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脸上红疹 [打印本页]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3 17:17
标题: 脸上红疹
程某,女,32岁,11月25日初诊
脸上红疹日久(自述好长时间了),别无所苦,舌质淡,苔白,脉滑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5 10:27
麻黄 桂枝 黄芩 芍药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12-27 14:07
支持好医案的交流。感谢姬先生。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12-27 14:08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5 10:27
麻黄 桂枝 黄芩 芍药

哈哈  老兄对麻黄是情有独钟呀,感谢110的参与。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7 15:0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7 08:14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4-12-27 06:07
支持好医案的交流。感谢姬先生。

杨金峰先生出马上阵,果然身手不凡!

姬先生的医案如下:


程某,女,32岁,11月25日初诊
脸上红疹日久(自述好长时间了),别无所苦,舌质淡,苔白,脉滑紧。



这个医案,连标点符号在内,区区不足五十个字。本人研究多日,总感到扑朔迷离,难以辨其真面目,故而终究无从置喙,只好静观,以待高人出现。果然,天不负我。今天看到了杨金峰先生回帖,惊喜之情,如获金玉。杨先生确实不负众望,别具才华,能慧眼识真,故而才会情不自禁地大呼这是“好医案”。并且明确表示“支持”!看来杨先生已经参透其中玄机,早已成竹在胸了。本人愚钝,敬谢不敏,愿诚恳地向杨金峰请教,请杨先生给大家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一下这则医案好在哪里?妙在何处?这位年轻女子脸上的红疹到底属于什么病?属于什么证?应当治用何法?方选何药?望杨先生不吝赐教。这则医案的启蒙解惑,全指望先生您了。谢谢。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27 16:47
患者中年女性,脸上红疹,虽无热像,仍当按血热辨证。拟四物汤加味:生地2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紫草15克,丹皮10克,荆芥15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29 09:17
这就是铁骨铮铮先生所说的纯中医思维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9 11:48
麻黄桂枝各半汤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12-29 14:33
附子理中汤+葱白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0 08:55
这个病案同样简短,但既然我能发,就能把我的用药道理谈清楚,最起码是自己认为的清楚,而且,还能把自己微薄的经验说出来。我真不知道在千版的眼中什么是好病案,呵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还记得上次谈论陈潮祖老先生的病案,我用的是第四版,书上明明是某某内容,有人用了个第五版出来,有点不一样,呵呵,千版就急了,非往“死”里整人不成,结果,这个人又说第四版如何如何,呵呵,结果,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帖子。
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要有了年龄就任性。当然,这是性格习惯使然。虽可怜,但仍可恕。既然大家的层次不同,那么,就不要乱点评了。能上论坛的,都不是傻子,都能分出好坏来,所以,我发我的,你发你的,泾渭分明,多好,虽在一个沟里,但是清浊自分,呵呵,多省心。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30 21:4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12-30 17:48 编辑

既然这些思维还是秦始皇他老奶奶时期的,还弄出来干什么?
医学理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细以致无穷无尽,但最其码应该与当代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吧?
否则,既然是落伍的东东,还要强词夺理,那么,再探讨也就没意思了。错了,不怕,可以改,谁也不是圣人都会错;但强词夺理,那就不让人喜欢了。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08:22
本帖最后由 姬领会 于 2014-12-31 08:29 编辑

老于啊,不知道你跑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说病案不过关,还是?说明白。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08:27
还秦始皇,现在的更多人在看内经,你为什么不能像我的老师曹东义先生尽心尽力的为中医呐喊那样的为了让大家不学内经而呐喊啊。
能分析病案,会分析病案,咱们就分析,不能分析,不会分析,咱们就不分析,到那个争鸣里面逮住个闲人好好扯,好吗?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08:32
我好像没有看到你发的病例上来,你发一个试试,严格的按照课本要求吗?
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大医院的门诊病历和民间中医的病历记录一样吗?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记录已经能诊断出最起码的寒热虚实来,当然,还有病位。诊断不出来就扯犊子,想干什么?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08:58
中医,有人喜欢简单,有人喜欢复杂,有人喜欢用剑劈邪,有人喜欢用刀捅邪,有人喜欢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卧薪尝胆式的扶正,这时,用剑的说用刀的不好,用刀的说用剑的不好,争得不可开交,势不两立,好像发烧之人的正邪相争一样。当发现这个躲避之人的时候,以为是软柿子,呵呵,好捏,能争回来面子,于是,用剑的和用刀的都面向这个看似软弱的人,唉,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向经常扶正的人开战,呵呵,要么会没有一点面子,要么会遭遇到别人不理而吃闭门羹的尬尴局面。
所以,每个人的观点,不要强加于别人,你好,不一定别人就不好,你不好,也不一定别人也不好。观点,可以自己摆出来,但是,不能总是象教育小孩一样的说出来,这样,真不好,也许是好心,但是,没办好事。
一个人,穿的衣服再好,总能别人挑出毛病来,难道这个人就不穿衣服了?一个人干的再好,总会有错误出现,难道这个人就不干活了?人是为自己活着,为了自己的亲朋友好友活着,为了自己的事业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脸而活着,要不然很累。病案,只要自己认可,一些权威人士认可,就成了。不是为了让水平不成的人看的。
都是成人了,感觉别人的病案不好,一笑置之,就当遇见一个精神病一样,大度,内涵,修养,是该有的东西。感觉别人帖子中的话说的不好,最多摆明自己的观点,一般都可以一笑而过。何须较真。再过五十年,都不是“人”了。
时间很紧,可是还是写多了,论坛上,各人都有各人的眼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多重,看帖子都能知道。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31 09:09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1 04:22
老于啊,不知道你跑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说病案不过关,还是?说明白。

什么年代了,弄这样的病案,还不是闲扯?您跑出来就是为了吹牛?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09:31
把你的病例发出来吹吹?老于。
事实胜于雄辩,不要干嚎,老于,发你的病案吧。
还什么年代?你当时学中医的时候学的是什么样的书,列出来看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31 10:29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0 00:55
这个病案同样简短,但既然我能发,就能把我的用药道理谈清楚,最起码是自己认为的清楚,而且,还能把自己微 ...

“这个病案同样简短,但既然我能发,就能把我的用药道理谈清楚,最起码是自己认为的清楚,而且,还能把自己微薄的经验说出来。我真不知道在千版的眼中什么是好病案,呵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还记得上次谈论陈潮祖老先生的病案,我用的是第四版,书上明明是某某内容,有人用了个第五版出来,有点不一样,呵呵,千版就急了,非往“死”里整人不成,结果,这个人又说第四版如何如何,呵呵,结果,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帖子。
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要有了年龄就任性。当然,这是性格习惯使然。虽可怜,但仍可恕。既然大家的层次不同,那么,就不要乱点评了。能上论坛的,都不是傻子,都能分出好坏来,所以,我发我的,你发你的,泾渭分明,多好,虽在一个沟里,但是清浊自分,呵呵,多省心。”

姬领会先生是负责《中医初涉》版的版主,负责传播中医知识和辅导中医新人,这本是论坛的信任和重托,同时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正如这个版块的题跋所说:“传道布经解惑不求人人开窍 访师学艺明理惟愿个个成才”,坚持日久,或桃李满天下,其风光无限量!但是这也是个责任重大,不可疏忽的重要岗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应该都是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品学兼优者,否则,所用非人,于此尸位素餐,岂不要污染环境,又误人子弟!
前几天,我因为对其胃疼医案进行评议,就招来姬领会先生一场污言秽语和疯狂的攻击,实在是出人意外!虽经梁院长大力调停和调整,但仍难以掩盖其劣迹斑斑。后来他又发贴致歉,也就算了。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想到他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辈,竟然因此耿耿于怀,狠心不已!今又在此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肆意进行诋毁!如此不当人子啊!据说他还自称是河北学者、中医名人曹东义的弟子,学识高低另说,如此德操撒了一地之辈,真给曹大侠丢人啊!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11:04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倚老卖老,就是任性,还在这里大放厥词,真是丢人现眼,看看你以前发的帖子,大家有目共睹。看你是先道歉,我才感觉算了,和一个            人就不说了,结果,唉,否则,我安保以前的帖子找出来,让大家看看是你丢人还是我显眼?可以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31 11:16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1 03:04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倚老卖老,就是任性,还在这里大放厥词,真是丢人现眼,看看你以前发的帖子,大家有目 ...

我们在论坛,谈论的是学问,争论的是是非,而不是论资排辈,更不管是不是曹东义的弟子,以此仗势欺人。你说我倚老卖老是从何说起呢?如果没有理由,那你就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我以前发的帖子,有哪里不妥吗?请明白地指出来,请不要骂人和撒野好吗?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1 11:27
看看你的病案,看看你在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的那个急劲,唉,真是不想说你了。
你是总版,取效我的版主资格吧,有你在,我还真不想当,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还想把这个病案的诊断和治疗一并写出,结果有你这么一闹,好了,不说了,你当你的总版吧,我过我的小桥。
就此永别。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31 11:42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1 03:27
看看你的病案,看看你在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的那个急劲,唉,真是不想说你了。
你是总版,取效我的版主 ...

[attach]9674[/attach]

姬领会先生,珍重,请您走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31 19:25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1 04:27
还秦始皇,现在的更多人在看内经,你为什么不能像我的老师曹东义先生尽心尽力的为中医呐喊那样的为了让大家 ...

铁骨铮铮先生:      论坛高手很多,希望大家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展示中医水平!通过临床验案擂台赛,可以一决雌雄,相信那些耍嘴皮子,或者西化中医是不敢上的。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194&extra=page%3D1&page=1

铁骨铮铮先生:真中医才有真前途
姬领会先生回复:真中医有真前途,好!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假中医和伪中医将更没有立足之地。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217&extra=——————————————————————————————————————————————————————————

我为什么给您的医案作出批评呢?
首先从什么是真中医谈起。
      什么是真中医?应该说,作为医学科学,真中医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要求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的真中医,都是在既继承原有的中医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再吸收新发现的创新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二者有机地结合而成的。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的真中医水平,是在固步自封,而排斥一切其它的后来的或外来的、有用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的。例如今天的真中医水平,就是在继承以前的原有的中医理论精华之外,必须毫不犹豫地吸收现有的中国医生(包括中医与西医)所发现、创新的理论与技术,同时,还必须毫不犹豫地不折不扣地学习吸收西方医学(从古至今)的优秀成果,然后将这些理论与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更快地最大限度地解除中国民众中患者的病痛,否则,那不是当代的真中医,而是过去式的真中医。

      同时,铁骨铮铮先生的 真中医,大致就是纯中医、古中医。
      因此,既然先生积极支持铁骨铮铮先生所倡导的“真中医”发展方向,那么,我也不得不评价一下真中医与西化中医之优劣了。此次辩论事关当代中医发展方向问题,无其他事情。
      学术争鸣,只是辩了个观点与道理,没必要怄气,也无需因此离开论坛。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31 21:10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31 11:27
看看你的病案,看看你在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中的那个急劲,唉,真是不想说你了。
你是总版,取效我的版主 ...

哈哈哈,姬先生,别价,出个方子看看呗!
我那麻桂各半汤还需要您的验证呢!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1 10:47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5-1-1 10:5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7 15:07
杨金峰先生出马上阵,果然身手不凡!

姬先生的医案如下:

呵呵  谢谢千总的关注。也感谢千总非常客气的批评。我来谈谈我的道理,说错的   请大家和千总批评。

我为什么一上来  就给姬先生叫好?

一是因为,我是这个板块的版主之一,对来到这里,积极发帖的每个同行,在我的感觉上,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二是,我也很喜欢治疗皮肤病,看到有人发出了这个方面的病例,我感觉好,于是,我也叫声好。三是,皮肤病,虽然如牛皮癣类病,治疗周期会比较长,但在辩证上,确实不用太复杂。无论什么证型的皮肤病,由表而解,是其核心。

我治疗皮肤病,一般都用消风散打底,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虽然这样未必就是好的,但是,我还是认为皮肤病,辩证要求不是太高。当然,精确,规范的病例,是更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对楼主的要求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所以,会有分歧。这应该是小事。对姬先生病例书写,要求高的人,期待就会高些,对姬先生能发帖,就高兴的我,当然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1 10:55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5-1-1 10:57 编辑

如果说,什么样的中医病例,就是标准的,规范的,其实,真的未必大家认为的就对。这就如中医一样,有很多时候,是见仁见智的。比如,我的诊断,基本都不用脉诊,测血压  定虚实,问饮水和大便,而定升降,问汗出情况,定出入。再关注一下患者的西医诊断,病例就写完了。这样的病例,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假中医,连脉都不摸,舌都不看,这还是中医吗??

可是,说我不是中医,是假中医的人,他们自己理解和定义的那个中医,是真是假?其实,也很难说清。

作者: 水的样子    时间: 2015-1-1 11:23
高手云集,长见识了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1 11:5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1 10:55
如果说,什么样的中医病例,就是标准的,规范的,其实,真的未必大家认为的就对。这就如中医一样,有很多时 ...

哈哈,好,杨版主终于把你的理论核心透露了一点点,谢谢啊!

虽然是一点点,但很有提示价值——就是升降出入的具体化。

再次感谢杨版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1 11:55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1 10:47
呵呵  谢谢千总的关注。也感谢千总非常客气的批评。我来谈谈我的道理,说错的   请大家和千总批评。

...

我治疗皮肤病,一般都用消风散打底,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


——————————————


请教一下杨版主,这样的方子是否也会加上干姜、肉桂呢?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1 17:43
临床病案擂台赛是全球中医药论坛重要栏目,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禾牵出来溜溜尽管有的病案可能资料不是很完备但是是实实在在临床真实记录对临床实践有参考作用真正的临床验案是中医思维与实践经验特色的体现所以同样是中医用药是各自不同的。擂台赛不会因为有个别人搅局而停办希望是高手的都拿出医案来参赛谢谢同仁参与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1 19:19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1 17:43
临床病案擂台赛是全球中医药论坛重要栏目,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禾牵出来溜溜尽管有的病案 ...

赞同铁骨总版的观点

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弘扬中医、繁荣论坛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2 10:44
病,包括六要素,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和病势。这里的病势,主要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只要我们知道了前面的五种情况,病势,也就不难判断了。而表象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的病人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但他有体征,最起码有舌和脉的情况,这就是最常见到的体征。我们的八纲辨证,阴阳,是说疾病的属性,表里,是指病位,寒热,是说病性,虚实,是说病态。更多时候,寒热虚实就是病因,就是体内疾病发生的因素。当我们对每一种病,患者当时发生的病,能从这几方面了解清楚了,我们就对治疗有个准确的把握了。一个病案中对病情的记述,只要让人能了解这些信息,就是好病案,说真的,你说的再多,无非就是让人做出诊断,寒热虚实的诊断,病位的诊断等。这个就如教育小孩一样,达到目的就成,何必唠叨和不停?比如胃疼,我们已经能从舌和脉上诊断出来寒热虚实,那么又何必再强调这个病是怎么得的,用过什么药,找谁谁谁看过,效果不好(效果当然不好,效果好的话,还能轮到你来看?)胃疼的时间、胃疼的种类(刺疼、胀疼等),与情志有什么关系,西医检查了没有,结果是什么,饮食及二便情况如何,如果是女患者,再问经带的情况,等等,看起来,好完整,好美的病案,但是,实用吗?不实用,因为,在门诊,特别是在民间中医门诊,哪有时间来记录这么详细的病案,凡是这样做的,大部分都是在作秀。记录这么多,也无非最后要告诉我们的是寒热虚实和病位等信息。哦,我明白了,一天看一个病人或者几天都看不了一个病人的人闲来无事,“整理”病案,就是想告诉大家自己的水平有多高,病案写的多好,可是,等病案发出来后,诊断及治疗用药却遭到大家的质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病案的病情叙述,是为了诊断和治疗的,不是为了显摆的。
好了, 不多说了,今天我也是啰嗦了好多。关于这个脸上红疹的病案,是我2014年11月25日治疗的一个女性病人的病情记录。这个病,临床上能经常见到,治疗方法不一,不过,对我来说,没有固定的成方,只有辨证论治这个法宝。千篇一律,不管什么病,过来都是辨证论治。这个病人也不例外。由于红疹发生在脸上,故而,告诉我们的直接信息就是病位在脸,在人体的上面。舌质淡,主虚,苔白,主寒;脉的虚,主虚,脉的紧,主寒。至于脉的滑,是主湿的,寒可导致,虚也可导致,但从舌苔来看,湿象不明显,故而,可以先不考虑。由此可知,患者是因虚寒所致的。而红疹的直接诊断是热,因为其颜色红,那么,这个寒和这个热是什么关系?中医认为,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水向上走,吸引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平安无事(单说这一点),如果肾水寒凉,一部分结成了冰,那么,向上走的水就少了,吸引的心火往下的也就少了,火性炎上,这样,一部分火就望上走,于是可出现红疹、口疮、头晕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能知道虽然前面说的病位在脸,这是由表象来定的,但是,真正的病位却在人体下部。这个病人的情况就是下面的寒导致上面的热,既属于上热下寒,也属于真寒假热,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标本同治的时候,既然上有热,虽为假热,但也得清,不过,量要小,温热下部之“水”才是正治,才是主要的治疗目标。
有了这个治法,处方就简单了:以蒲公英和大青叶清上热,以质地沉重的磁石降气,使火下行;以附子、肉桂、补骨脂来温热下焦;吴茱萸温热中焦;陈皮理中焦之气(中焦温热通顺,上下才能更好的交通);以黄芪、当归补虚;以桂枝、白芥子通脉祛除痰瘀(别人经验),畅通道路。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补虚通脉。于是就有了这个处方: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10克,陈皮30克,吴茱萸10克,磁石30克(先煎)。
患者服用7剂之后,12月4日来诊时,红疹已经消退,嘱患者继用7剂,以巩固疗效。
这里,我说一点题外话:就是病案的展现,一定要给别人以启示,不是仅仅说自己治好了就完了,要有理有据的谈述自己在诊治思维、用药依据,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交流目的。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2 10:5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2 10:44
病,包括六要素,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和病势。这里的病势,主要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只要我们知道 ...

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10克,陈皮30克,吴茱萸10克,磁石30克(先煎)。——————————————————————

谢谢版主赐教啊。


寒,这是主线。看来我的麻黄桂枝还算靠谱,就是病重药轻了。


方中吴茱萸用得好。


版如果不用蒲公英、大青叶的话,是否可以呢?我总觉得用蒲公英、大青叶有些勉强。


还请版继续来点“干货”,谢谢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2 13:35
诊断:太阳阳明病

处方:麻黄 桂枝 黄芩 芍药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2 14:29
很好充分体现中医思维疗效才是硬道理姬版是用纯中医方法治疗中医西化者是搞不懂的,感谢姬先生对擂台赛的支持与参与希望姬先生一如既往积极参与!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1-2 15:2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2 10:44
病,包括六要素,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和病势。这里的病势,主要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只要我们知道 ...

以大剂量的附子,肉桂,补骨脂,吴茱萸,来暖阳,以磁石来镇之,使得阳火不犯上, 火从下焦加热,则可以推动肾阴上行以交心火, 同时对于脸面的红疹,略加蒲公英,大青叶以散火 (蒲公英30克是否过大了),很好的立意。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2 17:58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1 11:52
哈哈,好,杨版主终于把你的理论核心透露了一点点,谢谢啊!

虽然是一点点,但很有提示价值——就是升 ...

谢谢梁总的表扬。一并回答后面梁总的问话。我的处方,给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方,有时不用肉桂和干姜。给患者开出七天的药里,没有不用干姜肉桂的。至于大家怎么去研究和分析,那可以是见仁见智。但是,我所说的给每个患者的处方里,都用了干姜和肉桂,这个就绝对是事实,而且,有据可查,决无虚言。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2 18:05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2 10:54
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 ...

哈哈,我在这点上,和梁总的意见正相反。因为,我所有的处方里,都是寒热药并用,至于道理,个人有个人的见解。我不仅支持姬先生用了附子,肉桂更支持用公英。


我之所以支持姬先生的处方,不仅是因为他的处方事实的取得了疗效。我的理解,中医调和阴阳的价值,就在于一个处方里,要有阴有阳。虚阳,也是阳,只是治疗上,滋阴药要多点,清热药要少点。可能真的有时就是只用热药,而不用寒药,但是,这样的特殊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2 18:08
无阳不阴,无阴不阳,是哲学观。而应用在具体的诊断和用药上,怎么把这个思想贯彻到具体的处方和治疗上,还真的是值得思考。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2 18:49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2 18:05
哈哈,我在这点上,和梁总的意见正相反。因为,我所有的处方里,都是寒热药并用,至于道理,个人有个人的 ...

谢谢杨先生,是这个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3 06:29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2 22:33 编辑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2 06:29
很好充分体现中医思维疗效才是硬道理姬版是用纯中医方法治疗中医西化者是搞不懂的,感谢姬先生对擂台赛的支 ...

首先声明:我是没有中医功底的,所以才悄悄滴向铁骨先生请教。请问:
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10克,陈皮30克,吴茱萸10克,磁石30克(先煎)。这样一个方子,给一个脸上出了几个红疹,别无所苦,舌淡苔白的年轻女子服用(而且连服14剂),真的很合适,或者有利无弊吗?这个方子比四逆汤(治疗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效力如何?脉滑紧就一定是寒湿证或虚寒证吗?请先生不吝赐教。谢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3 07:0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2 02:44
病,包括六要素,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和病势。这里的病势,主要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只要我们知道 ...

“由于红疹发生在脸上,故而,告诉我们的直接信息就是病位在脸,在人体的上面。舌质淡,主虚,苔白,主寒;脉的虚,主虚,脉的紧,主寒。至于脉的滑,是主湿的,寒可导致,虚也可导致,但从舌苔来看,湿象不明显,故而,可以先不考虑。由此可知,患者是因虚寒所致的。而红疹的直接诊断是热,因为其颜色红,那么,这个寒和这个热是什么关系?中医认为,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水向上走,吸引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平安无事(单说这一点),如果肾水寒凉,一部分结成了冰,那么,向上走的水就少了,吸引的心火往下的也就少了,火性炎上,这样,一部分火就望上走,于是可出现红疹、口疮、头晕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能知道虽然前面说的病位在脸,这是由表象来定的,但是,真正的病位却在人体下部。这个病人的情况就是下面的寒导致上面的热,既属于上热下寒,也属于真寒假热,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标本同治的时候,既然上有热,虽为假热,但也得清,不过,量要小,温热下部之“水”才是正治,才是主要的治疗目标。
有了这个治法,处方就简单了:以蒲公英和大青叶清上热,以质地沉重的磁石降气,使火下行;以附子、肉桂、补骨脂来温热下焦;吴茱萸温热中焦;陈皮理中焦之气(中焦温热通顺,上下才能更好的交通);以黄芪、当归补虚;以桂枝、白芥子通脉祛除痰瘀(别人经验),畅通道路。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补虚通脉。于是就有了这个处方: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10克,陈皮30克,吴茱萸10克,磁石30克(先煎)。
患者服用7剂之后,12月4日来诊时,红疹已经消退,嘱患者继用7剂,以巩固疗效。”

弱弱的问一下:一个已经出现了真寒假热的患者,会是一位“脸上红疹日久(自述好长时间了),别无所苦,”的年轻女子,且舌淡苔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好长时间吗?书上说:真寒假热证 属于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即阴证似阳,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这个脸上出了几个红疹的,而且已经日久了的真寒假热的年轻女子,真的就只是脸上出了几个红疹,别无所苦吗?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3 08:32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2 15:24
以大剂量的附子,肉桂,补骨脂,吴茱萸,来暖阳,以磁石来镇之,使得阳火不犯上, 火从下焦加热,则可以 ...

先生好,我的常用剂量,蒲公英是30克,对于脸上红疹特别重的,病程好几年或者更长的,在下热的同时,加大蒲公英到60克,效果更好。哦,对了,我用的是蒲公英个子,如果用蒲公英切段的,剂量更大(呵呵,原因我就不说了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3 09:39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2 10:44
病,包括六要素,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和病势。这里的病势,主要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只要我们知道 ...

关于这个脸上红疹的病案,是我2014年11月25日治疗的一个女性病人的病情记录。这个病,临床上能经常见到,治疗方法不一,不过,对我来说,没有固定的成方,只有辨证论治这个法宝。千篇一律,不管什么病,过来都是辨证论治。这个病人也不例外。由于红疹发生在脸上,故而,告诉我们的直接信息就是病位在脸,在人体的上面。舌质淡,主虚,苔白,主寒;脉的虚,主虚,脉的紧,主寒。至于脉的滑,是主湿的,寒可导致,虚也可导致,但从舌苔来看,湿象不明显,故而,可以先不考虑。由此可知,患者是因虚寒所致的。而红疹的直接诊断是热,因为其颜色红,那么,这个寒和这个热是什么关系?中医认为,心火在上,肾水在下,水向上走,吸引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平安无事(单说这一点),如果肾水寒凉,一部分结成了冰,那么,向上走的水就少了,吸引的心火往下的也就少了,火性炎上,这样,一部分火就望上走,于是可出现红疹、口疮、头晕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能知道虽然前面说的病位在脸,这是由表象来定的,但是,真正的病位却在人体下部。这个病人的情况就是下面的寒导致上面的热,既属于上热下寒,也属于真寒假热,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标本同治的时候,既然上有热,虽为假热,但也得清,不过,量要小,温热下部之“水”才是正治,才是主要的治疗目标。
有了这个治法,处方就简单了:以蒲公英和大青叶清上热,以质地沉重的磁石降气,使火下行;以附子、肉桂、补骨脂来温热下焦;吴茱萸温热中焦;陈皮理中焦之气(中焦温热通顺,上下才能更好的交通);以黄芪、当归补虚;以桂枝、白芥子通脉祛除痰瘀(别人经验),畅通道路。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补虚通脉。于是就有了这个处方:制附子30克(先煎),肉桂30克(后下),补骨脂3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10克,陈皮30克,吴茱萸10克,磁石30克(先煎)。
患者服用7剂之后,12月4日来诊时,红疹已经消退,嘱患者继用7剂,以巩固疗效。
----------------------------------
姬版主的诊断是不是脸病(上热下寒)?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3 12:12
gl0101 发表于 2015-1-3 09:39
关于这个脸上红疹的病案,是我2014年11月25日治疗的一个女性病人的病情记录。这个病,临床上能经常见到, ...

中医上有“脸病”的病名吗?这就是西医上的痤疮,临床很常见,有的相当顽固,年轻的有,年龄大的也有,四五十岁的人也经常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3 12:20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5-1-3 12:47 编辑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3 12:12
中医上有“脸病”的病名吗?这就是西医上的痤疮,临床很常见,有的相当顽固,年轻的有,年龄大的也有,四 ...

姬版主的诊断是不是上热下寒?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3 16:0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3 07:04
“由于红疹发生在脸上,故而,告诉我们的直接信息就是病位在脸,在人体的上面。舌质淡,主虚,苔白,主寒 ...

就千总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略有疑虑:


如果说上热下寒,那么热在何处?哪儿显示了“热”呢?


单纯从颜色红来诊断有热,恐不合理。譬如冻疮是阴寒所致,但局部也可以很红的,甚至是红的发紫...


譬如过敏性紫癜,不论是阳和汤、黄土汤的虚寒证,还是血热妄行的犀角地黄汤证,出的血都是红的...即便一个阴寒至极,行将就木的患者,其流出的血,也应该是红的吧?


所以说,单纯一个“红”是不能断为有热的。


再说了,正如千总版所言,上热下寒是一种重症,大多相当于现在的危症,有些甚至需要下病危通知书,真的会无所苦吗?一旦人体功能出现上下脱节、阴阳不能接续,绝无平安可言啊。


如果真的需要大剂辛热之品来温阳散寒,那么绝不允许再用大剂寒凉来斫伤阳气,至多佐以微量凉性药,或者热药凉服即可。仲景治疗戴阳的白通汤即是例证。


我的理解,此人本来就病情轻微,再加上体质较好,虽热药较多也能耐受,再加上寒凉药物抵消了一部分药性,故而无大碍。


将此案理解为下寒上热,真寒假热等等,应该是不切实际的,病情根本就不到那个程度。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5-1-3 16:2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3 08:32
先生好,我的常用剂量,蒲公英是30克,对于脸上红疹特别重的,病程好几年或者更长的,在下热的同时,加大 ...

谢谢回复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1-3 21:2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2 10:29
很好充分体现中医思维疗效才是硬道理姬版是用纯中医方法治疗中医西化者是搞不懂的,感谢姬先生对擂台赛的支 ...

很好充分体现中医思维疗效才是硬道理姬版是用纯中医方法治疗中医西化者是搞不懂的,感谢姬先生对擂台赛的支持与参与希望姬先生一如既往积极参与!
————————————————————————————————
请问您这个大医、上工,中医西化者何处不懂了?这一病案中的中医思维高明之处何在?请先生示教 。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5-1-4 06:2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3 22:47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3 08:07
就千总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略有疑虑:

为医生要认真负责,不得儿戏;做学问要诚实公正,切忌编造。

真假难逃智者法眼,对错自有群众公论。

谢谢梁院长大力赏评。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4 06:50
千总不必过谦,在您老面前我们都是晚辈后学,既然是擂台赛就是希望大家重拳出击。我们都是搞临床的,在临床上,病人生病大多不典型,就是跟书本上有很大差别,用药也是一样。姬先生拿出来的病案,我认为从理论上可能说不过去,但却是实实在在治好了的,这一点不可非议。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4 08:23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3 16:07
就千总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略有疑虑:

呵呵,梁院长,我不知道大家对寒热是个什么诊断法,但是,我的诊断是直接诊断和寻根诊断相结合的,就拿冻的发红来说,红,也是有热,而这个热是怎么来的?寒则收引,闭塞腠理,局部本应从皮肤外排的浊气不能畅排而郁结;寒则血涩,血脉不通,说明局部的气机不畅,因为气为血之帅。局部有气机郁结之后,气有余便是火,这时,就出现了火热之象。由于此火为郁火,故而,治疗大法就是发散顺畅。虽然是因寒引起,但是,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的都认为这个时候的治疗全是温热。
我只说一个寒证的诊断标准吧,寒、白、冷、稀、润,这里的脉不谈,当然,热也就不谈了,由于这个病人的病位在面,上面出现了“红”点,故而,直接诊断就是热,至于寻根诊断,呵呵,看水平了。
还有,上面上热下寒是一种重症,哪里来的这个理论?黄连汤、干姜芩连人参汤等等,都是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属于重症吗?临床常用的交泰丸,上用黄连清热,下用肉桂温阳,属于重症吗?
唉,人,不会不怕,就怕会一点。临床上遇见这种“病人”是不治疗的,因为乱咋呼,属于不治之列。
有的时候,遇见半瓶水很烦。
中医是讲理的,也是推理的,我有个特点,就是不会的时候赶快百度,问度娘。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4 08:37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3 16:07
就千总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略有疑虑:

呵呵,梁院长,这和流出的血有关系吗?愚钝的我没有听说过从你说的流血来诊断疾病,除非月经病的血黑,除非放血时候的颜色深,除非实验室里抽血化验之后血脂、血粘等。
唉,也许是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不同,感悟水平不同,所以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5-1-4 08:45
给个鼻子就上脸,哦,我的积分成负9分了,那我还有什么脸在这里聊中医那?
呵呵,道不同不足为谋,你们的层次很高,我,一个民间人而已,一个连0分都得不到的人,还谈什么?
虽然我很留恋这个论坛,也和坛主管理先生有过交流,也和论坛里的刘世峰先生畅谈,然而,发展,不带这么玩的。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09:08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4 08:37
呵呵,梁院长,这和流出的血有关系吗?愚钝的我没有听说过从你说的流血来诊断疾病,除非月经病的血黑,除 ...

看来姬先生对不同的见解还是很难“兼容”的。

依先生的见解,大凡出血性疾病都是热证了?而那些虚寒体质者是不会患出血性疾病?这个不客观吧?
鼻出血,古人有一味炮姜治疗治法,这个也会是血热?

再者,先生病案名之为“红疹”,确实容易让交流的同仁不明就里。据先生言,这是个痤疮患者,用疹来描述痤疮,倒不是不可以,但不确切。如何描写痤疮,我想姬先生不会感到很难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09:13
姬领会 发表于 2015-1-4 08:23
呵呵,梁院长,我不知道大家对寒热是个什么诊断法,但是,我的诊断是直接诊断和寻根诊断相结合的,就拿冻 ...

先生所列举的例子不无道理,但这些例子很难出现“无所苦”的情形。

再说了,先生的案例有“下寒”的征象?好像没有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09:27
既然使用了大剂的辛热药,又何必参以大剂的寒凉药呢?

难道人体真的会有上面一团火、下面一块冰的情形存在?而所用热药只去温下寒、而所用寒药只会去清上热?这个也只是一种想象吧?

譬如“半夏泻心汤”,其干姜,也就是起一个“辛开(苦降)的作用,也并非用来散寒的......

我曾经说过,作为我们后学,对长者的一些点评、甚至是批评,没必要反应过于激烈,那些“挑刺”其实对我们的业务是有好处的。如果对我们的某些不足故意视而不见,甚至是故意奉承,哈哈,先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好事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4 10:38
先生的案例有“下寒”的征象?好像没有吧?
------------------------------
同问。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11:5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4 06:50
千总不必过谦,在您老面前我们都是晚辈后学,既然是擂台赛就是希望大家重拳出击。我们都是搞临床的,在临床 ...

哈哈哈,在此案例中刘总版有俩金句:1、没有热也要清热。2、拿出来的病案从理论上可能说不过去,但却是实实在在治好了的。

刘主任,既然没热,又何须清热呢?要说法官也持这样的逻辑,那可糟了。

理论上说不过去的案例,是咋折腾好的?是蒙的?中医如此丰富的理论,竟然解释不了一个案例?不可能。除非这个案例有其它隐情。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4 12:50
姬版这个病案妙在大队温阳,引火归元药中用了一味大青叶。当然,这个病案虽然按门诊标准病例书写不尽完善,实际上临床病人大都如此,除主症外余无特殊。姬版选用大队温阳散寒药也不是没有依据。病人舌淡苔白厚,无口干苦等可以确定该病脸上红疹不是血热所致。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14:41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5-1-4 12:50
姬版这个病案妙在大队温阳,引火归元药中用了一味大青叶。当然,这个病案虽然按门诊标准病例书写不尽完善, ...

哈哈,有道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4 15:21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5-1-4 15:27 编辑

     上热下寒  其实,都不需要什么诊断内容。因为疾病, 一旦出现 , 基本都是上热下寒。这就是火神派理论和滋阴派理论的核心。阳常有余,讲的就是上热,经常有余。阳常不足,讲的不足之阳,下就是其一。

   所以,疾病  一切疾病的生理反应现象,基本都是上热下寒。这也是,滋阴派和火神派,能够傲视群雄的原因。这也是很多人 , 都会问 , 为什么,什么病,都是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病,怎么那么多。而那些说,上焦火,下焦寒,小命要玩完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1-4 15:3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5-1-4 15:21
上热下寒  其实,都不需要什么诊断内容。因为疾病, 一旦出现 , 基本都是上热下寒。这就是火神派理论 ...

一切疾病的生理反应现象,基本都是上热下寒
————————————————————————

杨版主这个理论太雷人了,也太累人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1-4 15:52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4 15:34
一切疾病的生理反应现象,基本都是上热下寒
————————————————————————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5-1-4 21:34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4 15:34
一切疾病的生理反应现象,基本都是上热下寒
————————————————————————

“上热下寒”,这个大概不需要辨证,闭着眼睛说就可以了。
作者: 向往杏林    时间: 2015-1-11 19:34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3 16:07
就千总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也略有疑虑:

好像姬大夫的病案里并没有说是出血吧?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