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祝贺论坛总版主王树文事迹见报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8-8 12:34
标题: 祝贺论坛总版主王树文事迹见报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8-8 04:42 编辑

王树文:以残疾之躯诠释“仁心仁术”

本报记者 何君林 通讯员 刘世峰

[attach]9446[/attach]
王树文(右)正在为患者诊病。

    王树文,男,生于1960年,河北人。1976年开始学医,曾参加光明中医函大、成都中医刊大的学习,1992年通过中医专科自学考试,1998年通过中医本科自学考试,同年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自1977年1月担任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乡村医生至今。1998年被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等单位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2年获石家庄市“乡村知名中医”称号。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病、脾胃病、慢性腹泻、皮肤病等;擅用针灸治疗小儿病腹泻、咳嗽等。

    “不管严冬与酷夏,休论下雪狂风刮;遍踏东街患病家,壮志豪情为四化。”这是河北省赞皇县东街村乡村医生王树文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写就的一首自勉诗。自1977年1月担任赞皇县东街卫生所乡村医生至今,王树文靠着这样的自勉与自省,在东街村用行动书写了一个乡村医生的精彩与感动。

    如今,提起乡医王树文,整个赞皇县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不管何时,只要走进东街村卫生室,都能见到下肢残疾、身体微胖的王树文,他要么正给病人“望、闻、切、问”,要么正在为某个患者施行针灸治疗……在过去37年间,他就这样坚守在这里,护佑东街村群众的生命健康。

    孜孜以求,学习中医无止尽

    出生于1960年的王树文,1周岁时就患脊髓灰质炎落下下肢瘫痪的后遗症,直到8岁才能自己行走。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人生之路变得狭窄而艰难,迫使他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1976年正在高中通讯班学习的王树文,得知学校要办专门学医的班级,便毅然转到了刚刚成立的中医班。一年后高中毕业,虽说只是进行了中医启蒙,但王树文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村卫生室当上了卫生员。

    由于深感医学知识不足,王树文于1978年参加了赞皇卫校为期四个月的“西医学习中医班”,1981年又到卫生学校中医班进修一年。然而,令王树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以优异成绩从中医班结业回村后却失业了。原因很简单,当时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里的卫生室解体了。

    虽然很彷徨,但王树文没有气馁,仍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医。那个时期,他经常向有赞皇四大名医美誉的杨士林先生求教,杨士林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并提议叫他自己办诊所。1982年9月,王树文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的考试后,便在村里自办诊所开始行医。

    按说,经过几年的进修学习、拜师求艺,王树文诊治一般的小病已没什么问题了。用村里人的话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足以应对了。但王树文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技术还差得很远,于是又开始参加并持续了将近20年的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1992年他通过河北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专科自学考试,1999年获中医自学考试本科学历,1994年考取中医师职称,1998年被认定为中医执业医师。直到今天,已行医37年的王树文还没有放弃学习,用他的话说:中医博大精深,必须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坚持“终身学习”。

    立足实践,传承中医扬国粹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否则毫无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树文不仅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医理论、中医技术,更注重临床实践,致力把自己所学用于治病救人。

    针对病人嫌煎中药麻烦,王树文充分发挥丸散膏丹以及针灸的作用,并经常使用中药泡茶和外洗。另外,经常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西药,例如:以“胃气以降为顺”为指导,常用多潘立酮治疗脾胃气滞的胃病;以中医“利小便实大便”的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加适量氢氯噻嗪。

    王树文认为,只要辨证准确,中医中药的疗效不比西医差。针对中药质量堪忧的现实,他特别注重发挥针灸的优势,用针灸治疗胃痛、腹泻、咳嗽、小儿厌食等等,花费少而疗效高,深受病人欢迎。其他如外洗治疗疥疮、膏药治疗颈椎病、甲沟炎等方法,也都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

    这些年来,除了临床上大量运用中医施治,王树文还积极为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医而奔忙。他曾应邀到赞皇卫校医士班义务教学,用6个月的时间讲了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好评;与卫校毕业生一起自办油印杂志《中医之春》,共出版5期,活跃了赞皇县中医学术气氛;在《健康报》举办振兴中医读书知识竞赛中,他积极组织十多名中医同仁一起参加竞赛,有六人取得80分以上的好成绩……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了自己,也向大家普及了中医药知识。

    尤其是近年来,王树文主动在网上结交了不少中医同仁,同时出任两家中医药论坛总版主,利用网络传播中医药知识。他与福建中医陈用崇利用QQ群举办中医传习班,帮助群友学习中医药;由陈用崇提供底本,与重庆网友合作出版了《症治论读释义》,堪称一部中医临证的入门书,有效保存并传播了中医古典医籍。王树文总说:“作为一名职业中医师,传承和传播中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心系病患,不计得失显情怀

    虽然下肢残疾,但王树文并不是守在诊所坐等病患,而是经常拖着病残的身子,为患者上门服务。有一年冬天,一小孩急匆匆跑来,请王树文去给他爷爷看病。对王树文而言,出诊是家常便饭,所以背上药箱就往外走。但经过一处结冰的路面时,却不小心滑倒了。本来下肢就残疾,再加上整个路面都很光滑,摔得人仰马翻的王树文根本就爬不起来,小孩能力有限也拉不动,最后在路人的帮助下他才被拉了起来。他忍着伤痛继续前行,并成功为老人进行了施治。

    这些年来,王树文就像自己说的那样,拖着残疾的身躯“遍踏东街患病家”,成为东街村最感人的一道风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为老百姓看病省了不少钱。对于本村村民他一直免收诊费、针灸费,仅此一项,就为村民节省十几万元的费用。对于那些有特殊困难的,他总是尽量减免医药费。哪怕在当下这个特别功利的时代,他也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虽然家里三个孩子上学,很多时候会入不敷出,但他绝不多收病人一分钱。

    村民王志斌年老膝下无子,患重病欠下王树文一笔医药费,弥留之际,老人拉着王树文的手说:“树文啊,我欠你的,这辈子还不了了,我心中不安,下辈子当牛做马再还你吧!”当时,王树文非常震惊,同时十分感慨,他含着泪对老人说:“这能算什么事啊!您就不要老提它了,街里乡亲谁也挡不住用着谁呀!说实话,我现在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把您的病给治好啊!”

    学以致用,竭尽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淡漠金钱,兢兢业业为患者排忧解难;不计名分,默默无闻传承中医……37年来,王树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医“仁心仁术”的真髓。如今,他依然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以残疾之躯为村民指引健康之路。


作者: 孤狼啸月    时间: 2014-8-8 13:03
恭喜王老师!
作者: 万岁中医    时间: 2014-8-8 13: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万岁中医    时间: 2014-8-8 13: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8-8 13:44
王树文、王昆文、张宾都是残疾人,说话都很和气。其他的残疾中医人大概还有
作者: 中华草医—李源    时间: 2014-8-8 15:34
王兄威武,祝贺,向王兄学习,向王兄致敬。。。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8 15:36
光明中医函大,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中医大夫,值得庆贺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8-8 15:47
1994年,我在临沂市中医院内一上班,给一位头痛患者平脉后,我问实习的学生应该如何治疗,一位王姓学生脱口而出:九味羌活汤。结果,三剂病愈。
这位学生就是光明中医函大毕业。
可惜那批学生不能考证,好在现在有了带教政策,水平高的一般都能考证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14-8-8 16:09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的开门办学,“红医班"对立志学中医的学子启蒙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七四年上高中就渎了二年,那吋求学难,有好些同学真是用心学习,,,,,,,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8-8 19:24
祝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8-8 19:59
看到了吧?不要总以为自己行。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医到处有高手!
作者: 它山之石    时间: 2014-8-8 21:02
向王树文先生表示敬意!他们虽有残疾,但不是残废。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4-8-8 21:37
好事!祝贺王总版!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8-8 21:45
祝贺王树文先生!王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8 22:46
感谢各位抬爱,向大家学习!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8-8 23:21
身残志坚,好样的。祝贺!
作者: 万岁中医    时间: 2014-8-9 07: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8-9 12:51
王树文事迹真是让人感动。如果像我们这些四肢发达的人,肯用他一半的功夫学中医收获肯定大得多!比如针灸,我也多次学过。最先读卫校时学过,也在自己身上练过针。后来读函大也学过,也帮病人扎过针。由于懒堕,后来就荒废了。而王树文先生,始终坚持用针灸给病人治病,由于针灸价廉,给病人带来实惠,为传承和宣传中医作出了贡献!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8-9 14:46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8-9 08:51
王树文事迹真是让人感动。如果像我们这些四肢发达的人,肯用他一半的功夫学中医收获肯定大得多!比如针灸, ...

看来老铁四肢发达,头脑有点儿简单。是这么个意思吧?
作者: xychen    时间: 2014-8-9 19: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10 15:28
王勇123 发表于 2014-8-8 08:09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的开门办学,“红医班"对立志学中医的学子启蒙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七四年上高中就渎了二年 ...

息息相通!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10 15:2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8 11:24
祝贺!

感谢鼓励!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10 15:31
它山之石 发表于 2014-8-8 13:02
向王树文先生表示敬意!他们虽有残疾,但不是残废。

同病相怜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10 15:3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8-8 15:21
身残志坚,好样的。祝贺!

谢谢于先生!
作者: 姬领会    时间: 2014-8-11 07:56
祝贺王先生!在报上也见到了您的事迹介绍。如果出版书(不花钱的那种)需要帮助,说一声。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14-8-11 08:47
祝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8-11 11:1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8-11 03:18 编辑
万岁中医 发表于 2014-8-8 23:50
以“胃气以降为顺”为指导,常用多潘立酮治疗脾胃气滞的胃病;以中医“利小便实大便”的治法,治疗小儿秋季 ...

   万岁先生说“以“胃气以降为顺”为指导,常用多潘立酮治疗脾胃气滞的胃病;以中医“利小便实大便”的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加适量氢氯噻嗪。------------虽然本人亦赞成中西医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不是本人希望的模样!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包括一些疑难杂症,本人还是主张以纯中药为主。”
  ---原则上,赞同万岁先生的意见。中西结合用药,未尝不可。但是必须慎重从事,不可盲目效仿和提倡。临床上搞中西汇通用药,其实并不新鲜。清代名医张锡纯就“认为西药治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治病求因, 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应相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速。此在其创制的石膏阿斯匹林汤的运用中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
  搞中西汇通用药,必须谙熟中西药性 ,扬长避短,恰当配合。如配伍使用不当,极大可能事与愿违,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以“胃气以降为顺”为指导,常用多潘立酮治疗脾胃气滞的胃病;多潘立酮为胃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的排空。有利于消除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腹部胀痛等症状,是其可取之处。但其可导致口干、皮疹、头痛、腹泻、神经过敏、倦怠、嗜睡、头晕,有时甚至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溢乳、男子乳房女性化以及加重心律紊乱等等必须严重注意!2,以中医“利小便实大便”的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加适量氢氯噻嗪。这个配伍,应该不是佳选。氢氯噻嗪虽然可以利小便,但是氢氯噻嗪的利小便的同时,会促使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如果选用车前子等中药岂不是更便当和安全有效呢?

作者: 敖鹏林    时间: 2014-8-11 16:26
中医要做出成绩来很难,王树文是中医坚持者的代表。点赞。
作者: 枝山    时间: 2014-8-18 20:51
恭贺师父,向师父学习
作者: 野生於术    时间: 2014-8-22 14:58
我当过兵,向王叔文敬个礼吧.回地方三十多年了,还没向任何人敬过,这是第一次.
作者: 济生堂    时间: 2014-8-22 20:13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8-22 21:01 编辑

王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学习,看到王老,就看到我仙逝数年的一位十分敬佩的师傅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8-22 20:52
野生於术 发表于 2014-8-22 06:58
我当过兵,向王叔文敬个礼吧.回地方三十多年了,还没向任何人敬过,这是第一次.

感动,回礼!
作者: 正医堂    时间: 2014-8-23 14:55
王叔文先生是令人敬佩的人。您为什么不回复千秋雪先生关于学术部分的讨论,而只是与他人寒暄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