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5 22:4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由于艾灸的用法很多,设立该专题可以让大家交流,探讨.如何?

-=-=-=-=- 以下内容由 czphx2006年03月15日 10:53pm 时添加 -=-=-=-=-
特别是目前关于艾灸疗法专著不多,更需要共同学习.探讨.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5 23:1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近 5 年来艾灸疗法
临床研究概况
                           
董洪英 付均如
(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天津 300193)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概括,旨在反映艾灸疗法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水平,为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主题词] 艾灸 综述
艾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论述,说明灸疗法具有独特功效。笔者就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研究
1.1 内科病症
(1)肺系病症,方氏[1]观察了雀啄灸(肺俞、大椎、定喘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RCD及IgG,IgE的影响,以探讨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内在机制,治疗组治疗前RBC-IF,IgG,IgE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其中IgG,IgE接近正常水平。吴氏[2]隔姜灸神阙治疗支气管哮喘,灸治后复检T3,T4,T4/T8值及NK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赵氏[3]进行了隔蒜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观察,灸治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得到纠正,表现为OKT4(HT)细胞数量增多,OKT4/OKT8异常比值纠正,IL-2及NK细胞活性增强。张氏[4]对大学生肺俞、尺泽施以温和灸,研究艾灸对正常人肺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灸后实验组的肺活量明显增加。
(2)心脑系统病症,曹氏[5]等进行了“隔药灸改善心肌缺血及对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用自制药饼贴敷至阳穴,并施以艾灸治疗心肌缺血,结果显示本疗法对改善缺血有较好疗效,同时大部分患者甲皱微循环指标有明显改善。任氏[6]用清艾灸条温和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获满意疗效。梁氏[7]等运用直接灸治疗虚证头痛,肾虚者,先用艾条温和灸命门10分钟;气血亏虚者,则先温和艾中脘穴10分钟;然后于百会、囟会处施麦粒灸,并酌情配以针刺心、肝、脾、肾等背俞穴,疗效满意。
(3)消化系统病症,王氏[8]等观察了麦粒灸(天枢、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百会)对脾虚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提高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D4值,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疗效与常规中药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肖氏[9]用自拟扶正健脾药饼(黄芪、川芎、党参、白术等)施艾炷灸(足三里、关元、中脘、血海),并与单纯饼(淀粉制成)灸组对照,临床观察证明,其确有改善脾虚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纯饼灸组。方氏[10]等临床研究了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胃溃疡患者血浆cAMP的影响,艾灸治疗后血浆cAMP恢复到正常水平。高氏[11]在神阙穴敷自制健脾软膏加灸治疗病毒性乙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硬化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王氏[12]等研究了艾灸大椎、神阙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仅可显著地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使糖尿病人的空腹及糖刺激后血中C肽及胰岛素均增加,而且胰高糖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抑制了α细胞的分泌,使病情得以改善。
(4)泌尿系统病症,王氏[13]等的“隔药灸结合血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显示;肌酐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神疲、乏力、腰酸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24小时尿量增加,提高了透析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蒋氏[14]在肾气不足型遗尿患者的关元、命门穴作隔药饼灸,并与中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隔药饼灸组优于中药对照组。
(5)胶原性疾病,王氏[15]等间接灸(附子饼或姜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与青霉胺组对照,间接灸组疗效略高于青霉胺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粘蛋白等临床指标观察,间接灸治疗后有较明显改善。刘氏[16]等采用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前后血浆亮脑啡肽、白介素Ⅱ、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性变化,且与疗效呈正相关。崇氏[17]等用督灸(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并使之发泡)治疗疑难病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显示,病人免疫机能亢进者,督灸后呈下降趋势;免疫机能低下者,督灸后呈上升趋势,并且炎性指标的改善也与上述变化同步。表明具有调整病体趋向平衡的双向调整趋势。张氏[18]的“艾灸(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对风湿性疾病降血沉的临床观察”表明,本疗法可明显地控制血沉增速,使之下降,症状消失。
此外,姚氏[19]、王氏[20]分别对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均有升提白细胞的作用,且治疗组作用明显,对改善临床症状亦有较好效果。为临床化疗患者再次用药提供了机会,但其机理不太明确,有待于深入研究。
1.2 皮外科病症
战氏[21]以艾条悬灸患处治疗皮肤表浅溃疡,一般创面经2次治疗(每次20~30分钟)即可明显好转,3~5天可愈,最多不超过7天。范氏[22]在外伤创口消毒换药后,用清艾条或药艾条对准创口施回旋温和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总有效100%。邵氏[23]等用艾条灸治疗压疮94例,总有效率91.48%。研究表明,艾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灭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灭作用,同时发现清艾条的抗菌作用优于药艾条,而药艾条的活血之力则优于清艾条。故用药艾条治疗Ⅰ度压疮,用清艾条治疗Ⅱ,Ⅲ,Ⅳ度压疮。陈氏[24]、马氏[25]分别用瘢痕灸、七星针加艾条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朱氏[26]用自制药艾(艾绒加火硝、雄黄、青黛、蜈蚣等)点灸、烧灼带状疱疹顶部,由外至内顺序点灸每颗疹顶,其止痛效果明显,并可促使疱疹干燥结痂。许氏[27]用艾卷回旋温和灸肛门周围瘙痒区域,治疗肛门瘙痒症72例,总有效率83%,其中3次熏灸奇痒明显减轻者40例。刘氏[28]采用着肤灸、隔姜灸或悬灸“痔点”(在腰部的肾俞到大肠俞之间寻找瘀点)治疗痔疮,疗效满意。龙氏[29]以艾条温和熏灸嵌顿内痔后,肿胀明显减轻,并且还纳容易。
1.3 妇科和男性科病症
李氏[30]等进行了艾灸治疗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主穴取关元、子宫、三阴交,肾虚者加肾俞,肝郁者加肝俞,痰湿内阻者加脾俞、丰隆。结果显示,艾灸疗法促进排卵达到几乎与中药相同的疗效。洪氏[31]对隔药灸治疗痛经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隔附子饼灸(关元、石门、八髎)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尤为显著。孙氏[32]隔盐艾炷灸神阙20壮,配以艾条悬灸(足三里、血海、至阴与三阴交、气海、大敦交替应用,每穴20分钟),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5例,总有效率88%。杨氏[33]以艾叶加苍术灸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治疗妊娠呕吐,疗效满意。陈氏[34]同时艾灸双侧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43例,总有效率86%。临床观察发现,本法对经产妇较初产妇效果佳,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男科和妇科疾病,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手段。黄氏[35]等采用温针治疗本病,通过催导温热感传,疗效明显增强。戴氏[36]用温针治疗阴缩症、陈氏[37]用温针治疗功能性阳萎均获满意疗效。
1.4 骨伤科病症
杨氏[38]等用温针治疗肩周炎,痛阈测定显示,治疗后患者示痛时间延长。从肢体血流图的变化可以看到,治疗前患侧肩部波幅高于正常,而健侧低于正常,两侧对比波幅差较大;治疗后高者下降,低者提高,均趋向于正常水平。陈氏[39]把麦粒灸放在点有大蒜汁的肱骨外上髁部最敏感压痛点上,1次3壮,直接灸治肱骨外上髁炎50例,总有效率96%。刘氏[40]等温针(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八风、足三里)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并与秋水仙碱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胡氏[41]用3年陈艾加少量透骨草制成艾炷,直接灸肾俞、膝眼,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痛56例,有效率94.4%。刘氏[42]的温针(上关、下关、听宫)治疗下颌关节弹痛及刘龙彪氏[43]的隔姜灸涌泉治疗跖痛症,疗效均满意。
1.5 五官科病症
瘳氏[44]采用“三线灸”(悬灸颈段任脉、胃经)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性加灸少商,慢性加灸太溪,并指出如热力深达病位,效果最佳。姜氏[45]等隔药饼(补中益气丸)灸百会、膻中及眼周穴位,治疗眼型重症肌无力30例,总有效率90%。张氏[46]将两支艾条一起点燃,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刘氏[47]先用皮肤针叩刺(阳白、颊车、地仓和太阳、牵正、颧髎交替应用),再在穴位局部施以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亦佳。
1.6 艾灸在急症中的应用
灸法以其效速力宏、简便实用而倍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为古代急病救治的主要措施之一[48]。周氏[49]认为若正确辨证、施灸得当,对于众多急症,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灸百会治低血压之晕厥;艾灸双侧断红(奇穴)和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盛氏[50]运用麦粒灸并使之发泡成功地救治了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
2结语
近年来,艾灸疗法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
发展迅速,已广泛运用于包括急症在内的临床各科病症。为进一步拓宽艾灸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下列问题值得重视。
2.1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进行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的同时,实验研究亦颇为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实验研究多为一些终末指标和现象描述,重于现象的观察而略于机理的探讨,如艾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物质基础等问题仍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2.2 关于艾灸的刺激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临床上掌握刺激量的大小是取效的关键之一。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人们均认为艾灸的疗效与刺激量有关,即与艾炷的大小、壮数、时间及病人的耐受度有关。但临床应用悬殊较大,如灸治时间从每穴5~6分钟至30~40分钟不等,壮数从3~5壮至数十壮,乃至百余壮。故最佳刺激量的壮数、灸治时程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5 23:1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艾灸的方法
操作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A、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B、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5 23:1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78例临床观察
牛彦红
(张掖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734000)
面瘫,现代医学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常见于春秋两季,大部分患者在经中西医治疗后可以康复,但也有小部分患者病程迁延,难以康复。可因为瘫痪肌挛缩成“倒错”现象,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认为乃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颜面经脉及皮部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叶天士更有久病入络之说。笔者临证15年治愈数百例患者,体会到迁延难愈超过3个月以上者为顽固性面瘫,其预后与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及其有宿疾及并发症有关。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针灸,效果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临床上针法多于灸法,或者说是疏于灸法,笔者遵从“针法多泻,虚人宜灸”的原则,注重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78例,均获满意疗效。现简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者均为门诊患者,男50例,女2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仅为1岁4个月,最大者82岁;左侧面瘫46例,右侧32例;二次复发者11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中枢性面瘫及其他类型面瘫,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者。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均采取药条灸法。取穴:患侧阳白、四白、太阳、下关、翳风、地仓;辨证取穴:百会、脾俞、肾俞、腰阳关、长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期间,停止针刺及药物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例外,不必停服相关降糖、降压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表情恢复正常,两侧额纹对称,闭目已实,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下垂,各种反射均正常。好转: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正常,额纹基本显露,闭目欠实,鼻唇沟稍浅,口角下垂不明显,各种反射大部分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78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灸治1个月痊愈53例,2个月痊愈20例,显效5例。
4        典型病例
例1:张×,男,30岁,干部。因车祸致“左侧胫骨骨折”。外科手术治疗2个月后,突发面瘫,口角向左侧偏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面部呈“倒错”现象。经过中西医治疗4月余,期间西药曾使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2、青霉素、胞二磷胆碱、清开灵、刺五加注射液等药物,中药以牵正散及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4个月,同时电针治疗3个月,口眼歪斜未愈,辗转来诊。察其舌脉,辨证为气虚血瘀,肝肾不足之证,再施针法恐愈针愈虚,难以获效,犯“虚虚实实”之错误,于是以灸法为主施治。取病侧四白、阳白、太阳、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辨证取穴:百会、肝俞、脾俞、肾俞、腰阳关、长强等穴位,药条艾灸每穴5分钟,每日2次。治疗45天痊愈。
例2:高×,男,62岁,退休职工。患有糖尿病史5年余,经常服用消渴丸、尼莫地平片治疗。面瘫近4个月,青海省祁连县转诊而来,曾往其省府西宁诊治,使用藏药、西药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及中药治疗2个月,针刺治疗40多天,疗效不明显,口角仍向右侧偏斜,口角下垂明显,左侧眼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眼睑轻度下垂,迎风流泪,鼓腮漏气,面部“倒错”现象严重。观其舌质淡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辨证为肾阳不足,经气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之候。采用温灸疗法,取患侧四白、阳白、翳风、地仓、颊车;辨证取穴:百会、长强、腰阳关、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灸5分钟,每日2次。治疗27天口眼歪斜基本纠正,获得显效,同时复查血糖亦降至正常范围内,收到了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例3:兰×,女,1岁4个月。面瘫3个半月,在本院儿科抗炎、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改用中药针刺治疗近2个月,疗效欠佳,又外用鳝鱼血、木瓜酒外敷等民间疗法,多方求治无效。就诊时患儿惧怕针具,遂采用艾灸法,面部取穴患侧四白、阳白、翳风、地仓;全身取穴百会、关元、足三里,药条艾灸每穴3分钟,每日1次。灸治26天病告痊愈。
5        体会
顽固性面瘫,注重灸治,屡获良效,究其病理,《灵枢·官能》曰:凡“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亦指出:“凡病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之”。临证时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不愈或无效者,灸法乃奏神效。然常为临床医生们所忽视。因此,笔者抛砖引玉,谨请同道临证时重视灸法之补气助阳、温通经络的功效,发挥传统外治灸法的优势,从而使一些顽固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亦为临床施治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捷的治疗方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6-3-16 09:1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很好啊!
作者: lully    时间: 2006-3-17 10:3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疗学在传统中医学术体系当中,尚属未被开发的一个领域。现今高等院校教材上对此也是一带而过,没有专论。古今有关灸疗的专著凤毛麟角,叙述的也很不全面,另外,尚有诸多的宝贵经验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医籍当中。这就给灸疗的发掘与研究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就目前所知,国内只有一家灸疗研究会,且没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创新。本人对濒于失传的灸疗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遍览群书,汲取零金碎玉,对其理论,选穴,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从各个角度进行临床实践验证,经不断的总结与修正,去芜存真,终于形成了独家的系统灸疗理论和方法,如火灸,蜡灸和药沙灸疗,修补了该疗法的种种治疗缺欠如传统灸疗方法费工费时,易造成创伤与疼痛,且存在烟迹污染等弊端。完全克服了过去灸法的不足,临床上既能代替人手完成直接灸、间接灸、相对恒温灸,体现了结构简单灵巧、使用方便等特点。到目前,已有近万例次的患者接受了此方法的施灸,80%以上出现了感传,效果令人满意。
这种中药灸疗新技术由先进的环保材料制成,不用火、水、电,只要打开外包装和空气接触就能自动发热,一般可达到40---65度之间,和中药散剂配合外敷,可使中药有效成分通过产热剂的热效应迅速打开患部的毛孔和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够促进药物的有效成份迅速渗透患处,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具有: 1.使用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安全卫生。 2.敷贴于患部或穴位,药效直达患处,用药量少,作用迅速。 3.热到药到,迅速发挥治疗作用,疗效显著,可直接观察疗效。 4.药力渗入和热作用时间同步,药借热力,热助药性,具有物理和药理双重功能。
中药灸疗新技术,将理疗与药疗融为一体,自热温度在40-65度左右,持续24小时以上通过热力扩张皮肤毛孔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并持续24小时的温热理疗;热到药到30分钟内即见奇效。 可广泛应用各种颈肩腰腿痛、内、儿、妇科、骨科上,凡是能用药物外敷治疗的疾病,都能用上这种热敷装置。
自热透穴技术自九九年问世以来,经多家医院使用,效果显著,往往一至二个疗程。达到很好效果,效果优于一般的膏药外敷以及其他理疗方法为了打开知名度,本部愿和各医院门诊推拿针灸等部门合作运用本部的技术配合你部的中药散剂膏药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 23    时间: 2006-3-18 10:0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建议不错!
作者: hktcm    时间: 2006-3-18 20:3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近年灸法治疗比较不普遍,原因是会令环境产生异味,此论坛如有专家高手能解决此难题,那就功德无量.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8 23:0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就目前情况下,加强通风设备,行不行.总得做呀.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19 16:3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38例
任建军  
--------------------------------------------------------------------------------
  (宜兴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214200)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余。其中26例曾服过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性。
  2 治疗方法患者晚上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上床仰卧盖好被褥,露出双脚,宁神静等。由患者家属将清艾条点燃,对准涌泉穴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用任何药物辅助。
  3 治疗效果经治疗2个疗程,痊愈21例(睡眠恢复正常,每天睡眠在7小时左右,兼症消失);有效17例(睡眠时间延长,每天睡眠在5小时以上)。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杜××,男,58岁,干部,于1997年8月6日初诊。主诉:失眠1年余,加重3天。1年多来睡眠欠佳,每晚需依赖1~2片安定方能入睡6小时。近3天,安定增至3片仅能入睡5小时,醒后再难入睡。白天精神萎顿、头晕健忘、耳鸣、二目干涩,二便尚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此乃劳倦内伤、心肾不交。嘱其暂勿服用他药,用艾灸涌泉之法治疗,当夜即能安静地入睡8小时,由于其信心增强,嘱其继续施灸6天。经灸治1疗程后,已能正常入睡,只是有时梦多,嘱其再灸1疗程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5 体会祖国医学称失眠为"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本症的病因很多,诸如情志内伤、思虑太过、房劳过度、惊恐伤肾、饮食不节等,以致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治当温养诸脏、镇惊熄风、宁心安神。涌泉穴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灸之可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之妙。艾灸涌泉具有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优点,笔者认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3-19 22:0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czphx2006/03/15 10:43pm 发表的内容:
   由于艾灸的用法很多,设立该专题可以让大家交流,探讨.如何?-=-=-=-=- 以下内容由 czphx 在 2006年03月15日 10:53pm 时添加 -=-=-=-=-
特别是目前关于艾灸疗法专著不多,更需要共同学习.探讨.
支持!我经常做保健灸,很受益.
作者: 按12    时间: 2006-3-20 15:3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我整天无精打采,大便比较稀,怕冷.能不能做灸疗啊.
作者: perior    时间: 2006-3-20 18:1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可以的啊,12楼
作者: 按12    时间: 2006-3-20 23:2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怎么做呀,能告诉我吗?
作者: 灸法推广    时间: 2006-3-21 00:2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支持

-=-=-=-=- 以下内容由 灸法推广2006年03月21日 00:26am 时添加 -=-=-=-=-

作者: 四物汤    时间: 2006-3-22 09:3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男 53岁 嗳气2-3年 颈肩背有时酸痛,肠鸣,便溏,小便赤,视力模糊[痛,戴花镜150度],舌稍胖边有齿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2 17:4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按122006/03/20 03:31pm 发表的内容:
我整天无精打采,大便比较稀,怕冷.能不能做灸疗啊.
     先灸关元 足三里

-=-=-=-=- 以下内容由 czphx2006年03月22日 06:13pm 时添加 -=-=-=-=-
灸后喝点温开水.
作者: 杨生军    时间: 2006-3-22 20:4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我建议您取穴改为后上背酸痛点,比如陶道、灵台、督俞。配合食用薏苡米加糖煮粥吃,效果当更好。
    如果试用我们的方法---轻松灸,该当即见效。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2 21:4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取背酸痛点或背俞自己一人没办法做.
作者: 看看1    时间: 2006-3-24 22:0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czphx2006/03/15 10:43pm 发表的内容:
   由于艾灸的用法很多,设立该专题可以让大家交流,探讨.如何?-=-=-=-=- 以下内容由 czphx 在 2006年03月15日 10:53pm 时添加 -=-=-=-=-
特别是目前关于艾灸疗法专著不多,更需要共同学习.探讨.
呵呵,支持呀!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7 00:1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谢谢热心人的支持.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3-28 22:5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我经常灸关元,感觉非常好.大家可以试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8 23:1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适时介入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张亚丽1  杨素苗2
(1.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山西 030800; 2.晋中市太谷县人民医院)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疱”“缠腰火丹”等,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带状分布、痛如火燎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急症疱疹性皮肤病。疼痛一旦发生,剧烈难忍,病程往往迁延日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老年病人尤为明显。笔者近年来以灸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25例,均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带状疱疹患者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7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4天。其中部分患者曾服抗病毒药物症状未明显改善而来就诊。
2  治疗方法
取消毒棉少许扯成薄如蝉翼状,范围以略大于发疹范围1 mm为宜,不可再大,以免灼伤正常皮肤组织。略压薄棉使之与患部吻合,从边际点燃棉花,使火焰在患部一燃即过。症状轻者一般1次,重者(疱疹面积较大)同法隔两分钟再施1次,即可消除疼痛。需强调的是所谓“适时介入”系指患者皮肤感觉过敏、灼热刺痛等初期症状已过,处于皮疹初发1~2日内,或皮疹已发但尚未结痂以前,此为最佳治疗时机,此时“介入”可取得理想疗效。若出疹5日以上或已有结痂形成,虽亦可同法施治并获效,但效次之。
3  治疗效果
本组25例中,最佳期介入治疗24例,经治后疼痛症状立即消失24例,有效率100.0%,灸后1~2日内疱疹结痂,2周左右痂落痊愈,随访均无复发,更无遗留一般治疗方法难以消除之顽固性神经痛后遗症。1例患者已错过最佳期,疱疹已破,结痂后方来就诊,本法灸后症状缓解,痛势立减,说明仍有较强缓解疼痛作用。
4  典型病例
白××,男,32岁,本院职工。初诊日期:2002年7月25日。主诉:胸、背部剧痛日。病史:发病前月余,工作强度持续加重,劳累过度,精神紧张,加之夏季炎热,心绪烦闷,故而发病。现右背肩胛骨内缘、右胸部,均分布成簇水疱,累累如串珠,皮肤呈红斑样变,剧痛难忍。全身症状: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肝经郁热,湿热内蕴。治则:疏肝理气,除湿止痛。用薄棉法灸1次,剧痛立减顿消,灸后第2日结痂,2周后痂落自愈,无任何后遗症。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带状疱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起病常伴剧烈疼痛,其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或脾虚湿胜,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则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而致痛剧烈,迁延难愈。笔者认为,本病若欲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关键在于把握治疗时机,即在热病初期,泛溢皮表而毒热初发势弱未胜之际,施以本法薄棉灸之,正如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关于灸法中“引热外出”所言“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从此治之意也”,使疱疹毒邪从热而外出。《灵枢•刺节真邪》云:“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此皆为民间棉花灸灸法祛邪达正之理论依据。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9 00:0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保健灸调整机体亚健康状态90例
马兆勤 王 萍 万红棉
(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250012)
艾灸对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整,不能用治疗二字概括。目前在人们生活中,虽然机体亚健康状态,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很难定位是哪一种病,但是确实存在这一现象。
笔者于2000年2月~2002年3月,采用艾灸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的方法对90例亚健康状态者(机体疲劳征)进行了保健灸,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0例,均为灸疗临床门诊保健者,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每日学习及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者80例,8小时以内10例;脑力劳动者70例,体力劳动者20例。
排除观察对象:指接收抗疲劳保健灸的人员,应是查体健康,无任何疾患情况。即抗机体疲劳应建立在超负荷工作之余出现的亚健康状态,有任何疾病者都不作观察对象。
2 保健方法
2.2选择穴位
接收保健者取俯伏坐位,选百会、大椎、足三里、承山、气海、颈枢穴(奇穴、位于第4颈椎棘突下)。
2.2 操作方法
取穴定位后,首先采用蓝墨水棉签定标,然后取纯艾条,点燃一端,距穴位3 cm处左右回旋灸及雀啄灸交替使用,每穴灸5~7分钟,待穴处出现温热舒适感觉时为度,施灸结束后用右手中指尖轻轻在穴位上叩击数下。每次需要30分钟左右,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 保健观察
本组90例,在接受保健灸1个小时之内,机体疲劳迅速解除者50例,占55.6%;接收保健3个小时之内机体疲劳较快解除者30例,占33.3%;接收保健8小时之内缓慢解除疲劳者9例,占10.0%;无效1例,占1.1%。总有效率98.9%。有效者在24小时之内均无反弹。
4 典型案例
李××,男,41岁,高级经济师。2000年3月20日初诊。主诉:脑力劳动12个小时后精神不振,全身疲劳。查体:T 36.2℃,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8/80 mmHg。精神不振,机体疲倦,全身酸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和。临床健康查体排除其它疾患。中医辨证:神气劳损。治则:养神气,抗疲劳。采用上述艾灸调整机体亚健康状态方法,灸疗1次后,自觉上述表现完全消失,且感到第2天工作精力充沛,共接受灸疗5次,身体强健有力,精力充沛,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机体亚健康状态(机体疲劳征),应属祖国医学神气不足的范畴。因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就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灵枢•平人绝谷》载:“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先天之精气,则人体气血旺盛,五脏六腑调和,生命力才强健,精力就充沛。择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补后天,旨在以生水谷之精气,大椎穴以鼓动振作阳气精神,百会穴为六阳之会,以升阳降浊,醒脑养神;气海穴以强壮身体,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据现代医学有关资料证明,机体无规律地过度疲劳,起初引起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昌,逐渐出现心脑血管的早期劳损现象。因为机体过度疲劳,易消耗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即现代医学所论述的三羧循环代谢紊乱,久而久之,无氧代谢产物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乳酸增多,故使微循环、心脑肾受到侵害,其发展进程是机体疲劳→机体内部功能紊乱→出现心脑肾等组织器官病变。目前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节律加快,人们的第二职业不断扩大,促使人们的机体潜在能量逐渐透支,从而出现过劳死现象。对此,医学界也该有应对措施,与时俱进,使亚健康状态得到应有重视。艾灸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9 00:1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肺俞穴隔姜灸治疗喘证疗效观察
               吴仁定
     (永春县医院中医科,福建 362600)
    喘证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迫促及呼吸困难。
笔者自1990年以来,在内科临床工作,在以上疾病诊治过程中,常遇见以“喘”为主症,虽经西医抗感染、吸氧、强心、平喘等治疗,气息迫促、呼吸困难亦迟迟不能缓解。又因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长期运用抗生素,而并发霉菌感染及其它并发症。近几年来,笔者参照自汉至清代历代医家灸治“肺痿”“肺胀”之法,选取肺俞穴隔姜灸进行辅佐治疗,并进行对照比较,统计学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以呼吸迫促为主的临床症状。本组共70例,均为住院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3岁。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两组均以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等)静脉滴注,喘甚者加氨茶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加用地塞米松,合并心衰者给予西地兰等对症处理。
2.1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两侧肺俞穴用生姜片反复搓擦数次,直至皮肤潮红,然后在肺俞穴上,放上一厚度约0.2 cm、直径1~2 cm的姜片,在姜片上放置艾绒,每次灸7壮,每天1次,直至肺部啰音全部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全部吸收。
2.2  对照组
用常规治疗,直至肺部啰音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全部吸收。
3  疗效观察
本组70例肺部啰音均全部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完全吸收,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见表1。
表1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分组例数平均病程(年)平均治愈时间(天)
治疗组4110.2            3.46
对照组298.5            5.01
    其治疗时间长短经统计学处理(t=5.293,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典型病例
叶××,男,79岁,永春实验小学退休教师,1998年12月5日晚8时,以“反复咳嗽、咳痰20年,再次发作伴喘促5天”为主诉入院。2天前曾住某中医院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霉素”等药,2天来咳嗽、喘促未见好转。今晚急转本院,门诊以“喘证”收入住院。刻诊:神疲、咳嗽、喘促、不得平卧、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口唇紫绀、心悸、汗出、肢冷、舌红少苔、脉细数。PE:T 38.5 ℃、P 104次/分、R 25次/分、BP 75/40 mmHg,神清,口唇紫绀,咽红,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向左右两侧扩大,三尖瓣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增强。血常规:WBC 13.2×109/L、N 89.2%,L 10.0%。X线片:两肺透亮度增强,双肺散在斑片状阴影。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三级、肺部感染。处理给予吸氧、抗休克(多巴胺)、强心、抗菌、平喘等治疗,症状缓解,12月6日早查房时,仍感喘促不止、心悸,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双下肢稍肿。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双肺俞穴行隔姜灸,2小时后,患者诉胸闷、喘促、呼吸困难等症明显减轻,此后每天灸治1次,症状逐渐缓解,3天后,肺部体征消失,复查X线片示炎症基本吸收,精神转佳。
5  讨论
5.1  喘证是一常见症、疑难症,其基本原因在于人体肺、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历代医家多从痰论治,李氏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痰瘀互结,单纯痰浊少见,多数兼有瘀血、痰阻气道、痰浊生瘀、瘀浊蕴痰;痰瘀互结、痰瘀互生、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发作。喘证临床上常形成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多种病变。肺俞穴为肺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位置,在此行隔姜灸,可补肺壮皮毛,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5.2  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机体免疫力,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哮喘患者血清中IgA、IgG、IgM含量,改善肺功能。灸法具有(1)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2)对循环系统影响:能减轻血管周围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和消除炎症,故以本法治疗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吸收,使肺部的有效呼吸量明显增加,喘证得以解除。
5.3  现代医学证实,支配肺与支气管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1~6的灰质侧角,外侧交感核分出,随脊神经前根而出,在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取道肺丛,支配肺与支气管,从而解除支气管的痉挛,故治喘证取肺俞穴为要穴。有文献报道药膏贴敷肺俞、膏肓、定喘穴能有效提高体内干扰素水平,为临床选取肺俞穴灸治喘证提供了依据。肺俞穴隔姜灸,经神经调节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从而达到止喘的用。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9 20:5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天灸,即药物发泡疗法,它是用有较强的中草药,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因其能发泡如火燎,故名曰灸。
天灸的常用方法
   (1)直接发泡法
   (2)间接发泡法
   (3)护肤发赤法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天灸一般都会引起小水泡,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敷药前,一般应用75%医用酒精按常规消毒穴位或患处皮肤,也可用温开水或其他消毒液洗净穴位皮肤,然后再敷药,以免发生感染。
2、敷贴后要覆盖固定。天灸所用的药物都有较强的刺激、灼热和发泡作用,通常在敷药之后,要认真覆盖,束紧固定。方法是医者用消毒纱布或清洁布带覆在敷药之上,外加胶布或橡皮膏贴紧固定,也可用绷带或宽布条束紧固定之,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
3、药量宜小,时间适宜。天灸药物都有刺激性或毒性,故选取穴位不宜过多,每穴药物用量宜小,敷药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面积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如老年体弱患者,严重心脏病、肝脏病、孕妇、幼儿等病人,敷贴药量过大、时间过长,则易发生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
4、间断敷药,疗程宜短。在治疗过程中,要提倡间歇性敷药,每个疗程之间应休息5-7天,以免皮肤损伤过度,引起继发性感染。
5、水泡的常规处理。本法敷药之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这是无菌化脓的政党现象,也是本法治病的必然结果。水泡出现之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也可用消炎膏或甲紫涂敷之;大的水泡应以消毒过后针挑破其底部,流净黄水,涂以甲紫药水,破溃的水泡应用普通消炎软膏涂敷,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止感染。
6、注意某些施术禁忌部位和对象。本法施治时,应注意安全和照顾美容,对面部、眼部、阴部、小儿肚脐、阴囊部、会阴部、近心脏部以及重要血管附近等处的穴位,要慎用或禁用。因本法有刺激作用,对孕妇、精神病患者,以及某些对发泡灸有恐惧心理的患者,一般不用发泡疗法,以免引起医疗意外。此外,若本法应用于小儿时,应嘱其不宜用手撕掉水泡皮,局部发痒时也不可用手搔抓或拭擦,以免局部污染而发生感染。
   天灸的剂型很多,如:散剂、糊剂、膏剂等。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3-29 20:5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和免疫调整
      张倩如  程建东  艾  宙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针灸科,珠海 519015)
[摘  要]  将187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不同的疗程分为3组,观察天灸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连续3年接受天灸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进行1~2年治疗的病人。在连续3年天灸治疗的85例中,其有效率可达到84.7%,近期观察部分病例治疗前后的IgE变化,提示天灸具有极佳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主题词]  过敏性鼻炎/天灸;免疫系统
我科自1993年起至今连续10年,每于夏、冬季采用“天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现天灸对过敏性鼻炎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几年来临床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187例患者,男86例,女10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9岁;病程1~10年者113例,10年以上者74例;其中合并慢支36例,合并哮喘48例。?
2  治疗方法
(1)药物组成:根据清•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散,采用生白芥子、细辛各一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饼状,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2)取穴:第1组为百劳、风门、膏肓;第2组:肺俞、定喘、脾俞;第3组:大椎、肾俞、大杼。
(3)操作: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 cm×4 cm的防敏胶布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10小时,局部无明显灼热痛感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者,应用消毒针穿破水泡,排干水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如痒甚,外擦皮康王止痒。
(4)疗程:于每年夏季三伏天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再于冬季三九,即冬至、冬至后第1个九天、冬至后2个九天各贴1次,1年贴两个季节,连续3年为一疗程,每季依次选取以上3组穴位。
(5)治疗调摄: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家中不宜装置地毯、绒毛玩具或养猫狗等宠物;饮食忌生冷、肥腻及辛辣腥膻鱼虾等物;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起伏;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并适当运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运用天灸治疗1~3年,随访1年后统计,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症状无改变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按疗程将18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38例,均为仅接受1年治疗者;第2组64例,为连续2年接受治疗者;第3组85例,为连续3年接受治疗者。3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间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无效
第1组388(21.1)18(47.3)12(31.6)
第2组6416(25.0)31(48.4)17(26.6)
第3组8556(65.9)16(18.8)13(15.3)
经统计学处理,χ2=15.9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次数与疗效有直接关系,连续3年接受天灸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进行1~2年治疗的病人。在连续3年夏冬季都接受治疗的85例中,其有效率可达到84.7%,说明坚持天灸对于过敏性鼻炎来说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2岁。病史: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每于清晨或夜晚发作,累计时间超过半小时,1年内累计发病日超过6个月。每逢冬春季加剧,已有3年病史。耳鼻喉科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肿大,黏膜表面光滑,鼻腔有大量清稀分泌物。鼻分泌物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变应原皮肤试验粉尘(++)。诊断:过敏性鼻炎(季节性)。照上方治疗,每次均于12小时后取下,三伏后贴敷外形成灸疮,并结痂脱落,治疗2年后症状已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年,鼻甲无水肿,鼻腔清洁,鼻黏膜颜色正常,临床显效,随访2年无复发。
5   体会
过敏性鼻炎属于祖国医学“鼻鼽”的范畴,其多为肺、脾、肾气虚,外邪乘虚侵袭,肺气不利而致,治宜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为主。天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穴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玉龙歌》曰:“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肺俞、风门加灸,可疏通卫气,散寒固表,通利鼻窍;大椎穴为阳经交会穴,又是督脉经穴,“总督一身之阳气”,灸之可振奋阳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诸穴合用起到温经散寒、益气固表、通利鼻窍的作用,故疾病可愈。
过敏性鼻炎系变态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为一类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由于反应过于强烈而导致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变应性鼻炎属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当特异性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亦称反应素),所附着于介质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的表面,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抗原每次侵入该机体时,此抗原则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桥联”,并激发细胞膜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使之脱颗粒,从被排出的颗粒中和细胞内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istamine)、慢反应物质(SRS-A)、缓激肽(bradykinin)等,这些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机体处于发敏状态,临床上则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典型症状。据现代研究,天灸治疗的机理为: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细胞数量而改善体质;对肥大细胞(mast cell)膜有保证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IgE形成。我科在近阶段有意识的观察了约30余例患者,发现在治疗前后的IgE有明显变化,由于例数少,观察时间不长,不好进行统计学比较,但准备在今后治疗中侧重观察天灸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1 18:5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周楣声
    提倡热证贵灸一专多能的周楣声
            周子洋 蔡圣朝 魏从建 整理
编者按 周楣声教授是著名针灸学家,毕身从事针灸学的研究,崇尚道学,精于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氏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本文系统介绍周楣声崇尚道学疏注《黄庭经》、研究脉法、针灸立法组方选穴、编著《灸绳》的学术成就,重点突出他临床“热证贵灸”的诊疗特色。所发明的灸架、灸具,在灸疗、经络感传、提高疗效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所举名案十则,论述了他治疗杂病十法,体现周氏不仅以灸针见长,而且临证用药遣方,多有别出心裁之处。医论论及皇甫谧对五腧学说的重大贡献,医话中对阴升阳降、金水相生、耳闻鼻嗅、阿是压痛均有独到见解。经验方治咳六合,依照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的六合关系,取穴配方治疗五脏之咳,方法全面,方义明确,操作简便,效果明显,适于推广应用。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同道,各科认真学习,借鉴其经验,定能有所启迪,获益非浅。
    道者道也,理也;医者理也,亦道也。以医之道而通道之道,则道理愈明;以道之理而明医之理,则医理更彻。始于一理,散为万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乃天下之大本与达道也。不明道则不足以言医,既知医则更宜通道。世事虽有万殊,而义理自无二致。——周楣声《黄庭经医疏》自序
周楣声,男,汉族,1918年出生,安徽省天长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即施诊于乡里。中年以后专从事于针灸,对灸法尤为擅长与独具心得。
    平时治学严谨,思路活泼。对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猎。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故寝馈于斯,数十年如一日。常语我等曰:治学之道,若能坚持隅反、得间、汇通、三勤四大要领,则何患无成乎!隅反者即举一反三之谓。得间就是古人所说过的“读书贵在得间”,间是孔隙,意为读书贵在找窍门,不能读死书。汇通,是说对某一问题的探索与理解,要把各家学说集合贯穿在一起,以决定适从和取舍。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笔记与文摘;眼勤,要目光敏锐,捕捉住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脑勤要对自己的目标与方案反复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治学之道与读书方法,所以他不是崇尚何家学派,而是步入他自己独辟蹊径的康庄大道。
    周氏临症50年,深知灸效远远超过于针,特别是对急性与热性病效果更为优异。鉴于目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多年来即为振兴灸法而奔走呼号。在其所撰著的灸法专著《灸绳》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可以想见其献身灸法事业的抱负与心情。
    “热证贵灸”可以说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虽然已经有人(王雪苔、魏稼)在发出“热证可灸”的倡议,但“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终难挽既倒之狂澜。周氏认为如果要想扭转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为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选择一种急性、烈性与典型的热性传染病作为例证,使反对者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内的流行性出血热,正好是选择的对象,关于周氏在这一方面的收获与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已写成专著。
    周氏知识面广阔,著述丰富,现正式出版的已有《黄庭经医疏》、《金针梅花诗钞》、《针灸穴名释义》、《针灸经典处方别裁》、《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五种。还有由安徽中医学院印行的《灸绳》与亟待同版的《周氏脉学》等其他手稿。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作统计。在这些著作中,均是见解精辟,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其“学术精华”部分,再扼要进行介绍。
    周氏的学术思想与科研道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安徽中医学院自1984年开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过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课程。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氏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自我写照与座右铭。周氏现为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安徽省针灸及气功学会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被卫生部授予“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周氏正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与资助,肩负与阿根廷方面共同为筹建“中阿艾滋病防治中心”的使命,向另一种危害人类的瘟疫进军。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不畏险阻与“不知老之已至”而奋战不息!周氏最近有一首舒怀七绝,是他对自己的自慰,也是对当前大好形势的表达。录之于下,以饷同道。
    杏林春色满园芳,更有黄花晚节香。
不是天公重抖擞,那能大地好风光!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1 18:5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学术精华
一、由医识道 疏注《黄庭》
  周氏本是一位中医理论家与临床家,对于《老》、《庄》之学也多所涉猎,发现“道经”中的许多内容与思想体系,存在与“医经”相符合,而特以《黄庭经》的内容更有集中的体现。于是乃在诊余和课余的间隙中,焚膏继晷,写成《黄庭经医疏》一书,五易寒暑,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黄庭经》是一本流传较广的道家经典与气功圭臬,历代注本甚多,但大多是随文衍绎,均少发挥,特别是对其中医道同源的思想体系,一直未曾得到发掘与重视,周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具慧眼,与“读书得间”的治学方法,用医经的观点注解道经,撰成本书。内容新颖,搜罗广博,笔调流畅,解说详明,对中医学说与气功的发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更对老年养生具有实用价值。全书发前人之未发,共有十大特点:
  (一)对“黄庭”的取义作出合理的解说
    前人对“黄庭”一词的解释,诸说不一,如梁丘子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也。”务成子说:“黄者二仪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以脾为主,远取诸象则天理自会。”李千乘说:“黄者中央之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于脑中心肝脾之间。”董德宁说:“黄乃土之色,庭及家之中。是三才各有三中宫也。”而《金丹问答》则谓“黄庭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一般认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黄庭”,而以脾为其主宰。可见“黄庭”的部位,并无确定的处所,而“黄庭”一词的取义,也并非黄为四方之中,庭是堂前的空地所能概括。
    周氏在书中说:“黄庭”的取义,并不是单指中焦之脾脏,也不是指人身上中下三部而言,曰天中地中人中,曰云霞之上,曰远取诸象则天理自会,乃是外而三才,内而脏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天地间中和之元气也。而“中和”在儒家来说,则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是也。在道家来讲,人得太和之气而生,谷得太和之气而成。太和亦即中和也。故黄者乃太和之气凝聚之色也,庭者朝廷颁布典章之处。故黄庭者乃人身太和之气转输,运转与调度之中心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处,有其处而无其位,有其位而无其形。在外则是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在内则是脑中心中与肝脾之间,是天地人三才的聚合,是精气神三宝的泉源。《内景•百谷》:“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可对“黄庭”的取义作出注解和说明。
    以上的见解,确是可以道出“黄庭”的真正涵义,为研习《黄庭》者,开拓一个新的境界。
  (二)根据巫与道的关系,证明医与道的历史源渊
    关于医与巫的关系,既是源远流长各有蹊径,又是同气连枝,一源两歧。书中认为巫能治病是出于人类灵感的本能,医能治病是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读翳,《说文》:“病声也。”即病者呻吟之“??”声也。由于巫能治病,故古?字作“?”。又由于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酿造技术已具规模,酒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汤液醪醴的功效又远远超过于巫。酉,酒也,故由?巫之?,进而衍变为?酉之?。并逐步得到发扬光大,在《内经》中也有“汤液醪醴”的专章。又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总结出砭石、微针、毒药、灸焫,导引按跷五大医疗手段,已经把巫术治病排斥在外。在《汉书•艺文志•医经》中,对古代治病手段,概括为箴、石、汤、火四大类,也就是《异法方宜论》中除去导引按跷的其余四种。此时医学早已奠定基础,治病已为医家所专有,惟独导引按跷这种自然本能与自我疗法之升华,并未受到重视而落入由巫发展成的道家之手,得到道家的维护与发扬,而成为另一种医疗体系与手段,使医家之治病与道家之强身,彼此共存而直至于今。
    可见医与巫本是各有起源,无分先后,也就是异源同流,而在其衍进过程中,又有主流与支流之分。在上古之世,使人只知有巫而不知有医,此时是巫居主流。迨至中古以后,又使人贵医贱巫,此时是医居主流。其后医与道之间,又是各有偏重,医则是以外因与外来作用为主,对于调动内因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则未免重视不够。而由巫发展而来的道家,则以呼吸吐纳,导引按跷,发扬内因与内在作用为主,对于利用外因与外来作用治病,则已不能与医家争长短。时至今日,已是源无分先后,流无分主次,殊途早应同归,更不必为孰先孰后而有所争执也。
    这对于医与巫的起源,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衍变过程,其论述是颇为持平而合理的。因此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三)阐明“移精变气”与“神转不回”的精神作用,是巫术、气功及针灸等治病手段的根本和基础。
用巫术治病,古称祝由。祝,赌咒,是祈神与颂祷之意,这是由巫向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医学史上用祝由的符咒治病,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当昌盛的,医家十三科,祝由居其一,足见其是有某种治疗效果。中医的许多典籍,均将祝由列为专章或作为片断。在民间更是不绝如缕。
    祝由治病的主要作用,就是“移精变气”。这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首先指出的,故必须对之有一初步认识与理解,方可便于对巫与道,以及道与医的关系作出探讨。书中说:移是移动,调动,改变或动摇。精是人身的精气,精力或某种精微的物质,或是更高一级某种物质的特有作用。移精是指调动人身各种精气与精微物质的储备力量而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或是改变与动摇某种原有的机能状态。变是指在移精的作用下,能使某种作用与机能状态发生改变。祝由这种治病总则,也是和医经的见解相吻合的。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正气不乱,精气不转。”此之所谓正气,既可认为是正常的真气或原气,更可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某种主气。《吕览•君守》:“可以为天下正。”(注:“正,主也。”)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已经存在的不正常的主导之气,则正常的精气就不能发生转移与变动。又好《素问•玉版论》及《玉机真藏论》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这均与“移精变气”有一定联系。
    转是顺序向前,回是倒退向后,人身属于原气的各项生理机能,如果是顺天之机相生而转,这就是正常。如果倒退向后,这就是反常。任何治疗手段,都是促进人体机能顺序向前,建立和恢复良性循环,防止和打断倒退或越轨的恶性循环。巫术治病不论是书符念咒和扮演斩妖捉鬼,都是从精神和心理上先行扰乱其已经存的某种致病的主气,使其产生感应与感动,促其元气与元神即正常的生理机能相生而转,不致相反而回,达到精神回复“神转不回”的“移精变气”的作用,故“移精变气”不仅是巫术治病的根本,而且也可对其他治疗方法作出解说,特别是对气功与针灸疗法更可说得通。当外来或内在的某种作用因子或作用方式加作用于人体时,都可动摇其已经存在的某种主导之气,出现变气的机转,而后就可达到精神回复的“移精”的目的,或是首先起到调动内在因素的“移精”的作用,而后再发挥其扶正祛邪“变气”目的。关于这一点,特别是对《黄庭经》的呼吸吐纳与导引按跷,其关系尤为密切。这对巫术与医术以及气功的作用的初步理解,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哲学医学的重大问题。
  (四)对道教之“神”与巫术之“神”,以及“存神”与“移精变气”的关
系,作出精辟的论证
  无论为巫术与道教,对于“神”与“神灵”均奉为至宝而时刻不忘。但两者的体现与表达形式,却截然不同。书中说:巫术是托言某种神灵与灵鬼,通过人的特殊舞姿与荒诞的说唱而表现的,没有神灵就没有巫术本身,没有舞跳与说唱就没有巫术的存在。《黄庭经》也是以不同形象的神灵为基础而时刻存念在心,没有不同的神灵,就没有《黄庭经》的内容,没有时刻存念,《黄庭经》也就失去意义。巫术之神与道家之神所不同的是巫术之神灵是在于以舞跳即以动的方式为表现,《黄庭》的神灵是在于以存念凝思即以静的方式为依归。同是以神灵为内容,但是由于表达和体现方式不一样,因而其目的与效果也就存有差异和不同。巫术之神主要是用于欺世和治病,而《黄庭》之神主要是用来养身和防病。由欺世治病之巫术,上升为养生防病之道家,这是巫术本身的一大进步。也是由巫婆走向道家的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黄庭经》中所说的各种不同的神形和神名,并未牵涉到因果报应与降妖捉怪之事,而是如医家所说的原气、元气、真气或神气,是人身各个部位的机能状况,是被神化了的精神活动,是被净化了的巫术的升华,这就是《黄庭》之神与巫术之神的区别。
    《黄庭经》的存神,也就是祝由“移精变气”的应用。孔子读《诗》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黄庭经》的诸神虽多,但可一字以蔽之,曰:“存”。存是想念之意,又,在也。即时刻想念其存在不能对之遗忘也。这与巫术治病的“移精变气”是一脉相通的。在病理状态下,“移精变气”是利用与运用某种方式,调动人体内部的因素,以治疗与改变某种疾病。在生理状态下,“移精变气”是运用某种特有方式,使人体的精气与精微物质向着某一方面集中与移动,而改变某一局部与全身的机能。如精气能为我用(移精),则疾病自可痊愈(变气)。这也就是说,内脏之神,修治既久(移精),则功效自然发现(变气)也。
    医家治病也每取法于道家之存神,《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曰:“从膝以下有病,当思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有赤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赤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至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这和道家存念脏腑之神,其意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巫与祝由,以及道与医,彼此之间,本是脉脉相连,纠结难分也。
  (五)阐明道家脏腑的神灵,是医家藏象学说与脏腑之官的升华
    书中说医家的藏象学说,是脏腑功能的概括和描绘,《黄庭经》对脏腑神灵的刻画,大大丰富了医经的内容。医经对藏象的论述,是用十二官职来比譬的,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使命,而《黄庭经》则是用各种神灵的形象进行比拟。称脏腑的职能为官和称之为神,其涵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在《黄庭经》中所列举的人身各部的许多神名,都是和其本身之机能与阴阳五行的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肝色青应春,故“肝部之宫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肝气旺于丑,正天色未明,烟雾朦胧之时也,故“神名笼烟字合明。”心色赤应夏而藏神,故神名丹元字守灵。脾居四脏之中,色黄属土,故“脾部之宫属戊己,中有明童黄裳里。”土为四时之常气,故“金木水火土为王”。而脾神即名常在,主藏意志,其字即名魂停。肺色白应秋,因虚而成其用,故“肺神皓华字虚成”。肾色黑应冬,主藏精生育,故肾神即名玄冥字育婴。又如胆为中正之官,为东方之阳木,故胆神名龙曜字威明也。
    这些都是说明五脏的精神活动与天人相应的五行关系,医道两家并无二致,而脏腑不同的神灵。较之不同的官职,更为细致切贴,精辟恰当。
  (六)揭去人身诸神的玄虚外衣,阐明心存神灵在服气炼形中的作用
    《黄庭经》以及其他道家经典,其内容几乎无不为各种神灵所占有,自然就易被认为是荒唐和迷信。周氏对于这一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书中说:在道书的各种人神之中,既有正名,也有别号,而且还有不同的形状和衣着,由于这些神名和神形,是出自虚构和幻想,所以有许多的道书对人身诸神,名既不同,形又各异,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许多古代名人,也被借来作为人身诸神的形象。例如脐神一职,也叫孔子来充当,实属令人忍俊不禁,这自然就被认为是荒诞和无稽。
    须知就在这种荒唐外衣的背后,却存在着另一种极其有用的光辉瑰宝。其所以给以不同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者,其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家的基本功夫,是以呼吸吐纳为第一关,主要是要求能够入静,如何入静,就是要求收摄心神,使心有所存,然后才能神有所聚。如果能在呼吸入静之时,专心致志,先行在头脑中构成一种幻觉,想念某一部位,某一脏腑,其中住有一位神人,默呼其名,心想其形,则思想自然易于集中在一部位,使这一脏腑与器官的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时日既久,则目闭而息调,息调而神凝,神凝而气聚,气聚则某种神之形状可见,使形与神俱,而服气炼形之功备矣。这就是说:“存神”是用来作为炼气时所追求的目标和集中意念的一种手段方法。
    人身各部之神,也就是不同器官的生机和活力,其所以给以不同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者,也是用来作为不同组织与器官各有不同真元之气的区别和标志。存念各种神名神形,也是为了提高不同脏腑的功能而创立的,存神成仙,只是引导人们的思想向高一级的境界迈进,保存真元与元阳,不致散乱飞越而已。
    以上所述,是对《黄庭经》内容的深刻理解,使我们在发掘道教宝藏时,多添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新的门户,真好像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黄庭经》的全部妙义,均在其中矣。
  (七)指出《黄庭经》不仅是吐纳以炼形养生学的专著,而且也是恬淡虚无,无为以养性的指南
  养生古称养形,养形则必须养气,养气又必须养性,而养性就必须养心。这在注解《内景•心典》时,对于儒、道与医三家治心之道的一致性,作了精练的引证和归纳。书中说:儒家治心,称为正心,即:“欲修其身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曰:“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释明明德》)可见治心不仅只是治身,也是和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庭经》的思想体系,也是道与医以及道与儒这三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道家治心,既与儒家的道德观相符,而且也与医家的思想体系相仿佛。《道藏•西山记》曰:“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事无不周谓之智;智用万物谓之虑,动而荣身谓之魂;静以镇身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形养气谓之精;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形貌可别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碍谓之神,漠然变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气去于形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修道即修心也。”这较之《灵枢•本神》更为周详。
    书中又引《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及清代余国佩《医理》“以心治心”的论述,反复说明儒、道与医在修身养性方面均以“治心”为前提。
  (八)阐明道家对“脐”的重视,以及“脐”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对于“脐”的作用,并未有着重的说明,而道家对此却早已引起重视,如《老子中经》十四曰:“脐者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一名王城,主身中万二千神也。”所谓“主身中万二千神”,是说明人身各部的机能和神气,莫不与脐中之神气有关。而医家对于脐的重视程度,则远远落后于道家。至明代张景岳在《大宝论》中,才对脐的作用有了着重的论述。本书对《中景•念吾》章中之“消除恶气出脐门”,与《素问•气穴论》之“以溢奇邪,以通营卫”,作了互相对照和印证。认为“脐”这一天然的孔穴与缺口,乃是溢奇邪与通营卫的最佳通路,也是“消除恶气出脐门”的最好注解,是医道同源的又一证明。
  (九)认为《内景•脾部》当然是指脾,而《脾长》之脾,是指胰而非脾
    《外景•宅中》“横理长尺约其上”也是指脾而言。在医经中对于胰的作用并未见有明确的论述,而《脾长》是象征着胰的形状与对脾胃关系的说明,是对医家学说的重要补充。脾与胃可以同称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故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也。胰与脾胃同以消磨水谷为本职,故《内景•心神》称“脾神常在字魂停”,而《脾长》则称“厥字灵源字混康”,意为人身灵气之泉源与丰盛之元气,均由胰与脾胃所提供,故胰神即以混康及灵源呼之,是褒扬之美名,也是与脾神的区别。可见《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
    以上的这种见解,是发前人所未发,是各家的《黄庭经》注本所未曾注意与体会到的。
  (十)《黄庭经》共分为《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与《黄庭中景经》三篇
  不仅在这三篇中,内容重叠错综,即或是在一篇之中,重见叠出的章句更是随处可见。调滥词陈,不耐寻味。周氏以独特的胆识,收内外中三篇的原文八百五十九句,以《中景》最后的散句合并为一句,共为八百八十句,移前挪后,以此参彼,分门别类,收入四百八十六句,编成为《重订黄庭养生经》附于卷末,眉目清楚,习诵方便。这是历代注解《黄庭经》者所不能做到也是不敢做到的事。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1 18:5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二、克绍家学 法祖《梅花》
吾高祖父树冬公,生于清末(1862~1915年),儒而能医,通诸家言,尤长于针灸,熔今冶古,自成门户,平生喜画梅及咏梅,故将其对针灸方面的心得即以“梅花派”名之。曾著有《金针梅花诗钞》一稿(以下简称《诗钞》),在其手稿的诗序中,曾有句曰:
    自古金针重玉龙①,玉龙久已归太空。
断鳞残甲埋尘土,世人枉自说雄风。
我今新谱梅花诀,梅香沁心能去疾。
年年寂寞在深山,不以无人花不发。
质似凝脂骨如铁,不待三春生绿叶。
施锄移入院庭间,本性难迷恶炎热。
流芳常伴天风落,大地氤氲如沐浴。
化作金针度与人,但愿普天皆寿域。
①指《玉龙歌》
从诗中可以想见其抱负与胸怀。但因岁月长久,且迭经战乱,原稿已大部残缺凋零,吾祖不忍先人手泽及其心得湮没无存,乃收拾其残笺断简,补充修订,不仅使原稿面目重新再见,且增损补益,内容更为丰富。1982年《诗钞》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曾被评为是继《针灸大成》以后的一部名著之一。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有诗歌326首。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各种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均有深入浅出的阐发。下篇为孔穴,列举十四经要穴而标其用,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诗钞》不仅以首列诗歌,次陈经典,删繁就简,首尾贯通,条理清晰,笔调流畅见长,在其全部内容中,处处均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体系。约举于下,以见梗概。
    1.重视修身,强调守神:在书的卷首即强调守神与治神的意义。不仅对病者要求守神与治神,而且在医者本身也同样如此。医者神完气足,精力充沛,方能以不病之身,治有病之人。其诗曰:
    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
识得玄微通造化,全形保命刺方真。
2.识禁知要,不拘细则:这种思想体系与应用方法,特别表现在第三章“识禁”这一节中。对人身禁针与禁灸诸穴,作了精辟的概括。其诗曰: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扼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发者自合辙。
宥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肘掌灸亦难,行坐痛楚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经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忌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同说。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3.认症选穴,求异求同:认症必须明确,选穴方能中肯。《诗钞》选穴法中之“求异求同”,实为梅花派认症选穴思想之精华。书中说:“在认症之时,如欲提纲挈领,则应异中求同;如欲条分缕析,则须同中求异”。选穴之际,亦应如此。以乎太阴肺经各穴而论,大多皆能止咳平喘,穴所异而主治则大体相同,是乃异中之同也。但中府则用于咳喘肺系急、肩背痛;孔最则多用于咳而发热、汗不出;列缺则用于咳而掌中热与咳则尿出;少商则用于咳喘喉痹肿痛。其咳虽同,兼症则异,是乃同中之异也。故又特叮嘱曰:“在有数症并存而又互相联属者,则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执其要领,攻其一端,而收澄本清源,执简驭繁之效。”其诗曰:
    同中求异异求同,吾道玄微在此中,
欲向先贤求妙术,兼收旁蓄一针通。
4.进针有法,左右开弓:进针是针刺的第一关,这不仅是在于无痛,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得法。《诗钞》所总结出的进针方法,即端静、调息、神朝、温针、信左、正指、旋捻、斜正、分部、中的,已足为进针之楷模,而梅花派之左右单手同时进针法,尤为独创。其法是以拇食二指夹持针体,微露针尖二三分,用中指尖在应针孔穴之上,反复揣摩片刻,发挥如同左手的作用,然后将食指尖爪甲侧紧贴在中指尖内侧,将中指第一节向外弯曲,使中指尖略行离开孔穴中央,但中指爪甲仍紧贴在孔穴边缘,随即将拇食二指所夹持之针,沿中指尖端,迅向孔穴中央刺入,不施捻转,极易刺进。针入孔穴后,中指即可完全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三指可随意配合。三指两用,简捷无痛,适宜于两手同时进针,在左右同取时尤为适宜。其诗曰:
    拇食持针中按摩,三指两用见功夫。
中指略移针迅进,梅花香到病能除。
5.直斜贯穿,数穴兼收:《诗钞》曰:“人身之经脉既是纵横交叉,而孔穴更是栉次鳞比,或前后相对,或彼此并排,相对者则直针可贯也,并排者则斜针可串也,常于一针两穴或一针两经时用之。即今之所谓透针与过梁针者是也。”在用液门治疟时,更为斜串法之典型,即自液门进针,经过中渚与少府而至阳池。一针四穴,留针食场,截疟有良效。其诗曰:
    直者可贯斜可串,两穴两经一针嗅,
用针虽少效用多,娴熟始能操胜算。
液门深刺实多功,静以留针疟遁踪,
一针四穴前人少,毕竟梅花法不同。
6.重深轻浅,深浅兼顾:进针是否得效实取决于入穴之深浅,而宜深宜浅之间,不但因经因穴而不同,且亦因人因时而各异。以八纲辨证为例,即有宜深宜浅之分。如阴深阳浅,里深表浅,实深虚浅,寒深热浅。而梅花派之重深轻浅,亦与《经》旨相符。《灵枢•终始》曰:“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官针》又特为之解说曰:“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梅花派的深浅之法,乃是先浅后深,逐步深入,以祛邪而调谷气。邪气去则针下之紧急自除,谷气调则针之徐和乃见。其诗曰:
    重深轻浅有来由,谷气深调厥疾瘳,
穴浅忌深深忌浅,妄深中脏必招尤。
7.候气三法,曰静移改:《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以得气为度。”故下针得气与否,是针刺成功的关键。久不得气者多由气血不足,病久体虚,或精神迟钝与针未中的缘故。梅花派候气三法,是可推荐。其一是静以久留,即将针在孔穴中静置片刻,不必急于捻转。其二是如待之而仍不至,可将针尖(古称针芒)向前后左右频频移动,不必出针另刺。其三是如仍不能得气者,即须将针抽至皮下,另行改换方向刺入,切忌操持太急,乱捻乱捣。如始终不得得气,当另投他法,不必专于用针也。其诗曰:
    易得气者病易痊,气不至者病难愈。
候之不至将如何?静置移锋或改道。
8.辅针导气,推陈出新:经气不至,在于候气,经气已至,在于导气。而导气之要则在于辅针。辅针者使针能为我用,针与气血相依辅也。《灵枢》曰:“辅针导气,邪得淫佚,真气得居。”古人在这方面创有许多的成方与成法,梅花派总结前人的经验,创立通、调、助、运四大法则。通气法是包括推气与行气两法;调气法是包括和气与行气两法;助气法是包括迎气与鼓气两法;运气法是包括提气与纳气两法。《诗钞》中均有详述。其诗曰:
    推之引之谓之通,行之和之调气功。
迎之鼓之乃能助,提之纳之在运中。
通调助运为纲领,导气之方此实崇。
9.以我为主,补泻分明: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平衡阴阳,也就是有余可泻,不足可补,为了能使这种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古人创立了许多补泻方法,其中如迎随、疾徐、开阖、提按、九六等法,较易理解与应用,至于捻转、呼吸,就常常难免混淆。比如:
    (1)捻转补泻:这主要是包括左右、进退运针方法的补泻法,一般均以大指前进向左为补,食指后退向右为泻。但在实际运用时,就极易发现如应用右手运针,在病人左侧取穴进针,这是极易明白而有效。如应用右手在病人右侧取穴,这就与左右内外的关系不符。而且针下的寒热感也不易出现。《诗钞》说:“在进补泻之时,不论是在病人左侧或右侧进针,医者不论是使用右手或左手,均以大指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左右手同时施行补泻时,则两手大指同时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其余诸说,不可拘泥。”根据这一原则,也就是以医生自我为中心,不论是用双手或单用右手或左手捻针,均以向内收拢者为补,向外推扬者为泻。证之于临床实践,事实正是如此。其诗曰:
    补泻之妙在手指,自身内外为准则
大指前进补之方,大指后退泻之诀
(2)呼吸补泻:历来均以病人之呼吸为准,即候呼进针,候呼运针,候吸出针者为补,反之为泻。简言之,即“呼补吸泻”。吾祖针刺是“以人治人”的思想指导下,在施术时以医生自己之呼吸与病人之呼吸同步进行,并与提按捻转相配合,即吸气时将针外捻上提,呼气时将针内捻下按,两者紧密配合,把思想集中在手指上,感应极其明显。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的鲜明事例,其诗曰:
    呼吸补泻呼时补,鼻吸宜短口呼长,
候呼引针候吸出,泻法反此莫相忘。
病者医者同呼吸,补泻分明效更彰。
10.出针有法,不失时机:自进针以至出针,一次治疗至此即全部结束,其中亦有法度而不可忽视。梅花派十分强调出针时机与出针方法。出针时机是指:①针下寒热,即补则热生,泻则凉至;②针下虚实,即如《金针赋》所云“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③脉之软坚,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比较,如脉象由躁急转为平静者,是泻之弛也,由沉伏转为应指者,是补之验也;④气之调否,是指针刺前后患者精神状况的各种变化,这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有所察觉。在出针方法上,梅花派有三指两用之进针法,同样也有三指两用之出针法,既用拇食二指轻轻转动针柄,中指按压在针孔旁之肌肉上,再逐步或一次外提,以后再用中指按压或不按压针孔,简便安详,无须双手配合。其诗曰:
    出针之要贵适时,识其时机乃可贵,
寒热虚实脉软坚,气调而止为凭藉。
梅花出针亦有法,拇食旋捻中按捺,
笑他双手一齐来,捉鼠何须缚虎力。
吾祖正是由于家学渊源,加之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志在岐黄,心无外慕,笔不停挥,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乃能硕果累累,为祖国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3 01:0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有无补泻?如果操作?
方法:
  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作者: 师岐伯  发布日期: 2006-2-17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3 11:2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灵枢·禁服》篇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针灸大成·千斤灸法》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明代《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很多种病症,而且还有预防和保健作用。
  1.温散寒邪:艾绒性温,以火点燃熏烤或烧灼穴位,使火力透过皮肤、肌肉、经络,患者局部感到温热舒适或沿着经络上下传导,有温散寒邪,治疗风、寒、湿痹和虚寒性腹痛、泄泻等症的作用。
  2.温通经络:凡属某一种或部位气滞血凝,经络受阻引起的麻木、疼痛、肿胀等症,灸治一定的穴位,有温经止痛、调和气血的作用。
  3.益气养血:凡属中气下陷引起的溏泻、脱肛、子宫脱垂,或气血耗损,经络失养引起的肌肉萎缩、肢体麻痹等症,灸治一定穴位,有益气养血,补虚扶正的作用。
  4.回阳固脱:凡见四肢厥逆、气短脉微、手撒口开、目闭神昏、二便失禁的脱证,灸治一定的穴位,有回阳固脱的作用。
  5.预防保健:历代文献中常提到灸法的预防作用,《医说》中提到灸三里可以预防中风。目前临床上常灸大椎、风门等预防感冒;灸足三里能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3 18:2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转帖]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 灸法的药性作用(化学作用)
1.1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 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 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 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3.1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3.2 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特殊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特殊关系。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特殊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明这一特殊途径的存在。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特殊途径。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特殊作用途径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认识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灸法是临床常用治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人们对灸法的作用原理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尚需作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 心远梦长    时间: 2006-4-3 22:42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好贴,强顶!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5 21:3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简介
山西省候马市中国澄江学派医学研究所  谢锡亮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 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项
  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
  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四、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五、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 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六、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未完待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5 21:4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二、间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姜灸法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
  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隔附子饼灸法
  用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盐灸法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未完待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9 19:1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35;1  白朮粉與黃連赤小豆粉等量使灸疮快速愈合方法(倪医师)
&#35;1  (转)一例倪医师改炮附子为生附子治里寒之病例
今天从汉唐网上看来的,还没有最后结果:
病者:我1980年10月29日出生,男,身高164cm ,体重52千克,今年25周岁,家在广东省,我现在主要症状是极度怕风,畏寒。现在根本不敢到屋外去,每天穿着厚厚的衣服,呆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   
    以下是病史:
    1995年,14岁,开始觉每天疲惫不堪,然后发觉盗汗,逐渐恶风畏寒。那时医生都主要治盗汗,浅陋的西医只会叫你查这查那,一会儿说血液缺什么,一会儿叫你拍片,看看有没肺结核,中皮西骨的中医也是一样。盗汗不见好,而越加恶风畏寒了。
    去年7月毕业后回到家专心看病,先后服过大剂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不见好转。 05年10月去外省找一位名中医看病,他前后开了3方,服后头部怕风好转,盗汗好了,身上恶风畏寒却依旧。
    后来看到《扁鹊心书》,觉得像窦材所提到的虚劳病,于是隔姜艾灸关元,前后共灸了70壮,每次灸完都会尿出清长的小便,之后整个人都会感到很精神,有力气,没灸之前,上楼时,心跳厉害,喘气,灸后心跳好很多,也不喘。但灸后关元处烂了一大片,到现在快30天了,还是在流脓水,不结疤,不知可不可以再灸。

倪:你的症狀就是裡寒症.我想過去你吃的必然是炮附子,所以沒有幫助
你吃這方看看
生附子15克(棉布包)桂枝25克,白芍25克,生薑二片,大棗十枚打碎,炙甘草25克
用六碗水煮成二碗,早晚餐前各一碗.連續吃五天,再跟我說
同時去買白朮粉與黃連赤小豆粉,等量混合後,塗到關元穴上的膿瘡上,保持清潔,自然就會收口.開始服藥後就不用再灸了.
倪醫師 字
病者:您好,十分感謝您為我診治!我以前吃的全都是炮製過的附子。
       按您的方法處理關元後,今天已不再流膿水。另外我尋遍了本地,都找不到生附子,現正托人購買,大概要一周後才能拿到。服完後會立即向您彙報。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4-11 18:4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马氏温灸法》
温灸治疗步骤
温灸治疗第一步:(温灸治疗若无证可辩,可按温灸治疗第二步施灸)
  辨证施灸。(顿挫阴阳,先辨寒热体症)
体寒者:喜热恶寒,手足发凉、无汗、睡恣蜷卧、怕冷、喜多穿衣服,多盖被怕风,舌淡苔薄白,脉弱迟缓象,先灸中部,通调腑气。
拟方:
 中脘 足三里(双),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期门(双)灸30分钟,太冲(双)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下脘 天枢(双)气海 各灸30分钟  脐灸30分钟  
 关元 曲骨各灸30分钟 三阴交(双) 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内关(双)照海(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根据具体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 (每日一组穴,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
体热者:喜凉恶热易出汗,手足发热,喜穿薄衣,喜赤背,喜风,喜少盖被,舌红苔黄白脉,洪实数象,先灸四肢,引热下行。
拟方:
 中脘 足三里(双)各灸30分钟 脐灸30分钟
 环跳(双)阳陵泉(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风市(双)申脉(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肩隅(双)曲池(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风池(双)绝骨(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
根据具体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 (每日灸一组,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
 对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每日食量太少,全天总食量不足半斤者等等,在施灸时,其时间应各减十分钟(30改25,25改15)待改善后,再按原时间灸之。
温灸治疗第二步:(温灸治疗第一步2-3个疗程后,开始温灸治疗第二步)
辨病施灸(整体同步调节)
 三焦俞(双) 脾俞(双) 环跳(双) 阳陵泉(双) 中脘、足三里(双) 脐
 肝俞(双) 胆俞(双) 章门(双) 期门(双) 太冲(双) 患处 脐
 三焦俞(双) 脾俞(双)风市(双)关元、曲骨、申脉(双) 患处 脐
 肺俞(双) 神道 命门、大肠俞(双) 尺泽(双) 昆俞(双) 患处 脐
 三焦俞(双) 脾俞(双) 肩隅(双)曲池(双)三阴交(双) 患处 脐
 心俞(双) 膈俞(双) 风池(双) 檀中、巨阙 神门(双) 患处 脐
 三焦俞(双) 脾俞(双) 风池(双) 下脘、气海 绝骨(双) 患处 脐
 厥阴俞(双) 胃俞(双) 气海俞(双) 不容(双) 少海(双) 患处 脐
 三焦俞(双) 脾俞(双) 委中(双) 天枢(双) 照海(双) 患处 脐
 肾俞(双) 膀胱俞(双) 督俞(双) 内关(双) 涌泉(双) (1) 患处 脐
  肾俞(双) 膀胱俞(双) 百会 哑门 列缺(双) 涌泉(双) (2) 患处 脐
 心俞(双) 膈俞(双) 肝俞(双) 天池(双) 间使(双) 患处 脐
 心俞(双) 膈俞(双) 肝俞(双) 天池(双) 间使(双) 患处 脐
   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为一个疗程。必须严格按拟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顺序施灸,不得随意改动。先阳后阴的灸规,先灸背部每次25分钟,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30分钟,再灸四肢穴灸25分钟(足三里(双)穴、涌泉(双)穴应各灸30分钟)。头部穴灸30分钟。根据具体病情:第十组穴初灸1—5个疗程可灸上边(1)五穴,待下肢腿部气血已开始活动时即可改灸下边(2)六穴。每个疗程完之后可休息1—2天。也可不休息,再从第一组开始循环灸治,直到病愈为止。

作者: YURF81    时间: 2006-4-12 08:3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用艾炙治病!效果很好,好怀恋

-=-=-=-=- 以下内容由 YURF812006年04月12日 08:57am 时添加 -=-=-=-=-
并且是雀啄灸
作者: 五子回春    时间: 2006-4-12 23:0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虚寒体质,灸法的强适用证见效快.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4-18 23:1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好贴不能沉!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3 18:3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左侧腰腿阵发性、放射线酸痛求治,施于铺灸“肾俞”至“长强”40分钟、温和灸委中15分钟,推拿手法辅助。
    高手认为如何?

-=-=-=-=- 以下内容由 czphx2006年05月23日 10:31pm 时添加 -=-=-=-=-
上述加拨罐,今已治愈。
作者: 陈鑫剑    时间: 2006-5-3 21:5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czphx2006/05/03 06:38pm 发表的内容:
左侧腰腿阵发性、放射线酸痛求治,施于铺灸“肾俞”至“长强”40分钟、温和灸委中15分钟,推拿手法辅助。
    高手认为如何?
真难得“czphx”先生这种《孜孜不倦追求灸疗学术研究》的精神!
不过,“czphx”先生提到《温和灸委中15分钟》,可是与古人总结的“委中禁灸”有矛盾的------不知“czphx”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样的验证结果?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3 23:1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6/05/03 09:51pm 发表的内容:

真难得“czphx”先生这种《孜孜不倦追求灸疗学术研究》的精神!
不过,“czphx”先生提到《温和灸委中15分钟》,可是与古人总结的“委中禁灸”有矛盾的------不知“czphx”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样的验 ...
    谢谢陈鑫剑先生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 “委中”等穴位〔古籍记载禁灸穴位〕,主要是在大动脉、大血管或者在皮肤比较薄的地方,是要谨慎。我查过一些资料,可以灸,在《灸绳》里也有临床应用的记载,1996年《中国针灸》杂志也曾经有过临床使用报导。
作者: 陈鑫剑    时间: 2006-5-5 08:5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czphx2006/05/03 11:18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陈鑫剑先生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 “委中”等穴位〔古籍记载禁灸穴位〕,主要是在大动脉、大血管或者在皮肤比较薄的地方,是要谨慎。我查过一些资料,可以灸,在《灸绳》里也有临床应用的记载,1996年《中国针灸》杂志也曾经有过临床使用报导。
  
不知“czphx”自己运用过否、及自己验证结果如何?
我虽曾有自己运用,并且也未出现不良反应。但门口一位邻居,有一回在委中“拔火罐”时,发生了晕厥------急忙去除“拔火罐”后,才恢复宁静,这个现象是否我们搞“灸疗”时应该借鉴、或怎么样借鉴?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5 09:1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6/05/05 08:59am 发表的内容:
不知“czphx”自己运用过否、及自己验证结果如何?
我虽曾有自己运用,并且也未出现不良反应。但门口一位邻居,有一回在委中“拔火罐”时,发生了晕厥------急忙去除“拔火罐”后,才恢复宁静,这个现象是否我们 ...
      谢谢陈鑫剑先生的提醒
      对 “委中穴” 的“拔火罐”经常使用,包括朋友们,温和灸的效果感觉也还不错。在使用中我会更加注意。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5 22:5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5/05 10:53pm 第 1 次编辑]

艾灸抗衰老
    艾灸在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以后,民间广泛流传其有滋肝补肾、延缓衰老的作用。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现在的东京)的永代桥建成时,曾召三河国的百姓万兵卫进行“初渡”(当时的习惯,每一座新桥建成,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当时日本的实行统治者德川将军曾问万兵卫有何长生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些而已。我虚度一百七十四岁,妻一百七十三岁,子一百五十三岁,孙一百零五岁。“德川将军听了惊叹不已。
    艾灸目前用于中老年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时多选以 下几穴:足三里(膝盖髌骨下3寸,胫骨嵴外一横指处),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这几个穴位上,约距皮肤2至3厘米左右,徐徐熏烤,直至皮肤稍有红晕为止,通过艾火的温和热力,经过经络的传导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抗衰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必须坚持整年或常年不断,每次选3至5穴,每穴灸10至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才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5-6 22:0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大灸疗法
大灸疗法是间接灸法的一种.其施灸的范围涉及背\腹部面积广泛的区域.
大灸疗法在一般书中几未述及,是高怀老医师家传秘法.1950年,高老83岁时,岳美中教授曾登门求教,感其心之诚,故传其所秘.
操作方法
略(因有图,容日后再补上)
适应证
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衰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寒衰弱\久病不能起床者.
禁忌证
急证\新证\热证\实证及神经过度敏感者.
注意事项
1)在施灸过程中,要防止火力中断.
2)注意防止由于照顾不周而容易造成烧伤或大灸疮.如发现皮肤稍现深红色时,即停止灸治.
3)灸完背部后,休息片刻,再灸腹部.
4)灸毕最好于十宣刺血,针泻三阴交,不然会产生副作用,影响疗效.
注:本"大灸疗法"主要选自《中国民间疗法》一书.
转自“大大阿哥”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5-7 22:1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马氏温灸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案例
〖案一〗
  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先后两次延请马少群先生诊治。第一次用温灸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大见好转。第二次用温灸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案二〗
  李先生 男 天津市人 1974年 70岁 患高血压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突发急性脑病。昏迷,送医院进行抢救。诊断:脑溢血昏迷,经抢救清醒后肢体偏瘫,左上下肢不遂,失语无声等后遗症。出院后延请温灸治疗。经过一年半的温灸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但失语无声未见好转。家属仍然坚持温灸治疗。一年后病人突感后脑虫爬痒难受继而头痛欲裂,大喊出声音来,语言声音得以康复,此后寿命为90多岁。
〖案三〗
   段先生 男 北京市人 1982年73岁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1982年10月因天冷着凉感冒发烧住进本市某医院高干病房,后突发心率失常,奔马率、心率210次/分钟,经该院西医抢救无效。段某家属急邀请温灸张广泉大夫经医院同意用温灸急救。温灸30分钟后心率由210次/分钟恢复到90次/分钟。温灸一小时后,心率稳定在70次/分钟。心电图等检查完全正常。
〖案四〗
  徐师傅 男 北京市人 工人 1956年由北京阜外医院发现患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1978年确诊为肺心病。1980年病情加重住院,心慌气短,咳嗽多痰,下肢浮肿,不能平躺,身疲乏力,站立时大便就会自动流出来等,控制不住。住医院或休病假,服中西药无效。
  1980年4月延请温灸治疗,仅温灸治疗4个月,病人因病假过期吃劳保影响家庭经济生活,病情稍好就坚持上班半日工作。待下班后回到家中再坚持温灸治疗。此后一直坚持上班到1994年60岁退休。
  2004年追访,徐师傅已70岁了。退休已10年了,还坚持每年温灸几个疗程,现在病情稳定,很少感冒,每天晨练,买菜,散步。看电视,生活很安详。
  2002年医院检查,X光片显示与1978年一样没有发展变化。
〖案五〗
  王女士 北京市人 工人 1984年33岁时 北京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间瓣狭窄,闭锁不全,平时心慌,气短,乏力,坚持半日工作,服西药维持治疗,
  1985年开始做温灸治疗,半年后症状消失,体力恢复,生活如常,开始整日上班到40岁退休。
  2004年追访,病情基本稳定,料理家务,生活平静。
作者: perior    时间: 2006-5-10 21:5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艾灸2006/05/07 10:17pm 发表的内容:
马氏温灸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案例
〖案一〗
  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先后两次延请马少群先生诊治。第一次用温灸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大见好转。第二次用温灸治疗半年后病体 ...
学习了!非常有启发.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3 18:4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禁針禁灸規律初探
張麗蓓 喬岩岩
(河南省老幹部醫療康復中心 鄭州 450003)
  
  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其間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本文僅就此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對針灸有所裨益。  
  
1.氣候與機體狀態因素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身氣血受自然界影響而發生變化,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意即天氣過於寒冷之時,人體血行凝滯,衛氣內沉,不可針刺;氣候溫暖之時,血行潤滑、衛氣外浮,用刺不須遲疑。竇漢卿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針刺切忌“寒熱風陰”(《標幽賦》),即大寒大熱的天氣及大風、陰晦之日,不可針刺。《靈樞‧終始》曰︰“新內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勞勿刺”、“已飽勿刺”、“已飢勿刺”、“已渴勿刺”,表明針刺療法須在患者情智安定、氣血調順、飲食起居適宜的情況下運用,若在新內、大怒、過飽、過飢、醉、勞、渴之時,患者脈亂氣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則不宜針刺。亦即“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靈樞‧終始》)。《標幽賦》中也說,“神不朝而勿刺,神舊定而可施”,說明針刺必須在病人精神安定、精力充沛、沒有恐懼之時進行,這樣才能防止意外,提高療效。此外,“凡汗已後勿灸”(《千金方》)、“無刺漉漉之汗”(《靈樞》),說明汗後正虛之人不可用灸刺之法。

2.病證因素  
  在特殊病證的禁針禁灸方面,歷代醫家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 邪正俱衰不宜針刺   
《靈摳‧邪氣臟腑病形》:“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針灸問對》:“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意即當形氣與病氣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時,不可針刺。元代竇桂芳也認為 “氣贏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針經指南》)。張介賓認為“重病不利於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益針道難補易瀉耳” (《類經‧針刺類》)。在張氏看來,針刺之法主要用於邪實、氣實之人,而邪衰氣虛之人則不宜針刺。  

2-2 脈證相違者不宜針刺    
《靈樞》云:“無刺病與脈相逆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指出脈象與疾病不相符者,不可針刺;若陽熱病見氣口及人迎之脈象都顯沉靜,此陽證得陰脈之象,亦不可針刺。故《標幽賦》云:“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2-3 熱證不可用灸刺    
《靈樞.逆順》曰︰“無刺熇熇之熱”,並明確指出了九類不可刺的熱病。在此之後,張仲景在《內經》針刺治療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邪踞三陽,宜用針刺;邪入三陰,宜用灸法的觀點,反對熱證、火逆證用灸。因“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傷寒論》),而灸乃火熱,用以治療熱病,猶抱薪救火,勢必助長熱邪,致火毒傷陰,變證蜂起。張介賓等醫家也贊成此觀點,如《景岳全書》指出,“其有脈數、煩躁、口乾、咽痛、面赤、火盛、陰虛內熱等證,俱不宜灸,灸之反以助火,不當灸而灸之,災害立至矣。”  

3.解剖部位和腧穴因素  
  古人對人體重要臟器所處部位及大血管等處的針刺非常慎重。《素問》云:“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說明醫者必須熟悉重要臟器的解剖部位,以免刺傷。《素問‧刺禁論》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詳細地記載了刺中五臟後的症狀及預後,並指出了刺中延髓、大血管等處可引起嚴重的後果。  

  在腧穴的禁用方面,《針灸甲乙經》記載了禁刺穴位14個,禁灸穴位24個。禁刺穴位中,有的屬於絕對禁刺,如“神庭禁不可刺”;有的屬於禁深刺,如“上關禁不可刺深”;有的屬於禁多出血,如“顱息刺不可多出血”等。以後《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也記載了禁針禁灸的穴位。   

歸納起來有以下特點:  
<1>穴處有重要臟器者。如雲門穴處內有肺臟,《甲乙經》曰“不可深刺。”   
<2>穴處有大血管通過者。因人迎、手五里穴下有大動脈通過,故《甲乙經》曰︰“人迎刺過深殺人”,“人迎禁不可灸”。
<3>頭面部一些腧穴。如《甲乙經‧針灸禁忌》:“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針灸大成‧禁針穴歌》:“腦戶聰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4>具有特殊作用的一些腧穴。如三陰交、合谷具有活血通經、墮胎的作用,故《針灸聚英‧禁針穴歌》云:“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古人提的禁針禁灸問題,是有一定的根據和原因的。首先,古代針具簡單,做工粗糙,針身較粗(現用直徑 0.2mm~0.4mm的細針,較古代針細小),操作起來較易發生事故,從而增加了針刺的禁例。再者,古代醫療水平較低,醫者對危重情況沒有很好的處理措施,所以一些偶然出現的針刺反應,也被認為是針之罪而列為禁例。
  
  另外,歷代各醫家的學術觀點不同,對針灸作用認識有偏見,這也是造成禁針禁灸問題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之禁針禁灸與多種因素有關,對此問題我們應當辨證地對待,在當時條件下不可刺灸,不等於在今天的條件下也不可刺灸。事實上,為了驗證這一點,前人已做過大量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針對氣候因素的影響,竇漢卿《針經指南》曰:“然大寒無刺,令病人於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人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對於大勞、大驚、大恐之病人,《甲乙經.針灸禁忌》指出:“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傾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對於禁灸穴,陳延之主張“有病可灸,無病不可灸”。王孰中也基於這一思想,在《針灸資生經》中提出禁灸穴許灸三壯的觀點。又如《傷寒論》反對熱證用灸,而後世主張熱證用灸者,大有人在。明代龔居中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在所著的《紅爐點雪》一書中,明確提出灸寒熱虛實諸證皆宜。虞摶《醫學正傳》對此解釋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他;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目前,屬於火熱性質的病證,如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用灸法治療效果很好,也進一步證實了熱證是可灸的。因此,對於禁刺禁灸這一問題,應辨證地、歷史地分析,切不可望“禁”卻步.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5-16 23:2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艾灸在 2006/05/16 11:59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艾灸2006/05/07 10:17pm 发表的内容:
马氏温灸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案例
〖案一〗
  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先后两次延请马少群先生诊治。第一次用温灸治疗两个月后,病情大见好转。第二次用温灸治疗半年后病体 ...
[fly]可以试一试![/fly]。[glow=推荐]文字[/glow]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7 19:0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隔姜灸疗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进行艾灸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有独特的疗效,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取鲜生姜切为2mm厚的薄片,以三棱针或针灸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把姜片置于中极穴(肚脐下4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气海穴,既可三穴同时施灸,也可分别施灸。将艾绒捏成花生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此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见效。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3~5mm的姜片,厚约3~4mm,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1mm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3g、半夏3g、公丁香0.5g、麻黄5g、细辛2g、麝香0.2g。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mm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中国中医药报)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7 19:0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亲自验证灯火灸法
由于我看了新时代青年和facecat2位先生所写的灯火灸法一文,还是总觉得不可思议,特于昨晚验证:
验证步骤:
1、用细绳蘸香油点燃,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点不着,最后无奈换成尼龙绳,这回成功点燃。
2、选择试验地方,我选择的是大拇指外侧第二关节下方,这里没有任何穴位。
3、下灸时,一碰到皮肤,尼龙绳的火就灭了,也没有趴的一声。也不疼。
4、然后选择稍粗的尼龙绳多蘸香油,一触皮肤,马上有“噗”的一声,但火头没有灭。
5、最后狠了狠心,用火灸直接顶到皮肤上,并作大约半秒钟的停留,这一次听到了明显清脆的“趴”声,火头也随之熄灭。但钻心的痛,今早起床后洗脸时一碰到温水还很痛,皮肤上并留下一个小白点。
试验结论:新时代青年和facecat二人对灯火灸法的使用和描述基本正确,如果大家也愿意试验,请注意以下几点:不要重复我的错误
1、记得旁边放盆凉水,因为下灸后很痛,蘸一下凉水会舒服很多。
2、还要事先准备好烫伤药膏,我因为没有准备,所以现在还很痛,大家记得这一点。
3、如果没有听到趴声,需多蘸香油,并在下灸时在皮肤上停留时间稍长,但也不要超过1秒钟。现在我已经备好了烫伤药,今晚我准备再试试用其它的油,如花生油等。明日我会将试验报告贴出。
               转自百度贴吧 > 中医吧 作者: 向日葵同学 2006-5-9 12:19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7 19:0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罗诗荣老中医灸疗经验介绍
罗诗荣, 男, 生于1923 年, 安徽合肥人氏, 主任医师, 现为杭州
市、浙江省、国家级名老中医, 杭州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 年矢志岐
黄, 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 年悬壶杭州开业针灸从医。1958 年参加
联合诊所(杭州针灸专科医院) 至今, 从事针灸临床50 余年。罗老
重视督肾证治, 善用“铺灸”疗法, 享誉海内外。曾发表“铺灸治疗寒
湿痹”、“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 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 余
篇, 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 获浙江省
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其多次荣获杭州市、浙江省劳动模
范称号, 1989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老临证50 余年, 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
杂症而取得较好疗效, 享誉海内外。现将其临证点滴
介绍如下。
重视督肾证治, 擅用“铺灸”疗法
“铺灸”又称长蛇灸, 是罗老在国内独一继承和
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 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
劳顽痹之证。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 以白天为
宜。取督脉, 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灸料以斑麝粉、大
蒜泥、陈艾绒组成。
操作时令患者俯卧, 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 上
常规消毒后, 涂以蒜汁, 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
粉, 斑麝粉上铺5 cm 宽, 2. 5 cm 高蒜泥一条, 蒜泥
条上再铺以3 cm 宽, 2. 5 cm 高锥形艾炷, 点燃艾炷
头、身、尾3 点, 让其自然烧灼施灸, 燃尽后, 再铺上
艾炷灸治。灸2~ 3 壮, 灸毕移去蒜泥, 用湿热纱布轻
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 让其自然出水泡, 在此期间
严防感染。至第3 d 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 揩干后搽
以龙胆紫药水, 覆盖一层消毒纱布, 隔日1 次, 直至
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灸后1 个月内饮食忌生冷
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慎洗冷水, 可用温水,
避风寒, 忌房事, 全休1 个月。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
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
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孕妇
及年幼老弱者或阴虚火旺之体, 不适宜用本法治疗。
1. 支气管哮喘案 患者, 男, 16 岁, 农民, 1980
年7 月16 日初诊。咳喘气急反复发作10 余年。形
体消瘦, 面色苍白, 自汗畏风, 易外感, 呼吸短促, 舌
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法当温肾壮阳助运, 补肺益气
固表。铺灸2 壮。经铺灸治疗后哮喘3 年未发, 参加
劳动至今。未服其他药物。
  按 哮喘一证, 病由痰浊内伏, 感新邪触发, 肺
失宣降所致。本例证系幼年外感伤肺气, 后天失于调
养, 哮喘又反复发作, 肺气受损, 病久不愈, 累及脾
胃。“脾为生痰之源”而致痰浊伏肺。“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肾气虚易外感, 而致咳喘频作, 缠
绵难愈。遵治病求本之训, 用“铺灸”法治之, 取其温
肾壮阳助运以化宿痰, 补肺益气固表以绝诱发之因,
从而使多年痼疾治愈。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患者, 女, 28 岁, 农民。
1983 年7 月28 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 年余。
面色萎黄, 神倦乏力, 纳少口淡, 四肢欠温, 畏寒喜
暖, 经少带多, 便溏, 关节晨僵, 两手指、腕及踝关节
呈对称性棱状畸形, 肿痛, 昼轻夜重, 行动艰难, 颈部
活动受限, 舌淡胖, 苔薄白, 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
湿因子(+ )。法当补肾壮阳散寒, 行气活血通络。铺
灸2 壮。10 月25 日回访, 各关节肿痛消退, 指、腕、
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 生活自理, 能做家务。12 月
27 日来院复查: 抗“O ”正常范围, 类风湿因子(- )。
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 均属正常, 经追访2 年, 症
状稳定, 一直参加劳动, 未服其他药物。
按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 常由素体
阳虚, 卫外不固, 复感风寒湿邪, 迁延日久, 内舍肝
肾, 邪留肢节, 脉络痹阻, 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
阳散寒, 活血通络止痛, 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病
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3. 慢性肝炎案 患者, 男, 28 岁, 工人, 1986 年
7 月13 日初诊。右胁下隐痛, 纳呆乏力2 年余。面色
苍白, 两胁隐痛, 腹胀, 食后为甚, 纳差, 厌油, 四肢酸
软, 溲黄, 便溏, 舌淡苔白腻, 脉象细缓。黄疸指数6
u, 麝浊8 u, 锌浊7 u, 谷丙转氨酶151 u, r2谷氨酰转
肽酶99 u; 乙肝表面抗原(+ ) , 核心抗体(+ )。诊断
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期。治拟行气血, 调经
气, 温阳化湿健脾。“铺灸”3 壮。8 月25 日回访, 灸
后两胁隐痛已除, 腹胀消失, 纳食增。谷丙转氨酶、r2
谷氨酰转肽酶转为正常范围, 唯表面抗原和核心抗
体仍为阳性。3 个月后, 经多次肝功能检查均恢复正
常, 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转阴(乙肝三系检查均为阴
性)。在此期间未服其他药物。
按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 肝气郁结, 血运失调,
经气不利, 则两胁隐痛; 肝病及脾, 脾失健运, 则见神
疲乏力, 四肢酸软, 纳呆脘胀便溏。证系肝郁气结, 脾
虚湿阻。用“铺灸”温运气血而疏调经气, 温阳化湿健
脾, 则肝郁解, 脾运健而病瘥也。
麦粒灸治带状疱疹
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 找寻水泡较密集的左右
二处, 俗称“蛇眼”穴上, 在疱疹延伸尾端的前后一二
处俗称“蛇尾”穴上, 常规消毒后, 搽以蒜汁, 各放麦
粒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并且医者用口对准艾炷,
微微吹风, 速燃艾火, 当病人感到灼痛甚时, 即用镊
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 壮
即可。如第2 d“蛇尾”穴处继续出现红色小疹, 可在
这些疹点上再接上法施灸1 次。也可在疱疹局部周
围, 用艾条距皮肤2. 5 cm 左右, 均匀回旋熏灸10
m in~ 15m in, 至局部温热, 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每日
1 次, 连续熏灸3 次。以上灸法, 可使郁热之邪气从
皮毛而出, 达到调和营卫, 疏通经络之效。治疗本病
大多只需灸治1 次, 水疱逐渐焦头结痂, 3~ 5 d 即可
痊愈。如患者, 男, 31 岁, 患带状疱疹2 d 来就诊。视
患者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丘疹, 从右侧腹
胸部向腰背部延伸, 局部皮肤异常痛痒, 诊断为“带
状疱疹”。即用麦粒灸“蛇眼”、“蛇尾”各3 壮, 并用艾
条熏灸局部15m in, 灸后当晚痒痛均减。第2 d 疱疹
已不再延伸, 继续艾条熏灸15m in。第3 d 已见水疱
开始焦头, 刺痛已消。第5 d 疱疹结痂脱落痊愈。
雷火针灸治面瘫
雷火针制法采用4 分水管25 cm 对半锯开, 管
的两片内面涂微量菜油而待用, 将药绒(取艾绒150
g, 丁香、肉桂、乳香、没药等各3 g 研为细末, 过筛后
加入麝香0. 3 g 及少许糊汁待用) 放入管内塞紧。再
将管内药绒敲紧, 分开两半爿水管, 取出如爆竹状的
药绒干, 用一层棉纸糊紧, 外再用桑皮纸糊3~ 5 层
阴干后待用。临症时用酒精灯点燃雷火针, 在施灸部
位垫2~ 3 层草纸, 用点燃的一头雷火针趁热、快速、
重按、烫灼于腧穴15 s~ 30 s, 每次每穴灸3 次, 以
局部皮肤微红不起泡为宜。如患者, 女, 46 岁。患右
侧面瘫2 月余, 经电针、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治疗,
疗效欠佳, 前来我科诊治。视患者右侧面肌麻痹, 右
眼睑闭合不全, 右额纹消失, 鼻唇沟浅, 鼓腮漏气, 不
能皱眉、露齿, 口角左歪, 漱口漏水, 四肢活动正常,
证系面瘫。用雷火针温灸, 以达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
之目的。取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穴用雷
火针熨灸各3 次, 使局部皮肤微红、不发泡, 每日1
次。经灸治, 症状逐渐改善, 12 次后改隔日1 次, 共
治22 次而获痊愈。
化脓灸治哮喘
化脓灸取效的关键是促使其灸后化脓为要。罗
老施灸非常重视灸疮的发与不发, 强调灸后贴淡水
膏时, 须食鱼腥或饮酒等发物3 d~ 5 d, 促成灸疤化
脓。若不发, 可继食发物, 并在灸疤处热烫, 促其化脓
得灸疮为要。常用本法治疗一些哮喘、慢性胃肠疾
患, 预防中风或作强身保健治疗。罗老治慢性胃肠疾
病常取足三里、中脘及督脉之命门穴。治哮喘除取风
门、肺俞外, 必加督脉之大椎、身柱两穴或任脉之膻
中穴。预防中风除取足三里外, 必加悬钟、阳陵泉。体
质虚弱之强身保健而以足三里为主, 酌加督脉之大
椎, 任脉之气海穴。罗老认为, 化脓灸用之得当, 疗效
胜过针刺。如患者, 男, 17 岁。因冬天遇寒常频发哮
喘, 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前来诊治, 其面色 白, 形
体偏瘦, 平时畏寒怕冷, 舌淡苔白腻, 脉细, 罗老认为
其肺肾阳虚, 寒痰内伏遇寒而作。艾灸风门、肺俞、大
椎、身柱、膻中穴各3 壮, 灸疤处贴淡水膏(每日更
换) , 服食酒酿发物3 d。当年哮喘发作逐减, 每年三
伏天灸1 次, 连灸3 年而告愈。
保健强身灸三里
保健强身之道有服滋补药强身, 有饮食调养强
身, 有锻炼身体强身者。但罗老更重视温灸足三里的
保健强身之道。老师常有口头禅说“若要安, 三里常
不干”, 其在每年“三伏”天自己用麦粒艾灸足三里,
坚持了30 余年来作为自己一生保健强身之举。其至
今七十有八, 却眼不花, 手脚健, 身体健康与其艾灸
足三里保健强身有关。《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有“年
过三旬后, 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
老师认为在30 岁过后, 每年伏天艾灸足三里, 灸3
壮, 即可保得一年身体之安康不是没有道理的, 实可
为我们后学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7 19:1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李晓泓 田阳春 李学武 2004-8-10 13:25:0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第23卷 针灸关键词: 天灸 古今研究 概述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 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 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 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 着非常意义。
  1 文献整理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 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 》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 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 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 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 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 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 中极、关元治疗妇人 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痊愈,效 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 达95.93% 。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 朱氏[6]用 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 孕症150例 ,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 [9]用杜仲 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 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 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 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 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李氏[6]在进行天灸 防治绝经 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 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可见天灸疗法不 单纯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局部和全身的治疗 作用。
  药物的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 类新制剂[10]。我国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西药经皮给药制剂 开始投入 使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虽然较慢,但毕竟已起步。人们预测随着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 技术的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从文献资料分析看,透皮吸收制剂 的研究已较深入。由于药物透过皮肤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难以使药物达到所需的治疗剂量, 因此近年来人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促渗剂、药物载体方面等等。马氏[11]认为表皮 的角质 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氮酮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魏氏等[12]在观察阿魏 酸的透皮 吸收时发现:角质层是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去除角质层的渗透系数为完整皮肤的12 倍。另有研究证明[10]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 子的渗透 阻力大大下降。天灸疗法就是一种对穴区皮肤有较强刺激的方法,经过天灸后,局部多呈充 血潮红或起小泡,类似炎症。在此种情况下,天灸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更容易被吸收,是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是个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 物浓度的增加,渗透率也会提高。但皮肤吸收过程会饱和,在固定面积的皮肤上吸收剂量是 有限的[10]。天灸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虽然通过穴区有所渗入,但吸收量毕竟有限 ,是否能 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值得探讨。近年来日本和美国[13,14]在研究灸疗的作用机理 时发现: 灸刺激可诱导施灸局部的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施灸可增加对含有热休克蛋白的纯蛋白衍生 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故认为施灸部位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是作为一种免疫原而激 活了免疫[15]。天灸的药物刺激是否也使施灸局部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原激活了免疫 ,或者产 生某种特殊的新物质,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这将对揭示天灸作用原理的本质产生重要 的影响。当然天灸用药的药性及渗透率、天灸贴药的时间、天灸取穴的特异性等诸多因素亦 对天灸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天灸疗法是一种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方法,至今,临床还在应用该法治疗某些疑难 病症,效果显著。但毕竟该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虽然正常天灸的发泡仅涉及表皮 层,泡愈后不留疤痕,但部分患者接受起来仍有顾虑。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 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尤其是借着透皮吸收制剂研究的启发,将天灸法获取疗效的核心东西挖 掘出来,并依此改良天灸方法,把天灸方法变成一种更易被患者接受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 的方法,使天灸这朵中医灸疗古老的奇葩绽放出创新的光芒,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 大贡献。
  李晓泓,女,39岁,学硕士,副教授
  参 考 文 献
  1,孙 伟.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 陕西中医, 1988,(5):207
  2,施亚萍.发泡膏治疗痛经82例. 江苏中医, 1990,(2):36
  3,耿凤兰,于诺理.轻粉蒜泥灸阳溪治疗牙痛. 中国针灸, 1995,(1): 56~57
  4,龚荐纯.斑蝥麝香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痛498例. 中国针灸, 1990,10(2): 13~14
  5,刘炳权.三伏天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9,(3):1
  6,朱士顺.斑蝥鸡矢膏冷灸治疗小结. 江苏中医, 1987, 8(10):29
  7,谭支绍.中医天灸疗法. 广西: 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1. 7~9
  8,杨 桦, 詹贵成, 易 红,等.黄连膏药透皮吸收的研究. 中草药, 1995,26(7):366~3 67
  9,董兴海,陈 刚,张经芬.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3):141~143
  10,梁秉文.经皮给药制剂.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1,99,109
  11,马庆晏,秦 洁.皮肤的生理特点与透皮吸收. 生理学通报, 1997, 32(10): 24~26
  12,魏 莉, 蔡贞贞, 徐莲英.阿魏酸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中成药, 1998,20(6): 1~2
  13,Kobayashi K. Induc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hsp) by Moxibustion. Am J Chi n Med, 1995, 23(3~4):327
  14,小林和子. 钅 咸灸刺激と热シヨツ クタンパク质, あるいは ストレスタンパク质との关连性一画像解析装置による分析. 全日本钅 咸灸学会杂讠 志 , 1991, 41(1):83
  15,陆静译.运用电子灸诱导纯蛋白衍生物反应性淋巴细胞.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5, 17(3):61
  16,李学武,李晓泓,张露芬,等. 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中国骨质 疏松杂志, 1998, 4(3):58~61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17 19:1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灸法预防:灸法亦可扶阳化瘀,延年益寿,古代灸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督脉的命门、大椎、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穴(双)、每次灸五壮,均有补肾填精助阳、防止衰老和预防痴呆的效果。

作者: 静虚斋主    时间: 2006-5-17 23:2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6楼,你这个东东是不是坎离砂翻版啊?

作者: 静虚斋主    时间: 2006-5-17 23:3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灸法预防:灸法亦可扶阳化瘀,延年益寿,古代灸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督脉的命门、大椎、膏肓、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穴(双)、每次灸五壮,均有补肾填精助阳、防止衰老和预防痴呆的效果。
    保健灸,如何?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5-19 18:4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湿疹,灸疗怎样做?
   请高手赐教!
作者: 安安    时间: 2006-5-22 15:12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女、42岁,身体一般,脸颊有黄褐斑,能不能灸?怎么灸?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23 18:2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5/23 06:2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安安2006/05/22 03:12pm 发表的内容:
女、42岁,身体一般,脸颊有黄褐斑,能不能灸?怎么灸?
  黄褐斑   与肝经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取穴:  1、关元   肾俞   血海   曲池
            2、神阙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以上两组,每日一组温和灸,每穴15分〔潮红为度〕。
作者: longge123456    时间: 2006-5-25 18:3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一:請问如何解决口干甚至嘴唇起泡等上火现象,二:热天灸疗往往让人难以忍受而坚持不了,怎么办?三:女性的经期在治一般病时可否灸,量如和掌握?有的妇科病在经期如和治,比如痛经?盼高人指点,多谢!另我接触过马少群的温灸发,有的常见病沒有明显疗效,总覺的沒有說的那么有用。
作者: longge123456    时间: 2006-5-25 19:1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我的一个重庆的师兄曾在北京和马少群先生的徒弟學过,而且还改进了温灸的操做方方法,自己发明了温灸袋,更便于使用灸罐。但他讲也有不少病沒明显效果,他主要是做理疗治痛症(一般难缠的內科病病人也不会让你用什么灸疗來治,他们更愿意上大医院,因爲那样更“保险”),所以检验它對内科病的效果的实踐就少些,后來他覺得温灸治常见的頸肩腰腿痛要么效果不明显要么太慢病人等不了那么长的疗程,所以他现在很少用灸疗治痛症了,而用巨钩针疗法(一种溦创手术)了。請问有沒有高手用灸疗治了较多的痛症有明显的效果的,要自己的亲身经驗。书上的东西很多和实际差太远,现在我再去书店很少买书了,因爲很多都是垃圾,好东西别人不愿讲啊。

-=-=-=-=- 以下内容由 longge1234562006年05月25日 07:22pm 时添加 -=-=-=-=-
我也访过一些医生,都太保守,可能中医大多如此吧!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26 18:1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longge1234562006/05/25 06:38pm 发表的内容:
一:請问如何解决口干甚至嘴唇起泡等上火现象,二:热天灸疗往往让人难以忍受而坚持不了,怎么办?三:女性的经期在治一般病时可否灸,量如和掌握?有的妇科病在经期如和治,比如痛经?盼高人指点,多谢!另我接 ...
      一、生地20 元参15 首乌15   水煎服
      二、热天灸要在比较好的通风环境下进行。
      三、气血淤滞:取任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中极、血海、地机、次髎、合谷,肝气不舒加太冲,寒湿甚加水道、大赫。可隔 姜灸 。                              
         肝肾亏损;取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背腧穴;
         关元、脾腧、肾腧、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火衰加命门。可隔附子饼。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5-26 18:1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longge1234562006/05/25 07:19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一个重庆的师兄曾在北京和马少群先生的徒弟學过,而且还改进了温灸的操做方方法,自己发明了温灸袋,更便于使用灸罐。但他讲也有不少病沒明显效果,他主要是做理疗治痛症(一般难缠的內科病病人也不会让你印?..
    颈肩腰腿痛的治疗,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才能奏效。我一般以艾灸为主,视情形佐以药物、推拿、刺络、拔罐等方法,感觉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书要挑一些比较权威的,还是有用的。

作者: 安安    时间: 2006-6-2 14:3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czphx2006/05/23 06:20pm 发表的内容:
  黄褐斑   与肝经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取穴:  1、关元   肾俞   血海   曲池
            2、神阙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以上两组,每日一组温和灸,每穴15分〔潮红为度〕。
   谢谢!我可以试一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6-8 18:42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隔姜灸疗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进行艾灸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有独特的疗效,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取鲜生姜切为2mm厚的薄片,以三棱针或针灸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把姜片置于中极穴(肚脐下4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气海穴,既可三穴同时施灸,也可分别施灸。将艾绒捏成花生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此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见效。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3~5mm的姜片,厚约3~4mm,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1mm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3g、半夏3g、公丁香0.5g、麻黄5g、细辛2g、麝香0.2g。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mm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中国中医药报)
__________________
视频http://211.64.79.30/acu/cz_net/03jiu//avi/320204.avi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6-13 15:01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6/13 03:03pm 第 1 次编辑]

很用又很方便--------马氏温灸法
冰台  
马氏温灸疗法创立者马少群先生(1903--1992)于1934年入浙江宁波方针灸学社函授学员,学员证号1797号。时该社《温灸学讲义》由张俊义编于1935年铅印本,介绍日本国温灸术,马少群改进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研究并广泛免费诊治病人,并印《温灸疗法简介》向全国义务传授温灸法,该疗法六十年代影响扩由天津传播行至全国,根据全国各地患者和医生回馈信息,收集掌握量临床实线经验,曾在60~70年代编写过《温灸实践》《国温灸》《温灸治疗脏病》《温灸研究与实验》等油印本资料内部出版,记载六十年代全国温灸疗法治愈量各种病例,其《温灸研究与实验》一书详尽记载全国各地使用马氏温灸治疗量病例治疗过程,包括对肿瘤、白血病灸治探索治疗经验。《温灸治疗高血压及脏病》一文曾在《国针灸杂志》 1981年第三期刊印出版。曾有一本《马氏温灸法》1994年4月由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至今全国部分地方以及港澳台和国外部分国尚有少数人仍在研究运用此温灸法。值得一提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脑血管病,经医治疗效果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已流传七十余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从事针灸年医者甚至还从未曾听说过。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根治效果,打破医可根治神话。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子宫肌瘤)等。有良治疗效果。对癌症、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细菌、病毒感染引传染性疾病也有较效果。该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肌炎。动脉粥样硬化,绞痛,肌梗塞,冠病,率失常,风病,肺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治疗都适用。
  本人根据马氏温灸法方法做些改进,改进后温灸法有三优点:(一)美观看产生视觉美;(二)不会烫伤病人;(三)固定拆卸方便;(四)只有气味没有烟雾。改进方法用于临床六、七年,一直觉得非常用,所有灸法惟此为吾最。马氏温灸患者管男女老少基本都能接受,而医务人员因为担会烫伤病人也用手持施灸,所以用随时守候病人身旁,只须到时间取就行,解放医者劳动力,一个人可以同时灸治五六个病人也会累。这些年临床也有些粗浅经验,治过一些冠病、高血压、脏病、肠胃病、风偏瘫等确实特效,用于保健灸也很实用,一般保健温灸十天半月灸来整个人会红光满面,饮食欲增加,浑身有劲,老年慢性病患者特别适用此法。在此向介绍几个病例:
曾用马氏温灸法治一风偏瘫者(兼有患尿毒症肾坏死),男,68岁,彼时因脑溢血瘫痪住院医已治疗一月无效回,请用马氏温灸法,温灸十天后该病人竟由当初能坐起变为可自已扶着墙行走几步,后继续治疗恢复常痊愈,惜因尿毒症肾坏死一年半后终死亡。
四年前本人用温灸法治过一位63岁妇女膝关节肿胀疼痛,病人当时由老伴扶着来,因痛厉害行走非常困难,自述此关节断断续续痛己三年,这三年里腿一直能弯曲蹲,素有胃病气胀、失眠、怕冷、经常感冒。时值六月旬天气己炎热,却连微风都敢吹,这些年再热也从来敢用空调。用温灸治疗二次后膝肿痛减,治半月后自述己可以吹空调冷气,胃病也有转,食量增加,失眠有改善。一直坚持温灸两个月,膝己可以完全常起蹲,温灸这两月病人自述从未感冒过。至今己四年,回访病人一直膝未再痛过。
又曾治一朋友(女性,成年)感冒烧37.8度,灸风门/阳陵泉25分钟后病人自觉清醒,测37.2度,午又灸一次即愈,次日常工作。
三年前曾治一Ⅱ型糖尿病人,男,65岁,消瘦,有高血压,体虚弱,治疗以十天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两天,灸九个疗程(三个月),期间未服其它降糖降压药物,治疗期间做过两次检查高血压血糖均一直常范围,治疗期未感冒过(以前常感冒),三个月来面色由青白变为红润,满头白居然有部分有变黑趋势,最关键消瘦之体重增加5斤,该病人至今身体健康。
广州一朋友按介绍温灸方法施灸,治一位30岁妇女子宫肌瘤约2cm,坚持温灸一月半,各种症状消失,再去医院复查子宫肌瘤己见。
类似病例极,由此可窥马氏温灸法疗效之一斑。
  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个穴位(1--10个),施灸过程勿须手持麻烦,固定于穴位之坐卧均可治疗,还可以边灸边看电视看书等,病人温灸时甚至可以走动,非常方便,每次灸时长短可自行调控(20分钟---8时均可),治疗过程病人只觉得温热舒服,而且非常安全会担烫伤感染。灸治过程也基本有味无烟,室内空气较,没有直接灸和艾条灸那种满屋烟雾让人烦,也没有泡灸和直接灸那种刺激痛苦和遗留疤痕,本人曾用艾柱直接灸法灸过自已曲池穴,起泡后留个疤痕疙瘩两年至今还消失,而且灸时有刺激痛苦。本人认为,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温灸疗法优越性更容易让人接受。

作者: 猎人    时间: 2006-6-15 18:4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杨生军2006/03/22 08:49pm 发表的内容:
我建议您取穴改为后上背酸痛点,比如陶道、灵台、督俞。配合食用薏苡米加糖煮粥吃,效果当更好。
    如果试用我们的方法---轻松灸,该当即见效。
杨医生:您好!
   我于今年3月下旬出现腰和右腿酸痛,经医院医生检查〔拍片〕,诊断为 腰2、3、4、骨质增生〔腰2向前突0.3cm〕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经过服用中药及针灸、推拿治疗,已经两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什么好转,经常从臀部及大腿外侧、后侧、小腿酸痛,脚背和脚指麻麻的,晚上痛得很难睡觉。杨医生,您的“轻松灸”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做灸疗,由于我不懂,尽量详细一点,好吗?企盼, 不胜感谢!
   再次请求!

作者: 猎人    时间: 2006-6-16 17:2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杨医生:您好!
    水分在什么位置?
作者: 一毛不拔    时间: 2006-6-18 14:02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longge1234562006/05/25 07:19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一个重庆的师兄曾在北京和马少群先生的徒弟學过,而且还改进了温灸的操做方方法,自己发明了温灸袋,更便于使用灸罐。但他讲也有不少病沒明显效果,他主要是做理疗治痛症(一般难缠的內科病病人也不会让你印?..
我在临床中发现治疗疼痛,关键还是取穴,有时取阿是穴立杆见影,有时却没有疗效,有时在痛区附近取穴也是如此,没办法,选取本经远出穴位,效果也是效与不效参半,学识未到,不得以只得一个一个的找,看病人的毅力了 ,有同道可一讲讲经验啊
作者: 释然    时间: 2006-6-20 02:0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佩服楼主对灸法孜孜不倦的追求.本人也很想多用灸法,只是苦于通风所限,难以施用,看到楼主所转"马氏温灸法"(69楼, 改良后的)精神为之一振,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吗?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6-20 18:56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马氏温灸法”之所以无烟,最主要是把艾绒放置于温灸筒内,点燃后置于室外,18-25分钟〔此时艾绒的烟开始少了〕,便可使用。
作者: 释然    时间: 2006-6-22 07:3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Thanks.( Sorry, I cannot type in Chinese today.)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6-29 00:3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6/29 00:32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一毛不拔2006/06/18 02:02pm 发表的内容:
我在临床中发现治疗疼痛,关键还是取穴,有时取阿是穴立杆见影,有时却没有疗效,有时在痛区附近取穴也是如此,没办法,选取本经远出穴位,效果也是效与不效参半,学识未到,不得以只得一个一个的找,看病人的毅力了 ,有同道可一讲讲经验啊
   我认为辨证与选[经]穴,都很重要。治疗疼痛也是一样。
作者: 77    时间: 2006-6-30 00:1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一女,38岁,已 2个来月没有来月经,经妇科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已注射过“黄体酮”,还是没动静。
    请教如何处理?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6-7-1 20:1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确认没有怀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 15:4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772006/06/30 00:10am 发表的内容:
一女,38岁,已 2个来月没有来月经,经妇科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已注射过“黄体酮”,还是没动静。
    请教如何处理?
      有没有更详细的资料?
作者: 77    时间: 2006-7-2 16:2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灵异怪医2006/07/01 08:13pm 发表的内容:
确认没有怀孕?
已确认没有怀孕。想用中药或者灸法治疗。
作者: 77    时间: 2006-7-3 17:3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昨天,去医院诊断为肾虚引起的闭经。应该如何调理?
作者: 77    时间: 2006-7-3 18:0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77在 2006/07/03 06:07pm 第 1 次编辑]

隔姜灸 视频及讲解
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薄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当灼痛时,将姜片稍许上提,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灸;也可在姜片下衬些纸片再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视频http://211.64.79.30/acu/cz_net/03jiu//avi/320204.avi
   
作者: longge79    时间: 2006-7-9 13:3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下面引用由772006/07/03 06:05pm 发表的内容:


隔姜灸 视频及讲解
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薄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当灼痛时,将姜片稍许上提,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灸;也可在姜片下衬些纸片再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 ...
贺普仁的《灸具灸法》一书可参考一下。

-=-=-=-=- 以下内容由 longge792006年07月09日 01:39pm 时添加 -=-=-=-=-
马氏温灸对不孕亦有方法!
作者: 艾薰保健    时间: 2006-7-11 08:2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从久”,灸法关键在于坚持。肾虚闭经:无非是选取肾腧、命门、脾腧、三阴交、归来、水道、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最好还是请别人来灸,然后自己配合灸肚脐。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2 07:4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三伏天灸是以中医“冬病夏治”、“天人相应”的思想为指导,于每年最炎热的三伏天里在背部贴以辛温走窜、逐痰行气的药物,以达到温阳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痰,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
    适应症:鼻炎、体虚易感冒、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各种虚寒性慢性疾病。本年度[2006]天灸时间:
初伏:(公历)7月20日,星期四
中伏:(公历)7月30日,星期日
末伏:(公历)8月9日,星期三
加伏:(公历)8月19日,星期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2 07:4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7/22 07:52am 第 2 次编辑]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中的一种,它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三伏"天灸"疗法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根据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原则以特定的中药组方制成药膏,在"三伏天"的炎热季节, 敷帖特定穴位以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理伤科在秦渭志主任的带领下,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将天灸疗法大量用于临床, 以其“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 得到广大群众青睐。
        
   其方法:为先将精心选取的中药打磨成粉,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锅中,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膏状,制成天灸药膏备用。用时取油纸一张(1×1cm), 置药膏于油纸上,涂上薄薄的一层,加麝香少许于药膏表面,根据疾病的不同和三伏天的不同时间敷帖于颈、背、腰部的督脉、膀胱经的不同穴位上,贴敷约4~8小时,但具体的时间可因人而异。最好坚持连续3年以上天灸贴药,这样可获得比较巩固的疗效。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局部出现痒、痛、起疱等不同反应,可提前去除药膏;反应不明显的可稍延长敷贴时间。产生的水疱可以用红药水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但须注意在进行敷贴治疗的当晚不可洗澡。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顽固性呼吸系 统疾病 。天灸疗法还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并因其温通经络、祛 寒逐痹的作 用而对胃痛、腰痛、关节痛等各类痛症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6-7-22 07:4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领教了!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2 07:49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三伏天灸”疗法答患者问
        [2005-7-26]  
    我院“三伏天灸”疗法现已贴药两次,很多患者及家属仍不断来电询问“三伏天灸”的有关事宜,现再予补充答复说明如下:
    问:“三伏天灸”的具体时间是哪几天?
    答:“三伏”天是指每年的夏至后第三、四个“庚”日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每年时间不同,今年“初伏”是7月15日,“中伏”是7月25日,“末伏”是8月14日。为了增强疗效,我科在8月4日增加一次加强灸,能在这四天来贴药最好。
    问:错过这四天还能来贴药吗?
    答:可以。如果是7月15日未能前来贴药,可于7月25日来贴药,最后一次推迟至8月24日,同样是贴药4次。因多种原因未能在以上时间贴药,可以在“三伏天”这段时间里(7月15日至8月24日)的任何一天来贴药,也有较好的疗效。
    问:外地患者能否带药回去自己贴?
    答:“三伏天灸”的药物芳香易挥发,即制作即贴药治疗最佳,另外,自己贴的话,穴位的定位可能也不准确。
问:什么病种适合“三伏天灸”?
    答:根据我科20多年来对贴药疗效的跟踪观察,以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虚容易感冒等病的疗效最佳;其次对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多种消化不良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如能坚持贴药3年,对预防复发有很理想的效果。
    问:“三伏天灸”有什么禁忌症?
    答: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辛窜药物,因此怀孕妇女忌贴药。其他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也不适宜贴药。
    问:患者正逢哮喘发作期,能贴药吗?
    答:“三伏天灸”是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哮喘等病的复发,如遇哮喘正发作时,除了贴药以外,还应到内科或儿科看医生,对症治疗。
    问:贴药时间以多长为宜,当天晚上能洗澡吗?
    答:贴药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但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一般小孩及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冲凉。
    问:如贴药后出现皮肤上起泡怎样处理?
    答:由于所敷贴的多为辛香刺激的药物,比较敏感的患者会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正常现象。起泡时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但如果并发感染就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处理。
    问:每年“三伏天灸”的时间一样吗?
    答:不一样。每年三伏天都在7月~8月天气最炎热的时间,但具体时间略有同,每年贴药的具体时间我们都会在贴药前在多种媒体上提前预告。
    问:“三九灸”与“三伏天灸”有什么不同?
    答:“三伏天灸”是选择在每年的三伏天治疗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三九灸”则是选择每年天气最寒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最容易发作的时间进行巩固疗效的方法,结合起来做疗效更佳。
    问:今年的“三九灸”是什么时间?
    答:“三九灸”的时间是固定的,即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二、第三、第四“九”,今年三九灸的具体时间是12月31日、1月8日和1月17日。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3 08:3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三伏天灸别急着冲凉
三伏天灸贴药是什么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属于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在天人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酒、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熬成膏剂,直接贴敷于穴位,通过腧穴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整肌体内在的生理功能,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天灸的时间多选在每年的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天
,也因此被称为“三伏灸”和“三九灸”。
  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三九天阳气收藏于人体内,而此时却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三九天灸可以借药物之温热之性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减轻病患的症状,减少疾病的发作。
  “三伏灸”、“三九灸”除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外,对于常见的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疗效亦佳。
  “三伏天灸”禁忌症
  “三伏天灸”首先将药物放入沙锅,共研成粉,用时以姜汁调成膏状,做成约1cm×1cm大小的方块状药饼,在其中央挖一小孔加入适量名贵药材作为药引,然后用约3cm×3cm胶布固定敷贴于所选穴位上,成人贴敷3~4小时,儿童贴敷1~2小时,但具体的时间可因人而异,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一般小孩及皮肤较嫩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冲凉。
  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药物,因此怀孕妇女忌贴药。其他如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2岁以下的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都不宜进行敷贴治疗。
  由于所敷贴的多为辛香刺激的药物,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会出现起疱现象,甚至疱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正常现象。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起疱时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但如果并发感染就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贴药的同时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李伯患哮喘病已经20多年,每年发作气喘、咳嗽、呼吸困难七八次,特别是一到冬天,气候转变时更易发作,是急诊科的常客,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三年前,连走路都觉得喘不过气来,多方求治,就是不能阻止复发。两年前在一次晨运时听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三伏天灸贴药治疗哮喘的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贴药。当年哮喘只发作了3次,而且气喘、气急症状明显改善。第二年三伏天灸李伯不仅自己来贴药,还带来了另外两位哮喘病友,当年冬天只发作了一次。
  提醒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三伏天灸的具体时间是:7月20日(初伏),7月30日(中伏),8月9日(末伏),8月19日(加强伏)。地点为门诊大厅,患者可提前到本院针灸科预约,也可于当天(早7时~晚6时)贴药时诊治。
  因多种原因未能在以上时间贴药,可以在“三伏天”的第二天(即7月21日、7月31日、8月10日、8月20日)来贴药,也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7-23 08:42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除三伏三九 24节气均可"灸"

三伏天近,一年一度的“天灸”明天将在广州各大中医院摆开“阵势”。近年来,这种利用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特定疾病的传统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去年的这个时候曾出现过数万广州人参与“天灸”的盛况。
  事实上,在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里,不同的时节因气候不同容易造成人体某个部位或脏器的疾病高发,因此,中医会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与该时令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或贴药)治疗,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作用。它正是中医穴位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防治疾病方法,而在全年最热的三伏天,和最冷的三九天进行“天灸”正是“节气灸”的其中的一种。
  此外,专家提醒,在热吹的“天灸”风中,专家提醒,要治病不是“随大流”去贴个药就行的,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天灸”的疗效,很有讲究。
  文/本报记者邱瑞贤、王湘
  通讯员黄桃园、方宁、胡延滨、吴远团

  认识“节气灸”
  人体随节气调理抵抗力强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告诉记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对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人与天地互相影响,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理,才能更好防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月~9月最多,而在12月~次年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月~9月最少,而12月~次年1月最多。又如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血中T3 、T4浓度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人体若能掌握节气规律,根据不同节气进行艾灸,可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复发。

  “节气灸”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
  消化系统:胃脘痛、胃肠神经功能症、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
  心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病、男性性功能障碍、遗尿。
  其他:过敏性鼻炎、痛风、偏头痛以及保健防衰老。

  聚焦“三伏天灸”
  贴敷时间因人因药而异
  据了解,中医的灸治疗法有火热灸法和非火热灸法两大类,天灸是后者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又称“发疱疗法”。它是在三伏天,采用中药中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捣烂调糊,再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从而治疗疾病,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能贴敷太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的副主任医师刘悦表示,这对于小孩而言就更要注意了。

  贴药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贴药后,人的皮肤都有发热感和灼痛感,各人的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即使能忍受也不要贴敷时间太长,因为皮肤需要“呼吸”。家长带孩子贴药后,一定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皮肤变化,贴药处若出现红斑或水疱就要赶紧小心撕掉。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则表示,在不同的医院天灸会因为药物配方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贴药时间也会不同。如果在该院进行治疗,成人一般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小孩的时间更短,耐受力较弱的孩子敷10分钟就够了。因此,最好在贴药时咨询一下医生,自己该贴多久,效果会更好。如果过烫应即时告知医生,以免灼伤皮肤。贴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万花油保护皮肤。艾灸后如果出现水疱,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到医院处理或涂烫伤软膏。   

  别指望“一贴搞定”
  对于哮喘等顽固的慢性病,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三伏敷贴的办法效果就很好。然而,正因为其是慢性病,就不能指望“一贴搞定”。专家表示,“天灸”也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身体对药物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表明,要提高肌体的免疫力,特别是老年患者,起码要坚持三年以上才有明显效果。“中途停止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等于白贴。”刘悦说。而且,“三伏天灸”是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哮喘等病的复发,如遇哮喘正在发作时,除了贴药以外,还应到内科或儿科看医生,对症治疗。
  有些外地患者不能长时间留在广州完成从初伏到末伏共5次贴药的天灸疗程,希望能把药带回家自己贴。医生表示,“三伏天灸”的药物芳香易挥发,即制作即贴药治疗最佳,另外,自己贴的话,穴位的定位可能不准确,由专业医生选定穴位贴药,效果才有保证。

  
  时间:7月10日(伏前加强)、7月20日(初伏)、7月31日(中伏)、8月9日(末伏)、8月18日(末伏加强),共5次为一个完整贴药疗程。
  “节气灸”的时间与主治病证
  季节  
  春天 阴尽阳生  
  夏天 阳盛阴衰  
  秋天 阳尽阴生  
  冬天 阴盛阳衰

  节气日期
  立春2月4日、5日
  雨水2月18日、19日
  惊蛰3月5日、6日
  春分3月20日、21日
  清明4月4日、5日
  谷雨4月20日、21日
  
  立夏5月5日、6日
  小满5月21日、22日
  芒种6月5日、6日
  夏至6月21日、22日
  小暑7月7日、8日
  大暑7月22日、23日
  
  立秋8月7日、8日
  处暑8月23日、24日
  白露9月7日、8日
  秋分9月23日、24日
  寒露10月8日、9日
  霜降10月23日、24日
  
  立冬11月7日、8日
  小雪11月22日、23日
  大雪12月7日、8日
  冬至12月21日、22日
  小寒1月5日、6日
  大寒1月20日、21日

  主治病证
  寒湿痹证 (即关节痛)、腹泻
  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中风
  冠心病、高血压
  (无)
  
  中风
  腹泻
  腹泻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荨麻疹
  哮喘
 
  中风
  慢性支气管炎
  过敏性鼻炎、感冒
  过敏性鼻炎、感冒、肠胃病、高血压、眼疾
  冠心病、高血压
  中风、冠心病、胃脘痛、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中风、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
  虚劳百损、寒湿痹证
  感冒
  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哮喘
  哮喘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6-7-23 14:38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先生的灸法真是精纯!学习!
作者: 净宁居士    时间: 2006-7-26 19:2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阿弥陀佛,功德无量。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0:2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珍视我们的宝贝——传统灸法
谢锡亮提出用灸法防治艾滋病      记者 白晓芸
      
  谢锡亮的大名,记者在中医学院念书的时候就有耳闻。他作为近代针灸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在山西省侯马市默默耕耘,50余年如一日创办“澄江学派针灸医学研究所”,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培养针灸人才。知道他的人都很敬仰他,有一位校友曾对我讲:“别看我是针灸系的,在谢老给我们讲课前,我对针灸其实谈不上了解,但是听谢老讲课后,我才真正知道针灸应该怎么学,并深深地热爱上了她。”
  一个春雨绵绵的午后,不曾想这位令人尊敬的老者在我一位校友的陪同下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随身的包里竟是厚厚一摞资料。没顾得上喝一口热水,谢老已在说明此行的目的:“我就是想呼吁一下,救救传统灸法,这么好的方法,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眼看着她被淹没。”谢老话讲得很急切,“你看看”,谢老从资料中抽出一份《北京晚报》,是2004年4月19日的报纸,在第46版上,有一篇题为《专家呼吁抢救中国灸》的文章,“我认为媒体应该多发一些这样的文章,唤醒人们,千万不能把宝贝丢掉。”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就记者的提问,谢老为我们娓娓道来。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灸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患者首先是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改善,逐渐化验指标也会相继转阴,尤其是病毒复制标志转阴,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减弱或消失。此外,灸法对阳痿、早泄、遗精、遗尿、长期发热、哮喘、眩晕、贫血、胎位不正、子宫出血、经常感冒、小儿发育不良、结核病、胃肠病等效果良好。总之,只要是慢性病、常规医疗没有办法的病,用传统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法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说,现在灸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欧美国家,从来只重针而不重灸;二、艾灸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时间太久,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
  但据谢老讲,其实用灸法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痛苦,因为直接灸法的艾柱如麦粒大小,每穴只灸7~9壮,长期施灸,只会出现一个豆大黑痂,停灸后20~30天即可脱落,以后和正常皮肤差别不大,或遗留黄豆大一个浅斑痕。例如灸法治乙肝的穴位主要在背部或下肢,不会影响美容。在临床上他发现,中老年人患疑难重病、慢性病,或是保健,都能接受灸法,而不会在乎小小斑痕。另外,因为灸法用的是极细的艾绒,量很小,不会产生太多烟雾。日本人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之气味芳香,还能净化空气,对人体无害。有人用红外线照射代替灸法,但红外线照射没有艾的药理作用,与灸法疗效不会完全相同,虽未见对比,也可能不会超越灸法之效果。谢老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治病,解除痛苦,不能单求方便、省事,而不追求更高的疗效。至于经济效益,灸法治乙肝,每人不过两三穴,4~6个点,每穴不过7~9壮,3~5分钟即可灸完一次,十分方便,同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治疗所用的时间还短。治病人多了,经济效益自然也会好的。
  谢老说,灸法种类很多,但对于大病、疑难病,最好选用直接灸法。就是将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最高只有60℃~70℃左右的热力,能耐1秒钟知大热时即按灭,反复施灸,穴位上结痂,再灸不但少痛,反觉舒服,能够坚持,日久见功。用灸法首先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顾虑,医患合作,安置好体位,取准穴位,打个记号,消毒皮肤,将艾绒制成圆锥形之艾炷,上尖下平,直立于穴位之上,用细线香从顶端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首壮燃至一半知热时,医者即用手指迅速压灭或捏起;第二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压灭或捏起;第三壮燃至将尽知痛时即压灭或捏起。每次每穴连灸7~9壮,连灸数日,以后可以隔日一次,若灸2~4个穴,不过几分钟,操作熟练之后就轻而易举了。
  谢老突然话锋一转,他说:“现在艾滋病很猖獗。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性传染病,一旦被感染,不仅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缺陷,而且体液免疫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T4细胞明显降低,T4/T8比值下降。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灸法对病毒性、免疫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科学实验已经证实灸法能增加B细胞、T4细胞,提高T4/T8比值,只是目前尚未见到有人使用直接灸法防治艾滋病的报导。虽然中药、针法有许多资料,也有一定疗效,但放着灸法不用是多么可惜啊!”
  谢老表示,虽已年届八十,如果有机会,他非常愿意用灸法为艾滋病的防治做一些事情。如在艾滋病多发的地区举办短期灸法培训班,以乡村医生作为培养对象,不难,只要二、三天时间就能学会。然后让他们做指导,鼓励病人自灸、家中人助灸,或患者之间互灸,长期下去必见功效。原料花不了几个钱,即便自费患者都能负担得起。倘能和中药联合应用疗效会更好。如果此法行之有效,将是全世界艾滋病人的福祉,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谢老起身告辞了,望着老人在校友搀扶下雨中踽踽而行的背影,记者心中不由得一阵愧疚,灸法传承几千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偏偏在我们手中被弃而不用,是灸法本身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呢,还是作为中医事业的继承者,我们所做的立足于继承的实际工作太少了?继承不够,何谈发扬?这也许是整个中医界面临的问题。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1:43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轉貼﹞《傷寒論》灸法淺探
摘 要:
  《伤寒论》中,除了用方药治疗疾病外,还有多处旁及针灸医术,特别是用灸法治疗疾病的内容。仲景依证立法,依法施灸,既疗常疾,又治危候。或逆者正治,寒则热之;或从者反治,以热治热。既权衡揆度,治病求本;亦明辨寒热,慎防变证。挽狂澜于即倒,扑火势于燎原,疗效极佳。重温仲景的精湛灸术,对于研究艾灸以及纠正当今重药物而轻针灸,重针刺而轻艾灸的不良偏向,具有积极意义。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我国古代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全书除了载有用方药治疗疾病的内容外,还有多处旁及针灸医术,特别是用灸法治疗疾病的论述,体现了医圣的精湛医术和依证立法的治疗原则,对指导用灸法治病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择书中有关灸法的论述,做一粗浅的分析。
1. 逆者正治 寒则热之
  《伤寒论》[1]117 条对太阳病心阳虚证的桂枝加桂汤证记载有:“烧针令其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清代著名医家钱潢[2]在《伤寒溯源集》中对烧针的解释是:“烧针者,烧热其针而取汗也。”即用烧针的方法令病人发汗,汗出则腠理开,若此时外寒从针处侵入,寒闭阳郁,卫气不行,故局部红肿,“核起而赤”。
  《医宗金鉴》[3]曰:“针处宜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这时若迫劫发汗,阳虚阴乘,下焦寒气乘虚上犯心胸,证见气从少腹上冲于心,此即奔豚发作。所以仲景提出在病变部位施灸的方法,即先以艾柱灸针刺处之赤核各一壮,以壮阳热之气,温煦虚阳,散逐寒邪,再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扶心阳之虚。
  又如《伤寒论》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减退,多表现为全身性虚寒证。邪居少阴一二日,病人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知非里热,当是少阴经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所致,此乃少阴病阳虚寒湿证的辨证要点。背为阳之府,又为督脉所过之处,阳虚而寒湿凝滞,总督一身之阳气的督脉先受影响,故其背恶寒。仲景洞察本证,除了用附子汤以温经祛寒除湿外,更兼用灸法,与汤药并进,以增强疗效。书中虽未明言灸何穴,但后世医家一般认为可灸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以培肾固本、振奋阳气。
  对以上寒邪偏盛、阳虚阴乘之证,仲景宗《内经》“寒者热之”之法,均配以火灸,或灸其“赤核”(红肿处),或灸其受邪经络腧穴,皆欲借火灸之攻,以振奋阳气,使寒病得火而散,阳气得灸而复,获温热补益之效。
2. 从者反治 以热治热
  《伤寒论》292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虚寒证吐利,一般应伴有手足逆冷。今手足不逆冷,表明阳虚程度不甚;反发热者,是少阴经阳气来复之兆,说明阳能胜阴,有向愈之机,而不是阳气越脱之候,所以断为不死。仲景明辨此时的“脉不至”,并非阴阳离决,而是由于吐利暴作,阳气乍虚,脉一时不能接续所致,故遵《内经》治病求本的原则,从者反治,以热治热,果断提出“灸少阴七壮”,以温通阳气。阳气通则脉自至,脉至则热退,吐利向愈。
   正如明代医家方有执[4]在《伤寒论条辨》中所说:“阴寒吐利,法当厥逆者,以无阳也。手足不厥冷,则阳自若而脾胃和。……灸 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经以遂其生也。”
清代名医程郊倩[5]也说:“脉之不至,由吐利而阴阳不相接续,非脉绝之比。灸少阴七壮,治从急也。”故灸足少阴经井穴涌泉、原穴太溪、经穴复溜等,以冀降逆气,止泄利,清虚热,益肾气,调阴阳,如此水火升降既济,而使病趋康复。
3. 权衡揆度 治病求本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63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厥阴为三阴之尽,厥阴病大多由他经传变而来,既可由太阴、少阴传入,又可从三阳经内陷,是邪正相争的危重阶段。前条脉微是阴盛阳虚,不能外温四末,则手足厥冷;阳气衰微,阴寒盛极,阴寒迫阳又见烦躁之证,这种烦躁往往属于亡阳的危候。在此危急之时,仲景急用灸法回阳为先,以温阳祛寒。若灸后厥冷依然不见好转,表明阳气衰竭,则为死候。 后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是阴盛阳虚,真阳趋于衰竭,病情十分凶险,使用汤药恐缓不济急,故仲景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辈,而用灸法急救。若灸后阳气来复,手足转温,则病势缓和,是向愈的征兆;如灸后手足不温而脉不至,并见微喘者,则为肾阳衰竭,不能纳气归根的反应,病属危候,多预后不良。故取大艾炷重灸足厥阴经原穴太冲、荥穴行间、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等穴,以冀阳回脉复,手足转温,病趋好转,尚或可治。仲景深悟其中之真谛,危急之中舍药而用灸,足见灸法确有起死回生之功。
正如明代医家龚居中[6]所赞:“火有拔山之力”,“若年深痼疾,非药力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
4. 明辨寒热 慎防变证
  仲景对一些疾病常用灸法进行治疗,但不是不论疾病虚实寒热均加以火灸。一般多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而对阴虚阳盛的热证,则再三告诫忌用。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5条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太阳病脉浮热甚,为表阳闭郁,邪气实盛。
  程郊倩认为:“脉浮热甚,无灸之理,而反灸之,由其人虚实不辨故也。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由此可见,本应解表开郁之证若灸之,不但不能疗疾,反使阳气郁闭更甚,火热内攻,上伤阳络,动血伤阴,继而可见咽燥、吐血、伤津、动血之变证。紧接着第116条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微数之脉即数而无力之脉,多主阴虚火旺。阴虚火旺之证,本应“慎不可灸”,若误用灸法,伤阴助热,使阴血更虚,火热愈焚,“追虚逐实”,使血液散乱于脉中,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
  明代医家汪机[7]在其所著的《医学原理》中指出:“若虚极之人,孤阴将绝,脉浮而大,精神昏短,不能抵敌火气者,不可灸之,灸之即死。”他认为热证用灸,无异于“抱薪救火”。
  清代医家陆以恬[8]也说:“邪症挟热,因灸而益重,是不可不慎也。”其论点皆师承于仲景,可见仲景热证忌灸的认识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极大。
  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汉以前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上承《内经》、《难经》,下启诸家方书,其精于汤药,工于针灸,是一位善于药物、针灸并用的大师。
  仲景除了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依方立药和依法行针之外,还依证立法,依法施灸。既疗常疾,又治危候,或逆者正治,寒则热之;或从者反治,以热治热;既权衡揆度,治病求本;亦明辨寒热,慎防变证,挽狂澜于即倒,扑火势于燎原。这对当今重药物而轻针灸,重针刺而轻艾灸的偏向具有积极意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习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治学精神,又要师古而不泥古,对《伤寒论》中的灸法,除了要师承其法,还应知常达变,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进一步促进祖国医学的发扬和提高。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1:4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czphx在 2006/08/03 10:06pm 第 3 次编辑]

东垣灸法钩沉
盛燮荪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中补土学派的创立者,李氏师承张元素,擅长于内外兼治,在针灸 学术上同样贯穿了以脾胃为中心和补元气不足以治内伤的观点,并有十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明代的针灸专著《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曾辑录其要。名曰:“东垣针法”,惜较简略,于灸法尤未赅备。若据李氏《内外伤辨惑》、《兰室秘藏》,以及其弟子罗天益《卫生宝鉴》、王好古《此事难知》等书中有关灸法的内容,从中可以窥探补土学派在灸法理论上的见识和治症经验,姑以“东垣灸法”冠名以翼之。
1 立灸法能补元气扶正固本之论
东垣认为元气不足是人体致病的基本原因,而元气不足则是脾胃受到损伤的结果,其 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因而东垣又进一步指出:“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矣。”其弟子罗天益同样秉承其以胃气为本的观点,也认为“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身安,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因此,对于因中气不足,中焦虚寒,气阴两虚等所致的内伤杂病,如结阴便血、胃脘当心痛、虚中有热、上热下寒、跗寒等证,除以方药内治外,均可用灸法以补元气。对于脏腑内伤诸疾,东垣每用腹募穴施治,认为“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 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至于外感诸病,李氏认为:“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具体用法,如“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俞。”其从补元气不足立论,从脏腑阴阳与五官九窍的相关联系为理论依据,取背俞腹募以治外感内伤的经验,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明代以来和近世广泛应用在背俞穴贴敷药物以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和预防感冒的冬病夏治法,实是对东垣学派以灸法扶正固本的一种发展。
2 创灸法能升阳泻火以胃气为本的灸疗用穴
东垣认为清浊之气皆从脾出。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脾胃同居中焦,分主升清降浊功 能,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如脾胃功能正常,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脏腑气化合度而无病。故凡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呼气,肾之纳气等等,无不随脾胃之气机升降而发挥其正常功能。若阳气不足则阴盛,阴盛则阴火亢盛而乘土,脾胃升降失常而病,因而李氏特别指出“火与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灸法能扶正固元,温补脾胃,令阳气升而阴火戢敛潜降,脾胃升降有度,阴阳调和而安。其所创以胃气为本的灸疗用穴,取中脘、气海、足三里为主,再据病情加减配穴,一般在中脘、足三里施灸二七至三七壮,气海穴灸至百余壮。中脘为胃之募穴,灸之能使胃中生发之清气上行;气海为元气聚集之所,能生发元气,补下焦阳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既能引阳气下交阴分,引气下行而撤上热,又能“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李氏精于内治,而将其内治的用药组方法则灵活运用到用穴组方,从而丰富了针灸医学的辨证论治内涵。
3 倡用小炷麦粒灸治症广泛
灸法自唐至宋,都用大炷直接灸,艾炷如竹筋大,《千金》有“灸不三分,是谓徒冤”之说,灸后必期化脓以取效。病者有畏惧灼烙之苦而不愿接受者,如南宋时的《备急灸法》一书中就有“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艾火,嗔怒而去。”的记述。故宋代以后,隔物隔药灸法盛行。东垣及其弟子罗天益等则倡用小炷麦粒灸法,以减轻烧灼疼痛而可较广泛地施用于多种病症,如“治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在以灸法为主,或灸疗与内治兼施的辨证用穴方面,李氏有较多的经验,如:“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灸足太阴脾经中血海穴二七壮。”“灸风中脉,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百会、发际、肩?、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灸风中腑,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急惊风,灸前顶、印堂、人中。”“疳积,灸中脘、章门、命门、脾俞。”“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病甚灸二七壮。”“疝气,灸中庭”“溢饮,灸大椎。”“凡妇人产后气血俱虚,灸脐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壮,炷如大麦大,元气自生。”除了上述用麦粒灸法,李氏学派还提出了 “不灸破血肉,但令当脉灸,亦能愈疾”的经验,此说堪为后世温和灸法之先声。
此外,李氏还在肩井等同一穴位上施用先针后灸的方法,治疗肩膊痛,不能举动,肌肉痿 瘐之症,一改当时医家片面地认为针属泻、灸属补、和重灸轻针的医风,灵活地将针刺和灸法结合而用,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对针灸学术的繁荣,厥功甚伟。
                           辽宁中医杂志 1999年2月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2:1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转帖:艾灸的应用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和病损部位,称薰灸。另一是隔蒜隔姜灸:将艾作成半粒小花生米大小的艾柱,在穴位和病灶部位置放2~3mm厚的蒜片或鲜姜片,姜片可用牙签刺成数个小孔,将艾柱置于蒜或姜片上点燃,局部组织灼烫重时,稍挪动蒜或姜片即可,然后放回原部位。一般灸13~15柱艾即可。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薰灸法时,使穴位或患部有温热感,皮肤红晕而无灼痛能耐受为度。操作者可将一手指稍(食或中指)置于施灸部位旁,通过手指来测定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之距离,以免灸伤。薰灸毕后,在艾柱燃点处倒水济灭,放安全处,次日点燃后再灸。艾灸火力直达皮肤,深通经络。特别是孙络、厚络和血络的作用,主要在于体表,经络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即达到温经散寒、燥湿健脾、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艾灸具有很强的激发机体免疫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使其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渐超正常,一般艾灸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确有明显的抗过敏止痒和镇静作用。约10日后皮损逐渐消退,肤色恢复正常。若在皮损处涂皮炎平、尿素软膏、去炎松等软膏后,再用艾灸可加速皮损消退。神经性炎皮治疗后若再复发,再用艾灸数日即可消退,疗效颇著。典型病例如下:
  苗××,女,42岁,颈胸部苔藓样皮疹半年余,满布针头大小不规则扁平丘疹,见抓痕,血痂及皮囊炎。严重影响睡眠和休息,痛苦异常,曾到省城医院皮肤科求治,诊断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口服及外用药后略有好转,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未能治疗。接诊后,建议不服任何药物和外涂药膏,用艾熏灸治疗,患者抱着“试一试”的怀疑态度,同意用艾薰灸。遂用4支点燃艾柱捆绑一起,直接在颈部胸部移动薰灸,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安然入睡,信心倍增;十日后颈胸部皮损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彻底治愈。随访六年未复发。
  临床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用艾灸后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擅长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如对久不愈合的慢性皮肤溃疡、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崩漏、中风偏瘫(出血性和缺血性)、胃溃疡、慢性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灸法有着极为广泛的适应范围,但要以经络学说为艾灸依据,常可显示出针所不及药所难能的疗效。“灸治百病”,千真万确,几千年来被世人所应用,且无毒副作用,特别在基层很受欢迎。
 艾条治疗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顽癣,是一种慢性局限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有关,少数有过敏病史。衣领摩擦、进食辛辣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好发生于肢体受摩擦的部位,颈部占90%以上,其次在骶骨部。初发时局部瘙痒,皮纹加深。由于搔抓致局部皮肤逐渐肥厚革化,局部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干燥而坚硬,发展成苔癣样变,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有鲜明的界线。由于经常搔抓,局部可见抓痕血痂及鳞屑。常合并继发感染。本病可分为两型: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型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胫前,骶部,有一块或数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分布广泛,四肢、颈部和躯干等处,常对称分布。总之这种以瘙痒和苔藓样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治疗方法虽多,但复发率高,拖延数月和数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毒侵袭所致,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治。笔者经验用艾灸方法简便、有效、安全、经济,是易于普及的上乘疗法。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2:54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简介〔转贴〕
山西省候马市中国澄江学派医学研究所 谢锡亮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 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项
  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
  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
  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四、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五、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 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六、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未完待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2:55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二、间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姜灸法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
  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隔附子饼灸法
  用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盐灸法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未完待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2:57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灸法的作用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未完待续)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8-3 23:00
标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二、艾绒的制法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三、艾卷的制法
  各种艾卷市场有成品出售,可以选购使用,制法这里从略。
  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施灸壮数和疗程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每灸一次少则3~5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未完待续)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