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内经时代》是解读内经的权威性著作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29 07:26
标题: 《内经时代》是解读内经的权威性著作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9 08:57 编辑

      看到金栋先生给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进行补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当时想,金栋先生怎么改路子了,怎么不弄经典了?所以就看过几篇,因无暇浏览,也没当回事。近几日开始通读此书,感到赵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涉及学科极广,广征博引,方知赵洪钧先生是我国中医史上真正的一代医史大家。迄今为止,这本书是我看到的水平最高的中医史著作。
      赵先生研究内经,力主把内经放回到内经的成书年代中去考查,才能了解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这完全是本着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内容,还没看完,我就不多说了。还是大家亲自去看吧。
      这里引用一位内行学者对于《内经时代》的评价,做为参考。也是从金栋先生的博客中转来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29 07:3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20:29 编辑

         评赵洪钧著《<内经>时代》(转贴)

                                                         (代再版序)

                                    李建民

     (本文原载1997年12月《新史学杂志》第八卷第四期173~185页,作者李建民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一、赵洪钧符合大陆第一代学人的标准(原无标题,据本节最后内容评语而加)
      大陆医史的“内史”研究,降及赵洪钧出版《<内经>时代》(指1986年赵洪钧自费印制的《<内经>时代》,以下简称《时代》,后同)已渐成熟。1980~1990这10年间,据统计治《内经》训诂有成就的专著11部,论文400余篇,数量超过了之前30年的总和。(张长城、范振城.八十年代《内经》训诂述略.医古文知识,1995,(3):44~47。另参见郭霭春主编.黄帝内经词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04~1293)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客观的学术氛围,提供他有进一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恰恰相反,赵洪钧写作《时代》,似乎怀有抑郁之气(见“告读者”,《时代》216页),以至在建构《内经》史之流变时,对大陆医史界针砭,微言大义,历历可见。虽然《时代》一书篇幅不大,但赵洪钧全史在胸,小景之中,形神俱足。他在个人极为困难的条件(自力出版《时代》)之下,写出了至今令人反复咀嚼的作品。

      赵洪钧是大陆第三代医史工作者。如果以出版第一部中国医学通史的陈邦贤(1919)为第一代人,与他同时的医史工作者有余云岫、范兴准、王吉民、李涛、伍连德、宋大仁、吴云瑞、叶劲秋、耿鉴庭、伊博恩、谢诵穆、丁济民等。第二代的医史工作者有程之范、李经纬、蔡景峰、马堪温、甄志亚、张慰丰、龚纯、姒元翼、陆肇基、熊同检等。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以降医史发展的主力。这群主力目前仍是大陆医史的领导阶层。第二代人中,有一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被迫改行从事医学史研究。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大陆中医的“黄金年代”。当局提倡中医,针对社会上和医界“中医不科学”的成见,1955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开办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这批人员,便利用其西医知识弘扬中医的历史成就。这种以发扬中医“发展”与“成就”为重点的研究方向,成为大陆医史研究基调。

      赵洪钧1978年考取北京中医研究院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是为第三代人。“文革”之后(1976年后),大陆医史研究的倾向局限于医药学术,其内史研究不断深入。相对于第一代人范行准、余云岫辈兼通内外史,无疑格局较小。而《时代》强调用“史家眼光读《内经》”(《时代》26页),并说:

      医史界和社会科学史界联系松散,一般史学家极少研究医史,医史家也不大接触社会科学史。通俗些说是两家分工太清。更有甚者,医史界和其他科技史界也分得太清。结果是互相了解、渗透都不太多。这种情况对医学史尤其不利。(《时代》14页)

      当然,赵洪钧有一些工作假设:他认为,重建《内经》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必然在医学著作中留下印迹。一般情况下是社会思想影响医界,而不是相反。”“医学往往落后其他科学一步”,“把《内经》放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去研究《内经》,看那时的有关学科为医学提供了什么条件。这主要是为了研究《内经》,反过来也可以供研究那个时代参考。”

      再者,“文革”之后的医史发展的另一个特色是体制化。1980年,《医史杂志》复刊。1982年,“医史文献研究室”正式成所,李经纬为首任所长。透过医史人才的培养,刊物指引研究取向。大陆以内史为主,以叙述中医史“发现”“成就”的格局更形稳固。第一代医史工作者如余云岫是一面批评旧医,诋斥“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绝对无发展之希望”,一面从事医史研究。他在《我国医学革命的破坏与建设》中说:“吾意中国医学,若有可建设之道二焉。一则历史上之陈迹也,二则国产药物之功用也。”不过,时过境迁,赵洪钧的时代,医史只能“建设”,不许“破坏”。余云岫说旧医学“不能迅速扫荡,推其缘故,有两大原因:其一为皮相问题;其二为饭碗问题。而最无价值者,门户之争,意气之诉讼也。”这句话换成赵洪钧之口,大概只能被视为不经之论。

      以《内经》研究为例,赵洪钧指出当时的几个流派的讲法。

      对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就有几种分岐的看法。有人说,通读几遍《内经》白文,就算懂了。有人则认为,必须多看几家注解或最好自己再做一次集注。有人以为,能从头至尾把《内经》讲“通”,水平才算可以。还有人则以能否细讲“七篇大论”为试金石。近年来的风尚,又把“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时间生物学”等新学说拿来围绕《内经》大做文章,以为这样才能领会《内经》的真谛。我曾经按照上述各种主张学过《内经》,觉得没有一种令人满意。最后,只好走自己的路。……我感到,就《内经》读《内经》,就中医读《内经》或就医学读《内经》是读不懂《内经》的。即或在带点儿现在哲学和现代科学头脑,也不能左右逢源,了无障碍。

      如上所述:(1)以经解经;(2)以医解经;(3)以现代各式各样的理论汇通经典,皆有其局限。赵洪钧以史释经,“走自己的路”。

      评者认为:赵洪钧符合大陆第一代学人的标准。他的文体与思路的出现,预告了中国医史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要复活。

      二、术数之学: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

     《时代》共十六节,但全书环绕的主题只有一条,即通过阴阳五行术数之学通释《内经》,并把《内经》放回产生阴阳五行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时代》1、42页)

      以下,先胪列《时代》全书各节的题目。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
     《内经》讲些什么?
     《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
      儒家思想和《内经》
     《内经》和古代天文学
      运气学说-《内经》体系的终结
     《内经》与《周易》
      道家、道教和《内经》
     《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
      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
      出土医书与《内经》
     《内经》与古代音乐
     《内经》与其他古代学术琐谈
     《内经》自相矛盾举隅
     《内经》语言管窥


      第五、九节,是讨论《内经》与儒、道这两大学术流派的关系。一般论医者往往重道轻儒,但赵洪钧却建议:“《内经》专家或古医史专家,最好念念汉儒的经说”。(《时代》70页)其次,第四、五、六、七、八、十、十三节则涉及阴阳五行等术数的形成史。讨论《素问》、《灵枢》各篇成书的古近不同。再者,第十一、十二节,将《内经》与新旧的医史文献比对,梳理《内经》时代医学的多样面貌。

      赵洪钧认为;“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论述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

       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也只有两方面:一是《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少,二是基本上不讲‘五运六气’。”(《时代》27页)其实,《内经》中“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文化现象却不是可有可无。近人廖平(1852~1932)《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即将《内经》析分为三门,有云:《灵枢》、《素问》“谓治皇帝学之专书。于其中分‘天学’于‘人学’,治天下、治病、为三门。治天下者为‘帝学’,阴阳五行家九流之一;言天道人身应天地者,专为‘皇学’;治病者,乃为医学专书,人‘艺术门’”(廖平晚岁患风痹,研究书,著医学作品二十余种。他的经学六变即用《内经》发挥《诗》、《书》之学。见钟肇鹏,《廖平》,收入贾硕先、戴大禄编《四川思想家》,成都:巴蜀书社,1988:503~542。评者以为,研究《内经》史,廖平的作品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通检《内经》白文,的确会同意在治病之外,《内经》有“治天下“等其他内容。廖平撰《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新解》的序说得最清楚,顾不烦抄录如下:

      沈作喆《万简》云:《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医国,至言妙道存焉。桑悦《素问钞序》云,《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岐黄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瀚,无所不包。其论五脏四时收受之法,吕不韦《月令》祖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岂特医而已耶!(廖平.灵素五解篇.成都:存古书局,1921:1)

     《内经》与其他学术的关系,不一定是前者影响后者。《内经》的内容,大都以为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如果《内经》有个“作者群”的话,那么治病之外内容的作者是谁呢?

     《时代》一书就《内经》各篇内容分为8项:(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2)生理常识;(3)病因病机;(4)诊法;(5)诸病;(6)经脉针灸;(7)运气;(8)学医态度。赵洪钧说:“上述分类最使人疑惑处即没有把阴阳、五行算作一个部分。”他认为,今本《内经》只有《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肠胃》与阴阳五行无涉,余则篇篇不离阴阳五行。所以,《时代》以为:

      把阴阳五行说成《内经》内容之一是不妥的。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时代》29页)又说: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时代》30页)

      换言之,《内经》的医学技术是通过阴阳五行表述的,史家解读这些相关知识,亦必须“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赵洪钧又说:“《内经》中的阴阳说是离不开四时五行的。故应该说: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读《内经》要时刻不忘这一基本概念。把三者分开有时就不知所云。”(《时代》32页)也就是说,古人论医理人身虽可以自成体系,但其认识背景却是天学。所谓大宇宙、小宇宙之间的类比便是此理。今文学者廖平晚年便专以《诗》、《书》,谓二经为“天学”,《内经》则为《诗》、《书》二经之师说,即因《内经》有大量天学的经文可以比附依托。

      赵洪钧建构《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有四个阶段:第一、先有五行相克(胜)说的滥觞,时为晚周之际,至西汉前半期大致完成。此时,“《内经》的理论框架才具备”。(《时代》57页)第二、阴阳五行说引进医学的关键是五行配五脏。赵洪钧比对《春秋繁露》、《白虎通》、《月令》等经典,得出《内经》五脏、五行与今文经说的可能关连,推测祭脏五行化出自儒家学说,“《内经》的五脏说,最初并非出自医家,而是从古里中来。”(《时代》72~73页)《内经》若干内容似与纬书想通。(《时代》64页)另外,《内经》七情说亦源自儒者,非医家所独创。      


     (《时代》74页)第三、五行思维中,五行与五方、五时的学说,赵洪钧则追溯汉代的天文学,指出“天文知识促成  了五行相生说”。(《时代》85页)而《内经》论医理主要即天文术数的类推演绎,借用山田庆儿的话,这是一种“类型论式思考法”。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它如论何脏病,几日传于何脏,何日已,何日持,何日死,等等,亦多用阴阳五行的干支为说。读《内经》若于此处不略深究,则要么随文附会,要么不知所云”。(《时代》106页)今人否定阴阳五行,不识术数之学,援引“控制论”、“信息论”等大做文章,事实上已经偏离《内经》时代的轨迹。第四、运气学说是《内经》术数体系的终结。(《素问》七篇大论疑为汉代作品,见廖玉群.《素问》七篇大论运气不同推算方式之分析.中华医史杂志,1994,24,(2):78~84;李学勤.《素问》七篇大论的文献学研究.燕京学报,1996(新2期):295~302)赵洪钧断定,“七篇大论”加入《内经》肯定在唐代。其成书时代不会早于唐中叶。”(《时代》121页)他对以上所述阴阳五行的流变史有一个人评价:

      作为自然哲学,其积极作用在两汉已发挥尽致而告终。他们在医学上的意义,也至迟在唐代,随着运气学说的完成,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时代》42页)

      因为运气学说将医学造成了“完全是一个先验的、机械的封闭体系。”“‘七篇大论’基本不讲望、闻、问、切。论治病之道而基本不靠感官收集资料,这种体系再庞大,再严密,终究是空中楼阁,沙上之塔。”(《时代》117~119页)

      除此之外,赵洪钧也论述中医三阴三阳与《易》说的关系(《时代》132~140页),《内经》讲八风占术,有比附五行五帝的阴阳二十五人相术。(《时代》161~162,200页)这些繁复的术数之学,适与大陆医史界弘扬医历史“成就”的主流格格不入。赵洪钧却说:“现代医家都耻于同迷信术数家并列了。古人并不这样看。孙思邈就说:‘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也。’他主张大医要学习阴阳禄命、风角、星占、六壬、八卦。”(《时代》160页)他又说:“1957年,医界曾发生什么东西是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起因是一部分西医学中医者提出脏腑学说是核心,随之涉及了五行存废的问题。这仍然是不懂《内经》的缘故。”(《时代》29页)

      如上所述,术数思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骨架”,但近代中医皆以为其“掺杂了大量的唯心主义成分”,而贬抑《内经》经典的地位。赵洪钧说:“近代阴阳、五行、运气存废之争受近代整个学术潮流影响,总的倾向是持否定态度者多。故虽有恽铁樵、杨则民的杰出成就而终不能挽回趋势。结果,近代中医界对古代经典的态度普遍是批判《内经》而崇尚《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在近代也日渐衰微。”(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212页)

      医学史是史学,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医学“史”的研究,并不等于从事医学或生物的研究。差别在于:人观察自然时,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时可以划清界限的;但人考论历史时,研究者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那些《内经》研究者否定阴阳五行,亦在“真个学术潮流”拒斥术数之学的浪潮中。所以,与其说术数识唯心玄说,迷信不经,倒不如把术数真正的内容搞清楚。用赵洪钧的话就是:我们必须回到《内经》时代,用“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

      评者以为:今后之学子欲探索《内经》的方技世界,都必须以这册《内经时代》为垫脚石,重新解读《内经》。

     
        三、《内经》史的重建

      赵洪钧重建《内经》成功,在于他准确地掌握该书的精髓,亦即,失去阴阳五行术数的《内经》史,便失去了整部书的整体。再者。赵洪钧也重视《内经》时代医学的多系发展。近人攻击《内经》经典地位,在晚周两汉并不存在。谢利恒便指出:《素问》非古代医家之金科玉律也。仲景《伤寒》,自言撰用《素问》,而书中曾未引及《素问》一语。可知证脉方药,医家自有真传。如《素问》之注重学理者,不过借资参证耳。自宋以后,言《素问》者始见多。明以来,乃更奉为天经地义而又益之以《灵枢》。(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台北:1997:69)

       既然《内经》在古代并不具有经典地位,医家证脉方药也各有其师受,那么,《内经》时代的医学风貌为何?

       赵红钧指出:“二千年来,由于少有汉以前与医学有关的出土文物-特别是古医书,《史记》两医家传记只能是研究《内经》时代的最可靠,最丰富的史料。”(《时代》64页)扁仓两氏医传与马王堆医书是赵洪钧用以比对《内经》时代的医学源流。赵洪钧以为:“扁鹊传中系的基本内容相距还较远”。(《时代》166页)两者很难说是一脉相承的。而仓公的医理,“比《内经》面窄,不很系统”。(《时代》170页)如果以《汉志》所载医经的三个家派:黄帝、扁鹊、白氏来看,扁仓二氏可能略近于“扁仓”一系,而与黄帝一系稍远。

      另外,仓公诊籍讲的全是内科病。赵洪钧却认为,从疾病史上来看,创伤和肿疡是最先要对付的病,《五十二病方》便以外科见长。再者,汉代“齐鲁医学仍远较长江流域为高”。(《时代》185页)。这应是《内经》时代医学的二大特点。

      其次,《内经》本身文本之间叠压、重复。(《时代》205~210页)。以经脉说为例便有一定的演变过程。《灵枢·本输》、《灵枢·阴阳系日月》均是十一经。《素问·刺虐论》只涉及九条经脉。足经六,手经三。《素问·气府论》手足太阴又自成一派,与他说不一。《素问·阴阳别论》有四经脉、十二经脉之说。《素问·刺腰痛论》篇出现了十七个脉名。《灵枢·五十营》又有二十八脉说。赵洪钧说,《灵枢·经脉》甚至整部《内经》成书提前到战国或更早的年代。(《时代》182页)赵洪钧质问说:

      借助马王堆医书研究《内经》时代,总精神是强调要用发展的思想看《内经》。这些古医书出土前,为什么人们对《内经》本身的矛盾处-发展演变的痕迹,多讳言呢?为什么总是力图把《内经》成书时代尽量说得早呢?这些问题值得医史家和《内经》家深思。(《时代》189页)

      换言之,在以经释经、以医释经的研究取向之下,《内经》文本之间的矛盾被统一了。赵洪钧又说:“《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而不是为了否定《内经》的阴阳五行说”。(《时代》45页)在此,他似乎点出了有些学者把《内经》成书尽量提前到汉以前的心理因素。

      清代医家徐大椿(1693~1771)说:扁鹊、仓公、华佗、孙思邈诸人,各有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微别,然犹自成一家。但不能与《灵》、《素》、本草一线相传为宗枝正脉耳。(《医学源流论·方剂古今论》)

      由上引文,徐大椿所处的时代,医家的家派虽然不同,但皆习《灵》、《素》,读本草。他以为此乃“一线相传”、“宗枝正脉”之学统。而这一条一线相传的学统应该是从宋代以下渐渐成形。但扁仓、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唐以前几位方技大家,各有师承,自成一家,而此正是《内经》未成为经典之前的时代特色。中国医学多源又彼此交流、裂变与融合的过程,挑战新一代医史工作者的创造力。

      要言之,《内经》术数语言的熟悉,文本与文本之间混淆的厘清,《内经》与其他学术的关系再清理。由此标准,《内经》史的重建,其实才进入初步阶段。评者以为:晚周到西汉中晚期,中国医学的经验、技术演变到《内经》的复杂体系,尚需一跃。这一跃动的历史动力之一是术数之学的介入。《内经时代》一书正明示了这个进程与方向。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1-29 08:17
一字一句看完了。“我们必须回到《内经》时代,用‘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同意。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1-29 08:46
看看有没有哪位总版主把金栋给抬过来。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29 09:0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9 09:02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29 07:30
评赵洪钧著《时代》(转贴)

                                                         (代 ...

         虽然《时代》一书篇幅不大,但赵洪钧全史在胸,小景之中,形神俱足。他在个人极为困难的条件(自力出版《时代》)之下,写出了至今令人反复咀嚼的作品。
————————————————————————————
          医史大家的真正水平,医史大家的博大胸怀,医史大家的学者风范。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1-29 11:04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29 11:02
我爱揪小辫子玩

看你头发不长,刚理过?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1-29 11:12
董建军
我怕人家揪我小辫子,明天剃光,毛你也摸不着。
--------------------------------------
你剃光了记着把头像换了,不然大家看不到。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1-29 11:44
因为运气学说将医学造成了“完全是一个先验的、机械的封闭体系。”“‘七篇大论’基本不讲望、闻、问、切。论治病之道而基本不靠感官收集资料,这种体系再庞大,再严密,终究是空中楼阁,沙上之塔。”(《时代》117~119页)
————————————————————————————————————————————————
赵洪钧老先生坚持真理、不畏权贵、孜孜不倦,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医改革派的领袖人物,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座丰碑,他为我们医务人员树立了学习的光辉典范。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29 18:1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9 18:12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1-29 11:44
因为运气学说将医学造成了“完全是一个先验的、机械的封闭体系。”“‘七篇大论’基本不讲望、闻、问、切。 ...


          赵洪钧先生的这项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的确令人佩服。
     我正在读下半本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7:5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0 07:37
老大,问你治病时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你怎么不回答?

      小董,你说你,这个话题是谈《内经时代》,你突然冒出来这几句,不对劲啊。不是一个话题,怎么回答啊。往后发言要先看话题是什么,不要在别人讨论的时候,你“镗啷”来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1、你要谈治病规律,可以自己发一个话题。
    2、你问我,这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病一个规律,当然要遵循那个病的规律。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8:2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08:33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0 08:13
一个病一个规律,当然要遵循那个病的规律。
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规律。共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纸上谈兵!证明你不入门。共性只能解决一般问题,能解决个性的问题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8:3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16:14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0 08:09
老大这说明了你治病心理没有底,靠胡蒙。


老大这说明了你治病心理没有底,靠胡蒙。
——————————————————
       胡蒙,是掌握不了治病规律的。
      是不是胡蒙,要靠有效率、治愈率进行检验,最重要的是治愈率。偶尔治好一个病人,那才是胡蒙。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8:4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16:12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0 08:38
小董,又犯不懂装懂的毛病了。胡蒙,我的疗效,你再学二十年,也达不到。  发表于 9 分钟前
============= ...


      你治愈过几个植物人?哪个植物人是你治好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8:5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16:12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0 08:43
比一比才能知道。


你前段时间在论坛说的治癌症病人。结果怎么样?好不好?现在怎么样了。
是不是让你给按摩扩散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2-1 08:23
(1)以经解经;(2)以医解经;(3)以现代各式各样的理论汇通经典,皆有其局限。赵洪钧以史释经,“走自己的路”。
-----------------------------------
除了这四条路还有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路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 18:11
[attach]9723[/attach]
[attach]9724[/attach]
[attach]9725[/attach]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18:2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 18:11


欢迎金栋先生来本论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 18:28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2-1 18:21
欢迎金栋先生来本论坛。

进来一看,都是老朋友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2-1 18:3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 18:28
进来一看,都是老朋友了!

哈哈!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1 19:1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2-1 18:45
金老师好!

董老师好!最近在忙什么?很想听您的高论了!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听不太懂,可能是本人愚钝!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5-2-3 09:5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 19:18
董老师好!最近在忙什么?很想听您的高论了!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听不太懂,可能是本人愚钝!

结束文化性解释医学,也是中医学的传统继续,用现代科学知识解读中医学的一切,才是新内经的出现!
  科学化中医学出现,文化中医学学者与医生,准备翻译学习这种新医学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3 09:57
LIKAIDI 发表于 2015-2-3 09:53
结束文化性解释医学,也是中医学的传统继续,用现代科学知识解读中医学的一切,才是新内经的出现!
  科 ...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根据象思维理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思辨推演而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形成。不明于此,在许多地方便会发生误解,甚至开口动手便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3 09: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3 09:57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 ...

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2-3 10:00
【原创】中医藏象概念乃阴阳五行化之推演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根据象思维理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思辨推演而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形成。不明于此,在许多地方便会发生误解,甚至开口动手便错。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曹东义先生在《中国中医药报》曾撰文说:“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一语中的。解剖一词,《内经》有之,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名称则是根据解剖而来,但中医藏象(五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读中医经典《内经》则会发现,并非完全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基础上,而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理论思辨推演而来。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在其著作《群经见智录》中曾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

中医的名词术语 仪器是查不出来的

正因为中医的藏象概念及生理意义,是阴阳五行化之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是否正确,则为或然性。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去验证其准确性,或会南辕北辙。如用阴阳五行的类比方法来推演五脏的生理特性或功能,其推演的结果是肝在五行属木,于时为春,方位在东,少阳之脏,卦为震巽;心在五行属火,于时为夏,方位在南,太阳之脏,卦为离卦;脾在五行属土,于时为长夏,方位居中,至阴之脏,卦为艮坤;肺在五行属金,于时为秋,方位在西,少阴之脏,卦为乾卦;肾在五行属水,于时为冬,方位在北,太阴之脏,卦为坎卦。只有肾主(属)水与现代解剖生理的肾脏着点边际而已,其余四脏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既便如此,若用仪器检查有时也是查不来的。

肾虚用仪器为什么查不出来

临床经常接诊水肿、腰痛和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等患者,若看中医,中医大夫多数诊断肾虚。有的患者要求用仪器检查是否肾虚,如查肾功能、尿常规或肾脏彩超等,结果查无异常。患者感到困惑,肾虚用仪器为什么查不出来呢?

肾虚是中医名词,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而定;而仪器检查是现代医学辅助查病的方法,临床不可缺少。中医诊断的名词术语,用仪器虽查不出来,但临床可配合使用。肾脏是中医五脏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属于中医脏(藏)象学说的范畴,与现代医学解剖结构中组织器官的概念不等同。中医之脏(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的五脏(藏象)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阴阳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纯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所以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所以如果诊为中医的名词术语,用现代医学仪器检查的方法去证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中医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肾具有藏精、主生殖及主水液代谢等多种功能。若肾的功能正常,肾的精气就会充盛,肾精既可以滋养腰部而使腰府不惫,还可促进生长发育、性器官发育成熟而具备生殖功能,又可化气行水使水液代谢正常。若肾的功能虚弱则肾精不足即肾虚,既不能很好的滋养腰部使腰府衰惫而腰痛;还可导致性器官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又不能很好的化气行水则水液代谢紊乱、水溢肌肤而水肿并以下肢为甚。此等水肿、腰痛及性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诊为肾虚是正确的。

现代医学认为,全身性水肿主要是心肝肾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心源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表现之一,其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分如下肢指凹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腹水。肝源性水肿,主要是腹水,也可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是慢性肝病(如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的表现之一。肾源性水肿,主要是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浮肿,是各型肾炎和肾病、尿毒症等的表现之一。这些由心肝肾等器官所引起的水肿,是器质性病变,除了水肿之外,还有其他表现,通过相关辅助检查可确诊。若单纯水肿而无其他任何表现者,现代医学认为与肾脏无关,或属特发性水肿,即原因不明。这种单纯水肿查肾,既查不出现代医学的肾脏病变,更谈不上能查出中医的肾虚。

腰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一组以腰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患病率和复发率都相当高,并且很容易转变成慢性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痛,其中局部病变占多数。按引起腰痛的原发部位可分为⑴脊椎病变(如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增生性脊柱炎、感染性脊柱炎、脊椎肿瘤);⑵脊柱旁软组织疾病(如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组织炎、风湿性腰肌炎);⑶脊神经根病变(如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腰骶神经炎);⑷内脏疾病:泌尿系统如肾结石、炎症、结核、肿瘤等及盆腔、直肠、前列腺、子宫附件炎症均可引起放射性腰痛。据报道“腰痛正确诊治率仅为15%……近四成慢性腰痛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健康报》2009.05.26)临床观察,腰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脊椎病变和脊柱旁软组织疾病,而慢性腰痛由肾脏疾病引起的并不占首位,即大多数慢性腰痛患者并非由肾脏疾病所引起,但若中医诊断,或是肾虚。实际上急性肾炎和肾病并没有腰痛症状,而慢性肾炎可能有腰部疼痛,但也并非诊断依据。所以如果腰痛不是肾脏疾病所引起而去查肾,既查不出现代医学的肾脏病变,更谈不上能查出中医的肾虚。

性功能障碍指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如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等,大部分是心理障碍(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心身反应,而只有少数是由医学上的原因发生的躯体疾病。由疾病所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如感染(前列腺炎)、神经病性缺损、糖尿病性神经损害、酒精和某些药物等,现代医学认为与肾无任何关系。这类患者如果去查肾,既查不出现代医学的肾脏病变,也不能查出中医的肾虚。

由上可见,对于单纯水肿而无其他任何表现的特发性水肿和慢性腰痛及性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诊为肾虚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仪器查肾可能查无异常,这是因为水肿、腰痛及性功能障碍并不是由肾脏病变所引起,所以用仪器查肾是查不出来的。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2-3 10:3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3 10:00
【原创】中医藏象概念乃阴阳五行化之推演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 ...

金先生辛苦了,谢谢哈!

现代医学对应中医学,的确还是有盲区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5-21 22:36
以内经时代解读内经则无内经,因为内经时代是易经发展到人文时代的高潮,也是哲学形成的时代。以内经读内经则是人体医学,是易经同人体生命的融合。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2 08:1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1 22:36
以内经时代解读内经则无内经,因为内经时代是易经发展到人文时代的高潮,也是哲学形成的时代。以内经读内经 ...

      《内经时代》是中医史家赵先生的名作,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以内经读内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流于片面,更不知所以然。况且,你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没啥说服力。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5-22 17:0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22 08:16
《内经时代》是中医史家赵先生的名作,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以内经读内经,仁者 ...

  赵先生是不懂装懂。《内经》古谓三坟,“言大道也,”与八卦和珅农本草并列。明示,内经的根据从八卦言起,是天体运动的一以贯之的发展变化。天体运动由气数证明,即无形之气生于有形之体。天地之气化生人体生命,是有形之体生于无形之气。生命无形,藏于有形之体,有形之体承载生命。这才是生命之大道。赵先生不是读内经,是学历史,讲故事,学文化。请问,大道岂能以人文和后人为据?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5-5-22 17:1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22 08:16
《内经时代》是中医史家赵先生的名作,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以内经读内经,仁者 ...

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
-----------------------------------------------------
内经时代的中医史就是观察测定天体运动,内经与易传是分流,一是自然发展,一是人文发展。可笑而今的学问家,竟看不出,还自以为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4 10:4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4 10:50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2 17:15
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
-----------------------------------------------------
内经 ...

内经时代的中医史就是观察测定天体运动,内经与易传是分流,一是自然发展,一是人文发展。可笑而今的学问家,竟看不出,还自以为是。
——————————————————————————————————
      你理解的那些内容,不实用,中医看病看的是人的病,不是看天体和易经。      医学研究的就是治人的疾病,是从治病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治头痛,用的是中药,与天体、易经何干?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无实际价值。
      我说这句话你若不服,请用你自己的病案,证明你是怎样利用天体运动和易经治病的,请把原理说出来。估计,你答不出来。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5-5-24 11:1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5-22 17:15
你不懂中医史,不知内经理论产生的缘由
-----------------------------------------------------
内经 ...

内经时代的中医史就是观察测定天体运动
——————————————————————————
这句话挺别扭的。
敢情那年头的中医都不务正业,都在呆头看天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1:15
王先生好!
您有电子邮箱吗?若有的话是否可以发给我?我将《补注》的部分内容通过电子邮箱传给您!请王先生批评指导,谢谢!
河间金栋。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2 15:3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2 15:39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1:15
王先生好!
您有电子邮箱吗?若有的话是否可以发给我?我将《补注》的部分内容通过电子邮箱传给您!请王先 ...

       金栋先生好!
       我有邮箱,一会儿发在短消息中,请点上面的“消息”,便能找着。
       谢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2 16:4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2 16:4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1:15
王先生好!
您有电子邮箱吗?若有的话是否可以发给我?我将《补注》的部分内容通过电子邮箱传给您!请王先 ...

         昨天大家讨论“肝生于左”的本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你我早在几年前都谈过。不过那都是就这句话“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讨论。没有扩展。直到昨天何九公先生提出,刺禁论的全文应与内脏解剖有关。才引起我的注意。
      我建议,金栋先生可否就“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与解剖的关系,考证一下历代医家是怎样认识的?究竟是错简,还是另有他意,需要弄清。谢谢!


       请阅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mp;page=3#pid491181 的第28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3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4
就上述经文内容,汇释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5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
⑴“黄帝曰:愿闻禁数。歧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杨注:“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视之。”
⑵“肝生于左。”杨注:“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
⑶“肺藏于右。”杨注:“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
⑷“心部于表。”杨注:“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
⑸“肾治于里。”杨注:“肾者为水在冬,居于太阴,最下,故为里也。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肾间动气,内理五脏,故曰里也。”
⑹“脾为之使。”杨注:“脾者为土,王四季。脾行谷气以资四脏,故为之使也。”
⑺“胃为之市。”杨注:“胃为脾腑也。胃贮五谷,授气与脾,以资四脏,故为市也。”
⑻“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杨注:“心下鬲上谓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也。”
⑼“七节之傍,中有志心。”杨注:“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肾神曰志,五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为心,故志心者,肾之神也。”
⑽“顺之有福,逆之有咎。” 杨注:“人之上顺血气,下顺志心,有长生之福;逆之,有入死地之祸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35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⑴“黄帝曰:愿闻禁数。歧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杨 ...

金栋按:任应秋说:“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疑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8
2王冰注:
“肝生于左。”王冰注:“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
⑵“肺藏于右。”王冰注:“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
⑶“心部于表。”王冰注:“阳气主外,心象火也。”
⑷“肾治于里。”王冰注:“阴气主内,肾象水也。”
⑸“脾为之使。”王冰注:“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
⑹“胃为之市。”王冰注:“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
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王冰注:“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
⑻“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王冰注:“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
⑼“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王冰注:“从,谓随顺也。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故从之则福延,逆之则咎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8
3马莳《素问注证发微》:
“此将陈禁刺之数,乃先以脏腑之有定次者言之也。
夫刺脏腑者,皆有要害,不可不察。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后世以为其脏在右,其脉在左者非。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右,虽其形为五脏之华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肝为少阳,阳主于生,故曰生;肺为太阴,阴主于藏,故曰藏。心属阳,居于膈上,故心部在表;肾属阴,居于膈下,故肾治于里。心为五脏部主,故称曰部;肾间动气内治,故称曰治。脾所以运化水谷,以灌五脏,故脾为之使;胃所以纳受水谷,无物不受,故胃为之市。且膈者,膈膜也,心下膈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主宰于身,故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者,正此心肺也。心在五椎之下,故背之中行有神道,开一寸五分为心俞,又开一寸五分为神堂。皆主于心藏神之义。然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属手厥阴经,自五椎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也。《灵枢·邪客篇》谓:‘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而少阴之脉出入屈折,皆如心主之脉行也,则小心之义晓然矣。杨上善以肾为二七之旁,名曰小心,然以二七为七节,以肾为心,未安。或者以七节之旁为膈,乃以膈为小心;又或者以脊有二十一节,自长强而逆数之,则肾为七节。俱未安。夫脏腑在人之位次,隆重如此,故刺之者,顺其所而不伤则有福,逆其所而伤之则有咎,所谓要害之当察者以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9
4吴昆《素问吴注》:
“肝生于左。”注:“象《巽》之位于东也。”
⑵“肺藏于右。”注:“象《兑》之位于西也。”
⑶“心部于表。”注:“象阳之主乎外也。”
⑷“肾治于里。”注:“象阴之主乎内也。”
⑸“脾为之使。”注:“五脏受气于胃,不能自至也,必脾气运动而后能至,是脾为之使也。”
⑹“胃为之市。”注:“胃为水谷所归,无物不有,犹之市也。”
⑺“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注:“膈,膈膜也。肓,膈上无肉空处也。阳气谓之父,万物之所资始也;阴血谓之母,万物之所资生也。肺主气,心主血,父母之象也。”
⑻“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注:“脊共二十一节,此言七节,下部之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
⑼“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谓顺其令,全其真也。逆,谓反其令,丧其真也。心者,人之所生,神之所舍,顺之而全其真,则水有天命,福之道也;逆之而丧其真,则生理水绝,咎之道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39
5张介宾《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六十四》:
“肝生于左。”注:“肝木王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⑵“肺藏于右。”注:“肺金王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
⑶“心部于表。”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
⑷“肾治于里。”注:“肾水主阴在下,故其气治于里。”
⑸“脾为之使。”注:“脾土王于四季,主运行水谷以溉五藏,故为之使。”
⑹“胃为之市。”注:“胃纳水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注:“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鬲肓之上,心肺所居。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心主血,肺主气,营卫于身,故称父母。”
⑻“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注:“人之脊骨共二十一节,自上而下当十四节之间,自下而上是为第七节。其两傍者,乃肾俞也。其中,则命门外俞也。人生以阳气为本,阳在上者谓之君火,君火在心;阳在下者谓之相火,相火在命门,皆真阳之所在也,故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⑼“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谓顺其气,逆谓丧其真也。上文八者,皆人生神气之所在,顺之则福延,逆之则咎至,乃所谓藏之要害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0
6张志聪《素问集注》:
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注:“数,几也。言所当禁刺之外,有几也。”
⑵“歧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注:“五脏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细察焉。”
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注:“肝主东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
⑷“心部于表,肾治于里。”注:“部,分也。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布于表。肾为阴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
⑸“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溉四旁,故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谓之市。”
⑹“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注:“肓,音荒。膈,膈膜也。内之膈肉,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腹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夫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中有父母者,谓心为阳脏,而居膈之上,肾为阴脏,而居肓之上,膈肓之上,其间有阴阳水火之神脏焉。”
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注:“七节之旁,膈俞之间也。小,微也,细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于其间,极微极细,不可逆刺以伤其心也。盖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是以脏腑之气,皆从膈而出,惟心气之上出于俞也。”
⑻“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之者,从其脏气之所出,神转而不回者也。逆之者,逆其脏气回还,而有回则不转之咎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0
7高士宗《素问直解》:
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注:“数,条目也。帝承上二篇之意,谓刺要、刺齐,其中必有所禁,故愿闻禁数。”
⑵“歧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注:“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遂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也。”
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注:“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部于表。肾为阴中之太阴,故肾治于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溉四旁,故脾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
⑷“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鬲,胸膈也。肓,脐旁肓俞穴也。鬲之上,肺也,天也。肓之上,脾也,地也。天为父、地为母,故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自上而下,第七节之两旁,鬲俞穴也。小,微细也。中有小心,言心气出于鬲俞之穴,极微极细也。从,顺也。从之者,刺得其宜,顺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则神转不回,故有福。逆之者,刺失其宜。逆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乃回则不转,故有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1
8丹波元简《素问识》:
【小心】简按:《甲乙》亦作‘志心’,王似指心包络,杨则为十四椎旁肾俞,而又云:‘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而《阴阳类论》:‘上空志心。’王以为小心,杨以为入肾志于心神之义,杨注彼此义异,未太明晰。且凡脊椎从上数而至下,未有从下数而云某者,亦觉不允。《背腧》篇心俞,在五焦(当作椎,下同。)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而心包俞,经文无所考。(《铜人》等,以心椎旁,为厥阴俞。)王、马为未得矣,吴、张虽主杨,然命门昉见于《难经》,相火固是运气家之言,并非本经之义,志、高杜撰无论矣。窃疑云七气节之傍,云上空,既非心包,又非肾,必别有所指也。举数说以俟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1
9胡天雄《素问补识》:
【鬲肓之上】杨云:‘心下鬲上谓肓。’张云:‘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天雄按:《释名》曰:‘鬲,塞也。塞上下,使气与谷不相乱也。’鬲即是肓,肓即是鬲,鬲肓一也。此当从《左氏成十年传》‘居肓之上’贾逵杜预注:‘肓,鬲也。’不应从《说文》。”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甲乙》《太素》‘小心’均作‘志心’。杨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肾神曰志,五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为心,故志心者,肾之神也。’王云:‘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天雄按:脊椎二十一节,自上数下,十四椎下为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为肾俞,旁开三寸为志室。杨氏‘下七节’之说,未知所据,故简《识》谓:‘脊椎从上数而至下,未有从下数而云某椎者。’《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王注‘谓真心神灵之宫室’似指膻中,即心包络而言。《阴阳类论》‘上空志心’,王注:‘志心,谓小心也。’与《甲乙》《太素》彼此互通。然既曰‘上空’,则‘下七节’之说,无足信矣。王注义似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2
10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⑴【禁数】禁,禁忌。数,气数,此指规律。如作“禁刺之处有多少”解,则“肝生于左”等无法自圆。左右、表里均为相对范畴,表示抽象的气运规律,非指具体的“禁刺之处”。
⑵【要害】亦指关键要领,不仅是“要害部位”。如《刺要论》之“内动肺”、“内动脾”、“内动心”、“内动肝”、“内动肾”等,皆指动其脏气。
⑶【肝生于左】五脏应五气生、长、化、收、藏,肝木应春生之气,主升发,左为阳,右为阴,左升右降,所以说“肝生于左”。此指气运规律,非指形脏部位。
⑷【肺藏于右】肺金应秋收之气,主肃降,所以说“肺藏于右”。
⑸【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统领主持。心火应夏长之气,故外达而统于表。表里相对而言,表为阳,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出为阳,入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表里代表阴阳,非指具体部位。
⑹【肾治于里】肾水应冬藏之气,故内守而治于里。
⑺【脾为之使】使,信使,差役。脾土应长夏化气,主演变运化,灌溉四傍,就象心肾之使一样。
⑻【胃为之市】市,胃主受纳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其用之有入有出,犹市之有聚有散。王冰:“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
⑼【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心下鬲上谓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也。”
⑽【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七,“十”之误。金文“七”与小篆“十”均为一横一竖,前者横长,后者竖长。形似易误。十节之傍为胆俞。诸脏皆取决于胆,所以称其为“小心”。《太素》、《甲乙经》作“志心”。代表性的注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心包络,如马莳:“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心包络为臣,为小心。”另一种认为是右肾命门,但《内经》中无右肾命门之说,且“七节”从下向上数,亦较牵强。
⑾【咎】灾祸。
:本篇论针刺禁忌,首先论述的是针刺禁忌的一般规律,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肝生于左”至“胃为之市”,说明了气化的规律;“鬲肓之上”至“中有小心”,借喻了形脏的所居。但皆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而不是指具体的解剖部位。顺从形气五脏运动的规律,才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语译】
黄帝问:我希望了解针刺禁忌的规律。
岐伯答:五脏各有其要害,不能不详细诊察。肝主生气而升发于左,肺主收气而肃降于右,心主长气而统领于表,肾主藏气而守治于里,脾主化气而为其布使,胃主水谷而为其聚散。膈与肓的上面,其中有心肺所居而犹如父母;脊椎第十四节傍,其中为胆之所居而犹如小心。遵从这一规律进行治疗,就会使人享有福寿康宁;违反这一规律进行治疗,就会使人蒙受祸夭灾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3
11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学习中医典籍七讲》:
“杨注《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视之。’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疑了。而后世的王冰注、马莳注、吴崑注、景岳注、志聪注等,都没有揭示这个精神,惟高士宗据《太素》略有体会,而曰‘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遂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云云。的确,这段文字如不从脏气方面来体会,是要发生种种误解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4
金栋按: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45
12赵洪钧《素问·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
⑴题解:《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禁论》就是讨论、论述针刺禁忌的意思。这一篇是《素问》的第五十二篇。
《灵枢•玉版》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又说:“闚(按:‘窥’的异体)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中医岂可不重视针刺禁忌。
今《内经》专门讨论针刺禁忌的经文有两篇。即本篇和《灵枢•五禁》。两篇中,本篇尤其重要。其中关于针刺意外的记载非常真实而全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此外,涉及针刺禁忌比较多的还有《素问•刺要论》、《素问•刺齐论》和《灵枢•终始》等,但都不如本篇重要。今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选读》,或者不选此篇。给研究生讲《内经》,一般也不讲这一篇。诸家《内经》注本,对本篇提及的针刺禁忌也常常注释得不够清楚、准确。对本篇重视不足,应该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发生针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读懂此篇,必须结合西医知识。否则,不会理解因而不能避免其中提到的针刺致死和其它严重事故,更不可能掌握如何抢救因违犯禁忌发生的意外。
⑵经文中西医结合讲解
以下是本篇正文的中西医结合讲解。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数”在这里做规律、道理讲。这句话可译为:黄帝问道:想听听针刺禁忌的规律和道理。
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这段话,不能用西医解剖生理理解。按中医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通。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为了便于背诵,句子很整齐,一律四个字一读,不可能说详细。二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不高,却受到道家影响。三是《内经》本身就不统一,不可能完全解通。
    或问:水平不高的作者,怎么能写出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很高的经文呢?答案是:本篇曾经有过很多作者,写这段话的人,只是其中之一。
以下分3个问题讲解。
①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这是中西医理论会通中很早就出现,至今还有争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西医说肝脏生长在人体的右侧,中医偏说肝生于左。多数人肝脏左叶的一小部分可以过中线,不过,肝生于左完全不是此意。
    理解这八个字,必须知道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五行之五脏(恽铁樵语)。五行的五方分配是: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五脏配五行是: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或问:如此说来,肝生于东,肺生于西,为什么经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呢?
    原因很简单:《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圣人南面而立”,即古人是这样定位的。南面而立,左东右西。 木在东故肝生于左,金在西故肺藏于右。
    有人异想天开地说:上古人的左右概念,和现在、甚至《内经》时代完全相反。肝生于左,就是现在说的右。他说:人北面而立,再仰面躺倒在地,就是肝生于右,心在南。那么,“肺藏于右”该怎么讲呢?肺脏是两侧都有、基本对称的。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故有“肺如华盖”之说。因此,无论怎样牵强附会,按实地解剖也不能说肺藏于右。即便拐弯抹角说成肝在左,按解剖生理也解释不清这八个字。故异想天开或想当然地解经,只能把问题弄复杂,越讲越不清楚。
②关于“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关于这十六个字的注解,勉强可以接受。后人也没有更好的解释。其中说:“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也;水谷所归,五味皆入,故为市也。”总之,只有很直观的胃的功能不违背常识,心、肾、脾,都不是解剖生理学上的含义。
    说上举脚注勉强可以接受,是因为从中医看,也有明显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心表、肾里、脾使之说——尤其是“脾为之使”,不见于今《内经》其他篇章。经文讲脏腑功能涉及“使”字的,只有《素问•灵兰秘典论》。其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故“脾为之使”不但和《灵兰秘典》矛盾,也和脾主运化之说矛盾。脚注中,把营动不已,糟粕水谷说成“使”,显然很牵强。
    再如,脚注解“肾治于里”是把肾作为阴气的代表。如此说来,肾应该最阴——至阴。然而,《内经》对脾肾二者何为至阴,说法不一。肾为至阴的说法是有的。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可是,《素问•金匱真言论》却说:“阴中之至阴,脾也。”
③关于“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这十六个字,诸家众说纷纭。“小心”之说,在今《内经》中仅此一见。它在“七节之傍”,似乎确有所指。我认为它出自道家,不考。“父母”之说也不见于《内经》它篇,也应该出自道家。“鬲”有确切含义,西医所谓横膈、纵膈就是从此来。鬲肓之上,就是胸中。故最好把父母理解为心肺。
    鬲肓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病入膏肓”这个著名的成语。
鬲肓和膏肓都有古人的通行解释。我认为,膏肓应该是鬲肓之误,因为膏字的古义从来不是解剖部位。不过,膏肓已经使用了二千多年,也不必再改过来。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在这里做灾祸讲,故与福相对。在此作讲。也可以理解为有无之有。此句可译为:遵守针刺禁忌是福,违犯它是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0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这段话是说,心肝肾肺脾胆不能刺中而受伤,刺中必死。至于一日至十日死,按《内经》得不到充分的理论说明。只有刺中心,一日死,说明心脏很要害。其动为何之说,只有刺中肺,其动为咳合乎理论与实际。按现代解剖生理,刺中内脏而且伤害不很严重即可死人的只有心肺。如果很粗的针具刺中心,几分钟之内就可能死。这样的针具刺中肺,很可能死。多长时间死,要看气胸严重程度。一般说来,一天还不死的,很可能恢复。
我的看法是:这段叙述,不是实验所得。即古人没有对针刺致死的人做过病理解剖。上述说法只是推测。按现代理论,不锈钢毫针刺中肝肾脾胆,极少会有生命危险。出于诊断或治疗目的,西医早就做这些器官的穿刺。自然,中医针刺还是要避免刺中它们。
又,此节和下文中的“中”字,作“损伤”讲,读zhong,四声。当然,也可以解为射中目标之“中”。刺而中,自然会损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0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跗”音fu,一声,足背的意思。跗上,就是足背上。大脉即大血管。足背上的表浅大血管都是静脉。个体分布不很一样,但都形成足背静脉弓,分别于足背内外两侧汇聚过踝关节为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故也可以说,跗上大脉就是大隐和小隐静脉,特别是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是全身最大的皮下静脉。
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是西医大体解剖学中的中文术语。这个术语是把《灵枢·经脉第十》中的一句话,略加改造而成。原话是:“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古人云:大隐隐朝市。意思是大隐是不隐的,也就是“无所隐”。大隐静脉就是“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的这条全身最大的静脉。它最容易看到,故经文举它为例。只是经文中的“外踝”和今解剖学的“外踝”含义不全相同。解剖学的“外踝”指踝关节外侧骨性突起,即腓骨下端,俗称外边的脚骨拐。
又,足背动脉比较容易摸到。中医称为跗阳(即足背上的意思)脉,是遍诊法必须切的地方。仲景主张按手及足,按足就是按这里。但上述经文中的跗上大脉不是指足背动脉。
又,动脉在《内经》中约26见。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其中,耳前动脉被西医解剖学采用。《内经》有动脉之说,却没有静脉这个术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1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这句话中比较难解的是“溜脉”,因今《内经》中“溜脉”只此一见。(《灵枢·口问》有溜脉连文,但两字中间应该断开,故不是一个词)不能确知其含义。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说:“面中溜脉者,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脉,自颧而邪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傍上行,至瞳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历代没有更好的注解。
但是,针刺致盲显然不是损伤了眼球和视神经之外的地方。即不是因为损伤了“溜脉”。只有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知识,才能理解这种致盲。
古人也知道,直接刺眼球——特别是角膜部,必然立即致盲。据郭沫若说,臣字就指被刺盲一目的奴隶。
眼周围有睛明、承泣等离眼球很近的穴位。用现在的毫针刺这些穴位,也很容易刺穿眼球而不同程度地致盲。精于针刺者或中医眼科医生喜欢在这些穴位深刺。尽管他们经验多,大多也有解剖知识,还是偶尔会误伤眼球致盲或者造成结膜和眼球周围出血。由于现在的毫针很细而且锐利,在非角膜部位刺中眼球立即拔除,大多不会严重致盲。即便致盲,大多也会慢慢恢复。但是,暂时不严重的致盲也是严重事故。故切忌炫耀性地在眼球周围深刺。此外,西医做上颌窦穿刺,也偶尔可损伤眼球。从太阳穴向内斜刺,或者从耳前颧骨下,向内上斜刺过深,也可以刺中眼球而不幸为盲。
总之,在面部眼周围针刺,必须很清楚有关解剖,才能避免刺中眼球或视神经致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1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的脚注说:“脑户,穴位名,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当代中医,不应该满足这种解释。
比如,“脑户”这个穴位名,意思就是通向脑的门户。据实地解剖,正常成年人的颅骨上,除了枕骨大孔没有孔窍(有少数神经或血管的通道,都很细小弯曲)。而枕骨大孔不是在枕骨上,而是略下。一岁之前的婴儿,有很明显的通向脑的门户——未闭的前后囟门,一般前囟门明显。古人所指脑户不会是婴儿的后囟门。我们知道,枕骨几乎是颅骨最厚的地方,古代的针具不大可能刺穿这里。今针灸学说,脑户穴属于督脉,在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沿皮刺0.5~1寸。假如沿皮向下刺,再加上取穴偏下,就有可能入脑而立即死亡。
不过,不是刺入大脑都会死人。西医做治疗和检查都有大脑穿刺术。我多次做过脑积水穿刺放水、经眼眶等处穿刺脑室或抽取血液、积脓等,从来没有死过人。但是,延髓则绝对不可刺。故刺头,中脑户,立即死亡,就是损伤了延髓生命中枢,因为呼吸和心跳中枢都在延髓。
所以,风府、哑门是更危险的穴位,当代针灸学都注明要浅刺。尽管当代不锈钢毫针极细,偶尔刺中延髓不一定立即死亡,学中医者还是必须结合当代解剖生理知识严格掌握避免刺中延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2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舌下,中脉,就是刺伤舌下血管。卷起舌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对称的两条血管。《内经》时代常常刺破舌下血管放血。如《素问·刺疟》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故这里只是中脉太过,血出不止。很可能是同时刺中了舌深动脉,大出血的同时造成舌头严重瘀血肿胀而不能说话。“瘖”(yin)是哑或不语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声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3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足下布络,就是可以看到的足底表浅静脉。足底稍深处,有胫后动脉的分枝及其伴行的静脉。由于足底组织致密,刺中深部较大的血管,血液不容易流出,于是造成瘀血肿胀。有时也会发生感染而肿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3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郗”就是今解剖学所说的腘窝,特别是委中穴。腘窝深处是腘动静脉经过的地方。除了股动脉,腘动脉是肢体动脉中最大的。用古代针具刺中而损伤了腘动静脉——特别是腘动脉,很容易大出血。受针者因为休克而“仆”——跌倒在地并且“脱色”——面无血色。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4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在今解剖学所谓腹股沟或略上。古人注释稍稍不一——在腹股沟或附近。不详引。人体最大的表浅动脉——股动脉从这里经腹入股。在腹内叫髂内动脉,是腹主动脉的两大主要分支或延续。大隐静脉和它伴行。在此刺中脉、特别是股动脉,出血很快。由于这里的皮下组织松散,血液就积聚在皮下如鼠状。另说,古人隐喻称男子外阴为“鼠子”,见于《聊斋志异》。故解剖学又称腹股沟为鼠鼷。“仆”也是跌倒在地的意思。故鼠仆中间应该断开。即:血不出,为肿鼠,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5
刺脊间,中髓为伛。
脊间,就是脊柱中间或中线。中髓就是刺中脊髓。今西医做脊髓麻醉、硬模外麻醉或抽取脑脊液,大都是从两脊突之间刺入。偶有从脊突外2cm左右向内斜刺的,但技术要求更高些。硬模外麻醉穿刺只到脊髓硬膜,即不会刺入脊髓。脊髓麻醉或抽取脑脊液,从腰椎刺入。脊髓在此已经分散为“马尾”,故不容易损伤脊髓。现代毫针是不容易刺入脊髓的。即便刺入,对脊髓损伤也很轻。严重损伤脊髓的,应该是较粗的针。脊髓损伤是造成损伤部位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古人只看到这时患者不能正常直立行走,就称之为“伛”——身蜷曲之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7:56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乳上如白话说刺脸上。即在今所谓乳房上针刺的意思。乳房也不是今所谓乳房——有关皮肤、乳头、乳腺、结缔组织都在内,而是乳腺。盖古人认为,乳中有许多房,好似蜂房那样。针刺乳房是容易感染的。曾经哺乳的乳房常松软如袋,感染后即便破溃,引流也不通畅。故乳房感染容易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窦道一般不在乳头附近,而接近乳房的根。长期流脓,就像被慢性腐蚀。“肿根蚀”应是此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2 18:06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缺盆即今解剖所谓锁骨上凹。内陷应是指这个凹陷。这里离肺很近,很容易刺破肺脏导致气胸。一旦发生气胸,立即咳喘、呼吸困难。逆即气上逆,今俗话说“上不了气儿”。“气泄”应该确有所指,因为比较严重的气胸常见明显的皮下气肿。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6-1-12 18: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35
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⑴“黄帝曰:愿闻禁数。歧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杨 ...

金教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对内经的解读,实在令人佩服!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2 18:56
“赵先生研究内经,力主把内经放回到内经的成书年代中去考查,才能了解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这完全是本着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王教授说得很好!金栋先生也是集“医史、训诂、临床”于 一 体的有成就的学者,比那个“杨氏拐弯抹角训诂法”的大教授强多了。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6-1-12 19: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37
金栋按:任应秋说:“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疑了。”

五脏之气,从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来理解,气是不断运动着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为无形之质,如果从禁刺论全文所论来解读,任应秋先生的解释显然不通,与临床实际也是背道而驰。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6-1-12 19:0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44
金栋按: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 ...

如果“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是出现在禁刺篇,把其理解为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是不会有多少异议的,只是这几句出现在禁刺论,与整篇论文内容实是两码事。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6-1-12 19:1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7:50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 ...

从这里可看出,绝对是指实体器官,而不是象任先生所谓五脏之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2 19:42
⑶【肝生于左】五脏应五气生、长、化、收、藏,肝木应春生之气,主升发,左为阳,右为阴,左升右降,所以说“肝生于左”。此指气运规律,非指形脏部位。
⑷【肺藏于右】肺金应秋收之气,主肃降,所以说“肺藏于右”。
⑸【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统领主持。心火应夏长之气,故外达而统于表。表里相对而言,表为阳,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出为阳,入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表里代表阴阳,非指具体部位。
⑹【肾治于里】肾水应冬藏之气,故内守而治于里。

这些话,分析很到位。谢谢金东先生。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3 16:24
此书可读。所谓权威性只在西学中的某一层次,颇具代表性罢了。只说观点,不争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3 19: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2 18:06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即今解剖所谓锁骨上凹。内陷应是指这个凹陷。这里离肺很近,很容易 ...

谢谢金先生的答复!
关于何九公先生提出的问题,认为《刺禁论》的刺脏腑是剌解剖上的内脏,这些显然有些自相矛盾,还望金先生作答。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3 19:0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2 18:56
“赵先生研究内经,力主把内经放回到内经的成书年代中去考查,才能了解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这完全是本着实 ...

罗先生言之有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3 19:0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3 19:01
谢谢金先生的答复!
关于何九公先生提出的问题,认为《刺禁论》的刺脏腑是剌解剖上的内脏,这些显然有些 ...

【原创】亦谈《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理论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的体系是什么?就中医理论而言——实际上是就《内经》理论体系而言,《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赵洪钧《<内经>时代》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屡遭诟病的原因,是这些人仍然没有真正读懂《内经》的缘故。读读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及本人拙著《补注》,或可释疑解惑。
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及比类取象方法推演而来。“肝生于左”,是指肝的生理特性——肝气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肺藏于右”,是指肺的生理特性——肺气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但根据“天人相应”体系及“比类取象”方法来推演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其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因为是否与临床相符,则全然不顾。然而若用现代解剖生理去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为《内经》的体系并不是建立在解剖生理基础上的。
要承认,中医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以目前的眼光分析,中医重大理论的缺陷就是缺少现代解剖生理这个“硬核”。那是因为时代的限制,中医理论不重解剖重关系。问题是,现代解剖生理与中医的“天人相应”体系、比类取象方法及阴阳五行说相抵牾。如何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答案是:“宏观融合、通约硬核”(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附文》),即中西医结合,别无他途。读读《<内经>时代》、《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则会认为,此乃赵先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而目前中医的临床不正是如此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3 19: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3 19:06
【原创】亦谈《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中医经典《内经·素问 ...

           谢谢答复!已明白金先生的意思。
       但读过《刺禁论》后应有一个总体把握,该篇全文是在讲刺禁,必须是落在解剖上。但文中出现了与解剖相背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我认为,在同一篇文章中,不应该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以至于无法自恰,相互矛盾,也许是“错简所致”的解释,更合理一些。或许,还要寻找另外的答案,也未可知。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6-1-13 19:42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3 19:17
谢谢答复!已明白金先生的意思。
       但读过《刺禁论》后应有一个总体把握,该篇全文是在 ...

感谢王老师引来金栋老师详尽解答,其实关于“肝生右,肺藏于右”的问题,解读为肝气肺气的运行,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出现在禁刺篇,就引另外一个这样的问题,禁刺,到底是指禁刺实体器官,还是禁刺相关脏腑脏气的运行道路?

其实这个问题,现在也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只是就禁刺篇出现的经文作些探讨而已。
作者: 胡子+新疆    时间: 2016-1-13 20:57
回复王锡民老师:该篇全文是在讲刺禁,而且是具体的讲。但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这几句在整篇中确确是讲功能作用。你如果把这几句中任何一句单独拿出来,讲给一个学过生理卫生的人听,他都会说你没文化的。明明胃是消化食物的,怎么就变成市场了?(市,买卖之所也。——《说文》 )一部传承两千年的中医经典居然连五藏的具体解剖位置也搞不清?
作者: 胡子+新疆    时间: 2016-1-13 21:01
针刺治病是刺解剖的具体五藏六腑还是刺相关穴位以调气(营卫)?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3 21:2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3 21:30 编辑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1-13 19:42
感谢王老师引来金栋老师详尽解答,其实关于“肝生右,肺藏于右”的问题,解读为肝气肺气的运行,我是可以 ...

           不用客气,都是为了探讨清楚。
       原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从这里看,不管上面说的是不是脏气的运行道路还是功用,刺的还应是脏腑器官。因为没说刺左、刺右。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3 21: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3 11:06
【原创】亦谈《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中医经典《内经·素问 ...

金先生你好!
目前,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最普遍的解释是:指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然而从中医理论发展史看,在2000多年前,医学解剖是古人认识人体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古人通过解剖,看到了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实体,但并不知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于是只能通过两种方法来判断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一种是通过肉眼观察归纳出脏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等等,但对于脏腑众多的功能是难以通过解剖目测直接获得的。所以,古人又借助了“司外揣内” “以象测脏”的方法,从人体的一些外在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去推测它们与脏腑的内在联系,并将这些外在表像归纳划分为各脏腑的功能,这就形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因为通过“司外揣内” “以象测脏”的方法所获得的许多脏腑功能与脏腑的的实际功能是不相符的,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肾主生殖”“肝调情志”等,造成了中医脏腑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分离的现象,中医的这种脏腑概念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西医进入中国之前。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发现了古人的脏腑理论中有些是结构与功能不相符,为了与西医的五脏进行区别,因而将中医的五脏看成是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对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解释,我们必需立足于《素问》时代来讨论,不能用晚于《素问》时代的理论来讨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见《素问·刺禁论》,先看篇名,这是一篇论针刺禁忌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黄帝问歧伯的是人体禁刺的部位,歧伯回答的也肯定是人体禁刺藏器的部位而绝不是藏器的功能。
   《素问•刺禁论》可分两段来分析,第一段原文云:“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在这一段中的“肝、肺、心、肾、脾、胃、父母、小心”等名词是指脏腑之气还是脏腑之质呢?我们可从“左、右、表、里、鬲肓之上、七节之旁”以及“生、藏、部、治” 等词的描述来分析,都属于方位词。生,生长也,肝生于左,即肝生长在左边;藏,《说文》:匿也,肺藏于右,即肺藏匿如右;部,《荀子•王霸篇》云:“名声部发于天地之间”《注》云:“部,犹分布。”心部于表之意,即心布列于表浅的部位;肾治于里:《云笈七签》卷五十七引“治”作“位”,那么,肾治于里即是肾位于深部之处。至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解释:“使”,据郭霭春《黄帝内经词典》载,有“佐 使、 使役”之意,胃为水谷杂聚之处。为什么这里不说脾胃的位置呢?因为在《素问》已有提及明 确脾居于中,是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注》:成形曰器。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中的鬲肓之上和七节之旁也都是解剖部位,而“父母”和“小心”可能是古人对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称呼,"父母"对人来说是很 重要的,所以古人用"父母"表示重要的脏器.这句话意思也就是说"鬲肓之上有和父母一样重要的脏器,七节之旁有一个叫‘小心’的重要的器官"。最后说“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即:针刺时,了解这些器官的解剖位置,顺着解剖位置进针,就不会发生差错,若违反解剖位置进针,则会伤及藏府。
    第二段原文所说的“心、肝、肾、肺、脾、胆”均为解剖器官。这与上文是相呼应的,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如果你不了解上述藏器的位置,就会刺中藏器,出现严重的后果。此外,《素问》反复强调的刺避 五脏,《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 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终 《素问》一书,没有一篇文章完整的描述五脏的具体位置,仅《刺禁论》一章提到五脏所居的大致位置,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刺 禁论》是阐述人体禁刺的部位及误刺后引起的病变和危险的篇章,如果不提及五脏的位置,如何刺避五脏呢?如果“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是解剖位置,只是“肝 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那么,第二段刺中心、肝、脾、肺、肾等是刺中脏腑之气呢?还是刺中脏腑之质呢?脏腑之气是刺不中的,只能是刺中脏腑之质,在《刺 禁论》 篇中不明确心、肝、脾、肺、肾的位置,针刺什么部位才会刺中心、肝、脾、肺、肾呢?至此,已非常明确第一段中的肝、肺、心、肾、脾、胃均是指实质器官。从以上分析可知,原文中的“肝、肺、心、肾、脾、胃、父母、小心”实为脏器,都是解剖概念,而非指脏腑之气。且就经文本身而言,此篇题为“刺禁”,讲的是针刺的禁忌,从全文的语境和下文“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等句子来看,肝肺应该是指脏器实体,否则不可能被“刺中”。
    藏府之质与藏府之气在《灵枢》和《素问》两书中已有明确的描述,即肝是肝,肝气是肝气,两者不可能混用,心与“心气”、肺与“肺气”肾与"肾气",脾与脾气莫不如此。《灵枢•脉度》云:“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几个概念:

1、“肝气”: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仓公诊籍中,“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於肝” 案中所说的“肝气”显然是一种脉象。由此可见,在西汉早期以至东汉,肝气一词曾被用来指称出现在特定部位、具有某种形态特征的脉象。至东汉中后期,《素问》《灵枢》中的“肝气”则指肝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素问•水热穴论》:“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又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从《素问》中,我们所知的肝脏的和肺脏功能是:《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肝藏血,血舍魂”《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 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经脉别论》: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终《素问》《灵枢》二书,所说“肝气”的这些生理特性和功能,根本就无“肝气上升”的特性,肝气具有“上升”特性的理论出自金元的张元素和李东垣,“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说法,始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故《素问》《灵枢》不可能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来说“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因而,用清代的“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理论来解释东汉《素问》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有人又说中国人对方位的认识是建立在“坐北朝南”的观察起点上的。这种说法很幼稚,其实,《素问》对左右的判断当以病人的左右为主,并不是以观察者坐北朝南为主。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这段文已明说病人的病在左,则刺病人的右足,病人的病在右则刺病人的左足。
     最后,我们从五行配五来看,就有答案了,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 喻方位,则分别为西、东、北、南、中,亦即左、右、上、下、中,若应于五脏,则有时代的区分了,古时以心为君,在西汉时,属土德,当时的五藏配五行时,以“心属土”,即:心土、脾木、肝金、肺火、肾水;按心“心属土”则如《太玄经》注文云:“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五藏位置是与医学解剖学相符的。”东汉为“火德”,五藏配五行时,则以“心属火”,为: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若为“心属火”,从解剖位置看,则变为脾土居中,心火居上,肝木居左,肺金居右,肾水在下,显然与五藏解剖学位置不符。《素问》成书东汉中后期,其五藏配五行理论沿袭《白虎通》的“心火”说,作者并不是根据脏腑解剖的实际情况来写,而是机械的套用《白虎通》“心属火”的五行配五脏的学说,导致《素问•刺禁》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谬论。
      综上所述,《素问•刺禁》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描述肝肺的解剖位置的,其中的肝、肺是指脏器,而非功能,这与肝、肺的解剖位置是不相符的。用“肝气生于左,肺气降于右”来解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一种牵强附会。导致《素问》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东汉时期的五行、五方配五藏理论。既然《刺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实质器官,又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可视为中医理论中糟粕。对于这一明显的错误,中医界许多人不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去解正,而是以各种荒唐可笑理由进行牵强附会的辨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13 22:1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3 22:14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3 21:41
金先生你好!
目前,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最普遍的解释是:指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然而从中医理 ...

         罗先生对于《刺禁论》的认识很有见地,特别是对于脏和脏气的引证有一定说服力。
      现在有一个问题还需要讨论:
      《灵枢》二书中有关解剖的篇章甚多。对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这段文字中的心肝脾肺肾的解剖位置应当是能看见的。
       从位置上看,”肺藏于右“虽不准确,但毕竟是心脏占了左肺的一定空间,还算勉强说得过去。但肝明明位于右,却说在左边,就说不过去了。心部于表,我猜测是否是指心尖博动在胸前体表能看得见呢?肾位于里,没有问题。脾胃也不好理解。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脊柱从上往下数的第七节旁,没啥意义。从第五腰椎往上数七节,是胸10椎体,中有小心当指两肾上腺。
   
      总之,还是有疑问。解剖位置是能直接看见的,就不是司外揣内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3 22: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3 22:12
罗先生对于《刺禁论》的认识很有见地,特别是对于脏和脏气的引证有一定说服力。
      现在有 ...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者脏之盖也”是《内经》的,“心肺独居膈上”是《难经》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也是《内经》的,假如把《内经》当成法律法规看,就要把这些论述统一起来。古人费了很大力气来为《内经》圆话。

如果把《内经》看做论坛,看做论文集,出现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咱们拣对的接受就是。


”经典“一词,带来许许多多麻烦。
各位注意,我说的是”经典“一词,不是经典。不要再说我攻击中医经典,我顾不得和你们争辩。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3 23:13
llyyjj 发表于 2016-1-13 14:54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者脏之盖也”是《内经》的,“心肺独居膈上”是《难经》的,”肝生于左, ...

“如果把《内经》看做论坛,看做论文集,出现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咱们拣对的接受就是。

说得好!中医界许多人不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去解正,而是以各种荒唐可笑理由进行牵强附会的辨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05:4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3 13:41
金先生你好!
目前,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最普遍的解释是:指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然而从中医理 ...

罗先生颠来倒去,就是一心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这段话中的”肝生于左“确定为:《素问》说了肝脏位于人体的左边。而现实解剖证明人体的肝脏并不在左侧,于是铁定证明《素问》是错误的,是糟粕。然后以此为据,进一步证明内经是糟粕,中医是糟粕。这种险恶用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5 10:0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4 21:45
罗先生颠来倒去,就是一心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这段话中的”肝生 ...

千先生死不认错,继续推理,闭门造车吧!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12:3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5 02:09
千先生死不认错,继续推理,闭门造车吧!

罗先生真是个颠倒黑白的行家,到底谁错了?你一心想借“肝生于左”这句话给《内经》按上个罪名,您用心何在!搞学问就应该实事求是,光明正大,请不要搞歪门邪道!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5 13:2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04:35
罗先生真是个颠倒黑白的行家,到底谁错了?你一心想借“肝生于左”这句话给《内经》按上个罪名,您用心何 ...

千先生,我上面这篇跟金先生帖的文章是不是学术讨论?你看那一点是搞歪门邪道?也可请论坛同仁来评一评。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尽管出证据反驳,若没有水平反驳,就不要上纲上线到反中医的问题上。你以为只有你爱中医,老是以中医自居来批评谩骂别人,自己肚里又没料,从你整出的“肾不纳气”案开始我就看不起你了,你成天上纲上线的说这个反中医,那个反中医,这与“文革残渣余孽”何异?年纪一大把了,应该平和一些,宽容一些,对后辈应该心平气和的淳淳善诱,有长者之风才对。像你这样的年纪,肝火这么旺,一定是心理有障碍,主要有多疑、被害妄想和偏执倾向。我这是善意提醒你,希望你认真反省,若你再这样下去,很可能会沦落为论坛的娱乐明星的,杨鹏举一步一步成为论坛娱乐明星的过程可为前车之鉴,好自为之吧!忠言逆耳,不要见怪。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14:0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5 05:27
千先生,我上面这篇跟金先生帖的文章是不是学术讨论?你看那一点是搞歪门邪道?也可请论坛同仁来评一评。 ...

谢谢罗先生的关怀。
你一心把“肝生于左”当成是《内经》认为肝脏在左边,拒不承认后代中医前辈对肝脏居于人体右侧的描述,到底是什么目的?在事实面前,还要强词夺理,你这是什么水平?我只是实话实说,怎么就是骂人?你说别人是““文革残渣余孽””是不是要搞政治迫害?你常给其他会员戴“娱乐明星”帽子是什么行为?请你不要口是心非好不好!

至于什么是“肾不纳气”?怎样治疗?看来你根本不懂,所以你根本没有资格谈论此问题。我真的不希望被你看得起,因为我 从来就没有认为你有多了不起。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5 14:0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06:05
谢谢罗先生的关怀。
你一心把“肝生于左”当成是《内经》认为肝脏在左边,拒不承认后代中医前辈对肝脏居 ...

无可救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5 14:25
二位熄火。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16:07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3 21:41
金先生你好!
目前,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最普遍的解释是:指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然而从中医理 ...

罗先生,正经的考证文章,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您看,扣分了吧?哈哈哈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5 16:21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6-1-15 08:40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1-15 08:07
罗先生,正经的考证文章,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您看,扣分了吧?哈哈哈

知道了,那么,只能娱乐了,反正论坛娱乐明星不缺,而且还可不断挖掘,仁害最近开了两个,看来,另一颗也准备制造出来了,这些“星”各有特点,够娱乐一阵子了,希望能出现五星辉映的奇观啊!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18:17
llyyjj 发表于 2016-1-15 08:07
罗先生,正经的考证文章,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您看,扣分了吧?哈哈哈

尊敬的李老师,请不要像八卦女人一样播弄是非、煽风点火好吗?请问,正经的考证文章会罔顾事实,居心叵测吗?如果你们学校也是这样的学风,校风,就不能不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5 19:03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15 17:27 编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
——————————————————————————
       正象llyyjj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内经》看做论坛,看做论文集,出现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咱们拣对的接受就是。”因此,我们需要将古人的理论通过现代人的认识进行检验,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没有必要先假设上是正确的,然后找一些牵强附会的证据证明。
       我的意见,“肝生于左、肺生于右”,显然是从方位配属五行、五脏配属五行中演绎出来的,只是旨在说明人体中的气机运行规律。但与临床事实显然是不符的、是错误的,那么,这样的理论自然应该被淘汰。
       至于“心部于表,肾治于里”,是以五脏配属五行——心火、肾水演绎出来的。其实,这里的“心”“肾”的实质,是指人体的“上”与“下”、“火”与“水”而言。火属阳,阳火性善向上向外,故称心部于表;水属阴,阴水性善向下向内,故称肾治于里。例如,火性炎上,治疗虚火时,当用温下法以引上火下行;实火时,在主要清热泻火的同时,配以少量温下药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水性润下,治疗寒证时,大都用温、升的方法,必要时配以滋阴以防制温燥药物太过之性。
       脾为之使,就是万物土中生,五脏六腑都需要脾胃消化吸收的营养供给,从而可作为人体大家庭的友好使者的意思。
       由上推理,我认为,这里的“五脏不是实体的脏器,而是指整个人体综合的一种机能”。
       至于这些理论与现行人体的解剖、生理出现矛盾,我想这也是正常的。随着人类的进化,科技的提高,人们认识也随之提高,自然古人的一些理论也要随着后人认识的提高而被提高。这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为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对于古人的东西,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改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作为科学工作者,无论对古今中外的知识,都要事实求是地去有分析地加以利用。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学术争鸣与是否反中医不能混为一谈。退一万步说,反中医者的言论,也不一定没有可供借鉴的东西;同时挺中医者的言论,也并非句句金玉良言。因此,中医们只有理性,中医学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19:1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18:17
尊敬的李老师,请不要像八卦女人一样播弄是非、煽风点火好吗?请问,正经的考证文章会罔顾事实,居心叵测 ...

千总,罗先生的那篇文章是属于考证类的的文章。考证是个很麻烦的事,要是考证的有错误,与原资料内容、观点不符,这倒是很难免的,所以我觉得您说他“罔顾事实”,虽然用词不当,但他的文章与古医经内容不符是有可能的,可您这个“居心叵测”就不可解了。

罗先生考证中医著作,居心自然是研究中医。不管他的观点如何,他考证中医经典,难道还能考证出来个反中医不成?
如果他真的反中医,您把“罔顾事实,居心叵测”之处揭露出来,咱们一起批判他。


他的那篇文章,您给扣分了,扣分必定有您扣分的道理,也许就是您说的“罔顾事实,居心叵测”,您这里把他揭露出来,更能给中医论坛的朋友提高一点见识。


扣分是明事,谁都能看得见,我就提了一下,也算不上“播弄是非、煽风点火”的,难道您扣分还要保密吗?这保密也保不住啊?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19:19
llyyjj 发表于 2016-1-15 11:13
千总,罗先生的那篇文章是属于考证类的的文章。考证是个很麻烦的事,要是考证的有错误,与原资料内容、观 ...

一个老师,居然很投入的当起长舌妇来了,真是世风日下啊  !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6-1-15 19:2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5 19:03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
——————————————————————— ...

但与临床事实显然是不符的、是错误的
请问这个临床是中医临床还是西医临床?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5 19:24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6-1-15 15:23
但与临床事实显然是不符的、是错误的
请问这个临床是中医临床还是西医临床?

不管什么临床,都是不符的。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6-1-15 19:2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5 19:24
不管什么临床,都是不符的。

具体说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5 19:27
谈玄说虚 发表于 2016-1-15 15:25
具体说说。

没有这样的临床事实。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6-1-15 19:38
本帖最后由 谈玄说虚 于 2016-1-15 20:37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5 19:27
没有这样的临床事实。

肝主生发这样的临床事实也没有吗?仁海中西医 没有
---------
老于啊,你这个仁海中西医的中字是不是该去掉啦?


补充内容 (2016-1-15 22:30):
仁海中西医
不待点评之后又重新改动滴。仁海中西医的中字改动与否,和咱们的学术探讨关系不大哟
-----
老于是说以上学术探讨和中医关系不大,还是仁海中西医和中医关系不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19:4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19:19
一个老师,居然很投入的当起长舌妇来了,真是世风日下啊  !

千总啊,您的评分是公开的,不是保密的,您可以评,我不可以点出来?没这道理啊?
既然您扣分了,给大家讲讲理由,也是帮助大家提高学术水平嘛。难道您的评分不能让人知道吗?可是论坛也没有设置秘密评分制呀。
您扣分,肯定是罗先生有错误,我看见他不顾您扣分,还坚持发表他的观点,我就提醒他,这是促进他反思自己的错误,您怎么能说是“长舌”呢?如果您要说他错误,又不想让大家知道,就不会用评分这个方式了,对吧?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5 20:2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10:17
尊敬的李老师,请不要像八卦女人一样播弄是非、煽风点火好吗?请问,正经的考证文章会罔顾事实,居心叵测 ...

千总,我这篇文章在哪里“罔顾事实,居心叵测”了,请千总指出,大家都在看,如果正如千所说,就请大家来批判我。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