文就当真,完全可以证明仲圣根本不存在过。间接的说了也未必有人懂,就说个直接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理中,这要是还能证明是衍文,或后人伪造,那可得让这些猫三狗四拿证据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2 05:54
gl0101 发表于 2015-5-11 09:14
其他人不谈,先生可以先谈谈。

        《内经》读过几遍,不得要领,看了金栋、太白侠的文章,深知自己连门都没有摸着,不敢妄加评论。《伤寒论解读》虽然已经出版,至今心有余悸、如临深渊,深怕我对原文理解有偏差。《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做了解读,全书不敢妄加评论。我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评论二者的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2 06:0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5-11 22:0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11 13:57
欢迎各位参与!也希望能说点扣主题的相关内容为好。任意跑题和蓄意发挥,就不必了。


       敬请先生说说: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阴阳易是咋回事!?先生,【任意跑题和蓄意发挥,就不必了。】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5-12 06:44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08:30
仁海啊,《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请教一下,什么是斗历 ...

太白侠有没有出书啊,很想系统的向您学习一下,“中医的源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2 08:19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5-12 04:31 编辑

        《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是否只有张仲景他老人家一个人才有发言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即使你是顶尖儿的大智者,也不会是一生一贯正确吧?学术争鸣,不论男女老少,无需分别学习时间之长短,更不用必须取得什么样吓人的学术成就才能参入。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成年人不如孩子的事例不缺少吧?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观点,只有用证据说话、、、。同进,要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要有礼、有节,是吧?千万不要把无理当有理。争辨时,不只是争鸣的双方当事人在,还有观众呢!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蔑视众人,那样恰恰说明自己无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2 08:43
       就整个中医学理论在历史上的演变来看,自古至今一直在变化,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即,我不变,但你会变;你不变,但他会变。例如:从医宗《内经》开始,张仲景的理论出来了,那就要加入张仲景的吧?明清时代的新理论出来了,那就要增加明清的吧?当代,西医与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就摆在面前,是不是还要固执地《内经》化,而不接受当代的科技进步?总而言之,将当代科技(当然包括西医学)成果积极吸收并与中医学有机地融合,这就是中医现代化。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09:15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5-12 06:44
太白侠有没有出书啊,很想系统的向您学习一下,“中医的源头”

没有出版物,私信给我个邮箱地址。给你发电电子版的资料。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09:16
中医理论的最终作用,就是服务于临床。不论其真伪,几段空头文字说明不了问题。即使是张仲景亲口说的又能如何?任何人都是人不是神,张仲景也不例外。因此,请用临床事实证明才是硬道理。
@@@@@@@@@@@@@@@@@@@@@@@@@@@@@@@@@@@@@@@@@@@@@@@@@@@@@@@@@@@@@@@@@@@@@@@@@@@@@@
仁海啊,仲景不是神,牛顿不是神,爱因斯坦不是神,霍金不是神,你也不是神,你就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
无论什么,一问三不知,你怎么得出来你的结论?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拿着无知当真理。
好像普天之下就你懂得西医,请教一下,糖尿病,西医的机理是什么?你怎么中西医汇通治疗?一个医案足以让大家知道是否对你可以膜拜。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09:16
考证,是这个世界最不靠谱的事儿。民国时期有人说所谓的考证就是,50年前圆明园修没修过铁路,结论是稀里糊涂,就像5万年前的事儿难有证据;500年前忽必烈的坐骑,说得有鼻有眼,好像他就是那个马夫;5000年颛顼穿的什么内裤,言之凿凿,就像他是颛顼穿越而来。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5-12 09:2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09:15
没有出版物,私信给我个邮箱地址。给你发电电子版的资料。

在您的空间那里不能留言,就在这里留下吧: jishengtangltd@hotmail.com,多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09:3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22:46
甭说《内经》,就是《伤寒》这个论坛有几个系统读过?读过几个版本?除了瞎嚷嚷,能得出什么正经结论?
...

仲景不是抛弃五行,可能仲景就没有想起用五行学说来解读中医,指导辨证论治。
我说的是“可能”。


平脉、辨脉假设就是张仲景原著。《伤寒例》是考证明确与仲景无关的。这些考证上的官司咱们不要管他,本帖讨论《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我们从二者内容上的联系来讨论。五行学说可以作为一个重点。
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我们都不是大研究家,但各自有各自的心得,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有一点说一点。


哪位先发表高见?期待!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09:55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09:35
仲景不是抛弃五行,可能仲景就没有想起用五行学说来解读中医,指导辨证论治。
我说的是“可能”。

仲景不是根据五行思想组成方剂的,请问他根据的是什么,临床实践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10:0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09:55
仲景不是根据五行思想组成方剂的,请问他根据的是什么,临床实践吗?

应该说,所有有效的方剂都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太白先生对这点不会怀疑吧?


方剂组成以后,想用五行学说解读,是另一回事。可以有多种解读方法。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0:17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0:06
应该说,所有有效的方剂都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太白先生对这点不会怀疑吧?

仲景用药越200味,没有理论瞎摸索,进行组合实验,200!=7.8865786736479050355236321393219e+374。
知道这个数有多大吗?甭说仲景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目前50万中医一起实验,几辈子能完成。
中医是经验医学,靠摸索形成的理论,是一些毫无思辨能力的人瞎嚷嚷。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11:12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0:17
仲景用药越200味,没有理论瞎摸索,进行组合实验,200!=7.8865786736479050355236321393219e+374。
知 ...

您按数学方法计算,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确实是需要这多次。
张仲景不会这些方法,即使会也懒得用,也没有条件用。对吧?


张仲景之前,中医药活动也有两三千年了,常说文明五千年嘛。不管哪位医家,有成就的都是在前人经验上总结、再试验、再实践,最后提高。
假设张仲景按五行学说组方,是有这么解读的,好像成无己还是谁,就解读过。您举出来一两个方子,咱们试着解读一下,咱们能解读下去,张仲景更不用说,张仲景比咱们伟大的多。稍等,我找一个五行解读仲景方的例子,咱们共同学习。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11:17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1:12
您按数学方法计算,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确实是需要这多次。
张仲景不会这些方法,即使会也懒得用,也没 ...

《伤寒明理论》大青龙汤条:


大青龙汤方
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主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者.宜详审之.
-----------------------------这一部分是后人对大青龙汤的解读,不是仲景原话。咱们学习一下,这些内容能不能看出张仲景是在五行指导下创立的这个方子。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1: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1:20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1:12
您按数学方法计算,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确实是需要这多次。
张仲景不会这些方法,即使会也懒得用,也没 ...

仲景之前借鉴了谁的方子,有证据吗?做学问不能一边倒吧,别人的推理你要考证,你的推理不需提供任何证据。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12 11:26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1:12
您按数学方法计算,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确实是需要这多次。
张仲景不会这些方法,即使会也懒得用,也没 ...

Well,即使“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也不是这样算的。用200!确可弄个大数字出来唬人,但与经验之积累毫无关系。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1:29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1:26
Well,即使“按现代科学实验设计”,也不是这样算的。用200!确可弄个大数字出来唬人,但与经验之积累毫 ...

又在这不懂装懂,经验积累,积累谁的,积累自己的,怎么积累的,赵洪均能给出证据吗?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12 11:4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1 22:46
甭说《内经》,就是《伤寒》这个论坛有几个系统读过?读过几个版本?除了瞎嚷嚷,能得出什么正经结论?
...

这个话题是请大家谈,正反两方面都可以。谁能谈谁谈,谈不出也没啥。
这个论坛即使谈不出,还有论坛外的读者可谈。
谈,就比谈不出强。
谁有能量谁发言,可也。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1:4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1:36
咋感觉是太白先生满嘴胡说!!您跟萧先生根本就不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对萧先生的话理解不了很正常!!

想打群架咋地?他什么平台,你说说?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1:44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1:39
说中医方剂是由五行推论出来的,这不是闭着眼胡说八道吗???就像有些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阴阳五行的 ...

你想聊,就好好聊,光喊口号,有什么用,这也不是泼妇打架。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1:44
如果《内经》在《伤寒》之前,那么《伤寒》应该能借鉴《内经》;如果两者同一时期,那么必然都受到同一理论或思想影响;如果《内经》在《伤寒》之后,那么《内经》就应该总结《伤寒》的理论。无论怎样,企图分裂中医理论体系的动念都站不住脚。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1: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2:0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1:56
有啥聊的??你与董建军、高智海、烈士一样除了胡说就是胡说!!不只是你们胡说,一些专家也在胡说阴阳五 ...

亦之啊,你是不是太自我良好了?经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不及一个连个文凭都考不下来的人懂科学?你生而知之,神仙?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2: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2:30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2:10
《易传》明明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某教授居然堂而皇之的说“八卦就是一种国家学说,而不是什 ...

亦之啊,太白侠已经论证了八卦是一个天文学模型,你只陶醉在自我对医学的重大发现的幻梦当中,没工夫读别人的帖子,当然打群架的除外。

八卦本身没有错,就像计算机一样,有人用它做什么,错也好对也罢是使用者的对错。这点逻辑能力,应该有吧?

至于占吉凶乃国家学说,这不是一个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能够理解和谈论的。国家意识,懂吗?在这个论坛上,你可以畅所欲言,如果你在伊斯兰国家指责伊斯兰教,基督国家诽谤耶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3:30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3:00
不是什么平台,是说你和萧先生不是一个水平!!!一个幼儿园水平,一个大学水平,当然说不到一起!!

萧先生的确是大学水平,不过后面要加个而已。只有学习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见到一个三流哲学家搞了一个什么一分为三,立马过来指责中医只会一分为二。可他根本不懂,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一分为N了,想分几就分几。看来整天论证今人比古人聪明的人,都是自以为是。太白侠做为幼儿园水平,对这等颐指气使,又不懂装懂的高学历从来是不屑一顾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2 14:09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5-12 10:10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05:16
中医理论的最终作用,就是服务于临床。不论其真伪,几段空头文字说明不了问题。即使是张仲景亲口说的又能如 ...

        您敢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5-12 14:1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09:30
萧先生的确是大学水平,不过后面要加个而已。只有学习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见到一个三流哲学家 ...

别要这里继续丢人显眼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2 14:22
请教各位临床中医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开处方的?举个例子学习一下?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2 14:24
再请教各位临床中医一个问题:张仲景是怎么开处方的?举个例子学习一下?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5-12 14:27
拜托各位!谢谢各位!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4:2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5-12 14:09
  • 您比我多知道了些什么?无非是五运六气等糟粕东东。拿这些东东,无非是狐假虎威,无非是沽名钓誉, ...

  • 仁海啊,甭不懂装懂行不,谁告诉你五运六气是占卜的?能不能不像文革似的,不知道黑格尔是谁就批个没完没了。

    仁海啊,你明明知道打擂台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偏偏就只剩下这一招虚张声势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4: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5:0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4:55
    太白先生,要跳大神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黑格尔与中医有什么关系?八卦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说你无知,你还就表演给大家看,九宫八风与中医有关,与你无关;黑格尔与古中医都使用了辩证逻辑,与你无关。凡是与中医有关的,都与你无关,你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医?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5: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5:1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2 15:10
    九宫八风与中医有关???马克思主义也与中医有关??天人合一也与中医有关??化学、物理与中医都用汉字 ...

    亦之啊,灵枢第七十七篇就是九宫八风,敢情你对中医啥也不了解啊?

    后面的问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自己回答。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12 15:27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1:29
    又在这不懂装懂,经验积累,积累谁的,积累自己的,怎么积累的,赵洪均能给出证据吗?

    先生最近的帖子很不专业啊。譬如说“仲景用药越200味”就不符合事实。第一,伤寒和金匮的方剂加起来虽有超过300方,但有些方重复,把重复的去掉后,实际上只有283方,有些方(如烧褌散方)可能合太白侠和小高用,但基本上已没人用,再把这些方去掉后我数下来只有258方,这258方全部的用药只有159种,所以先生所谓越200味这话纯属信口开河。然后什么组合实验,什么200!免了吧。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5:36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27
    先生最近的帖子很不专业啊。譬如说“仲景用药越200味”就不符合事实。第一,伤寒和金匮的方剂加起来虽有 ...

    就知道外行不晓得怎么读中医书,萧先生读过几个版本的《伤寒》啊?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12 15:42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5:36
    就知道外行不晓得怎么读中医书,萧先生读过几个版本的《伤寒》啊?

    说说你怎样读出“越200味”中药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5:49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42
    说说你怎样读出“越200味”中药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用不用教你怎么掰手指头啊?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12 15:5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5:49
    用不用教你怎么掰手指头啊?

    掰手指头?是这样数出来的么?

    我倒真很想验证一下我的159药有没有遗漏。如果先生真“掰手指头”有了这个200+药的单子,我们可以对一对,看看在你单上多出来的是在那个仲景方里找出来的。如何?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16:04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1:20
    仲景之前借鉴了谁的方子,有证据吗?做学问不能一边倒吧,别人的推理你要考证,你的推理不需提供任何证据 ...

    张仲景史书无传,但确有其人其事,这个认识是一致的。


    《伤寒杂病论》之前,没有知名的临床著作,大家自然要探究张仲景书中内容的来历。仲景的师承、学习经历、从医经历虽然无从考证,但一部至今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著作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是一人一时在斗屋中创作出来的。找找张仲景之前的一些资料,起码可以说明,《伤寒杂病论》是在临床经验、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基础上产生的。《自序》为后人所撰,但序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过程,应该是共识。


    列举几个资料“


    1,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


    在3号墓出土的920支医简,其中的736支根据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人体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等。


    出土的9部人体医书各有自己的论述特点:比如《敝昔医论》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脉死侯》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所涉病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共268支简上涉及的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相当大,包括了经脉和病症部分……




    和中浚: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920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而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9部人体医书都和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学术价值相当高。此外,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而且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武家璧: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并且,首次发现一部《医马书》,填补了中兽医史的空白。
    -----------------------------




    2,马王堆汉墓医简: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 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3,《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证,《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绍伊先生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本,校勘考订重建出《汤液经》一书。
    《汤液经法》研究者多,有许多人干脆认为这是《伤寒杂病论》的底本。张仲景到底学习、接触过哪些资料,不好考证,咱们不用管,只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是有众多基础的。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6:06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59
    掰手指头?是这样数出来的么?

    我倒真很想验证一下我的159药有没有遗漏。如果先生真“掰手指头”有了 ...

    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每个中医都是史学家,没事数着玩,检索一下不就完了吗?看看谁有这方面的统计。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12 16:12
    网上看的一篇文章,好像是考证比较几部医著方剂内容的,贴一点出来,大家参考: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单方:石膏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即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12 16:1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6:06
    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每个中医都是史学家,没事数着玩,检索一下不就完了吗?看看谁有这方面的统计。

    可见所谓“仲景用药越200味”完全是胡扯出来的,根本不堪一击。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2 16: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12 16:34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6:04
    张仲景史书无传,但确有其人其事,这个认识是一致的。

    首先,谈谈共识,这个东西最不可信。比如说,脑为髓之海,骨为髓之府,髓能生血,是共识,不然也写不进教材。可是,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吗?共识者们,不给答案。

    其次,谈谈考古,这个东西只能参考。谁的墓也不是为了留给后人挖掘的,想着把当时最高水平的东西通过这个方式留给后人。只是某个人的随身物,水平也许很高,当时都没有人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流行;也许仅仅是个人的笔记,毫无价值。

    其三,说说仲景是不是横空出世,创造了一个医学体系?显然不是,这也是我想说的。有继承,有理论是必然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未必全对。谁能论证一下,经典力学,相对论是怎么理论来自实践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