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经络和穴位研究状况 [打印本页]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5-5-8 21:57
标题: 转帖:经络和穴位研究状况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实验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在经络现象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很少得到公众的认识,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工作者,对这些研究成果也知之甚少。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经络似乎还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古人的幻想。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经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下面将一些研究成果向读者作简单介绍,让读者对经络存在的客观性有所了解:

1、低阻高导现象­

低阻高导现象是最早被发现的,二十世纪中期,曰本的中谷义雄用12伏直流电探测肾炎患者体表,发现一些电导率高的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恰好与中医理论中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一致,自此以后,就不断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法国人Niboyet对穴位附近皮肤的电阻进行测量后,报告其电阻率比周围皮肤低20—50%。而天津医科大学对对活体与尸体皮肤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发现这种经络的低电阻率现象只存在于活体。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对经络低阻高导研究的结果越来越丰富,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测量技术的改进,胡翔龙等科学家对人体皮肤电阻率进行了大范围的扫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皮肤低电阻点相当集中的分布在经过该区域的经脉巡经路线上,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现象确实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随着经络低电阻率现象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一结果被进一步推广到动物实验当中,根据动物皮肤的低电阻点,研究者们描绘出了动物的经络分布,并发现动物的经络有很多与人体经络类似的现象。­

2、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对穴位进行针刺之后,针刺部位会发生酸、胀、麻、热等感觉,在针灸治疗中被称为“得气”,在《内经》中说“气至而有效”,认为针灸治疗时,只有产生“得气”的现象,才会有治疗的效果。而这种“得气”的感觉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移动,就被称为“循经感传现象”。建国以来,曾经对大范围的人群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测试,但在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穴位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这被称为“隐性循经感传”。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

时至今日,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对大量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之后,程梓农等科学家把此现象的特点概括为:

(1)感传路线基本循经脉,四肢基本符合,躯干部有所偏离,头面部变化较大。

(2)循行速度缓慢,绝大多数在每秒数厘米之内,并且可以沿经脉逆行,也可以顺行。

(3)有确切可观的效应,如红线、皮疹等皮肤血管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皮肤温度、皮肤微循环等都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4)对皮肤施加压力可以使得感传被阻滞。

(5)在病理状况下,这种感传的感觉常趋向病所。­

3、温度分布现象

1980年蒋来等科学家用热像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发现刺激腧穴后5——10分钟,受试者身体在荧光屏上的图像显示出一条亮带,与受试者的循经感传路线基本一致,这种特异的红外图像,既不同于神经干的走向,也不同于血管图和淋巴管的分布,却与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路也基本相符!并且这种图像不是偶尔出现,而是可以多次重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然状态下,机体的一些部位(四肢、背部、面部等)具有循经脉走行方向分布的高低温线,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出现率。针刺或艾灸后,无论四肢、躯干和面部,均可出现沿针灸经分布的线状高(低)温分布,它是经脉温度特性的客观显示。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经非常丰富,并且通过红外线热像图分析经络的状态已经在向临床诊断应用的方向发展了。

4、同位素示踪­

通过同位素示踪来显示经脉是法国人在1984年首先发现的。之后孟竞壁等人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方法对显示经脉是非常有效的。他们将同位素示踪物质注射入人体手腕、足踝部穴位皮下,然后用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进行纪录。发现注射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以17cm/s的速度循经移行,在四肢显示出的移动轨迹与古籍记载的经脉路线的符合率约78%。这种同位素示踪轨迹与淋巴系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血循环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它既与血循环密切相关,但又不能被已知的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所能解释。

5、其它­

其它研究还表明,经络在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一些特异的性质。自然界有不少生物具有发光的特殊功能,但是,一般生物是否也具有发光的本能,则是科学家们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严智强等科学家运用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仪器,发现人体时刻都主动发出一种超微弱的冷光,并在严格避光的黑暗环境中进行高发光的测试,结果显示:高发光点与古典经络线相距在0.4cm以内者基本重合,也就是说,经脉循行线是一条高发光线。祝总骧等发现,当以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大肠经LPSM线的垂直线,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当叩击锤达到LPSM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声量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传感器记录在记忆示波器上,说明经络线是一条能发生高声的线,那么在它的下面必有其物质基础。王品山等研究者用一定重量压迫循经感传显著者的十二经原穴,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在各经穴位上进行检测,发现在这些穴位上可以测出特异的声信息。这种声信息的循经传导速度约为4.5cm/s,与受试者主观感觉的传导速度基本符合。孙平生等应用直接向经脉中输入声波的新技术,控制输入声的强度和频率,结果大大提高了声信息循经传导的特异性。

6、临床观察­

皮肤病的产生,也常常显示出沿经脉分布的现象。李定忠医生在五十年代发现了发现与经络循行一致的炎性状表皮痣。这类皮肤病分布特点是与中医经络走向一致,而与皮肤末梢血管神经分布不一致。之后李定忠医生即开始收集、积累治疗,截止到1991 年“七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和第三届世界针联大会报道时已达315 例、423 条循经皮肤病,十二经及任督带脉均可见到,虽然皮肤病疹形及分布多种多样,但呈线状分布者中90 %左右有循经脉分布特征。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上述大量研究,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经络的客观存在,遗憾的是,这么丰富的研究成果,国人却知之甚少,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仍然认为中医、经络是迷信、是伪科学,这种由于科学普及的不力带来的误解,实在令人心痛。

光明观点:人体经络的发现对于全人类的贡献,其实不亚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不仅仅是因为经络理论是中医的精髓,治病救人无数,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个探索人体科学的真正窗口。西医在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可谓舍本逐末,西医的兴起也只是最近百年的事情,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已,历史终将证明这点。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5-5-8 22:00
我把这篇文章转帖在此,可能对论坛关于针灸经络与穴位是否存在,是否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经的争论会有一定引导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8 22:20
      神经纤维粗一点就是神经束,再粗一点就是神经干,粗细有区别功能一样都能本能避开针刺,融合观先生您说对吗??
====================================================
       回复:
     不知道刘亦之先生,对于以上科学研究有什么高见!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8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8 23:11
     神经纤维粗一点就是神经束,再粗一点就是神经干,粗细有区别功能一样都能本能避开针刺,融合观先生您说对吗??
===========================================
        刘亦之先生:你连什么是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干都不知道,你有资格讨论神经系统吗?!
     你凭什么问我呀?!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8 23:1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8 22:57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对穴位进行针刺之后,针刺部位会发生酸、胀、麻、热等感觉,在针灸治疗中被称为“得气” ...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里的痛和不痛都是什么引起的神经反应?是针刺吗?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8 23: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8 23: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8 23: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8 23:5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8 23:20
3、温度分布现象

1980年蒋来等科学家用热像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发现刺激腧穴后5——10分钟,受试者身体 ...

血管受刺激血流就加快,经络为什么不是血管呢?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9 07:1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8 23:28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血脉不通而不是经络不通!!只有截瘫病人经络不通!!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曰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

~~~~~风~~~~~姿~~~~~摇~~~~~曳~~~~~

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曰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9 07:28
审核什么的---最讨厌了~~~
······································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曰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
~~~~~烈~~~~~士~~~~~无~~~~~双~~~~~
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曰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无~~~~~敌~~~~~分~~~~~割~~~~~

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9 07: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9 11:0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8 23:28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指血脉不通而不是经络不通!!只有截瘫病人经络不通!!

你这么说就是把中医的“气”给否定了。针刺穴位,激发气血流动,产生 酸、胀、麻、热的感觉,岂是针刺激了神经那么简单。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9 11: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9 11:2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9 11:14
气与血是同一个通道,血为气母就是指血能够载气,即气存在于血液之中!!气能行血是指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 ...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   肠道菌群状况与智力的关联   我不由自主的附会:心与小肠相表里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9 11: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9 11:4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9 11:14
气与血是同一个通道,血为气母就是指血能够载气,即气存在于血液之中!!气能行血是指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 ...

无视事实,信口雌黄,如此无耻之事,只有反中医分子才能做得出。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9 12:30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9 11:30
血为气母、气能行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先生这是神回复么?血为气母、气能行血是中医基础理论····
归气入血  利扎神经   先生苦心   失实奈何······气不仅仅只是鼓动血脉吧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5 14: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5 14: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5 15:2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06:48
血为气母、气能行血是中医基础理论!!!烈士有什么疑问???

        请问:刘亦之先生,气、血是在血管里运行?还是在经络里运行?还是在经脉里运行?还是在络脉里运行?还是在神经里运行?具体地说气血是在神经纤维里、神经束里、神经干里、脊髓里、大脑里运行?
     先生说过:经络的实体就是神经系统!不会吧承认吧?!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15 15:2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14:48
血为气母、气能行血是中医基础理论!!!烈士有什么疑问???

疑问就是那你咋还说“气能行血是指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所以把气看作是内分泌激素是可行的,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呢?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5 15: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5 16:0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07:47
教授先生,气血在血管里运行而不是在未知的通道里运行!!经络的功能是控制气血运行!!本身不是气血运行 ...

        回复:
      先生扎神经,得气,这个“气”是在血管里运行,还是在神经纤维上传递?!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5 16: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5 18:1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08:09
针灸所谓的得气,是指酸麻胀痛的反应!!您把“气”与“得气”的概念搞混了!!

         针灸得气,这个“气”运行不运行?在哪里运行:经络中、神经干、神经纤维、血管中、经脉中运行?选择题 先生选一个!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5 18: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理论求真    时间: 2015-5-15 21:15
本帖最后由 理论求真 于 2015-5-15 21:38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18:42
得气是一种感觉,医者将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后,会感觉针头沉紧,如果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或者出现电掣样刺激 ...

我早就说过,你根本不懂中医,连基本的中医基础都没有!如果让你考试中基,你得不了10分(百分制考试),你说“得气非彼气”就是充分证明,证明你不懂中医!(另外,我感觉你滥用感叹号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感叹号)

我再给你扫扫盲,“得气”的“气”是什么:
“得气”的概念出自黄帝内经,这个“气”无不是“血气”、“正邪”之“气”,中医的“气”从来就没有第二个“气”。
“感觉”是病人的感觉,这种感觉证明人体“气”至,你说“得气非彼气”,证明你不懂中医“得气”,

“得气”的气就是中医的“气”,中医的“气”的概念只有一个,从来就没有第二个概念的“气”。


下面我再你扫盲什么是“气至”:

1.得气与否和疗效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治病的目的。针刺气至,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并通过经脉、气血的通畅,四肢百骸功能亦起到平衡协调,消除病痛。所以,针刺得气与否和针治疗效有其密切的关系。

2.得气迟速与疗效有关针下得气,是人体正气在受刺腧穴的应有反应。针下气至的速迟,虽然表现于腧穴局部或所属经络范围,但是能够观测机体的正气盛衰和病邪轻重,从而对判断病候好转或加重的趋向以及针治效果的快慢等有一个基本了解。《针灸大成》说:"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一般而论,针后得气迅速,多为正气充沛、经气旺盛的表现。正气足,机体反应敏捷,取效相应也快,疾病易愈。若针后经气迟迟不至者,多因正气虚损、经气衰弱的表现。正气虚,机体反应迟缓,收效则相对缓慢,疾病缠绵难愈。若经反复施用各种行针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每多不良。临床常可见到,初诊时针刺得气较迟或不得气者,经过针灸等方法治疗后,逐渐出现得气较速或有气至现象,说明机体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3.得气与补泻手法有关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针灸大成》说:"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说明针下得气,尚有正气、邪气之分。如何分辨,则根据《灵枢·终始》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的不同,辨别机体的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情况,施以或补或泻的刺法。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15 23:1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5 18:42
得气是一种感觉,医者将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后,会感觉针头沉紧,如果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或者出现电掣样刺激 ...

你老刘即使自以为是懂针灸的专业的临床中医      
你也不必说“气能行血是指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所以把气看作是内分泌激素是可行的,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吧?

你是在表明“血液运行是靠激素推动的临床实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6 06:13
        比外行还外行,实在是没有办法交流,基本概念都不懂,先科普基本概念,还听不懂,有什么办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6 06:23
           经络与穴位,是基本概念。如果不承认经络、穴位是客观存在,再讨论他们的实体,不是自相矛盾吗?!于是,直接扎神经,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07: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5-5-16 10:38
研究经络和穴位问题,首先你得承认他的存在,才能研究他的实质问题,既然不存在,也就没有了什么实质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语言逻辑。你可以坚持经络和穴位是神经的观点,但不能否认经络与穴位的存在,如果否认了经络与穴位的存在,一切对经络穴位的研究也就没有了基础,对于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你能研究出实质来?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6 11:5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07:59
建议李教授还是不要妄谈中医,就像我不会妄谈西医一样,中医经络循行路线根本不存在,非常多的中医人已 ...

那你承认不承认穴位的存在?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12: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1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6 12:4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12:24
所谓的穴位只不过是一种体表定位与治疗疾病之间的联系!!真正起作用治病的是经过穴位下面的神经系统! ...

相应的控制内脏的植物神经和穴位对应吗,神经系统有这样的理论吗?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6 17:4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12:24
所谓的穴位治病明理只不过是一种体表定位与所治疗疾病之间的联系!!真正起作用治病的是经过穴位下面的 ...

你在这儿为了鼓吹你的神经论,大叫古人伟大,为了否定八纲辨证,又狂吠古人落后愚昧,你亏不亏心啊?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17: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6 18:0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17:58
古人也不是神,有正确的东西,肯定也有错误的东西!!正确的就要肯定,错误的就要否定!!中医针灸是古 ...

你说正确就正确,你说错误就错误,因为你嘴大,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18: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5-16 18:4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09:58
古人也不是神,有正确的东西,肯定也有错误的东西!!正确的就要肯定,错误的就要否定!!中医针灸是古 ...

“八纲辨证作为诊断方法非常落后,应该予以废除!!”
在中医药的论坛里,居然出现这种荒诞不经的口号,真的太雷人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连'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不懂,还要抛弃,这真是中医的悲哀,中国的耻辱!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6 18: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6 19:0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6 18:28
后人对于古人的东西,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前者要吸取,后者要抛弃。一概肯定与一概否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 ...

你能分得清吗?放点水自己照照。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5-5-16 22:30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5-5-16 11:07
你能分得清吗?放点水自己照照。

注意语言分寸!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5-5-16 22:31
真的无语了!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7 04: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08: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10:19
        针刺大脑、穿刺脊髓、扎神经是最先进的理论!应该发扬光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0: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7 12:2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08:37
作为一个中医,如果不思进取仅仅满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诊断,连最起码的生理常识都不具备反而把八纲 ...

你干脆说中医作为古代医学非常落后,确实应该予以废除!!
反正你是以现代医学为参照来看中医的,不过我还得弱弱的问一句“中药作为古代药物是不是也非常落后,确实应该予以废除??”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2: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16:34
          针刺大脑、穿刺脊髓、扎神经是糟粕还是精华?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6: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5-17 17:0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04:38
后人对于古人的东西,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前者要吸取,后者要抛弃。一概肯定与一概否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 ...

“后人对于古人的东西,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前者要吸取,后者要抛弃。一概肯定与一概否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不肖子孙。”
-------老实说,这句冠冕堂皇的话原则上是对的,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分清精华与糟粕”?怎样来“分清精华与糟粕”?比如八纲辨证,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呢?作为中医,如果抛弃了阴阳表里和寒热虚实,那还是中医吗?可恨和可怕的是,有些人中医不通,西医不精,只是凭着对医学的一知半解,就非常狂妄的自以为是,胡乱评议!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7: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7: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17:2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09:17
八纲辨证,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呢?大家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先生是向中医泼的是屎尿盆子!落井下石!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7: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17:3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09:33
(一)植物动物乃至地球都存在经络
(二)经络乃真空场与实物交参通道
(三)经穴的存在当与形而上的物 ...

      刘亦之先生,有本事,你和他们理论去!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7: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7: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7 19:2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2:38
后人对于古人的东西,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前者要吸取,后者要抛弃。一概肯定与一概否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 ...

不要躲,方舟子反中医他还是“废医验药”,你不会是“废医废药”吧?请你明确表态!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7 19:5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9:36
啥叫“废医验药”??具体内容是什么??

说你耍无赖不过分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19: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无敌的烈士    时间: 2015-5-17 20:0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9:36
啥叫“废医验药”??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亦之是一贯性的胡搅蛮缠   胡说八道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5-5-17 20:4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9:59
呵呵,你是练气功的,我是否定气功的,我们是说不到一起的!!你不要费心了!!

你以为我和你说这么多是为了改变你吗?呸,你算什么,爷是为了捍卫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21:43
      针刺大脑、脊髓穿刺、扎神经(包括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干),这是刺激神经!没有错,是实实在在的、真真正正的,【刺激的是神经】。
      看在李老师的面子上,转载一些文字,科普一下。自己打字,我没有精力,转载省事。
      针灸刺激的是感受器!味觉刺激的也是感受器!而不是神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22:03
             感受器  分类       按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皮肤、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视器、听器等处。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按所接受刺激的特点可将感受器分为:①机械感受器 。包括位于皮肤内、肠系膜根部、口唇、外生殖器等部的触 、压感受器和位于心血管壁内、肺泡及支气管壁内,各空腔内脏壁内的牵张(或牵拉)感受器。②温度感受器。包括温热感受器及冷感受器两种,遍布于皮肤及口腔、生殖器官等部的粘膜内(见温度觉)。③声感受器。在大多数高等动物已发展为结构复杂的听觉器官,其组成部分除接受声波振荡的内耳螺旋器外,还有增强声压的中耳和集音的外耳。④光感受器。动物(甚至某些植物)的最主要的感受器,甚至原生动物,如眼虫就有了感光的眼点。它的光感受器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感光细胞,绝大部分动物的光感受器还具备多层结构的视网膜(见视觉器官)。⑤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粘膜、口腔粘膜、尿道粘膜、眼结合膜等处,主要感受空气中和水中所含的化学刺激物 ,如Na 、H 以及一些挥 发性油类。⑥平衡感受器。如鱼类身体两侧部的侧线(见侧线器官) ,鸟类及哺乳类高度发展的内耳平衡器官(见前庭器官)。⑦痛感受器。也叫损伤性刺激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皮肤、角膜、结合膜、口腔粘膜等处的游离神经末梢,还有分布于胸膜、腹膜及骨膜等部的神经末梢,多无特殊结构(见痛觉 )。⑧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及室旁核内,详细结构至今还未弄清,它对体液中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它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反之则分泌增加,从而调节尿中排出的水分,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7 22:04
                    机体的各类感受器在机能上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所谓适宜刺激是指只需要极小强度的某种刺激即能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这种刺激形式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的最小适宜刺激强度称之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值。
        2.各类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即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传入神经纤维获得来自各感受器的传入信号。
         3.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关于外界刺激的质和量以及其它属性为何编码在神经特有的电信号中,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仅知不同感觉的引起,不仅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受刺激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大脑皮层的终点部位。例如用电流刺激病人的视神经,冲动传至枕叶皮层即产生光亮的感觉。又如临床上遇有肿瘤等病变压迫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这是由于病变刺激引起听神经冲动传到皮层听觉中枢所致。由此可见,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高级中枢的部位。至于在同一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对刺激强度(或量)如何编码问题,普遍认为感受器可通过改变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来反应刺激的强度。刺激加强时,还可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这种现象也常体现于生活中,如“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反应嗅觉对刺激的适应现象。实验也证明,当刺激仍继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而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有所下降,这些都证明感受器具有适应现象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7 23: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8 05:5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5:17
针灸刺激的是感受器!味觉刺激的也是感受器!而不是神经!
~~~~~~~~~~~~~~~~~~~~~~~~~~~~~~~~~~~~~~~~~~ ...

       感受器,是地地道道的科学!科学里没有扎神经、穿刺脊髓、针刺大脑这些说法!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8 09: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18 10: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8 15:04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8 02:12
离开神经系统,感受器还能够起作用吗??

       先生看看神经生理学,那里有答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