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胃疼病案 [打印本页]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2 15:43
标题: 胃疼病案
我也发个病案,179个病例本上的,凑个热闹。
董某,男,39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
胃疼,每年春秋发病,这次疼的比较厉害。舌质淡苔白,脉滑紧。
希望各位老师处方。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2 16:06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12-22 16:08 编辑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22 19:10
综观脉症,该患者当为肝胃不和,痰瘀互相,胃络阻滞。处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瓜蒌12克,法半夏10克,枳壳15克,黄连6克,玄胡20克,丹参15克,甘草10克。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2 20:55
理中汤合平胃散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22 21:34
中医爱好者,咋没进步呢?为什么用麻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2 21:43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2-22 21:34
中医爱好者,咋没进步呢?为什么用麻黄?

铁总版的问题问的好,请铁总版分析一下:为什么用麻黄?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22 21:49
一看你就是外行!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2 21:52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2-22 21:49
一看你就是外行!

分析不了你就猜一下吧。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12-22 21:53
木香10g  砂仁6g  人参3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法半夏6g  陈皮10g  元胡10g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12-23 02:59
1 舌淡苔白, 脉滑紧------------湿,寒之象

2 春季发病,肝气升发,势必阻碍胃气的降下,为肝气犯胃之证

3 秋季发病,秋金肃降,有碍脾之升清,脾升受碍,胃气则不降,然病人无肺金之征象,唯有中焦胃痛,当责脾胃不和。

诊断: 肝气犯胃,脾胃不和。

治则: 梳理肝气,调和脾胃。

春季方: 柴胡5,夏枯草10,茵陈10,薄荷5,陈皮10,厚朴10,元胡索10.
方义: 柴胡,夏枯草,香附,梳理肝气,春季肝气本升发之季,故柴胡用量少,夏枯草,茵陈清宣透之量稍微大些,其目的在于宣透少阳,而不过升肝气。
陈皮,厚朴,降胃气,元胡索化瘀止痛。

秋季方: 羌活5,防风5,升麻3,柴胡3,炒白术10,黄芪10,陈皮10,厚朴10,延胡索10.

方义: 羌活5,防风5,升麻3,柴胡3,炒白术10,黄芪10,---升清脾气;
         厚朴10,延胡索10.---降胃气止痛。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2-23 06:4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2-23 08:55 编辑

      此病例资料不太全,患者还应有相关表现,仅以此下方,略显不足。 以舌脉象观之,当为胃寒湿型胃痛。
      以春秋二季均可发病,与肝关系不大。当以寒发病,比如喜饮食生冷。
     治则:温胃理气燥湿。
     处方:人参、苍术   白术  香附   干姜  砂仁  陈皮  炙甘草、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3 15:36
很是感谢各位老师的讨论,学生的处方是: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30克,吴茱萸10克,艾叶10克,小茴香10克,生麦芽30克,生山楂30克,磁石30克(先),生神曲30克,七剂之后,疼痛基本消失,于是去掉大枣,加陈皮30克,继用七剂以善后。
望各位老师多多赐教!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3 16:16
诊断?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3 16:44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3 16:16
诊断?

呵呵,过后说诊断,好吗?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3 16:45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3 16:16
诊断?

过后说,好吗?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3 18:42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3 15:36
很是感谢各位老师的讨论,学生的处方是: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30克,吴茱萸10克 ...

姬先生的桂枝汤略显柔,但加入吴茱萸、艾叶,那就很得当了。

姬先生是临床好手,赞一个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4 09:4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3 16:45
过后说,好吗?

啥时候说都好,我就是问问。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12-24 10:03
大家的答案可以说都离题不远,唯有用黄连者不沾边。还喜欢训斥后学者,就是g10101的答案,只要把麻黄换成苏梗,也可以基本算对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4 10:53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4 10:03
大家的答案可以说都离题不远,唯有用黄连者不沾边。还喜欢训斥后学者,就是g10101的答案,只要把麻黄换成苏 ...

g10101的答案,只要把麻黄换成苏梗,也可以基本算对路。
------------------------------
请问为什么要换呢?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4 11:10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4 10:53
g10101的答案,只要把麻黄换成苏梗,也可以基本算对路。
------------------------------
请问为什么要 ...

溪流总版已经点出了要点,我来越俎代庖一下。

0101先生用麻黄,应该是取其宣通温阳之意吧?但麻黄通阳散寒,多用于寒凝,譬如阴疽之阳和汤。而欲通胃阳,则必先宣通气机,苏梗正相宜也。如果误用麻黄通胃气或者是温胃阳,从性味归经上是说不过去的,必然效果不佳。

个人见解,请0101先生和溪流总版指正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12-24 11:21
梁院长说的不错,梁院长太客气,哪里有什么指正。
我就某个论题的态度,也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无涉其他。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4 11:54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24 11:10
溪流总版已经点出了要点,我来越俎代庖一下。

0101先生用麻黄,应该是取其宣通温阳之意吧?但麻黄通阳 ...

梁总版怎么诊断这个病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4 11:57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4 11:21
梁院长说的不错,梁院长太客气,哪里有什么指正。
我就某个论题的态度,也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无涉其他 ...

溪总版怎么诊断这个病啊?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4 17:20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4 11:54
梁总版怎么诊断这个病啊?

胃脘痛!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5 06:2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4 22:48 编辑

“我也发个病案,179个病例本上的,凑个热闹。
董某,男,39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
胃疼,每年春秋发病,这次疼的比较厉害。舌质淡苔白,脉滑紧。
希望各位老师处方。”

这是一个很奇葩的帖子。介绍一个病案,说是“179个病例本上的”。那么“179个病例本”是个什么呢?是一个笔记本,还是一本书呢?又是谁的杰作呢?莫名其妙!
介绍病例,书写如下:“胃疼,每年春秋发病,这次疼的比较厉害。舌质淡苔白,脉滑紧。”一个病例竟然如此简单,但是并不明了!胃疼,谁胃疼呢?是医生本人,还是患者呢?如果是患者,到底是患者的哪里疼?怎么知道就是胃疼呢?患者自己诊断的吗?凭什么一个患者一下子就能直白无误地做出这个诊断呢?退一步说,患者是胃脘部疼,或者说是上腹部疼,又怎么就能一下子确定是胃疼呢?就算是胃疼,一个多年的患者是不是还兼有其他并发症状呢?仅仅是疼吗?疼的部位和性质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他规律或诱发因素呢?我们都不得而知!
“每年春秋发病”,是不是在冬夏季就毫无症状,健康如常人呢?既然是“每年春秋发病”,现在是已经是隆冬,怎么又“疼的比较厉害”呢?
“舌质淡苔白,脉滑紧。”舌淡红,苔薄白,应属于正常人舌象。如果不是正常舌象,就仅仅是舌淡吗?有没有质嫩或苍老,肥胖或裂纹呢?苔白,仅仅是白吗?有没有厚薄润燥之分呢?我们也不得而知。脉滑紧,是双手六部都滑紧吗?还是有所区分呢?只凭脉滑紧,就一定能断定是寒证和湿证吗?
一个病人上腹部疼,就一定是胃病吗?就算是胃疼,也有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痉挛,胃息肉等许多疾病,再说胃脘部疼痛,也可能胰腺炎,阑尾炎,甚至是心绞痛,癫痫等,凭什么就能一下子断定是胃疼呢?
还有,这个病例自始至终,一直都是找中医诊治吗?有没有西医的诊治的经历和相关资料呢?帖子中也讳莫如深。不管是按照中医还是西医的标准,这样书写和介绍病例,能算是合格的吗?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5 08:45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12-25 16:49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06:23
“我也发个病案,179个病例本上的,凑个热闹。
董某,男,39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
胃疼,每年春秋发 ...

千版,你看看更多的名家医案,是不是有的比我这要简单多了,一句话,甚至一个症状,就是一个病案,你怎么不挑刺那?哦,对了,原来是你没有看到啊,需要我给你发上来吗?算了吧,生命在于运动,你还是找度娘吧。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5 08:58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12-25 16:48 编辑

一个病案,只要能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出诊断结果,这就足以。从舌和脉上已经知道了结果,还需把有关胃的情况写详细,这不是画蛇添足吗?胃痛,说明了发病部位,后面的舌和脉,说明了寒热虚实,我不知道你还想要什么?你去吃饭,点了一盘臭豆腐,上来吃就成了,非得问别人是如何做的,谁做的,年龄如何,性别是什么,怎么给你端上来的,用右手还是左手端的,等等,唉,还“很奇葩”,呵呵,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水平的高低一看就知,说真的,来这里发帖,不是来显示我的水平高低,因为没有意义,水平高了,这里又不能看病......
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但是不要人身攻击,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5 10:29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24 17:20
胃脘痛!

谢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5 16:4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5 08:46 编辑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5 00:45
千版,你的水平不能如此低下吧,啊?你看看更多的名家医案,是不是有的比我这要简单多了,一句话,甚至一 ...

对不起,崇高无比,享誉四海的姬领会先生,恕我直言。也请你息雷霆之怒,不要气急败坏。而我真的水平很低下,而且目光短浅,以致领会不了你的博大精深,也敬请你体谅。

你的病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胃疼,这到底是症状,还是诊断呢?一个病人身上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伴随症状,都一字不名,这客观吗?真实吗?合乎规范吗?再说,一开口就是诊断,这叫主诉吗?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还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就是说,医生要善于抓住主诉,问深问透、问准问清,这对于病证的诊断是极其有益的。在描述主诉时,不能用诊断术语,而只能用具体症状、体征进行描述。这是起码的要求,先生作为老师,应该尽量规范的做示范。这是我领会的描述病例的要求,由于我太循规蹈矩,所以领会不了先生的杰作,实在是冥顽不灵,罪该万死啊!

至于先生所说的名家的医案,我真的读的太少,也领会不了,更何况先生的医案比名人还名人呢!至于说挑刺,是先生太抬举我了!本人自知愚钝,怎敢呢!只是看不明白,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直言不讳的,诚心诚意当地,向姬老师求教罢了。没有想到以至于冒犯了姬老师的尊严,以致让姬老师龙颜大怒,再一次请求谅解,并谢谢姬老师的谆谆教诲。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5 16:55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5 00:58
一个病案,只要能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出诊断结果,这就足以。从舌和脉上已经知道了结果,还需把有关胃 ...

请问姬老师,我对你人身攻击了吗?我虽然水平低下,但是也只是就事论事,针对医案进行讨论。而你呢?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5 17:04
对不起,千版,学生说话有点过,不好意思,歉!
看看《临证指南医案》上面的记述更是简单,我随便翻了一页,摘录到这里:
某氏,经半月一至,夜嘈(这里是饣旁,不是口旁)。
这个病案的前半部分就记述完了,后面是用药:
生地、阿胶、天冬、茯神、白芍、丹参
这样,这个病案就完结了。
再来一个完整的病案:
某,五八  形寒便泻,舌白。
厚朴  广皮  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姜
再来一个完整病案:
程氏  泻后腹膨,
人参  生益智  炮姜  茯苓  厚朴  广皮  砂仁。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5 17:1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06:23
“我也发个病案,179个病例本上的,凑个热闹。
董某,男,39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
胃疼,每年春秋发 ...

哈哈,千总版严谨啊,首先向千总版致敬!


千总版虽然表达的直白了些,但所言及的几处瑕疵确实是存在的:


1、以诊断代替主诉。


     即便患者真的主诉为“胃疼”,医生也不能这么照抄,而应该描述出部位及性质.....


2、缺少鉴别诊断。


     必要的鉴别诊断还是尽量不要省略...


3、就诊者的发病规律。


    是季节性发病?还是常年发病、阶段性加重?尽量说明一下。


不过呢,中医,尤其是古代的某些名中医,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一块不太在意,譬如叶天士的医案,大多太过简略。


千总版能够指出案例中的不足,足显千总版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对姬先生及论坛同仁的莫大帮助,我们应该感激千总版。


我相信,自此以后姬先生的医案也会更趋完善!


我代表论坛同仁再次感谢千总版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5 18:3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16:43
对不起,崇高无比,享誉四海的姬领会先生,恕我直言。也请你息雷霆之怒,不要气急败坏。而我真的水平很低 ...

是的。
阑尾炎、心绞痛、胰腺炎等等,在一定阶段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
胃溃疡、胃癌、胃炎、胃痉挛,治疗及预后大多不同!
谢谢千总版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5 19:5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5 13:16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25 10:34
是的。
阑尾炎、心绞痛、胰腺炎等等,在一定阶段都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
胃溃 ...

谢谢梁院长脚踏实地,客观中肯的赏评。发自内心的向梁院长表示敬意。我已经退休多年,早已经是远离功名利禄的田舍翁了。只是毕竟是一位在中医药战线上耕耘和打拼了几十年的过来人,对祖国的中医事业难以割舍,故而不揣愚钝,契而不舍地流连在中医药临床和论坛里,混迹于各位大侠的队伍中,哪怕是摇旗呐喊,牵马放哨,也可略尽绵薄。本人心无城府,生性坦直,凡有发言不当,多有冒犯之处,念我虽然孤陋寡闻,但是心怀诚恳,斗胆祈请各位大侠多多海涵!多谢了。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5 20:4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5 19:55
谢谢梁院长脚踏实地,客观中肯的赏评。发自内心的向梁院长表示敬意。我已经退休多年,早已经是远离功名利 ...

千总版,您老真的是太谦虚、太客气了。

您老的中医临床已达上乘,而您的现代医学临床在本论坛也应该是最棒的,这"双剑合璧"的优势,让您老能够特别清晰的透视中西医的优缺点•••

中医的确是质朴的,但现代中医也必须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如果连严谨的逻辑思维都不能建立,还何谈弘扬中医呢?

论坛上后学居多,所谓年轻气盛嘛,有的可能暂时还体会不到您的良苦用心,有的则是欠缺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偶有言语冲撞,您老一笑置之好了!

每每看到您老凌晨发帖子,学生是感动莫名。中医不绝,有您老的一份功劳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12-26 09:57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4-12-26 02:03 编辑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加上氏可能为女)病机(先述病机)而后简约的说症状,治法,在后面就是方剂。效果如何?不告诉你。
这都是古代的著名医家的医案,人家的名气和权威性在那里摆着。
时代毕竟进入了21世纪,中医应该与时俱进,其中就应该包括医案书写的完整性。看看人家西医医案,连家族病史、过敏史都要写进去,病人主诉,症状表现,检查单据,会诊结果,治疗过程,看着就科学、规范,让人信服。
我不太同意现代中医也用古代那种非常简约的方法书写病案,似乎古文我也会点,那种医案写法我也轻车熟路,但是,我的病案从来不按古人的格式写,病人的姓氏、年龄。性别,住址,就诊时间,病人主诉症状,西医的检查结果,都尽量写全,然后是中医的诊断,包括望诊、脉诊、舌诊,有的还要加上病情分析,而后是中医证型的诊断结果。治则,方剂,方剂分析,最后还可能有个按语。甚至还加上病人手机号码。这一点恐怕是我独特的)
为什么我不按古人的医案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第一,这样的医案让人信服,少医案作假之质疑。2,中医医案应该像西医医案学习,完整。全面、规范。使读者全面理解病案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也容易明辨是非。
我用现代格式写医案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毕竟不是古代“大医”“名医”,他们靠名气,我辈没囊没气,我们没有他们的本钱。我们的医案要经得起现代中医的质疑!
我的杂症密钥医案部分完全是按现代格式写的。(用古代医案格式写出版社可能不买账,我早有耳闻)
这就是我对医案书写的一点意见,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6 12:08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6 09:57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 ...

先生虽然自谦为一家之言,其实就是中医记录、发布医案的指南。

不论是从学术上讲,还是从现在的医患关系来看,先生的做法都是科学、明智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6 12:48
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几位总版的意思很明白,我很赞同。医生为什么要写医案呢?带着这个问题写医案就知道医案应该怎么写了,中医们都很聪明的,一点就懂,无需多言。可是有的医案还是让人如入五里雾中看不明白,什么原因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别人也跟他一样聪明或者比他还要聪明。只是时间久了,这种医案恐怕连他自己都看不懂了,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写医案就跟写文章一样,写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玩赏,更多的时候是给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弟子或者后人看的,马虎不得。既然有兴致把自己的医案拿出来在坛子里公开地让大家讨论,那么你这个医案就绝对不能让大家费尽心思地去猜,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希望大家就此引以为戒,下不为例。

以上我只是就事论事,绝无人身攻击,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幸甚。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6 13:30
我话说的有点太严肃了哈,不过我还是希望轻松一点,请姬版主不要介意,请大家继续。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6 13:58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12-26 14:04 编辑

综合姬版主在1楼提供的各项参数,本人诊断和处方如下,欢迎批评,欢迎检验:

中医诊断:太阳阳明伤寒;每年春秋发病,可能与其体质和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处方: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6 14:59
gl0101 发表于 2014-12-26 13:58
综合姬版主在1楼提供的各项参数,本人诊断和处方如下,欢迎批评,欢迎检验:

中医诊断:太阳阳明伤寒; ...

又是四味药?
先生堪称四君子也!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26 15:14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26 14:59
又是四味药?
先生堪称四君子也!

正在学习中医呢,欢迎您批评指导。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6 15:46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8 07:02 编辑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6 01:57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 ...

拜读了溪流先生的发言,由衷地感到钦佩。
祖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丰功伟业;至今依然青春焕发,精彩无限。但是正如梁院长和溪流先生所说:中医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更具有活力,更富有竞争性。
作为今天的中医人士,学习和继承先辈的知识和经验是必须的,但是也正如刘亦之先生和于先生所一再倡导的那样:要加以分辨和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毕竟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发扬不离宗,也要继承不泥古。古代时 还没有西医,也没有现代科技,中医那时是一统天下,人们的思想和环境都比较单纯,先辈们书写医案,可以随意发挥或因陋就简,也不会发生误解和歧见。而现在,西医雄起,中西医之间壁垒森严,西医大有气吞山河,一统天下之气势!中医如果再不警醒,再不发愤图强,与时俱进,不但不能与西医平分秋色,恐怕大有被取而代之之虞!故而,中医现代化,规范化,不但已经提上日程,而且迫在眉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人微言轻,词不达意,但愿与天下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共勉之!谢谢溪流先生。


溪流先生做事业一贯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令人常有相见恨晚之感。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2-26 16:0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6 15:46
拜读了溪流先生的发言,由衷地感到钦佩。
祖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丰功伟业;至今依然青春焕发,精彩 ...

“溪流先生做事业一贯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令人常有相见恨晚之感。”!

同感

溪流先生之谦恭、之礼貌、之博学,堪为我等楷模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12-27 08:44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4-12-27 02:02 编辑

二位先生莫谬誉,溪流汗流浃背,诚惶诚恐矣。二位学识与做人都是我的楷模。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12-27 14:05
好贴  交流的也很有价值。虽然,语言犀利了点,但是,却值看到了很多的价值。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27 16:38
     中医医案是传载中医学术的重要形式,但医案的格式也没有规定或标准,我没有见到,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
    说医案,从病历说起。现代医院规定,诊治记录医病历形式为准,病历分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有的大医院门诊病历又分大病历小病历两种,住院病历和门诊大病历医院保管,小病历患者保管。病人出院后,住院病历经过整理,归档,保存在病案室。
    现在习惯上把病人诊治的原始记录叫病历,治疗结束或告一段落,整理归档的资料叫病案。西医没有医案一词。

    现代的中医医院,关于病历的规定,一般是用西医的规定,后来制定了一些中医医院中医病历的书写规范(陕西省好像是八五年有的,后来修订几次,记不清了)。

      医院的病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内容,中医自古就有记录诊疗过程的习惯。从西汉仓公的“诊籍”开始,是临床诊治记录最早的文字资料,此后诊治资料逐渐多了,凡中医书籍大多附有类似“诊籍”的资料,或称医案,或称病案。
      医生看病,诊察完了,在一张纸上把病情和病机分析、治法写出来,接着就是处方,和现在的门诊病历差不多。当初医生记录诊疗过程时,没有统一规格,医生自然是拣他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这就出现了大部分医案讲述症状寥寥数语,或者症状与分析混杂,或者直接就是分析病机,或者直接就介绍治法方药,医生只为自己复诊考虑,也没有想到要流传和后人学习。
      这些资料流传下来,保存于医生本人或后人、学生、患者手中,经过收集、整理,出现在医书里,或者是著书者在讲医理时附在相关章节中,或者是专门编辑为一本医案书,这些大家都知道,有许多著名的医案著作。
医生或者后人要整理学术经验,就要收集原先的诊疗记录,收集整理了发表出来,就是医案。
      医案的内容是经过收集者的整理、修订,还是原始实录,这就说不清楚了。原始病历的来源,可能是医生本人,但多数可能是患者、学生、药店,资料全不全,乱不乱,这也很难保证。
      明清至民国,社会上富贵人家重视医生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看了医案才决定是否信任该医生,逼得当时医生写出文字优美的医案来。有的医生大约因此被逼成书法家。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里,篇篇都是好文章,可以收在散文选里的。清末有一位名医金子久,医案皆为骈体,一时无倆。清宫重视脉诊,医生写医案,首先分析脉象,所以又把医案称作脉案。

       也许是外感病多,一般一次开方就治好了,也许是医生第一次认真记录了,以后处方没有改动就续服,病好了也就不记录了。医案病人保管着,有人要收集就送给收集者。明清医案,大部分只有初诊,偶有复诊的,大约当时就没有记录复诊情况。
       现代人编了许多医案书,又有了中医期刊,期刊里发表医案,是当作论文的。当作论文本来应该有规范要求的,但我好像也没有见到。八九十年代,收到过几次医案方面的约稿信(不是向我约稿),里面讲的医案要求,就是把原始病历经过整理,去掉不必要介绍的部分,加上对病机、治法的分析,也可以以此案为例,介绍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体会。
西医的论文里有“病例报告”,和现在的中医医案形式差不多。

最近有一节课,是给西医大夫讲解中医医案,想把这一段话当个前言,发出来请大家指导。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27 21:13
llyyjj 发表于 2014-12-27 16:38
中医医案是传载中医学术的重要形式,但医案的格式也没有规定或标准,我没有见到,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 ...

上面这一条修改了一下,请大家指导:

      中医医案是传载中医学术的重要形式,但医案的格式没有规定或标准, 现代医院的诊治记录以病历形式为准。病历分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病历是原始资料,病人出院后,住院病历经过整理,归档,保存在病案室,叫病案。
  
    现代的中医医院,以前门诊病历不规范,住院病历按西医病历形式书写,后来制定了一些中医医院中医病历的书写规范。

  中医自古就有记录诊疗过程的习惯。从西汉仓公的“诊籍”开始,是最早的临床诊治记录文字资料,此后诊治资料逐渐多了,凡中医书籍大多附有类似“诊籍”的资料,或称医案,或称病案、或称脉案。
    医生看病,诊察完了,在一张纸上把病情和病机分析、治法写出来,接着就是处方,和现在的门诊病历差不多。当初医生记录诊疗过程时,没有统一规格,医生拣他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这就出现了大部分医案讲述症状寥寥数语,或者症状与分析混杂,或者直接就是分析病机,或者直接就介绍治法方药,医生只为自己复诊考虑,也没有想到要流传和后人学习。
      这些资料流传下来,保存于学生、患者手中,经过收集、整理,出现在医书里,或者是著书者在讲医理时附在相关章节中,或者是专门编辑为一本医案书,中医有许多著名的医案书籍。

医生或者后人要整理学术经验,就要收集原先的诊疗记录,收集整理了发表出来,就是医案。
    古代医案的内容是经过收集者的整理、修订,还是原始实录,这就说不清楚了,可能各种情况都有。原始病历的来源,可能是医生本人,但多数可能是患者、学生、药店,资料全不全,乱不乱,也很难保证。
    也许是外感病多,一般一次开方就治好了,也许是医生第一次认真记录了,以后处方没有改动就续服,病好了也就不记录了。医案病人保管着,有人要收集就送给收集者。明清医案,大部分只有初诊,偶有复诊的,大约当时就没有记录复诊情况。

所以,古代的医案虽然很多,但很难直接模仿使用,但可以启发思路、吸取用药经验。
     现代有了期刊和论文,医案是作为论文发表的,论文就有了一定的规范要求,但对医案没有具体要求。在编医案书的时候,也受论文和病历规范影响。后来的医案,就是把原始病历经过整理,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加上对病机、治法的分析,也可以以此案为例,介绍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体会。这种形式的论文,与西医的“病例报告”相似。
      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论治,重视个案的治疗,所以在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案是重要内容。西医的病例报告只报告比较特殊的病例,中医讲述疾病时,往往要附上医案作为示例,学习医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2-28 09:24
溪流 发表于 2014-12-26 09:57
说一点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医的医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的确,古人名家的医案简单得很,大约格式如下:姓, ...

言之有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2-28 09:2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2-26 15:46
拜读了溪流先生的发言,由衷地感到钦佩。
祖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丰功伟业;至今依然青春焕发,精彩 ...

      说得很有道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2-28 09:39
      正如李老师所说,目前教学医院的中医病历一般写得很长,有西医病历的内容,再加上中医病例的内容,一般下来要有几页。很显然,这样的病例察看起来,证据确凿,内容详细,读过感到清晰。这的确是中医人的现代进步。
      与此不同的是,我看到一部分名老中医的书中医案,的确写得过于简陋,姬先生可能就是受这些医案的影响,才写简单的。
      溪流先生和千里雪二位先生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病案应力求完整、准确,才更便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关系到处方时的有的放矢。
      以上讨论,有利于大家在医案方面提高认识。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12-28 10:43
谢谢王锡民先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28 15:2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2-28 07:27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12-27 13:13
上面这一条修改了一下,请大家指导:

      中医医案是传载中医学术的重要形式,但医案的格式没有规 ...

谢谢lyyjj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一段很好的、关于医案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古代中医许多人都有记录医案或脉案的习惯,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现在医院里一般叫做病例或病案,无论中医和西医,无论门诊和住院,都有其规范的书写要求。我们凡是在比较正规的医院里做过临床医师的,都应该知道怎样正确地书写病历。



现在的医院,已经把正确地书写病历当做了临床医师的一项基本功和基本知识,同时也是考核医师工作水平的一项基本项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28 16:52
病历是原始记录,除治疗需要外,还涉及法律事务,所以必须按有关规定书写,在当今的形势下,尤其要重视病历的规范,大家都懂得。
医案是同行交流用的,为了学术目的。可以加工,添加个人体会,也可以整理,去掉不必要的内容。中医医案,一般症状、辨证、治法、方药四部分是核心内容。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28 23:04
做为医案,理应与时俱进。在当代,只表述了一个“这次疼的比较厉害”,如果是记录自己治愈的没有多大价值的案例,在自己清楚又无需别人看懂与否的情况下,简单的描述是可以的。如果还要拿到台面上供探讨,是肯定不行的,最其码是不合格的。
千总版提出来的标准,正是当代中医人士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否则,无论从诊断还是到治疗,都是不合格的,并且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29 08:31
再发一个病案,评评如何?
张某。女,25岁。
初诊2012年11月1日
脸上布满红色丘疹,不痛不痒,已经好几年了,旧的还没有完全消失,新的又长出来了。别无所苦。舌质淡尖稍红苔白厚,脉滑紧。


至于诊断用药,这里先不谈。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30 07:3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2-28 01:39
正如李老师所说,目前教学医院的中医病历一般写得很长,有西医病历的内容,再加上中医病例的内容,一 ...

理论和临床是两回事,在临床上很多病例都是除主症外,余无特殊。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2-30 07:33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9 00:31
再发一个病案,评评如何?
张某。女,25岁。
初诊2012年11月1日

临床治病,以疗效为标准。这个病人当以除湿为主,兼以凉血。如三仁汤加玄参、丹皮。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12-30 08:42
这是我的拙作,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一书中的,我的绿芸堂医案中的一则。
呵呵,还是那句话,我们写病案的目的是什么?想清楚了,就不会如何如何了。只要从病案中能诊断出寒热虚实等结果来,就成了。现在微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大说,当然,也没有意义说。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是我的原则。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30 10:44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12-29 08:31
再发一个病案,评评如何?
张某。女,25岁。
初诊2012年11月1日

丘疹是西医皮肤病的词,有丘疹的皮肤病大概有几十种。皮肤病我没有学过,就是专业皮肤科大夫,确诊皮肤病也很费功夫,准确率远低于与内科病。

从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看,本例  1,红色丘疹。2,陆续发生。3,不痛不痒。4,没有全身症状。综合四点,只有粉刺比较接近。如果有小脓头,粉刺就可以明确。但资料里没说,粉刺本身也有不起脓头的。

前面铁板也说,许多病只有个主症,没有其他表现。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我觉得现在把辨证论治说成一个绝对的方法是不切合实际的。辨证论治要四诊资料齐全,只有主症却像模像样地讲辨证,分析病机,难免有主观臆断处。
不能辨证论治可以考虑辨病论治,因为一个病名的确立,就包含了对病机的认识,就可以据此病的基本病机设立治法方药。

如果此例是粉刺的话,虽然有许多肺热、血热、湿热的辨法,一般大夫还是用经验方处理的,皮肤科大夫不知道怎么用。
因为粉刺(即青年座疮)是常见病,不是皮肤科的医生也常见。中医介绍的多的处方有防风通圣、荆防败毒散、批杷清肺饮等等,重的还同时外用药,说起来内容不少,是皮肤科的事。


《验方新编》里有个方子,党参、玄参、苦參、沙參、胡桃仁,制蜜丸,有一定效果。我们这里医生加个丹参,叫五參胡桃丸。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30 11:0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2-30 07:31
理论和临床是两回事,在临床上很多病例都是除主症外,余无特殊。

写病历和发表医案也有区别,写病历和治病各有要求。
治病以对病人有利为原则,写病历以符合制度为原则,写医案以便于同行交流为原则。

符合制度,是为了保护医生和患者的权益。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5-1-4 07:24
李老师说得比较客观。擂台赛拿出来交流的病案大都是没有修饰过的真实案例,如果加工成标准病案就失去了真实性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