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黄帝内经素问——杨鹏举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14-6-30 12:17
标题: 黄帝内经素问——杨鹏举
黄帝内经素问
校注:杨鹏举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 下载次数: 343)
序
医者,仁术也。精其道可以寿世活人,不精而尝试之,盛盛虚虚,必致人夭札而促其寿。是以先贤著书立说,以昭后世,忧之至深而虑之至远。《中医十大经典》所收十种中医典籍,阐千载不传之奥秘,为医家必读之宝典。欲为苍生大医,必须精熟医典,学养深厚,“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孙氏思邈,早有此言。所梓十书,诚为从医之津涉,愈疾之钤键,医理之渊薮,杏林之玉圃。精而读之,实践行之,理法方药,融而贯之,必能癃疲以起,夭札以愈。振兴中医,实赖于此。是为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07年3月30日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素问》又称《素问》 ,与 《灵枢》又合称《黄帝内经》(也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杨鹏举先生历时五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特别是《素问•运气七篇》,点校者着重阐述了五运六气源于五星之气形成的原理,揭示日月、五星之精气是阴阳五行的本质,并强调日月、五星之精气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原理,有理有据驳斥了目前中医教材纯哲学说,驳斥了五行即五材荒谬的说法,以恢复《内经》本旨,目的是更好的为教学、临床服务。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顾从德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及1963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铅印本为底本,参校本及参考文献设目录附于正文后,以便读者参考。
前言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与《灵枢经》合称《黄帝内经》(也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
关于《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笔者在拙作《灵枢经》校注中已阐述,在此不再赘言。
全书主要为阴阳、养生、天文、地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方剂、针刺腧穴等内容。原书九卷,后经王冰校注整理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王冰序文),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至宋仁宗嘉祐(1056~1063)约294年,即至宋代林亿整理《素问》时,则“阙第七一通(通,篇;份;卷。《古今韵会举要·东韵》:“通,书首末全曰通。”)。”说明王冰整理的《素问》出现了亡佚篇,今看到的所补之《刺法论篇》、《本病论篇》不是王冰所补遗,因为这两篇没有王冰(“因而撰注”)所注,所以不能判断此二篇是王冰所见之原文,那么是后人谁补之遗?有人说是刘温舒所补,此说也不可信,因为在刘温舒任朝散郎太医学司业时,其所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从宋仁宗嘉祐(1063)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其间共36年,而刘温舒在皇宫不可能看不到林亿所校注《素问》,假如其间为刘温舒补之,必有所痕迹。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疑书末所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为他人所作是有一定的道理,因此,遗篇是谁所补仍为悬案。
另外,林亿在序云“阙第七一通”,当是指原先的九卷的“第七”,不是王冰整理后的二十四卷的“第七”,因为王冰整理后的二十四卷中不缺第七,据此推断在林亿校注《素问》时,说明原九卷尚存而阙第七。这和王冰序:“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的说法一致,但是王冰据张公秘本补后未云阙,并云“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加字以昭其义”。据此推测是第七亡佚在王冰整理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本之后,并非亡佚在王冰之前。退一步来讲,即使当时九卷本当时不全,但是王冰据张公秘本已补于二十四卷中了。
有人说运气七篇是王冰所写,遗憾的是七篇中有的星体的名字王冰却不知道是说什么的,故王冰所写七篇说不足为据。
由于《素问》成书于西汉以前,加上其文简义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难以看懂,于是乎校注者应运而生。注释者南朝齐梁人全元起首开先河,但其书《素问训解》约至南宋而亡佚;隋代杨上善作《太素》为《灵》、《素》注解;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宋代林亿等又根据原书九卷、杨上善之《太素》、全元起、王冰等所作之书校注;明代马莳作《素问注证发微》;张景岳将《灵》、《素》分门别类而作《类经》;吴昆作《吴注素问》;清代张隐庵著《黄帝内经素问》等。总体上来说,王冰、张隐庵、张景岳注释水平最高,马莳、吴昆等也有独到之处,惟吴昆主观删改原文弊端自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注译者多矣,且各自有不同程度的新见解,但是尚有很多内容至今未能通过训诂而破译,这就是我之所以重新校注译《素问》的初衷。举例说,如阴阳五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知道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分解体,是具体事物被人脑思维分解和思维抽象后形成和产生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规律、关系、性能、本质和特征,而阴阳五行则是抽象事物,那么它是从什么具体事物抽象而来的呢?即什么是体现阴阳五行的具体事物,为了便于讨论分述如下:
什么是阴阳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阳生阴长”,只有本质的阴阳才能使之生长,那么阴阳的本质是什么?《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李善注:“月者,阴之精也。”《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说文》,“阳,高明也……阳声。”《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传:“阳,日也。”毛公明确阳就是日,由此推理月就是阴。所以《史记·天官志》云“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那么日月之精是什么呢?《管子·内业》:解释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据此日月之精就是日月之精气,日月之精气就是阴阳的本质。
日月(阴阳)对植物、动物、人类的影响
我们平时讲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肉眼所观察阳光的作用往往注重在植物方面,看到四季冷暖的变化都是对植物的影响,几乎没有认识到日月对动物、人类的影响,那么日月对动物、人类有没有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当“遇月之空,亦邪甚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在动物方面,《淮南子·坠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在人类方面,《灵枢经·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由于日月之精气就是阴阳的本质,所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星为万物之精。”而日月之精气我们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日月对动植物、人类实实在在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不能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就否定日的阳精和月的阴精存在,犹如氧气、二氧化碳不能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就否定其物质的存在,假如万物离开太阳、月亮等星体就不会生长,日光灯是替代不了太阳、月亮等星体的作用的,以大棚菜的黄瓜、西红柿为例,缺少了在自然环境中长出的那个味道,这是不争的事实 。
五行的本质及其他
(1)五行的本质是五星,五行,简言之,即五星之运、行、运。
为什么说五行的本质是五星呢?因为“行”通“星”。以《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五运行大论》:“天地动静,五行迁复……五行丽地”,《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数年在东也。”(俞志慧著《韩非子直解》:注“丰隆以下至此皆吉星名,古代星相家认为吉星当头则吉……数年在西指秦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天缺至此皆凶星名……数年在东指赵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明确指出:“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据此证明五行,即五星,那什么是五星呢?《史记·天官书论》:“水、火、金、木、土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汉代刘向《说苑·辨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
(2)五星产生什么?其所产生物有哪些作用?其对大地有无影响?
《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运行大论》:“天地动静,……五行丽地”“七曜纬虚,五行丽地(《五运行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张(《素问·天元纪大论》)”。以上不难看出,五星产生寒暑燥湿风。由于五行连通大地,所以对大地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产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或者说是产生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张。万物生长不仅仅靠日月之精气,而且也依靠五星之精气,足证日月、五星对人类、动植物有重大影响,由于日月、五星之精气由太虚布散到大地,并与相应的物质相应和,所以《史记·天官志》云“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同时也证明阴阳之精气及盛衰来源于日月、五行之精气及生克乘侮理论来源于五星,而不是来源于五材。而且说明中医的阴阳五行不是朴素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
必须指出,阴阳的本质是日月,而由日月具体事物而通过抽象派生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二者不是一个同等的概念。同时,虽然知道了五行的本质是五星,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本质而抛弃五行抽象化的积极意义。
中医的基础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中医的根是五运六气,只有明白五运六气的原理,才能把“天人合一”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说到“天人合一”,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而风寒暑湿燥火的产生,首先要介绍风寒暑湿燥火是太空的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产生的,因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只讲五行,不讲其由来,估计是不承认“星”通“行”,没有认识到五行由五星演变而来,成了机械的五行,因而出现了东方配木、风、角……拉郎配的现象,说不清其因果关系,这种不能说明其因果关系的现状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所以应该把“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六元正纪大论》)的关系说明白,还应把“北斗七星”和(七曜)“七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八风、九宫、四季的关系阐述清楚,以完善中医学说,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医学,让中医专业的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以此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由于太虚之七星对人类的影响巨大,所以对于目前主张取消五行的说法会使中医的理论成为无水之源,势必使天人合一的理论成为无水之孤舟。由于运气七篇是中医的基础,其对正确理解阴阳、五行、病因本质的由来至关重要。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运用其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进一步实践来证明其理论的真伪。《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素问》“满纸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出现,则随之出现了“相生”等理论,那么五行相生等理论是来源于大地之“五材”吗?或曰“先有五材,后有五星,因此五行的理论来源于五材”,其实在没有五材之前,天上的五星早就在天上运行了,最有说服力的是大地“火、金”晚于五星,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谁出现的早晚,关键是五行的理论是否来源于五材,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此来剔除伪说,质疑五行理论来源于“五材”说,从相生始,以“金生水”,为例,事实上大地之金能生水吗?或曰,“挖井而生水”,难道没有挖井之前就没有水吗?没有金属之前,江河之水从哪里来的?没有金属之前,天上不下雨水吗?没有文字之前,江河照样有水,天上照样下雨。在普遍联系方面,大地之金属能使气候变凉吗?在相克方面,春天草木生长,大地之金属能克(控制或抑制)其生长吗?在相乘方面,大地之金属有无气?其旺盛之气体现在哪里?大地金属之气如何使木受到损害的?或曰:“砍伐者也”。如果是砍伐,那么《内经》满纸讲的是五气,砍伐等于“气”吗?《尚书》、《素问》的五行所指都是自然因素,如果是砍伐,这里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在相侮方面,大地之草木侮金属体现在哪里?
以上诸多问题不能合理解释,显然五材不是五行理论根据的来源,因此相生之“生”作“滋生”解释是不能成立的,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必然成为谬论。或曰,既然大地之金属不能生水,那么其“生”是什么呢?金生水等所指是什么呢?答曰:生者,出也;继承也。徐灏注笺:“《广雅》曰:‘生,出也。’生与出同义,故此训为进。”而“进”通“尽”。《列子·天瑞》:“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张湛注:“进当为尽。此书尽字例多作进也。”殷敬顺释文:“进音尽。”《列子·黄帝》:“竭聪明,进智力。”《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鲁一生一及。”何休注:“父死子继曰生,兄死弟及曰及。”,王安石《洪范传》:“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
从上述证据不难看出,五行之相生之“生”在这里是“继位、前后相续”的意思,如此解释则符合《尚书》、《素问》五行的本意,因而木生火,火生土……即木星之后是火星,火星之后是土星……因而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一致,更存在普遍联系,如木星即位则春温暖而和风,继而火星即位有夏热之热气,火星之后继而是土星即位而有长夏之湿气,土星之后则为金星即位出现燥气,金星之后则是水星即位而出现寒气。
除此之外,古代研究《尚书》五行,其确实是五星,《后汉书·冯绲传》:“绲弟允,清白有孝行,能理《尚书》,善推步之术。”李贤注:“推步谓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显然五行说来源于五材,是无稽之谈。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作者抛砖引玉,并希望引起大家争鸣,通过争鸣来探索真理,争鸣的目的在于发现是非,在探索中找到真理,从而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另外,卫气固护肌表之说,卫气通过什么途径走到肌表来固护肌表呢?笔者通过校注《刺禁论》中的“鬲肓之上”解决了“肓”的本质,找到了卫气所行走的通道而行于皮肤的根据。还有《六节脏象论篇》之“罢(pi)极”的本意是什么?笔者已在本篇按语中阐述了依据,类似之“其动应衣”之“应”等诸多问题在此不一一赘述。
校注说明
底本的选择和体例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顾从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刻本及1963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铅印本为底本。其体例为原文、校注、按语三个部分,校勘方面以对校为主,用底本与元至元己卯胡氏古林书堂刊本(简称胡本)等版本对校,但对重要者进行处理。注释的原则:对一词多义而近者,则并录;对一词多义而义近者,也并录之,但指出选择义项。必须说明,对祝由之类的内容,不能看作迷信,其类似西医的暗示疗法。特别是对一些不能解释的天象,不能因为弄不懂就武断地给予迷信、不科学之类的结论。按语要求对注释意犹未尽,或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者,加以说明。
本书写成后,承蒙王午戌教授、陈圣安教授予以审定,在此表示谢忱。
由于时间所限,加之笔者才学疏浅,书中注释难免有不妥之处,甚至错误,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改正。由于本书为多人校注,新解之处较多,难免同道有不同看法,希望引起争鸣,以求真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杨鹏举
2010年1月6日
目录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原亡今附)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原亡今附)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素问他校注书目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6-30 12:39
我们知道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分解体,是具体事物被人脑思维分解和思维抽象后形成和产生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规律、关系、性能、本质和特征。而阴阳、五行则是抽象事物,那么其从什么具体事物而来呢?即什么是阴阳、五行的具体事物,为了便于讨论分述如下:
一、 关于什么是阴阳的本质
阴阳的本质是日月。因为《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李善注:“月者阴之精也。”《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说文》,“阳,高明也……阳声。”《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传:“阳,日也。”毛公明确阳就是日,由此推理月就是阴。所以《史记·天官志》云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日月之精气我们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日月对动物,人类实实在在的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就否定日的阳精和月的阴精。
(1)、日月(阴阳)对植物、动物、人类的影响
我们平时讲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肉眼所观察阳光的作用往往注重在植物方面,同时看到四季冷暖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几乎没有认识到日月对动物、人类的影响,那么日月对动物、人类有没有影响呢?回答有,因为当“遇月之空,亦邪甚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在动物方面,《淮南子·坠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在人类方面,《灵枢经·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2)、为什么日月对动物,人类有如此影响呢?因为日月就是阴阳的本质,《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李善注:“月者阴之精也。”《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说文》,“阳,高明也……阳声。”《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传:“阳,日也。”不难看出,毛公明确阳就是日,同时推理月就是阴。日月之精气我们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其实实在在的对我们产生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就否定日之阳精和月之阴精的存在,犹如氧气、二氧化碳不能因为我们肉眼看不见就否定等物质的存在,假如万物离开太阳、月亮等星体就不会生长,日光灯是替代不了太阳、月亮等星体的作用的,以大棚菜的黄瓜、西红柿为例,其没有自然界长出的那个味道,这是不争的事实,说句不好听的话,那是假冒伪劣蔬菜。
二、 什么是五行的本质及其他
(1)五行的本质是五星
为什么说五行的本质是五星呢?因为“行”通“星”。以《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五运行大论》:“天地动静,五行迁复……五行丽地”,《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数年在东也。”(俞志慧 著《韩非子直解》:注“丰隆以下至此皆吉星名,古代星相家认为吉星当头则吉……数年在西指秦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天缺至此皆凶星名……数年在东指赵也。)为例,据此证明五行,即五星,什么是五星呢?《史记·天官书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汉·刘向 《说苑·辨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
(2)五星产生什么?其产生物有哪些作用?其对大地有无影响?
《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运行大论》:“天地动静,……五行丽地” “七曜纬虚,五行丽地(《五运行大论》)”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张(《素问·天元纪大论》)”。以上不难看出,五星产生寒暑燥湿风,由于五行丽地,所以对大地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产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或者说是产生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张,也就是说,万物生长不仅仅靠日月之精气,而且也依靠五星之精气,足证日月、五星对人类有很重大影响,
由于日月、五星之精气由太虚布散到大地,并与相应的物质相应和,所以《史记·天官志》云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同时也证明阴阳之精气及盛衰来源于日月、五行之精气及生克乘侮理论来源于五星,而不是来源于五材。而且说明中医的阴阳五行不是朴素唯物主义,而是辨证唯物主义。
必须指出,阴阳的本质是日月,而由日月具体事物而通过抽象派生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不是一个同等的概念。同时,虽然知道了五行的本质是五星,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本质而抛弃五行抽象化的积极意义。
由于教材的阴阴五星是抽象概念,本来有实质的物质,何必用晦涩难懂的概念来教学生呢? 这是其一,其二,更主要是教材没有因果关系,比如“寒暑燥湿风”各自由谁产生的?不知道从哪里产生的等于教材把中医的根给割了,导致西医说中医不科学,使中医专业的学生思想不稳定,由此产生的中医临床不能按照中医的理论去辨证治疗而疗效降低,中医的基础是什么呢?我现在肯定的说,中医的根是五运六气,只有明白五运六气的原理,才把 “天人合一” 运用到实际中去,虽然教材笼统也讲“天人合一”,但是不拿出真凭实据,何以让人信服?何以巩固中医专业学生的思想?说到“天人合一”,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界风寒湿燥火的影响,而风寒湿燥火怎么产生的?所以教材首先要介绍风寒湿燥火是太空的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产生的,因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那么教材为什么只讲五行,不讲其由来呢?估计是不知“星”通“行”。由于中医教材没有认识到五行由五星演变而来,所以教材成了机械的五行,因而出现了东方配木、风、角……拉郎配的现象,这种不能说明因果关系的现状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希望在中医教材重新编写的时候,首先中医基础教材要建立中医的根,所以教材应该把“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六元正纪大论》)的关系说明白,还应把“北斗七星”和(七曜)“七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八风、九宫、四季的关系阐述清楚,完善中医学说,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医学,让中医专业的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以此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由于太虚之七星对人类的影响巨大,所以对于目前主张取消五行的说法是就会使中医的理论成为无水之源,势必使天人合一的理论成为无水之孤舟。由于运气七篇是中医的基础,只有懂得这些主要内容,对于理解阴阳、五行、病因本质的由来至关重要,这对于巩固中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把目前的五行抽象化纠正过来,对于振兴中医事业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呼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识之士重新编写中医教材,以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同时组织有关人员组成一个团队,以研究古代天文,深入研究相关的内容,为振兴中医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14-6-30 16:17
祝贺杨鹏举老师大作出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30 16:20
请把主要内容选择几段发表出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注释内经者,无数,先生与他们有何不同?
作者: 杏园春 时间: 2014-6-30 16:43
祝贺杨鹏举老师大作出版!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17:17
写书不容易,是件很辛苦的事。
值此大作出版之际,向杨老师致敬!
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心血,仅此就值得我们学习、尊重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17:23
杨教授一直在研究内经、研究中医理论,一直在著书立说,一直在努力着,相比之下,嘿嘿,我们就比较懒惰了.....
对杨教授,此前多有唐突处,不过,那都是源于学术,嘿嘿,杨教授勿怪奥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7:52
谢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8:04
谢谢先生关注,先生“注释内经者,无数”说的大实话,多年的心血,至少我内心不能让读者浪费钱财去买《月子》,这就是我的出发点,这本书当时校注,后来感到书太厚,就把“校勘”的内容基本都删除了,故此书偏重于注释了。我在此书中很多新的观点,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把所有的观点都亮出来,这样吧,我除了“其动应衣”之外,不知道诸位对素问中的“白汗”所指是什么?要是诸位知道“白汗”,我就选择其他的词条,妥否?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8:04
谢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8:09
梁院长,“八年了,不提了”。
应“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之约,亮出一点硬货,不知是残羹剩饭,还是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由广大读者评说。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8:21
梁院长,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别计较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6-30 18:54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6-30 14:57 编辑
如此大作,可作为一家之言,建议档案管收藏之;医学院校学生及临床医学工作者,切勿触及,请勿自误。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9:09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6-30 19:22 编辑
请仁海批评指正。既然如此,请问“白汗”所指是什么?仁海,我解释的'白汗"的错误在哪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的脱离五行畅销海内外,是哪个出版者呢?要是没有出版社,咱们来个家刻本,也可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6-30 19:11
哈哈,评论放错地方了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21:53
我记得,三四年前,我求教杨教授关于内经的研究进展,您的回复是暂时不便透漏,嘿嘿,现在终于等到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04
当时为什么不敢透露的原因,是五行理论的依据在山西的那个网发后,很快一个人稍作手脚,就弄到另外一个网上,就发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6-30 22:0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6-30 18:07 编辑
一个坚信五行学说来源于五星,一个不从临床实际出发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只讲究论点、论据、论证的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对错(或根本就没有识别能力)、并一起经过数年争鸣的人士,所写出来的东东,除非搞文字、档案之类人士才会去读、、、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30 22:08
恭喜!祝贺!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22:08
这个可以理解,谢谢杨教授通报了您的苦衷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09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6-30 22:13 编辑
征求梁院长一下意见,我打算发一个“白汗”,就是不知道多少人知道白汗有多少个解释的,如果别人解释的正确,我再发,等于是垃圾,又耽误诸位网友是宝贵时间,想既要给诸位一点启示,又不浪费诸位的宝贵时间。至少我的书出版前,没有看到合理的解释。要是很多人知道其所指,我则发其他的硬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6-30 22:11
谢谢杨老师啊,最好马上发,因为我很想知道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22:14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6-30 22:43 编辑
遵命
就在
已经在会员书籍这个板块发了。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7-1 04:58
祝贺杨老师大著出版,我手头有几部内经翻译,看着不满意,希望能尽快买到杨老师的大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1 06:03
祝贺杨鹏举老师大作出版!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7-1 06:24
欢迎杨老师解释”白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07:32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 07:37 编辑
谢谢!只要没有耽误诸位先生的宝贵时间,我则心安。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07:33
谢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1 07:35
谢谢! 只要没有浪费诸位先生的宝贵时间,我则心静。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18:32
标题: 2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3 19:26 编辑
“一个坚信五行学说来源于五星,一个不从临床实际出发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只讲究论点、论据、论证的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对错(或根本就没有识别能力)、并一起经过数年争鸣的人士,所写出来的东东,除非搞文字、档案之类人士才会去读、、、”
回复:1,我之前有谁写过五行的理论来源于五星?争鸣应该说基本有结果了,山西那个网刊登的《实践是检验阴阳五行本质的标准》一文(249/57352 说明,前者是跟帖的数,后者是看帖子的人数),为之佐证,这是其一;其二,古人提出此问题的时候,难道不是从实际出发而产生的理论?其三,你提出废除中医五行的理论,鉴定者是你爹,你问你爹,五行如何?你爹笑而不语,请问你爹具有什么资质来鉴定五行的?请问你爹笑而不语,由于你表述不确切,仅仅是“笑”,你爹是皮笑肉不笑,还是冷笑?另外,你提出废除废除五行理论,仅仅你爹笑而不语就是就是鉴定结果吗?再说了,你当运动员,你爹当裁判员,你爹这个裁判员,是海选的,还是学术机构推荐的?如果你找你爹当裁判员,不如随机抽取合理,即使是随机抽取的结果有你爹,但是要注意总的原则——近亲属要回避;当事人要回避;关系利益人要回避。
2,你不是说“不从临床实际出发”吗?既然如此,咱们来个病案,看看你如何诊断,整体认识?如何?
3,既然是“除非搞文字、档案之类人士才会去读”,请问中医教材所引用的内经的内容,你读过没有?难道你是搞档案的?
4,既然内经不是从实践中来的,请问你这个“中医”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
5,,论点、论据、论证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缺一不可,只要论点,不要论据、论证的言论,别人岂能信?
6,如果说黄帝内经仅仅是成为历史,为什么这么多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0:21
跟先生辩论会有什么结果呢?——浪费时间。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4-7-3 21:01
杨鹏举教授又为传承中医做出贡献,可喜可贺。希望再接再厉,再出精品。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1:49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3 21:54 编辑
怎么你反五行的时候,怎么一点也不怕浪费时间?你不但在中医的网站反五行,还在不是专业的网站反五行,如新华网、香港的凤凰网,怎么你这就不怕浪费时间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1:50
谢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2:14
从中医理论中彻底地废除五行学说,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大厦增砖添瓦——那功夫,用得值;
跟一位考试的机器,无聊的斗嘴——这时间,用得非常的不值。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2:18
你废除五行理论,实话说,你就是把张功耀一起合着来,也废不除五行的理论的。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2:19
看看你的废除五行的帖子,有几个人看,聪明人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价值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2:48
先生这样的再多,写出来的书,也只能是浪费别人时间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2:51
先生确实是聪明人,至于别人信不信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五行学说来自五星,高!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3:01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3 23:04 编辑
既然你“彻底地废除五行学说,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大厦增砖添瓦——那功夫,用得值”,是不是在你提出废除五行之后中华民族才繁衍昌盛的?既然你有让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之术,应该有伯乐来相你这个“千里马”,其结果必然给你出废除五行理论的专著,全国这么大的编辑队伍,难道都不是伯乐?退一步来讲,为了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费些银两,弄个家刻本——自费出版。如果家刻本弄不成,你应该改变策略,你开始弄抄本,第一步,到安徽去买宣纸,即可抄写,然后做旧,分别发给亲朋故旧,若干年后,你的亲朋故旧就可以说,我家有个家传抄本,你也可以这样说,“我有个战国时期的抄本,作者叫于殿生,是鲁国人,其生平不详”。到那个时候,就有可能让责任编辑动心,于是乎,“好家伙,难得秘本。”能把责任编辑们唬的一愣一愣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3:03
哈哈,现在先生就一楞一楞的了哟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3 23:09
人家读者是傻子,拿着钱往外扔?既然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让你批驳“白汗”,你驳斥啊。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3:10
睡吧哈,明天再会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7-4 15:14
祝贺杨教授大作出版,中医幸事!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4 19: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4 20:09
1,如果你认为是“日弄鬼”请你批驳倒《内经》,如果你不能批驳倒《内经》,那反而证明你是日弄鬼。
2,不论任何一个观点,都存在同意和反对的不同声音,这也是常见现象,但是刘亦之你不能对同意我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你搞人身攻击,难免产生带有恶意,请你好自为之。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4 2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4 20:52
1,你的【一】、【二】,既然你让我举证,那我就举证,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有天影响所出现的变化,不论日月或其他星体,肯定是由他们来主宰,说的再简单的一点现象,刮风下雨,某年某种庄稼丰收,都是天引起的,如果你说不是,那你拿出证据来,难道是你来决定四季变化?
2,你不搞人身攻击,难道今天上午的公告是诬陷你?
3,你的【四】,我昨天晚上就给仁海开玩笑的时候说了,推荐他,要是诬陷他就不存在“废除中医五行理论,让中医大踏步前进”了。根本不存在诬陷。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4 21: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4 21:30
1,衰败的原因要是我引起的,我立即向中医人谢罪。
2,衰败时间 从哪一年算起呢?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4 2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4 21:49
简单回答你一下吧,《说文》:“日,太阳也。”《说文》:“月,太侌之精”。先生,注意“太”的理解,任凭你随便说去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4 22:11
太者大也,未知正确否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4 22:17
非常正确,最阳,最阴。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5 08: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08:31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09:04 编辑
刘亦之,我现在回答你,你所引用的不过是教材的观点而已,但是中医教材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即前提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如果不具有普遍性,那就失去了对中医的阴阳的认识,或者可以说,转化是有前提的,平衡也是有前提的,如果没有前提,那请你回答:1,“男人如何转化成女人?”2,“女人如何转成成男人”,如果不能互相转化,你有何感想?请一一回答,如果你这一次不能回答,夏天到了,哪里凉快就到哪里歇会儿去,如果你不能回答,说明你不加分析,瞎嚷嚷而已,连个文字医就做不到,更难做临床了,研究估计也只是在家里烟酒而已。如果你不能一一回答,以后也不要问了。没有前提的结论害死人,而且害死很多人,以偏概全害死人,而且害死很多人,我为目前的中医状态感到忧虑就在于此,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学了中医为什么不信中医的症结所在。
刘亦之,日如何转化为月,月如何转化为日,男人如何转化成女人?女人如何转成成男人?诸如此类,你应该问编写教材的人,而不应该问我。因为他们不代表我的观点。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08:51
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09:07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7-5 09:10 编辑
杨教授啊,你不说阴阳是日月、五行是五星吗,麻烦你就用你的日月五星翻译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下面这句话吧: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09:17
我说的是本质,不能把阴阳等同日月、五行等同五星。我没有必要翻译。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09:26
啊,是这样啊,那是我误会杨教授了哈。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09:37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09:40 编辑
刘亦之,既然是教材没有前提的转化,请你问编教材的人,日如何转化为月,月如何转化为日,男人如何转化成女人?女人如何转成成男人?你的质疑,有困惑必然产生疑问,质疑的开始,说明人们已经已经醒悟,我为此感到高兴。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09:39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
请教杨教授三个问题,请杨教授赐教哈:
1.经文中说的“五运阴阳”是阴阳五行吗?
2.经文中说的“五运阴阳”不是阴阳五行的本质的话那它会是什么呢?
3.杨教授说的阴阳五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所谓的“物质基础”啊?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09:48
回答:
1,是。
2,如果“不是阴阳五行的本质的话那它会”矛盾百出。
3,是所谓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是不会存在运动的,单纯的认为是“哲学”,那仅仅是理论,哲学由事实上升为理论。所以不能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7-5 1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0:08
1.经文中说的“五运阴阳”是阴阳五行,我很赞同。
2.既然经文中说的“五运阴阳”如果“不是阴阳五行的本质的话那它会”矛盾百出,那么经文中说的“五运阴阳”就是阴阳五行的本质。请教杨教授:阴阳五行的本质有几个?
3.说到“物质基础”,其实同样的“物质基础”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东西,同样的客观事实也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理论。既然杨教授“说的是本质,不能把阴阳等同日月、五行等同五星”,既然杨教授说的“阴阳五行的本质”“没有必要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说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那么杨教授说的“阴阳五行的本质”还有什么意义?请杨教授赐教。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12
阴阳如果从哲学角度看,“它本身没有实体性,没有质的确定性,”因为他是高度概括,如果在具体事物的环境中,既有实体性,也有质的确定性。如果把中医的阴阳看做纯粹的哲学,必然迷茫。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19
回答2:本质就一个,不能把演绎出来的算作本质。
回答3:所谓物质基础,也不过是内经所谓的精气。即“很多不同的东西”,理论不能和本质同日而语。至于还有什么意义,非三言两语说的清楚,请你看运气七篇吧。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28
对于“狗尾续貂”你肯定也不认可,既然如此,请把精力用来回答56楼的问题吧,要不这样,让编教材的人把你变成女人,以身试法,你就明白不应该问我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0:31
“本质就一个”,很好。因为你说的“阴阳五行的本质”显然不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说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嘛,所以究竟你说的“阴阳五行的本质”是对的呢,还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说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是错的呢,我还真的是让你给弄糊涂了。杨教授的考证功夫有目共睹,那是非常了得,请杨教授继续。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35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0:43 编辑
你说不是就不是?如果你认为不是,请你举证。在山西的网你也是参与者。你放心吧,内经不会自相矛盾的,我看仅仅是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而已。我再次声明,不能把演绎出来的当做本质,即不能把A等同于B,这一点你要把握住,否则就是混淆是非。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0:43
这不是我在听你说呢吗,你说是就是,你说不是就不是。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44
我可不敢在你面前妄言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0:45
客气。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0:57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1:01 编辑
先生,内经的阴阳有时候使用哲学的概念,目的是用来定位,或定性,多数是讲本质的,可是教材一律定为哲学概念,势必引起人们的质疑。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1:04
嗯,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是个要命的问题。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1:12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1:16 编辑
不讲前提,不讲界限的转化,是否现在编教材的人现在把刘亦之变成女人,不知道你是否在现场看表演如何转化?注意,忠告他们,不要转化半途而废,把刘亦之弄成一个阴阳人的话,要是让刘老弟带着两个生殖器,那可麻烦了。如果真的走到哪一步的话,恐怕巩俐也不干,非得给他来个《秋菊打官司》不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1:21
杨教授你在说什么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1:24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1:25 编辑
到法庭打官司的时候,不要以为都是编教材人的责任,不要忘了,你我都有义务,我们两个谁也脱不了干系。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1:27
不要忘了:你是中医,我不是中医;你是教授,我只是学生。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1:29
说什么?难道你不清楚,你在现场观看,有如实作证的义务。我推荐他去找编教材的人去变成女人,结果不理想,我有承担民事责任,即经济赔偿的义务。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1:32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5 11:33 编辑
你想不作证已经晚了,因为你在现场。注意“义务”的含义,你想一想,你能推脱吗?你要是作伪证,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哈哈,先生,午饭时间到了,吃饭吧,好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2:03
杨教授你这是要跟谁打官司呢?打什么官司呢?唉!这大热的天!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2:07
这个打官司吧,说老实话,我几乎就是个法盲,难道你就不怕我给你作反证吗?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2:10
哈哈,你作反证也不怕。只要证据支持就可以,但是你要注意,“巩俐”算不算你?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2:29
杨教授啊,你说的“‘巩俐’算不算你?”是啥意思啊?讲讲。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5 13:00
还用问,“巩俐”肯定对你不依不饶。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5 14:16
杨教授啊,你这不整小品改整电影了?“巩俐”是谁啊?在坛子里吗?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7-6 09:31
没有看过杨教授的书,故只能从常识角度对此帖所强调的五星为五行学说之来源的论点提出一些质疑。
所谓常识角度有两个要点:一是先有五行,才有五行学说;二是五行学说最根本的是生克关系。
就五行的概念来说,现在公认的最早的文献来自尚书的洪范,洪范本身是商周之际的事,尚书记载至少是春秋之时已经存在吧?这个时候的五星,并不用金木水火土来称呼,至少直到史迁之时还是如此。所以五行之名起于五材而非五星,似是无可推翻的史实。
然后就五行的生克学说来说,生克关系作为对五材“形而上”所产生的、当时所认识的“普遍真理”来说,并不是某个先知的告示,而是经历长时间的演化,这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都很容易找到证据。另一方面,即使五行之名来自五星,这五星之间如何可让人产生这种生克关系的认识,没有听过史上有人作过这种论证。也许杨教授在这方面更是独创。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6 09:49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6 10:14 编辑
1,非我独创也,有证在案;
2,春秋时期也好,战国时期也吧,我们双方既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需要拿出各自的证据,你不是大谈《尚书》吗?看过刘起釪先生的著作吗?其《尚书校释译论》,代表了国际《尚书》学的最高水平,谱写了以一己之力专攻一经的传奇。看了他的著作,你就知道你的结论正确与否;
3,从你整个帖子来看,基本是只谈个人的看法的结论,没有否定的证据,请先生读读刘先生的著作,然后发表看法也不迟;
4,除了刘起釪先生的著作中的证据之外,我还有更有力的证据;
5,肯定与否定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双方将各自的证据拿出来,展现于诸位网友面前,多好啊;
6,摆事实,就是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讲道理,就是看理论上是否支持自己的观点。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6 10:11
论证五星生克那得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鼓励杨教授一下。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6 10:43
谢谢,请找个板凳看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6 10:46
嗯,我听你的,杨教授,我不说话了哈。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7-6 10:50
你经常敲边鼓,所以不是不让你说话,而是看萧铁先生的下一步如何高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6 11:15

作者: 杨柳芳菲 时间: 2014-7-22 16:44
萧先生说得对.
我新进论坛,看到论坛讨论轰轰烈烈,很是热闹,在“会员书籍推介”一栏中,看到一本《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校注者是河北中医学院教授杨鹏举。看了一下杨鹏举教授写的前言,有一观点确实不敢认同,例如:杨鹏举教授说:“五行的本质是五星。五行,简言之,即五星之运、行、运。为什么说五行的本质是五星呢?因为‘行’通‘星’。”接着又说:“只讲五行,不讲其由来,估计是不承认‘星’通 ‘行’,没有认识到五行由五星演变而来,成了机械的五行,因而出现了东方配木、风、角……拉郎配的现象,说不清其因果关系,这种不能说明其因果关系的现状 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杨鹏举教授这种观点是对五行的无知所造成的,是对五行的曲解,他在前言中所引用的文献都引用错了,所以他的观点也就错了。杨鹏举教授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自己都不懂五行,如何教导学生呢?杨教授现在赌气离开了论坛,当他看到我指出他书中的错误时,他就会回来和我讨论五行与五星的问题了。
看来杨鹏举教授是不敢来学术讨论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杨鹏举教授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从历代文献来考察,五行应来源于五材,至于五星的“金、木、水、火、土”的命名则是五行产生后的事了。杨鹏举教授的“五行的本质是五星”观点是本末倒置了。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甘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甘誓》之五行与金木水火土并无关系,或解释为行政制度。《尚书•洪范》已明确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了。在这个时期,五星的名字为:岁星、荧惑、填星、大白、辰星。至秦汉之际,才有人将木、火、土、金、水与五星相联系,如:《五星占》、《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但仍未将五星命名为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至《隋书•天文志》始有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之名。以上文献表明,这就表明五行形成于商及西周之际,而五星与五行的联系当在战国至秦汉之际。此外,《史记·天官志》也云“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这也说明五行不是源于五星.
《尚书•洪范》所记载的五行概念有体、有用,即有形质、有功能,并且已经呈现出以五行归类其他相关事物的趋势,如对五味划分等,但对其功能的描述、以及最早期的分类体系的应用,均未脱离五材的原始含义,说明五行概念起源于五材。在与《尚书)时代相近的其他文献中,有关五行的记载也多是指五材,如稍后的《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郑语)载“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汉代孔安国的《尚书大传》也将五行解释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故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亦日“言五者,各有材干也”等等。这些文献所表述的五行内容皆表明,五行本指自然社会中五种常见的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均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古代先民衣、食、住、行的基本来源和构成。
杨鹏举教授在其文中也没有说清为什么五行源于五星,而他所引用的文献有:《孔子家语•五帝》、《韩非子•饰邪》、《史记•天官书论》、《说苑•辨物》,这些文献均为秦汉典籍,《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则晚至魏晋以后。前面已说过,从《尚书》、《国语》、《左传》可知,五行概念起源于五材,在战国至秦汉之际。才将五行与五星联系起来。所以说杨鹏举教授错误引用文献后,其结论也就错了。
作者: 万岁中医 时间: 2014-8-7 07: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