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病的医学 [打印本页]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8 20:21
标题: 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病的医学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8 19:02 编辑

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病的医学
在进入到现时的历史阶段,许多人对中、西医的理解很不准确.有人没有看到中医与西医两者间的根本区别,把中、西、医等同起来。如把中医病等同到西医的病上给予讨论。而其实,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是存有根本上的本质的不同。
中医形式的病即证。它不是现代医学的病。
中医是由中医形式,即由四诊进入到中医的症。再由中医形式的症进入到中医的证的。然后据证为基点,展开定药性成药理,立治法,组方药,对证进治疗的。
中医的证,有伤寒六经证;八纲的证、卫气营血的证;藏象的证;三焦证等。
中医的病,是归回到中医四诊形式中求的。
中医的病,是中医形式的病,即证,而不是西医视角形式的病。有意与无意的把中医的病等到同到西医的病上,都是根本错误的。

所以中医理论的病,无论从内容与形式,都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病。

中医的病,可以是西医病的某一阶段,但决不是西医病的全过程!
中医的病,不可能=同西医的病。
所以,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现代医学)病的医学!

任何图以西医病的全程病理过程以解读中医病即证的病理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都是徒劳的。




作者: 杏园春    时间: 2014-6-29 15:05
有意与无意的把中医的病等到同到西医的病上,都是根本错误的。


非常赞同!
比如很多西化者把中医的血虚等同于西医的贫血,是一回事吗?这样的笑话很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9 15:28
       这是西医学习中医过程中非常难以克服的思维定势。自觉与不自觉的把证与西医的病等同起来。
       在《中西医融合观》以及《中西医融合观续》中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
        西医的一个疾病,包括许多证,同一个证可以出现在西医的许多根本没有关系的疾病之中。例如:白虎汤证可以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传染病的前驱期与典型期的交界处,也可以出现在糖尿病、肿瘤、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16:18
杏园春 发表于 2014-6-29 07:05
有意与无意的把中医的病等到同到西医的病上,都是根本错误的。

感谢能共呜.
中医的血虚是通过四诊所获得的诊断,它既呈现各种病因病机所致,也呈现着个体化的不同.在治法治则上也呈现着个体化不同的多样性.决不仅仅停留于西医的化验单上的简单化上.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6-29 16:43
本帖最后由 中和极致 于 2014-6-29 17:01 编辑

      这个话题是一个绕口令的话题。
      “所以中医理论的病,无论从内容与形式,都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病。”
      不错,中医的“伤寒”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伤寒”,中医的“晕病”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高血压”;
      然而,中医的“伤风”是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感冒”?中医的“痨病”是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肺结核”?中医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是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17:02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5 07:1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29 07:28
这是西医学习中医过程中非常难以克服的思维定势。自觉与不自觉的把证与西医的病等同起来。
        ...


能认识与体验到中医证可出现西医病过程的不同阶段,很好!
其实,中医学的证诊断,是病理学诊断.而不是西医病的诊断.中医是通过认识与干预疾病时人体发生的病理进程而呈现治病作用的.
如西医意义的病,在初呈现着"表证",中医通过治"表证"而干预了人体的这一病理进程而呈现了治病作用.
先生说,在西医不同的病中,可见到白虎汤证.这是一种长时间临床耕耘后所得到的省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体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这一基本病理过程就是在伤寒论中所表达的由表到半表半里到里的进程过程.特别是于外感病时,这样的过程的进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在伤寒论中在呈现着麻黄汤治表证 、小柴胡汤治即和解半表半里证、白虎治里证,即阳明经证的如此的立体形态形式的病理进程过程。
所以中医是治人,即治证,即干预了体的病理进程而呈现治病作用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9 20:38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6-29 08:43
这个话题是一个绕口令的话题。
      “所以中医理论的病,无论从内容与形式,都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 ...

        这个问题涉及到翻译的技巧与用心,翻译家是非常有学识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6-29 20:46
做为当代的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既应该知道“病”,也应该掌握“证”。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9 21:56
hljjxxliqing 发表于 2014-6-29 13:48
患者找医生是去看“病”而不是去看“症”。

     如果医生说:我只会看“症”而不会看“病”,这 ...

      “症”并不是“证”。概念要清楚。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2: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2: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23:16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6-29 08:43
这个话题是一个绕口令的话题。
      “所以中医理论的病,无论从内容与形式,都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 ...

所有先生所说有病,如果是中医实施诊治,也就是以中医的本原形式进行诊治的话,都是要回归到四诊形式上进行诊治的.都是要归结到中医的证型上而确立的.中医的病,即中医的证.不是现代西医意义上的病.
当然,祖先也总结出了针对病种的药方与方法,但往往都是结合经四诊所获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状况而进行.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23:21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6-29 15:22 编辑
hljjxxliqing 发表于 2014-6-29 13:48
患者找医生是去看“病”而不是去看“症”。

     如果医生说:我只会看“症”而不会看“病”,这 ...


先生可能对中医不了解吧?纠偏复常,也是一种治病形式呀.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23:25
hljjxxliqing 发表于 2014-6-29 14:11
症”并不是“证”。
------------------------------

原来先生不知中医的"证".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6-29 23:34
gonmai 发表于 2014-6-29 23:25
原来先生不知中医的"证".

明显一个二吊子,你还问。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29 23:4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6-29 12:46
做为当代的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既应该知道“病”,也应该掌握“证”。

中医形式涉致"证";西医形式涉致"病"."证"与"病"是不相同实质意义的结果.证不是某病的独有形式,可以是多种病能出现的相同证型;而病,并不是每一种病都有相同证的表达形式.
在知悉了病后,往往是忽视了证的诊治,而不经意的进入到了针对病的诊治上.再说,不行四诊不知证。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6-29 23: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06:39
hljjxxliqing 发表于 2014-6-29 15:48
所有先生所说有病,如果是中医实施诊治,也就是以中医的本原形式进行诊治的话,都是要回归到四诊形式上进行诊 ...

先生是在西医园里不知有汉医吧?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06:49
hljjxxliqing 发表于 2014-6-29 15:49
中医的病,即中医的证.不是现代西医意义上的病.
---------------------------------------------
   到西 ...

是呀,在中医那里,是要进行辩证的,是要立证而治的.中医的药理药性治法与方药,都是在以证为基点而立的.中医认为,人体不常即为病,你不知道吧?
我所要说与强调的,中医的病即为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是存有本质不同意义的,难道不是?有错吗?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06:4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6-29 15:34
明显一个二吊子,你还问。

谢谢关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30 10:15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病或者疾病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公认的定义。这是第一个问题,由此产生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中西医翻译时病名如何决定。因此,中西医疾病名称的混乱可想而知。
       西医的疾病之中,感染病中的传染病,定义明确,分类清晰,按照病原体分类。其他疾病的定义、分类就非常混乱了。而且疾病名称也在不断变化,例如:高血压,最早作为一个症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高血压又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肥胖原来不属于疾病的范畴,现在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且也属于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
      中医的病,概念更加模糊,《伤寒论》中的“六病”许多人称为六经病,实际上是发热这一大类疾病的六个病理阶段或者六种不同病理类型。《金匮要略》中的病,则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组合。而脏腑辨证中,几乎没有疾病的名称,只有“证”。所以,中医是“辨证论治”。后世的中医也有一些疾病名称,但是,数量少,命名不够规范,临床实践中没有被运用。
      这就造成了中西医之间交流的巨大障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6-30 10:37
      我说这个话题绕吧?这么多帖子楼主认可了哪一个?
      最关键的是这个主题的标题立论是不是准确: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病的医学。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判断:一个是肯定判断——中医学是证的医学;一个是否定判断——中医学不是病的医学。
      这两个判断都准确吗?都能成立吗?

               这个话题中,出现了人身攻击。请管理员严格审查和处理。如果攻击者是重复注册的,请予以撤销。
      这个攻击者据我观察近期的发帖,至少有三个用户名了:xyghen、大光明云、太白侠。


      附:
         关于对人身攻击现象进行处理的公告


  本论坛秉承学术言论自由开放的原则,吸引了大批中医志士,论坛日渐兴旺。现在有极个别人钻言论自由的空子,搞人身攻击,破坏了公平交流的平台,违反了论坛制度,败坏了学术空气。为维护论坛秩序,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特作如下规定:

1、对违反论坛规定搞人身攻击,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禁言、封ID的处理。屡次搞人身攻击的,不论情节轻重,一律先警告,再禁言,直至封ID处理。

2、人身攻击包括明显的攻击、谩骂、造谣、诽谤。还有一些不文明用语,如(非客观地)称对方为鸟人、大师、庸医、傻子、神医等等。以及其他有辱对方人格尊严的言论。

3、论坛管理人员有人身攻击现象的,应该加重处罚力度,并向当事人道歉。情节严重的免去相应职务。

4、会员受到人身攻击,应该到意见建议区发帖投诉。管理人员发现情节严重的人身攻击,应该及时申请论坛管委会处理。对人身攻击者的处理,由论坛管委会统一处理。

5、之前有涉人身攻击者,当自查自纠,不再以本办法处理。

  此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最终解释权归全球中医药论坛所有。

另附:最近网站后台在处理,暂时偶有打不开是正常的,过些天可能还要停掉整个服务几天,一般情况下,过一会儿刷新一下(按键盘最上面一排的F5键,也行)就可以了!感谢各位的支持!

                                                                        全球中医药管理委员会   
                                                                                                                                         201457日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12:24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6-30 02:37
我说这个话题绕吧?这么多帖子楼主认可了哪一个?
      最关键的是这个主题的标题立论是不是准确: ...

看来中和极致 先生还没能弄明白,中医的病概念与西医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中医是由四诊形式以获知人体的病;而西医则不是如中医那样以四诊的形式来获知人体的病的.中医是以四诊形式感获人体,然后是用认识方法论来认识经由四诊形式的对人体的感知,建立起对人体的诊断.在这样的诊断上展开治疗的.而西医则不是以四诊形式了解人体的.而以解剖直视\徽观直视等的认识积累,再加上现代理化科技的参与而建立的对人体的认识的.所以两者对病的认识,是不在相同的层面上.分清与认识两者病的不同,才更有利于传承中医的本原,发挥中医的优势.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3:06
“之前有涉人身攻击者,当自查自纠,不再以本办法处理。”——立法法的“法不溯及既往”,5月7日之后这个论坛执行了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6-30 13:11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6-30 05:06
“之前有涉人身攻击者,当自查自纠,不再以本办法处理。”——立法法的“法不溯及既往”,5月7日之后这个论 ...


这个链接6、7楼人身攻击之帖更应该处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23467f43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3:14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6-30 13:11
这个链接6、7楼人身攻击之帖更应该处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069&ex ...

对之前屡次对人格侮辱的处理不处理呢?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3:1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6-30 13:11
这个链接6、7楼人身攻击之帖更应该处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069&ex ...

处理是可以的,但是有个问题,即还要不要因果的前后呢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6-30 13:32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6-30 05:15
处理是可以的,但是有个问题,即还要不要因果的前后呢

我已取证在上,你为什么不举?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3:37
不是不举证,而是有人对你袒护而已,4天前,“鸿声在“争鸣”版块之“   如何辨别混在中医队伍里的“伪中医”8楼说”杨鹏举说“凡是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施针的医师是中医骗子。””难道没有举证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6-30 14:00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6-30 05:37
不是不举证,而是有人对你袒护而已,4天前,“鸿声在“争鸣”版块之“   如何辨别混在中医队伍里的“伪中医 ...

这怎么是人身攻击呢?反而是你先攻击我是”伪中医“,而我正是”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施针的医师“你说我这样”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施针的医师“是伪中医,那么就等于你说“凡是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施针的医师是中医骗子。”你还想举吗?你想举还是不举,由你自己决定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4:53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6-30 15:01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6-30 14:00
这怎么是人身攻击呢?反而是你先攻击我是”伪中医“,而我正是”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 ...


你这种造谣、污蔑行为,不是道德品质有问题是什么?我说你是骗子中医,不是没有根据的。你那么好,这么好,你为什么被很多网站赶跑?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4-6-30 15:04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6-30 14:00
这怎么是人身攻击呢?反而是你先攻击我是”伪中医“,而我正是”在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遣方用 ...

你对我用“先”是不合适的,你看看上边“小杏杏”是谁说的?这“小杏杏”起码在这个帖子了是“先”。你怎么用“先'字之前,不问问贾先生呢?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6-30 17:0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6-29 23:34
明显一个二吊子,你还问。

谢谢并接受administrator先生的提醒。辩解一句,二吊子是东北方言,中性词,是不靠谱的意思。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18:07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6-30 10:0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30 02:15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病或者疾病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公认的定义。这是第一个问题 ...


或者说,中医是经由四诊而生的病名,西医则不是经由四诊而生的病名。中医是用认识方法论而识证即识病,中医的病即中医的证;西医不是由此,而是靠宠观、徽观直视、理化科学的参与、有明确病因形态等而识病。所以两者关于病的认识,不是在相同层次上。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6-30 18:36
《伤寒杂病论》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从伤寒论的目录来看,也是先辨病而后辨证的。这就是说古人并不是只辨证而不辨病,尽管在不知病的情况下,也可以因证而施治,但那是无柰之举。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6-30 20:49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2 12:31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6-30 10:36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六气主客第三伤寒例第四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好呀,这不表明,中医的病是证么?
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里的"太阳病"是指明病发生在表的地方."太阳"是表的地方.在此发的病有几种脉证的表达,针对不同脉证,分别有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应对.所以,中医的病,是四诊脉证形式的证的病.是根据人体所反应出来的脉证形式而诊断.不是西医形式的病.
作者: 杏园春    时间: 2014-7-2 19:50
gonmai 发表于 2014-6-30 18:07
或者说,中医是经由四诊而生的病名,西医则不是经由四诊而生的病名。中医是用认识方法论而识证即识病, ...

已故名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 “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如结核病、钩虫病之类;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但却是比较局限的。中医的病,或以病因的性质而命名,如伤风、伤暑之类;或以突出的症状而命名,如腹泻、吐血之类;或以病机的所在而命名,如肝气不舒、胃气不和之类,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因此,中西医的病名是对不起来的,例如中西医都有伤寒病,都有痢疾病,都有虐疾病,但两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任应秋著:《任应秋论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2 20:45
杏园春 发表于 2014-7-2 11:50
已故名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 “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 ...

这样的理解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是确切的。是两者的病义不在相同的层面上。中医的病即中医四诊形式的证,基本的是属病理生理学诊断(福建中医研究院林求诚);西医的病是病因即病原体-发病-临表现-归转等的全过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2 22:2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尽管六病有时也称之为六证,那只是在六病范围内的简单比较而言的。例如,太阳病中就包括了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阳明病又包括了阳明外证、里证,其中的里证又包括三承气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等,后人又加上增液承气汤证、、、因此,确切地说,六病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六证。
再有,尽管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有一定的区别,但不能因此说中医学是证的医学而不是病的医学。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3 00:07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5 15:10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7-2 14:2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 ...


请看看中医的汤药方是立于中医的证呢还立于病即西医的病.即便对西医的病,于中医也都是回归到中医的辩证中求.
也不否认,众多的人没有能厘清中医与西医间在病的含义的本质差异,糊里糊涂的把两者的病义等同.如此,在以西医价值形式研发中医,把对中医的研究引入到死胡同.
如对中药的研究,不是按中医的理念实施,而是按西医的理念进行.对某中药进行成分析,然后是抗菌抗毒效应,最后才是对人体的影响.如此的这些,都不是中医中药的理念.
中药的中医理念的药理是以尝定味感觉定性.中药是以其对人的影响结果而定的.如你能使我发生口渴、壮热的你的药性就是温性、热性...

所以,厘清并认识到中西医两者在病义的差异,大重要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7-3 20:14
gonmai 发表于 2014-7-2 20:07
请看看中医的汤药方是立于中医的证呢还立于病即西医的病.即便对西医的病,于中医也都是回归到中医的辩让中 ...

所以,厘清并认识到中西医两者在病义的差异,大重要了.
————————————————————
说得好!应该如此。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9 03:2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8 19:31 编辑

变味了的中医,或西化了的中医,是从何开始的?就是不知四诊致中医的证;更不知四诊必致中医的证而不是西医的病而始起。
中医的治证,并不是等于西医的治病。
经典中医理论都是关于中医证的诊疗而不是西医意义的病的诊疗。
不能把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混为一谈。
然而,民间所传的验方,则是治病的验方,是脱离了中医的理论形式的。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9 09:28
当然,探索与总结中药治西医病,或中药的抗菌、抗毒效应,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只是而且只能是西医形式的对中药的探索,然而此决不是对中医本原的解读,更不是对中医本原的传承。这点必须明确与清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9 15:25
        结论:不能把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混为一谈。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9 17:5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9 07:25
结论:不能把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混为一谈。

是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0 15:48

以下内容引之《中西医融合观》上篇
         (三)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1.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金匮要略》中的病有的是一组症状,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呕吐哕下利病等;有的是病名,如水气病、奔豚气病等;有的是病名加症状。温病学中也没有对病作出定义,风温、春温、湿温、暑湿、秋燥、暑温、伏暑均未冠以病名。据初步统计,中医学大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许多病名没有完全与临床症状分开,在症状与病名之间有较多的交叉与重叠。中医学对病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命名规则及分类系统。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方由固定的药物、药量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①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②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③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④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⑤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方、证统一是《伤寒论》中的证最突出的特点。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曰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0 15:51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外感热病:外感热病指的是外邪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的功能紊乱和/或形体异常。包括伤寒与温病。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待续)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7-10 18:44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7-10 13:5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0 07:51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 ...


老伙计,你真不错!如此详实又有深度,并又能概全多方面认识的综述,不易!服了,并谢谢 !
对中医证的认识,如“证本质是病理状态”的认识实属不易!实际是在无数次的撞了南墙后才得以省悟的认识.
伤寒论是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存在形式的基石.众多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的学术认识,在渐趋一致.但就总体上,一些重要且是重大的关键点却或被忽视或没能认识到.如伤寒论中所呈现的阴-阳,表-里这样的立体性形态形式,却是被忽视或忽略了.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脉态形式的与这些立体形态概念间的关联性等.如果对这两个关键点没给予重视,并没有给予追寻,中医理论的学术本质必永远处于蒙蒙不明的无可奈何的境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1 06:19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
    病的概念:至今西医对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是一个很难定义而且争议很大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感染病的定义很明确,是由病原体(病毒、医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症状、体征概念:症状是指患者自觉感到的异常,体征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得到的比较客观的异常表现。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 16:26
      
       3.证态概念
      当把感染病看作一个系统时,疾病过程是由相连续的病理状态组成的,或者说,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疾病过程。实际上,当医生接触病人时,首先感知的是一组症状与体征,即病人所处的病理状态,是感染病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疾病的全部或者疾病的全部过程。中医根据这一组症状与体征的提示,结合脉象、舌象、病史等资料,得出“证”的判断;西医根据这一组症状与体征的提示,结合病史、各种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得出“病理状态”的判断。此时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同的、同效的,因为病人就诊时只可能有一种病理变化,此时出现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各种实验室检查是这一病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状态可以有许多变量,病理状态也有许多变量如各种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都是病理状态的变量,而判定某一状态只需要少数变量即可,能够判定某个状态的那些少数变量称为“状态变量”,所以,“证的状态变量”就是证的诊断标准,病理状态的诊断标准就是“病理状态的状态变量”,证态的诊断标准就是“证的状态变量”与“病理状态的状态变量”之融合。
    “证”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和体征组合,是某一特定病理状态的反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系统内状态的运动就称为“过程”,所以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在中医临床上就是证的动态变化过程。疾病是一个系统,在一个疾病中可以分为几个病理过程,每一个病理过程都由许多病理状态组成。某些病理状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理过程和疾病中,如感染性休克可以发生在细菌性肺炎,也可以发生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中。所以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组合,又具有动态变化的性质。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态与证态之间是连续的,证态与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
    证本质:又称证实质。这是中西医结合学派的一个概念,传统中医的概念中没有证本质的概念,西医中也没有这个概念。实际上辨证施治只是传统中医中诊断方法的一种方法,还有辨因施治、辨病施治,根据症状施治等方法。50年代初任应秋提出: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得到众多中医专家的赞许,中西医结合学派开始了对证本质的研究。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证本质研究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有两点:①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与近代西医之间,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所以证不可能用西医的概念表述。②突破口没有选择《伤寒论》中的证本质,而选择了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中的证本质。不可通约性的问题本书有专题叙述,这里着重比较《伤寒论》与“藏象学说”的不同。藏象学说的原基概念“藏象”以及基本理论框架在《内经》已经形成,但是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散在《内经》的各个章节中,后世各个朝代的著名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整理,直至明代末年(1644年明朝灭亡)张景岳(约公元1563~1640年)在其著作《类经》中列藏象专篇,藏象学说才趋完善,此后才有比较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此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遍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在原著中已经确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理论框架,《伤寒论》原著始终没有变化,《伤寒论》中的证是“证概念”的源头,证本质的研究应当以《伤寒论》为突破口,应当研究大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腑实证、柴胡汤证……的证本质。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选择了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本质,如阴证、阳证、实证、虚证……,肾阳虚证、心气虚证……的证本质,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与《伤寒论》中的证的含义大不相同。失败乃成功之母,40多年的教训终于使大家取得了共识: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而证态概念是我们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产生的。证态概念为病理状态这一现代医学概念规定了定义,也为病理过程与疾病的现代医学定义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现代科学语言如系统论的术语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按照系统分类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些原基概念将成为创立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必然结局。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9-23 11:05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10-3 15:1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2 08:26
3.证态概念
      当把感染病看作一个系统时,疾病过程是由相连续的病理状态组成的,或者 ...


首先,先生确实知识广博.

先生确认病理状态与中医证关联是对的.
先生所说的"系统"所应指的实体是"内环境"和关联"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病理状变量过程,和病状态变量过程的阶段,是在内环境下的人体细胞由正常转入损害进程过程和过程中阶段的病理变化的反映,是产生和因应中医证的客观本原.
中医证,是因人体的内环境、内稳态,和内环境下的人体细胞的病理变化过程和过程中的阶段而生。
中医证是“人体的病理学诊断”、“中医是状态医学”等,正是人体细胞病理学存在的反映、表达。人的意识总是在接受着客观存在的劫持而产生。


先生,"系统论"是人为的主观给定的概念.看来是没有正伪性的价值的.不能要求客观去适应这样的人为设定的概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23 16:59
     中医证是“人体的病理学诊断”、“中医是状态医学”等,正是人体细胞病理学存在的反晨、表达。人的意识总是在接受着客观存在的劫持而产生。

    先生,"系统论"是人为的主观给定的概念.看来是没有正伪性的价值的.不能要求客观去适应这样的人为设定的概念.
=================================================
        回复:谢谢先生关注,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1  {中医证……,正是人体细胞病理学存在的反晨、表达。}值得商榷。无论中医的证,还是西医的病理状态,都不完全是细胞病理学的反应、表达。任何疾病都是整个机体功能异常的结果,任何局部病变,包括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都要通过全身功能的异常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临床上常常说的:局部表现与全身表现。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正常,也会产生许多疾病,因为,一个完整的机体除了细胞之外还有许多结构、物质;况且,一个完整的人,其功能更不是细胞功能的组合,而是细胞、内环境、外环境通过机体的调控作用共同完成的机能活动。我们不能够把人体理解为由细胞组成的!

    2    【"系统论"是人为的主观给定的概念.看来是没有正伪性的价值的.不能要求客观去适应这样的人为设定的概念.】
     系统论也是来自于实践的认知体系,不是人为的、纯主观给定的概念。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11-18 18:59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11-18 11:0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23 08:59
中医证是“人体的病理学诊断”、“中医是状态医学”等,正是人体细胞病理学存在的反晨、表达。人的意 ...


1。---李先生:“无论中医的证,还是西医的病理状态,都不完全是细胞病理学的反应、表达。”
我所说的中医的证,主要的是指八纲的证。
我所说的中医的证的诊断,在因应着西医的病时的(人体)细胞病理学形态。关于中医的证,即中医的“病”,于西医而言,是病理生理学诊断。关于这一认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也有了众多的人认识到或感觉到。虽然他们没能明确到细胞形态与细胞功能的病理学上,但总体上都感觉到了与“状态”相关。
李先生:“任何疾病都是整个机体功能异常的结果,任何局部病变,包括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都要通过全身功能的异常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临床上常常说的:局部表现与全身表现”。先生上说,基本是对的。但结构的改变,也可致病。
3。我没有说,西医病即所有病都在关联体内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但相当的一部份病在关联着人体内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这类病,在与中医证相关联。
4。人体细胞外的支持细胞物质,还有内环境等,是维细胞物质。细胞结构与功能,与多数病的关联性则是更为主要。
5。李先生:“我们不能够把人体理解为由细胞组成的”,??!,难道是由非细胞物质组成?
6。问李先生,内环境能关联人体所有细胞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