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千年传承伤寒论、功高莫过刘绍武 [打印本页]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1-8 17:11
标题: 千年传承伤寒论、功高莫过刘绍武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11-8 17:21 编辑


千百年来,注疏伤寒论者多矣,其间多有发明,其功不可谓不伟;
千百年来,尊崇伤寒论,力倡经方而又身体力行者,代有贤才,不可胜数;
柯韵伯、尤在泾、曹颖甫、范忠林、刘渡舟、李克绍.......
或理论、或临床,均领一时之风骚,皆仲景之功臣也。
但谈到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谈到对伤寒论的继承发展、谈到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充实与提高,就笔者管见,数百年来,当推刘绍武为第一人!
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固定在张机时代,中医永远超不过仲景;把脉学定格在蘋湖脉学时代,也很难让中医能有长足的进步。
于是有了刘老的调神汤、调胃汤、调心汤.....
于是有了刘老的聚关脉、上鱼际脉、紊脉、覆脉.....
验之临床-----真管用!!!
学曹颖甫,就像打手枪,瞄好了,一打一个准;学刘绍武,就像AK--47,学好了,一打一大片----易学、易记、易掌握!
后人研究伤寒论,偏颇处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注疏者硬是编出了一个六经辩证。这是历史性的笑话,但不可笑,反而值得哭。
北京的刘渡舟先生,学验俱丰,是我一生景仰的人物。1988年陪先师李老参加刘渡舟先生的伤寒论专著评议会(当然,这就是给李老面子,刘老是很谦虚的),(当时好像还有河北的一位教授)二老对这个六经还是六病当时就起了争执。如今二老均已仙逝,但这个冒出来的六经好像还在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一直在传着....
还伤寒论六病辨证原貌的历史人物也大有人在,如清朝的著名医家柯韵伯、再如现代伤寒大家李克绍(在下是李老的研究生、所谓敬贤不避亲,诸位见谅),一再强调,伤寒论就是论某某病脉、证、并治,哪儿来的经络啊?对此,刘老更是明确提出了六病的概念——三部六病横空出世,就理论性、实用性来说,几百年、乃至千年以来,有功于伤寒论者,莫过刘绍武老先生!

附验案一则:

范某、男、21岁、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

心口痞闷、纳差、消瘦、嗳气、乏力两年余。

不惟倦怠,而且嗜睡。只要条件允许,一天可睡十二小时。

性格内向、少言语、大便不爽。

舌淡红、苔白而略厚,脉弦缓、沉取弱。

初以脾胃虚弱、气机不畅为治,予香砂六君子加味。三剂,不效。继之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三剂,   心口痞闷减轻,余症未减。

反复平其脉,弦缓、沉取弱,尺后反而更为弦长,几至桡骨之一半。此《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所云之“覆脉”也。决定舍证从脉,予刘老“调肠汤”,三剂,诸症大减,几无不适矣!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1-8 19:38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11-14 11:14 编辑

如果觉得伤寒论仅仅是本方剂学的话,不妨学学三步六病!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8 20:2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8 20:29 编辑

      手头有三部六病二种版本的书,的确是一部好书,通俗易读。
      虽未来得及全部细读,只细读一部分,粗翻已感到是一部好书。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1-9 11:3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8 20:28
手头有三部六病二种版本的书,的确是一部好书,通俗易读。
      虽未来得及全部细读,只细读一部分 ...

谢谢王教授的关注!

作者: 中医乱弹琴    时间: 2014-11-9 20:22
刘邵武确为高人。研究的深啊。
作者: LIKAIDI    时间: 2014-11-11 17:33
中医乱弹琴 发表于 2014-11-9 20:22
刘邵武确为高人。研究的深啊。

新的阴阳五行学说出现!这是科学的中医学!再研究中医古人的学说时,更要关注现在的新发现与新总结!可上百度网搜:人的内外散热系统李开弟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1-14 11:17
LIKAIDI 发表于 2014-11-11 17:33
新的阴阳五行学说出现!这是科学的中医学!再研究中医古人的学说时,更要关注现在的新发现与新总结!可上 ...

李老师,您的新论确实是别开生面,但是不知道在具体指导中医临床的过程中能否发挥出威力来呢?
还望李老师赐教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