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药法》中医药的断命法 [打印本页]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7-27 13: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27 15:40
这个,还得听听千秋雪老中医的意见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7 15:58
七、八两条,怎么个断命法?白先生讲讲好吗?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7-27 1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27 18:33
这个,还得听听千秋雪老中医的意见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1:03
一旦确定中医是文化,中医就从科学界、医学界被清除了,这是双开。
——————————————————————————
这句话分析得非常有道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7 21:23
一旦确定中医是文化,中医就从科学界、医学界被清除了,这是双开。
---------------------------------您的分析有道理。但是不是符合中医法草案 的原义,我还得再仔细学学。因为以前给中医定性的时候没有这么说。
中医医疗人员分为中医医师和传统中医师,明显的把院校派化为中医医师,把民间派化为传统医师。
------------------------------------------------------
会不会按医生的出身划分两种医生,现在没有明文,我不知道。现在的《执业医师法》里,中医西医的权责是没有区别的,会不会是把传统医医师的权责在执业医师法里另行规定?我是这么猜的。
如果是我猜的对,后果就是一部分医生走向中西医结合或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之路,一部分(传统医师)使用中医传统手段治病(限制这部分医生使用西医手段)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是好事。
民间派在中医医师和西医的夹缝中,肯定难于立足。
-----------------------是难,就看他自己有没有绝招。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7-27 21:26
司富春:建议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3-08 责任编辑: 江思源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强调“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力,促进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服务。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现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总结如下:
1、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通过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2、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3、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上工治未病”思想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让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惠及更多的群众。
4、是中医药产业化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和对中医本质的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保健方术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和身体力行,因此中医药文化具有产业化的核心元素和社会基础。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创造中医药文化新价值。
建议如下:
1、投入专项资金,分地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2、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资金,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核心价值观。
3、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
4、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立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张帆)
http://news.china.com.cn/2012lia ... ontent_24843199.htm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7-27 21:30
曹洪欣: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10年03月10日17:34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寒暑易节,一年过去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再次向大会递交提案,呼吁政府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他看来,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工作之一,离开了这个核心,中医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曹洪欣说,中医学起源和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很多理念和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人体内部、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动态平衡观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疾病的发生是阴阳“两者不和”所致;“上工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提醒人们对于疾病要早发现、早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习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观认为治病救人、常怀仁爱之心是医生的道德底线,医德修养是衡量医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然而随着西医传入中国并逐步在我国医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医药文化精华渐渐被淡忘,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中医无用论”、“废除中医论”等观点。“有人将中医药文化的淡化简单地归结为西方文化的入侵,我看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曹洪欣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中医药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有的人认为中医只能用于预防保健,或者只能用于一般疾病的治疗,而对于重大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根本不起作用;有人存在着“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找中医”、“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等误区;还有的人认为中药成分不明确,更没有量化指标,根本不能和西药相提并论。所有诸如此类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观念都是因为缺乏对中医药公正客观的评价,以致全社会对发展中医药事业还缺少共识。
曹洪欣建议,政府应该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做好中医药世界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完善适合国情、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保护传承机制;弘扬“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医学发展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曹洪欣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易观,对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效载体,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张超)
http://news.hexun.com/2010-03-10/122935512.html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1:3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7 21:36 编辑
这篇文章是有意混洧中医药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限。
如果把中医药学确定为中医文化,不承认是医药科学,就等于否定了真理这个概念,是对真理的无知。
科学和真理的内涵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文化之中不存在“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将中医学归于文化之中,不仅是对科学的无知,对真理的无知,也是对文化的无知。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7-27 2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1:5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7 21:52 编辑
曹洪欣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易观,对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效载体,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
曹洪欣先生前面的认识还可以,可这后一段就是外行了。
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并没有河图、洛书和易经的证据,属于人云亦云。内经中的天人观,明显是受董仲舒的“天人相应”迷信观点的影响。董仲舒认为,天子乃上天之子,天子是代表上天的意志管理天下。内经中说,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等等,都属于糟粕。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7-27 22:0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7-27 14:31 编辑
先生你好,有些人既不懂什么是科学,也不懂什么是文化,还要大谈科学和文化,貌似很有学问,其实非常无知!科学和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毫不相干的。中医和西医都是文化,也都是科学。只不过中医更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罢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7-27 22:08
王教授,您真的认为:“一旦确定中医是文化,中医就从科学界、医学界被清除了,这是双开。”这句话很有道理吗?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7-27 22:16
王教授没搞错吧?现存的《黄帝内经》,据研究是春秋之汉的文献辑录,通篇都有天人相应的思想,春秋时代会受汉代董仲舒的影响?《老子》也有天人相应的思想,也是受董仲舒的影响?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2:2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7 22:22 编辑
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内在情况,又非我们所能猜测。将中医药科学修改为中医文化,不能不说是有意为之。
就广义的文化来讲,凡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切言行都是文化,包括吃喝拉撒睡,都是文化。在广义的文化之中,有高层次的,也有低层次的。中医药科学是中国古代最尖端的学问,将它混同于一般文化,显然是在降低中医药科学的地位。
就狭义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诸子百家学说,这些都是纯人文的东西,显然与中医药科学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具有明显的科学特征,故意隐藏其科学价值,而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混为一谈,说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恐说不过去,说到底也是在有意降低中医药科学的科学价值。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2:25
王教授没搞错吧?现存的《黄帝内经》,据研究是春秋之汉的文献辑录,通篇都有天人相应的思想,春秋时代会受汉代董仲舒的影响?《老子》也有天人相应的思想,也是受董仲舒的影响?
————————————————————————————————
已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内经》是两汉时期的产物,许多篇章是东汉时期的证据,如果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缺乏证据。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7-27 22: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7-27 22:40
请问先生,你说:“很多中医人清楚地知道中医不具备科学的特征,被逼无奈,才想起中医是“东方科学”这个词。”请示说出那些“很多中医人”都是谁?如果中医不是科学,国家为什么设立“中医科学院”?
至于我的中医水平,我自信不高,也不劳你费心。但是与你相比,老实说,你不屑我一顾!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7 22:40
06年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
显然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一切文明。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
中医法草案里:
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特定理论和中华文化特征的医学体系。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把两条连起来看。第二条把中医归在医学类。第七条,是说中医药里的文化因素,在发展中医学术的同时,也重视中医学中文化的发展,这里指的自然是任务文化,不可理解做中医是狭义的文化。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7-27 22:50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汉的证据最少,就假定这一论点能被公认,王教授有何证据证明同为西汉的中医与董仲舒谁影响了谁?还是共同被别人影响了?《老子》的天人相应思想又是谁影响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7 23:02
这个问题可以做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以后再说。现在,我正在讨论更主要的问题。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7-27 23:10
这个有啥好讨论的,把文化改成文明不啥都结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8 00:50
仅从其中的五行学说看出,《内经》中两汉时期内容不少。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7-28 02:0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7-28 02:25 编辑
科学与真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你白先生是人这句话是真理;如果说这句话是科学就不好理解了。所以,不要把科学与真理划等号!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7-28 02:15
你凭什么说中医不具备科学的特征?难道你的关于社会的知识体系具备科学的特征?为何不把你错误的科学定义改正后,再用来审察中医是否科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04:57
把文化改成文明,稍微好一些,但依然掩盖了中医学的科学本质。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05:0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08:26 编辑
06年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
显然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一切文明。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
中医法草案里:
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特定理论和中华文化特征的医学体系。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把两条连起来看。第二条把中医归在医学类。第七条,是说中医药里的文化因素,在发展中医学术的同时,也重视中医学中文化的发展,这里指的自然是任务文化,不可理解做中医是狭义的文化。
————————————————————————————————————
李老师以上分析很有道理。
这次中医法草案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承认的中医药深厚的科学内涵避而不提,是不一样的。也与以下对于中医药学的定位相背。
1、对于中医药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于中医学的定位是正确的:“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2、国务院于2009年下发的(国发【2009】2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这无疑是对中医本质属性的最准确的答案。
3、习近平主席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目前中医药法只是一个草案,是一个征求意见稿,目前还没有形成法律,处于讨论阶段。既然是征求意见稿,每个中国人都有提意见的权力和义务。
作为法律,不应当混洧中医药科学与中医文化的界限,这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张三是人,李四也是人,王二麻子也是人。但必须清楚,他们是三个不同的人。我们总不能在喊张三时,不喊他的名字,而笼统地喊他为“人”吧?这就是使用概念不当的毛病。
中医药科学虽然归于广义的中国文化之内,但具体地说,它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古代自然科学。其中虽然涉及中国古代哲学,但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中医药科学的主体,而仅是解释中医药科学的工具而已。将中医药科学改称为中医文化,是对中医药科学价值的降格认识,显然是不妥的。
从长远的观点看,很可能给予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危害。一叶岂能障目,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有可能会嘲笑中国人的科学素质。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7-28 08:11
本法起草人的原意应该是,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不同于西方早期自然医学的医学体系。
中医文化论成为中医界主流意识,起草人这样语带双关,已属不易。后些条的文化,显然是指狭义的文化建设,说白了就是指扩大宣传,形成一定的宣传模式。之后也多有提到科学。
直接定义为科学,必然也会遭到中医界主流的反对,毕竟得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7-28 08:12
论点后面能不能跟着论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8 08:45
关于《内经》,一般说法是成书于战国到秦汉之间,上则间有春秋部分内容,下则后世有增补,唐王冰补的运气七篇大论是最后加入的。五行学说的内容,最早见于西周的文献,在春秋战国时期,宣讲五行学说已经形成一个学派,叫阴阳家,西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成为国家正统学问,五行学说的地位也上升。反映在《内经》中,有的篇章完全没有五行的意思,有的用五行解读生理病理,还有的完全以五行立论。
一般认为,不算七篇大论的话,《内经》的最后成书应该在西汉中期。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0:0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11:18 编辑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都之官,是东汉末期设置的官名。《内经》中虽含有几篇源于东周及以前的文章,但应属于当时保存下来的医学论文。并没有成书。《汉书。艺文志》也没有记载,《内经》中却有许多两汉时期形成的文章。所以成书最早在东汉。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8 11:14
王教授说的准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7-28 11:17
本帖主要讨论中医法里涉及中医与文化关系的内容,希望不要冲淡主题。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28 15:05
厉害!
这论断下的斩钉截铁,嘿嘿,就是听不懂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