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素问》名词术语“白汗”解释征求意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28
标题: 《素问》名词术语“白汗”解释征求意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
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  真,正。(疒肙),痠疼。本书《阴阳别论篇》:“痿厥腨(疒肙),王冰:“(疒肙),痠疼也。”薄,搏击。《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正气虚,心中痛,这是邪气滞留和正气相搏击。
白汗 马莳、吴昆、张志聪注皆没有根据而望文生训。白,方言。暴。《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夫骥齿至也,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脍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淮南子•修务篇》“奉一爵酒不加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下白雨,娶龙女。”原注:“凡大晴天忽下暴雨称白雨,也叫白撞雨。”白汗,暴汗也。即突然出现大汗淋漓。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34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6-30 22:49 编辑

(疒肙)字闹的不知道是否改变原先的次序没有,如果有异常改变,就不要看“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的解释了,反正这个不是难懂的,主要是“白汗”,不知道给诸位的美味佳肴,还是残羹剩饭。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48
哈哈,题目应该是“《素问》名词术语“白汗”解释征求意见”,结果说什么来路不明,不能提交,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22:49
谢谢杨教授。
此应该是正解,也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52
原先稿有马莳、吴昆、张志聪注,后来为了节省篇幅,就将其删除了,要是同时有三者的对照,就更好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56
谢谢,只要没有浪费诸位的时间,我则无知足了。

补充内容 (2014-7-1 07:39):
我则无知足了。改为“我也就知足了。”哈哈,自己弄笑话。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57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6-30 22:49
谢谢杨教授。
此应该是正解,也符合实际情况

谢谢,只要没有浪费诸位的时间,我则无知足了。虽然你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估计很快就有不同的声音了。哈哈。

补充内容 (2014-7-1 07:40):
我则无知足了。改为“我也就知足了。”哈哈,自己弄笑话。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7-1 01:5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6-30 22:48
哈哈,题目应该是“《素问》名词术语“白汗”解释征求意见”,结果说什么来路不明,不能提交,

杨老师,我已经给您修改完成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07:40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7-1 01:53
杨老师,我已经给您修改完成了!

谢谢!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1 10:28
杨老师这个“白汗”基本解对了!赞一个。个人认为释为“大汗”更贴切些。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 10:5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0:28
杨老师这个“白汗”基本解对了!赞一个。个人认为释为“大汗”更贴切些。

罗先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赞一个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1:11
我忍不住又百度了一下。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7-1 11:26
  给予几位的交流表现点个赞,学术一定要论个对错长短,但气话尽量不要说,那样容易伤着人心,那就不妥了!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7-1 11:28
gl0101 发表于 2014-7-1 11:11
我忍不住又百度了一下。

  度娘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呀,再说了度娘的结果也只是可能答案的一种,最终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吧!我看您还不去维基看看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1:31
百度结果:错。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1:34
百度百科
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

医学百科
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

搜狗百科
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1:36
我觉得吧,白汗当为虚汗。欢迎临床中医质疑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1:41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7-1 11:28
  度娘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呀,再说了度娘的结果也只是可能答案的一种,最终是否正确 ...

请往下看。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 11:46
欢迎杨教授再多贴一些精彩内容,也算是一种导读吧。
谢谢杨教授
作者: 红头山人    时间: 2014-7-1 11:52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我觉戈颂平<素问指归>释为"冷汗"较贴切。此段释文为:"其阴气留于里,迫于表,达于毛窍,则为冷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1 11:54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1 02:52
罗先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赞一个

梁兄好!
学术讨论应该是严谨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赞同,错的要改正,不能斗气。谢谢!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 11:59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1:54
梁兄好!
学术讨论应该是严谨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要赞同,错的要改正,不能斗气。谢谢!

严重赞同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2:05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 12:15 编辑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4-7-1 11:52
:"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我觉戈颂平释为"冷汗"较贴切。此段释文为:"其阴气留于里,迫于表,达 ...


你的依据,可能 是白当“冷”解释。你有无书证呢?

作者: 红头山人    时间: 2014-7-1 12:15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2:05
你的依据,可能 是白当“冷”解释。

是的。接后经文意:治之调其饮食,适其寒冷再以温药,温运在下之阴液,阳气则从子开则病愈。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2:20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0:28
杨老师这个“白汗”基本解对了!赞一个。个人认为释为“大汗”更贴切些。

关键是每个人的认识尺度难以把握。白,大。《吕氏春秋·简选》:“鉏櫌白挺,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論。”《汉书·诸侯王表》:“ 陳  吴 奮其白梃。”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白梃,大杖也。”《北史·王罴传》:“ 羆 尚卧未起,聞閣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 羆 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 唐  罗隐 《与招讨宋将军书》:“ 江 南水, 鍾陵 火,緣 淮 饑, 汴  滑 以東螟,故無賴輩一食之不飽,一衣之不覆,則磨寸鐵,挺白棒,以望朝廷姑息。”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7-1 12:32
心平气和的讨论中医古文训诂,寻求本意,多好。今人不必拘泥于历代医家的注疏,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才是正确的态度。
作者: 红头山人    时间: 2014-7-1 12:54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2:05
你的依据,可能 是白当“冷”解释。你有无书证呢?

白当“冷”解释。你有无书证呢?==有!可参看戈颂平的<素问指归>。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2:57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 13:23 编辑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4-7-1 12:54
白当“冷”解释。你有无书证呢?==有!可参看戈颂平的。


在这里显示,谁有那么多功夫去按着你的指引呢
现在是讨论,彼此显示证据,而不是要求别人看其他什么书的环境。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13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 13:18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4-7-1 11:34
百度百科
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 ...


'白"有无当“虚”的书证的解释,这是症结所在,是吴也好,张也罢,仅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很难令人信服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3:1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3:13
'白"有无当“虚”的书证的解释,这是症结所在,要是吴也好,张也罢,仅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很难令人信服 ...

临床中医都喜欢检验,让他们检验一下就明白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17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4-7-1 12:15
是的。接后经文意:治之调其饮食,适其寒冷再以温药,温运在下之阴液,阳气则从子开则病愈。

你的“接后经文意”,还是个人之 意?是经文就是经文,是个人理解就是个人理解,二者不能混淆,这是其一,其二, 如果是后人注释的理解,另当别论。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19
gl0101 发表于 2014-7-1 13:16
临床中医都喜欢检验,让他们检验一下就明白了。

不检验行吗?不经过临床,或者考证的检验,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说。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25
gl0101 发表于 2014-7-1 13:16
临床中医都喜欢检验,让他们检验一下就明白了。


我一开始就说了,他们是望文生训,你要是认为他们不是望文生训,需要拿出证据了,别无选择。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3:2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3:19
不检验行吗?不经过临床,或者考证的检验,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说。

杨教授说的对着哩,就是就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 13:2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3:25
我一开始就说了,他们是望文生训,你要是认为他们不是望文生训,需要拿出证据了,别无选择。

杨教授说的对着哩,望文生训要不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1 13:31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7-1 05:33 编辑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04:20
关键是每个人的认识尺度难以把握。白,大。《吕氏春秋·简选》:“鉏櫌白挺,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不通 ...

提共几篇同时代的文献给杨老师参考


张家山汉简《引书》:“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卷(倦)饥渴,白汗(决)绝,自入水中,及臣寒(极也)之地,不智(知))收衣,故得病焉。”加上杨老师所引《战国策•楚策四》和《淮南子•修务训》都是因劳累而大汗出。
《论衡•言毒篇》:“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晋书•夏统传》:“统勃然作色曰:‘⋯⋯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此皆因恐惧而大汗出。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此因剧痛而大汗出。
东汉繁钦《暑赋》:“乃洒白汗,身如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救,宴戏欢。庶望秋节,慰我愁欢。”此因天热而大汗出。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47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3:31
提共几篇同时代的文献给杨老师参考

大汗出是肯定的,问题是在于是是否存在“突然”,比如你引证的《引书》因为劳倦饥渴,肯定是大汗,但是这个大汗表现的形式是突然,还是不存在突然的现象;《论衡•言毒篇》、”《晋书•夏统传》是否存在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还有你引证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是否因剧痛而突然出汗。后来你引证的《暑赋》肯定是大汗淋漓,不存在突然的现象。
  我之所以用“突然”,主要是考虑病人疼痛,同时遵循疏不破注这个基本原则,当然未必合适,也可能很恰当。个人有不同的认识,在所难免,起码之前没有我这样解释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54
这个突然时间长短究竟多少是标准,未必每个人都一样,所以难以统一。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13:59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3:31
提共几篇同时代的文献给杨老师参考

对于先生的提供的参考资料,我会认真的学习。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2 08:49
希望临床中医把你们的检验结果公布一下哈。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5 16:37
杨老师,这个”厥气留薄“的留和薄,您在大作中是如何注解的呢?希望杨老师赐教。
刚刚在中医村论坛,看到亓山先生的解释。亓山先生从真心疼入手,很高明,就是那个”留“和”薄“,我略有疑虑!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5 16:38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 10:28
杨老师这个“白汗”基本解对了!赞一个。个人认为释为“大汗”更贴切些。

也请罗兄谈谈”厥气留薄“好吗?
作者: 红头山人    时间: 2014-7-5 17:13
本帖最后由 红头山人 于 2014-7-5 17:14 编辑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 13:17
你的“接后经文意”,还是个人之 意?是经文就是经文,是个人理解就是个人理解,二者不能混淆,这是其一 ...

杨老师好前几天按记忆随帖跟文未详,今查如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见<<中医经典字典>2页白字(10)释"白汗"即冷汗。
又汗通津,或称白津。
戈颂平<伤寒金匮指归:释白:谓阴气盛于里阴无阳通而腹痛甚则冷汗出。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7:50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5 16:37
杨老师,这个”厥气留薄“的留和薄,您在大作中是如何注解的呢?希望杨老师赐教。
刚刚在中医村论坛,看到 ...

既然他已经引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唉,在作为征求意见的人,不好意思问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9:00
红头山人 发表于 2014-7-5 17:13
杨老师好前几天按记忆随帖跟文未详,今查如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寒疝 ...

红头山人先生, 你好,汗,通不通“津”,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医经典字典>2页白字(10),他引出书证了吗?如果他引出“白”作“冷”有书证的解释了,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有时候即使是一家之言,能被多数人所承认,其说可以成立。如果没有直接解释“白”作“冷”的书证,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训诂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个人认为”是什么的一种推测的结果,也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以上是个人看法,妥否?仅供参考。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9:08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9:28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5 16:37
杨老师,这个”厥气留薄“的留和薄,您在大作中是如何注解的呢?希望杨老师赐教。
刚刚在中医村论坛,看到 ...


我没有解释留和薄,不过顺文说了一下:“这是邪气滞留和正气相搏击。”对薄,我理解是“搏击”。《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9:38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9:43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5 16:38
也请罗兄谈谈”厥气留薄“好吗?


梁院长,你对”留“和”薄“有疑虑,提出了你自己的看法,认为”薄“是逼迫的意思,有近义词,逼近,靠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曹共公 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孔颖达 疏:“薄者,逼近之意。”清  薛福成 《书科尔沁忠亲王大沽之败》:“洋兵以大小輪船七,暨舢板船,駛入内河,直薄 天津 。”但是,毕竟还处于“近”,二者尚未接触,从病这个角度看,正邪必须格斗这就是我当时考虑如何处理的原因。
至于你对”留“有疑虑,你是否考虑是个劉鎦的通假字?
或许我猜测错了,是另有高见呢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5 19:4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5 19:38
梁院长,你对”留“和”薄“有疑虑,提出了你自己的看法,认为”薄“是逼迫的意思,有近义词,逼近,靠 ...

杨老师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
薄,理解为厚薄的薄,恐不合经意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9:50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5 19:46
杨老师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
薄,理解为厚薄的薄,恐不合经意

鎦,有杀戮意思,互相探讨学习吧。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6 17:53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7-6 09:57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5 08:38
也请罗兄谈谈”厥气留薄“好吗?

梁兄好!兄说“对于‘厥气留薄’,这个‘薄’字,可否理解为‘迫’”
我认为梁兄的看法是对的。杨老师解“留薄”为“搏击”似不太说得通,联系<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全文看,有“少阳zang独至,是厥气也”一语,即少阳一藏之气独至(少阳气太过),少阳之气太过就是厥气,厥气者,逆气也。再看"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厥气独至,真气(正气)必虚,木火相干,而致 心,此时正气已虚,已不存在正邪相搏,只有逆气滞留不散相迫,加上气虚不固,故白汗出。


说明一下,“少阳zang独至,是厥气也”因为藏为zang,   "zang独"为不良信息,被论坛自动阻止,只能用拼音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6 18:24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6 18:25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6 17:53
梁兄好!兄说“对于‘厥气留薄’,这个‘薄’字,可否理解为‘迫’”
我认为梁兄的看法是对的。杨老师解 ...


1,既然罗先生承认“木火相干”,其“干”说明“木火”是在干什么呢?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6 19:33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6 17:53
梁兄好!兄说“对于‘厥气留薄’,这个‘薄’字,可否理解为‘迫’”
我认为梁兄的看法是对的。杨老师解 ...

谢谢罗兄指教。
厥气突至,如泰山压顶,阳气不堪其斫也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6 19:46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6 19:33
谢谢罗兄指教。
厥气突至,如泰山压顶,阳气不堪其斫也

由原先的“逼迫”,今天又变成“压”了呀,别说压心,就是连孙悟空也无可奈何。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7 08:5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6 10:24
1,既然罗先生承认“木火相干”,其“干”说明“木火”是在干什么呢?

杨老师,我写"木火相干,而致 心",属五行的内容,与本题无关,有些画蛇添足了,这句不算数.在此致歉!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7 08:5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6 19:46
由原先的“逼迫”,今天又变成“压”了呀,别说压心,就是连孙悟空也无可奈何。

迫近、逼迫、压迫、搏击、斗争、搏斗,在此处,我认为是相近的,并无本质区别。军事术语上有个“压上”,其实就是迫近的意思。迫近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搏击、斗争啊,所以.....

对此,望文生义的解释是“厚薄”之“薄”,除此,大多是正确的。

杨老师精于训诂,养成了缜密、严格的风格,但我们论坛同仁大多是外行,故而疏于严谨,杨老师勿笑啊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09:04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7 08:52
杨老师,我写"木火相干,而致 心",属五行的内容,与本题无关,有些画蛇添足了,这句不算数.在此致歉!

其他算数不算数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09:06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7-7 08:56
迫近、逼迫、压迫、搏击、斗争、搏斗,在此处,我认为是相近的,并无本质区别。军事术语上有个“压上”, ...

互相学习嘛。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7 09:11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7 01:04
其他算数不算数呢?

其他算数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09:21
既然其他算数,那么上文的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这个”一阴“至,指的是你理解的”少阳一藏之气“,还是应该是……气?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09:2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7 09:11
其他算数


既然其他算数,那么上文的”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这个”一阴“至,指的是你理解的”少阳一藏之气“,还是应该是……气?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7 11:21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7 01:22
既然其他算数,那么上文的”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

足少阳与足厥阴相表里,请杨老师慢慢理解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11:32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7 11:37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7 11:21
足少阳与足厥阴相表里,请杨老师慢慢理解

哈哈,不要让俺理解,是什么就是什么。“一阴至”之前二者没有相表里?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7 12:2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7 03:32
哈哈,不要让俺理解,是什么就是什么。“一阴至”之前二者没有相表里?

"一阴独至,厥阴之治也"所谓独至,乃过也,太盛之气,既为厥气,此处指厥阴之厥气,但足少阳与足厥阴相表里,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关系.为何杨老师认为足少阳与足厥阴二者没有相表里?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16:02
我没有说二者没有相表里关系。病与不病始终存在相表里关系。我在60楼问“这个”一阴“至,指的是你理解的”少阳一藏之气“,还是应该是……气? ”你回答则是二者是相表里关系,既然“”一阴“至,是二者相表里关系,语出哪里啊?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7 16:03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7 12:27
"一阴独至,厥阴之治也"所谓独至,乃过也,太盛之气,既为厥气,此处指厥阴之厥气,但足少阳与足厥阴相表里,或 ...

我没有说二者没有相表里关系。病与不病始终存在相表里关系。我在60楼问“这个”一阴“至,指的是你理解的”少阳一藏之气“,还是应该是……气? ”你回答则是二者是相表里关系,既然“”一阴“至,是二者相表里关系,此语出哪里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2 18:39
       我仔细的学习了各位专家的帖子,白汗究竟指的是什么?能不能用现代语言表示清楚?能不能把产生白汗的原因说清楚?注解、注释就是为了让现在的人看明白,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注释就不能说成功!也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18:57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2 19:0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2 18:39
我仔细的学习了各位专家的帖子,白汗究竟指的是什么?能不能用现代语言表示清楚?能不能把产生白汗 ...


按照你的说法,就是形成的原理,先生,你见过名词术语解释如写论文一样阐述产生的原理的要求吗?如果按照你的要求,恐怕解释内经1000万字也难以完成,按照你的逻辑,中医词典之类的,包括历代任何一部著作的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既然如此,那我也没有必要多说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19:0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2 18:39
我仔细的学习了各位专家的帖子,白汗究竟指的是什么?能不能用现代语言表示清楚?能不能把产生白汗 ...

支持。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19:05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19:02
支持。

什么叫“现代语言”,具体一下。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19:0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18:57
按照你的说法,就是形成的原理,先生,你见过名词术语解释如写论文一样阐述产生的原理的要求吗?如果按 ...

听不进别人意见,你太自以为是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19:0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19:05
什么叫“现代语言”,具体一下。

你现在说的就是现代语言。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19:09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19:07
你现在说的就是现代语言。

似乎融合哪位先生不认为是现代语言。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19:12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19:06
听不进别人意见,你太自以为是了。

不是听不进别人建议,作为名词术语的解释,我尚未见到洋洋大观如论文一样的去解释。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19:21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19:09
似乎融合哪位先生不认为是现代语言。

你现在说的就是现代语言,怎么,你连你自己说的话是不是现代语言都不自信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19:23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19:12
不是听不进别人建议,作为名词术语的解释,我尚未见到洋洋大观如论文一样的去解释。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解释一个名词术语几句话说清楚、说明白就行了,用得着长篇大论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19:48
看不见他说“能不能用现代语言表示清楚?能不能把产生白汗的原因说清楚”按照这个要求,你几句话能达到融合先生的要求,恐怕你做不到。从病因开始,然后形成的机理,你能三五句能表述明白,也就是总结性的几句话,但是总结性的几句话,他照样不信你,你要是不长篇大论,仅仅总结性的,你试试,看看他信不信你的“原因”。再说了,不引证上下文相关内容,你3句话,解释清楚,至少我不信、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20:0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19:48
看不见他说“能不能用现代语言表示清楚?能不能把产生白汗的原因说清楚”按照这个要求,你几句话能达到融合 ...

你说你的就是了,想那么多做什么?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20:10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20:06
你说你的就是了,想那么多做什么?

所以按照他洋洋大观的要求,恐怕任何一个责任编辑,甚至出版社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20:1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20:10
所以按照他洋洋大观的要求,恐怕任何一个责任编辑,甚至出版社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他那句话让你“洋洋大观”了?你指出来我看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20:21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20:17
他那句话让你“洋洋大观”了?你指出来我看看。

不是他的那句话洋洋大观,你能按照他的要求解释原因,解释了原因,你没有机理他能信吗?如果说总结性的解释,他肯定说“证据不足”,这样,你还得补证据吧,这些加起来,非得弄很长的篇幅去解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20:2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20:21
不是他的那句话洋洋大观,你能按照他的要求解释原因,解释了原因,你没有机理他能信吗?如果说总结性的解 ...

你的意思是说不是他要你“洋洋大观”而是你要“洋洋大观”是吧?那你“洋洋大观”不“洋洋大观”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21:00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20:27
你的意思是说不是他要你“洋洋大观”而是你要“洋洋大观”是吧?那你“洋洋大观”不“洋洋大观”跟他有什 ...

他的意思如此,我愿意也没有用。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22:0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21:00
他的意思如此,我愿意也没有用。

他没有要你“洋洋大观”的意思,只要你能用几句话解释清楚了、解释明白了你说几句话就行,“洋洋大观”反而可能没几个人愿意看。要不要我再鼓励你一下啊?再鼓励你一下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2 22:42
gl0101 发表于 2014-7-12 22:07
他没有要你“洋洋大观”的意思,只要你能用几句话解释清楚了、解释明白了你说几句话就行,“洋洋大观”反 ...

你不用鼓励我,我知道怎么把握分寸。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12 22:4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2 22:42
你不用鼓励我,我知道怎么把握分寸。

你把握分寸历来是把握得很好的,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让你说你偏不说、不让你说你偏就说他个没完。我一直是很看好你的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08:05
        我们应当以研究学术的平静心态进行讨论。
        中医古典中的概念如何准确的转换为现代医学概念,是中西医沟通的必经之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中医古典概念的现代语言的准确表述,这一步没有踏稳,差之分毫失之千里,与西医沟通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白汗,如果直译,就是白色的汗。以白色的汗为标准,西医是不可能解释的,科学主义者必定认为中医经典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专家们不会犯,但是类似的错误许多科学主义者是经常犯的。
       白汗,也不能直接转换为现代语言学,我们普通的现代人也不知道白汗是什么意思。
       这就需要中医训诂专家把白汗的来龙去脉运用现在的话说清楚,然后,现在的人就能够知道白汗的意思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08:27
       【 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结合整篇所述,此处的白汗,有人认为是自汗,虚汗,没有严重的疾病相伴随,能够使用调节饮食和药物进行治疗。
  
       【  张家山汉简《引书》:“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卷(倦)饥渴,白汗(决)绝,自入水中,及臣寒(极也)之地,不智(知))收衣,故得病焉。”加上杨老师所引《战国策•楚策四》和《淮南子•修务训》都是因劳累而大汗出。
      《论衡•言毒篇》:“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晋书•夏统传》:“统勃然作色曰:‘⋯⋯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此皆因恐惧而大汗出。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此因剧痛而大汗出。
          东汉繁钦《暑赋》:“乃洒白汗,身如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救,宴戏欢。庶望秋节,慰我愁欢。”此因天热而大汗出。】
         以上四种情况,剧烈疼痛、极度恐惧引起的出汗,是大汗、冷汗。这是病理学中的出汗,与大强度运动、天气炎热大汗淋漓不同 。
         所以,白汗,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不是正确?请专家们指正。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1:03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3 11:3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08:27
【 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结合整篇所述,此处的白 ...


先生列举很多例证,很好,前边已经有“真虚(疒肙)心”这个前提,其是什么性质的引起的出汗,不言自明。我是这样理解的,未知妥否?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1: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08:05
我们应当以研究学术的平静心态进行讨论。
        中医古典中的概念如何准确的转换为现代医学概念 ...

先生说的很好!赞一个!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16:3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03:03
先生列举很多例证,很好,前边已经有“真虚(疒肙)心”这个前提,其是什么性质的引起的出汗,不言自明。 ...

        我还是不明白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请先生明示。
         “真虚(疒肙)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不是金匮要略中的“真心痛”?还请明示。
         “ 厥气留薄”是指什么?

           实际上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在现代语言中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物。厥气留薄、真虚(疒肙)心、白汗,这三个概念中有一个概念能够用现代语言解释清楚,其他两个概念就可以说清楚了。如果“真虚(疒肙)心”是指真心痛,白汗就是冷汗,如果“真虚(疒肙)心”不是真心痛,白汗就不是冷汗。“真虚(疒肙)心”的参照物是什么?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6:5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16:38
我还是不明白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请先生明示。
         “真虚(疒肙)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 ...

“(疒肙)”字未见作“真”的书证,白,未见到作“冷”的书证。故我不敢忘定。对于真心痛的描述,《灵枢经·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虽然没有描述出汗与不出汗,我也不能否定没有出汗,但是有一个原则,我不敢超出训诂的基本原则。如果从“(疒肙)”不是“真”的含义,则排除真心痛。我是这样理解和推定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7: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16:38
我还是不明白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请先生明示。
         “真虚(疒肙)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 ...


“ 厥气留薄”指的是是邪气上逆(逆,反也。)而滞留与正气相互击搏。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7:2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16:38
我还是不明白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请先生明示。
         “真虚(疒肙)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 ...

先生这里提到了“这是病理学中的出汗,与大强度运动、天气炎热大汗淋漓不同 。
”实话说,对于汗出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大汗”和“大汗淋漓”,我不知道有无数据指标来判断?实话说,我认为是医生或者病人家属,或者是病人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上升到数据来区别,我不知道,请先生也不要问二者的数据。我记得年轻时候,有一天饿了,突然出了一身汗。我也有过疼痛的而出汗经历,不知道是不是冷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8: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3 16:38
我还是不明白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请先生明示。
         “真虚(疒肙)心”究竟指的是什么?是 ...

至于先生提到金匮的内容,我仅仅看到这些相关内容,如下:

胸痹心痛短氣病脉證治第九
論一首 證一首(一) 方十首
師曰:夫脉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〇平人无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脉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括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括蔞薤白白酒湯方
括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括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括蔞薤白半夏湯方
括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脇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括蔞一枚搗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二),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乾姜  白朮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三)。
橘枳姜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肘後》、《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四),噎塞習習如痒,喉中澀,唾燥沫。
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六)。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姜枳實湯方
桂枝 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乾姜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姜 吳茱萸各一兩
右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〇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〇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〇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18:0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09:26
先生这里提到了“这是病理学中的出汗,与大强度运动、天气炎热大汗淋漓不同 。
”实话说,对于汗出到什 ...

       先生不要误会,先生以书证为依据,遵循训诂学的原则,不妄自猜测,这种认真精神应当得到尊重。训诂学是一门学问,懂得的人不多,我也不懂,我是在学习,没有反驳的意思,请谅解。我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中医提供一个确切的说法,我得到这个正确的概念,在与西医对照比较时不至于失之千里。也许是过于强求了。
        内经中的白汗,至今恐怕还是有争论。大汗应该是比较普释的解释,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疑义比较少的解释。

         不知理解正确与否,请批评指正。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3 18:5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17:12
“ 厥气留薄”指的是是邪气上逆(逆,反也。)而滞留与正气相互击搏。

此为正解。于文理、医理均通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8:58
先生,你多虑了,我没有认为你是反驳,你的意思是“中医与西医的内容一对一”的相互对应,已达到“融合”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我记得看过你一个帖子,是关于伤寒论的“硬”与西医的腹直肌板状据按(大意),就凭这一点,看到你治学精神,你的治学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
至于先生“内经中的白汗,至今恐怕还是有争论。大汗应该是比较普释的解释,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疑义比较少的解释。”这个我承认,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感到明清前的研究内经的人说的不合乎实际,因此我才抛砖引玉,仁者见仁,所以在中医村的丌山乙丁先生就说是 “真虚㾓心=缺血导致痛包裹心====缺血性心绞痛”承认是“突然大汗”,粱常兵认为是骤然大汗,而柳之心认为是“自”,其依据是白,有作“自”者。一句话,各自认识有差异,在所难免,作为我这个抛砖的人来说,只能听听不同的见解。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3 18:59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17:12
“ 厥气留薄”指的是是邪气上逆(逆,反也。)而滞留与正气相互击搏。

杨教授辛勤的劳动、无私的贡献、丰硕的成果,我们同样看得到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3 19:0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17:12
“ 厥气留薄”指的是是邪气上逆(逆,反也。)而滞留与正气相互击搏。

罗兄啊,杨教授注释正确的地方也很多啊,应该加分的,您不能老是减分啊,应该功过分明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3 19:07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3 17:12
“ 厥气留薄”指的是是邪气上逆(逆,反也。)而滞留与正气相互击搏。

唉,梁先生,这样交流多好啊?记得在山西的那个网,你发了一个咳喘的病例,并将其舌苔用照片发来,大家分别发表各自的看法。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