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哮喘病案 [打印本页]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2-6 13:52
标题: 哮喘病案
张某,女,42岁。滦县杨柳庄人。2010年6月1日就诊。
患者自述:患哮喘病十余年,胸闷、咳嗽、气喘。大便长期干燥。哮喘夏天重冬天轻。医院检查认为是过敏性哮喘,有几十种过敏原。发作时必须服用氨茶碱或喷雾平喘剂等才能稍稍缓解,抗生素基本无效。有一次输液输了点刺五加,竟然严重至出不来气,几乎窒息。
查:舌质稍红紫,边缘不齐。脉右寸浮数而壅实,三五不调,左脉正常。请分析病机和治疗原则,治疗方剂。
恭请参加讨论。

作者: 笑谈杏林    时间: 2015-2-6 15:56
本人依据经验仅能判断此病例可能是早年经受感冒(外感病毒感染)没有彻底治愈而产生的慢性后遗之症。

作者: 笑谈杏林    时间: 2015-2-6 17:06
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热毒内蕴于肺!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2-10 15:43
支气管哮喘,大多为过敏性,此例就较为典型。此类患者的治疗应该注重对患者内环境的调理,使之主动适应环境,而不是力图让环境适应患者。
须知,气传花粉、螨虫、尘土等等是无法真正回避的。
综合舌脉症,患者属肺气壅阻、日久损伤心肺功能,治疗宜开宣肺气为主,辅以调补心肺。
治疗上首选“定喘汤”加地龙,日一剂,水煎服;另以“参蛤散”,每次1.5克,每日三次,冲服。
如果时常感冒,且感冒辄诱发哮喘,则于煎剂内加苏叶、人参、五味子。
如果喘吼较剧,可酌加僵蚕、全虫、天竺黄。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2-10 15:45
其脉三五不调,心脾大亏可知,应于喘憋稍减后,或者于平复时,加服人参归脾丸,有助于根治。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2-11 12:23
谢梁先生与笑谈杏林先生参与讨论!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2-11 12:35
梁先生“开宣肺气”有道理。
作者: xychen    时间: 2015-6-1 21: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14 11:35
瓜蒌30克,姜半夏10克,黄芩15克,桑白皮12克,知母15克,木香15克,川楝子12克,麻黄6克,批把叶12克,苏叶12克,莱菔子20克,厚朴12克,川牛膝15克,郁金20克,丹参20克,香附12克,苏子15克。
方议:三子养亲汤去掉白芥子,以苏子、莱菔子为君,理气降气化痰;黄芩、桑白皮、知母为臣,以清肺热;厚朴、木香、川楝子、瓜蒌辅佐之,增强理气之功,以去肺气壅滞;麻黄、苏叶宣肺,以其宣发才能肃降,可去肺之实;气郁日久必然血淤,故加丹参、郁金、川牛膝活血散壅。
每日一剂,连服6剂。
服后哮喘减轻,二诊右脉寸部壅实减,原方加熟大黄6克,即釜底抽薪之法。服用8剂,之后患者回馈喘平。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15 1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16 09:11
您开一个更合适的方子如何?我等笨人也学习一两招。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6-16 10:18
溪流 发表于 2015-6-16 09:11
您开一个更合适的方子如何?我等笨人也学习一两招。

好主意!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2 15:04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2 07:08 编辑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66611,您说三五不调、轻刀刮竹、如雨沾沙是主什么病机的呢?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2 15:12
舌质稍红紫,边缘不齐。脉右寸浮数而壅实,三五不调。
666,舌质稍红紫,脉来三五不调怎么不主气血瘀滞呢?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2 15:24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2 07:26 编辑

666复制:(指脉象节律不齐,三五不匀,参差不一,错杂不调。《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王冰注云:“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参伍不调,言于三部九侯,或有一二不调者参伍其中,亦为愆和有病。”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五》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而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李时珍《濒湖脉学·涩》云:“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666复制了一大堆脉象,就是不敢言其主病,不敢触及实际内容,因为一触及实际内容,他的谬论就土崩瓦解了,他装腔作势胡乱评议也就大白于论坛了,本是半瓶水,偏要晃一晃,晃得过了火,瓶子也摔了。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2 15:36
麻黄、苏叶宣肺,
这就是具有超人脑袋开出的方子吗?我等真长见识了,您总是张着大嘴笑别人,我不敢张嘴,因为牙都笑掉了,张嘴是在是不雅观。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2 15:42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2 08:00 编辑

还什么“脑袋”如何好,脑袋好是自己说的吗,那是别人夸赞的,自己没事说自己脑袋好,我怀疑大概是有病,颅内压增高,脑积水了。
中国曾经出过一个自己夸自己脑袋好的,叫林彪,我也曾经参加过批判,现在这颗“好脑袋”在温度尔汗的荒草里听蛐蛐叫。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17: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17: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1:27
用瓜蒌,取其宽胸散结作用,用半夏,取其降逆消痞散结作用,三子养亲汤去掉白芥子用苏子莱菔子,取其理气降气作用,舌质稍红紫,边缘不齐。脉右寸浮数而壅实,三五不调,正是肺气内热壅实,以理气降气为君,以清肺热药为臣,参之以麻黄苏叶宣肺,厚朴、木香、川楝子宣散滞气,丹参、郁金、川牛膝活血散壅,共凑平喘之功。
此方何错之有?你只知瓜蒌半夏化痰,不懂其还能宽胸降气,可见功底之浅薄,实际说你半瓶水都多了,你乃是还站在中医门口玩石子呢。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1:29
濒湖脉学白话解,涩脉原文:六:涩

原文: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译文: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迟滞,极不流利;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有的比做“轻刀刮竹”,这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有的比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有的比做“病蚕食叶”,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1:32
666,眼睛不缺瞳仁的话好好看看,三五不调主什么?濒湖脉学是怎么能解释的?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1:47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3 13:48 编辑

开了个方子,从我的宣肺药中取麻黄苏叶,真有你的,来这里《提壶揭盖》来了,这能治疗肺热壅实喘?连个像样的方子都开不出来,闭着眼胡批,还是去卖你的气体酶膏药合适,起码能唬住一批不懂气体酶的人,你还可以得意5分钟。
对于气体酶我确实是外行,我胡猜这气体酶与腹中气体发酵有无关系?与放屁多有无关联,我是不懂啊,说错了 莫见怪,你自己是不特能产“气体酶啊。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1:52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3 13:55 编辑

本帖最后由 666lll 于 2015-6-23 21:48 编辑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
----------
涩是涩,主血瘀
细主阴虚或气阳虚!
迟主气虚,阳虚!
你补气温阳了吗!
是涩脉吗!

就这点脉学知识,敢在此大言不惭,去和你师父的徒孙学习点滴啊,也比这有点出息。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2:04
拿出你的气体酶在西医界的评价来服人,否则就是你自己家传的《独门绝技》,留在家里供着吧。没准混不出饭来,还可以养家糊口。
记住,西医不是你口无遮拦胡说八道的地方,有严格的科学评 测,过不了双盲法这一关,你的研究就任嘛不是。留着家里自娱自乐吧。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3 22:11
把你的气体酶理论如何过了西医双盲法实验关再到这里放厥词,否则就是一个新诞生的骗子。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3 22: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4 05:48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3 22:53 编辑

你搞的是西医研究,双盲法验证是必须的,过不了双盲实验就是伪科学,就像那个把水变汽油的一样,说你骗子一点不屈。不客气还能怎样?煞有介事!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4 16: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4 1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666lll    时间: 2015-6-24 16: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4 21:43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5 04:46 编辑

濒湖脉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
你说:(而脉涩本身对应的只有血迂,或可能还有气滞)只有血瘀,意思是只此一种可能。怎么又来个“或可能“有气滞?既然是只有,又怎么能又出了或可?只有是“必然的”,唯一的。“或可”是或然的,不唯一的。你不觉得相互矛盾吗?只有就否定了或可,或可就不是只有,道理还不明白吗?
大概你这点水平也就如此,以前瞎说惯了,又不懂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胡扯一气吧。
不过你倒是承认了涩脉三五不调主血瘀气滞,认识有些进步,继续努力.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4 22:14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4 21:38 编辑

关于瓜蒌:网上有关记载:清热化痰
用于痰热咳喘。本品甘寒清润,有清肺化痰之功,用于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咯出之证。可单用,临床常配知母、浙贝母等同用。若痰热内结,咳痰黄稠,胸闷而大便不畅者,又可配以黄芩、胆南星、枳实等,如清气化痰丸。
在临床实践中,用它熬水治咳嗽很有效,特别是针对有痰的阵咳等。
利气宽胸
用于胸痹、结胸。本品既能清化痰热,又能宽胸散结,故可通利胸膈之痹塞,为治胸痹、结胸要药。治痰浊痹阻,胸阳不通之胸痹,可配薤白、半夏同用,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按之则痛者,则配黄连、半夏,如小陷胸汤。
消痈散结
用于肺痈,肠痈,乳痈等。本品能消肿散结。治肺痈咳吐脓血,配鱼腥草、芦根等同用。治肠痈,则配败酱草,红藤等同用。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可配蒲公英、银花、牛蒡子等同用
[转载需保留出处 - 苹果绿养生网] 瓜蒌的功效与作用:http://www.pingguolv.com/zy/gongxiao/6921.html
瓜蒌的化痰与宽胸散结是平行的,二者并无因果关系,(有湿痰才有聚气的,去湿痰才能散气下气)这是你的个人理解,算你的个人发明。不是大家的共识。气体酶理论都能造出来,还有什么发明不出来呢?
关于半夏,一般认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这里水湿去则健脾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这里的祛痰湿和降逆气和胃也是并行的,并无前因后果关系,什么去湿痰才能下气,又是你的胡编乱造。如果有胃气上逆(譬如胃火旺呕逆)而无痰湿,就不能用半夏和胃降气了?笑谈而已,善于思想很好,胡思烂想,整天异想天开的创造什么新理论,又脱离了实际和实践,那就是病的不轻了。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5 06:04
如快是热,但不可能同时慢。
而慢是气虚!
慢是气虚,说你中医没入门你肯定不服,哪个老师告诉你慢是气虚来着?或者那个书本告诉你来着?满口都是你信口胡言,
快是热,慢是寒,寒热不可以同时出现一个人的脉象中吗?有淤血阻隔,脉象就可以时快时慢,我猜你不是刚毕业的学子,就是没有经过什么临床的半吊子医生,或者就是个中医爱好者,论坛提供了你兜售气体酶的机会,也给了你信口胡言评论医案的场合,于是你就可以“以售其奸”了。以示自己高人一头。
但是,也恰恰暴露了你的无知和浅薄,甚至是满口胡言。显示你还不如一个平常的中医学子。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5-6-25 06:28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6-24 23:13 编辑

好了,像你这样专以论坛学术胡搅的诡辩之徒,我见的多了,一万年你也不会向真理低头,会无休止的狡辩下去,我年近七旬,昔时如金,要忙的事多得很,要是值得辩论的题目还可以,没工夫陪你复习中医基础,驳斥你无休止的狡辩。你自娱自乐去吧。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