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1 18:18
标题: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5-2 13:34 编辑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也是中医临床学最显著的特点。那么,证具有那些科学内涵,它与疾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证的本质是“病机”,有人说证的本质是“病理状态”,有人说证的本质是“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等等。从以上这些关于证的定性来看,他们都认为证体现的是病因,将证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发病的机制。本人觉得这种抛开对各证的具体分析,却以高度概况的方式来定性证的本质并不可取,因为如此一来,不但远离了各证的具体内涵,而且使证的本来面目陷入模糊与神秘之中。实际上,中医学关于证的内涵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例如在八纲辨证中,证有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阴证和阳证。其中表证和里证指出的是疾病的表里位置;寒证和热证指出的是疾病的寒热性状;虚证和实证指出的是疾病的正邪原因;阴证和阳证指出的是患者体内阳气的衰亢征象。由此看来,在八纲辨证中,虽然一些证与病因有关,但它们均不是具体的“病机”、“病理状态”或“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有人可能会说,表证和里证反映的疾病位置的确不是病因,但寒证和热证反映的阳虚和阴虚,虚证和实证反映的正气虚弱和邪气过盛,以及阴证和阳证反映的寒邪凝滞和热邪壅盛,它们应该是与病因相关的“病机”、“病理状态”或“人体内环境具体应激状态”吧。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这些证的内涵逐个加以分析。
       先说寒证和热证吧,寒证指受寒邪而阳虚的病变和证侯;热证指受热邪而阴虚的病变和证侯。中医认为,就性状来说,任何疾病不属于寒证就属于热证,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在中医学里,寒证和热证是将所有疾病归结为寒热两种性状。然而,当判断疾病的性状是寒还是热时,却不是由疾病本身来做病理分析,而是依据病理反应规律,由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寒热定性。由此看来,可以说寒证和热证力图用阳虚和阴虚,来概况“人体内环境”的状态,但不能说它们就是“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 可以说寒证和热证的判定依据的是病理反应规律,但不能因为依据了病理反应规律,就说它们是“病理状态”;可以说寒证和热证是将众多病因归结为寒邪和热邪,但不能把抽象出来的寒与热当作具体的“病机”。实际上寒证和热证是用寒热作为一对纲领来概括疾病的性状。
       再说虚证和实证吧,虚证指正气虚弱所表现的病变和证侯,实证指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所表现的病变和证侯。如此一来,就病因来说,任何疾病不属于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的虚证,就属于外感导致的实证(当然由于病情发展,实证也会转化为虚证,但这种转化是以生理功能衰退为前提的)。既然虚证和实证只是从正邪两个方面概括着病因,并没有从具体致病因素上揭示出具体的“病机”,因此虚证和实证也就不是“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 也不是具体的“病理状态”。实际上,虚证和实证只是将“人体内环境”或“病理状态”归结为正气虚弱或邪气过盛两大类别。然而,就是这正气虚弱或邪气过盛,也不是由于剖析“人体内环境”中的“病理状态”取得的结果,而是根据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证侯的特点,对病因属性作出的推断,且这种推断也只能在正与邪上定性。因此,虚证和实证是以正邪作为一对纲领来概括疾病的原因。
       最后再说说阴证和阳证,阴证指体内阳气虚衰、寒邪凝滞的疾病和征象;阳证指体内阳气偏亢、热邪壅盛的疾病和征象。由此看来,患者体内阳气的衰与亢是造成阴证或阳证的根本原因。那么何为阳气呢?中医学认为,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得以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然而就是这个阳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它,无论从物质形体上,还是从功能态势上,均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际上,阳气仅仅是一个没有实体的医学概念,至于说它作为生命活力最重要的元素,只不过是古人的猜想。既然如此,关于阳气的虚衰或偏亢,就无法从阳气本身去判定,只能从患者病变征象上进行定性。一般来说,凡是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征象归属为阳证;凡是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晦暗的征象归属为阴证。由此看来,阴证和阳证是以阴阳作为一对纲领,依照阴阳归属原则对病变征象的概括。既然阴证与阳证只是从征象上将疾病概括为两类,那么阴证的寒邪凝滞和阳证的热邪壅盛,就不是具体的“病机”,或“人体内环境具体的应激状态”,而是关于“病理状态”的归类与抽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八纲辨证的实质是以表里、寒热、虚实和阴阳作为四对纲领,从四个角度对疾病进行的归类。其中,用表里对疾病的位置归类;用寒热对疾病的性状归类;用正邪对疾病的原因归类;用阴阳对病变的征象归类。八纲辨证之所以用表里、寒热、正邪、阴阳作为四对纲领对疾病归类,是因为这四对纲领可以高度概括疾病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表里和正邪本身就是疾病的属性,其中表里可以囊括疾病的所有位置,正邪可以囊括疾病的所有原因。而寒热和阴阳虽然只是人们赋予疾病的属性,但它们却来自于疾病特征的抽象,可以分别形象地概括疾病的性状和征象。
       当然,在八纲辨证中,由于各证的判定不是出自于对疾病的剖析,因此它们揭示不了疾病的结构和病理,以及具体的致病因素。不过,由于八纲辨证依据的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而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又是疾病的不良反应,因此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属性与特征。例如,表证和里证反映的表与里,属于疾病位置方面的属性;虚证和实证反映的正与邪,属于疾病原因方面的属性;寒证和热证反映的寒与热,属于疾病的性状;阴证和阳证反映的阳气的衰与亢,属于疾病的征象。由此看来,八纲辨证虽然辨别的不是疾病,但却是疾病的属性与特征。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就像刻画罪犯特征的现代刑侦学,只不过刑侦学依据的是犯罪痕迹,辨别的是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习性等属性与特征;而八纲辨证依据的是证侯,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的是疾病的位置、性状、原因和征象等属性与特征。
       既然八纲辨证辨别的是疾病的属性和特征,那么像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辨证又辨别的是什么?下面就拿脏腑辨证中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来探讨这个问题。中医认为肾阴虚证在病理上表现为肾阴亏虚,肾阳虚证在病理上表现为肾阳虚衰。看来,中医是将肾阴和肾阳当作生理指标看待的。如此一来,所谓肾阴虚证,就应该是肾阴这个生理指标发生了亏虚异常;所谓肾阳虚证,就应该是肾阳这个生理指标发生了虚衰异常。当然,肾阴和肾阳本身是没有实体的,它们仅仅存在于有关肾的生理指标的阴阳归属中。不过,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作为医学概念,它们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主体,其主体就表现在患者的证侯上。例如二者除了共同具有腰、膝酸软,腰疼喜按的症状外,肾阴虚还表现为:头晕,健忘,耳鸣耳聋,盗汗,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发落齿摇,足跟疼痛,男子遗精不育,女子崩漏或闭经不孕,舌红,脉细数等。而肾阳虚则表现为: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阳痿,不孕,带下清冷,头晕耳鸣,小便淸长,遗尿,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由此看来,肾阴虚和肾阳虚所表述的肾的生理功能异常,虽然没有揭示出肾的生理指标变化,但却从患者征象上反映着肾生理功能异常的特征。
       从这个例子可以得知,不仅八纲辨证的证反映着疾病的某些属性与特征,其他辨证的证同样反映着疾病的某些属性与特征。如果说它们与八纲辨证有所不同的话,那也是这些辨证较八纲辨证的高度概括更具具体性,已经具体到了气血、经络,以及人的组织器官,进一步揭示着疾病的属性和特征。
       总而言之,在中医的所有辨证中,证与病的关系是属性与本体的关系,是特征与本质的关系。证虽然反映不了疾病的内部结构和病理,以及病变的具体致病因素,但却反映着疾病的属性,反映着疾病或因病而生理异常的特征,这就是证的科学内涵。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探索疾病的属性与特征,所谓辨证施治,就是从疾病的属性与特征人手,对疾病进行治疗,这就是辨证施治的科学性。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1 18:24
   辨证施治的优势
由于辨证施治是从属性与特征入手对疾病进行治疗,因此:1、对一些人们还不认识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2、对某些现代医学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可以大大降低治疗的盲目性,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如中医对非典的治疗就是典型的例证。可惜中医在抗击埃博拉中没有参与,如果参与,肯定会减少死亡率。3、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还没有能力认识病理的情况下,辨证论治显示了中医人的大智慧。4、由于现代科学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病理已经被人类所认知,同时病理反应规律也以被人们所掌握,因此中医在辨证的同时也就了解了疾病。如果现代医学结合运用辨证,不仅会对疾病的诊断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会大大降低诊断的成本。5、如果中医在四诊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生理指标定量分析,将会使中医的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中医对疾病的诊断率。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18: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18: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18: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 19:00
     辨证论治来源于《伤寒论》,之后的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最终归结于八纲辨证。
    证本质研究搞了半个世纪,毫无结果,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以脏腑辨证中的“证”、八纲辨证中的“证”作为证本质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伤寒论》中的“证”作为研究对象!花了无数钱财,仅仅达成了一个共识:证本质就是病理状态。戛然而止,从此,没有人再研究证本质了。
    证与疾病的关系:疾病是指中医的疾病还是西医的疾病?“证”是西医疾病里的病理状态,还是中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什么是病理状态?八纲辨证中的“证”是不是中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是不是西医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还请先生赐教。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19: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19: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1 21:2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 19:00
辨证论治来源于《伤寒论》,之后的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最终归结于 ...

      人的生理病因无论在中医那里,还是在西医那里,都是一样的。当然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名称,然而不同的名称不会改变其的客观存在。例如,不管叫作人头也好,叫作脑袋也好,它们终归是思维的器官。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显然是不正确的。不正确就必须改正。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1: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1: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5-5-1 22:37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5-5-1 15:34 编辑

对概念定义的不准确与不同一,往往必致造成逻辑的混乱与结论谎谬.

请看楼主妙之门原文:"    先说寒证和热证吧,寒证指受寒邪而阳虚的病变和证侯;热证指受热邪而阴虚的病变和证侯。中医认为,任何疾病不属于寒证就属于热证,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在中医学里,寒证和热证是将所有疾病归结为寒热两种性状。然而,当判断疾病的性状是寒还是热时,却不是由疾病本身来做病理分析,而是依据病理反应规律,由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寒热定性。"
在妙的此段文字里:
1.作者把中医所有的病统统归结为不寒即热,如此是不确切的.难道中的证是只局限于寒与热吗?
2.其实,中医的病,即是中医的证.中医的病不等同于西医的病.然而,作者在后续的文句里,却把"证"与"疾病"混成等同了.如:"当判断疾病的性状是寒还是热时,却不是由疾病本身来做病理分析,而是依据病理反应规律,由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寒热定性".
3.证是实态表达形式.每个中医的证,即单一实态形式.如此,焉能有规律而言?从而不能说是"据病理反应规律".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2: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1 22: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2 05:48
      欢迎有理有据的讨论。阳虚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相关,阴虚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 相关而不等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心阳虚、脾阳虚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另当别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 09:27
666lll 发表于 2015-5-1 22:59
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中,有的人衣着单薄,却精神抖擞,精力旺盛,甚至年过花甲,还到江河冬泳。然而也有的人特 ...

此认识总体上看是正确的。支持。
阳虚肯定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有关,这没有疑问,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还一定有其它相关变化。这个也不能忽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 09:29
对于证的认识,以上几位老兄发言,都有道理。
但实际上,“证”要比这些认识复杂的太多,机理也复杂得多。没那么简单。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2 11:05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5-2 11:07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5-5-1 22:37
对概念定义的不准确与不同一,往往必致造成逻辑的混乱与结论谎谬.

请看楼主妙之门原文:"    先说寒证和热 ...


1.作者把中医所有的病统统归结为不寒即热,如此是不确切的.难道中的证是只局限于寒与热吗?
      对于疾病的性状来说不寒则热,并非证只局限于寒与热,先生以曲解来否定用意何在?
2.其实,中医的病,即是中医的证.中医的病不等同于西医的病.然而,作者在后续的文句里,却把"证"与"疾病"混成等同了.如:"当判断疾病的性状是寒还是热时,却不是由疾病本身来做病理分析,而是依据病理反应规律,由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寒热定性".
       先生说“中医的病,即是中医的证”有依据吗?
     “中医的病不等同于西医的病.”?请问一个人得了病,到了中医那里跟到了西医那里都会发生变化吗?
      请问,中医的证不是通过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确定的吗?患者出现的证侯即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难道不是病理反应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疾病没有因果关系吗?
3.证是实态表达形式.每个中医的证,即单一实态形式.如此,焉能有规律而言?从而不能说是"据病理反应规律".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2 11:53
中医争论病与证的关系,争着争着就把病与证是人的疾病状态的认识与描述这个根本的观念给丢开了。


一个人,肚子疼了。西医检查说肠痉挛,中医说寒气凝结。另一个西医说,病人是急性肠炎。两个西医肯定不会争吵,因为他们说的都对。
中医为什么会争吵?就是把各自的立足点给忘了。
按八纲辨证,是寒证。按脏腑辨证呢同一个人同一个病,比如,按病名诊断命名,这个病人叫急性肠炎,中医叫泄泻。讲腹痛的原理,西医说肠痉挛,中医说寒凝。


中医里,你说是寒证,我说是里证,他说是虚证,谁也没错,各自论述的角度不同,有什么争的?


前面看到一位说,病变难道只有寒热两种性质?病变可以有多种性质,但从寒热的角度认识,非寒即热,这是肯定的。


说病这个词,常有两个含义,一是疾病,一是病名。疾病是病人患上的,病名是医生给起的,就像给你起个32床一样,辨证的证名也是医生起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你怎么起名字没关系。
现在要争论的就是,从病名认识疾病还是从证名认识疾病?两种方法都用的话,就有个主次之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2 12: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2 12:5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2 12:17
按照中医八纲辨证,中医的腹痛分为上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小腹痛,即使辨出里证、虚寒、实证如果不能 ...

您说的这是再深一步的话题,咱们往下继续。先把中医的说完。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2 13: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2 14:00
666lll 发表于 2015-5-1 22:59
所谓阳虚体质特别是有的妇女对寒冷的耐受力特别差,主要是人的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

        1、“阳虚体质特别是有的妇女对寒冷的耐受力特别差”。先生这只是在说阳虚的表现形式,但它不是阳虚本身。
       2、“主要是人的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这可能是阳虚产生的原因,但它仍然不是阳虚本身。


因此,我们不能将中医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哲学概念,以及想象出来的一些东西,与现代医学的科学认知附会起来,这样做不是科学探索。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2 19: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2 22:10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2 13:32
欢迎您继续!

如果把中医的认识疾病的方法局限于辨证,难免有“凭借三个指头就能够做出甄别”的疑问。如果说中医还有(先限定在内伤杂病范围内)其他认识疾病的方法,问题就来了:


1,中医还可能有什么方法认识疾病?
2,中医的这些方法行不行?
3,如果不行,该用什么方法?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2 23: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2 23: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02: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02: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0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6:5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5-2 23:02 编辑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三)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1.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金匮要略》中的病有的是一组症状,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呕吐哕下利病等;有的是病名,如水气病、奔豚气病等;有的是病名加症状。温病学中也没有对病作出定义,风温、春温、湿温、暑湿、秋燥、暑温、伏暑均未冠以病名。据初步统计,中医学大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许多病名没有完全与临床症状分开,在症状与病名之间有较多的交叉与重叠。中医学对病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命名规则及分类系统。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方由固定的药物、药量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①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②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③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④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⑤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方、证统一是《伤寒论》中的证最突出的特点。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曰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外感热病:外感热病指的是外邪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的功能紊乱和/或形体异常。包括伤寒与温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6: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5-2 23:01 编辑

      2辨证类别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
       不同的辨证类别,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09:2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3 09: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3 06:56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三)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
————————————————————————————
     读廖育群的医史书,可知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就在应用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说这话的是一位比张仲景大65岁的东汉思想家。可见,辨脉证治病在张仲景之前就已很普遍。遗憾的是,没有具体书籍保留下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13:03
      用脉象看病,不等于辨证论治!先把概念搞清楚。辨证论治起始于《伤寒论》,已经是中医界的定论了!  要推翻这个结论,需要证据,没有证据等于白说。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7: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7: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17: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3 13:03
用脉象看病,不等于辨证论治!先把概念搞清楚。辨证论治起始于《伤寒论》,已经是中医界的定论了!   ...

中西医融合观 用脉象看病,不等于辨证论治!先把概念搞清楚。辨证论治起始于《伤寒论》,已经是中医界的定论了!  
————————————————————————————————————
     中医史名家廖先生的《重构秦汉医学图象》一书问世,以往中医界的定论不再成立。
     从现存的辨证论治理论书籍来看,起始于《伤寒论》没错。因为没有别的更早的书。但从东汉思想家的书中言论中,已能看出,当时应辨脉象、辨证已是普遍常识。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8: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19: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3 22:11
666lll 发表于 2015-5-3 18:03
然而就是这个阳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它,无论从物质形体上,还是从功能态势上,均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 ...

【你要非说没有人见过,可以说从古代就有很多人见过。】
猜想不等于见过,合理性不等于现实性。如果先生真的见过,请你说说阳气的成分和形态。大概先生可能会指出它的功能,然而它本身就仅仅是人的猜想,其功能也是人们赋予它的。说来说去,先生是将主观当作了客观。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3 22: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3: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3: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3: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0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4 05:53
       西医病理学与中医方剂的药理学之间建立起联系,必须首先解决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建立起【方剂-证-病理状态-病理机制-药理机制】这样的联系,才能够解决方剂与药理机制的衔接。这是中西医融合的真正目的与实际意义,是中西医融合的第二步。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4 15:25
666lll 发表于 2015-5-4 03:23
如果找不到这些生理物质,疾病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原因是永远不会有合理的说明的!
新的生理物及功能还在不断 ...

甄先生在中医药论坛中说:“如果把中医抽象出来的医学概念与具体的生理指标对号入座,显然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只能是张冠李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1: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1: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5-4 21:39
病,是疾病的病因和内在变化;证,是疾病的病变和外在表现。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但是中医并不忽视病的本质和存在。治疗起来,既要对症也要对病,只有这样才算是全面的和准确的治疗。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4 22:1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5-4 21:39
病,是疾病的病因和内在变化;证,是疾病的病变和外在表现。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但是中医并不忽视病的本 ...

非常正确!1、证是病变的外在表现。2、治疗不仅要对证还要对症对病。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2: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2: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2: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4 2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5 0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5-5-5 06:2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5-4 13:39
病,是疾病的病因和内在变化;证,是疾病的病变和外在表现。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但是中医并不忽视病的本 ...

客观上的疾病,有三个要素,病因、病理、症状。西医辨病论治,中医辩证论治,都离不开,同时也不能超越这三个要素,只是对应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5-5-5 06:27
妙之门 发表于 2015-5-4 14:18
非常正确!1、证是病变的外在表现。2、治疗不仅要对证还要对症对病。

病变的外在表现是症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5 06:47
        [客观上的疾病,有三个要素,病因、病理、症状。西医辨病论治,中医辩证论治,都离不开,同时也不能超越这三个要素,只是对应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
       回复:
     先生总是在讨论的关键时刻出现。
     中医的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饮食不节、房室劳倦、先天不足等等;病理是:病机十九条,阴阳不调,气血不通等等导致藏象经络功能障碍。
     西医的病因是:病原微生物、各种污染、心理压力等等;病理是:细胞、组织、器官的物质结构的变质、坏死等等。
     只有症状与体征中西医是相同的:疼痛、发热、恶心呕吐、昏迷、头痛、抽风等等。有些症状与体征语言表述不同,实质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中医未必不辨病,西医时时刻刻都在“辨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5 07:15
666lll 发表于 2015-5-4 14:47
是因为先生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  
-------------
你对于病理学药理学能有超越时代的研究发现吗!

      证表示的虚,湿,痰,就是病因的最主要的,为病理学不知的部分!
===================================================
      回复:
    先生不知,我知。其他不说,说说“痰”。
    中医的“痰”有两个意思:1  实物之痰;2  病机之痰。他的西医病理学就是: 1  炎症的产物;2  炎症的机制。中医的痰与西医的炎症是一个证态。这是《中西医融合观续》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请先生在本论坛中看看相关的帖子。在此不赘述。
    超越时代的科学发现,我没有;我有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就是“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5 07:2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5-4 23:27 编辑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
    病的概念:至今西医对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是一个很难定义而且争议很大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感染病的定义很明确,是由病原体(病毒、医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症状、体征概念:症状是指患者自觉感到的异常,体征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得到的比较客观的异常表现。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5 07: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5-5-5 07: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5 17: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5 1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5-5-7 15:32
就这个帖子的题目,有几点想法供李兄参考。第一是“病-证”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应该追溯到仲景。后世继承仲景,只聚集于证而基本上忽略了病,即使不算是失误,至少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次,病很难定义,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目前对疾病的认识还远没有结束。作为反映客观存在的概念,只有在对相关事物有相对完整的认识时才好定义,如病这样一个还处在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的概念是很难定义的。

另一方面,中西医对病的“定义”的处理正正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思维长于演译推理,而定义可说是这个过程的起点,而它的文字结构也与此非常的配合,譬如在代数里要设立一个方程式,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定义x代表什么,而英文字母中除了a和i,其他所有字母中完全没有内在的意义,所以在西方思维中,概念定义可说几乎是与生俱来那么自然的事。

相形之下,中华传统思维模式从来就不喜欢给概念下定义。病相对来说还不是焦点,像道呀气呀仁呀这些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从老子的狡黠到孔子的东一句西一句,哪见过他们下什么定义。但这样做也有好处,就是可以轻易“扩容”,不光自己可以扩容,后人也可以参与进来,当然有人瞎掺和进来也很难避免。

再说了,即使您把定义搞得很微细,对普通人来说基本上没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在所谓病的定义问题上,我们不妨继承仲景的做法,即管他什么定义不定义,我说到那里就那里,说它是百合病就是百合病,说它是少阳病它就是少阳病,重要的是把病征和治法讲清楚。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0: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0: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3: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7 2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8 21:36
萧铁 发表于 2015-5-7 15:32
就这个帖子的题目,有几点想法供李兄参考。第一是“病-证”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应该追溯到仲景。后世继承仲 ...

      我认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治病,至于说“病很难定义,原因很多”则是另一回事。总而言之,西医是从疾病入手治病,中医是从证入手治病,治病是它们的共同目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西医要治病,需要认识病,对疾病的认知就是科学知识。中医治病却不是认识疾病,而是认识证(辨证),如此一来,要说中医也是科学的,就必须弄清证与疾病的关系。如果证与疾病没有关系,中医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因此,本文就是试图说明证与疾病的关系,从而说明中医的科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8 22:4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5-8 14:49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5-5-8 13:36
我认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治病,至于说“病很难定义,原因很多”则是另一回事。 ...
===========================================
           回复;谢谢先生关注。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肯定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简单地、凭空想象的概念直接对接。肝气郁结与胆汁淤积对接;心气虚与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对接;血虚与贫血对接……等等。
      彭胜权主编的温病学,把西医的每一个传染病都按照卫气营血辩证的方法,列出来证的诊断,开出来相应的方剂。西医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是潜伏期-前驱期-典型期早期-高潮期、恢复期(余热未尽)。
     我在《中西医融合观》中论证了:前驱期与卫分证是一个证态;气分热证(白虎汤证)与典型期的早期(SIRS)是一个证态;营分证与MODS是一个证态;血分证与MODS合并DIC是一个证态等等。
     简单地说,西医的病的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就是中医的证。同一个证可以出现在西医的不同病的不同阶段,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但是必须一个一个的认真论证,而不能简单的概念直接对接。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5-5-8 23:3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5-5-9 03:32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5-5-2 03:05
1.作者把中医所有的病统统归结为不寒即热,如此是不确切的.难道中的证是只局限于寒与热吗?
      对于 ...


1.难道人体即("证")就不能有"中"的时候吗?中医的持"中"意识何以来之?
2." 对于疾病的性状来说不寒则热",先生的如此表述不好吧?或应是说中医的证有寒证与热证.在西医的"疾病"概念里,是不存在 "疾病的性状"寒与热吧?
当然,在中医的证,存在寒热性的.但到了西医的病里,却是不以确认.
3.难道先生耕耘中医之后,尚不能省悟到,中医的证不是西医病意义的病吗?中医的证的证治实践原则,能直接应用于西医病的诊治上吗?
4.在先生那里,中医"病"与"西医的病"=同了,这实在是大使人意外了!
如果对中医的认识没有能进入到是识证治证的境界,即识人治人的境界,产生中医证与西医的病的等同或混同,那就不奇怪了.
5.先生似在认识了中医证与"病理反应"关联,这就对了.中医证,即为西医病的病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形式的病理学诊断.如果能认识到了此点,则就真正的进入到了中医本原的 学术境界了.
6."规律"是对客必然性的轨迹的指称.单一病理形态,何以能以"规律"称谓?人外感病的由"表"到"里"的病理进程形式,则可称之"规律."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9 10: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8 22:45
===========================================
           回复;谢谢先生关注。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肯定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简单地、凭空想象的概念直接对接。肝气郁结与胆汁淤积对接;心气虚与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对接;血虚与贫血对接……等等。
=============================
       说的好!赞成先生的观点。用中医抽象出来的证概念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知对接显然是凭空想象中的张冠李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9 10:46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后又据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改编为: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
这是几种版本的《十问歌》,大家看看这个歌诀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讨论的病、证问题有没有关系。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5-9 10:5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8 22:45
===========================================
           回复;谢谢先生关注。


简单地说,西医的病的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就是中医的证。同一个证可以出现在西医的不同病的不同阶段,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但是必须一个一个的认真论证,而不能简单的概念直接对接。
+++++++++++++++++++++++
       1、“西医的病”这样表述不确切,因为一个人得了病,这个疾病不会因为中西医不同而发生变化。
      2、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才有了不同的证。
      3、不同的疾病可能出现相同的特征,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证。
      4、因此,辨证论治的原则是:“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证,治疗也就不同......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治疗也就可以相同”。

      因此先生说的病理状态,其实是疾病表现出来的特征。因为中医在辨证施治中,从来没有剖析过患者的病理状态,而是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证侯,这个证侯是患者因病的外在征象,即病变的特征也。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5-9 10:58
李先生,您看病是不是一问寒热二问汗这个顺序?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5-9 12: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