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茯苓丸,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8-11 08:00
标题: 茯苓丸,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茯苓丸,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可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可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可选金匮肾气丸
。痰湿是象痰一样体液(具粘性容易停留粘连筋或神经上阻塞经络不通).正常情况下是靠脾的健运循环全身(它在循环时叫气血或营养),一但受伤或受凉就容易形成痰湿停留引起疼痛或痹症.只有把痰湿洗出来,才会通,通则不痛。中医认为所有的痛都是风寒湿痹,痰湿,於血停留(增生,肿块,肥大,风湿都属於的范畴),血於阻滞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营养通不过去引起筋的张硬或粘连而压迫神经发生疼痛。要想彻底治愈必需筋拨离,不压迫神经,加上经络疏通(远古的疗法吊洗伤痛/吊洗风湿,具有把痰湿和於血洗出、软化疳结、活血化淤、促使气血重新组合的功效)。
痰湿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它具有粘滞的特性,所以当它产生后,又成为新的治病因子引起新的疾病。最典型的判断“无行之痰”的依据是肥胖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因为和这个主题关系不大就不11列举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中医上把痰分为2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的那种痰,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种情况,其实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无形之痰”大家就好理解了,那就是脂肪。脂肪具有“痰”的污秽、粘滞、稠厚的特征,它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
“内湿”往往会引起“痰湿”,痰湿是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它具有粘滞的特性,所以当它产生后,又成为新的治病因子引起新的疾病。最典型的判断“无行之痰”的依据是肥胖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因为和这个主题关系不大就不11列举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中医上把痰分为2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的那种痰,还有一种是“无形之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种情况,其实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无形之痰”大家就好理解了,那就是脂肪。脂肪具有“痰”的污秽、粘滞、稠厚的特征,它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
那么有办法从根源上杜绝“痰”的生成嘛?答案肯定是有的了~
脾对水湿的运化不足,导致水湿在体内聚积,健脾化痰再配合饮食调整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有2样东西最会引起肥胖,一个是油腻的食物,一个是甜食。这2样中医上叫“肥甘之品”,最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吃它们生脂肪就可以理解了。
痰证在中医学中即是水湿停积于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涉及临床各科,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
1 痰证的形成
痰证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叶天士所论。“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郁,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常,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肾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为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由此可见,痰证的形成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在机体内运化失常,体内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聚而生痰。痰之为病,随气机升降,可内蕴脏腑阻碍气机,外达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便身皆到,在病理上又与气、火、瘀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变幻莫测。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 痰证的治则
2.1 治痰以防变生诸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必求其本,对生痰之源脾肾而言,脾肾病变为因,痰为果;痰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旦形成,可变果为因,变生诸证,即因病生痰,因痰生病。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顽痰之不同,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可于方中加干姜、细辛;热痰者,加瓜蒌、竹茹、黄芩;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如治痰火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治肺肾阴亏,痰湿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对发病急,病势凶,变化快的老痰、顽痰,应使用逐痰法和吐痰法急祛其痰。由于痰在病理上与气、火、瘀相互影响,所以治痰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调达气机以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之顺矣”。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即是此意,调气法可按气滞、气逆、气虚的不同选用行气、降气、益气各法。(2)化痰兼化瘀,防止痰瘀互结。痰浊、瘀血均为人体阴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痰证可致瘀,瘀证易生痰。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顽痰之证,如瘰疬、瘿瘤不是单纯
的痰证,而是痰瘀互结,故应痰瘀同治,有所侧重。(3)清热泻火以防痰火之煎熬。痰郁日久,极寒化热,痰因于火动的惊痰、火痰、老痰、顽痰,祛痰中应加清热泻火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功,将顺气清火与化痰法合用,使气顺火降,热清则痰消,痰消火无所附,诸证可除。如礞石滚痰丸中礞石逐痰,大黄、黄芩清热泻火,沉香降气,治实热老痰之证。
2.2 治痰治本,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痰证之病多为本虚标实,当标实已退,痰浊渐化,痰火渐清,疾病的缓解期则应纠其本源调补脾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醒脾、健脾、温脾以化湿而痰无由生,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也自消;温肾则脾旺,脾健运,水湿不能停聚为痰,滋肾则虚火降,不能灼液为痰。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乃治本大法。
总之,采用不同治疗法则:热痰宜清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治其本,治在肺、脾、肾。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聚成痰,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有不能截然分开。故常统称为水湿、痰湿等。体态肥胖臃肿的中医辨之为痰湿蕴结,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一身的水气由脾运化输布,脾虚则运化不利,运化不利则水湿痰浊蓄积停滞,表现在形体上就是肥胖。另一原因则是饮食不节制、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了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津液所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痰湿蕴结的关键。此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亦可湿聚成痰。
痰湿型常见的症状:①形体肥胖;②头闷重,像被厚布重重包裹的感觉,四肢发重,屈伸不灵利;③胸闷咳嗽;④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口腻或口中发甘;⑤腹胀大便烂,小便少;⑥月经推后,甚至闭经;⑦带下量较多,色白质粘如涕,无臭;⑧心慌心跳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

      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
      于是,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玄滑”乃是“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本人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
      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例:徐莫,女,70。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我的病例暂时很少,发表在此,希望各位朋友和前辈,共同探讨和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8/07/2607866_44456229.shtml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1 08:14
您的这个链接是?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4-8-13 07:06
拜读了。久治不愈的肩臂痛用之多效!原方名为指迷茯苓丸,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湿阻络所致的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3 10:19
很有应用价值谢谢分享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3 11:02
谢谢赐教。这个治则和处方很合理。
我治疗过几例肩周炎,处方和千总版的类似,只是加了附子和白芍。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3 11:06
此病虽小,但常见而疑难。千总版功德不小啊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3 14:58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14-8-13 15:02 编辑

这个案例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肩关节活动不灵源于“痰湿”积聚在关节周围;而茯苓半夏一方面燥湿(其结果是把积聚在关节周围的“废物”弄松动),另一方面由党参白术提气将废物排出。芒硝似是导致腹泻的药物,我怀疑可以不用(患者腹泻似证明其不需要或过量)。但前面一大段所谓无形之痰即脂肪的论述,看不出与本案例的关联性在哪。

补充内容 (2014-8-14 09:49):
Well,“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3 16:31
根据体质,这和芒硝可以适当增加用量,轻度腹泻无妨治疗的,相反,对治疗有帮助。
       ) ))
      ( ((  /)
     ,-===-//
    |
    '       '
     \_____/
     `-----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3 17:17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8-13 16:31
根据体质,这和芒硝可以适当增加用量,轻度腹泻无妨治疗的,相反,对治疗有帮助。
       ) ))
      ( ( ...

这个女患者70岁,这种体质还“可以适当增加用量”?医理何在?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3 17:34
萧铁 发表于 2014-8-13 17:17
这个女患者70岁,这种体质还“可以适当增加用量”?医理何在?

嘿嘿,老兄误会了,我是说不同的人,根据体质不同,可以适当加量。只要不是脾虚者,3--9克还是可以的。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4-8-13 18:07
萧铁 发表于 2014-8-13 14:58
这个案例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肩关节活动不灵源于“痰湿”积聚在关节周围;而茯苓半夏一方面燥湿(其结果是 ...

老萧,说不定这个方如果没了芒硝,就没这个效果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4 14:19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8-13 18:07
老萧,说不定这个方如果没了芒硝,就没这个效果了。

嗯,好吧,希望国家有个中医药实验室请几只小白鼠帮忙解决这个芒硝的秘密。

不过,在秘密未解开之前,我认为关节周围的“痰湿”一与脂肪无关,二与消化道的排泄功能无关,将“痰湿”与这两者扯在一起看不出有什么根据。不错,古人在治痰茯苓丸里有用“风化朴硝”,像这个医案所述,用芒硝在此患者身上已经引起腹泻,无论从医理药理都说不过去,我们应该提倡理性质疑的精神,中医才能不断进步。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4-8-14 17:44
萧铁 发表于 2014-8-14 14:19
嗯,好吧,希望国家有个中医药实验室请几只小白鼠帮忙解决这个芒硝的秘密。

不过,在秘密未解开之前, ...

这个确实难说,有些概念比较模糊,中医本来有肥人多痰湿的说法,当具体到这个痰湿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解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时,国家好象也没定论,水液潴留、过高的血脂、胆固醇、尿酸等都可以套上。

人体物质的代谢,就呼吸、汗解、大小便这几个途径了,一般来说治病肯定要考虑病位与那个排泄途径最近、关系最直接,以汗解从皮肤而出,通过周折从二便解也是可以的。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4 22:31
萧铁 发表于 2014-8-14 14:19
嗯,好吧,希望国家有个中医药实验室请几只小白鼠帮忙解决这个芒硝的秘密。

不过,在秘密未解开之前, ...

有些机理没明白以前,以疗效为标准是最好的办法,虽不是唯一。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5 06:32
是呀,“以疗效为标准”,上面几位难道觉得有腹泻比没有腹泻疗效要好?如果不是,希望下次见到同样症状,有人会尝试去掉芒硝,看看茯苓丸方是否因此效力大减。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5 08:06
奔月 发表于 2014-8-14 22:31
有些机理没明白以前,以疗效为标准是最好的办法,虽不是唯一。

赞同!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8-16 16:22
芒硝: 性味和功用 本品味咸、微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泻下、清热、软坚。主治热积便秘、腹满胀痛、癥瘕积聚、痈肿、目赤、口疮、丹毒等。

1.泻下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谵语发狂等证,常与大黄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清热消肿,用于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硼砂、冰片、朱砂同用,制成散剂外用,如冰硼散,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治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l化水或用玄胡粉配制眼药水,外用点眼;治乳痈初起,乳汁不通,结块红肿,尚未化脓者,以芒硝用纱布包裹外敷;治肠痈初起,可与大黄、大蒜同用,捣烂外敷;治痔疥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外洗。

3.滑痰热,治疗痰热之咳嗽、臂痛、癫狂等证。若痰热蕴肺,以其配伍黄芩、青黛、瓜蒌仁等。若痰热阻络,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者,则与半夏、茯苓、枳壳配伍,即茯苓丸。芒硝也可用于痰热蒙蔽心窍之血狂证,单用朴硝代盐加入蔬菜中食之。

4.治阑尾周围脓肿。芒硝10g,冰片1g,混匀,研细末储瓶备用。用时取粉撒于纱布中央,外敷患处,2天更换1次。治疗15例止痛效果良好   

5.治鸡眼。芒硝少许,加少许水便成结晶状。鸡眼患处经处理角化部分后,用一带孔胶布贴患处,暴露鸡眼处敷以芒硝,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治疗54例,愈52例。

6.用于回奶

取芒硝2.00克(炎热季节用300克),用纱布包裹,分置于二侧乳房上,用胸带固定,经24小时(天热12小时)取下。如1次未见效,可继续敷1~2次。用于退乳33例,用药2天后退乳者占85,其余均于用药3天后退乳。但产后乳房未胀,用皮硝作预防性退乳,完全无效。  

此外,芒硝尚可退乳及治疗胆石症腹痛便秘。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6 18:54
很好,也间接的回答了一些问题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6 21:02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8-16 16:22
芒硝: 性味和功用 本品味咸、微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能泻下、清热、软坚。主治热积便秘、腹满胀痛 ...

大光明云先生可否把信息来源、尤其是第三条的出处列出?。

我也查了一下。以下摘自2010版《中国药典》芒硝条:
【性味与归经】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这与楼上所说性味功用相若。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归经只提胃和大肠,没讲归肺经;二是虽提到“软坚”,但基本上是指燥屎,并没提“癥瘕积聚”。而后面讲乳痈肿痛等是外用。

楼上第三条关于痰热具体提到三点,第一点是“痰热蕴肺”,看上去清肺之痰热后面所列几个药应该是主力,芒硝连佐使之功有没有都值得怀疑。临床上确有攻下后把大肠积热清除后,肺热自解的现象,所以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但这与直接作用于肺之痰热是两回事。既然芒硝本身没有说归肺经,说芒硝有清肺之痰热的作用,逻辑上并不自洽。

第二点关于两臂疼痛用茯苓丸,这里有个疑问:究竟是因芒硝确有此功能还是因为古方说此方可治此证因而列入?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此条的出处。

另外,我再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陶御风(已退休)的《临证本草》,里面讲芒硝的临证应用只讲两点:一是泻下通便,二是外用清热消肿。特别有意思的是,里面还有一条信息:
痰饮臂痛治中脘停伏痰饮,致臂痛不能举,左右时复转移,半夏2两,风化硝1两。为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克,生姜汤送下。此经验见载于《医学入门》卷5半硝丸。
【陶评】此乃求本之治。风化硝,玄明粉之别名,乃芒硝经风化而成。半夏、风化硝化痰逐饮,不使痰饮阻滞经络,則臂痛可愈。

茯苓丸也许是从半硝丸而来?是芒硝本身的作用?还是芒硝加半夏起了某种化学反应?还是 ... 可惜大家似乎都没兴趣去深究。如果现代中医人都只满足于经验的重复,恐怕就很难在现代社会竖立起专业的形象。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14-8-17 00:09
《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凝湿阻之肩凝,我从八十年代初读先师刘炳凡主编之《湖南省老中医医案·谭日强医案》时学习到其治疗的实际案例,此后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凡属形体偏胖或久治不愈的患者,率先以之为主,随证:或合方或加味,每获良效,确为良方。楼主此文,可师可法,可圈可点!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8-17 06:59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8-16 16:09
《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凝湿阻之肩凝,我从八十年代初读先师刘炳凡主编之《湖南省老中医医案·谭日强医案》时 ...

谢谢胡老先生惠顾和点评。胡老师所言,可谓真知灼见。没有真正的临床中实践经验的人,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奇妙的。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8-17 09:04
萧铁 发表于 2014-8-16 21:02
大光明云先生可否把信息来源、尤其是第三条的出处列出?。

我也查了一下。以下摘自2010版《中国药典》 ...

芒硝味咸者,散结也; 性寒者,治热也; 微苦者,泄也; 就其性味来讲,他针对的是,热,燥之痰症;

第三条: 痰热蕴肺,当指燥热之痰, 因此才有针对癫狂的痰热治疗; 对于两臂疼痛也有个前提是,痰热阻络,即胸内有热痰积聚游离于肩部,引发的双臂疼痛乃至不举。

而病例中:

例:徐莫,女,70。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其: 舌淡苔白浊,脉滑 ,以及用方中的干姜10克,预示着治疗者认为此痰凝属于寒症性质的痰凝;又没有看到产生郁热的征象,那为什么用芒硝,确实令人疑惑了。

芒硝的归经问题: 药典确实说入胃,大肠经 ;然而在张锡纯的参西录中,也说过芒硝为心经之对宫药,故治疗痰热扰心之证,常以芒硝豁痰除心烦; 古代时候 心有时指胃口上端的心窝处,心烦通常指这个地方不舒服,伴有情志上的烦躁,热痰阻络证,当理解成热痰阻于胸膈之处,旁及两肩,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说得过去。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7 10:18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8-17 00:09
《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凝湿阻之肩凝,我从八十年代初读先师刘炳凡主编之《湖南省老中医医案·谭日强医案》时 ...

临床家之间的交流!受益匪浅!谢谢!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7 21:32
呵呵,“临床家”们对验方的副作用视而不见,面对质疑,只会“抱团取暖”,令人失望。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7 21:42
我也认为芒硝此方中没有必要用。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17 21:57
萧铁 发表于 2014-8-17 21:32
呵呵,“临床家”们对验方的副作用视而不见,面对质疑,只会“抱团取暖”,令人失望。

视腹泻为副作用,嘿嘿,萧先生看来是单身取暖的想象家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7 22:33
萧铁 发表于 2014-8-13 14:58
这个案例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肩关节活动不灵源于“痰湿”积聚在关节周围;而茯苓半夏一方面燥湿(其结果是 ...

泻下治痰饮,以前有过病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大意是泻下法通过大便 ,直接排除胃肠道水分外,对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胸膜积液、以及一部分局限性水肿都有效,从病理学上可以阐明其中原理。我没有系统学习《病理学》,只知道这么个结论。

化痰理论治疗肿瘤(良性或癌症)的研究和报道也很多。

中医的痰饮学说含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只是现在感觉还很模糊。内容比较多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著作有朱曾柏的:《中医痰病学》。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7 22:46
肩周炎,西医外科(骨科?)讲,重在活动锻炼,把粘连的组织拉开就好了,一般不用药。疼厉害了用止痛药。中医有肩三针、肩一针的针法,我见过只在肩部扎一针,一次就治好的例子。痰饮病一般是久病痼疾,和肩周炎联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8 15:03
肩周炎不是那么好治的,尤其是病程长的。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8-18 17:43
回梁、李两位,我不是说芒硝泻下是副作用,我是从病家的角度看:我明明主诉肩抬不起,你开这方给我,我吃了肩膀好了,却轻泻起来,从病家的角度看,这腹泻就是这剂治肩痛药(不是某药物)的副作用。

又再查了一下,在伤寒+金匮里(我整理出约280方),用茯苓的有32方,用半夏的有38方,其中只有4方同时用茯苓和半夏(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赤丸方)。用芒硝的有10方,这10方里,大部分是承气汤系,但有一方用茯苓,一方用半夏。用半夏的出现在伤寒论,为柴胡加芒硝汤,相关经文如下: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这段经文有些费解,我的理解是,即使断为实证,仍宜先用小柴胡汤以解外,如果还不好,才用柴胡加芒硝汤。芒硝这里应是泻肠胃实热。

用茯苓的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出现在金匮的《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相关经文如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这是痰饮这章里唯一用到芒硝的方剂,但从经文看,再次看到仲景对用泻下药之谨慎,第一是尽量不先用,第二是实证才用。

事实上,伤寒论讲太阳病用去过半篇幅,理论上,所谓“病向浅中医”,太阳病是表病,应该容易治,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就是因为大部分篇幅讲的是误治以后如何善后。而误治主要就是过汗误下。所以我学中医,跟大家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先学做“病人”再做医家,我不急于当“临床家”给病人开方治病,但第一样学会的就是如何判断一个方子是否对证。我目前的体会是,如果一个方子,在大小二便、食欲、睡眠三个方面不是保持或改善,那么这个方子就绝对不要再吃。理由很简单:中医比西医优胜之处就在于扶正(而不是驱邪),而扶正的本质就是恢复人体正常的自我修复功能,大小二便、食欲、睡眠不改进,人体正常的自我修复功能就无从谈起,任何其他的改善都必然只是表面现象。

总之,在仲景那里,芒硝只是用于泻肠胃实热,把芒硝这个泻下功能扩展到泻其他非肠胃实热领域的积聚,看来是后世的“创新”(如这个指迷茯苓丸方据说是出自《是斋百一选方》,为宋人所著),从现代生理的知识来判断,其理据并不充分,既然一切“以疗效为准”,出现腹泻是不应该被漠视,更不应该认为是疗效的表现。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8 20:12
虽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敬佩你的严谨。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8 21:55
奔月 发表于 2014-8-18 15:03
肩周炎不是那么好治的,尤其是病程长的。

三针、一针治好的,是病程短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8 22:14
萧铁 发表于 2014-8-18 17:43
回梁、李两位,我不是说芒硝泻下是副作用,我是从病家的角度看:我明明主诉肩抬不起,你开这方给我,我吃了 ...

中医用芒硝,都是为了泻下,所以把泻下当作副作用,一开始就觉得不对。算不算副作用,我前面说的有点轻率了。
副作用的本意是非治疗所需要的作用。指迷茯苓丸里的芒硝,是不是起到治疗作用,需要探讨清楚。

《伤寒论》里的芒硝都是为了泻下热结,而且是热结形成的燥屎。肩周炎显然不存在这个病理,现在讲药物功用,《伤寒论》里的内容还是主要内容,《伤寒论》之外的内容有没有涉及到肩周炎(应该归于痹症类)的,还得查考一番,咱们可以说“待考”。


22楼光明云先生举得病案里,显然这位医生对芒硝的作用有些不理解,但又不想违背原方,只好少量使用,一般需要泻下热结的时候,是冲服5-6克,能泻四五次。急腹症重者是不是还需大量,我没有用过。这个医案里用3克,即使腹泻也不会太多,估计就一两次。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
此方中,只有姜黄一味(还需是片姜黄,有的地方片姜黄、色姜黄混用)是治痹症的,其他药物包括芒硝,都是在痰饮理论指导下用的,如果真有效,痰饮和痹症的关系,就大有探讨的必要。探讨此方的意义:

1,痰饮与痹症的关系。2,泻下与化痰的关系。(泻下与逐饮的关系基本肯定)。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8-19 05:39
llyyjj 发表于 2014-8-18 22:14
中医用芒硝,都是为了泻下,所以把泻下当作副作用,一开始就觉得不对。算不算副作用,我前面说的有点轻率 ...

李医生这是千总的病案, 本来想说姜黄的事来的,因为集中在芒硝上,所以也就不想多说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19 09:40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8-19 05:39
李医生这是千总的病案, 本来想说姜黄的事来的,因为集中在芒硝上,所以也就不想多说了。

不管是谁的医案,我发现大部分中医大夫使用成方、效方时都有这种顾虑,我自己用方就这样。一个方子有效了,不敢轻易变动,敢加不敢减。究其原因,还是中药理论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强,现代药理研究对复方的研究太少,复方也太难研究。

比如,生栀子外敷治扭伤,中药理论没有讲,完全凭经验应用。曾经见到同行介绍一个治急性腰扭伤的方子:麻黄 5.0 杏仁 4.0 薏苡仁 5.0 炙甘草 10.0 ,这原方是《金匮要略》里治风湿痹通的,该医生介绍说,自己用来治腰扭伤(还有岔气)效果很好。如果一个处方两种病痛效果都好的话,风寒湿与扭伤之间必然有相同的病机。中医类似需要研究的内容太多了。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19 12:30
其实中医理论还是有的讲的,只是不太详细。扭伤气血必然淤滞,气有余必生热,从而气血郁热并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8-21 15:12
llyyjj 发表于 2014-8-17 14:46
肩周炎,西医外科(骨科?)讲,重在活动锻炼,把粘连的组织拉开就好了,一般不用药。疼厉害了用止痛药。中 ...

肩周炎,西医外科(骨科?)讲,重在活动锻炼,把粘连的组织拉开就好了,一般不用药。疼厉害了用止痛药。中医有肩三针、肩一针的针法,我见过只在肩部扎一针,一次就治好的例子。痰饮病一般是久病痼疾,和肩周炎联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

——除了粘连、痉挛,还有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之病理改变。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1 18:0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8-21 15:12
肩周炎,西医外科(骨科?)讲,重在活动锻炼,把粘连的组织拉开就好了,一般不用药。疼厉害了用止痛药。 ...

肩周炎时间长了,可能病理改变也多了。我不太清楚。见过的几例一针扎好的,都是新得病的。治过的病例,也是近期发病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一些常用的治痹通药,如羌独活之类,效果一般都不错,但对久病反复发作的效果如何,没有治过。一般这种病吃几剂汤药见效了,病人就不看了,不见效,就找西医骨科或者针灸科看去了。

本帖讲指迷茯苓丸,讲芒硝,讲痰饮,很有探讨必要。希望陈先生继续发表高见。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8-21 18:03
奔月 发表于 2014-8-19 12:30
其实中医理论还是有的讲的,只是不太详细。扭伤气血必然淤滞,气有余必生热,从而气血郁热并存。。。。。。

栀子治扭伤,从郁热立论,在得效后可以勉强作为一种解释,但无法指导用药,因为其他清热药是不是有这个作用,谁也不知道。
作者: 奔月    时间: 2014-8-21 21:17
你说的有些道理
作者: 牧羊人    时间: 2014-11-5 19:56
用过桂枝加葛根汤效果也不错,三五剂见效
作者: gsc15357861566    时间: 2015-9-24 19:56
可以一试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