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1-31 07:13
标题: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2 07:33 编辑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一、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正确解读
       “中西医结合”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其含义是什么?对此真正了解者却少之又少。有一篇文章竟然列出了十种对于中西医结合的不同理解,很显然,这些理解并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本意,而是人们不清楚中西医结合原义情况下的随意曲解。
      那么,“中西医结合”是怎么来的?什么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呢?有必要进行溯本求源。
      原来,“中西医结合”这个词来源于1956年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使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个指示做为当时医学的大政方针,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井冈山革命时期长期缺医少药条件下应用中医药治病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清末“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憔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以及当时名振北京的四大名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先进医学思想,等等。
      毛泽东主席早在年轻时期对于中西医就有独特的过人见解,他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知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从这段精辟的高度概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伟人战略家对于中西医的深刻认识和真知灼见。在后来的井冈山革命时期,缺医少药,只好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解决红军的伤病问题,正是在这个时期内,毛泽东主席真正认识到了中医药的疗效,认识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于是在建国后,大力提倡“团结中西医”。1956年,进一步指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这便是“中西医结合”的由来。


      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应该学外国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并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套用外国的东西。”他还说,历史上中医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从不拒绝接受外来的好东西,比如中药胖大海,实际上是进口货,但中医拿过来了,现在谁能说它不是中药呢?中医得到发展,是由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许多重大疾病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得到了解决,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等等。类似的重大疾病,也只有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唯一方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提高中国医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当然,我国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做为医学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并行。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疾病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做为医生,各自发挥自己长处即可,并没有要求让每个西医人、中医人都去搞中西医结合,而是提倡有研究能力的人去搞这项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当清楚的是,中西医结合人员的人数与西医、中医相比,始终是人数最少的队伍。
      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可知道,一些批评中西医结合的文章作者实际上并不懂中西医结合,胡乱放炮而已,不必当真。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据笔者观察,中医人治病效果好坏,主要决定于辨证是否准确,以及下药是否合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疗效还是很满意的。所以,一个中医人治病效果的好坏,只与自己的水平有关,而与别人搞不搞中西医结合毫无关系,更与什么“中医西化东化”无关。中医始终都是靠四诊辨证施治,只存在会不会这个方法的问题,而与西化东化毫无关系。那种将中医治病效果不好所导致的中医市场份额下降,怨到中西医结合头上,是一种毫无理智的推托责任的小儿做法。正应了那句话:“喝凉水肚子疼埋怨灶王爷”。

      做为只知中医方法、不懂中西医结合的人来说,只管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算不错了,没有理由、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反对你不懂的“中西医结合”,因为中西医结合对你来说,那是高不可攀的高峰。

      二、什么是“新中医”
      “新中医”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提出的。新中医的特点是,与传统中医相比,主要提倡“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这个背景下,1969年10月,广东中医学院创办了“新中医杂志”,1972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向全国公开发行,当时为双月刊,1981年改为月刊,并正式向国外公开发行。
       “新中医”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传统中医治病的思路和视野,使原来只靠“望闻问切”四诊的视角,延伸到西医疾病的理化检查层面,使中医人对于疾病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认识,可避免少犯许多本不该犯的低级错误,特别是对于那些无证可辨的疾病来说,提供了治疗思路。据笔者临床实践,“辨证辨病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这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对于一个不懂西医学常识的中医人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简单说,“新中医”就是“辨证辨病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模式。新中医模式并没有放弃传统中医的四诊辨证施治,而是增加了西医辨病的内容,由原来的一把刷子变成了两把刷子,在治病技术上提高了。毫无疑问,这无论是对于中医人而言,还是对于患者而言,都应该是福音,而不是错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个模式都是中医人今后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
      做为中医人,你可以不去学西医,把自己限制在单一传统中医诊治的模式里,但是,你千万别忘了,传统中医《伤寒论》中的那些死症在今天的西医那里,都不再是死症。你更应当懂得,在当今时代,许多疾病仅靠辨证是辨不出来的。例如,一个高血压患者锁骨下动脉堵塞可以出现无脉和弱脉,而使脉诊失去意义;一个隐性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绞痛症状;一个肺癌早期病人也可以毫无肺部症状,等等。对于这些疾病来说,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四诊就可能造成误诊和辨证失误,你总不能把患者的生命当儿戏吧?
      最后,还要强调一遍,新中医并不是完全放弃四诊,而是增加西医理化检查和辨病内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31 09:04
中西医结合首先必须解决好阴阳五行的问题。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31 09:05
王教授当版主了?祝贺你哈。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1-31 11:04
本帖最后由 LIKAIDI 于 2015-1-31 11:07 编辑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中医学说到底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古老的文化中医学里,是没有一丁点现代科学知识的。文化层面解释中医学与科学知识解释医学,这是二个不同层面的学问。文化可以是模糊的与演绎性的,但科学知识是绝对的并明确的!
   中医学的所有文化知识,是被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医文化人所掌握。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如何现代化中医学。
   科学化中医学的前提,就是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才能科学化中医学的一切!就像不能用易经八卦,解释飞机火箭一样,也不能用火箭的原理解释易经八卦一样!
   而用现代的物理学与化学与解剖学的成就,用人体现存的内外热调节系统的科学观与发现,才能使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文化性学说,具体科学化!这就是无疑的新医学出现!也是中西医学融合出现或结合出现!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1-31 13:53
gl0101 发表于 2015-1-31 09:05
王教授当版主了?祝贺你哈。

      我也是刚看到,原来是高级会员。
      估计是个人专栏的版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1-31 13:56
gl0101 发表于 2015-1-31 09:04
中西医结合首先必须解决好阴阳五行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有局部小范围的具体结合,也有整个理论体系的结合,后者则需要解决阴阳五行问题。而我国60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都是某个疾病具体结合上的中西方法结合,不涉及阴阳五行。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1-31 15:03
本帖最后由 LIKAIDI 于 2015-1-31 15:05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1-31 13:56
中西医结合,有局部小范围的具体结合,也有整个理论体系的结合,后者则需要解决阴阳五行问题。而我国60多 ...


恭贺王老师作版主!
  要使中医学走进现代化,就必须用人体存在的内外热调节系统作阴阳五行作科学替代,并用现代的物理热学原理,解释热药冷药的具体机理。这就是科学化中医学!
  文化中医的笼统与演绎性,不如科学化中医学精准与明确。
  当然转换过程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文化中医人会困难重重的!
  科学化中医学出现,就会自然叫停西医学反自然静脉过度输液和过度反自然手术的错误治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31 17:37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一)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要全盘接受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因此虽然唐氏也说:“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二)中西医结合(待续)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1-31 18:14
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1-31 19:00
若是“辨证辨病相结合” , 那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合,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嫁接,中不中西不西,成了骡子医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1-31 19: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31 11:14 编辑

            
(二)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和措施,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使之在1954年开始得到纠正。毛泽东的多次指示和批示,作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思想基础,一直指导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中医参加医院工作、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创建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提倡中医带徒弟等措施,使中医学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西医团结合作得以真正实现。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骨干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由于他们具有坚实的西医基础,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工夫相对不足,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以西医的方法理论研究中医,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除确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推广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外,还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大成就。如骨折和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麻醉的应用和原理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和成功提取等,都为世界所瞩目。
         20世纪80年代初,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理论、方药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及时引进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证本质”的研究,最终没有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或交流,但像骨折、急腹症、针麻、青蒿素等能够引起世界医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却屈指可数。
         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由于理论构架不同,概念体系不同,始终结而不合,表现在:1病证结合,西医的每一个病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了辨证研究,例如每一种感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每一个内科疾病都按照脏腑辨证进行了研究,作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2中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主要的中药方剂都进行了详尽的实验研究,其药理作用、药物成分甚至于加减变化、配伍原理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西医不知道用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3 证本质研究,截止上世纪末,对证本质研究已经进行了40多年,其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而中医对于“病”与“证”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证),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如此艰巨而坚忍不懈的努力,出版了无数著作,并没有达到结合的目的,这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用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科学的,客观的,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努力,理论体系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三)中西医融合(待续)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1-31 20:01
技能差劲,有证也不知道。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1-31 20:02
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1-31 21:2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1-31 21: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31 19:12
(二)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 ...


20世纪80年代初,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理论、方药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及时引进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证本质”的研究,最终没有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或交流,但像骨折、急腹症、针麻、青蒿素等能够引起世界医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却屈指可数。
         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由于理论构架不同,概念体系不同,始终结而不合,表现在:1病证结合,西医的每一个病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了辨证研究,例如每一种感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每一个内科疾病都按照脏腑辨证进行了研究,作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2中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主要的中药方剂都进行了详尽的实验研究,其药理作用、药物成分甚至于加减变化、配伍原理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西医不知道用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3 证本质研究,截止上世纪末,对证本质研究已经进行了40多年,其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而中医对于“病”与“证”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证),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
      李先生所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但是,应当看到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尽管未能揭示中医之谜,但毕竟为医学界认识中医理论本质积累了材料。中医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兼自身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学界真正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少之又少,若要求他们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有些不切实际。
      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需要的是中西医理论兼通、中西医临床兼通、兼通中药、针炙、气功、推拿疗法的稀世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已成为现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06: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31 22:27 编辑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  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9.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2期)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1.《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探讨(河北中医)
12.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陕西中医,2002,23(6)524
13.《伤寒论》中的蓄血证(未发表)
14.少阴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未发表)
15.太阳经证、卫分证与前驱期的融合(未发表)
16.气分证、少阴证、阳明证与急性典型期的融合(未发表)
           1999年11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51页上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的论文。这篇论文经过修改,收入2003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上篇概论中。这篇论文首先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是在基本完成以上16篇论文之后,才写出这篇论文的。而后相继发表了:“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
          2000年2月28日经第四军医大学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查新,其结论:综上所述,关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体系可相融性研究,国内未见他人有相同报道。关于本课题由外感热病学的证与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相一致,提出的“证”与“病理状态”相结合的新概念——“证态”,国内也未见相同报道。在这个中介“证态理论”指导下,2003年我们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伤寒论现代解读》29万字。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们的专著《中西医融合观》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64万字。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概念流易就是概念的运动与变化,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其在感染病这个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指:①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他的结局,临床表现;②他应当和哪些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再如热实结胸证,其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流易就是指:①热实结胸证是由哪些证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热实结胸证可能演变成什么证;②他应当和那些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西医对热实结胸证不知为何物,热实结胸证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根本无法流易,同样,中医理论中没有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急性腹膜炎也不可能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中介,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也可以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实现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统一,不再有中西医的区分。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自此,中西医融合被普遍关注。本书运用证态理论对于痰饮、瘀血进行现代医学解读,围绕痰饮、瘀血论述气血津液-内环境的稳态、象态与证态,没有涉及气血津液、内环境的所有方面与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中西医理论转换的中介——证态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已经解决了《伤寒论》与温病的转换,但是,《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藏象与经络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内核,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西医理论转换还不能成立。本书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及证态是解开经络藏象理论之谜的序幕、前奏、战前火力侦察。
          象态概念来源于证态,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是从临床实践中反推出来的,我们首先确立了证态体系,由此引申出象态概念,象态是藏象经络理论与西医器官系统融合的原基概念,藏象经络-器官系统象态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终极目标。这就成了中西医融合的攻坚战。
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交流需要翻译,或者英汉词典;WPS文件转换为WERD文件需要一个转换软件。翻译与转换软件就是中介。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中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翻译或者转换软件,这个中介就是象态体系与证态体系。现代最时尚的转化医学未必能够解决中、西理论的转化,未必能够解决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西医病理状态的转化问题。
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2011年5月第三届珠江论坛探讨中医临床研究病证结合是中西医融合的切入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也是现代医学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现代疾病分类作为参照系的病证结合思维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整体医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鲁法庭等“试论现代自然科学背景下的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与融合”中认为: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中西医的“融合点”尚未到来,此时做“硬性结合”不可能实现,用一方取舍或取代另一方更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并且进一步推论:西方医学超越中国医学的时间如果在1870年或1850年,超越点与融合点之间的间隔不会短于植物学的180年或100年。那么找到中西医学的融合点很可能要在2l世纪中后期。
             先后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                          
           三、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 (待续)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1 07:3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1-31 21:27
20世纪80年代初,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理论、方药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 ...

中医学说到底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古老的文化中医学里,是没有一丁点现代科学知识的。文化层面解释中医学与科学知识解释医学,这是二个不同层面的学问。文化可以是模糊的与演绎性的,但科学知识是绝对的并明确的!
   中医学的所有文化知识,是被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医文化人所掌握。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如何现代化中医学。
   科学化中医学的前提,就是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才能科学化中医学的一切!就像不能用易经八卦,解释飞机火箭一样,也不能用火箭的原理解释易经八卦一样!
   而用现代的物理学与化学与解剖学的成就,用人体现存的内外热调节系统的科学观与发现,才能使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文化性学说,具体科学化!这就是无疑的新医学出现!也是中西医学融合出现或结合出现!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07:4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08:0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进化论、相对论、矛盾论、唯物辩证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他,都是自相矛盾的!  发表于 1 小时
——————————————————————————————————————
         这些不是一个锅里的东西,没有可比性,中医本身是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的科学,不应当有矛盾,有矛盾就是人为的。不要乱比,越比越乱。弄明白中医就不错了,还扯那么多没用的。
         进行论、相对论属于科学系列。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一部分,属于方法论。你把这些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往一块烩,说明你糊涂。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1 07:5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2-1 07:40
中西医融合观  进化论、相对论、矛盾论、唯物辩证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他,都是自相矛盾的!  发表于 ...

现代的中医学是文化知识认识的医学,科学知识认识的医学才是科学化中医学!所以文化中医学学者,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是不能认识科学化中医学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08:1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08:1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2-1 06:25
(三)中西医融合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中医外感 ...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
        李先生一直坚持,中西医不可通约,现在又认为: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可以互相替代。既然不可通约,怎么可能互相替代。岂非卖矛又卖盾?既然可以相互替代,为什么又说不可通约?岂非卖矛又卖盾?

      你将两种语言互相替代,进行混搭。结果就是这样,相当于说中国话时加进了一、二句曰本话。
       例如:你的坏了坏了的,八格牙路,开路开路的。你想啊,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解决人类的重大疾病。你弄个混搭理论,没提高疗效,有啥用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08:5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2-1 00:11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 ...

        急性腹膜炎与热实结胸证可以相互替代,这是可融合性!“胸”与“腹膜”不可相互替代,这是不可通约!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东东;“胸”与“腹膜”绝对不是一个东东!所以,急性腹膜炎与热实结胸证既可以融合,又不可通约。否则,我就不能自圆其说,“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又具有可融合性”,我才能够自圆其说,中西医融合观才能够成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09:0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1 01:11 编辑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解决人类的重大疾病。你弄个混搭理论,没提高疗效,有啥用啊?
===============================================
       回复:
     证本质研究,就是寻找“证”的西医理化指标!半个世纪,花费了亿万人民币,发表了无数论文,没有任何结果!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诊断急性腹膜炎的所有理化指标都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指标,余类推!治疗急性腹膜炎的一切手段、方案诸如手术、胃肠减压、抗菌素等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可以治疗适用于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腹膜炎,即穿孔小于2厘米的急性腹膜炎,而且知道大陷胸汤适用于早期急性渗出期腹膜炎,可以与其他西医内科治疗配合运用。
      其他证态,类推。
      证态的意义还不止此,再说吧。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1 09: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2-1 09:09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解决人类的重大疾病。你弄个混搭理论,没提 ...

科学的认识疾病的本质,才是医学家应集中研究的问题!后在有其他问题的研究!
大道至简。疾病的本质就是过冷或过热-血流过冷过热或供血过多或过少!树木阴面冷皮厚并木质年轮也厚,植树时不能植反,如果植反就会有高储能皮与木质高温炎症与皮爆裂死亡出现。
   所以的疾病就会是持续过冷高储能或持续过热低储能造成。
   所以疾病的本质被解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10:24
       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11:3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11:34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2-1 11:22
事实上我就不会算,还用承认的吗?

承认不会算就好。待会,等我回家后打开电脑,就告诉你我算的结果。不要在这个话题里说了,到你的话题里去说吧。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2-1 11: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5-2-1 11: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15:08
               

     三、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       
     1.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证本质是经络、藏象学说中的证本质,中西医融合则是《伤寒论》中的证本质。辨证论治源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所以,证本质研究应当以《伤寒论》中的证为对象,成熟的藏象辨证出现在明朝。
     2.中西医融合研究证本质没有破坏六经传变与卫气营血传变的理论构架,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本质只是单独研究某一个证的西医本质,抛弃了中医理论构架。
     3.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基概念及理论构架。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它对中医证的解释、方剂的解释完全使用的是西医的概念与术语;中西医融合具有自己的原基概念象态(包括证态),象态涵盖了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形态与功能,证态涵盖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象态与象态、证态与证态、象态与证态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中西医融合的理论构架。
     中西医结合学派其在理论方面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在临床方面“以现代疾病分类作为参照系的病证结合思维,为整体医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4.病证结合与证态融合  病证结合模式是首先按中西医理论诊断出疾病,在疾病的构架内再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在这个模式内,中、西医理论是毫不相干的两个系统,而且中医的证与证之间也失去了内在联系。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不同,一个疾病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在疾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这是病理状态。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与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也是有本质区别的。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所以,在证态理论体系内证态与证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与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参看《中西医融合观》相关部分。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藏象、经络与证之间、证与证之间、证与方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把中医的理论构架完全破坏了,把证与方剂分开来研究,把证与藏象经络割裂开来研究,切断了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割裂了中医的理论构架,因此,他们对于证与方剂研究的结果不能被中医接受,也不被西医接受。举例如下:
      1.中西结合学派认为(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1 15:29
    [ 哈哈!是一个东东,又不是一个东东,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在说什么。  发表于 4 小时前 IP:61.167.27.234 ]
===========================================================

      ”急性腹膜炎与热实结胸证是一个东东”,先生既不知道急性腹膜炎,又不知道热实结胸证,先生没有一句学术语言评论这个结论!
      “胸与腹膜”不是一个东东,先生知道说的是什么吗!?
      先生既然没有能力、没有知识评论此事,说不出一句学术语言,先生点评什么呢?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1 17:56
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1 17:57
本书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及证态是解开经络藏象理论之谜的序幕、前奏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17:5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17: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2-1 15:29
[ 哈哈!是一个东东,又不是一个东东,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在说什么。  发表于 4 小时前 IP:61.167.27.234 ...


”急性腹膜炎与热实结胸证是一个东东”,先生既不知道急性腹膜炎,又不知道热实结胸证,先生没有一句学术语言评论这个结论!
      “胸与腹膜”不是一个东东,先生知道说的是什么吗!?
      先生既然没有能力、没有知识评论此事,说不出一句学术语言,先生点评什么呢?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
————————————————————————————————
        这句话一说,就证明你不懂急性腹膜炎和热实结胸证。
      李先生总认为本中医论坛无人能指出你的错误,你是大错特错了。
     急性腹膜炎是一个病,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热实结胸证只是急性腹膜炎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表现状态,二者绝对不是等同的。病永远不等于证。这个最基本的常识,你还没明白。
      另外,急性腹膜炎我在临床实习阶段多次看到过,腹部压痛、反跳痛是其特征性表现,并不是你说的没见过。你对急性腹膜炎的认识是狭隘的,此病并不只是局限于腹膜,腹腔器官都要受累,同时要引起全身性细胞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西医都会采用抗菌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你所辨的“热实结胸证”啥用也没有,因为患者此时禁食水,你赘中药汤不能入肠,连灌肠都不允许。你说,有啥用啊?一句话,不实用,纸上谈兵。误导别人,也欺骗了自己。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1 18:00
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交流需要翻译,或者英汉词典;WPS文件转换为WERD文件需要一个转换软件。翻译与转换软件就是中介。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中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翻译或者转换软件,这个中介就是象态体系与证态体系。现代最时尚的转化医学未必能够解决中、西理论的转化,未必能够解决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西医病理状态的转化问题。
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2011年5月第三届珠江论坛探讨中医临床研究病证结合是中西医融合的切入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也是现代医学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现代疾病分类作为参照系的病证结合思维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整体医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19:2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19:24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31 19:00
若是“辨证辨病相结合”  , 那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 ...


若是“辨证辨病相结合” , 那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合,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嫁接,中不中西不西,成了骡子医学。
——————————————————————————
      太白先生有所不知。
      我这30多年临床,始终都是在中医、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病的。开始是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指导针灸(后以电疗取代针刺)、推拿、气功三种疗法,在疗效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誉满一方,多次接受各种媒体采访。在30年前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医生(特别是一个新毕业生)疗效没有突破,引来大量患者,要想惊动记者采访,不太可能。
      后20年,重点攻中药治病,包括理论研究,也有不少突破。
      我在是以临床为基础,然后再深入研究基础理论,使基础与临床不脱节。
      你所说的临床家、理论家在我这里得到了实质上的统一。当然,我做的工作只是大工程的一部分,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不过,毕竟是迈开了第一步。虽以中医理论内核为核心,但已形成个人的理论体系。
      以上所说,是看到你的认识太片面了,不符合实际,所以有感而发,并不是为了炫耀显摆自己。信不信由你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2-1 19:5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2-1 19:20
若是“辨证辨病相结合” , 那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 ...

看来,太白侠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有限,总是令王教授曲解。太白侠的本意是为了附和王教授这段话的: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其含义是什么?对此真正了解者却少之又少。有一篇文章竟然列出了十种对于中西医结合的不同理解,很显然,这些理解并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本意,而是人们不清楚中西医结合原义情况下的随意曲解。

既然,王教授说真正了解中西医结合本意的少之又少,那么,太白侠的附和有什么不对的吗?

少之又少毕竟还是有的,取得理论与临床双丰收也是必然的,关键是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本意。

拿着中医师执业证书干着西医的勾当,说他不是中医并不为过,有本事取得临床执业资格去;当着中医教授,教什么胆生精汁、助消化,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说他西化算是客气,但凡有点思维能力也得问个可能吗。胆囊炎患者,是勇了还是怯?是不是胆结石患者都成了钢铁战士?至于西医,没法评价,执业医师法说啥就是啥。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1 20:38
当腹膜炎进入严重阶段时,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浅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病人则表现为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1 20:39
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21:3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21:47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2-1 19:55
看来,太白侠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有限,总是令王教授曲解。太白侠的本意是为了附和王教授这段话的:什么是 ...


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合,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嫁接,中不中西不西,成了骡子医学。
——————————————————————
       其实没什么,交流吗,总是要谈自己的想法。我是针对这段话的回复,无他意。太白先生说曲解,那就算我曲解好了。
作者: 妙之门    时间: 2015-2-1 21:5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31 08:02
特别是对于那些无证可辨的疾病来说,提供了治疗思路。
==========================
与中医技能有关,技能 ...

      请教董先生:证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疾病有关系吗?什么关系?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2-1 22:02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2-1 21:34
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合,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 ...

呵呵,看来太白侠的确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重新表述一下如何?
中西医结合的本意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理解这一本意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曲解了这一本意。以至于大多临床家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黄鼠狼下老鼠如今少有会辨证的了;大多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嫁接,中不中西不西,使中医教材成了骡子医学,没有了繁衍能力。如此下去,在体制内中医消亡是早晚的事儿,顶多是实亡名存。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22:08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2-1 22:02
呵呵,看来太白侠的确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重新表述一下如何?
中西医结合的本意是辨证与辨病相结 ...

      哈哈!明白了,不用那么较真,久上论坛,我也不象当初那么较真了。都是老朋友了。谈出想法即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22:2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1 22:33 编辑

当腹膜炎进入严重阶段时,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浅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病人则表现为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
——————————————————————————
        李先生这一段,可把我逗得不轻,乐得肚子疼。哈哈 哈哈!实在憋不住。
      请问,患者呼吸都急促了,脉搏只是细弱吗?难道没有数?哈哈哈!
      这就是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和脱离实际造成的错误,这错误也太明显了吧!论坛上还真有比我细心的人,看出李先生的破绽。实在没办法,就打个补丁吧。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2 00:13
它与疾病有关系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2-2 07:02
欢迎锡民教授解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化。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2 09:23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2-2 07:02
欢迎锡民教授解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化。

我看你想西化,也没有西方的现代系统科学知识,没有读过物理化学生物与解剖学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2 09:4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2-2 01:45 编辑

      
         1.中西结合学派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血栓性疾病由于累及的部位不同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严重的下肢缺血等不同表现,分别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中风”、“痛痹”、“脱疽”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回答为什么?根据是什么?“胸痹”、“真心痛”、“中风”、“痛痹”、“脱疽”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与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关系?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研究这些关系,本书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西医结合学派认为:AS血栓性疾病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为气虚,标实主要为痰、瘀、毒。既往根据血瘀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心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倡导活血化瘀为主进行治疗,如用冠心Ⅱ号方、血府逐瘀汤等治疗冠心病,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单纯活血化瘀并不能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陈可冀院士根据现代医学有关炎性反应引发易损斑块破裂,进而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系列病理演变过程,结合中医学有关瘀毒致病的病因病机学说,提出了“毒、瘀致易损斑块”的新观点。用中医理论评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现,无论是传统文献还是现代研究资料均支持“湿热内蕴”是其重要病机。针对动脉血栓性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抗血小板、溶栓、经皮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搭桥、他汀类降脂药等方法治疗,治疗的关键主要是降脂、抗炎、稳定斑块及预防血栓形成。
        问题是:炎性反应与瘀毒致病有什么关系?“毒、瘀致易损斑块”,毒、瘀通过什么途径导致“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引发易损斑块破裂”与“瘀毒致病的病因病机”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他们之间有关系?
        用中医理论怎么样评析冠心病危险因素?怎么样建立起“湿热内蕴”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怎么样建立起毒、瘀与“易损斑块”之间的联系?
中西医结合学派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及胸痛、舌暗、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宏观体征,属于“血脉瘀阻”范畴。
          问题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为什么属于“血脉瘀阻”范畴?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与“血脉瘀阻”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什么途径建立起来的?是不是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血管事件中” 都属于“血脉瘀阻”范畴?“血脉瘀阻”也出现在《伤寒论》的阳明病与温病的营血分证中,也出现在痹证与历节病中,也会出现在妇科疾病中,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血管事件”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中西结合学派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在中医的理论构架内证与证之间,病机与病机之间,证与病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联系能不能运用西医病理机制之间的联系解释,是衡量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融合的分水岭。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陈可冀老师认为,肝、肾、心的气血阴阳失调是高血压主要病理变化;风、火、痰、瘀、虚为高血压主要病理因素;气血逆乱,发为中风是高血压主要病理转归。这种认识是怎么产生的?根据是什么?
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在中、西医连接的关键节点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有理由的论证与说明。只是经验告诉我们,中、西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中西医融合则是在这些中、西医连接的关键节点上进行充分的、有理由的论证与说明。
         中西医的结合点、融合点、切入点不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在于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这个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结合学派恰恰没有在症状与体征上下功夫。中西医融合观认为: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是因为高血压疾病过程中出现眩晕、头痛的症状,在治疗眩晕、头痛的方剂中有一些方剂可以治疗高血压。关于症状与体征、共同参考系、证态之间的关系请参看《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的相关部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2-2 09:45
              
         2.络病学认为:“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病学第3页)明确指出经气与血液是分离的,各行其道。
络病学认为:“络”有两大功能,一是运行经气,二是运行血液,运行经气的称为经络之络,又称气络;运行血液的称为脉络之络,所以又称血络。运行经气的气络主要将经气输散到各个脏腑形成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肺气、肾气、脾胃之气等,从而发挥该脏腑的功能。在气络中运行的经气有着保护人体、传达信息、调节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实际上气络包含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
         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也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场所,血液从经脉流到络脉,在络脉末端将营养物质输送给人体的器官组织,将代谢后的废物带走,然后又从络脉流入经脉,完成了血液的循环,实现了血液的营养作用。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脉络之络与西医所说的中、小血管,特别是构成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都非常近似。
        以上是现在的络病学说,但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难经本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经脉是不分开的。
既然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不可分离,那么,在什么级别上“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分道扬镳了呢?作者的意图是想把“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理论中,血液是在血管中流动等同起来,以西医为参考系解释经脉与络脉(血管系统),但是这样就违背经络学说的原意,同样,西医也不接受血管系统(经脉与络脉)中流动的气血这种理论。
         络病学的作者以西医为参考系,把原本统一的经络分割开来,创造出“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分别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血液循环系统相对应,把络病学建立在微循环的理论之上,使络病学走进了死胡同。中西医融合观则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血液循环网络合二为一,称之为: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与经络相统一成为一个象态。所以,络病学不仅仅是微循环系统的病变,而且包含着自主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对于微循环病变的调控与影响。本书论证了气与自主神经-内分泌调控是一个象态,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经络的实质就是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复合体,只有把西医理论解构与重组才能够说清楚藏象经络,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于联系,中西医结合学派是把中医理论解构,使之符合西医的理论体系;中西医融合则是把西医理论解构、重组,使之与中医理论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理论。
        3.中西医结合学派认为:肾阳虚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NEIS)有关,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均有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且主要的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或更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紊乱。同时认为老年人生理改变和肾阳虚证甚为相似,肾阳虚证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未老先衰。
        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运用西医理论、方法研究肾阳虚与肾阴虚、肾阳虚与脾阳虚之间的关系。如果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均有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那么肾阴虚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应该出现什么变化?实际上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中医关于肾阳、肾阴相互关系的论述?
         蔡定芳等人对皮质激素所致肾阳虚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形态学改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肾阳虚时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阳性细胞及正中隆起外层CRF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染色变淡;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肾上腺明显萎缩,特别是束状带明显变薄。同样在对肾阳虚病人的T3、T4、TSH(甲状腺轴)、睾丸酮(T)、雌二醇(E2)、E2/T、FSH、LH等进行测定时,均发现其值比正常人低。肾阳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SH)兴奋试验出现延迟反应。那么,脾阳虚、肾阴虚出现的病理变化是什么?这种西医病理变化能不能解释中医关于脾阳虚与肾阳虚、肾阳虚与肾阴虚之间的关系?
         当把中西医结合学派研究的各个证本质集中起来,放在一起讨论时,他们加起来组合不成一个整体,例如:络病与痰瘀毒在西医理论中他们有什么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他们又有什么关系?等等。
        把各个证、藏象、经络分开来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把藏象经络以及各个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则是必须的,需要运用西医理论方法研究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经络与藏象之间的关系、证与证之间的关系、证与藏象、经络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中医的理论构架,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没有进行这些工作,单独研究证的西医学指标,实际上是舍弃了中医的理论构架,把中医的证插入西医的理论构架之中,由于中西医的理论构架不同,证的西医本质既不可能在西医理论构架内流易,也不能在中医理论构架内流易,所以结而不合。
         中西医融合是寻找中、西医概念、理论构架之间的共同点,创造一个新概念:象态(包括证态),产生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在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理论中,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客观性,作为认识这种客观性的不同认识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性,如下第二章所述,首先分别讨论了气血津液的结构与功能、内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再把中西医的共同点融合为象态,扬弃了他们的差异。而中西医结合学派则不同,在罗列了中、西医的不同认识之后,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把中医理论解构,分别寻找气、血、津、液的西医解释,抛弃了中医的理论构架(即不能够用西医的理论解释气、血、津、液之间的联系),因此,结而不合。在病证结合模式中,以西医为参考系,在确定西医疾病的前提下,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几个证型治疗,同样抛弃了中医理论构架,中西医结合学派不能用西医病理机制说明证型与证型之间的联系,即证型既不能在西医理论体系中流易,也不能在中医理论中流易。这样研究的结果,传统中医与西医都不接受。所以,结而不合。
          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创造自己的原基概念以及自己的理论构架,而是以西医为参考系,运用西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研究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研究是必要的,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他为中西医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打下了融合的科学基础,功不可没,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融合仅有一步之遥。
          张慈安在“痰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的结语中说:对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是西方医学从以往着眼于单因素或指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的微观研究思维方式向着眼于肿瘤细胞与其宿主互动的系统宏观研究思维方式进步的一种探索。肿瘤痰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已获得初步的成果,但依旧缺乏肿瘤痰证的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以及系统的现代理论支持。研究肿瘤微环境与中医痰浊的相关性,不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可能的治疗新靶点,而且有可能通过寻找二者共同的物质基础,阐明中医肿瘤“痰本质”,构建新的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治疗理论框架,成为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的新切入点。
         这一段话说出了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中西医结合学派的不足与期待。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局限于单因素、单环节,不注重疾病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例如微生物致病与抗生素的运用,对于感染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于诸如肿瘤、代谢综合征、风湿性疾病、脑卒中、心梗、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等多因素、多环节,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疾病,按照单因素、单环节的思路,企图寻求某个疾病一个关键分子,或者一个关键环节,所谓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寻求针对这个“特异指标”的治疗方法,在实践中没有成功。疾病往往是一个复杂系统,区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即不同的病理状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状态可以具有无数变量,判断系统的状态只需要少数几个变量,而不是只要一个变量。所以,对于一个复杂疾病这样的复杂系统,寻求所谓的“特异性指标”,把宝压在某个特异性分子上,仍然是近代西医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模式。中西医结合学派抛弃疾病、证的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表现的发展变化过程,试图寻求一成不变的特异指标,恰恰是抛弃了中医整体、系统认识疾病以及辨证论治的精髓,也与现代医学、系统论的精神背道而驰。把疾病看做多因素、多环节,与外界环境互动是系统论、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近代西医为参考系,而不是以现代医学为参考系;以现代医学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与西医,才能够建立起作者期待的“系统的现代理论支持”。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证态、稳态理论,正是中西医结合学派期待的系统的现代理论。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2 20:35
同样在对肾阳虚病人的T3、T4、TSH(甲状腺轴)、睾丸酮(T)、雌二醇(E2)、E2/T、FSH、LH等进行测定时,均发现其值比正常人低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2 22:26
把宝压在某个特异性分子上,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2 22:27
阐明中医肿瘤“痰本质”,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2 22:30
旁核小细胞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阳性细胞及正中隆起外层CRF阳性纤维明显减少,肾上腺明显萎缩,特别是束状带明显变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2 22:34
临床观察: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3 09:4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2 22:34
临床观察: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用科学知识重新认识人体这个内外热调节系统,才是新中医阴阳五行步入现代化出现!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3 18:59
赛过神仙!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3 20:14
肾阳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SH)兴奋试验出现延迟反应。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4 10:18
hgfjkl 发表于 2015-2-3 20:14
肾阳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SH)兴奋试验出现延迟反应。

    肾阳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SH)兴奋试验出现延迟反应。.
    为什么这是个需要解释的事!
   腹腔变热,肾脏脂肪囊持续变热与NO外排而O2溶解度增加,就会有肾脏脂肪囊持续变热并消融减少或O2富集肾脏组织变热,热收缩与高O2刺激肾脏皮质血管与组织细胞热收缩,就会有肾脏皮质血管收缩而肾脏髓质开放多排尿出现,同时血流热而持续加热肾脏髓质出现,这就是整个肾脏变热,热外排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增加,肾脏排尿也会减少,并血流变热并血液NO减低而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肾脏脂肪囊与肾脏持续变热,热刺激腰肌疼痛性收缩无力的肾阴虚出现。
   而腹腔变冷,冷而肾脏脂肪囊致冷,冷而NO富集而O2外排,这就会是肾脏脂肪囊变冷并NO富集,肾脏脂肪囊持续冷增殖般并皮质血管高度开放,髓质血供减少而少排尿出现,同时肾脏实质冷NO富集而O2溶解度极低,多回吸收增加出现。
  并冷舒张储能储水增强而肾脏血红蛋白生成素,血管加压素减少分泌。外供血减少而甲状腺组织持续变冷而刺激延迟分泌出现!
作者: hgfjkl    时间: 2015-2-4 22:14
本帖最后由 hgfjkl 于 2015-2-4 22:59 编辑

肾阳虚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SH)兴奋试验出现延迟反应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