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痰浊的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1 16:29
标题: 痰浊的内涵[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痰浊的内涵比较复杂。高血脂属于中医的痰浊,但痰浊的病理内涵并不局限于高血脂。在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晚期等出现神志异常,中医通常辨证为痰扰心包,归纳上述病变的共性,都有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及废物,如CO2储留、假性神经递质、尿素氮肌酐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1 16:31
上面所言,是无形之痰。

至于有形之痰,则比较好理解,有呼吸道粘膜分泌产生的分泌物,有消化道粘膜分泌产生的分泌物。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22 06:40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这就名不符实了;而名实不符的东西,一开始就会予人不是实事求是的印象,后面再说什么都是事倍功半。

我建议应该用“广义之痰”去形容它,相对的“有形之痰”当然应该称为狭义之痰了。这不仅与中医其它的许多思维一致(如狭义的五脏等同解剖的脏器;广义的五脏则属功能归类),而且狭义广义的区分是人类思维的正常发展,全世界通用,有利于向现代人解释。(接不接受是人家的事管不了;但解释得好不好是中医自己的事,就尽量做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11:04
关于病因之一的痰,中医的认识本来是清楚的,只是阐述者不注意,没有把概念讲清楚就乱套用。中医的许多概念词汇都有这个现象。

说痰,划分无形有形也可以,可是要说明。比如,痰核、瘰疬、肿瘤明明肿起了一块,可是辨证的时候要辨在无形之痰范围内,这是因为“无形”这个词没讲清楚。

肺为贮痰之器,脾胃生痰之源,也是一笔糊涂账。

这些概念。在中医界、中医理论里本来是清晰的,可是大家就不好好说话,不往清楚里讲(当然,个别人糊涂也难免)。

所以,中医有时候被误会,不全是中医理论本身的问题,要怪中医人士,他们故意不好好说话。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11:06
还有一笔糊涂账: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11:12
萧铁 发表于 2014-8-22 06:40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这 ...

要准确,应该用痰、痰证(或痰病)来表示。本来中医理论里有这种表述,但大家都自行其是,又故意不好好说话。所以弄出来一堆糊涂账。

痰是病理性的分泌物。
痰证(痰病)是一类疾病。
有的痰证里有分泌物增多的症状,可称有形之痰的痰证;也有的痰证没有分泌物改变,可称无形之痰的痰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2 11:22
萧铁 发表于 2014-8-21 22:40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这 ...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这就名不符实了;而名实不符的东西,一开始就会予人不是实事求是的印象,后面再说什么都是事倍功半。

——所谓无形,是相对而言。呼吸道与消化道分泌排出的分泌物,对于古人而言,是肉眼明显可见的,故称之为有形之痰。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2 11:23
萧铁 发表于 2014-8-21 22:40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这 ...

我建议应该用“广义之痰”去形容它,相对的“有形之痰”当然应该称为狭义之痰了。这不仅与中医其它的许多思维一致(如狭义的五脏等同解剖的脏器;广义的五脏则属功能归类),而且狭义广义的区分是人类思维的正常发展,全世界通用,有利于向现代人解释。(接不接受是人家的事管不了;但解释得好不好是中医自己的事,就尽量做好。)

——狭义与广义的五脏,这个提法不错。狭义的五脏是解剖层面的;而广义的五脏则是功能性单位,是机体内一系列相关相近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在这里可以看出,广义是建立在狭义基础上,从狭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上,广义通常能涵盖有狭义,狭义是广义的一部分。

但对于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用狭义与广义之痰来取代,似不妥当。如果用广义之痰取代无形之痰,那么,则似可理解为,广义之痰里包含有狭义之痰,无形之痰里包含有有形之痰,这个就和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实际关系不符了。实际关系中,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是并列关系,并列存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2 11:29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03:06
还有一笔糊涂账: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西医病理学中,有渗出液与漏出液之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18:4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1:29
——西医病理学中,有渗出液与漏出液之分。

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从病理角度分类的。前者是病理物的来源分类,后者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中医这时候是清晰的。
糊涂的地方是常在讲饮证和痰证时引用这句话,自己给自己造成混乱。就和前面的“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一样。

到了讲治痰的治法上,混乱处也容易出现。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18:5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1:22
必也正名乎,“无形之痰”这个用词不好。上面提到的几种物质,明明都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说它“无形”? ...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有形之痰的痰,是症状的概念。无形之痰的痰,是病机概念。两句话里的同一个词(痰),概念发生了转移,大家也不在意,就这么多少年糊里糊涂传说下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2 19:53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0:51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肉眼看不到,是指的研究对象在形态结构上看不到。但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存在与运动所特有的属性与规律(如现象层面),而能够被研究者(包括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感知与认识出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2 19:56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0:47
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从病理角度分类的。前者是病理物的来源分类,后者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中医 ...

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从病理角度分类的。前者是病理物的来源分类,后者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中医这时候是清晰的。

——个人以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22 21:20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8:51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 ...

有形之痰的痰,是症状的概念。无形之痰的痰,是病机概念。两句话里的同一个词(痰),概念发生了转移,大家也不在意,就这么多少年糊里糊涂传说下去。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对古人来说,似乎是先有一个试错的案例成功(不成功的自然不说),然后再根据所用之药编(或曰“悟”)出一个病因或病机之“理”,把它说成无形更好,因为既然是无形,就不用担心要找出这个东西,但案例成功,就可以作为这个猜想或假设“正确”的根据。我们在另一个讨论茯苓丸的帖子里已经见到这个“创新”发展进程:明明在仲景那里,芒硝只用于下燥屎,基本不用于去痰饮;但到宋时,有人用茯苓丸治好肩周炎,因方里有芒硝,(即使最初用此方的病患可能确有燥屎),但突然芒硝内服的泻下功能就被扩展到有下痰湿的功能。

这肯定算是古代“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之一,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医的“创新”发展还可以用这种模式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21:2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9:53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痰”的存在?

——肉眼看不到,是指的研究对象在形态结构上看不到。但研 ...

——个人以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痰与饮,都是病理物的性质分类。
-----------------------------------------

陈先生说的是。西医渗出液与漏出液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我前面说的不准确。
中医的痰与饮,不管按什么分,都是对病理产物的区分,不是对痰证和痰的区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21:30
萧铁 发表于 2014-8-22 21:20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 ...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

-----------------------------------------------------------------------

这个问题就说到所有中医理论的根本问题上来了。一句话,就是根据治疗结果来划分、来认定、来作为一切理论的依据。

举简单的例子,咳嗽咳痰的,服了二陈汤,病也好了,痰也没了。二陈汤就被认为有化痰作用。其他病,也用化痰的二陈汤治好了,就认为这种病是痰一起的,这一类病就叫痰证。

讲这个道理,大概能编几本书,往简单里说,就这么几句。

肾主骨、藏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等等,都靠这个办法来验证,是中医唯一的办法。现代科学的办法,是近一百年内的事,而且还在探索中。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2 21:36
萧铁 发表于 2014-8-22 21:20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的转移,而在于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病机,只是个猜想或假设,既然是无形,看不 ...

芒硝内服的泻下功能就被扩展到有下痰湿的功能。
------------------------------------------------


就我们这里(论坛里)各位见到的资料,治痰用芒硝,只有指迷茯苓丸,但中医书籍实在太多,是不是还有其他资料,还不好说。
芒硝外用,治痈肿,治肠痈脓肿,资料很多,我也用过几例,效果很好。但是否是“化痰”作用,还不能说明白。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22 22:0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2 11:23
我建议应该用“广义之痰”去形容它,相对的“有形之痰”当然应该称为狭义之痰了。这不仅与中医其它的许多 ...

——狭义与广义的五脏,这个提法不错。狭义的五脏是解剖层面的;而广义的五脏则是功能性单位,是机体内一系列相关相近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在这里可以看出,广义是建立在狭义基础上,从狭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上,广义通常能涵盖有狭义,狭义是广义的一部分

我不大同意蓝色字的部分,即我认为广义和狭义的关系不一定要理解成狭义是广义的一部分,虽然我明白一般理解可能是这样。事实上,譬如狭义的肾,只有水液调节的功能,肾上腺和生殖都不入狭义的肾但却是广义的肾所指。又譬如脾,广义的消化功能实际上来自胰,故脾虚通常指消化功能低下并不涵盖狭义的脾。所以我一开始就定义狭义是指解剖上的脏器,但广义是指任何不属这个原来狭义的部分,当然就不是涵盖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一个词可以多义(所有人类语言的词都是多义的;电脑语言最初不明白这个道理,故最初的电脑语言很原始,结果人和电脑都累)。用语言沟通的双方能否正确解读对方用词所表达的信息,关键不在于要厘清其中各种含义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能够从前文后理(context)中有足够的线索从多义中可以判定(resolve)使用者的原意。这正是中医在解释自己的概念时非常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1-25 02:17
高脂血症与痰浊淤血的相关性研究依据
   
中医的痰浊、淤血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虽名不相同,但痰淤与血脂的相关性不仅理论上有依据,现代医学已证明痰淤与血脂的相关性有其病理基础。

一一高血脂与中医的痰浊概念(主要指无形之痰)密切相关,但中医的痰浊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血脂。多数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产物,似都与痰浊密切相关。如肾功能不全中的尿素氮、肌酐;肝性脑病中的非蛋白氮、假性神经递质;肺性脑病中的二氧化碳潴留;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各种生化物质代谢的紊乱与异常……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23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3 07:21
             在《中西医融合观续》这本书里已经论证了:水气病-皮下、粘膜下水肿证态;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漏出液、浆液性渗出液);痰-炎症渗出物证态;血瘀-血液凝固证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3 10:57
llyyjj 发表于 2014-8-22 10:51
而无形之痰,则是古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
古人既然看不见,怎么 ...


说得好,赞一个!
中医非常重视“痰”这个概念,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痰而引起的,因此中药里有许多化痰的药物,方剂里也有许多化痰的方剂。正确的认识“痰”的病例和病理。对于中医临床操作,会大有裨益。

西医认为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炎症的时候会分泌更多。那么中医怎么认识呢?中医认为痰不仅仅是呼吸道所产生的,也不仅仅是影响呼吸道的生理机制。中医认为痰可以是呼吸道正常的分泌物,也可以是除了呼吸道之外其他脏器代谢的病理产物。

至于说“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这种说法比较牵强。因为“痰”在中医里一般认为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而人的每一脏器组织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所以每一种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中,一旦发生水液代谢障碍,都可以产生“痰”。只不过从呼吸道排出的痰是可以看见的,而其他组织,比如皮肤,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体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的“痰”,人们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罢了。

至于痰的形态,粘稠的叫“痰”,清稀的叫“饮”,结成块的叫“痰核”等,除此之外,有一些人体的非正常组织,比如血管中的斑块,脏腑腔隙中的所谓息肉,甚至结石也可以归到痰的概念中,治疗时予以化痰散结,实践证明,也常可收到可见的疗效。

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批判。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