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成而登天”新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45
标题: 【原创】“成而登天”新识
“成而登天”新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金栋
摘要:“成而登天”一词,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经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即黄帝功成名就,得道升天而位列仙班。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文中予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成而登天;王冰注;新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46
1、经文及王注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经文“成而登天”,历代注家所释不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50
2、汇释
⑴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同,其‘成而登天’,则曰‘成而聪明’。又见《大戴礼》文、《家语·五帝德篇》。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正义》曰:‘成,谓年十五冠时,成人也。’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世传黄帝铸鼎,鼎成,有龙垂髯下迎,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堕弓,仰攀莫及,报弓而号,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⑵吴昆《素问吴注》:“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以土德王,故称黄帝。都轩辕之丘,故称轩辕……帝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⑶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
⑷张志聪《素问集注》:“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寿蔽天地,无有终始之真人也。”
⑸高士宗《素问直解》:“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
⑹黄元御《素问悬解》:“成谓道成。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必不死也。”
⑺丹波元简《素问识》:“成,王注为‘鼎之成’,未允。马云:‘《史记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张云:‘谓治功成。’登天,《史记》、《家语》、《大戴礼》并作‘聪明’。盖从‘昔在黄帝’至此,略记帝始末,为小序,犹书序耳。此篇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移冠篇首,固宜矣。张以‘登天’为升遐。(《礼记·檀弓·告丧》曰:‘天王登遐。’《易·明夷》:‘初登于天。’《竹书纪年》曰:‘帝王之殁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而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故马、吴诸注,皆从王说。”
⑻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⑼森立之《素问考注》:“[眉]或曰:登天者,即天子位也……案: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故《素问》以此篇匿卷首,悬以‘昔在’云云数语。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
⑽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即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王冰注‘白日升天’之说初非经意。”
⑾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颐按:‘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语见《龙门本纪》及《大戴礼·五帝德篇》。《素问》开卷,引用成语,而妄改二字,即以走入荒诞一流。考‘首山铸鼎,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之说,出于《子华子》,本是伪书,无庸致辩。即神仙不死,托辞黄老,亦始于秦汉方士之附会。初不谓医家圭臬之书,乍展卷而即见此荒诞不经之语,从可知《素问》一书,虽本周秦传述之旧,而后人掺杂篡改,固已不尟。读者于此,必当分别观之,不得辗转附和,为一盲之引众盲,亦不可因其不纯,而一概致疑,遂谓一真小道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51
⑿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登天,登天子位。又,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此传说中事。”
⒀《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孙国中按:“‘登天’一词,自王冰以后,学者均释为‘升天成仙’,加之古代‘登、升’二字通假,故均不得真解,惟晚清学者俞樾得此一真。其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易·明夷·传》云:初登于天,照四国矣。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自者,乘上之词,见黄帝既登为帝,乃发问此也。’此说甚是,可谓破千古之暗。又按:‘登天’,乃登天子之位,即登帝位,必有帝师,故后呼天师云云。语义一脉,前后相乘,俞氏之解,又得一证也。又按:偶阅《周氏医学丛书》,周学海《内经评文》也发此义。”
⒁胡天雄《素问补识》:“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 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 死去。如张介宾;⑶ 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皇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⒂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对于这几句话,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加上去的。”
⒃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登天,俞樾《内经辨言》注:‘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即登天子之位。《史记》作‘聪明’。可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52
⒄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俞樾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脉按:俞樾之说对古人立说未有‘了解之同情’。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论衡》卷第七《道虚篇》:黄帝好道,遂以升天。又,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又卷第三《奇怪篇》:犹见鼎湖之地,而著荒地升天之说矣。《素问识》云:‘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
⒅周海平等《黄帝内经大词典》云:“登天,黄帝登天子之位。”
⒆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成而登天,成年登至极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53
3、《史记》等古籍中黄帝的记载
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⑵《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⑶王充《论衡·道虚篇》:“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曰:‘此虚言也。’”
⑷《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1:54
4、新识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沿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子华子》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
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
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
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注之原意为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2-2 22:06
先生真能考古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2:11
读《素问识》、《素问考注》及《素问补识》等,才知道什么是考证;阅《十三经注疏》,才知道什么是学问!
《辞海》:“考证: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nai)《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2:17
学习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伤寒论新解》、《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及《医学中西结合录》等书籍,才知道什么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中西结合的一代大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2:19
[attach]9730[/attach]
[attach]9731[/attach]
[attach]973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2:21
[attach]9733[/attach]
[attach]9734[/attach]
[attach]9735[/attach]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2-2 22:35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3 16:39
我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说有中医说过弄明白《黄帝内经》里的一个字就可以吃一辈子这样的话,金栋先生你相信有这样的一个字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3 20:19
不相信!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3 23:12
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5 06:28
医生虽然不必考古,我们也未必能够像金先生这样考证,既然励志批评中医、解读中医、破解中医、提高中医、科学化中医……至少也要懂一点中医皮毛!先入了门再说,是不是。如果自己不懂,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批评金先生,也得谢谢他,学懂了,再批评他,不能够因为自己不懂,就一口否定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5 06:37
通过考证发现中医教材出现的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医学十分必要,批评中医、解读中医、破解中医、提高中医、科学化中医……,是在现行中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还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还是在自己理解的中医理论上进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2-5 07:00
金先生如此认真考究,虚心好学,可谓中医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啊。谨此深表敬意。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2-5 07:54
综合分析,客观认识,力求正确解读,以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医人,不管是搞理论研究的,还是干临床实践的,都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老先生千万不要说俺是励志批评中医的哈。 “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5 14:55
不光不相信,还认为,说这话,是天下最傻的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5 15:20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沿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
————————————————————————————-
请问金先生:
“原经文无”,是指史记?还是“上古天真论”原文。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2-5 15:44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2-5 15:49 编辑
黄帝登天的故事,中国流传最古最广的故事,本来不必解释。只要讲上古神话,第一个就是。女娲炼石补天、黄帝桥山乘龙登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美好的故事,中国人讲了几千年。
需要讨论的倒是,为什么现代人要把登天牵强附会到“天子位”上。这实际是对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缺乏信心。
研究、宣传中医文化,也不是就会妨碍中医科学性的宣传,主要要看宣传者的态度,对“登天”的传说都不敢正视硬要掩饰的话,会把中医文化讲成什么样?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2-5 16:48
欢迎金栋先生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2-5 17:23
达到熟练掌握运用时间规律。
不错,有创意。掌握了规律干什么?继续讲讲。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2-5 17:27
请问金栋先生,能否就河图,洛书分别的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谢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5 19:36
坏了,它要不是神话怎么办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5 19:40
社会发展到今天,聪明人应该是越来越多了,向王教授学习。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5 19:44
101先生每出惊人之语,应向你学习才对。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5 19:47
怎么,吓着你了?不会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19:53
请问金先生:
“原经文无”,是指史记?还是“上古天真论”原文。
金栋答曰:据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考证,“原经文无”,当指《上古天真论》篇。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00
可以。兹不揣浅陋,在本题目中略谈一、二,不当之处请拍砖。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5 20:02
全氏之前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06
河图、洛书是什么?据儒家经典《书·顾命》、《论语·子罕》、《礼记·礼运》及《易·系辞传》等记载,清儒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认为是古代地理书。如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一》说:“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于天文,俯则观于地理,于是始作八卦’。此章之理,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仰则观于天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其与‘凤鸟’言之者,凤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叙畴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与当代学者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所说的“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吻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06
未可知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08
1、《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孔安国《传》云:“河图,八卦。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及典、谟,皆历代传宝之。”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河图,八卦’,是‘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当孔之时必有书为此说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刘歆亦如孔说,是必有书明矣。《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都不言法河图也。而此传言河图者,盖《易》理宽弘,无所不法,直如《系辞》之言,所法亦自多矣,亦何妨更法河图也?且《系辞》又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若八卦不则河图,余复何所则也?王肃亦云:‘河图,八卦也。’碧、玉,人之所贵,是为可宝之物。八卦、典、谟,非金玉之类,嫌其非宝,故云河图及典、谟皆历代传宝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0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2-5 20:13 编辑
2、《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魏·何晏等注:“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端,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注】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端,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郑注《尚书顾命》曰:‘河图,图出于河,帝王圣者之所受。’不言图为何物,及所出之形。《左传·序》《疏》引郑说:‘河图洛书,龟龙衔负而出。’此依《中候·握河纪》为言。”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2-5 20:12
所以我认为丹波元坚之语不过猜测而已,不足信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5
3、《礼记·礼运》:“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
汉·郑玄注:“马图,谓龙马负图而出。”
金栋按:龙马,《周礼·夏官·司马·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6
4、《周易·系辞传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同。
汉·郑玄(康成)说:“《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7
宋·朱熹《周易本义》说:“《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蔡元定曰: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书。”
金栋按:易图图象传有九幅,《周易本义》始载其图于首。即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8
天地之数,当初并未名《河图》;九宫之数,当初亦并未名《洛书》。如
《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二》说:“按:汉儒孔安国、刘歆皆以为八卦为《河图》,《洪范》本文为《洛书》。郑玄依纬书则云:‘《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自唐以前皆祖其说,而无有异同。其一六居下之图……历考诸家,皆以为天地数,初未尝以此为《河图》也。”又说:“其戴九履一之图……历考诸家,皆以为九宫之数,初未尝以此为《洛书》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9
将河图洛书与天地之数及九宫之数联系在一起的,当始于宋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其数为图九书十。而目前沿用流行的河图洛书之数是图十书九,当始于宋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如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二·易类二》:“《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汉儒言《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牧之学出于种放,放出于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于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于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祕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而叶昌龄则作《图义》以驳之,宋咸则作《王刘易辨》以攻之,李觏复有删定易图论,至蔡元定则以为与孔安国、刘歆所传不合,而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朱子从之,著《易学启蒙》。自是以后,若胡一桂、董楷、吴澄之书皆宗朱、蔡,牧之《图》几于不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19
据当代学者刘明武先生《换个方法读<内经>》及《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书籍研究认为,阴阳五行,源于史前的天文历法,是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的。彝族文化经典《土鲁窦吉》有详细记载。河图,彝族文化谓之“付拖”,汉语译为“阴阳联姻”;洛书,彝族文化谓之“鲁素”,汉语译为“龙书”。这一研究发现,将中原失传的河图洛书,认为是始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希夷)的说法是否不攻自破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22
河图洛书当代学者说
1、张岱年的解释(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中国哲学的萌芽》)
河图洛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天赐的祥瑞。《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人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的来源。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取法于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根据其身上的文字而作洪范九畴(据《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另有人认为河图洛书均为伏羲作《易》之根据。南宋朱熹本道士陈抟及邵雍等人所说,于其《周易本义》首列“河图”、“洛书”,以九为洛书,十为河图。明清之际黄宗羲、清胡渭等均对宋儒说表示疑义。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
金栋按:认为是古代地理书者,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早已有之。《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一》说:“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六经》之言‘图书’凡四:《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礼运》曰‘河出马图’;《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于天文,俯则观于地理,于是始作八卦’。此章之理,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仰则观于天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其与‘凤鸟’言之者,凤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叙畴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
作者: 笑谈杏林 时间: 2015-2-5 20:23
我认为“成而登天”是“有所成就、通晓神明”的意思,不应该是什么“成仙”的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研究这个没有丝毫意义,顶多算一个学者中医,这样的中医往往流于形式、固步自封,囿于古人的条条框框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会也不敢有创新!还是在实质上多下点功夫研究中医更有益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24
2、刘大钧的解释(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易学研究概论·第五辑》)
及至宋代,《周易》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兴旺时期。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
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下面我们谈谈作为宋人讲《易》一大发明的“图”“书”原委及其内容。
“河图”、“洛书”之名,源出《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
先秦确有“河图”之说,如《尚书·顾命篇》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但这“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时却从来无人谈及。《系辞》虽说圣人作《易》则之“河图”、“洛书”,但历来讲《易》者,由西汉的施、孟、梁丘、京房、费直,到东汉的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及至魏晋进的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干宝等,皆无人讲解“河图”、“洛书”是何等情形。唐人陆德明、孔颖达、李鼎祚等,在注《周易》时对“河图”、“洛书”也没有言及。
汉人如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虽曾谈及,但在他们的书中也都是一言带过,且说法往往各有不同。另外,《竹书纪年》、《礼记》、《淮南子》、《易纬·乾凿度》、《论衡》、《白虎通义》等书中提到“河图”“洛书”,亦无非是泛泛之言。只有郑玄注《系辞》,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若依郑注,则这“河图”“洛书”的内容,当有文字撰述,并非只是《易》图。何况郑玄此说,恐本之于纬书,纬书晚出,自然不可为据。
至宋太平兴国年间,据说由道士陈抟传“河图”、“洛书”、“先天图”等。这些奇妙复杂的图形不知陈抟得于何人,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介绍,陈抟传种放,种放传李溉,李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范谔昌传刘牧,刘牧据“河图”、“洛书”著《易数钩隐图》,其图才为一般读书人所知。“先天图”由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邵雍据此著《皇极图说》,皆附会《易》义以成其说,就这样,形成了对后人影响很大的“图”“书”之学。故“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
后来,朱熹撰《周易本义》,又将“河图”、“洛书”并“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共九图列于《周易本义》。因为这“图”“书”受到了朱熹的进一步肯定。故后人虽有知其非者,因碍于朱熹的权威地位,害怕“有干清议”,故无人点破,以至元、明以来,愈演愈繁,直至后人解《易》之作,必于卷首先列“河图”、“洛书”等图,似乎这“河图”、“洛书”等,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甚至有人说,当初《周易》是据“图”、“书”而出,而不是“图”、“书”据《易》而出了。
下面从诸图中,选取《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方位”共四图(略)
如前所述,“河图”、“洛书”虽于《系辞》有载,但宋人这种由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河图”(其中黑圆圈三十个,白圆圈二十五个,以黑者为阴,白者为阳,“洛书”同)和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洛书”(其中白圆圈二十五个,黑圆圈二十个)则绝无证据证明它们就是《系辞》中所说“圣人则之”的河出之“图”、洛出之“书”。不但先秦无此图,两汉魏晋及唐人说《易》,亦无此图。
然考之“河图”、“洛书”中黑白圆圈的数目及其分布,恐怕也不是宋人闭门凭空臆造之作,而是附会前人《易》注而出。
宋人“河图”中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分布,恐怕受启于《系辞》。《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同时,《汉书·律历志》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
《易纬·乾坤凿度》说:“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生火,次土及金。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又《万名经》曰:‘水土兼智信,木火兼仁惠,五事天性,训成人伦。’”我们在这不但能见到宋人“河图”所本,而且也知道了西汉人怎么以阴阳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相匹配。据张惠言《周易郑氏注》卷下引郑玄注《系辞》说:“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虞翻亦有此说。
这些前人的注,特别是郑玄的注文,更使我们看清楚宋人“河图”所本。
而绘成“洛书”的四十五个黑白圆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此图无论纵着横着及斜着数去,其黑白圆圈之合,皆为十五。而且,代表地数的黑圈全在四个角上。《周易本义·图说》总结该图的特点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然案之《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上面这段文字说,“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 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
清人胡渭按八卦方位,参照郑玄这段注文,在其《易图明辨》卷二列图如下: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胡渭依郑玄注文而作成的此图,明白地向我们揭示出宋人“洛书”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的出处。所谓“洛书盖取龟象”,无非是“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袭《乾凿度》中郑玄这段注文而造出的。
但我们今天所见“河图”、“洛书”,乃朱熹从蔡元定之说,定于《周易本义》卷首的。它们与刘牧当初所传者相反:我们今天所见“河图”,正是刘牧的“洛书”;而现在的“洛书”,却是刘牧当初的“河图”。因为这“图”“书”系陈抟一人所传,故当时即有两说(详见《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三》及《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二·易类二》其《易数钩隐图》简介。
按朱熹的说法,这“河图”、“洛书”属于“天地自然之《易》”,此外尚有“伏羲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孔子之《易》”(《周易本义·图说》)。这样就出现了“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的不同。
“伏羲八卦方位图”,实据邵雍的“先天图”,所以又称“先天八卦方位”。其八卦位置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
“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其八卦方位已见于《说卦》。
正如“河图”,“洛书”一样,宋之前,汉唐无明确言“先天方位”者,至宋,由道家出“先天图”,并被朱熹收入《周易本义》。后人有宗之者,有反对者,特别是清人,更为此事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若考之《说卦》及汉人《易》注,我们认为宋人的“先天方位”之说,似乎并不是无源之水。
案《说卦》:“离为火,为日…… 为乾卦。”
《系辞》中“阴阳之义配日月”一句,荀爽注曰:“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注《文言》《坤》:“天玄而地黄。”又说:“天者,阳始于东北……地者阴始于西南。”所谓“阳始于东北”“阴始于西南”,显然是指“震”“巽”而言。荀氏此说,必有所本。《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此,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可证早在西汉之初,即有此说。文中“调适”二字,更是耐人寻味,而此说正与“先天八卦”中“震”在东北,“巽”在西南的方位相符合。
荀氏注《彖》《乾》“大明始终,六位时成”一句,又说:“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坎离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以上所引,皆据《周易集解》,下同)
《九家易》注《同人》卦亦曰:“乾舍于离,同而为日。”荀氏注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
汉人《易》注中“坎离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乾舍于离,同而为日”、“乾舍于离,相与同居”等话,使我们想起《左传·闵公二年》鲁桓公占筮的一段记载:“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据《说卦》:乾为君为父。此卦中“离”变为“乾”,与君、父同象。如按“先天八卦方位”,乾为南。若按“后天八卦方位”,则离亦为南。据此,文中“同复于父”,是否寓有“乾舍于离,同而为日”、“乾舍于离,相与同居”的意思?
据上所考,笔者以为汉乃至春秋时代的演《易》者,可能存在着一种“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的八卦运动变化说,所以说宋人“先天八卦”的方位,也不会是他们自己任意编造而出。
以上我们依据前人文献资料,初步探讨考察了宋人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八卦方位”。
重要的补充是:一九七七年春,在阜阳县双古堆发掘了西汉汝阴侯墓,在出土文物中,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八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说:“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行(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由文中第十六而“3.太乙九宫占盘”的详细介绍看,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分别由“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 。绕圆心刻“吏”“招”“摇”“也”四个字(连同圆心恰好为五,与“洛书”中间五个白圆圈的分布式样正同)。
由此看来,其图实与“洛书”完全相符(与“河图”并不符)。这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早在西汉之初,或者更早,就已有了与“洛书”相同的图形。宋人造“洛书”等,就是模拟前人“太乙九宫占盘”之类的图式而出,也进一步说明了宋人“图”“书”,绝非臆造。清人胡谓之考,是多么确凿!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26
3、杨力的解释(杨力《周易与中医学·第十三章 河图洛书与中医理论》)
据言《河图洛书》出自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河图洛书》是两种数字图象的合称。关于《河图洛书》的来源,相传《河图》为龙马负图,《洛书》为神龟背图。即言远古时期,伏羲氏据龙马蓝图治理国家,夏朝,大禹据神龟图案治水。即《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之据。河,指黄河。洛,系洛水。相传八卦出于伏羲氏,据后人传曰: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广博物志》十四引的《尸子》:“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墨子·非攻》载:“天命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缘图。”
河图洛书究竟出自何书?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八卦出自河图、洛书。
记载《河图洛书》最早的文献是《尚书·顾命》,其云:“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即河图与大玉、夷玉、天球(三种天体仪)同列于东序。《河图》在此书中被记载为系一种为龙马负图一样的玉仪,在周成王时与大玉、夷玉、天球共陈列于东厢祭室。故《顾命传》曰:“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汉书·五行志》亦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
易图为易学的主要内容,易图包括符号与图象两个内容。符号指《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图象则有《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皆为《易经》的主要内容。其中,符号源于殷周时期,而《河图》《洛书》先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刘大钧先生考证,根据1977年,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阳侯墓,出土文物“太乙九宫占盘”的“洛书”记载,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先天图排列,证实了《周易》图说在西汉初即已有之。再则《河图》数字起导于《易·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洛书》最在记载于汉郑玄《乾凿度》也可说明(刘大钧《“图”、“书”二学与西汉古易》载于金文杰《大易探微》序言)。如是说明易图学说源于《易经》,发展于汉代,推出于宋元,是易学的主要组成内容。
河图洛书的数字,《易传·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学称之曰“天地数”。这些数字代表生数及成数,生数为一至五,象征事物的发生;成数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河图”、“洛书”的生成数,象征五行,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衍生万物。关于五行,《尚书·洪范》载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数为一,代表阴,阴为阳之基,故生数起于一;火数为二,代表阳,阴无阳无以化,故火数为二;水阴火阳,阴阳气化,万物始能化生,有水火才有木,故三数为木;有木才有金,故金数四;土为万物之母,“土者,万物所资生也”,土为生数之祖,故生数、成数皆为五。河图与洛书,土皆居于中,五为万物之母,故其余成数皆必加五乃成。《类经图翼》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张景岳说:“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一。化生已兆,必分阴阳。既有天一之阳水,必有地二之阴火,故火次之,其数则二。阴阳既合,必有发生,水气生木,故木次之,其数则三。既有发生,必有收杀,燥气生金,故金次之,其数则四。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之阳数生于一,极于九,阴数生于二,极于八。以九为阳数之极,一为阳数之始,此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是中国古代数字的特点。河图与洛书的数字体系是相互关联的,河图总数为五十五,洛书总数为四十五,二数之和为一百。河洛皆以五数居中央,以奇数统偶数,以阳统阴,方圆相藏,奇偶相合。故有“河图以天地合五方,乃大衍之数;洛书以阴阳合五行,称生成数”之说。故汉·刘歆曰:“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5 20:40
4、河图洛书与中医学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河图与洛书是中华文化中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汉书·五行志》言及河图与伏羲氏有关:“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
洛书最早与河图同见于《管子·小匡篇》:“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鱼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河图即黄河之图,洛书即洛水之书。从《论语》到《管子》,均把河图、洛书视作天降之祥瑞,指示帝王受命。汉代起又将它们与八卦和五行联系起来。如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曰:“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天与禹,洛出书,神龟伏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河图的图式如西汉扬雄在《太玄·玄数》所说:“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因其计数表达从一至十,又称“十数图”。
洛书的图式,如《黄帝九宫经》所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因其计数表达一至九,又称“九数图”。
汉代始立经学,《周易》称《易经》并尊为五经之首,由是而易学大兴,易学家们开始把河图洛书与八卦联系起来。
西汉扬在《核灵赋》中将河图洛书与《周易》联系起来,说:“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对河图洛书的图式和数字的解说是在宋代的图书学派中始有明确的说法,也有所分歧。陈抟和邵雍的先天图学派,以十数图为河图,以九数图为洛书。而刘牧的河洛学派,则以十数图为洛书,九数图为河图。在中国文化的传述中,除河图洛书为帝王符命及为八卦之源的说法之外,还有河图是刻有文字的玉器的宝器说、河图洛书是上古时代载山川洲界的地图说等。
河图洛书和象数易学,和阴阳五行等医学理论都有密切联系。易学分象数、义理两大门派。象数易学以象及数而论及时空及自然之道。《后汉书·律历志》道:“古人之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然则天地之初形、则算术之事生矣。”中医学在观察人体后,引进了象的观念以后,建立了藏象经络等理论。并认为通过象的阐发,可引发理、道等规律性的认识,以此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管子·形势解》说:“言词动作,皆中术数。”古代术数之学皆源于河图洛书。宋代邵雍说河图洛书是数的本体:“圆者星也,历纪之数;方者土也,画州并地之法其仿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说河图圆形,洛书方形。
河图的十数相加,合计五十五,称为天地数。《周易·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数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个奇数之和为二十五是天数;五个偶数之和三十为地数,总和为二十五是天数;五个偶数之和三十为地数,总和为五十五称天地之数。其中的一、二、三、四、五,分别表示五行中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是为五行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河图的天地之数,又以五十为“大衍数”。大衍数的“大”,指大禹,“衍”即行水。即言大禹运用这一数理作治水的测量计算。《周髀算经》说:“禹治洪水,始广用勾股弦,故称其数为大衍数。”《周易·系辞上》说“大衍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此五十,是勾(测量的地下标尺)三,股(测量之竿长)四,弦(勾股之斜面)五,三者的平方和为五十(33+42+52=50)。在筮占地时用五十根蓍草合大衍数,抽去一根后为四十九是其用,此种筮法称“大衍筮法”。生成数是以阴阳合五行,大衍数以天地合五方,用五基数定五方之位,故以河图的天地生成之数五十五,只用大衍数五十。《内经》理论中的五十营之气,即是合大衍数者。
九数图之洛书,其时序和方位全合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如《灵枢·九宫八风》篇所示:东南为巽卦,主立夏,其数为四;南方为离卦,主夏至,其数为九;西南为坤卦,主立秋,其数为二;东方为震卦,主春分,其数为三;中央数五;西方为兑卦,主秋分,其数为七;东北为艮卦,主立春,其数八;北方为坎卦,主冬至,其数一;西北为乾卦,主立冬,其数六。此数图为九格方阵,其纵、横、斜的加合皆为十五。宋代数学家杨辉对此方阵的研究有很多的创发。1977年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了太乙九宫占盘,其卦序与《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刊,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完全一致,验证了洛书和八卦的关系。在中医藏象学中,最早是以八卦应人身之脏腑:以巽应胃,离应心,坤应脾,震应肝,兑应肺,艮应大肠,坎应肾,乾应小肠。《灵枢·九宫八风》除每宫主四十五日,以过宫之八凤预测疾病外,还用于堪舆,选择“谨侯藏风而避之”的宅居,以防患虚邪贼风之侵淫。之外,也发为养生理论之造因。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2-6 06:46
先生考究厉害,真可谓导师也,我已经把您的回复拷贝,以便今后参考学习; 另外请问先生自己的对于图书有何评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5-2-6 10:56
楼主的河图洛书,就是你以前发出的那个九宫图,你拿数学上的行列、矩阵好好给讲讲,让这里的中医见识见识数学。还有竹竿子和乌龟壳,他们都不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7:42
请看拙作如下:图书之数进《内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7:43
【原创】图书之数进《内经》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7:45
图书之数进《内经》【原创】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
[attach]9756[/attach]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图书之数进<内经>》说:“《内经》的奇特之处,就是数入医理。本篇论五脏、五方、五季、五味、五畜、五音时,出现了八、七、五、九、六的五个数字,意义却极其重大。这几个数字正是源头文化中的图书之数。众所周知,西医论病不论数即疾病与数无关,可是在《内经》中,数不但可以论病,而且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什么?答案是:图书之数与阴阳五行一样,既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医文化的根。”
图书,即《河图》《洛书》。《素问·金匮真言论》有河图之数,《灵枢·九宫八风》有洛书之数,其意义是什么?兹陈述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7:53
一、河图之数进《素问》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
经文之数八、七、五、九、六是什么意思?
2、历代注家所释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杂说》:“其数八”杨注“成数八”,“其数七”杨注:“成数七也”,“其数五”杨注:“其数五,谓生数”,“其数九”杨注:“九为成数”,“其数六”杨注:“六为成数”。
王冰注:“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金。’……其数六:水生数一,成数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木生数三,成数八,故曰其数八。《易》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火之生数二,成数七,故曰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故其数五。……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故其数九。……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故其数六。”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类经图翼·运气上·气数统论》:“《河图》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东;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天以五生土,五得五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生数为主而居内,成数为配而居外,此则《河图》之定数也。”
《类经附翼·医易》:“河图(按:有图):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张志聪《素问集注》:“其数八:木之成数也。……其数七:火之成数也。……其数五: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其数九:金之成数也。……其数六:水之成数也。”
3、小识
金栋按:据杨、王两家之注所言“生、成数”,虽未言《河图》之名,然有《河图》之实,却未有图形。马注已用《易》解释,张注已直名《河图》数,《类经图翼》有河图解,《类经附翼》有河图形。可见经文中之数“八、七、九、六”是五行之成数,“五”是生数,源于《河图》之数,这五个数是《河图》之数的一半。这一套数字内容还见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及《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生数。由于土居中为万物之母,若每一生数再加五,则变为各自的所谓成数。生数为一至五,象征事物的发生;成数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
所谓生、成数,只不过是中华先贤们试图借此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联系及变化关系。根据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相加的结果是,五行当中每一行都有一个生数和一个成数相配,也就是一个奇数(阳)和一个偶数(阴)相配,构成一对阴阳互藏的关系,以说明水有阳水、阴水,火有阳火、阴火,木有阳木、阴木,金有阳金、阴金,土有阳土、阴土等阴阳配伍关系,从而形成了阳有偶、阴有配的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周易》之《河图》术数学运用数字计算的方法,来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消长和对立的关系。
《河图》是什么?是由天地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按照《周易·系辞传》所说的排列而画成的图,以此来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消长和对立的关系。刘明武认为“河图表达是以太阳历为基本框架,又加进了北斗星因素的十二月阴阳合历”。
《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
即一、六北方水居下,二、七南方火居上,三、八东方木居左,四、九西方金居右,五、十中央土居中(见上图)。
《河图》的出现,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伏羲时,黄河里出了一匹龙马,背上画着图,伏羲就照着此图画出了八卦。如《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安国《传》:“《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这就是八卦起源之一的数说。
按照《河图》之数的排列,以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的推演方法,结合《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等篇中的内容,“其数八、七、五、九、六”中《河图》之数分别代表:五方、五色、五脏、五官、五行、五音,同时还代表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气等等。《内经》的类比推演顺序是“八”代表东方木(肝),“七”代表南方火(心),“五”代表中央土(脾),“九”代表西方金(肺),“六”代表北方水(肾)。这些数不是一般的数,而是象数,它来自《河图》,与《尚书·洪范》中五行顺序不同。
从以上可以看出,《内经》应用《河图》之数有表“象”的功能和特点。将其应用于构建巨大的框架体系,即“五数→五行→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五谷→五畜→五菜→五虫(泛指各种动物)→五藏(脏)→五腑→五官→五体→五液→五志→五变(病态)→五声(病态)→五脉”等为内容的天、地、人三才医学结构模式。具体到人体则为“藏象之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02
二、洛书之数进《灵枢》
[attach]9757[/attach]
《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有二,原数、卦、方位分置,不便览阅,上图乃统一于一图之中,学者一目了然。
图中之数的排列为: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正是《洛书》九宫数。
《类经图翼·运气上·气数统论》:“《洛书》之数,则阳为君而阴为臣,君居正而臣居侧,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而纵横之数皆十五。”
《类经附翼·医易》:“洛书(按:有图),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第之,以成《九畴》。”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九宫,根据近代阜阳汉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说明九宫在汉代即有,在《易纬·乾凿度》中对九宫图有明确记载。根据西汉郑玄所注:九宫是以北极(太一)为准,合八卦、天文、历法为一体,并指出九宫与方位节气的关系,以及和阴阳消长的联系。《乾凿度》方位图八卦方位说将八卦与十二月节气相配合,通过八卦与方位,体现了四季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规律。
《灵枢·九宫八风》篇,受《乾凿度》九宫说及八卦方位说的影响,又吸取了《左传》、《吕氏春秋》的八风说,从而创立了《九宫八风图》。《灵枢·九宫八风》篇在《乾凿度》的影响下,结合天文、气象、历法,把八卦、星宿、方位和斗纲月建统一起来,论述二十四节气交替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此预测风雨灾害,对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易纬·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一·第五 论九宫数》:“《黄帝九宫经》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总御得失。’其数则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宫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太一行九宫,从一始,以少之多,顺其数也。”如下:
[attach]9758[/attach]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1、《洛书》之数,表示四时和一日阴阳二气寒暑的变化
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东、南、西、北),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五居一、三、七、九的中间,属于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于中宫,而寄旺四隅。数字的多寡,标志着四时气候寒温的变化,和一天晨昏昼夜光热的强弱。
其中奇数为阳,代表了四季春、夏、秋、冬和一日昼、夜、晨、昏的温度和光度的变化。如三代表春温,九代表夏热,七为秋凉,一是冬寒;以及三为黎明,晨曦始初,光线渐强;九为正午日头正中,故光热最强;七是下午,太阳偏西,光热渐弱;一是夜间,光热最弱。
一数居正北方位,为一年之阴极,时值冬至;九数居正南方位,为一年之阳极,时值夏至;从一到九为阴消阳长,由寒到热,从九到一为阳消阴长,从热到寒;三处东方时值春分其气温,七为西方为秋分之令其气凉。如此说明《洛书》的数字代表着空间方位和时间时令,并且还象征四季六气的热度和光的强弱。
2、《洛书》之数,表示人体藏象之方位
九宫图中之八卦名称离、坎、震、兑、巽、坤、艮、乾之排列,代表方位,来源于后天八卦方位图。即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乾西北。
《洛书》九宫数与后天八卦图相配,为人体藏象方位奠定了基础。具体为:
正北方(一)为坎卦,坎属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九)为离卦,离为火,火性热,南方生热,火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三)为震卦,震属风雷,风性温,东方生风,风气通于肝,故肝位正东方。正西方(七)为兑卦,兑属泽,泽性凉,西方生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五)属坤土,土性阴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05
三、以数学模型构建中医理论框架
张登本《内经的思考》认为,《内经》以《河图》《洛书》之数构建了中医理论框架模型,《河图》《洛书》载于《周易·系辞传》(撰者注:据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认为当是史前天文历法,即史前的天文历法是用《河图》《洛书》表达的),是先哲们用图像形式表述的数学模型,均采用十进制。《内经》基本理论体系中如五行生克及其时空特性、数理规律、五脏时空涵义、机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等,均与《河图》《洛书》数学模型有关。
《河图》的模型意义有三:⑴用数符为五行定位;⑵推演五行生成数;⑶以大衍之数理对人与天地万物相应的整体观进行科学抽象,说明人以天地万物之间具有同一性,只是倍数的差异而已。《内经》用《河图》数学排列之时空涵义,推论脏腑气化过程中的生克制化规律,认为肝升肺降、心肾相交、脾主中宫,以及五行生成数之阴阳互根、气化过程及气化强度的太过不及等,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洛书》的模型意义也有三:⑴确定五行方位;⑵表示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⑶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相应的另一个数学模型。它在《内经》中主要用于确定四方区位、四季时令、二十四节气,并与后天八卦配合,演变为预测气候与疾病的《九宫八风图》,同时也具有说明五行机转的意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23
河图五脏五行对应图如下:
[attach]9759[/attach]
[attach]976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28
后天八卦图如下:
[attach]9761[/attach]
洛书改良图如下:
[attach]976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33
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38
八卦九宫(《灵枢·九宫八风》)如下:
[attach]9763[/attach]
后天八卦图如下:
[attach]976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40
八卦取象歌如下:
[attach]976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8:59
八卦配五行图如下:
[attach]9766[/attach]
[attach]976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9:1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2-6 19:28 编辑
【原创】《黄帝内经》中《河图》《洛书》之象数举隅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 栋
摘要:有学者认为“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是“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此说有不当之处。根据《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及《灵枢·九宫八风》等篇中《河图洛书》象数内容的实际应用,说明《内经》与《易》之《河图洛书》有关系,并非“不是中医的内容”及“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文中予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 河图 洛书 象数
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发文说道: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以上所说欠妥。这是因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及先哲们,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根据象思维理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思辨推演而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代就已形成。
2、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当时哲学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其理论载于诸子,特别是对《周易》的阐发,其中的《易传》“十翼”,阐发对自然、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除儒家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外,还融进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1]及象数观念[2]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等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哲学对《内经》学说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思维方式,而《周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成书年代分析,《内经》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所以《内经》深受《周易》的影响,援易入医已见端倪。从内容上分析,《内经》的阴阳观念、天地人相参思想、四象之用等多源于《易》,或与《易》共鸣、相互渗透;《易》取象比类方法对《内经》构建生理、病理体系,尤其是藏象理论起着模式性的启示;《内经》九宫八风更与《易》之洛书一致[3]。
《周易》思维模式化倾向很明显,有阴阳、三才、四象、河图、洛书、八卦等模型。《内经》在医学理论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也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在藏象方面,有阴阳模型以论脏腑、气血、营卫,有三阴三阳模型以论六经,有五行模型以论五脏等。在病机方面,也有疾病部位的表里模型,疾病性质的寒热模型,疾病发展态势的邪正虚实模型等。模式思维是中医进行理论和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1]。
因易图图象《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4],此即“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之谓。殊不知,《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九宫八风》等篇中虽没有《河图》《洛书》之字样,却有《河图》《洛书》象数内容的实际应用,其文献得以保留而早于北宋,使易图“始于宋代道教”之说或不攻自破。据刘大钧考证,早在西汉之初,或者更早,就已有了与“洛书”相同的图形[5]。又,刘明武先生认为:表达史前天文历法的即是《河图》《洛书》,并是阴阳五行学说之源头。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天文历法与中医文化》说:“中医文化之源在何处?正确的答案是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而阴阳五行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归根结底,中医文化的根源在天文历法。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的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表达的。……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了河图洛书,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彝族文化是以天文历法解释河图洛书的。”[6]因为彝汉同源,均是古羌族的后裔。彝族文化,远没有焚书之乱,近没有疑古之争,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在彝族经典《土鲁窦吉》中,图书前后的顺序是,洛书在前,河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以太阳历为基本框架,又加进了北斗星因素的十二月阴阳合历。”[6]
3、《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他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展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读经典《内经》不要单着眼于就医学内容去读,因为还涉及到诸多学科,其中就涉及到与《周易》有关的内容。如果说《易》之《河图》《洛书》象数内容是“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去的,那应该是《内经》的作者们以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的思辨理念,为了更好的说明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体系等之间的联系所构筑的巨大的框架体系,或与《周易》共鸣、交相辉映、相互渗透的结果。
(举隅内容-见前面的“图书之数进《内经》”)
参考文献
[1]程士德.内经[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
[2]郭扬.易经求正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44
[3]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 道之篇[M].2013:11
[4]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第三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4,1067-1068,109
[5]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196
[6]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493,494-495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9:26
【原创】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
--读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有感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什么是天文?《辞源·大部》说:“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艺文类聚》引二《春秋说题辞》:‘十日小雨,应天文。’《史记》有《天官书》,《汉书》始有《天文志》,以后史书因之(《魏书》作天象,《新五代史》作司天,《辽史》作历象)。”
什么是历法?《辞海》说:“简称‘历’。为记录和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安排年、月、日、时等计时单位时所依据的法则。主要内容包括说明每月的日数如何分配,一年中月的安排和闰月、闰日的安插规则,节气的安排,纪年、纪月、纪日的方法等。”
史前,《辞海》说:“没有书面记载的远古。”按照现在所知,中国有文字记载始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阴阳五行,源于史前的天文历法,即源于殷商之前的天文历法。这种说法正确吗?
中国文化界和中医学界认为,阴阳源于《周易》的卦爻符号,如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表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而五行则源于《尚书·洪范》篇,如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说:“据考证,‘五行’最早的文献是《尚书·洪范》。”然据当代学者刘明武先生研究认为,阴阳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是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的。此语一出,可谓颠覆了传统的、权威的、公认的说法,见于其著作《换个方法读<内经>》及《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书中。读了此类书后,则会发现刘先生的说法令人信服。
在《换个方法读<内经>》中,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一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无处不在。与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所说的“《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内经时代》说:“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由何而来?由史前的天文历法而来。史前的天文历法如何表达?用河图洛书表达。如果解释不了河图洛书,就解释不了史前的天文历法。解释不了史前的天文历法,也就解释不了阴阳五行。
[attach]9769[/attach]
《周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仍然有这句话,说明在《周易》之中,河图洛书比圣人伏羲氏八卦更为根本。但是河图洛书在中原早已失传,当代易、医学家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说:“因易图图象《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但是,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开始,对图书的真伪就有了争论。而对图书的质疑,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顾颉刚教授。顾教授在《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一书中,彻底宣判了河图洛书的死刑。万幸的是,刘明武先生在云南、贵州彝族文化中有了重大发现: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了河图洛书,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彝族文化是以天文历法解释河图洛书的。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没有解释在神话上,而是解释在了天文历法上。在彝族经典《土鲁窦吉》中,图书前后的顺序是,洛书在前,河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以太阳历为基本框架,又加进了北斗星因素的十二月阴阳合历。
对于这个重大发现,刘明武先生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而阴阳五行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的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是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的。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符号表达的;文字之前的十二月阴阳合历,是用河图符号表达的。归根结底,中医文化的根源在天文历法。
先说阴阳。刘先生认为,阴阳源于太阳,这是彝族、苗族天文历法中的共同解释。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夏至为阴旦。阳旦生阳,阴旦生阴。冬至夏至,是一岁之中的阴阳两极。阳旦,太阳对应于南回归线。阴旦,太阳对应于北回归线。阴旦阳旦,与太阳相关,实际是寒暑两极,是一岁之中寒暑的起始点。苗族文化解释历法,解释在盘古和女娲名下。历和阴阳观念,远远出现在文字之前。
中原失传的十月太阳历,被彝族文化保留了。与苗族古历一样,十月太阳历也是以太阳解释阴阳的。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两截的划分,实际上是以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的。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日影由长变短,这半年为暑为阳;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日影由短变长,这半年为寒为阴。太阳回归年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
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一岁。岁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岁论阴阳,月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彝族文化的的奇偶论阴阳,与中原文化的《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偶”及《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吻合。日论阴阳,夜为阴昼为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所以刘先生认为,阴阳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基础的第一大基石。
再说五行。刘先生认为,十月太阳历由四大要素所构成-天、月、行、年。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五行十个月,一行两个月,一个月36天,十个月360天。行,运行之行。五行,即运行不息的五个季节。十月太阳历分为五行,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达。十月太阳历论行不论季,实际上行通于季,五行即是五季,五季即是五行,是用洛书符号表达的。
洛书是用抽象符号实心圆与空心圆表达的(见上图),奇数用空心圆表示(白色),偶数用实心圆表示(黑色):上,九个空心圆;下,一个空心圆;左,三个空心圆;右,七个空心圆;左上方,四个实心圆;右上方,二个实心圆;左下方,八个实心圆;右下方,六个实心圆;中间,五个空心圆。“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这是从洛书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洛书之歌,也是洛书九宫数。隋代萧吉撰写的《五行大义》说:“《黄帝九宫经》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其数,则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宫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太一行九宫,从一始,以少之多,順其数也。”与《灵枢·九宫八风》篇之首图-九宫八卦八风同。
在洛书之中,奇数分布于四正,偶数分布于四隅。阳奇阴偶,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十月太阳历,就隐藏分布于这四正四隅的阴阳奇偶数之中。
阳数九表达的是火行72天,阳数一表达的是水行72天,阳数三表达的是木行72天,阳数七表达的是金行72天。这里四个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正。
阴数八表达的是冬春之间的18天,阴数二表达的是夏秋之间的18天,阴数六表达的是秋冬之间的18天,阴数四表达的是春夏之间的18天。这里四个18天,分布在洛书的四隅。四个18天组成的72天,归中央统领,表达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土一行。
所谓太阳历,是以立竿测影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到冬至点所需时间为基本数据制定出的历。太阳回归年为365.25天。太阳回归年实际是365~366天(四年之中,三年365天,一年366天,平均365.25天)。365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平年,平年尾数的5~6天不计入月,而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大年3天,小年2天。366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闰年,闰年尾数的6天不计入月,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大小年均3天。这样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以上是彝族经典《土鲁窦吉》对十月太阳历及与洛书关系的解释。
五行历,《管子·五行》与《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记载。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72天。五行的顺序,依次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以木行为首,以水行为终。
所以刘先生认为,五行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基础的第二大基石。
三谈天干地支。刘先生认为,天干地支源于十月太阳历。在十月太阳历中,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用来表达月序的十个月。太阳历每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达日序。十二地支是对一旬12天的抽象表达。
在彝族文化中,十二地支是用六种家养动物、六种野生动物来表达的。六种家养动物是马、羊、鸡、狗、猪、牛,六种野生动物是虎、兔、龙、蛇、鼠、猴。这样一来,枯燥的历法变为生动有趣的形象,顺利轻松地进入了千家万户。
所以刘先生认为,天干地支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基础的第三大基石。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汉族经典里一样也不少,可是部部经典都没有清晰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出处;诸子百家,子子谈阴阳,家家论五行,可是子子家家谁也没有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彝苗两族的文化完整地保留了阴阳五行学说,彝族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完美地解释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两千多年来讲不清的阴阳五行,用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一个小时就可以讲清楚。
刘先生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将阴阳五行与河图洛书及天文历法的关系给予了科学的阐释。刘先生认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汉族与彝族文化里有图书之说-河图洛书。汉族文化解释图书,解释在了神话里-神龟出书,河马出图,这个解释使自然文化变成了神秘文化。而彝族文化解释图书,解释在了天文历法里。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这一科学解释,符合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的历史。在彝族文化的解释中,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均源于天文,奠定于十月太阳历。这样的解释,阴阳有了根基,五行有了根基,天干地支有了根基,但有人认为中医是玄学或非科学的帽子是否就此可以摘掉了呢?
《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先生在给《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撰写的序文中说:“刘明武的研究结论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不是始于文字,更不是始于儒家道家,而是始于远远早于文字的天文历法。制定历法与创造工具都重要,制历更重要。天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学;历法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法。天文历法古老而常青,太阳历确定的冬至夏至,用了几千年,还要几千年地用下去。以冬至夏至为基准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同样是要几千年地用下去。这就是中国文化千年不变、万年不变、古老而常青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9:33
[attach]9770[/attach]
[attach]9771[/attach]
[attach]977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6 19:35
[attach]9773[/attach]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