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草稿)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38
标题: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草稿)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草稿)
赵洪钧著 金 栋补注(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
[attach]9777[/attach]
[attach]9778[/attach]
[attach]977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39
金栋按:以“时代”二字为书名者,如郭沫若有《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等。
时代,《辞海》:“①指历史上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如:新石器时代;封建时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40
第一节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
金栋按:关于本节之题目,犹如近代学者顾颉刚《古史辨》有“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据本节之题目及内容分析,当为本书之自序,但与中医类著作相较而言,篇幅较长。然近代学者之著作,如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有自序一、自序二,篇幅很长;而一个《古史辨》之自序,还曾编写一部著作即《古史辨自序》,而且还是上下两册。其自序之篇幅又何止不长?如此相较,则又如王星拱《科学方法论》之有“引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有“导言”、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有“导论”等而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42
一
【原文】看见这本小册子,读者先想到的应该是:“内经时代”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多数人会认为:大概是考证⑴《内经》的成书年代⑵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43
【补注】
⑴考证:亦名考据。《现代汉语词典》:“考据:考证。”
《现代汉语词典》:“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海》:“考证: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nai)《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王育林《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导言》:“中医古籍考据是依据文献资料,核实和说明中医古籍和它所用的语言文字或它所记载的某一事实,以廓清其本来面目的学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46
⑵《内经》的成书年代:经相关专家及权威学者考证后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48
附1:曰本丹波元胤《医籍考》的说法
按,先子(注:即其父丹波元简《素问识》)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倒置而下字耳。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崑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笺·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矣。
盖《内经》之目,昉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佚,故后人缀辑,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
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迥然不同。其论运气,与《六节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百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50
附2、龙伯坚的说法(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
又,《素问》这一部书是战国时代的许多医学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经验汇集作出的书面总结,后来又搀入了西汉医学家和东汉医学家的作品。
它的最早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前四时纪,最晚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二世纪,其中也有个别的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搀入在内。
这是一集体劳动的成果,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黄帝素问》条说:“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这一说法基本是正确的。
《灵枢》和《素问》一样,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它的著作时代也有早晚之分。
早期的部分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某些篇可能比《素问》某些篇还早些。晚期的部分其中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最早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前三世纪,最晚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一世纪。
《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大概是公元第九、第十世纪前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54
附3、高校教参的说法(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
《内经》是古代医家们经验总结的汇编,《内经》绝不是出于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方域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医家经验的总结汇编。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认识:
⑴成书于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是明·方以智、清·魏荔彤等。
其论据,有从否定黄帝手笔而立论的,如程颢《二程全书》说:“《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文,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清·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也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认为《内经》非三皇五帝典文,因为当时没有如此的文字。方以智《通雅》说:“谓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周末”,即先秦战国时代。
也有从历史背景立论者,如《中国医学史讲义》:“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多种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这里所讲的社会急剧变化,是指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发生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兴起的战国时代。
近人有从《内经》的内容与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及《素问》的文体两方面来论证的,如说《周礼·食医》有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谓:“东方味酸,生于春;南方味苦,生于夏;中央味甘;西方味辛,生于秋;北方味咸,生于冬。”(注:与原经文之文字有出入)《周礼·疾医》又说:“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而《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言“春气者,病在头”,“夏取分腠……分腠治肌肉”,出自《灵枢·寒热病》。分腠肌肉,都是痒疥疾所发之部。因而得出结论是“既肯定《周礼》为战国时书,则《素问》之为战国时书,似无任何疑义矣。”(《内经研究论丛·内经十讲》)
此外,还从文体上进行论证,如:“先秦之文,多作韵语,除五经而外,他如《子文》、《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鬼谷子》等都是如此。而《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阴阳应象大论》、《脉要精微论》……诸论,其中作韵语的文字特多,都非后世之文可以比拟的。”(《内经研究论丛·内经十讲》)
⑵成书于西汉
代表人物有宋·聂吉甫、明·顾从德、郎英、吕复及日人丹波元简等。持这种看法的人,大多从《内经》的语言风格上来推断。
如聂吉甫说:“《素问》既非三代以前之文,又非东都以后语,断然以为淮南王作。”淮南王,即西汉初淮南王刘安。
又如吕复认为《内经》的学术思想虽出自先秦战国,但其文字成书,则为西汉学者所为,并举《礼记》为喻。他在《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中指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而大略如《礼记》之萃有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翠”,指《礼记》中所记录的孔子、子思的言论行动。汉儒,即西汉时代的儒家。
也有从文字义来推断的,如从“豆”字的考证,认为在先秦时代,用“菽”来表示“豆子”这个概念,而先秦时“豆”字的含义不作“豆子”来讲,而是指一种盛肉、盛酱、盛粮食的工具,相当于现代的器皿。有人将先秦时期著名的经书作了统计,其中出现的十九次“豆”字,“毫无例外地都作盛器皿的器具讲”。所以,“从《内经》中所有‘豆’字均作‘豆子’讲这一事实来判断,《素问》、《灵枢》的成书时代,主要是在汉代,当然并不排除其中也有先秦时代写成的部分文章,以及成书魏晋的个别部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3):17)从而说明《内经》中虽前有先秦,后有魏晋的文章,但其成编应当在西汉。
《内经》成书于西汉说最有力的论据是史籍对《黄帝内经》的著录。《黄帝内经》之名,在史籍上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其《方技略》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合为“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七略》则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分工校方技类书籍的是朝廷侍医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在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一般认为此时应为《内经》成书的下限。就是说,西汉末成帝年间,《黄帝内经》十八卷已成编问世。
《内经》成书时代的上限,从史料上推,《史记》可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史记》之前的《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先秦史书,记载医事甚少,且未将医学与黄帝联系起来。《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专为战国的秦越人(扁鹊)、汉初的淳于意(仓公)两位医家作传,但未见有关《内经》之类的书名。可以推想,如果当时《内经》已经成书流传,那么遍览朝廷藏书、考察过全国各地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应该见得到的。《史记》的写成是在作者入狱(公元前99年)之后,如此推算,则《内经》汇编成书的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西汉中后期。这一点已为现代多数学者所接受。
⑶成书于东汉
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出汉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168年)墓葬中随葬的两部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有人据此怀疑《内经》成书年代可能在东汉。
理由是上述两部脉灸经均有脉无穴,无五行配属,虽然涉及到脏腑及其功能,但无十二经脉内系十二脏腑的络属概念,也没有四肢和内脏由经脉相联系的记载。所以肯定了这两部帛书是《内经》以前的作品。因为两书出土于西汉墓,则推测《内经》的成书当在其后的东汉。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晋代皇甫谧提出《素问》和《针经》即《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的说法是不可靠的。《素问》、《灵枢》(包括《针经》、《九卷》等名)两书名在历代正史书目一直分别使用,且卷秩浩大,有162篇,而《汉书·艺文志》之《黄帝内经》仅18卷,虽名曰“卷”,实则“卷”、“篇”相等,无“积篇为卷”之例,因而其《黄帝内经》18卷当为18篇之量,与今本《黄帝内经》相去甚远,再结合文字注引、学术发展等情况,认为今本《黄帝内经》极有可能是东汉人在博采《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各种医经著作的基础上成书的(《岐黄医道》)。
还有学者提出,基于“五德终始”论,西汉国运为土德,流行“心属土”说,东汉以火德为国运,出现了“心属火”说,《素问》、《灵枢》等主张心配火,医籍只能出现在东汉。[河南中医,1998,18(3):138-139]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56
附4、运气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要断定七篇大论成书的上限,第一条证据是中国何时开始用干支纪年。这一点现经多方考定为始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七篇大论成书应在这以后。
第二条证据是关于“七曜”的说法。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律历志》,其中说:“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固(班固)术与《七曜术》同。”这是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左右的事。
第三条证据是关于“九星”的说法。这应是唐代传入的印度占星术语。
第四条证据是全元起于公元479年左右注《黄帝素问》无“七篇大论”。
第五条证据是杨上善于公元668年左右编《黄帝内经太素》,亦无“七篇大论”,但有前两篇的部分内容。
第六条证据是现《内经》流行注本,王冰序称,从郭子斋处“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宋臣《新校正》谓“窃疑此七篇(指七篇大论)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伤寒论》序中提到《阴阳大论》,我们并不知是什么样子,宋人的这种猜测漏洞太大。
综上述六证可断论,“七篇大论”加入《内经》肯定在唐代。其成书时代不会早于唐中叶。北宋以前的医家博学如孙思邈者亦不谈运气亦是一证。
金栋按:《素问》王冰序《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一》:“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0 14:59
附5: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晓霞《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6日)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晋代皇甫谧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公案,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总括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除成书于黄帝时代外,还有“战国说”、“汉代说”、“非一时一人说”,但都没有得到公认。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将《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与《内经》一书的成书年代混为一谈的缘故。
有人说:写作年代与成书年代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问题,自古至今这么多大家学者还能混淆么?
诚然,对今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要明白汉代甚至是六朝以前(也就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一本书的写作年代和成书年代,却是一个需要花费许多笔墨才能说清楚的大问题。
《内经》书名或为刘向父子所定
详《黄帝内经》一名,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撰写的《艺文志》,乃是根据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汉书·艺文志》),也就是“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七录序》),而刘歆的《七略》又是在其父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的。换言之,《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别录》、《七略》,比此更早的记载至今未见。那么,《黄帝内经》之名,是不是刘向父子所定的呢?
刘向校书时,“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是说刘向父子除了广备众本、校雠讹误等相对简单的校勘工作外,还进行了条次篇目、厘定部类、叙述源流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工作。
此外,后人(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蒋元卿《校雠学史》、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等)根据《别录》、《七略》的佚文,发现“定立书名”也是刘向父子校书时的一项重要任务。证之历史,也确乎如此。
汉代以前的书籍,大都既无篇名,也无书名。余嘉锡先生曾说:“古人著书,既不题撰人,又不自署书名。后之传录其书者,知其出于某家之学,则题为某氏某子,或某姓名。”(《古书通例·叙刘向之校雠编次》)“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义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古书通例·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更明确指出:“刘向于《素问》之外,复得黄帝医经若干篇,于是别其纯驳,以其纯者,合《素问》编之,为《内经》十八卷。其余则为《外经》三十七卷,以存一家之言。”
既然“《内经》,刘向编《七略》时已有之”(杭世骏《质疑》),且其书名很可能出自刘向父子之手订,那么,刘向校书具体在什么时间呢?
根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河平三年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很显然,校书开始于河平三年(前26年),当时刘向五十来岁,他“年七十二卒”,死的时候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尚未完成,由儿子刘歆“卒父前业”(《汉书·楚元王传》),这已是哀帝时候的事了。
哀帝刘欣在位时间很短:公元前6年~公元前2年。以刘欣驾崩之年算,刘向父子校书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
名篇语言分属不同时代
又有人说:刘向有可能是根据“中”(国家藏书,包括天府、石渠阁、天禄阁、兰台、石室、延阁乃至太常、太史等处的藏书)、“外”(某些官员和民间的私人藏书)图书中已有的《黄帝内经》一书为底本进行校勘的,《内经》成书年代或在刘向校书之前。
这确实是一个暂时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如果《别录》、《七略》没有亡佚的话,相信刘向父子在“书录”中会有明确交代的。
不过,从现存七八篇刘向所写的“书录”(《战国策书录》、《晏子书录》、《孙卿子书录》、《管子书录》、《列子书录》、《韩非子书录》、《邓析子书录》等)来看,在当时书写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书籍大多是单篇流传的,很少有如后世完整的某一部书存在。
简言之,刘向校书时,世上存有若干散乱的以黄帝与诸臣子问答为形式的医学篇章,这些篇章都是单篇别行,是由刘向、李柱国搜集、清理、删重、分类、校勘之后,编订为《黄帝内经》一书。因此,将《内经》成书年代的下限定为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当非孟浪之举,亦非无稽之谈。
明确了《内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完整书籍的下限,那么影响甚巨的“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之说,说的则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非其成书年代。
姚际恒曾云:“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简单而直接地说,《内经》中的篇章,有的写于先秦,有的作于秦汉之际,有的出于西汉人之手。
不仅如此,有的篇目,“虽不实出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周木《素问纠略序》),“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明·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引宋代王炎语),“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具体地说,因为古代书籍经历了由口传心授到文字记录的演变过程,《内经》中有的篇章可能源于自黄帝时代起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内容,只是形成文字的时间是在战国或以后:“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熹《古史余论》)“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祝文彦《庆符堂集》)
正如首倡“非一时一人说”的吕复所云:“大略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也就是说,《内经》虽非黄帝之所作,但保留有黄帝时代的微言大义,这也是本文将《内经》的成书年代与各篇的写作年代区分开来的意义之所在。
今本《内经》写作延及唐宋
当然,今本《内经》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散佚和整理,已非刘向定本之原貌。元代刘骃曾云:“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出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朱墨之旧矣。”(《内经类编序》)简单地说,“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神农本草经集注·序》),特别是“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隋书·牛弘传》),刘向父子雠校之《内经》,也难逃厄运。
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特别是《素问》第七卷晋代已亡,王冰注释《素问》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而《刺法论》、《本病论》两个“遗篇”,则是王冰以后人所讬而作。但不论如何,均改变不了今本《内经》主体成编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的历史事实。
至于自古至今的学者,从文字音韵、天文历法、避讳、五脏配五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所谓《内经》成书年代的研究,实际上说的都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今本《内经》的写作年代,则是经历了岐黄时代发其端,一直延伸到王冰之后的唐宋人的漫长历程。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2-10 15:23
以内经成书年代的目光看待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02:16
首先谢谢王锡民先生的补璧。
王先生点评说:“也有东汉(三国)以后的文章。”
金栋按: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第一节 素问的著作时代》云:“<四>《素问》中个别的后代作品--《素问》中还有个别的后代作品搀入在内,例如第八《灵兰秘典论》所说:‘胆者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三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可见这一篇肯定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02:28
龙伯坚的观点,被许多学者引用。如上述“附5: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晓霞《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6日)”则引用为: “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
但是这个观点已被胡天雄先生否定。《素问补识》:“龙伯坚氏《黄帝内经概论》以为‘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3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因而‘肯定本篇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天雄按:《灵兰秘典论》较《素问》早期篇章,确为晚出,但不能据此两点,就得出‘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的结论。因为:①中正是不偏不倚之意,是作出正确‘决断’的先决条件,不一定要古代有此官名,否则大肠的传导,小肠的受盛,肾的作强,又是哪一代才有的官名?②魏文帝延康元年(此据《文献通考》,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公元220年3月改,10月,曹丕称帝,改为黄初),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见中正只是相当于现在地方的‘人事科长’,不是中央的‘组织部长’,和上文的君主、相傅、将军不相称。③《甲乙经》是针灸之书,重点放在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篇章,无关者则舍之,故在《灵枢》除《小针解》是后人所补加,其余全部采用。《素问》则《生气通天》《金匮真言》《阴阳离合》《移精变气》各篇,皆未采入,并不能因此肯定其也是3世纪以后的作品。观本篇君主与十一官并列,至少写成于公元前221年以前,彼时君王可与牛马相比(《气穴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可以把老百姓摆在君王之上(《灵·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在暴秦及其以后,君权高于一切,这种并列的说法,简直是对君王的蓄意嘲弄,是要轻则身死、重则族灭的。”
[attach]9782[/attach]
[attach]9783[/attach]
[attach]9784[/attach]
[attach]9785[/attach]
[attach]9786[/attach]
[attach]978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03:14
赵洪钧先生说:《<内经>时代》是把《内经》放回产生它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20:3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2-11 20:44 编辑
【原文】笔者在此先告诉读者: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倒不是考证《内经》,至少和以往的“考证”大不同。真能明白《<内经>时代》,须待看过它的主要内容之后,但无妨先作简单说明。
《<内经>时代》是把《内经》放回产生它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当然,对这一切都力求作到用现代认识进行评价。其目的对《内经》来说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使初学者迅速掌握《内经》体系的基本精神。但是,它不同于有关入门书。已经系统学过《内经》的人,翻开本书就会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内容。《内经》专家更能从中发现一些研究《内经》的新方法、新资料、新观点。总之,它对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都有用处。
第二是更科学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这与第一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若作者对研究对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则无论他写多少文字,终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要达到上述两个目的是很困难的。比如,对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就有几种有分歧的看法。有人说,通读几遍《内经》白文,就算懂了。有人则认为,必须多看几家注解或最好自己再作一次集注。有人以为,能从头至尾把《内经》讲“通”,水平才算可以。还有人则以能否细讲“七篇大论”为试金石。近年来的风尚,又把“控制论⑴”、“系统论⑵”、“信息论⑶”、“时间生物学⑷”等新学说拿来围绕《内经》大做文章,以为这样才能领会《内经》的真谛。我曾经按照上述各种主张学过《内经》,觉得没有一种令人满意。最后,只好走自己的路。所以,这本小册子是我的学习心得,是把我的认识过程理一理写给大家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20:46
【补注】
⑴控制论:《辞海》:“研究生物(包括人类)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的普遍原则和规律的学科。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有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等分支。主要研究上述过程的数学关系,而不涉及过程在内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或其他方面的现象。涉及信息论、电子计算机理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数学和对动物神经系统的科学分析等各门学科。研究控制论,可使生产自动化、国防技术、经济管理、仿生学达到一个新阶段。”
金栋按:如何用“控制论”研究《内经》呢?下面摘引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第四章<内经>的控制原理》的相关内容以说明之。
第四节 从控制论观点分析藏象
一、“以象测藏”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吻合
象即是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外部征象;藏即是内部的本质,或内部规律性的联系。从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来说,“藏变”决定“象变”;从认识和诊断过程而言,则从“象变”推知“藏变”。正如《灵枢·本神》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种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是相符合的。比如人出汗过多则发生心慌,特别是遇热汗出尤甚,则推知汗为心之液,热气通于心。在风寒伤肺咳嗽时,又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从而推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又如纳呆便溏,腹胀肠鸣的脾虚湿困证,常伴有四肢不温,消瘦乏力,推知脾主肌肉和四肢。再如人遇寒则多尿,尿与肾有关,则推知寒气通于肾。这种“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方法,实际就是一种黑箱方法。
又按:何谓黑箱理论?
黑箱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认识的现实系统。黑箱概念是相对的,一方面由于认识主体(人)的经验、技术以及任务不同,那么同一客体或者是黑箱,或者不是黑箱;另一方面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整个认识水平、认识手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开始可能是黑箱,后来就不是黑箱了。
黑箱方法是经典控制论的重要方法。在处理系统时,可以从系统的输入看系统的输出,无需考虑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状态;可以从功能上描述复杂系统对环境影响的反应形式,无需分析系统内部的物质基础和个别元素。人们为了便于处理问题,常常运用黑箱方法。(《<内经>多学科研究·第四章<内经>的控制原理·第一节控制论概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1 20:49
⑵系统论:《辞海》:“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性质和规律的理论。即一般系统论。广义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自动化理论、信息论、集合论、网络理论、对策论、决策论、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通常认为他于1945年发表的《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是一般系统论正式创立之始。他1972年发表的《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一文,认为一般系统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⑴研究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理论;⑵系统技术,包括系统工程;⑶系统哲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介理论。”
金栋按:如何用“系统论”研究《内经》呢?下面摘引雷顺群《<内经>多学科研究·第五章<内经>的系统观》的相关内容以说明之。
第一节 系统论概述
所谓系统,就是指一定数量的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以形成一个统一体或整体,并且有综合的属性,那么这个统一体或整体则称为“系统”。
系统论是一种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与具体科学相互连接的中介或杠杆。系统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揭示系统所有的关联和关系,确定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系统论的许多原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思想,它从整体出发,在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中,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被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并确定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于是吸引了许多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方法,以致能够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从而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正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普遍性和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所以说系统论是一门崭新的现代科学方法论。
一、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第二节 系统论与《内经》天人整体观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生理上、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又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认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人的疾病与社会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指出人是具有思维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人,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精气血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营运,又必须受神的主宰,精神与形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由此可见,《内经》在考察人体的时候,已经遵循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把人体放到系统背景中,按照实际的等级秩序关系,从人体内部的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而这四个统一构成了《内经》整体观的全部内容。
作者: 理论求真 时间: 2015-2-11 21:00
楼主,考究内经的时代,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古,所以恕我直言,我觉得你们不具备所需的考古知识。请参考:http://search.cctv.com/search.ph ... 021&pid=0000###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0:22
⑶信息论:《辞海》:“研究信息及其传输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狭义指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共同规律的学科,即研究概率性语法信息的科学。广义指运用数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及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一般认为,美国科学家香农于1948年出版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是信息论正式诞生的标志。它从理论上阐明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为概率信息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揭示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普遍性,被迅速应用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产生和形成信息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论突破狭义的范围,发展成为一门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生物学中信息处理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金栋按:如何用“信息论”研究《内经》呢?
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规律的科学。其作用是:揭示了机器、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等不同物质运动形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认识活动的新模式;揭示了某些事物运动的新规律,对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社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武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论已经广泛深入到生物学、医学、仿生学、管理科学、图是情报工作等各个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
……
第三节 生物全息论与五脏缩影
一、什么是生物全息律
所谓生物全息论,简言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每两个相对部分独立的连结处是化学组成差异最大的两极。在整个机体,这样相对独立的部分首尾相接,或取同一走向,恰像众多小磁针在磁场中NS极相接或取同一走向的排列一样。这就是生物体物质排布的全息定律,或简称为生物全息律。
二、从生物全息律考察五脏缩影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局部和整体密切相联,某一局部区域的生理病理变化,往往蕴含着五脏六腑的整体信息,或者说某一局部可以反映整体的变化,是整体的缩影。《内经》所提及的面、目、舌、脉等均是一些典型的五脏缩影,五脏六腑的整体信息在这些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
㈠面部的五脏缩影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指出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所会,气化所通,神明所发,因此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别为五脏六腑的外候。脏腑的面部分属,在《内经》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是以明堂而分。如《灵枢·五色》篇说:“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又说:“明堂高骨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注:《类经六卷·脉色类三十二》:“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府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于中央,一曰挟其两侧。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曰王宫。”)根据上述名称和五脏相关的位置,我们可以绘出面部的脏腑部位分属图。
[attach]9793[/attach]
二是以五方、五行而分。《灵枢·五阅五使》篇说:“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指出心应南方火,居上,在额;肝应东方木,居左,在左颊;肺应西方金,居右,在右颊;肾应北方水,居下,在颐(腮、颌);脾为中央土,居中,在鼻。如上图。
无论第一种划分法或第二种划分法,均说明了面部是五脏整体信息的一个缩影。五脏的病变信息可由面部反映出来,正如《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指出通过面部的观察为五脏病变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内经多学科研究·第三章内经所孕育的信息理论》)
又按:《灵枢·五色》云:“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如下图:
[attach]9794[/attach]
现代全息生物律认为:生物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根据生物全息律的一般原理,人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如每一肢节,每一器官,也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从本篇可以看出,五脏六腑、全身肢体关节都可以反映到颜面上来,颜面就相当于全身的缩影。这一认识与现代生物全息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面部色诊分部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宝贵结晶,有一定科学道理。(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0:24
⑷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物学(英语:Chronobiology;字首来自希腊语Chronos,指时间)又译生物钟学,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或曰这些现象的时间机制。生物节律是凭经验总结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钟学与所谓的生理节律无关。
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互联网《百度百科》)
金栋按:生命活动具有其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本身的这种节律性,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光暗变化、四时寒暑更迭等,并根据自然界的这些节律性变化来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步伐,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开始、进行或结束。研究生命体与时间的关系,或研究生命时间节律特性的学科,谓之时间生物学。
……
对于生命的时间节律特性,《内经》具有系统的观察、客观的认识和比较完整的理论。它的“天人相应”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已,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息息相关,表现出生命的时间特性。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反映了《内经》“人应自然”的思想。然而,这种学术思想却一度被认为是荒诞无稽的东西。或被冠之以“机械唯物论”、“循环论”使其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与发展。在西德慕尼黑,一位名M·波克特(Menfred Porkert)的教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使是十分成就的科学,也会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被压抑,或迟迟得不到传播。中医大概就是突出的例子。由于未能对阴阳五行作出正确评价,因而对中医的本质争论不休。”《内经》的作者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描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概括和推衍,用以解释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它所观察记载的现象及由此而升华形成的人体节律理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人体的节律现象,与现代时间生物医学惊人地相似。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又每每能够科学地验证《内经》的时间节律学说。
《内经》关于人体生命与自然界时间节律相应的认识,成功地用于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治疗和诊断,与医疗实践密切联系,与现代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合,恰好说明这种学术思想的科学本质:是一门具有坚实客观基础、符合科学、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学问。
《内经》所反映的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了自然界各种主要节律:
以甲子为周期的运气变化,阐述自然界六十年为循环周期的运气节律;
以一年为周期的时间变动,阐述了四时阴阳消长节律;
以一月为周期的随月相朔望变化的时间节律;
以一日为周期的昼夜阴阳交替节律;
以各种时间节律为基础,阐述了人体脏腑机能、气血循行、经气流注、病理变化皆表现出相应的同步节律,因而成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
对全部时间生物医学的科学内涵,《内经》几乎都有所反映。它包含了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基本内核,自始至终贯穿着时间生物医学的学术思想,是我国古代对生命科学中时间生物学的重大贡献。(《内经多学科研究·第十六章内经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研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14
有学者认为,州都是“大中正”之官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16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政时,加置大中正。《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24
州都,州的都头(最高行政官)?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州置刺史……郡皆置太守。”未见有“州都”之官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27
而据《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刘毅确为州都之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30
又,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汉代有”都水使者,汉水衡之职也“之官职,不知是否与”州都之官“相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2 17:36
中正之官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第一节 素问的著作时代》云:“<四>《素问》中个别的后代作品--《素问》中还有个别的后代作品搀入在内,例如第八《灵兰秘典论》所说:‘胆者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三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可见这一篇肯定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
龙伯坚的观点,被许多学者引用。如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晓霞在《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6)撰文“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则引用为:“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
但是这个观点被胡天雄先生否定。《素问补识》:“龙伯坚氏《黄帝内经概论》以为‘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3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因而‘肯定本篇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天雄按:《灵兰秘典论》较《素问》早期篇章,确为晚出,但不能据此两点,就得出‘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的结论。因为:①中正是不偏不倚之意,是作出正确‘决断’的先决条件,不一定要古代有此官名,否则大肠的传导,小肠的受盛,肾的作强,又是哪一代才有的官名?②魏文帝延康元年(此据《文献通考》,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公元220年3月改,10月,曹丕称帝,改为黄初),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见中正只是相当于现在地方的‘人事科长’,不是中央的‘组织部长’,和上文的君主、相傅、将军不相称。③《甲乙经》是针灸之书,重点放在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篇章,无关者则舍之,故在《灵枢》除《小针解》是后人所补加,其余全部采用。《素问》则《生气通天》《金匮真言》《阴阳离合》《移精变气》各篇,皆未采入,并不能因此肯定其也是3世纪以后的作品。观本篇君主与十一官并列,至少写成于公元前221年以前,彼时君王可与牛马相比(《气穴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可以把老百姓摆在君王之上(《灵·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在暴秦及其以后,君权高于一切,这种并列的说法,简直是对君王的蓄意嘲弄,是要轻则身死、重则族灭的。”
金栋按: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云:“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对这句话的句读,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应“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句读)。但并未见有“中正”一词。“中正”之官职,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有相关记载。
而“九品官人法”的说法,初见于唐代《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九品中正”则始见于《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说见《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事在曹丕代汉之前夕。然《宋书·恩幸传》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据此则瑛操时已有此法,或陈群据以立为定制。其法,用有声望善识别人才者为‘中正’,州郡皆置。使区别当地人士,分为九等(九品)。政府据其所定,选择任用。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吴有大公平,即中正之任。九品官人之法初建时,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有劝励作用。然任中正者趋势则不暇举贤,畏祸则不敢疾恶,循至只问门第高下,不究贤愚善恶。终如晋刘毅言其流弊,‘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隋废。”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政时,加置大中正。《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5 16:36
【原文】我感到,就《内经》读《内经》、就中医读《内经》或就医学读《内经》是读不懂《内经》的。即或再带点儿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头脑,也不能左右逢源,了无障碍。
如此说来,这是要否定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吗?是说别人都不懂《内经》吗?是说用“控制论”等新学说解释《内经》的作法均不可行吗?当然不是。不过,我至少可以指出,虽有上述研究,至今对《内经》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并未说清楚。后学者读了有关著述后,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很多地方是勉强说得通。有的地方尽力附会也说不通。其中不少问题本来不必等到现在才能研究得比较彻底。毛病就出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
比如五行学说的研究吧。从王冰注《内经》⑴、张景岳编《类经》⑵,直到最近的教科书、最新的大部头《内经》注本⑶,对五行与四季、五方、五味等相配的道理,都从常识出发解释,没有超出《尚书正义》⑷的水平。这种解法只在五行配五味方面大体说得过去。即“木生子实,其味多酸”⑸、“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⑹、“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⑺、“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⑻、“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卤,卤味乃咸”⑼。(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⑽:尚书正义·卷十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76)可是,许多学问家仍觉此说牵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5 16:37
【补注】
⑴王冰注《内经》:指王冰注《素问》。
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而改字“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但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遂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依据。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5 16:3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启玄子·王冰撰(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宋·张杲《医说·卷第一》:“元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濮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元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密授妙旨,教冰五脏六气修炼养生之法,草石性理,祛邪去疾神方,由是冰乃注大经《素问》,至一为医家宗范(出《神仙传》)。
王冰自号启玄子:王冰,宝应中为太濮令,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为次注《素问》,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且序曰: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过。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出林光禄《素问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5 16:39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王冰:唐代医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王氏认为《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乃‘精勤博访,历十二年’方臻理要,又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一以参酌,详加次注,‘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于公元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是继全元起注《黄帝素问》后又一次整理注释,世称《次注黄帝素问》。王氏名《次注》中,作了不少发挥,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王冰,又作王砅,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黄帝内经》传至唐代,已无完本,只有残卷流传。王氏鉴于当时《素问》传本纰缪百出,篇目重叠,错误脱简甚多,难于理解和施用,遂精勤博访,收集多种传本,以《全氏注黄帝素问》为依据,将张公旧藏之卷与手中残本对勘,比较校订,重新整理编次注释《素问》,并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12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世人称之为《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王氏之作于保存和整理古代医籍、解释古奥文义有所贡献,使《素问》籍以流传,至今被岐黄家奉为圭臬。林亿评价王氏的注解,使得‘三皇遗文,烂然可观’。王氏对运气学说亦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又如将病变分为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辨其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张元素、张从正所宗,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已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10卷,《昭明隐旨》3卷、《天元玉册》30卷,《天和纪用经》1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