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和各位教授商量: [打印本页]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5:55
标题: 和各位教授商量:
本帖最后由 netcore11 于 2014-9-7 06:19 编辑

和各位教授商量:

大家聚在一起,打嘴仗,不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编一本新中医教科书,

新教科书的原则:

1.力求简洁明快,把古汉字翻译成现代文字,精简汉字的使用数量

2.力求小学生就能看得懂。外国人也能易学。又能和西医接轨。

3.力求疾病名称能概括疾病特点。

4.力求结合计算机特点,容易处理。


具体内容大家补充。

例如:神经系统,外国人理解“神经”二字,有困难,就直接称为“传导”:“传导干”、“传导末梢”。取缔:“神经”二字。

例如:胳膊、大腿,直接称为上肢、下肢。上肢骨、下肢骨。

避免:尺骨、桡骨、等非常专业的字、词。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01
例如: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直接称为:上肢上关节、上肢中关节、上肢下关节。

  这样做虽然用的字数多了,但使用的汉字数量少了。给今后使用简写打基础。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10
例如:

  “中风”,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再分: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再分心肌缺血、

脑血管疾病.再分:脑出血、脑栓塞等。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22
例如:风湿,

  可称为:关节病,

类风湿:可称为亚关节病。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24
大家讨论。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06:27
和各位教授商量:

大家聚在一起,打嘴仗,不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编一本新中医教科书,

新教科书的原则:

1.力求简洁明快,把古汉字翻译成现代文字,精简汉字的使用数量

2.力求小学生就能看得懂。外国人也能易学。又能和西医接轨。

3.力求疾病名称能概括疾病特点。

4.力求结合计算机特点,容易处理。
————————————————————————
    好主意!但工程量极其巨大。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29
本帖最后由 netcore11 于 2014-9-7 06:34 编辑

回王教授:

人多力量大。

利用计算机,就容易了。

《新中医》教科书开源。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06:30
清代有王任青,现代再出一群王任青。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7 09:38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7 06:27
和各位教授商量:

大家聚在一起,打嘴仗,不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编一本新中医教科书,

其实难点在“一本”,编许多本反而一点不难,已经有好几本啦 ...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09:49
萧铁 发表于 2014-9-7 09:38
其实难点在“一本”,编许多本反而一点不难,已经有好几本啦 ...

但不知有哪几本。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09:50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7 06:29
回王教授:

人多力量大。

哈哈!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14:02
白先生不废除中医了?是不是看到中医还有点用处?

编这本书,要一个人编,确实很难,众人编,就可以完成。

先得确定原则、大纲、统一体例、统一概念用词等等,我没编过书,就想起这些。

制定大纲等内容,得白先生去做。您做好了,给大家分配任务。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14:04
帖子标题得改改,这里面教授才两三位,您和教授商量,我们这些非教授就不敢插嘴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14:09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7 06:10
例如:

  “中风”,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再分: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中风”,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
---------------------------------------------------

西医用“中风”一词,是通指动脉血管被血栓堵塞,不限于心脑血管。脑出血中医算中风,西医不算。

我不是要讨论具体问题,就这个例子,提示大家用新词的时候多考虑一些。

或者,干脆全用现代医学词汇。(这样很可能编出一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来,这书三十年前就有
过)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9-7 15:51
  李老师说的确实对,而且现在“教授”这词也不全是正面的解释!
  这是我看到netcore11登录我们网站以来,发表的最有价值的观点,如果真有想法,不妨坐下来,大家一起商量一下,如何想?准备如何做?期待您的继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16:24
llyyjj 发表于 2014-9-7 14:04
帖子标题得改改,这里面教授才两三位,您和教授商量,我们这些非教授就不敢插嘴了。

李老师不是教授,也是副教授级别的教师,行家里手,不要谦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7 16:49
       恕我直言,这是一个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的人,坐在电脑旁空想出来的主意。
     先生以为“通俗易懂”很平常,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我知道先生的意思,就是用西方科学、西医学的语言把中医理论说清楚。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争论不休。
     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争论不休。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存哪个?废哪个?争论不休。
     中医的内容包括哪些?
     经络怎么解释?经脉、经络、经与络、经与脉、经脉与经络是什么关系?争论不休。
     心、心系、心系统、心脏系统、心脏,不知道创造了多少莫名其妙的术语、概念?
     是解释中医教材,还是解释传统中医,还是解释内经、伤寒论?

      以我们论坛中的水平,恐怕是……。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7 16:4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7 09:49
但不知有哪几本。

至少杨版主有一本(稿),余掌门有一本(稿),曹教授徒儿姬先生有[超过]一本,医源好像也有一本,王教授自己也有一本,...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16:53
萧铁 发表于 2014-9-7 16:49
至少杨版主有一本(稿),余掌门有一本(稿),曹教授徒儿姬先生有[超过]一本,医源好像也有一本,王教授自己 ...

好像这些都不是netcore11先生所说的那种普及性读本。
我的那本更不符合,是中西医理论相互诠释和统一方面的内容。主要限于精、气、阴阳。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16:55
萧铁 发表于 2014-9-7 16:49
至少杨版主有一本(稿),余掌门有一本(稿),曹教授徒儿姬先生有[超过]一本,医源好像也有一本,王教授自己 ...

姬先生的是讲传统中医理论的。王教授是从现代科学解析中医理论的,都不是专门的中医教材。另外几本不知道。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17: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7 16:49
恕我直言,这是一个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的人,坐在电脑旁空想出来的主意。
     先生以为“通俗易 ...

用西方科学、西医学的语言把中医理论说清楚。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争论不休。
     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争论不休。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存哪个?废哪个?争论不休。
------------------------------------------------------------------


我想,咱们从简单的开始,慢慢来。

比如,心和脑谁主神明,争个不休。咱们先不争,把心、脑放放,先说神明。类似的问题都可以这样来,人多智慧多,或许说着说着,有些问题就能明了。

比如,脾主运化,一个是运,一个是化。化是消化、变化的意思,运是把食物中的精微输布到全身。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7 17:20
回王李两位,的确,它们性质上都不是教科书,但如果真要编教科书,先要解决市场的问题:我看不到会有那个中医学校会采用,所以自己说是教科书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所有教科书(不仅仅是中医)都是个委员会编出来的,里面一般都是几个“学阀”通过其门生控制着。教科书的编委职务与学术权力紧密相关,最后就是关系到国家对中医教育拨款的话事权,岂会让外人插手。

中医教育问题根深蒂固,我不觉得论坛自由参与这种形式能够编出一本超越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不过,如果有人觉得值得一试,我建议先讨论一下目前中医教科书的问题在哪里,只有对这个根本问题有比较深的认识,才有可能(但不一定)超越它。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17:40
   
       大家说了很多,看来都也这个想法,积极性也很高,我看,说不如做,只要动起手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有希望达到目的。

  我建议由王教授担任主笔,副手由王教授选。

  总之,一切大家商量。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17:42
中医和西医相比,要想超越很难,只有想办法,走捷径,出奇兵制胜。

别无他路。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17:43
把大家的书都拿出来,大家讨论。统一观点,这就快多了。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17:46
本帖最后由 netcore11 于 2014-9-7 17:49 编辑

古书中的一些难懂的术语,都要改革。

例如:运化,都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准确的概念。

例如:心主神明,这个“主”字,一定要翻译成现代语言。

例如:“精微”,都要明确下来。

要做到,外国人、小学生一学就懂。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7 17:53
西医中的一些术语,也不见的科学,例如狂犬病,原因是被疯狗咬得,这里用了两个字,“狂”、“疯”。这要让外国人绕不开,

可以这样,狂犬病是被狂狗咬得,或者:疯狗病是被疯狗咬的。这样才无懈可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7 18:1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9-7 10:23 编辑

        请先生们首先把心气虚、水气凌心这两个术语中医是什么意思?说清楚!不要说让小学生懂得,恐怕先生们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两个术语的中医意思是什么?西医怎么解释,还是免了吧。
      可能我低估了各位的水平,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我做不到的,别人也可以做到。先把中医学好了,再说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7 18:44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7 17:40
大家说了很多,看来都也这个想法,积极性也很高,我看,说不如做,只要动起手来,一步一步走 ...

非常感谢信任。
但我的确完成不了这个重任。
一是,许多内容都没理顺,再者教科书也不好编。
二是,在单位还有医、教、研工作,挺忙。上论坛说两句,都是抽时间。然后就下去。
三是,我手头还有几部书稿,也没空修改。
总之,谢谢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20:09
萧铁 发表于 2014-9-7 17:20
回王李两位,的确,它们性质上都不是教科书,但如果真要编教科书,先要解决市场的问题:我看不到会有那个中 ...

不是真要编教科书,是按教科书那样编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书。是否有人采用无所谓,把论坛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统一了,表述出来,就达到目的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20:59
楼主没拿出大纲,只是个建议,大家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从何处下手,是不是啊?我有个开头的办法,当作启发,把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拿出来,一段一段“评审”,改正、“创新”。大家以为如何?

加引号的词,是我不知道用的对不对。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21:03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9-7 21:05 编辑

先看这一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

相当于绪论部分,看是否需要具体内容贴出来?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补充内容 (2014-9-8 08:46):
一个加个编号,这条算(一)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21:11
llyyjj 发表于 2014-9-7 21:03
先看这一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相当于对中医学的全面评价和定性的论述:

指导思想: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形成过程:医疗实践
定性:  传统医学科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贡献: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

------------------------------

大家对这一段有什么意见?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9-7 21:24
llyyjj 发表于 2014-9-7 21:03
先看这一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是不是得把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颠倒个个?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7 21:2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7 21:24
是不是得把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颠倒个个?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这一段是介绍本书内容的,原文应该加个书名号来着。太白先生意思是基本原则更重要,所以放前面?看大家意见如何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9-7 21:52
llyyjj 发表于 2014-9-7 21:29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这一段是 ...

理论是在观念。概念、原则之后建立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7 23:12
有人提出学中医要从娃娃抓起,大概意思是要给娃娃编一本科普书吧。如果是,我严重支持。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7 23:1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7 16:49
恕我直言,这是一个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的人,坐在电脑旁空想出来的主意。
     先生以为“通俗易 ...

如果编教科书,概念是最最最重要的,概念不对那就是胡说,不如不编,害人。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9-7 23:2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9-7 23:23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4-9-7 23:12
有人提出学中医要从娃娃抓起,大概意思是要给娃娃编一本科普书吧。如果是,我严重支持。

学中医确实是越早越好!适当年龄的孩子手指经络敏感,早点学有利于分辨不同脉象。注意:经络敏感并非刘亦之先生力主的神经敏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06:16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
       回复:
    请先生继续往下发。
    【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逐个说。
     【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古代传统中医与现在的中医教材是不是完全一样?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其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学”是指古代传统中医的,还是现在的中医教材?还是指中西医结合的教材?
     问题提的不一定合适,还请各位赐教。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08:50
(二)   (llyyjj:这一节是介绍中医理论形成史,括号里的小编号是我加的。)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白6结果。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09:15
     【 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
===============================================
     回复:
   本论坛中绝大多数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不存在,阴阳、五行是两个学说,五行学说是错误的,应当抛弃。
    怎么处理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09:23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
      回复:
    《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两本书本论坛中有几个认真读过?我是读过《伤寒论》,我不敢说我吃透了其中的精髓。《黄帝内经》只能说我看过,不敢说认真看过。
     现在的中医教材是不是真正继承了两本书的精神实质?

     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8 10:00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8 10:16 编辑


         张锡纯在一复信中不同意讲经典,认为取道太远,十年难以行医救人。
      他说:“所可虑者,教员讲衍,无善本讲义可尊,不得不仍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使能卒业矣,果能得心皆应手乎。是以弟在医院中教导学生,不敢徒慕高远,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俾其自阅,于难领略处也间为讲解。其中160余方,需以三年之久,大抵学生能历睹弟用诸方以治愈诸证,是以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此非谓《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收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我兄医界国手,负时重望,当广搜群籍撷其精,参以西学择其粹,独出见解,发古人所未发,补中西医所未备,撰为医学新讲义,以教导生徒,诚于古之慧业也,济世之仁术也,岂不美哉。”


       据个人看法,现用中医教材内容,虽有不足之处,但远远强过经典。因为这些教材不仅取自经典,而且增加了历代医家的创新内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整理,其系统性、完整性、易懂性都远非经典可比,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目前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之所以毕业时不会看病,原因不在教材,而是在于没有教会学生看病的实践方法,学生太多,实习点太少,学生得不到名师指点,缺乏实习的机会。毕业后只能在工作岗位上去实践,这才是中医毕业生不会看病的原因。
       我个人临床治病的经验体会,都是来自中医教材上的处方,再参考西医理论,疗效很好。如果给中医院校的学生以跟名师学习的机会,要比单纯学经典、师带徒的学生强得多,因为这些学生的知识底蕴丰厚,是师带徒所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综合地、辨证地看问题。
       除中医教材外,经方的传承不可忽视。所谓经方,目前多以古方新用。黄煌教授的传承方法非常好。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8 14:17
llyyjj 发表于 2014-9-7 21:03
先看这一段: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太繁琐了,能把外国人和小学生看睡着了。

还得精简。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15:22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8 14:17
太繁琐了,能把外国人和小学生看睡着了。

还得精简。

这一章,实际是《中国医学史》的一部分,我以前学的医史课就这些内容,或许是现在没有单独的医史课了?

大家看如何简练?再请先生指出文中不适合的部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15:2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8 09:23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 ...

按现在教学大纲,《内经》是选读,我认为,《中基》里面把需要宣读的部分都包含进去了,读者有不同理解,正是适合我们这里讨论的。古代医家学习《内经》大部分是选修的形式,故节选本流行较多。

《伤寒论》一般也是选读,不过是没有选平脉、辨脉等内容,六经病证治内容基本都有。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8 15:3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8 09:15
【 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 ...

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8 15:37
大家对不同观点暂时放一放,都来讨论编书。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8 16:11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这里的路我就不能走吗?!真理是网络,我不让谁说话了。
-----------------------------
说你呢,——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16:11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
      回复:
    这里的路,我也想走走,可以吗?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这里说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不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请问:那些说五行学说是错误的!应当废除的先生们如何向小学生说清楚?!这里是不是应该修正为:中医学是以阴阳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还请楼主明示,或者大家讨论。

    也许我是多管闲事。一笑而已。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8 16:38
.
《中医学是以阴阳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还请楼主明示,或者大家讨论。》

这句话本身就问题。

医学的直接对象是人的健康,“阴阳学”和人、和人的健康是不是有直接的联系,能不能联系在一起,这是要首先考虑的,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如果“阴阳”和人的健康没有“因果”关系,把他们生硬的联系在一起,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我不倾向谁,我认为到什么时候我都得这么说。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8 17:1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8 17:13 编辑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8 16:38
.
《中医学是以阴阳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还请楼主明示,或者大家讨论。》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医药科学(当然,不科学的地方先不说)。是从人体整体层面的现象上观察生理与疾病状态的相互转变中发现规律。这就是“司外揣内”的观察方法。但在当时来说,即使观察到一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变化规律,但没有过细的解剖,没有生理学,搞不清人体内部的真实关系,所以,没法表达。于是,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打比方的方法,即“取象比类”的方法来阐述人体生命的规律。
       阴阳,只是构建理论的说理工具。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17:5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8 17:12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医药科学(当然,不科学的地方先不说)。是从人体整体层面的现象上观察生理与 ...

阴阳,只是构建理论的说理工具。
---------------------------------------------------------
五行也是工具。起初的时候,工具少,有什么用什么,用着用着就会发现有的工具要改进,有的工具可以抛弃。生活、生产、工具、机器都有这种情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17:55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8 16:38
.
《中医学是以阴阳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还请楼主明示,或者大家讨论。》

中医是从疾病着眼认识人体的,阴阳,是对疾病性质的分类。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18:00
估计一个阴阳五行的争论,就会把这场讨论挡住。我想是不是再同时开几个帖,几个问题同时进行。这个帖讨论基本理论。内科病名、治法、药物功用等等几方面同时进行,不知道大家意见如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18:01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
        回复:
     请先生们看清楚了: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不是阴阳学说,更不是阴阳!
      这可是教材上说的!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8 1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8 20:3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8 16:11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

这里说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不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
我理解,把阴阳五行学说放一块是习惯简称,或者是编者自认为阴阳与五行不可分割。我们可以讨论。

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产生的背景、各自自身的含义都不一样,应该说,都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而且发明这些方法有先有后,也有单讲阴阳者,也有单讲五行者,就中医著作,《内经》有的章节就没有五行内容,张仲景的著作也没有五行内容,把阴阳五行联系在一块是后世的事,咱们不说废除保留,也得说清楚阴阳合五行是两个不同的学说。

引网上的东西方便:

                               维基百科:
阴阳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朴素五元分形集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现象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的变化所总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时序符号“十个天干”,其意义与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05:56
llyyjj 发表于 2014-9-8 12:30
这里说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不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 ...

       把阴阳五行学说肢解为阴阳、五行两个学说,不是本论坛中先生们的发明,有其深刻的背景与目的。先生们也只是跟着瞎起哄。
     强调经典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没有错误。不要自以为是了。自己没有学习好,西医解释不了,不反省自己,反而要把他们否定掉,以证明自己正确。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9 07:25
大家说阴阳是概念,固然没有错,但不完全。

阴阳不只是概念,还是个“符号”。这是东西方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差别。西方是拼音文字,个别字母除少数几个外大都没有特别意义。中国文字有笔划,但笔划不等同于西文的字母,很少独立使用;且每个字本身都有已经完整的含义,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概念。

符号与概念之不同在于符号本身不需要特定含义,反而是随使用之时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context)下赋与其一定的含义。也因此,其具体含义可随语境之改变而改变。

中医(或其他传统文化)对阴阳的解释之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混淆或不同理解,我看大部分可归结为对概念和符号两者角色之间的混淆。因为阴阳就概念定义来说看似再简单不过,譬如寒热,黑白,光暗,轻重,那个是阴那个是阳,小学生都可以分清。但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中所含的几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大多不可能同时都只是阴或阳(想想易经里把冰归为阳就是个例子),如中医里的所谓肾阴肾阳,这里的阴阳我认为就纯粹是个符号的用法,用来区别两种性质不同的肾虚。对古人来说,关键不在于肾阴肾阳之阴阳如何与阴阳的定义自洽(冰为什么不可以是阴?),而在于与肾阴肾阳相对应之药物方剂为何。

所以,我认为,在概论里讲阴阳,最好把阴阳同时具有概念和符号这两种不同角色的功能讲清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07:27
        阴阳五行有争论,难以统一。
     还是继续下边的内容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9-9 07:3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9 05:56
把阴阳五行学说肢解为阴阳、五行两个学说,不是本论坛中先生们的发明,有其深刻的背景与目的。先 ...

把阴阳五行学说肢解为阴阳、五行两个学说,不是本论坛中先生们的发明,有其深刻的背景与目的。先生们也只是跟着瞎起哄。
-------------------------------------------------------------------------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恐怕这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请先生专题讲解。尤其是背景与目的,真不知道。

     强调经典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没有错误。不要自以为是了。
--------------------------------------------------
中医学的基础自然是经典,谁也没说不是啊?没有经典著作,中医学的形成就是以经典出现为标志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10:19
        要把中医学彻底消灭,最根本的措施是刨掉他的树根,把他的理论基础搞乱、摧毁。斩草除根。
     中医的根基是什么?如前述,阴阳五行理论与《内经》、《伤寒论》。把阴阳五行学说肢解,阴阳五行学说不存在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选修,解剖生理学、外语必修!这是国家的规定!中医怎么不灭亡。
    论坛中的教授、教员居然支持废除五行学说,阴阳是正确的,《伤寒论》从未看过!继承的是哪门子中医学?!客观上是有意或者无意之中帮助消灭中医。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9 10: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9 1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9 11:1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9 05:56
把阴阳五行学说肢解为阴阳、五行两个学说,不是本论坛中先生们的发明,有其深刻的背景与目的。先 ...

阴阳和五行原来就是两个有不同起源的系统,合流是后来的事,不知这有啥好辩的。这里有几个历史事实不是爱扯的人可以改变的:
 1)阴阳由卜巫演变而来,以易经为成熟的标志;易起源于商,到周时已成熟。春秋之时,孔子学易是大家都知道的;却没有孔子讲五行的记载
 2)五行的起源也很早,但作为学说,到战国时才开始有相胜之说,真正成熟甚至大盛要到东汉之时,以白虎观会议为标志
 3)汉书艺文志也是把阴阳家和五行家分列,不过印象中邹衍却是被列入阴阳家
 4)最能说明阴阳和五行最初是两个系统的是京房所发明的“纳甲”系统。“纳甲”什么意思?就是把以五行为核心的天干符号“纳入”最初只有阴阳的卦爻系统中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五行作为当时后起的用于卜算的技术工具在一般人眼中更为“先进”,其准确有效性超过老牌的易卦,所以京房才要救亡。

所以,说什么五行由阴阳变化而来的人,其实对阴阳五行发展的历史并不了解;而不符事实(尤其是史实)的东西,讲得再好都是从根本上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11:29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03:13
阴阳和五行原来就是两个有不同起源的系统,合流是后来的事,不知这有啥好辩的。这里有几个历史事实不是爱 ...

       现在争论的是:现代社会里,一部分人把阴阳五行拆开,保留阴阳,废除五行!认为五行学说是错误的,是糟粕!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9-9 11:32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07:25
大家说阴阳是概念,固然没有错,但不完全。

阴阳不只是概念,还是个“符号”。这是东西方思维模式最根 ...

你的意思是说中医用阴阳治病是通过阴阳这个概念或符号来取得疗效的?这不等于说中医用阴阳治病是巫术吗?难道阳化气,阴成形属于巫术范畴?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9 11: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9-9 12:3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9-9 11:56
中医一直利用针灸、中药或者按摩治病,你见过那个中医用阴阳治病???建议你要么去种地要么去搬砖,要么 ...

澳门中医张俊青利用针灸治病运用阴阳五行。真正的中医使用中药治病离不开四气五味。而四气五味离不开阴阳五行的指导。以阴阳为例,中药药性中的阴性和阳性难道不属于阴阳?病人病证中的阴证阳证和阳虚阴虚难道不属于阴阳?你否定中医用阴阳五行治病说明你和方舟子都遵循全盘西化的指导思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15:59
          按照论坛中大多数的意见,阴阳五行学说是不存在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9 16:35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11:13
阴阳和五行原来就是两个有不同起源的系统,合流是后来的事,不知这有啥好辩的。这里有几个历史事实不是爱 ...


           萧先生这个观点非常客观,建议详细论证,在本论坛发一发。
       因为五行天干纳入阴阳卦象之中,起始于京房的话。就足以证明,河图、洛书中的五行加入是汉代以后才有的,一般认为始于宋代陈抟。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9 21:1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9 16:35
萧先生这个观点非常客观,建议详细论证,在本论坛发一发。
       因为五行天干纳入阴阳卦 ...

谢谢王教授支持。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关者”;既然是利益所在,这帮人绝不会跟你讲什么实事求是,跟他们缠斗绝对是浪费精力的事,对中医发展来说,有比这更重要得多的事情等着做。

哎,不是有个国学院设在某中医药大学下面吗?这完全属于传统中国文化的范畴,要做学术研究应该丢给他们的学生去做。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9 21:32
关于中医理论和技术的阴阳五行的问题,我想就这么几个: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用?

4.管用不管用?

5.好用不好用?

6.没有是不是可以?

7.不用是不是更好?

8.是不是有更好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9 21:37
至于什么时候中医理论和技术有了阴阳五行,那还不在我的考虑之内。这几个问题就够我头疼的了,实在没有精力考虑那么多,惭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9 22:02
还有所谓张仲景不用五行,其实这个问题吧,我觉得就和某中医不用五行一样,不足为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0 06:06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13:17
谢谢王教授支持。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 ...

        谢谢先生又来给我解围了。每次关键时刻都是先生来为我解围,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阴阳”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即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是为‘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代表人物:
    邹衍,生卒:约公元前324年-约公元前250年春秋时阴阳家的代表人,主要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董仲舒,生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创立了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京房(前77—前37年),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10 0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0 08:3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9-10 08:09
包袱剪子锤的游戏规则:
包袱胜锤  锤胜剪子  剪子胜包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0 09:03
         “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即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学说是学说!这一回说清楚了吧!
      宇宙观是学说,还是概念?!

       关于史实,我把全部史实列出来,看看我是不是“随意”的!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有公梼生、公孙发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有邹衍小传)。
     周朝       
     1、姜子牙(姜尚)
    姜子牙不但是一位精通道术的奇人,而且对阴阳五行的推演颇有建树。传说善于运用奇门遁甲。辅佐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
     2、周文王,后天八卦的发明者,周易的创始人,善于占断。
    春秋战国
    1、邹衍,生卒:约公元前324年-约公元前250年春秋时阴阳家的代表人,主要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善于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变化,推演朝政的兴衰。
    汉代
   1、董仲舒,生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创立了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下有祥瑞的现象出现时,是因为君主有德,人心向善,而感动了天地;天有不详之兆时,例如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必是人们做了对不起上天的行为,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来警告人们,要人们赶快自醒。
    2、东方朔,汉代人,饱读经书、精通易理。善射覆,深得汉武帝喜爱。
    3、焦延寿,汉代,著名的易学家,著有焦氏易林一书,将六十四卦所有的变化,编入书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易学的运用。
    4、京房,京房(前77—前37年),汉代人,焦延寿的学生,著有火珠林占法,将六十四卦配以纳甲,形成了新的预测系统,直到今天,人们仍在采用。“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5、诸葛亮,汉代。通天文、识地理,精通太乙神数,善布八卦阵。是中国人民心中的智慧化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代
    李淳风,唐高宗李治时代。精通天文历算,代表作有《法象志》《推背图》,流传千年,至今人们还在进行研究破解。还准确的预言了武则天篡位。
    宋代
    邵康节,宋代。精通阴阳及易理,开创了化时代的八卦体用学说,使八卦的运算开始规律化,对后世影响最大,同时,也流传于曰本。
    陈抟,修道者,隐居华山,喜易。道术高深莫测。预言赵匡胤得天下。
    明代
    刘伯温,明代,善于八卦卜筮,著有《黄金策》一书,流传至今。此外,还有《烧饼歌》,据说也是刘伯温所作。

     先生只知道一个京房!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0 09:30
               “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即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也是宇宙观。
     不管阴阳、五行是概念,还是学说,在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个整体理论,已经形成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内经》也好,以及以后形成的各种中医理论无不打上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从此之后,阴阳离不开五行,五行也离不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构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了极致,提出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封建理论,被汉武帝接受,汉朝才能够达到世界封建社会的顶峰!秦汉唐是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他的哲学基础就是统一的阴阳五行学说。把统一的阴阳五行学说拆开来,再把五行否定掉,也是近30多年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医界,其目的就是要肢解中医的基础,彻底消灭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0 09:34
      唉,你连概念和学说的区别都未搞清楚,一方面指责别人“拆开”“肢解”阴阳五行,一方面却又承认阴阳五行是合流,自相矛盾不说,还选择性地随意把别人的列出的史实当作“解围”,实是无赖习气有余,学术态度不足。  发表于 半小时前 IP:223.104.5.3
==================================================
      不知道说的是哪一个!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10 10:0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0:06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21:17
谢谢王教授支持。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 ...


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关者”;既然是利益所在,这帮人绝不会跟你讲什么实事求是,跟他们缠斗绝对是浪费精力的事,对中医发展来说,有比这更重要得多的事情等着做。
——————————————————————————————
       搞清河图洛书、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
      目前中医界形成两派,其根源就在这个地方。如果搞清这个问题,中医就再也不会被误说成是在河图洛书和易经指导下形成的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0 10:40
萧铁 发表于 2014-9-9 21:17
谢谢王教授支持。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 ...

必须实事求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0 10:4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10 10:05
这个题目于我来说是知道就算了,河图洛书绝对是宋人炒起来的,至今已经形成一帮“利益攸关者”;既然是 ...

您说的太好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9-10 10:5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9-10 10: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10 09:34
唉,你连概念和学说的区别都未搞清楚,一方面指责别人“拆开”“肢解”阴阳五行,一方面却又承认阴阳 ...

萧铁先生曾说过他的确认为中医不需要阴阳五行。他连阴阳都不要,您跟他讨论阴阳五行有意义吗?您看看支持他歪曲和否定阴阳五行的西化者有多少?就凭您那两下子能斗过人家吗?人家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您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0 15:44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10 10:57
萧铁先生曾说过他的确认为中医不需要阴阳五行。他连阴阳都不要,您跟他讨论阴阳五行有意义吗?您看看支持 ...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10 16:17
gl0101 发表于 2014-9-10 10:41
您说的太好了!

谢谢支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0 16:51
嗯,融合观先生“那两下子”从学术上讲的确表现很不专业,但论搞笑,跟平西王小高比差距还是蛮明显的。故此,融合观先生固当继续努力;小高也不用咀咒他被口水淹死。  发表于 2 小时前 IP:116.231.210.190
==========================================
       谢谢先生的点评。仅尊教诲,我会努力学习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在京房几百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这是事实。

      这个论题到此结束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0 16:55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10 16:17
谢谢支持!

必须的。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11 07:26
阴阳五行作为历史上中华传统思维模式的三根支柱中之二根(另外一根是天人)本身当然有很多有趣的谜团。譬如五行,现在说最早在文献上见到的是尚书《洪范》,但它讲的是商末周初之时的事。而五行以五材作符号,其中的金明显是后出,且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字(甲骨文里也没有阴阳)。所以,如果洪范记的没错,那五行(作为治国“秘术”)只能出现在商后期。但在金出现以前,其他四材都是战争的工具,而且按进化的规律来说似应是火一水一石(土)一木,即是克序,所以有人怀疑五行之起源可能与原始社会部落间之战争有关。

另外,之前说过,阴阳是由卜巫演化而来,卜在商代用骨,后来转为用蓍草,符号则从无规律的骨的裂痕经由“数字卦”(上世纪末的考古发现)最后演变成易卦。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其中之祀在祭祖之余,便是进行各种占卜。由此观之,阴阳五行之起源和发展,似暗合“祀一占卜一阴阳”与“戎一军事一五行”两条主线。

话又说回来,讲这些完全是本着实事的精神,即承认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思维的根基,在传统中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过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用的是电脑/计算机不是算盘,阴阳五行对中医发展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完结,因此,把中医的根基从传统的阴阳五行模式移植到现代的逻辑推理实验验证模式中来,这就是现代中医的历史使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1 09:42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9-11 09:56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4-9-11 07:26
阴阳五行作为历史上中华传统思维模式的三根支柱中之二根(另外一根是天人)本身当然有很多有趣的谜团。譬如 ...

萧先生也在研究中医现代化,所以多说几句,仅供参考:

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同时,没有阴阳五行也不可能产生中医理论,不管阴阳五行产生于什么年代、不管后人们对阴阳五行有多少疑惑,都改变不了这个历史和这个事实。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同时,任何形式的中医现代化都必须是在中医经典基础上的现代化,而绝不能是推倒重来的现代化,那样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中医西化,必定是不会成功的,也是所有希望中医现代化的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处理阴阳五行的问题上就存在两种态度、两种观点,进而形成了中医现代化的两条道路:废除或者改造阴阳五行,看似非常容易,其实非常困难;或者保留和继承阴阳五行,看似非常困难,其实非常容易。想当初计算机的汉字输入也存在两种态度、两种观点,进而也形成了计算机的汉字输入的两条道路:改造汉字成拼音文字,看似非常容易,其实非常困难;或者保留汉字,看似非常困难,其实非常容易。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多年了,各种知识各种文化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快速增长,社会的进步无时无刻不在荡涤着曾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医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老祖先留下来的文明成果数不胜数,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能够把它完整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现在计算机的汉字输入难题已经被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了,这是一件何等伟大又何等骄傲的事情啊,中医现代化或许可以引以为鉴。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想法,也是我的思路,说出来与先生共勉,欢迎批评。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9-11 10:32
gl0101 发表于 2014-9-11 09:42
萧先生也在研究中医现代化,所以多说几句,仅供参考:

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同时, ...

用汉字输入法来“喻象”中医现代化的路径是有益的,因为大家对输入法都有基本了解,就“实事”这点来说应该能够很容易达成共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汉字输入法基本上有三大类:
 o 手写 一 约可比喻传统
 o 拼音 一 约可比喻所谓“西化”
 o 笔划 一 约可比喻“中西结合”
上面三种中,拼音和笔划都用原来是外文的键盘,只有手写以手写板或触屏为媒介,然后中间有个软件将输入辨认成文字。从结果看,三种输入法都有效,都有人用,但“传统”的手写似乎用的人最少,以至于现在有人担心未来小孩都不会用笔写字了。


中医现代化基本上也是上面这三种路径,由汉字生成的最终结果看,三条路径都有效,所以不知先生何以断言拼音或笔划的路径就不会成功?

不过,其实也不要紧,正是所谓“同志登山,各自努力”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1 11:19
萧铁 发表于 2014-9-11 10:32
用汉字输入法来“喻象”中医现代化的路径是有益的,因为大家对输入法都有基本了解,就“实事”这点来说应 ...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9-11 11:27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1 11:29 编辑

        我的观点是,无论怎样变,中医阴阳的概念是不能变的。因为寒热、虚实、湿燥等概念概括不了阴阳在人体内的内涵。特别是,阴阳在现代医学中有物质基础。丢掉也是不科学的。

      对于五行来说,就比阴阳的实用价值少多了。首先,中医理论本身对于五行生克关系就没有搞明白,几乎所有的中医书都含糊其词,说不明白,糊涂庙糊涂神。

      但眼下,还不要急于说废除,需要先弄彻底明白了再说。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代替它之前,也是废除不了的。除非形成了一套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的辨证方法,后学中医者愿意用简便方法,这时,就是不提废除五行,也会自然淘汰。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9-11 11:51
对于中医的传承来说,当代中医人的任务不外两条:一是怎么样很好地继承下来,二是怎么样很好地传承下去。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摧枯拉朽般地荡涤着人类历史上留下来的各种文明文化,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文化自然是在所难免,因此,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像阴阳五行这么重要的东西,理论的和技术的,在当代中医人的传承中稀里糊涂地就给走样了、传丢了,那当代中医人就会成为中医的历史罪人;传真、传本、传好了,那当代中医人就会成为中医的历史功臣。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11 1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1 12:19
         习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耐人寻味。原文没有见到,报纸上的传闻倒是有。我的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以品德教育为主,而且要以身作则;把古代经典诗词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是去中国化。不一定准确,大意如此。这可能关乎到今后教育的方向,也可能关乎到中医教育的方向。
     30 多年来,经典被篡改成为时髦,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篡改为没有阶级性;阴阳五行学说被肢解为阴阳、五行,五行学说是错误的;易经被说成算卦、算命;中医的“心”篡改为心系、心系统、心脏;经络篡改为两个循环系统;……不一而足。以西医为金标准解释、评判中医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已经征服了许多人!现代许多批评中医的人根本就没有把中医理论学进去,连《伤寒论》看都没看过,就去评价《伤寒论》而且博得满堂彩!拿物理学流体力学的标准去衡量、评价中医的气血!去中国化到了何种程度?!
        无论批评还是继承、发展,首先要把中医学进去,否则一事无成。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9-11 12: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