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惊世骇俗——中医精髓来自古人大智慧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1 19:43
标题: 惊世骇俗——中医精髓来自古人大智慧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4-10-27 12:43 编辑

导读:本文是彭坚老师关于古代医学文化的采访,读来畅快淋漓,令人意犹未尽。“孔子重乾道,尚阳刚之气;老子重坤道,尚阴柔之力,这一阴一阳两种哲学体系的对峙与交融构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主流精神。”彭老师的解读让我也好想回到校园,听听这门“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课呢!

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对话

阳:去年您在湖南中医学院开设了“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选修课,这门在全国中医学院率先开设的课程,据说反映甚好。能谈谈您开设此课的初衷吗?

彭:我酝酿开这门课,为时已久了。中医这门学科,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这棵大树结出的一枚硕果。中医能够治病,全凭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和长期的历史经验可借鉴。

当代西方的科学精神是讲究分析、定量、实验、逻辑,而古代中国人走的辩证思维、内省顿悟之路。这至今仍是中医最重要的思维特点。对于医学这样一门以实用为目的的学科来说,采用这样一种方法论,是非同寻常的,在当代自然科学中,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阳:中医有句名言,叫作“医者意也”,说的是这回事吗?

彭:不错。学中医强调“悟性”。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等等,无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如果只是想学一些中医治病的有效方药,这不难做到,但要学到中医的精髓,能够由意达悟、通神运微,使思维进入理论与临床高度统一的境界,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作为根基,是难以培养出这种悟性的。

阳: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当代缺乏的不是科学技术人才,而是人文学科的人才。他要求他的博士生能背诵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央电视台1月24日作了报导。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彭:对杨叔子教授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我认为这不单纯是表露了一个当代科学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超过了几千年人类文明创造的总和,但是,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破坏。21世纪,应当给予科学注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人类不致于因为科学的发达而毁灭自身。很多有远见的科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阳:哦!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给医学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吧?

彭:是的。医学是人学,是治病救人的一门科学,不能把人仅仅当成一种研究对象,应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医学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已走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前面。现在由其他自然科学家提出这一问题,更能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深思。

阳:关于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您能就其中的人文精神多谈一点吗?

彭: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他们的学说都是只谈人,不谈神,只谈生,不谈死,以人为本,贯穿着真正的人文精神。

假如“地球村”的人们都能采用这两种学说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未来世界的美好,是可想而知的。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和大放异彩的时代。老子的学说,则尤其被看好。

阳:我记得黑格尔说过:他从孔子的《论语》中看不到多少思辩的色彩,大半是一些道德的说教。

彭:在这个大哲学家的眼中,确乎如此。《论语》中谈伦理道德的言论居多。孔子认为要实现“仁”的理想,需要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礼”;必须从每个家庭成员做起,这就是“孝”;应当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开始,这就是“德”。

这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抱负和行为准则。

张仲景《伤寒论•序》中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把学医与忠君、孝亲、仁爱百姓联系起来;孙思邈的《千金方•序》中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愈之,德逾于此”,把学医与修德等量齐观;宋代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元代理学家朱丹溪弃儒从医;都是受到仁学的影响。

清代名医薛生白之孙在其为祖父写的墓志铭中一字不提乃祖的医学成就,反而宣扬他跟随理学家讲学的轶事,被文学家袁枚怒斥一顿,认为:“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在古代真正的读书人看来,当医生是实行仁术的一种重要职业。因而历代儒医多数注重品德修养。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龚信的《医箴》、龚廷贤的《医家十要》、李木延的《习医规格》、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无一例外地以仁为核心阐述了医生应有的道德规范。

阳:薛生白有个名号,叫“一瓢”,出自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此为号,大约是明志吧!仁学对历代医家的品格铸造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彭:是的。古代医家,大多数都能安贫乐道,不凭医术发财。我始终认为:医生和教师,不应当走个人发财致富道路。否则,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因为他们的职业是崇高的,他们肩负的任务是神圣的。选择了这门职业,就应当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打算。

阳:孔子尚阳,重阳刚之气,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这对中医的学术也有影响吗?

彭:有。中医最有权威的学术流派“伤寒派”就是重阳气的。辛温解表、甘温健脾、温寒化饮、温通心阳、回阳救逆、扶阳抑阴等等,张仲景所创设的顾护阳气的方剂可谓异彩纷呈。医家偏爱用温药的风尚延续到宋代以前。直到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才纠正了这种偏向。

阳:提出这样针锋相对的学术主张,他的依据是什么?

彭:依据是宋元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他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相火,居于下焦。在正常情况下,为生命之火;一旦受到欲念的刺激,则妄动而成为邪火,灼伤人的阴液。人不可能没有欲念,因而人的一生总处在火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中。朱丹溪本身就是一个理学家,说起这一套哲学道理来,确是振振有词。

阳:宋明理学是孔子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有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叫“格物致知”,也是一种儒学的方法论。不过,理学家是用它来研究伦理思想,不是用于社会实践的,其中唯心论的成分似乎很多。

彭:古代医学家掌握了这个方法论之后,用于医学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朱丹溪最重要的一种著作就取名为《格致余论》,他的“格物”就是临床实践,观察病人的证候表现。

由于他是浙江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北方,江浙一带地势低洼,气候炎热,他诊治的病人自然阴虚的多。所以他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看似有些偏激,其实是他长年“格物”获得的一种新知,含有地理学的宝贵思想。

明末吴又可“格物”,考察了他的时代“戾气”流行的特点,提出了反传统的观点,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传染病学家,其成就可与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夫拉卡斯特罗媲美。

李时珍的“格物”是考察药物,他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其结果,是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

阳:提到《本草纲目》,它的最大成就恐怕要数分类学思想吧。

彭:是的,李时珍按照“由贱至贵”的原则,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在16世纪,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基本上勾勒出了世上万物由水生至陆生,由无机到有机,由低级到高级,由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发展过程,给后来的达尔文、林奈以不小的启示。

李时珍这种“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的经典,如《尔雅》即明确地将事物划分为动、植、矿三类。分类学的思想,则有《易•系辞上》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儒家这种分类研究的思想对医家的影响不限于李时珍。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张介宾的《类经》,都是其卓卓者。

阳:孔老先生信奉“述而不作”,认为古人比自己高明,只要对古人的著作阐述明白就够了。这种主张对中医学术的影响似乎更大?

彭:不错,这种观点对中医学术的传承有很大影响。一部《内经》,从古到今,注家有400多位,注释《伤寒论》的人尚不止这个数,无数有才华有学识的医家投身到这个“注经”的行列之中。迄今为止,《内经》、《伤寒论》仍然被奉为中医至高无上的经典,无人跨越其雷池,无人突破其藩篱。

阳:一个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理论上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学科,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彭:站在当代科学立场上来看,简直不可思议。德国科学家、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满晰驳在中国考察了20年,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方法论,它可以不受现代科学的影响而独立治疗疾病。

毫无疑问,这个与当代科学迥然不同的方法论,是《内经》和《伤寒论》奠定的。历代注家从各个角度来注释、阐释、并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使这种方法论更加系统、完善了。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注经派”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没的。

当然,历代医家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更写下了大量总结临床经验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一大笔宝贵的遗产。

阳:谈到方法论,“中庸之道”不正是孔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吗?《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甚矣至乎!”“礼之用,和为贵。”

彭:中庸、中和之法,对中医的治疗思想影响颇大。《内经》中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一切治法,最终目的是将阴阳气血调和到平衡的状态。擅用调节,是中医的特长。

阳:中医的治法有用“王道”、用“霸道”之分,不也是孔子的治国之道吗?

彭:这是一种比喻。攻法好似“霸道”,用刑罚治理国家;补法好似“王道”,用道德教化百姓。孔子是主张用王道,少用或不用霸道的。中医治病讲究扶正祛邪,总是考虑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仍是补多攻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大毒治病,衰其大半而止”,时时顾护到元气。孔夫子提倡施仁政、用王道的说教,历代统治者采纳的不多,倒是中医的用补法,却大受欢迎。

金代有个张子和,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治病,落得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明代有个张景岳,主张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尽管遭到清代大医家徐灵胎的严厉贬斥,《景岳全书》至今仍脍炙人口。

医生不能只治病,不顾人,应当避免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如果用“王道”的目的是基于以上两点,不是胆小怕事,当然无可厚非。然而,真正高明的医生,应能全面辨证,当补则补,当攻则攻,以平为期。

阳:中医的养生之道是很有名的,孔子在这方面也有不小的贡献吧!

彭:那当然。比如他说,“人有三死,非其命也,已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这是从睡眠、饮食、运动三方面来探讨得病与短寿的原因。他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谈到了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与长寿的关系。

阳:这可不是单纯谈的养生之道。这段文字既描绘了一种美学境界,又饱含哲理。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不知从中获得过多少启示。

彭: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等,都是一脉相承,一息相通的。领悟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就领悟到了中医的真谛。当然,对中医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不止孔子一家,老子的影响也许更大。

孔子重乾道,尚阳刚之气;老子重坤道,尚阴柔之力,这一阴一阳两种哲学体系的对峙与交融构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主流精神。所以,读读《论语》和《道德经》,领略一番古代哲人的智慧,反思一下20世纪科技发展的功过得失,对于刚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也许是必要的。

阳:真是意犹未尽啊!有机会下次再谈谈老子和孙子吧。

【本文摘自2000年第一期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彭坚:从古人的智慧中领悟中医的精髓)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21 19:49
,《内经》、《伤寒论》仍然被奉为中医至高无上的经典,无人跨越其雷池,无人突破其藩篱。

------------------------------------------------------------------------------


这不对吧?

张仲景否定《内经》观点,温病学家否定张仲景的治法,都是很明显的,金元四大家等等诸多的,一下子也说不完。

作者: 孤狼啸月    时间: 2014-10-21 19:58
中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培养不出结出累累硕果的中医。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1 20:08
李老师,应该不叫否定吧?用继承创新贴切些。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1 20: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狂奔的蜗牛    时间: 2014-10-21 20:21
我悟性不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1 20: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21 21:02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0-21 20:08
李老师,应该不叫否定吧?用继承创新贴切些。

呵呵,否定了才能继承创新啊。
否定了低级的,出来了高级的,后出来的叫创新。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这样。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21 21:05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0-21 20:50
清代著名的创新家吴瑭---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一 上焦篇,“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佣, ...

张仲景个人的贡献大,大家都崇拜,所以否定其方法的时候,话要讲的客气,以示尊崇。

崇拜个人,是崇拜他的功绩。否定不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继承其辨证论治的精髓,才能创出新的知识来。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1 21:47
《伤寒论》是在继承《內经》及其它古代中医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温病学是在继承《伤寒论》及其它前代中医知识的创新。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1 23: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2 06:43
岳先生说话给人总有不得要点感觉,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0-22 08:42
       创新,进化、发展是对固有理论的包容、涵盖,扬弃,而不是简单地否定。麦子熟了,我们把麦秸、麦子的外皮扬弃掉!而不是把成捆的麦子全部扔掉。后来者,先进的东西一定不要完全抛弃固有的、原来的东西。西方文化要中国化之后,才能够在中国土地上创新、进化,而不是把中国文化改造为西方文化。印度的佛教几乎不存在了,中国化的佛教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却没有多少人承认马克思主义;由此推论(取象比类)中国化的西医才是真正的创新!进化!正确方向、当务之急是把西医中国化,而不是中医科学化、西医化!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2 08: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2 12:10
不对啊!不是吹不吹的问题!中医要发展,必须传承中医学术!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2 19:32
说得对!有贡献的中医应该是能够把西医中医化!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26 08: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26 0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26 12:02
刘亦之先生不开口尚可,一开口内行就知你对中医一无所知。要文凭没文凭,要职称没职称。中医经典没读过,西医大门不知朝哪开。咋整呢?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26 16: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0-26 16:2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0-26 16:57 编辑
萧铁发表于 2014-10-22 08:42
萧铁
“由此推论”,请融合观先生示范一下如何把计算机“中国化”成21世纪算盘或21世纪八卦

计算机的灵魂(阴阳)二进制就是中国化的直接体现。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26 16: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0-26 16:5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0-26 17:01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0-26 16:25
你这个无赖干脆说TNT就是中国发明的黑火药算了!!!!

我说了个计算机的灵魂(阴阳)二进制就是中国化的直接体现就成无赖不是无赖,就说个计算机的灵魂不是(阴阳)二进制你敢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26 21:25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0-26 16:21
计算机的灵魂(阴阳)二进制就是中国化的直接体现。

计算机的灵魂是二进制,这个没错。
二进制是受八卦里面的阴爻、阳爻启发,这是个传说,是否证实了,我不知道,好像大家都不知道。哪位知道请介绍。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0-27 10:07
由于受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的东西,正确的错误的都有,因此要实事求是的对待:正确的继承之;错误的,抛弃之。
作者: 狂奔的蜗牛    时间: 2014-10-27 19:59
狂奔的蜗牛 发表于 2014-10-21 20:21
我悟性不好,

多谢老师
作者: 狂奔的蜗牛    时间: 2014-10-27 20:00
狂奔的蜗牛 发表于 2014-10-21 20:21
我悟性不好,

多谢老师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8 15: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29 13:13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0-28 15:53
“彭:不错,这种观点对中医学术的传承有很大影响。一部《内经》,从古到今,注家有400多位,注释《伤寒论 ...

《内经》、《伤寒论》仍然被奉为中医至高无上的经典,无人跨越其雷池,无人突破其藩篱。”
----------------------------------------------------------------------------------------------------------------------------------


岳毅科:
“注经”者不能视为有才华的人。王冰、张仲景是有才的,但早已成为中医历史。《内经》《伤寒》已过两千年。当今有才之人,不会再去“注经”。经典的光和热,早已释放殆尽。
当今有才之人,就是要“跨越其雷池,突破其藩篱。”否则中医也就没有希望了。

----------------------------------------------------------------------------------

岳先生,这很明白地看出来中医落后的原因了吧,哈哈。
这两个“无人”,反映出中医界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就准备靠老祖宗吃下去。
这两个“无人”,本身又与中医发展的史实不符。

这还不算,关键是中医界明明知道这两个“无人”不是事实,却硬要说成事实。以虚构的事情装点老祖宗的伟大,就如以木石雕塑神佛之像来崇拜一样。

更要命的是中医界以这两个“无人”为荣的鸵鸟心态!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9 19: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29 19: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0-29 22:35
古人正确的,要坚持继承,否则,要抛弃。只有那些傻子们,才会无缘由的迷信古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30 15:56
《内经》,《伤寒论》是中医原创思维,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学中医必须从中医经典入手。否则就学无根基。否定《内经》,《伤寒》就是数典忘祖!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30 16: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30 16:37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10-30 17:47 编辑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0-30 15:56
《内经》,《伤寒论》是中医原创思维,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学中医必须从中医经典入手。否则就学无根基。否定 ...

咱们不能说囫囵话,如何学习经典,看待经典,不能笼统说个否定、肯定,要细说才行。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要不就说乱了。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0-30 17: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30 20:0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0-30 08:17
铁骨,你咋和清朝遗老说话的态度一模一样呢!!当年革命党人割掉他们大辫子的时候一个个痛哭流涕,认为身 ...

亦之啊,像你这样肤浅,中医学怎样发扬光大?大家都像你,学习中医不需要费力气,不需要十年寒窗。中医就会断送在你这类人手里。你问李榆军老师,愿不愿意教你这样的学生?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30 20: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30 21: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0-30 21:48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10-30 21:50 编辑

二位刘兄,不要这样吵,吵得伤和气。


对待经典,中医自古就有合理的认识方法,不是盲目崇拜。有人主张重视经典,但也不是全盘接受。有人主张跳出经典,但也不是不要根基。以我个人理解,《内经》的精华是藏像学说,《伤寒杂病论》的精华是辨证论治和一部分方药。藏像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方法。至于对藏像学说的理解,对辨证论治的发挥,必然要跳出经典之外才能提高和发展。一部医史,都是在经典的上发展史,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就是典型例子。


既然经典是根基,这根上就要发芽、开花、结果,这样中医才能前进。
所以,简单说个否定经典或不能跨越雷池,都是囫囵话,说不清楚,徒然引起争吵。这番争吵,是原文中“两个无人”的论断引起的,怪就怪这“两个无人”说的太武断,太笼统,且明显与中医发展史不符。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30 2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0-31 1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0-31 14:01
李老师中医功底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如果李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他的观点必然改变。多学习王昆文先生吧!王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几十年,得出的结论是,中医不负我,我没有负中医!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0-31 14:3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0-31 15:12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0-31 11:02
我与铁骨的争论,以及仁海、罗鸿声、张有和等先生与铁骨的争论都不涉及个人恩怨,这是新旧思想的交锋!! ...

王锡民教授已经承认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一回事。这就注定了他用现代科学(包括西医)破解中医没有意义。你和仁海、罗鸿声、萧铁不过是为王教授打下手的;王教授尚且如此,你们还能干什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1-12 20:24
下去几千年你也成古人了,不知你有什么大智慧表现出来了。——以我的估计,大概,可能,或是一定,你只会成为后人的笑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1-12 21:2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0-31 14:01
李老师中医功底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如果李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他的观点必然改变。多学习王昆文先生吧!王 ...

如果李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他的观点必然改变。多学习王昆文先生吧!王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几十年,得出的结论是,中医不负我,我没有负中医!---------------------------------------------------------------------------------------
不对呀?
我也没说中医负我、我负中医啊?
这话是一位叫“王教授”的在网上说的,没有咱们论坛什么事。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2 21: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2 21: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2 22: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2 23: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2 23: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1-13 07:32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2 14:33
阳:薛生白有个名号,叫“一瓢”,出自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

这是谁说的?经典语录。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3 10: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13 11:29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0-21 13:47
《伤寒论》是在继承《內经》及其它古代中医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温病学是在继承《伤寒论》及其它前代中医知识 ...

请老铁举出《伤寒论》继承《內经》的证据,最好将两者的经文对举,才有说服力,不然就是信口开河了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3 1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3 11:56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11-13 11:29
请老铁举出《伤寒论》继承《內经》的证据,最好将两者的经文对举,才有说服力,不然就是信口开河了

若举不出《伤寒论》继承《內经》的证据,是否就可以说《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13 12:48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3 03:56
若举不出《伤寒论》继承《內经》的证据,是否就可以说《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

小高可用零态举例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3 13:00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11-13 12:48
小高可用零态举例

零态就像水源,黄帝内经就像从水源(零态)流出的河流。例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零态之用。而《伤寒论》就像发源于《黄帝内经》这条河的一条支流。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3 19: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1-13 19:23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3 19:06
零态就像水源,黄帝内经就像从水源(零态)流出的河流。例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零态之用。 ...

仲景医学要是中医的一股支流,那仲景只能被称为伤寒派掌门,而不是医圣。
-----------------------------------------------------


当时可能还有其他医家,有其他学术,但没有流传下来,这没办法,时光不能倒流两千年。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3 21:2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13 21:47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3 19:06
零态就像水源,黄帝内经就像从水源(零态)流出的河流。例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零态之用。 ...


1、王冰是唐朝人,黄帝内经是战国时代的。所以,王冰只是整理了黄帝内经,不是编译。
2、中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就是中医的灵魂,主要由黄帝内经提供的。若将中医比作楼,黄帝内经就像地基,以伤寒论为首的临床医学就像楼。您不能因为黄帝内经未能像伤寒论那样直接遮风挡雨,就否定黄帝内经作为地基的作用。
3、如果张仲景不研习内经,就得不到内经提供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带来的智慧启发,也就不可能创出伤寒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1-13 21:44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11-13 03:29
请老铁举出《伤寒论》继承《內经》的证据,最好将两者的经文对举,才有说服力,不然就是信口开河了

罗版说中国话,难道要说的跟儒家经典一样吗?难道您老就没有受中国文化熏陶?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3 22:30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3 19:23
仲景医学要是中医的一股支流,那仲景只能被称为伤寒派掌门,而不是医圣。
---------------------------- ...

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难道不能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的支流?中华中医药论坛的版主韦家国先生也批评过有些人将伤寒论凌驾于内经之上的行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1-13 22:40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3 22:30
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难道不能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的支流? ...

除了那篇仿作的自序外,您试在《伤寒杂病论》里找找,看找到《内经》的内容不,找到了咱们共同学习。找不到,您需要说明《伤寒杂病论》是《内经》的支流,只要说出道理,听您的。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14 04:25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11-13 20:27 编辑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11-13 13:44
罗版说中国话,难道要说的跟儒家经典一样吗?难道您老就没有受中国文化熏陶?

铁骨,说话必需有根据啊,不能信口雌黄呀!你既说《伤寒论》继承《內经》,就得拿出证据,我叫你最好将两者的经文对举,才有说服力.李老师也在65楼说得很清楚了,希望铁版找证据给大家看,不要东拉西扯,蒙混过关.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14 04:33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2 15:33
阳:一个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理论上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学科,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 ...

赞岳兄!!!
关于古人"治未病"的概念,已被铁杆和文字医所曲解,其中邓铁杆是始作甬者,害人不浅.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4 11:5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14 11:5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3 22:40
除了那篇仿作的自序外,您试在《伤寒杂病论》里找找,看找到《内经》的内容不,找到了咱们共同学习。找不 ...


若将中医比作一棵树杏树,那么,黄帝内经为首的基础理论就像树干包括树根;伤寒论、金元四家、温病学及后世历代医家的学术成果就像树枝;其果实就像临床实践的成果。我们不能因为树干和树根不能直接结果实,就否定树干和树根的作用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11-14 13:08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11-13 20:25
铁骨,说话必需有根据啊,不能信口雌黄呀!你既说《伤寒论》继承《內经》,就得拿出证据,我叫你最好将两者的 ...

     不需要证据,也不需要引经据典。大家都知道,甲乙经序是皇甫谧写的,您却偏要证明不是他写的,世间还有公理吗?我认为,学中医也好,学国学也好,通过学习,潜移默化,无形中受到影响,然后产生作品,也可以不引经据典,不能说就没有继承。即使一颗树上结出的果实是酸的,也不能证明它就一点也没有继承这棵树的基因。就好像您虽然在国外,仍然流淌汉民族的血;虽然您提倡科学化中医,仍然是念念不忘中医一样。您懂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1-14 13:16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4 11:55
若将中医比作一棵树杏树,那么,黄帝内经为首的基础理论就像树干包括树根;伤寒论、金元四家、温病学及 ...

您这是比喻,不能当道理讲。

道理讲出来,有理有据,然后为了让对方听懂,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不是拿比喻当道理,这个要明白才行。
例如:用药如用兵,这是比喻,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是中医治法的道理。为了让对方了解治法,拿用兵打仗来讲解,不能把看病真的当打仗。


您这树根树干是比喻,得讲《内经》《伤寒论》的内容才行。比如,麻黄汤体现了《内经》的什么思想等等,这样讲下来,还只说明伤寒论和内经的思想有想通之处,至于伤寒论是不是受内经影响,张仲景是不是学了内经,还要其他证据。
比如,您会打字,我也会打字,只能说咱们俩会打字这个能力是一样的。但不能说您是跟我,或者我是跟您学的打字。
明白了吗?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4 18: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14 20:01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4 18:34
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难道不能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的支流? ...


伤寒论是古中医学作为医学形成,从经验方,向经典方跨越的第一步;也是从医学实践向医学理论跨越的第一个里程碑。唯有它才能真正体现出“医学形成”四个字。之前的一切都不能算。
——————————————————————————————————
    岳先生说的对。
    没有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就没有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形成,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学形成的标志。内经则代表早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形成。
    只有内经基础理论,没有伤寒临床理论,就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只有伤寒临床理论,没有内经基础理论,中医也照样能够指导临床。
    二者合起来,中医理论的体系,才等于刚刚建立一个初步框架。后世的发展,就是充实这个框架。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4 22: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5 00:3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15 00:4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4 13:16
您这是比喻,不能当道理讲。

道理讲出来,有理有据,然后为了让对方听懂,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不是拿 ...


1、中医治病不仅包括中药,还包括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疗浴疗、拔罐刮痧、针灸、艾灸、砭石等很多方法。伤寒论只是其中以药物为主的方法。
您说的比如,麻黄汤体现了《内经》的什么思想?这句话问的有问题!原因在于,思想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只能从哲学角度即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角度去说。再者,黄帝内经时代还没有麻黄汤,也没有伤寒论。所以,只能说黄帝内经为麻黄汤和伤寒论的创立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哲学智慧。但张仲景如何通过黄帝内经创出麻黄汤和伤寒论,我能说的清吗?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
实际上,否定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联系,可以有很多理由。其与否定中医可以有很多理由,道理是一样的。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否定了黄帝内经,绝对无法振兴中医!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张仲景的名言,您应该知道吧?张仲景不学习前人的东西,只靠自己的想象就能创出伤寒论?
2、当然不能说您跟我,或我跟您学打字,但我们两个都不能违背打字本身的规律却是必须的。同理,黄帝内经总结出的正确的东西,张仲景肯定要学习。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提供的已有的知识,为创立伤寒论打基础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15 05:5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15 06:33 编辑

          目前对于内经与伤寒的成书时间,有很大争议。
       1、现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分为医经派和经方派,二者不是一个传承体系,属于两个学派。
       医经派指灵素二经的传承,经方派指伤寒论传承。该派认为,伤寒论与灵素风马牛不相及。从中医的传承看,这个观点有一定事实基础。就是目前的经方派不看灵素二书,只看伤寒,尊崇伤寒。著名经方名家黄煌教授说,他从不看内经。也许有人不服气,但不服气又能怎样。国内真正能达到黄煌教授水平的人,不是太多。这说明什么?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事实胜过雄辩。看病的效果一般,不服气人家也没用。你只有拿出超过人家的事实,才能说明问题,否则就是空谈。
       2、从医史研究名家的观点来看,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灵素二书的内容来看,它的成书当在晋代以后。七篇大论属于唐代的产物。灵素二书包含了商代、周代、两汉、晋代、唐代各代的论文。是一本论文集。灵素不是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只有18篇论文,而灵素有162篇论文。
       从伤寒论的成书看,观点也不一致。有认为,伤寒论是张仲景对伊尹《汤液经》的整理和加工。
       所以,综合二书的成书时间,《伤寒论》成书当在《内经》之前。
      3、从中医发展规律及医史来看,先有单味药,再有二味药以上的经方,然后形成临床医学理论——伤寒论。
      临床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解决看病问题。
      有了临床医学理论,人们才开始思考治病的道理,这时才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内经的出现也应在伤寒论之后。
      从内经的内容来看,具有大量的真知灼见,但也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诸多牵强附会,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赵洪钧先生认为,符合理论形成初期的特征,属于理论形成过渡期的不成熟状态。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5 10: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15 10:16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5 10:06
王锡民教授的见解具有权威性。他是我国研究破解内经的专家。对内经的研究长达30年之久。
他的见解符合逻辑 ...


谢谢岳先生的鼓励。
说实在话,我这一认识,顶多算一家之言。也算不了权威认识。
我对内经的研究,目前还属于部分性研究。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5 1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5 16:00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4 22:38
多谢王教授对我观点的认可。绕过伤寒谈中医形成,是幼稚的表现。
内经没有临床医学,不能算是医学形成。 ...

您的意思是说伤寒论之前的中医都不能治病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5 16:12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4 18:34
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难道不能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的支流? ...

黄帝内经说的是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并没有说上工不治已病
什么是未病呢?
未病就是轻浅的疾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疾病越轻浅,诊断越困难。水平越高,诊断轻浅疾病的能力越强。轻浅疾病对下工来说,就是未病;对上工来说就是已病。若未病就是没病,还治什么
所以,你们就不要用西化思维看待中医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5 16:20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5 10:27
1、中医治病不仅包括中药,还包括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疗浴疗、拔罐刮痧、针灸、艾灸、砭石等很多方法。 ...

您承认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疗浴疗、拔罐刮痧、针灸、艾灸、砭石、吐纳属于中医就行。中医不把追求高技术作为最终目标,治好病才是中医的目的。追求高技术只能给患者增加负担。希望你们能够转变西化思维!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17 14:58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5 10:27
闹了半天,您把振兴中医的希望寄托在内经这部扯咸淡的著作上。内经不是治病救人的学说,而是治国治人不治病的学说。
治国治人,叫上不着天;不治病,叫下不着地。您把中医悬到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样如何振兴?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不是扯咸淡的著作,而是给人智慧的著作!否则,就不可能有东周西杜的疗效。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7 17: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7 19: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1-17 20:07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5 00:31
1、中医治病不仅包括中药,还包括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疗浴疗、拔罐刮痧、针灸、艾灸、砭石等很多方 ...

黄帝内经总结出的正确的东西,张仲景肯定要学习。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提供的已有的知识,为创立伤寒论打基础
-------------------------------------------------


张仲景是不是学习了《内经》,要张仲景说,咱们说的不算的。让您找张仲景著作里学习《内经》的证据,您不找,就在这里来个“肯定”,这不行啊。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17 2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兮招天    时间: 2014-11-20 13:15
一个打乒乓球,一个打羽毛球,一短一长,一烈一缓,立定阵脚,各有千秋!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20 14:28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17 20:08
黄帝内经说的是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并没有说上工不治已病。
-------------------------------------- ...

下工无法诊断的疾病,对下工来说,就是未病。若所有医者诊断水平相同,就没有上下工之分了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22 0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22 12:3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22 12:33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22 09:10
咱们还是结合现实来讨论吧!
现在中医是上工,能治未病;西医是下工,只治已病。因为未病没有科学诊断标 ...


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是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些四诊检查不出来的病,现代检测能提前检测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医也可以治未病。这个未病就是中医四诊无法检查出来的病。正确理解中医方法论,就可以消除中西医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补充内容 (2014-11-23 12:38):
理化检测不等于西医。所以,我的话应改为中医可以利用理化检测治未病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22 23: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23 12:36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22 23:44
这段话非常好!兄弟进步了!

理化检测不等于西医。所以,我的话应改为中医可以利用理化检测治未病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23 1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11-23 13:5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23 13:59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1-23 13:13
理化检测不等于西医。所以,我的话应改为中医可以利用理化检测治未病
---------------------------------- ...


在利用理化检测方面,中医要向西医学习,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将理化检测转化为阴阳辨证,需要智慧。这个智慧就来源于经典,来源于传统中医,甚至来源于中华文化。您知道为何中国人平均智商全球最高吗?知道中医和中华文化为何没有像其他传统医学和文化那样苟延残喘吗?知道中医和中华文化为何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医学和文化吗?就因为中医与中华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完全与自然规律同步;就因为中国人世世代代受到中医和中华文化的熏陶。零态理论不仅可以将中医科学化,而且可以将中华文化科学化。既为振兴中医做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乃至为造福全人类做贡献。振兴中医牵涉的问题非常多,不像您想的那么简单。否则,您能说数百年来没出过想振兴中医的能人志士吗?

作者: 岳毅科    时间: 2014-11-23 13: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