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六经钤百病”解(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11-21 19:04
标题: “六经钤百病”解(转帖)
“六经钤百病”解
□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五脏能统百病,六经也可以统百病,这两者都是人体结构的分类体系,两者相对独立。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可以有不同的“分科”方法,五脏体系、六经体系同样可以“分科”归类人体的问题。

    六经是把整个人体分成六个立体的区域,所以六经的划分可以为所有的疾病立法,简称“六经钤百病”、“六经统百病”。六经和八纲的关系是,六经是病位,八纲是病性,六经在前,八纲在后,八纲是在六经基础上总结的病性的概括,不可混为一谈。

    经方圈子里,经常说一句话:“六经统百病。”其原型应该是“六经钤百病”。语出俞恨初之《通俗伤寒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六经钤百病”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呢?用柯韵伯的话说是:“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伤寒来苏集》)按照柯氏的思想,所有的疾病,“治无二理”,都可以按照“六经”的原则来分科归类。

    六经是对人体的立体分类

    为何六经可“为百病立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五脏可以统百病吗?

    笔者认为,五脏能统百病,六经也可以统百病,这两者都是人体结构的分类体系,两者相对独立。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可以有不同的“分科”方法,五脏体系、六经体系同样可以“分科”归类人体的问题。

    打个比方,按照农业生产的要求,可以把国家分成5个区域;而按照军事防御的要求,可以把国家分成6大军区。研究的主体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方法。五脏是以原始的解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人体的5大结构系统。而六经也是如此,是以古老的“足六经”体系为依托,对于人体结构的立体分类。

    对于“足六经”体系,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清晰,于是产生了对于六经归类的种种“空对空”的猜测。

    但在有的学者心目中,六经是有明确的位置概念的,如柯韵伯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笔者理解的“地面”,是立体的分界,而不是一个平面上的划分。

    研究人体的正常与疾病,必须落实到“位”,才会更实在。笔者认为,在仲景心中,“三阴三阳”的定位是清晰的,否则不会有这样明确的生理病理描述。

    以阳明为例,生理方面:“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病理方面:“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如果不是有明确的阳明之“所”,仲景就不会有这样明确的判断。

    明确了“六经”是一种结构概念后,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和应用便容易变得清晰。还拿阳明为例,阳明定位后,所涉及的“时—人—病—症”便都可以用来判断阳明的问题,进而帮助机体按部就班地恢复正常。

    如:第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是讲的“阳明之时”。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是讲的“阳明(体质)之人”。

    第184条:“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第187条:“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是讲的“阳明之病”。

    第185条:“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第244条:“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是讲的“阳明之症”。

    阳明之时是天地对于人体的帮助,使人体逢其时便有力与邪气交争(争而能胜为愈,争而不能胜为表面上的症状“加剧”);阳明之人是容易出现阳明问题的体质,阳明体质之人容易得阳明病,但也可以得其他的病。阳明之病,是胃肠为主的“里通道系统”出现的病态表现;阳明之症,是典型的“胃家”实热症的表现,在“伤寒”病的阳明阶段,多有典型的阳明症出现,如不大便、谵语、潮热、汗出、口渴等。

    六经与五脏、八纲的关系

    明确了“六经”是病位概念后,还需要去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六经作为病位概念,和五脏的关系;二是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六经与五脏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同样是一个人体,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也可以分成六个功能区。五是按照东方哲学中五行的要求设立的,六是按照东方哲学中阴阳的要求设立、并且推而广之为三阴三阳。设立之后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但是再多的内容都不应该模糊本来的面目。

    因为研究的本体是同一个人体,所以五脏和六经有很多的关联,不能截然分开。如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和军队的建制,既各自独立,又互有往来、互相配合。

    了解了五脏和六经同是病位概念后,实际上对于六经和八纲的关系也应该可以明白。如肾系统的病多虚,脾系统的病多寒,肺系统的病多偏于表;虚、寒、表是病性,而前面的肾、脾、肺等系统是病位。病位只是一个舞台,在每个舞台上,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上演。

    如果某个舞台多上演热症,不能说,这个舞台只能上演热症,这就解释了阳明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都有的问题。五脏、六经是病位、是舞台,而八纲是病性,是演出剧目的属性(悲剧、喜剧)。舞台和剧目有关联,但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这就是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八纲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如因果倒置,把八纲置于六经之前是不正确的。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表里,很多学者把这当作是病位的概念。但当你去查询何谓表的时候,你查到的是“非里也”;而查询何谓里的时候,查到的是“非表也”。表里是相对的,是病性的辨别,这个应该是明确的。

    容易带来混乱的是《伤寒论》第148条:“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如果通读本条条文,就可以知道这里同样是在辨别表里,是既有表又有里的特殊情况,而不是什么生造的“半表半里”的病位。

    综上所述,六经是把整个人体分成六个立体的区域,所以六经的划分可以为所有的疾病立法,简称“六经钤百病”、“六经统百病”。六经和五脏是并列的两种结构分类体系,互有联系,不可替代。六经和八纲的关系是,六经是病位,八纲是病性,六经在前,八纲在后,八纲是六经的基础上总结的病性的概括,不可混为一谈。
转自: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 ... 2/content_92995.htm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4-11-25 07:32
以热学知识理解的人的内外散热储能增温降温系统与氧气与一氧化氮为主的冷热调节系统。就是六经拎百病的本质!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4-11-28 13:42
六经是把整个人体分成六个立体的区域,所以六经的划分可以为所有的疾病立法,简称“六经钤百病”、“六经统百病”。六经和五脏是并列的两种结构分类体系,互有联系,不可替代。六经和八纲的关系是,六经是病位,八纲是病性,六经在前,八纲在后,八纲是六经的基础上总结的病性的概括,不可混为一谈。
--------------------------------------
  好文章,值得学习,谢谢总版转载。读后的感悟是:
  【六经是把整个人体分成六个立体的区域】,六经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的体现,是客观存在,不是人为划分,穴位为据。【六经和五脏是并列的两种结构分类体系】,六经统五脏,六经是整体,是阴阳。五脏是五行,是阴阳的具体表现。
  

补充内容 (2014-11-28 17:54):
六经是道,医·道,真气运行之道。其气运行,构通五脏之气周而复始,生化之神机立。气机出入交换外气而充形之气立。有道必有德,德为道之现,德是道的作用。故,六类之分是中医的自嘲。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29 18:4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9 18:47 编辑

六经与五脏、八纲的关系

       明确了“六经”是病位概念后,还需要去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六经作为病位概念,和五脏的关系;二是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六经与五脏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同样是一个人体,可以分成五个部分,也可以分成六个功能区。五是按照东方哲学中五行的要求设立的,六是按照东方哲学中阴阳的要求设立、并且推而广之为三阴三阳。设立之后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但是再多的内容都不应该模糊本来的面目。
    因为研究的本体是同一个人体,所以五脏和六经有很多的关联,不能截然分开。如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和军队的建制,既各自独立,又互有往来、互相配合。
——————————————————————————
      张英栋先生这个认识是对的。
      但前提是,六经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区,属于经方派的认识,而五行是内经五脏系统的认识,属于医经派。二者是两个流派,没有关联。
      例如,太阳经病属于表,刘绍武先生认为是表病,刘渡舟先生认识是膀胱经病及膀胱腑病,这两种认识虽然有异,但共同点是,太阳病并没提手太阳小肠的病。显然,伤寒三阴三阳,不是对应内经的五脏六腑。但伤寒中的方剂主要对应的是六病。
      张先生认为,伤寒与内经这两种分法,所导致的障碍,应当解除。但目前来讲,还没有人能解除。因为是从两个角度认识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1-30 07:3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1-29 23:41 编辑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如同西医的传染科与内科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研究的是外感热病,外邪致病的规律;脏腑辨证研究的是内伤引起的脏腑疾病。张仲景把疾病分为伤寒与杂病,也是这个意思。外感热病有着明显的连续性、阶段性、规律性;脏腑病的病位比较明确,按照五行生克规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08:0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16:0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1-30 07:3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如同西医的传染科与内科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六经辨证、 ...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吧?
      这么说,如果伤寒六经辨证只适用于外感传染病的话,而当今的传染病都让西医包打天下了,那么伤寒论还有用处吗?事实上不是。伤寒论的方子并不是只治外感、传染病,也能治各种杂病。例如,小才胡汤,所治病种极多,大都是杂病,怎能说它是专治外感的呢?
      实际上,内经的思路是五脏系统,伤寒的思路是六个分区。
      这两种路子都能用于治疗一身之病,当然是指适应证。能不能治一身病,并不局限于这两本书上的方子。这两本书上的方子不能治的病很多,只是一个治病的初步基础。要想提高,还要因病化裁才行。
      处方加减一味以上,这个方就不是原来的方子了,而是成为另一个方子。有人说,中医有几万个方子,无非就是加减出来的结果而已。不然,哪有那么多方子。有的人说小才胡汤治什么病,一数,有20味,那还是小才胡汤吗?有人说,有的中医一辈子就用一个方治病,实际上并不是,而是每个病都用这个方,重要的是变化。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肯定不是最佳效果。有些病不该用,用上了,是画蛇添足,干扰治病效果。


      什么中化、西化?那是学医不精的表现!学通中西两门,就能运用自如,疗效事半功倍。
      我的经验表明,许多西医专家和中医专家久治不愈的疾病到我手中,有部分病人可达手到病除的效果,有的可在几天内治愈。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中西医理论互补,扩大了视野。用中西医两套理论看病,一目了然,有的用中药快就用中药;有的用中药慢而西药快,就用西药;有的用手法快,就用手法;有的用电疗快,就用电疗;有的用针刺快,就用针刺;有的用体疗快,就用体疗;有的练功快,就练功。目的是让患者立马见效,并收到最佳效果。当然不是适应证,或自己没掌握的病,就不要勉强治。
      我为什么敢谈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检验和提高,经验上升到理性,就会形成新的观点。一味地把自己限制在原来的认识空间里,闭门造车,那是不实用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1-30 10:1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30 00:08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吗?
      这么说,如果伤寒六经辨证只适用于外感传染病的话,而当今的传染病 ...

        先生啊!先生一辈子看好几个病种!康复科见到的都是些什么病?一个人的狭隘、片面、主观经验,就敢吹遍天下!
     先生连《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还在两可,《内经》连皮毛尚且未知,望闻问切,取象比类,一毛不毛,你那病例叫中医治病?!
     心气虚一看就是心肌收缩无力,这就是先生的看病经验!亚健康就是元气虚,大补元气呀!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30 10:3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0 16:0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1-30 10:19
先生啊!先生一辈子看好几个病种!康复科见到的都是些什么病?一个人的狭隘、片面、主观经验,就 ...

         老李,你可真敢吹大牛!
      事实是,望闻问切,你不会。取类比象,你不懂瞎说。
      我的病例不叫病例,什么病才叫病例?风大别闪了你的舌头。

      你说一辈子见过多少种病? 几百种病还是见过的。你见过几个? 你一个外科分科才几种病?一辈子10多种病而己。
      拿出几百个各种病例不成问题,你给我拿出来几个看看?你为什么连一个象样的病例都没有?
      康复科就是一个全科,除不治急性病之外,什么慢性病没见过?我治病仅限于康复科的病吗?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眼科、皮肤各科。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11-30 22:59
  6楼(包括6楼)以上的帖子李、王两位先生的交流气氛真的好,我们乐于见到这样的交流!但往下看气氛就不对了,我们衷心希望两位能心平气和的进行交流,也只有这样,各位才能看到对方的闪亮点,大家才能一起进步,才能越来越融洽,谢谢两位的支持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