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9 07:33
标题: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6-8 23: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2006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以下连载是出版前的原稿,与正式出版物有差别,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请批评指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9 07:4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6-8 23:42 编辑

        目录: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一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一重感冒证态
二、太阳表虚一感冒证态
三、风温卫分一前驱期证态
四、暑湿表寒一感冒证态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六、秋燥卫分一感冒证态
七、风寒表郁一不典型感冒证态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一气管炎证态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一重感冒证态
十、表热下迫大肠一胃肠型感冒证态
十一、燥热犯清窍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一老年感冒证态
第二章 气分、阳明、少阳一典型期证态
一、气分一Sepsis综合征
(一)热入气分一SIRS证态
(二)暑热伤气一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三)热毒炽盛一败血症证态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一菌血症证态
(五)热扰胸膈一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六)上焦气热烁津一早期败血症证态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
(一)风热壅肺一急性肺炎证态
(二)燥热伤肺一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三)暑伤肺络一咳血、鼻衄证态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二)湿温一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三)黄疸综合征
四、急腹症综合征
(一)结胸一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三)少阳一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四)蓄血综合征
五、风湿综合征
(一)少阴阳虚寒湿一类风湿证态
(二)血虚寒厥一重症类风湿证态
(三)风湿相搏一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四)湿热郁于经络一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五)心阴心阳两虚一心肌炎证态
六、水电解质紊乱一阳虚、亡阳综合征
(一)膀胱蓄水一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二)心阳损伤一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三)脾胃阳气损伤一冒肠功能障碍证态
(四)少阴阳虚水泛一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五)津气欲脱一感染性休克证态
(六)寒厥四逆一低容量休克证态
七、邪扰心包一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卫、表一感冒证态
(二)气分一典型期证态
第三章 营血分一MO[)S证态
一、热灼营阴一早期M()DS证态
二、热人心包一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三、热盛迫血一DIC证态
四、血热动风一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五、气营(血)两燔证一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第四章 余热未净、阴虚一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一、少阴阴虚火旺一疲劳综合征证态
二、邪留阴分一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三、热耗真阴一异常消耗证态
四、阴虚风动一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五、太阴虚寒一营养不良证态
六、少阴阴虚停水一泌尿系感染证态
七、余热未净一恢复期证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9 15:35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证态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皮肤粘膜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表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包括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
     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和某些肿瘤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异常,同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改变。由于应答往往出现于感染或创伤的几小时或几天之后,故称为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包括肝脏合成许多在健康时见不到的蛋白质,其中以c-反应蛋白为标志,可作为疾病的指标。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血沉加快的原因。与此相反,肝脏合成蛋白质却减少。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可导致消瘦。常见嗜睡、白细胞升高、血清锌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上升,这些改变大部分是由致热源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由于发热和急性期改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除心脑血管病和易发生痉厥患儿外,发热在40 ℃以下时一般不使用解热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这就是《伤寒论》中六、七日愈、十二日愈的病理学基础。六、七日愈、十二日愈都是大约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以7、14为周期(如西医伤寒病的分期),《伤寒论》以6、12为周期,这是由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世记以7天为一个周期,《伤寒论》以六经为一个周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急性期重要反应之一,对中度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除非发热过高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外,解热可与病因治疗同时进行。在病因未明时,特别是发热早期(发热前3日),西医一般使用对症治疗,此时中医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改善症状,而且副作用少,对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尚未明确时,也可应用,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轻症尚有治愈之效。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6-9 21:5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9 15:35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证态


李先生说,卫分、太阳表证-前驱期证态。
————————————————————————————
     我用你的话反问你:你凭什么说太阳表证就是感冒前驱期,有何根据?在显微镜底下看见病毒了吗?中医四诊也不用显微镜啊!进行细胞切片了吗?如果没有这些证明,就是靠蒙啊?
     现在用你的话,反问你最合适。
     哈哈!看你这个矛盾人,能编出什么花花样来回答你的巨大漏洞。
     我本不想说这些,但一看到你的发文,全部都是你自己否定的内容。只好提醒你。
     有句话叫做,钻头不顾尾巴,你的尾巴露那么长,你怎么不照照自己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0 06:35
       先生拿不出先天之精的细胞学证据,我可以拿出太阳表证的病毒学证据!
    不信,先生可以接着向下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0 06:41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证,伤寒证,太阳表实证,伤寒表实证,表实证,麻黄证,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紧。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风寒表实证其病邪是风寒,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于宣降。应当与风寒表虚证、温邪侵袭肺卫证、温病卫分证相鉴别。西医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临床表现大致一样,治疗方法一样,根据多年来诊治经验与理论分析,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为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身体强壮、高热无汗的年轻人。其禁忌症在《伤寒论》中已经论述。
     源于《伤寒论》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说  本条所列的临床表现与重感冒完全一致,它与表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无汗、脉浮紧。
【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
【鉴别诊断】
      (1)与温病卫分-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不仅对中医是困难,而且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明确诊断有困难,可以按照温病卫分证辨证施治,不宜使用麻黄汤。一般的说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是由病毒引起的,白细胞会低于正常,病人不出汗,有明显的寒象如畏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脉浮紧等。卫分-前驱期证态以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白细胞或高或低,一般表现为热象,如恶寒不明显或者短暂恶寒即发高热,咽痛、痰黄,口微渴,脉浮数。另外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很重要,当时、当地有什么传染病流行,应当首先考虑正在流行的传染病。
       (2)与太阳表虚-感冒证态鉴别:太阳表虚-感冒证态临床表现一般比较轻,体温在38℃左右,出汗,脉浮缓;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临床表现比较重,体温在39℃以上,不出汗,脉浮紧。
感冒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七天,病情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第二、三天,在病情的高峰期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治疗,只要适应症及用药方法掌握正确,24小时内体温应当下降。在桂枝汤中有“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24小时内可以连续服二到三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与现代医学也是相符的,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可能都作病原体检查,有些病原体检查需要一周或一周以上才能出结果,在传染病(流感除外)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发热的病人一般不用发汗方剂,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决定观察的时间。所以时间概念必须有,但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不同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其前驱期又不同,因此时间概念又不是绝对的。在《伤寒论》中,在时日之后都要讲述当时的临床表现,以是否出现各器官系统的特异性征候(少阳证、阳明证、气分证),所以,发病时间与临床表现的紧密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高热及全身酸痛严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物,但应防止出汗过多而致虚脱(与麻黄汤的禁忌症一致)。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可以加减适应症比较广泛,不象麻黄汤的适应症那么严格。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0 16:37
      [还得用你的话反击你:太阳表证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你敢说张仲景见过病毒吗?这是不是自欺人呢?谁信呢?哈哈!我让你瞎捣乱。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发表于 7 小时前 IP:61.167.27.234 ]
      回复:
    张仲景不认识病毒,也没有见过病毒,但是他与病毒打过仗,而且战胜了许多病毒。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1 06:16
       《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加减:(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1 15:58
点评 王锡民 我还得用你的逻辑质疑你:病毒是外国人于1898年才发现的。张仲景是1800年前的人。你说张仲景与病毒打过仗,请拿出证据来?莫非是你是张仲景之前就发现了病毒。  发表于 昨天 10:38 IP:113.7.39.193
. 王锡民 用你的话说,是不是你用显微镜看见张仲景战胜许多病毒了?接着臆想,接着忽悠。  发表于 昨天 10:22 IP:113.7.39.193 .
     
      回复:
    “病毒是外国人于1898年才发现的”,病毒可不是在1898年以后才存在的!
    由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等引起的流感与普通感冒也不是在1898年之后才存在的疾病,这些疾病(感染病)在张仲景之前就已经存在若干万年了!人类与感染病的斗争至少也有万年以上的历史吧!
    显微镜只是把隐象的细菌变成了显象的细菌,显微镜只是人类眼睛的延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1 16:0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6-11 08:09 编辑

        欢迎继续发难。谢谢。我一定逐一回答,直至先生没有疑问或者我回答不上来。
        欢迎大家批评,谢谢。

作者: 陳視單    时间: 2014-6-12 10: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10 16:37
[还得用你的话反击你:太阳表证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你敢说张仲景见过病毒吗?这是不是自欺人呢?谁 ...

这个不用争了的。每个时代都有微观的局限性,或者说表达不一样而已。萬病風為始。看不到病毒并不代表沒有。但中醫也不需要去看什麼病毒,因為中醫以氣感之,調勻氣運就可以了。不是說有病毒就生病了的。主要還是看人體之內實,病安從來?爭了病毒有與無,對中醫治療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是理論上的一個認識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2 15:1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6-12 07:20 编辑

    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介、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各9克,川芎、羌活、独活各6克,枳壳、甘草各5克,生姜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作用】
(1)解热: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给动物灌胃后3小时,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各剂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镇痛: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汤剂、丸剂作用稍差,袋泡剂作用最强。
(3)抗病毒: 荆防败毒散水煎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殖。
(4)抗炎:荆芥、防风两药单用及合用,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家兔肠肌收缩和抑制小鼠因醋酸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两药合用比单用的作用强,尤其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更好。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3 06:3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6-12 22:38 编辑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 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
     附2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葛根汤证        
      【证态概念】葛根汤证包括: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及太阳表实项强证
    源于《伤寒论》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其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葛根汤药理作用
(1)抑制病原微生物: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实验表明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具有抗病毒效果,提示葛根汤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于致病性细菌,葛根汤大多数组成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方水提取液对唾液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唾液酸酶是流感病毒及其他多种细菌所具有的一种受体破坏酶,在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葛根汤静脉注射对麻醉狗的血压、心率、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维持时间在1小时以上。葛根汤按5g~10g/kg给药,可使异常升高的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20%以上,结果证实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实验证明葛根汤具有抗凝血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并可显著对抗血栓形成。
(4)抗变态反应:本方对 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分析研究与 大枣含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cAMP)样物质有关。此外,本方各组成药物桂枝、甘草、芍药、麻黄、大枣等也均能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如大枣、甘草能抑制过敏性抗体的形成,桂枝能抑制嗜异性抗体反应中补体的下降,麻黄则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甘草芍药等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显然,葛根汤上述组成药物的这些作用,也都有利于本方抗过敏效果的产生。
(5)免疫调节:葛根汤 提取物连续给药能使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细胞性免疫反应性恢复,而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小鼠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方尚能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而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同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细胞性免疫施以影响,即葛根汤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与细胞性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
(6)抗炎: 葛根汤的抗炎作用不单是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继发的多发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该类病症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以抗炎作用及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为中心,对本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服药的大鼠,其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容积有减少倾向,提示本方具有抗炎作用;从与其剂量有依赖关系的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作用可见,本方对多种平滑肌具有收缩抑制作用。再者,离体心脏方试验显示,本方有减少心搏次数的倾向,但心收缩力明显增强,提示其有强心作用。
(7)解热:本方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曰本学者对10例患者分别投与葛根汤、麻黄汤和桂枝汤,并于服药后5、10、15、20、30分钟以医用热像仪观察其项背部温度变化。结果葛根汤组投药后5~20分钟皮肤温度逐渐上升,30分钟时有下降趋势;麻黄汤投药10分钟后开始出汗,热象图皮肤温度下降;桂枝汤组服药后皮肤温度上升,未见汗出,且至测试结束时皮肤温度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三方虽同为发汗退热之剂,但亦存在差别。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4 07:38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中风证、中风证、太阳表虚证、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证、伤风证
     【临床表现】头痛,发热恶风寒,汗出。包括服药后出汗或自动出汗,患者仍然头痛、发热。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缓。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本证的病邪是风寒,风寒外袭于表,导致营卫不和,以发热恶寒,汗出为主要特征的证候。与太阳风寒表实证相比,本证临床表现比较轻,而且出过汗。西医认为本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轻型患者。桂枝汤也是《温病条辩》的第一方,说明温病与伤寒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明确的分界线。
       源于《伤寒论》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脉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劈十二枚.
        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  太 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解说: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阴道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①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②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③一剂药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④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三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⑤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无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介质紊乱。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介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淋漓,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以出汗、临床表现比较轻为本证的特点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本证态是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的轻型,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无汗,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重,而本证汗出,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轻。
(2)感冒应当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温病卫分证)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
【治疗】
(1)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其病情比较轻,而且出过汗的患者。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     
    桂枝汤(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5 16:19
       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药理研究: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
     ①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以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对于正常大鼠体温,桂枝汤也有降低作用;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注射桂枝汤30分钟内,可以使高热家兔的肛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另一方面,桂枝汤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桂枝汤能够对抗蛙皮素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颇多,在发热的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醯胆碱的作用。对于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PGE2和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抑制致冷神经递质蛙皮素与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从而发挥其升体温的作用。
      ②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明显改善由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抑制状态,又能拮抗由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使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趋于正常。本方对正常动物却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桂枝汤主要影响受抑制或者偏亢进的功能状态。桂枝汤这一双向调节作用与口服阿托品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作用相类似,提示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有关。进一步研究证明,桂枝汤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血液和胃肠局部组织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而发挥作用。桂枝汤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亢进或抑制的过程中,分别使之趋于正常的同时,亦对下丘脑、血浆和空肠组织中过低、过高的SP、VIP、SS含量分别使之趋于正常,这些可能是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③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可以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力及吞噬指数,而且吞噬细胞活动能力随服药次数及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还可增加抗体及提前产生抗体。对正常小鼠则无上述作用。通过玫瑰花环形成细胞(RFC)和空斑形成细胞(PFC)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效能。动物实验还证明:本方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小鼠脾细胞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抑制IL-2的产生是本方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方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多种途径。总之,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给药过程和不同的免疫指标所不同,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免疫功能已呈抑制的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T细胞百分率,使之恢复正常;对免疫功能已增强的左旋米唑处理小鼠,则可降低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使之接近和恢复到正常水平。
      ④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能够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提示:本方对大鼠血压具有冒险双向调节作用。
     ⑤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足(拓)部的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散热。以阿托品和安痛定肌注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制和汗腺分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分别能够增加和抑制汗腺的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桂枝汤能够发汗也能够止汗,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2)抗炎作用;桂枝汤煎剂可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合剂的强度优于分煎。本方能够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给药1小时后即显效,维持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
     (3)镇痛、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脘腹疼痛的发生,与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醯)胆碱、5-HT、P物质、钠、钾、钙的浓度的升高有关,而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诸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阈值,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还有实验表明,桂枝汤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作用,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显示明显的镇静作用。
     (4)抑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对幽门螺旋菌(HP)和幽门弯曲菌(CP)、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杀伤和消除HP和CP,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作用。桂枝汤煎剂能够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
     (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实验证明本方无平喘作用;
     (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       
     (7)抗过敏。
    桂枝汤以上诸多药理作用,基本上解释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附1  太阳表虚肺气不利-哮喘复发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6 15:17

      附1  太阳表虚肺气不利-哮喘复发证态       
    《伤寒论》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论》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去皮,二两、炙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名词解释】
    喘家:平时有气喘病的病人。相当于现代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
      解说:病人原来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感冒后引起喘症发作,与桂枝汤治疗感冒时,在桂枝汤中加入厚朴、杏仁,治疗效果颇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杏仁中含的苦杏仁甙具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厚朴具有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作用,可以改善支气管阻塞的状况。
      附2  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兼经气不舒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干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黄酮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给,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
       附3  太阳经气不舒-感冒证态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及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共同处是有“项背强几几”这个症状,不同处是葛根汤证无汗,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所以本证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表现时,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葛根汤。(参考葛根汤证)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7 06:39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风热犯卫证,风热袭肺卫证,风温邪袭肺卫证,风温邪在表证,风温客在表证,风热犯肺证。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风温病出起,风热病邪侵入肺卫,以致卫气被郁,肺失宣降引起的证候。本证的病因是风温,性质与风寒不同,其病机与风寒相似。
      上呼吸道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变部位大多仅限于呼吸道粘膜层。可以是细菌感染也可以是病毒感染,而且在临床上不易鉴别。
      本证态好发季节是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呼吸道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中医特别强调风寒与风温的鉴别,这是因为发汗法只能用于风寒(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发汗法是温病的禁忌症。风温病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
      本证态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与带状疱疹的前驱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白喉、血吸虫病的前驱期,急性扁桃体炎轻型,急性咽炎,急性肺炎的早期及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的前驱期、轻型等。以上病理状态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发汗解热药的禁忌症,也是麻黄汤的禁忌症。所以本证态是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态,对于温病与伤寒的鉴别具有分水岭的作用,是温病学说对伤寒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即使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辛凉解表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本证态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风温侵袭肺卫证与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病理状态不能融合,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不可能实现。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条文: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条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可以看出三方的区别在于:桂枝汤的适应症主要是感冒,如果服用桂枝汤后病情没有本质变化,这时就是银翘散的适应症,说明病人不是感冒,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桂枝汤与银翘散的区别在于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说明二方都可以治疗感冒。所以银翘散的适应症有两方面:一是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桑菊饮的适应症比较轻,体温不升高,轻微咳嗽为主。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
     (3)怀疑为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者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感冒证态  风寒表证与风温病卫分证二者均为表证,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发病季节(冬春季)基本相同,单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西医可以结合流行病学、化验及病原学诊断,如果能够确诊为普通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者,属于风寒表实-感冒证态,如果不能确诊为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均可按照温病卫分证治疗。
    (2)温燥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3)湿遏卫阳证(参考相应证态)
    (4)暑热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治疗】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
     组成:连翘9克、 二花9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3克、 甘草6克、 荆芥6克、牛蒡子9克。
      附方:银翘汤
     组成:二花15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甘草3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银翘散药理研究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8 08:02

        银翘散药理研究
(1)解热作用:本方对动物由多种致热剂引起的实验性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实验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而且其作用原理不全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
(2)抗炎作用:本方对组胺、前列腺素E2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以对组胺所致者作用为强。然而对二甲苯、醋酸及5-羟色胺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则无抑制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上述结果提示银翘散具有作用较强且起效迅速的抗炎作用。
(3)镇痛作用:用热板发观察本方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本方片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的潜伏时间,这样维持1小时,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报告不一。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作用,可明显减少体内感染病毒小鼠的死亡率,但灌胃给药则无上述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方的各种制剂给小鼠口服,均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液中惰性炭核的吞噬廓清,但对肝糖原激活的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天花粉所致的小鼠、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袋泡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减轻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及降低过敏性休克动物的死亡数。
(6)实验表明,银翘散能显著抑制小鼠因新斯的明诱致的肠蠕动亢进,根据药效动力学参数与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相比,银翘散起效则较快;银翘散与桑菊饮的主要参数比较接近,而与辛温解表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则差异较大。
     桑菊饮
    组成:桑叶6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苇根6克。
        四、暑湿表寒-夏秋季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19 06:47
四、暑湿表寒-夏秋季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 暑湿兼寒证,暑兼寒湿证,暑湿为寒邪所遏证,寒湿困表暑热内蕴证,暑天感冒证,暑湿在表证,暑湿兼外寒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行拘急,脘痞,心烦,舌质红,苔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为暑温病之兼证,乃因下月先感暑湿之邪,复因起居不慎,贪凉饮冷,寒邪外侵,暑湿为寒邪所遏而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及临床表现本证为夏秋季节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
    条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注:(1)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
     (2)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条文: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盛夏季节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治疗】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需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
    药理作用
    (1)解热:家兔体温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家兔灌胃新加香需饮,对体温无影响;新加香需饮对家兔白细胞致热源(LP)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新加香需饮分煎合剂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作用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2)镇痛:热板法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在给药后不同时刻对小鼠痛阈均有一定的延长作用。
    (3)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提示新加香需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0 06:35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湿遏卫阳证,湿温邪遏卫气证,湿热郁阻表里同病证,湿温在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的特点是:始恶寒,后发热,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或午后热相较显,四肢发凉;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与伤寒病的初期(前驱期,二次菌血症的前期,病程的第一周)一致。
    【证态概念】        
    本证见于湿温病初起,乃因夏秋之交,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内蕴,复感外界湿热病邪,内外合邪而病;湿热之邪郁遏卫气,卫气同病所表现的证候。
      湿温是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的病原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即细胞免疫起主要防御作用的病原体,包括:①细胞内感染原体有:布鲁菌属、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属、肺炎军团菌、沙门菌属、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新型隐球菌、夹膜组织胞浆菌、利什曼原虫、衣原体、立克次体等;②细胞外感染病原体有: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血吸虫等。 其中大部分病原体在体外对被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敏感。以上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湿温范畴。这些疾病的前驱期、初期均属 湿热郁遏卫气-前驱期证态,包括消化系统感染病的前驱期、初期及轻型,夏秋季节感冒,胃肠型感冒等。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
     条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伤寒病的初期
(3)其它感染病过程中,病原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未被消灭,形成二次病原体血症者。
     【治疗】
(1)按照西医病原体诊断程序进行病原体诊断,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抗病原体治疗。
(2)由于本证态涉及西医的多个传染病,也涉及中医的许多不同证,因此本证态还可以分为许多次级证态,以适应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的前驱期。中药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正气口服液(丸)、三仁汤等。以上三方适宜于不同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或初期,临诊时还要区分。
     藿朴夏苓汤: 藿香、 半夏、赤苓、 杏仁、生薏苡仁、百蔻仁、猪苓、 泽泻、 淡豆豉、厚朴;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百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藿香正气口服液有丸、散、水等制剂
     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霍香正气水的药理作用
(1)解痉:主要表现为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拟胆碱药所引起的肠痉挛;能够明显抑制拟胆碱药引起的狗及兔在体肠痉挛。能够抑制离体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又能够对抗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所以对肠管平滑肌尚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水剂与胶囊均有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相似。
(3)实验表明本方对在体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有抑制作用。
(4)实验证明本方具有镇吐作用。
(5)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实验提示藿香正气丸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伤的肠断修复。本方口服液作用后的肥大细胞,其特异性脱颗粒倾向明显降低,说明本方对(1)型变态反应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7)抑菌:本方对藤黄八叠球菌等8种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并对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皮炎芽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柠檬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1 09:07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外感温燥证,温燥,邪在肺卫证,秋燥,温燥肺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舌尖边红,苔白薄而干。脉浮数而右大。或见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咯粘痰,咽喉干痛,唇燥,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尿少而黄。
    【证态概念】   
    中医认为: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以肺受损为病变中心,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叶天士所谓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温,肺先受病。造成此证的病因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临床表现为:在一般感冒症状的基础上,伴有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表现为发热,有点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     
      西医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其中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中发生于秋季的感冒以及由感冒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都属于秋燥范畴。本证态仅指秋季感冒(温燥)且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另有凉燥引起的感冒,临床表现与温燥不同,用杏苏散治疗。
      源于《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秋季感冒
      【治疗】 桑杏汤
      组成: 桑叶一钱3克、 杏仁一钱五分4.5克、 沙参二钱6克、 象贝一钱3克、 香豉一钱 3克、栀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秋季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2 06:01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邪郁证,太阳经证,太阳病表郁轻证,太阳邪郁兼里热轻证,表郁生热轻证,表郁不解证,表郁内热证,表寒里热轻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呈阵发性,无汗或汗出极少,头痛,面赤,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身痒,小便清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中医的三个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源于《伤寒论》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略)
    解说: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25  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二汤所取相合即本方。
     解说: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因为未按照服药方法的要求去作,以至大汗淋漓,而病不除,如果脉象洪大,病情没有好转,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服桂枝汤;如果恶寒发热好象疟疾一样,一日发作两次,还需要发汗治疗。因为出了大汗之后不宜再大量发汗,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该方的发汗作用比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说: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其病机是: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也微。本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与大青龙汤的病机相似,大青龙汤为解表清里之重剂,它们都是介于表里之间的过渡证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风寒刺激引起的寻麻疹多表现为皮肤搔痒,丘疹状如蚕豆大,渐至成片成块,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等,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治疗。
     23、25、27三条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可见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所以方与方之间也是可以叠加的,证、病机与方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证态”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辨证施治就是建立在这种“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的辩证法基础上的。
    以上三证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轻型感冒),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无论是《伤寒论》还是温病学著作中描述的证都是有限的,是人为划分的,而在临床中的证则是变化的,很少与书中描述的证完全相同,因此所有方剂都要经过加减,按照书中原方剂使用的很少,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只是举例而已,在临床实践中是变化无穷的。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轻型感冒
    【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3 10:01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外寒兼内饮证,外有表寒里有水饮证,太阳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咳嗽或兼喘息而痰多稀白,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滑。
    【证态概念】本证是指素有水饮内停之人,因感受外邪,以致风寒束缚于外,水饮内阻于肺,以发热恶寒、喘息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西医是指慢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源于《伤寒论》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解说:感冒后最常见的继发症是: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一大类疾病,可以是病毒性的,也可以是细菌性的,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咯痰、气喘、干呕。细菌性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痰为脓性,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痰的特点也不同。小青龙汤就是针对其共同的临床表现的,所以在临床上要进行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小青龙汤具有平喘止咳作用。全方及其大部分组成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显示不同程度的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具有促进其分泌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还具有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循环、降低体温等作用。现代小青龙汤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期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愈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说:伤寒,由于心下有水气,而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转为口渴的,这是寒饮已除,病情转向痊愈的表现。41条是对上条的补充,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这不是热盛津伤,而是水饮已去,胃阳得展的佳兆。临床上有些寒饮内蕴的患者,不仅不渴,甚至厌恶饮水,一旦口渴而喝水香甜,则标志湿除饮化,病情转向痊愈,这是历验不爽的事实。口渴是高血钠的表现,口不渴是水电解质平衡的表现,厌水是低血纳的表现。如果长期低血钠的病人经过治疗,低血钠状态得到纠正,病人就会由口不渴、厌水转变为口渴。因为口渴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都会有口渴的感觉,是人体需要水的警告;厌水是一种病理状态,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长时间的口不渴也是不正常的,也说明处于低血钠状态。低血钠状态容易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第三腔隙积水,所以“心下有水气”应当与胃、肺的慢性水肿样渗出性病变有关。
     如果把“心下”理解为: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理解为慢性炎性渗出物,“水气”为量少、稀薄、弥散、无形的渗出液;“寒饮、水饮”为有形渗出液;“痰湿”为粘稠的病理分泌物,这样就能和西医沟通。发汗、利尿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在中医应用发汗、利尿作为治疗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的一种方法,中、西医是可以相通的。西医认为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参与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在中医则是肾、脾、肺(含皮毛)参与水气、津液的调节。“心下有水气”指的是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的慢性炎性渗出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进行调节排出体外。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符合急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赤芍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10克、桂枝6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现代研究
    小青龙汤具有显著的药理效应,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就现有资料而言,目前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已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简要介绍如下。
    (1)平喘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能有效地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直接松弛平滑肌。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可促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进而促使cAMP水平升高,支气管平滑肌弛缓。其他动物实验也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2)抗过敏效应:实验结果证实,本方对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具有多环节的调节作用,抑制抗体生成和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介质作用和炎性反应等,由此表现出较强的抗过敏作用。
     (3)其他效应:小鼠致癌抑制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癌肿形成的作用;能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升高外周皮肤温度,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循环;促进红细胞糖酵解等作用。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25 08:16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太阳伤寒建内热证,表实兼里热证,风寒表实兼郁热证,表寒里热证,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大青龙证。太阳表寒里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烦躁不安,身肢疼痛,咽喉疼痛,口渴不欲多饮,胸满气促,小便黄短,舌淡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浮紧。
    【证态概念】本证可见于外感热病初起的表证阶段,或者因为表证失治、误治,外邪化热入里,是比麻黄汤证更严重的状态。本证的烦躁是因为高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重感冒、流行性感冒出现高热、无汗、烦躁是大青龙汤证。是麻黄汤证与里热白虎汤证的过渡型。
     源于《伤寒论》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劈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说: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太阳中风”应该是太阳病伤寒证。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不同在于,大青龙汤证有烦躁一症,因而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重麻黄用量,加强发汗力量,同时加石膏降低体温。生姜、大枣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及补充小量糖分和钾离子的作用,可以预防水电介质紊乱。
    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方剂,对于虚弱的病人和已经发过汗的病人,不应当再次服用,如果误用,可能引起四肢厥冷,恶风烦躁、不得眠(交感神经兴奋,休克代偿期;中医称为表阳虚);肌肉跳动(低血纳症);甚至亡阳(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筋惕肉瞤(肌肉跳动)、脐下悸(腹直肌跳动)、脚挛急、两胫拘急(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阳虚动风,西医称为肌肉的不自主运动,中医认为阳虚脱液,不能温煦濡养筋肉;西医认为是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钾引起的肌肉痉挛。中医学温病后期的阴虚动风与这里的急性水电介质紊乱引起的阳虚动风不同,应当鉴别。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说:感冒时出现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全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不安的,这是大青龙汤的适应症,这是大青龙汤证的典型征候。但是也有不典型的情况,如脉浮缓,身体不痛,有时轻有时重的身体沉重感,这些表现与少阴证有点相似,只要排除少阴证而诊断是感冒,就可以用大青龙汤治疗。因为少阴证是感染病的慢性期,身体比较虚弱,大青龙汤是一个强发汗剂,所以不能用,这和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道理是一样的。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重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高热、无汗、烦躁不安者。
     【治疗】
    (1)物理降温、输液维持水电平衡。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12克、桂枝4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石膏12克、生姜9克、大枣10克。
    药理作用
    (1)解热:实验证明,本方对家兔实验性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但是起效较慢。
     (2)抑菌:本方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是作用强度较弱。
     (3)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大青龙汤药液给小鼠灌胃,每天每只(0.6ML),连续3天,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6-30 16:29
        电脑出问题了,对不起,以后继续发表。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6-30 19:47
  李先生,不要急,慢慢来,重要的文档,要适时做好备份,以防不测~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 07:51
一个连"鸟语"都不懂是啥意思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让我蛋疼.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7-1 08: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23 10:01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外 ...

临床上有些寒饮内蕴的患者,不仅不渴,甚至厌恶饮水,一旦口渴而喝水香甜,则标志湿除饮化,病情转向痊愈,这是历验不爽的事实。


.................

临床确实如此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 15: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6-11 07:58
点评 王锡民 我还得用你的逻辑质疑你:病毒是外国人于1898年才发现的。张仲景是1800年前的人。你说张仲景与 ...

一个连“鸟语”的文化含义都搞不清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当版主,会出大事的。没文化真可怕,当版主更可怕。实在让本鸟叔感到振精而鸟蛋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 15: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7-1 08:04 编辑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6-30 23:51
一个连"鸟语"都不懂是啥意思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让我蛋疼.


   谢谢先生关注。
   请先生把你的聪明才智用来批评我发表的具体内容。
    王西民提出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他没有再提出问题。无论任何人提出任何问题,我一定回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7 11:44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热利兼表寒证,邪热下利证,协热利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葛根芩连汤证,肺热移肠证。太阳阳明协热下利证。
       【临床表现】泄泻黄浊臭秽甚至暴注下迫或便下脓血,肛门有灼热感,发热,喘促。舌红,台薄黄。脉滑数。
      【证态概念】本证虽然为肺热移肠,但以大肠为主要病变部位,故以肛门灼热,下利热臭为主要辨证要点。“喘而汗出”是指热盛呼吸急促之状。“喘而汗出”的“喘”,在这里是呼吸急促,是由于发热引起的,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支气管哮喘,所以中医认为“肠热一除,则下利与喘汗均愈”,切中了要害。
     源于《伤寒论》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一个治疗胃肠道感染的常用方剂,已经被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广泛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肠伤寒及副伤寒等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结肠表面的溃疡糜烂性病变,临床表现以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恶臭黄浊为特点。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葛根对胃肠道平滑肌的解痉及吸附止泻作用,葛根、黄芩、黄连都具有解热作用,甘草、黄芩、黄连都具有抗炎作用,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具有解热、抗炎、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广泛的抗菌谱,这些是治疗胃肠道感染的药理学基础。无论是否误用下法,只要有腹泻不止,就可应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中医界对“脉促”争论较大,脉促有两种解释:一是脉急促,是快而有力的意思;一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即现代医学的期前收缩,中医称为心阳虚。无论心率快而有力或者是期前收缩,都可以由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既然有下利不止,就有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而且腹泻水样便容易引起钠的丢失,期前收缩的发生也不奇怪了。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状态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心脏收缩力加大,频率加快是为了维持有效循环量,所以出现脉搏快而有力。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肠炎大便黄浊臭秽者。
【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①抗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100%葛根芩连汤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具有抑菌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对痢疾杆菌及肺炎双球菌的抑菌作用比较强。本方对鼠伤寒杆菌也有比较好的抑菌作用。本方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具有灭活减毒作用,对链球菌亦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
    ②抗病毒:本药提外对肠道病毒中的小圆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本方对人轮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2)解热:家兔实验表明,本药对内毒素所致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100%葛根芩连汤煎剂按5g/Kg灌胃,能使五联疫苗所致的高热家兔体温明显下降,其作用强度与复方阿司匹林及复方氨基比林相似。能明显抑制鼠伤寒活菌液所致的小鼠发热。对用酵母阿拉伯胶混悬液致热的家兔体温有明显的解热降温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抗心律失常:本方对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②抗缺氧:常压下对小鼠缺氧有明显对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抗异丙肾上腺素加快心率和降低肾上腺素系统功能的效应有关,从而减少动物整体的耗氧量,产生明显的抗缺氧作用,使急性缺氧的动物存活时间延长。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葛根芩连汤具有止泻作用,抑制肠蠕动作用,具有解痉及抑制胃肠运动的功能。对肠肌的抑制作用及解除痉挛的作用主要为直接作用。
    (5)其他: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降血糖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8 11:26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燥火上郁证,燥干清窍证,燥犯清窍证。上焦燥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证态概念】“清窍”指头面诸窍,即眼、鼻、口腔、咽腔及耳,基本上是上呼吸道,也是肺、胃的上端。中医认为,本证是由于燥热病邪侵犯肺胃,化火上扰清窍致津液耗伤,头面诸窍失却滋润而出现的证候。西医认为,感冒是可以由许多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结膜炎、鼻炎、口腔炎、耳咽管炎、中耳炎等,这些病理状态也可能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立克次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前驱期;也可能是感冒的伴有表现;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这三种情况在临床上需要严格区分,以免误治或者贻误病情。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发展方向,依次可用桑杏汤(干燥性咽炎)、桑菊饮(干燥性结膜炎、轻型气管炎)、翘菏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玉竹麦门冬汤等治疗。在卫分证时,特别是在怀疑传染病的前驱期时可以用桑杏汤、桑菊饮、翘菏汤等治疗较适宜。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
     条文: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杏汤方: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
  (2)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条文: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桑菊饮方: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杏仁 桔梗 苇根各二钱  薄荷八分  生甘草八分
   条文: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注: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方: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1)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2)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条文: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1)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
     (2)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
  (1)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2)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蒂子、黄芩。
      条文: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清燥救肺汤: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霜桑叶三钱、人参七分、杏仁七分、泥胡麻仁一钱炒研、阿胶八分、麦冬二钱不去心、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炙。
  (1)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2)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原文解释】
    《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论述了秋季呼吸道感染过程,秋燥卫分证-感冒证态用桑菊饮;秋燥清窍不利-上呼吸道感染证态用翘荷散;急性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燥热伤肺证态用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燥伤肺胃证-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的慢性期证态用沙参麦冬汤;由各种燥邪引起的各种慢性肺炎用清燥救肺汤。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夏秋季节除了肠道杆菌科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病外,比较多见的还有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性的肠道感染。例如,夏秋季节流行的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和7型引起,腺病毒8型可以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6、8、10和22型病毒引起;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二者非常相似,经呼吸道及粪-口传播,感染的高峰时期为夏秋季,以5~9月为多,也可在冬、春季发病。除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可以引起腹泻、发热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病毒还可以引起夏季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咽-结膜热、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以及腹泻等属于中医学的秋燥。
        风温与秋燥的异同点是因为他们的病原体是同一大类,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造成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好发在冬、春季;而腺病毒、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在夏秋季容易造成感染流行,他们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是侧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引起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而中耳炎、多行性红斑、心包炎心肌炎等可作为并发症也可单独发生;该病在夏、秋季较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粘痰带血,胸痛、咽痛、声音嘶哑、耳痛等,与秋燥相似。
    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以及其它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秋燥,这些病原体就是燥热病邪的载体。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
    (1)感冒、急性咽炎  桑杏汤
    (2)急性气管炎   桑菊饮
    (3)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沙参麦冬汤
    (4)咽-结膜热、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  翘荷汤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待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8 11:46
       粗看一下,通篇都是些糊弄人的说法,中西医理论岂能杂合?所以,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浪费精力和时间。自娱自乐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9 06:1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7-8 03:46
粗看一下,通篇都是些糊弄人的说法,中西医理论岂能杂合?所以,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浪费精力和时间 ...

       谢谢关注。
       请先生提出具体的、学术性的意见,不胜感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9 06:18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阴表寒证,太少两感证。
       【临床表现】虛弱體質者的外感初期,其症狀為惡寒、微熱、脈沈細、全身倦怠、無氣力、嗜臥、顏色蒼白。此外亦用於身體疼痛、手足冰冷、咳嗽、喀吐稀薄的痰、小便稀薄而多,間亦發生浮腫與小便不利等症。
      【证态概念】本证态是要说明特殊情况下感冒的处理原则,当患者患有基础病时,老年患者,孕妇、婴幼儿等特殊情况下,感受风寒时与健康人不同,治疗原则不同,应当特别注意。
      源于《伤寒论》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以上两条为太阳经少阴经同病,或者称为少阴病阳虚证兼表证、太少两感证。陈亦人认为:“乃阳虚之人感受外邪而病”,也就是说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又感受了风寒外邪,出现了发热、脉沉的表现。病情重的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病情轻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机体整体衰弱是一个证态,肾阳虚的本质是下丘脑-脑垂体各轴的功能低下,也包括在少阴病之内。在这种状态下的感冒使用麻黄附子类方剂治疗,发热、出汗的也可以用桂枝附子汤类治疗,根据病情而定。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主要适应症是:全身整体机能低下的病人又患感冒,特别适用于下丘脑-脑垂体各轴功能低下的病人又患感冒的时候。不仅可以治疗感冒而且可以改善低下的整体功能。有強心發汗鎮痛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
     药理研究
(1)抗过敏及支气管扩张作用:本方具有抑制特异抗原或非特异抗原刺激嗜碱细胞分泌的组胺释放作用。抑制细胞的胞液中脂氧化酶的活性。
(2)抗氧化作用
(3)抗炎作用
(4)抗变态反应作用
(5)镇咳、发汗、兴奋交感神经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血管神经性头痛:多数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阳虚阴盛、经输不利,故可应用麻黄附子温阳通经、细辛通络止痛。附子用量宜大,不必完全拘泥于《药典》之规定,但应先煎30分钟,以减轻毒性。配以川芎、蜈蚣能助细辛通经止痛。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以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是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由于心阳不足,故遇寒则甚。应用麻黄、附子温通心阳,细辛通络止痛;配薤白助细辛宽胸止痛;人参、丹参益气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促其功能恢复。诸药合用,温阳通脉、益气活血,故能使窦缓恢复。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反复咳嗽气喘、耗伤阳气,致心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为:心阳不振,故而胸闷心悸;阳虚不能外达以温煦四肢,故形寒肢冷;肺气不足,宣肃失常,痰浊内停,故咳痰气喘;阳虚气化不利,水气流溢四肢,故肢体浮肿。故治宜温阳散寒,利水平喘。
老年人劳累后感冒高热:老年人肾气已衰、精血虚亏,又加劳累,愈伤肾气、损耗真精,寒邪乘虚直入少阴。症见:高热恶寒,肢冷蜷卧,神疲乏力,阴不涵阳,面色潮红,脉浮躁无根。当为本虚标实之证。若纯以辛温发表,必阳虚精亏不能鼓邪外出,且有虚脱之虞,亟当温经益肾。扶正祛邪,遂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助阳以散寒;熟地、萸肉、龟版滋肾益精以固本,待阳复、精固、寒散则高热自退,恶寒、身倦、肢冷等症自除。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在治疗老年人耐药菌感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患者的发热等症状,具有减轻炎症和解热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的虚证,如全身倦怠、微热、伴寒战的感冒或支气管炎。研究对象为74~91岁的高龄女性患者7例。患者有发热(37.5℃~39.9℃)和寒战、咳嗽、咳痰或下腹痛症状,疑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连续接受氧氟沙星(300mg/日)3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37℃~38℃,故疑诊为耐氧氟沙星的细菌感染。换用半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改善。6例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给药前的平均3.06mg/dl降到0.36mg/dl,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CRP水平降到1mg/dl以下。除1例无法鉴定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外,3例患者接受氧氟沙星治疗前的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例的尿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的尿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已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并用抗结核药时可促进杀灭结核杆菌,故研究者认为其抗炎作用并非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0 09:17
            第二章       
       气分、阳明病、少阳病-典型期证态

      西医认为:随着病情的发展,前驱期之后为发病期或症状明显期,这是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由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特异性、定位性症状、体征的出现以及炎症的全身反应(Sepsis)加剧及其各种病理状态相继出现为其特点。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器官局部炎症所发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炎症的全身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
        中医认为邪在经络肌表为表证,邪涉脏腑为里证。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里,气分为里热亢盛,所以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均为邪涉脏腑,由于脏腑不同、外邪的性质与强度的差异以及体质等因素,导致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实际上气分证可以分为脏腑气分证与气分热盛证;阳明病也可以分为无形热盛证和有形实热证。气分热盛证与无形热盛证就是白虎汤证,与SIRS是一个证态。脏腑气分证与阳明病、少阳病都是具体脏腑有形的实热病变,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阳明腑实:数日不大便、腹痛等;热实结胸,腹痛、拒按、板样腹等;痞证:腹痛、按之柔软等;少阳阳明病:胸胁痛、上腹痛可摸到包块、压之痛等。尽管脏腑与器官在概念上相差甚远,但是它们都是指内脏器官系统,二者在临床上以一组症状、体征(证)及其所反映的病理状态为桥梁相互沟通。可以说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都可以在中医系统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内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证。
        在临床实践中,SIRS,Sepsis与各器官系统感染是不可分的,任何器官急性炎症不可能不出现毒血证,不可能不出现Sepsis,同样,白虎汤证也存在于邪热壅肺、阳明腑实、热实结胸等证之中,它们的区别仅只是侧重不同。
          一、气分-Sepsis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1 06:39
       (一)热入气分~SIRS证态
      【中医别名】胃腑实热外发证,阳明热证,阳明热盛证,热在阳明证,无形热盛证,暑入阳明证,阳明实热外发证,气分热盛证,肺胃热炽证,白虎汤证。
     【临床表现】“四大”,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
      【证态概念】热入气分证是指在外感热病中,病邪已过卫、表,尚未侵入营血,正邪剧争,热郁气机,以发热不恶寒为主症的证候。即在卫表与营血之间的所有证候,也就是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这是广义的热入气分证,狭义的热入气分证就是白虎汤证。白虎汤证实际上是毒血症的轻型,是SIRS的最早期表现,SIRS可发展为MODS及MOF;白虎汤证与营血分证相连续,治疗营血分的方剂大多包含白虎汤的成分,所以,SIRS发展为MODS及MOF,相对应的白虎汤证可发展为营血分证,二者正好融合。
    毒血症、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白虎汤证只是其中的一类表现。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等。脉率大多与热度呈比例增快,但大肠杆菌和产碱杆菌等所致的毒血症可出现与伤寒类似的相对缓脉。毒血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败血症、MODS的早期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肺炎、肠麻痹、感染休克及DIC等。单纯的急性病毒血症与毒血症的表现大致相似,都不具备器官、系统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阳明热证、暑伤津气证、热扰胸膈证、热烁津气证都是不典型、非特异性表现,没有某器官特异性器质性变化,是毒血症或者早期败血症的不同临床表现类型。严重时可以发展为暑热、暑湿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也可以发展为营血分-MODS证态。
     热入气分证源于温病学,白虎汤源于《伤寒论》。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这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脉数而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指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表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所以白虎汤证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一个证态。
     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与卫分太阳-前驱期证态的鉴别:白虎汤证的发热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最早期表现,主要是由于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引起的,与感染初期(前驱期)由于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发热不一样。感染初期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生恶寒、寒战等症状比较明显,而且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在体温升高的同时病人仍然怕冷,要求加衣盖被;白虎汤证则以恶热为主要表现,揭衣扬被,皮肤烫手,舌红苔燥等,或者在短暂恶寒之后出现高热,在发热时恶热而不恶寒。所以,SIRS的诊断标准除了西医的4条之外,还应当加上恶热,揭衣扬被,皮肤烫手,舌红苔燥,这样更为全面。
     (2)与营血分-MODS证态的鉴别:营血分-MODS证态的病理学特点是:炎症介质过度释放与DIC交错发生,其临床表现以夜热早凉、斑疹隐隐、舌绛为特点;白虎汤证没有DIC发生,临床上没有夜热早凉、斑疹隐隐、舌绛的特点。西医一直在寻找MODS的判断标准,各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都没有得到公认,用各种检验数据及记分方法都与临床实际有距离,他们忽视了综合性的临床表现,营血分-MODS证态的确立,其临床表现特点夜热早凉、斑疹隐隐、舌绛就成为判断MODS的标准。
      热入气分-SIRS证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态,正确判断这个证态对于外感染热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对于发热的判断有两个难点:1.是感冒发热还是诊断未明的传染病发热?2.SIRS向MODS转变的判断。中医学给我们对于这两个状态的判断提供了新的状态变量,增加了判断的依据。
     白虎汤的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白虎汤有显著的解热作用,早已被临床证实。实验表明,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家兔,白虎汤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但是对于白虎汤解热作用的主要成分和机理,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结论,目前还未统一。①知母中的芒果甙是其解热的主要成分;②实验证明,白虎汤退热作用与石膏所含钙密切有关。石膏中的钙在实验动物离体空肠或小肠中的透过率与吸收率比其它钙盐为高,最新资料表明,脑内灌注CaCL2除可抑制CAMP增多之外,还能引起VSA(脑腹中隔区,限制体温中枢)中AVP(为神经调节物,内生解热物、精氨酸血管升压素)含量增高,表明Ca+2浓度增高与其启动负调节途径可能有重要关系。现已知钙离子有很强的中枢作用,能抑制产热中枢、渴觉中枢、出汗中枢等,因而白虎汤在解热的同时,还可抑制出汗和烦渴感,从而解除白虎汤证的大热、大渴和大汗。近来有实验观察了白虎汤与去钙白虎汤的解热效果,结果发现去钙白虎汤无解热作用,表明钙离子对中枢神经,尤其对产热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白虎汤能够使脑内钠/钙比例降低,而使高热消退。本方对实验性高温大鼠的饮水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有抑制口渴作用。
    (2)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知母有复杂的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效果。甘草也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特别是盐皮质激素样作用,此外还有抗炎解毒等作用。
    (3)抗感染作用:白虎汤复方有抗病毒作用。本方对实验性乙脑病毒皮下注射而引起感染的小鼠,能够提高其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知母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石膏、甘草、粳米均无抗生活性。
    (4)增强免疫功能:白虎汤不仅能够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功能,而且能够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近来有实验证明,本方中所含钙离子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捕捉率,增强其吞噬活性,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是呼吸道最为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之一,在肺部感染上具有重大意义。因而白虎汤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可能是治疗肺部及其它急性感染的重要药理基础之一。
    (5)其它作用:石膏可扩张血管,有一定的利胆、利尿、促血凝作用。知母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甘草还有调节免疫作用。
    白虎汤的适应症是毒血症、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以及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引起的SIRS等,凡是属于以上病理状态(毒血症、病毒血症、SIRS)的西医感染病如SARS、流感、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肺炎等,只要以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都是白虎汤的适应症。
    白虎汤禁忌:
     《温病条辨》提出白虎汤禁忌有四:
     (1)“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浮为病在表,细主阴虚血少,弦主半表半里,非阳明热盛之脉洪大。
    (2)“脉沉者,不可与也”脉沉属于里寒。
     (3)“不渴者,不可与也”口不渴在温病中或里热不甚或因湿邪在内,非里热炽盛,津液受伤之证,故忌用。
    (4)“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温病中无汗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解,有汗或无汗当辛凉解表;一是严重津液亏损,无源作汗,当用甘寒养阴,忌用白虎。但汗不出也非绝对不用白虎,因白虎达热出表可透汗而解,如确为以上两种情况当忌之。
    本方重在清透胃家实热,而肺受火制,亦借此辛寒以清肺气,肺主西方,而白虎为西方金神,故取此名。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2 15:55
           
           电脑修好了,但是,没有编辑功能,不能粘贴、复制,哪里出问题了?好像整个工具栏都没有了!
       请教,哪位先生帮助。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2 16:09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中医别名】暑热伤津伤气证,暑热伤正证,暑热耗伤气阴证,暑伤元气证,暑伤津气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多,口燥渴多饮,面赤气粗,舌苔白厚而干燥,脉洪大而孔。
   【证态概念】本证常见于暑温病邪在气分阶段,由于暑热亢盛津气耗伤所表现的证候。感染病发生在夏季,由于气候炎热,感染发热之后大量出汗,容易引起高热及失水、失盐,正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症。本证也见于其它外感热病中,高热同时引起失水、失盐的状态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症。
源于《伤寒论》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太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大汗淋漓,病情恶化,出现极度烦躁,极度口渴,甚至于渴欲饮数升水而不解,同时见脉洪大、高烧。其病理学基础是高烧、大量出汗,引起机体大量失水失盐,所以出现极度口渴、烦躁,白虎汤是一个不发汗的解热剂,热退后,水电解质紊乱会自动调整,人参起到全身调整的作用,防止休克的发生。
    【药理作用
    (1)解热:白虎加人参汤与白虎汤一样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解热机制是全方各味药在体内协同作用的效果(参考白虎汤的实验研究)。
    (2)降血糖:本方可降低四氧嘧啶致大鼠实验性糖尿病高血糖。方中主药知母与人参之间有拮抗作用,通过石膏的协调,甘草、粳米的相辅共同发挥了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3)减毒:白虎加人参汤提取物与抗癌药物顺铂联合应用,不仅对顺铂的肾脏毒性有减轻作用,而且能够增强顺铂对肉瘤的抗癌效果。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附  热伤气阴证:
   【中医别名】暑伤元气证、暑热伤元气证、暑热伤津伤气证、暑热伤正证、暑热耗伤气阴证、热伤气阴证,气阴两亏证。
   【临床表现】发热心烦、自汗口渴、神疲倦怠、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
   【证态概念】暑热伤气证是指感受暑热之邪,邪伤肺卫之气,以身热、汗出、口渴、少气为主症的证候,多发于盛夏之时,多见于暑温病中,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如果并有津伤表现如舌干、津少等,属于热伤气阴证。暑热伤气证与热伤气阴证,二者病因相同,临床表现相似,实无绝对界限,暑热之邪既可耗气,又易伤津、伤阴,后者有津伤表现如舌干津少等,可投王氏清暑益气汤。
    【治疗】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4.5克,石斛12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9克,荷梗12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组成,水煎服。
   适应症:王氏清暑益气汤现代用于夏季肺炎、哮喘、夏季热等。
   (1)本方用于夏月感暑,伤津耗气之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用于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气津不足者。
    禁忌症:本方间有滋腻之品,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鉴别诊断
津气欲脱:症见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本证为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以益气,生津,固脱。生脉散加减。
暑热动风:症见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本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以清暑泄热,平肝息风。羚羊钩藤汤加减。
   附  夏季热
   夏季热是小儿的一种特有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患儿主要表现为①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雷雨后气温下降或进入空调房时可暂时退热,发热可持续1~3月;②少汗或无汗:皮肤干燥,出汗极少或无汗,而出汗往往为疾病好转的先兆;③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可达2000ml以上,尿亦频繁,通过排尿带走热量可能为机体的补偿调节机制。由于小儿长期发热,小儿可出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面色苍白、消瘦软弱。因其主要发病季节为夏季,发病时间集中在6~8月份,秋凉以后,各种症状均能自然消退,可连续几年发病,在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见,故名夏季热。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汗腺分泌减少,机体不能通过出汗散热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平素体质较弱的婴幼儿。本病护理得当,没有其他合并症,则预后良好。该病可使用清暑益气汤治疗。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2 18:12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2 18:23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不用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09:09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7-12 10:23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

         论坛上玩下流、耍流氓,自取其辱!并且记录在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3 09:26
       (三)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如劈,身如被杖,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衄便血,舌质焦紫起刺,斑疹密布,色紫黑而亮。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本证是由于热毒集结于三焦,犯及气血,属于实热证。所谓“热毒集结于三焦,犯及气血”就是指的机体的所有器官系统都被侵犯,在这里实际上就是指败血症或者严重的Sepsis(炎症的全身反应)。
     【治疗】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10克、黄芩6克、黄柏6克、枝子10克.
      加减法
(1)若有便秘者,加大黄12克、芒硝8克
(2)若小便短赤不利,加滑石10克、车前子12克、金钱草12克
(3)患有痢疾且表现为里急后重,加槟榔9克、白芍12克、木香10克
(4)有吐血者,加白茅根15克、玄参10克、生地20克
(5)如果为疔疮肿毒,则加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
        药理研究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解热:本方解热作用的实验报告较多。本方对家兔耳静脉注射五联菌疫苗造成的发热模型,对家兔和小鼠由皮下注射15%啤酒酵母混悬液引起的体温升高,对肌肉注射7%酵母阿拉伯胶混悬液、内毒素致热的大、小鼠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减少过氧化脂质:黄连解毒汤各剂量均可使致热大鼠的心、肝、脑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显著减少高,与生理盐水相比有显著差异。
      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止痛作用。
      对实验性慢性脑缺血大鼠本方具有增加脑缺血边缘组织血流量作用,从而减小缺血区域,对正常大鼠及局部脑梗死模型的大鼠实验发现,整个大脑部位及脑缺血部位的血流量有所增加,梗塞范围缩小,与记忆有关的海马部尤为明显。
     实验表明,黄连解毒汤能够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记忆障碍,及空间方向辨别障碍,能够改善动物脑内自由基水平。本方对正常小鼠记忆获得有增强趋势,但作用不明显。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本方对降压作用已为多篇报道所证实。本方对正常动物血压无影响,且对高血压动物不会使其血压降到正常以下。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人认为,长期服用本方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有人认为本方对适应症患者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止血: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证明,黄连解毒汤用于伴有实热的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抗血栓:实验研究说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保护胃粘膜:黄连解毒汤具有抑制因各种刺激而致的胃酸分泌作用,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分泌,强化胃粘膜屏障。
      止泻作用、促进小肠吸收作用、抑制小肠运动作用、保护肝脏作用
(5)抗炎
      膜保护作用:在炎症过程中,过量介质的释放可使正常组织和细胞受到损伤。这些炎症介质包括NO、LI-1等细胞因子以及呼吸暴发所产生的各种活性氧。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对NO、IL-1等细胞因子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对红细胞的自氧化和过氧化氢所致的氧化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可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提示其对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具有膜保护作用。黄连解毒汤的这种膜保护作用很可能与其抗炎解毒有关。
      抗内毒素:黄连解毒汤有较显著的减毒作用,不仅通过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加速内毒素的廓清来发挥作用,其对细菌毒素的直接中和亦为其主要的作用方式。
      黄连解毒汤能够升高T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L-2水平。黄连解毒汤对炎症反应中不同来源、不同变化的细胞因子均有调节作用,说明该方具有较特殊的免疫药理作用,是治疗炎症反应的理想复方。
      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粘附中性粒细胞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不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而且能够抑制致炎因子所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增强,且其粘附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呈升高趋势。
(6)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实验表明,本方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能够减轻动物胸腺及脾脏的重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促进抗体形成。
(7)抗病原体:本汤剂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对螺旋体、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病毒等有显效,但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不起作用。
(8)具有镇痛作用。
      鉴别:黄连解毒汤的抗病原体作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炎作用以及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说明了本方治疗感染性MODS的药理机制。与犀角地黄汤不同,犀角地黄汤主要治疗非感染性MODS合并DIC,本方主要治疗感染性MODS合并DIC。本方还是清瘟败毒饮的组成之一。根据本方的抗菌谱,主要适应症是胞外菌感染即中医温热类疾病,此可以与湿温弥漫三焦-细胞免疫起防御作用的病原体中细胞内感染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证态相区别。
      临床可用于辅助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疔疮以及泌尿系感染等证属热毒炽盛者。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4 15:17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
   【中医别名】暑湿弥漫三焦证,暑湿弥漫证,热邪充斥表里三焦证,湿邪蒙绕三焦证,暑温蔓延三焦证,暑湿、湿热蔓延三焦证,暑湿郁蒸证。,湿热弥漫三焦证;暑湿郁蒸证
   【临床表现】
   【主症】第一组,发热,面赤耳聋,胸闷,咳嗽痰血。第二组,恶心呕吐,脘痞,纳呆。第三组,大便溏泄,小便短赤。
   【主舌】舌质红,苔黄腻。
   【主脉】滑数。
   【或见症】汗出,眩晕,周身痛重,四肢困倦,口渴或渴不多饮,腹痛。
   【典型表现】发热,面赤耳聋,胸闷,咳嗽痰血,恶心呕吐,脘痞,纳呆,大溏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滑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热性质温病邪在气分阶段,乃暑湿、湿热病邪弥漫三焦气分,导致上、中、下三焦气化、运行水谷的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这是一大类证态,即具有“湿邪”性质的那些病原体菌血症、毒血症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病变,出现的各器官的非特异性表现。例如伤寒病的轻型、副伤寒、恙虫病的典型期。
    与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的相同点是:病邪侵及三焦。不同的是:病邪性质不同,一是热毒,一是湿热或暑湿;病势不同,一是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一是湿热或暑湿“弥漫”三焦。黄连解毒汤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对螺旋体、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病毒等有显效,但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不起作用。临床可用于辅助治疗胞外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脓毒血症。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属于中医的春温、暑温、风温等,这些病原体不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不具备湿邪的特点。暑湿、湿热病邪弥漫三焦气分的病性属于湿热,具有湿的特点,其病势较轻而缓,是由那些可以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沙门氏菌引起的菌血症。
    源于《温病条辨》
    条文: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组成:宣清导浊汤
    方剂:猪苓五钱    茯苓五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三钱去皮
    用法: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附  暑湿弥漫三焦证,中医别名暑湿郁蒸证。与湿热弥漫三焦证从性质上是一致的,但湿热弥漫三焦证的特点是偏重于湿(临床表现轻,属于菌血症),暑湿弥漫三焦证偏重于暑热(临床表现重,属于败血症),故热的程度比较高,除了湿热弥漫三焦证的临床表现外,以舌红赤、面赤、咳痰带血等热盛之象表现突出。湿热弥漫三焦证得于盛夏之后,以夏末秋初之间为多;暑湿弥漫三焦证则多见于炎夏,与胞内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是一个证态。暑湿弥漫三焦证宜用三石汤加减,或者六一散,例如钩端螺旋体病的典型期。症见身热面赤,咯痰带血,脘痞,口不甚渴,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
     源于《温病条辨》
     条文: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三石汤方
      组成: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二钱    炒银花二钱    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三钱
  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5 10:11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中医别名】热留胸膈证,热阻胸膈微兼腑实证,胸膈热聚证,热在胸膈证,热灼胸膈证,热郁胸膈证,栀子豉证。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心中懊憹或胸膈灼热,烦躁,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或见症:发热,但头汗出,面红,头痛,目赤,虚烦不得眠,心中结痛,胸中窒。
   【证态概念】是指卫分表征已解,邪热初入气分,郁于胸膈出现的心中懊憹,欲呕不得呕,坐卧不安等症状。亦有由发汗及吐下后,或大病差后劳复(恢复期),余热内扰胸中而致。
      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和痞证的病位不一样,痞证主要是在胃肠道内的感染,还具有器质性的改变。
      从西医的角度看,这一组症状可以发生在水电解质紊乱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发热(Sepsis)过程中;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感染的轻型或早期病例;也可以是轻度脑功能障碍的表现;或大病差后劳复(恢复期),余热内扰胸中而致。所以只要出现该组症状,就是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该组症状是:中度发热;烦躁不安;心中郁闷烦杂之甚(胃脘部即上腹部极度不适)难以忍耐,所以辗转反侧,影响睡眠。这些都是功能性变化,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之所以把栀子豉汤证归入Sepsis过程中是因为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而且中医往往把它与白虎汤证放在一起讨论,如《伤寒论》221条与222条白虎加人参汤,许多学者认为是一条。另外,热郁胸膈证与热扰胸膈证关系密切,基于以上考虑把栀子豉汤证归入Sepsis过程中。
     源于《伤寒论》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擘十四个、甘草炙二两、香豉绵裹四合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解说:本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是指机体失盐失水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的轻度功能障碍表现,栀子豉汤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所以能够治疗中枢神经的轻度功能障碍。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之服。
       解说:76,77,78三条都是栀子豉汤证,尽管临床表现不同,其病机都是热扰胸膈;其病因都是误用汗吐下法之后,余热留扰胸膈而成。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未经误治发生热扰胸膈的,如太阳病表邪刚刚传人里的初期,或者阳明病刚刚开始还没有达到高潮时都会出现烦热不眠、胸中窒闷等症。杂病中热郁气滞也会出现虚烦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因此在临诊时贵在掌握病机,不应拘泥于是否误治。
      78条“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与热实结胸证的主证和成因有相似之处,但病机完全不同。热实结胸证为有形的热与水结于胸膈,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热扰胸膈证为无形的热郁气滞,按之心下濡,即使按之痛也很轻微。说明二者的病位都在胸膈,只是病机不同。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说:阳明病,有阳明经证(白虎汤证)、阳明腑证(承气汤证);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并不是凡阳明病都用承气汤,就是阳明腑证(承气汤证)也要根据热与实的程度,分别使用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如果使用不当,一是疾病未除或者除而未净;二是病情加重或者引起变证。本条就是热而未实,下之过早或者下之过重,可能引起结胸证,也可能引起栀子豉汤证,以出现的症状为依据。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这里主要应当强调的是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治疗错误、误用汗、下、火法可以促进这种演变关系,有些则是疾病本身的演变规律,因此在临床上主要根据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不必一定去追究是否误治或者误治的方法。例如本条,在阳明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用鉴别诊断的方法排除结胸证、痞证、小柴胡汤证,分析其病机是热扰胸膈,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即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栀子豉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结胸证的病位一致,所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与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一样,也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是由于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与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的症状表现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发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一个大证态,可以分为几个具体的证态,即发热-小承气汤证态、发热-白虎汤证态、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栀子豉汤
      药物药理作用:淡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消炎、解热、助消化作用。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部分皮肤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煎剂在体外能杀灭血吸虫,具有抗菌、抗炎作用;栀子还具有镇静、降压、止血、降温等作用。豆豉具有制菌解热、兼助消化之功,重用30g以上可治血尿。所以栀子豉汤的药理作用与栀子豉汤的适应症(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是一致的;与栀子豉汤的禁忌症也是一致的,原来就有慢性腹泻的病人,不要用栀子汤,因为栀子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6 06:31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
   【证态概念】主要由温邪客于上焦,由卫入气,气分热盛,津液受灼而致。热在气分,犹未入营,故以发热,胸膈烦闷,口渴欲饮,脉数为主要症状。治宜泻热凉膈,用凉膈散(《和剂局方》)加减。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
     凉膈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川大黄、朴消、甘草各60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克、连翘200克
    用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煎服。
     功用: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禁忌: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鉴别诊断:
(1)与热扰胸膈证鉴别
(2)与暑伤津气证鉴别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世事难料    时间: 2014-7-17 09:07
看目录觉得非常有吸引力,嘿,正文第一句还没看完,我整个人就顿时昏过去了。先生是觉得中医不如西医是吗?那你干嘛还学中医呢?还是怎么回事?你把病看好了不就没事了吗?干嘛要用西医的理论证明给西医人看呢?要知道“你想天下人谁都说你好是不可能的!”就像每个人的身边,知己就那么几个。再说了为了么不叫他们自己来学中医,用中医知识来理解中医。古诗词翻译成英文你觉得会是什么味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7 09:11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
     西医关于肺炎的认识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间质组织在内的急性肺实质感染性病变。引起肺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包括感染、化学、物理和免疫原性损伤。肺炎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病变扩展方式分类、按病变部位分类或按病因分类等,在临床上为了便于治疗,一般都按病因分类,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立克次体性、衣原体性、病毒性、真菌性、原虫、螺旋体、寄生虫、过敏性、放射性和化学性肺炎等。按其病变范围可分为大叶性肺炎、肺段或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成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厌氧菌、金葡球菌等,而肺炎支原体是年龄较大儿童和青年人的常见感染病因。婴儿和儿童的主要肺炎病原体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感染途径:①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②全身性感染的肺部表现,如Q热肺炎,钩端螺旋体肺出血型,阿米巴性肺脓肿,血吸虫肺部感染等;③各种败血症病原体经血液循环至肺。此处以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的各种病原体感染为主。肺炎可以引起胸膜炎、脓胸、胸腔积液,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以引起败血症,MODS等。中毒性肺炎病情险恶,经过短暂的前驱期,或者直接发生MODS,产生严重的后果。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在风温中已经叙述过,可供参考。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感染性肺炎:
     (1)细菌性肺炎
     是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成人中约占80%。
     由肺炎球菌引起者往往突发寒战,持续约半小时左右,继之高热可达39~40℃,同时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佳、呼吸增快及脉搏加速等。此时有发作性干咳,继而咳痰,早期咳白色泡沫痰,可带少量血丝,典型者1~2天后出现铁锈色痰,以后痰液增多而呈粘液脓性或纯脓性(黄痰)。在咳嗽咳痰同时,胸部往往有剧烈的刀割样锐痛或针刺佯疼痛,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和口唇紫绀,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葡萄球菌肺炎常先有感冒、呼吸道病史,发病急,高热、胸痛与肺炎球菌肺炎相比,其病情往往严重,咳黄脓性痰,量多,可伴有咳血。引起细菌性肺炎的病菌有许多种,特征是对抗生素敏感,病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高于80%。
     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种类的选择应根据药敏试验制定。
    ①肺炎球菌性肺炎用青霉素G40万~80万单位,2~4次/日,肌注;重症患者可用大剂量静滴,疗程一般7~10天,或于体温降至正常后3天停药。亦可选用红霉素1.2克/日,林可霉素1.2克/日,头孢唑啉4克/日,交沙霉素1.2克/日,以上药物分次注射或口服。
    ②葡萄球菌性肺炎:使用苯唑青霉素(新青Ⅱ)6~10克日,或乙氧萘胺青霉素(新青Ⅲ)4~6克/日,分2次肌注或静滴。亦可选用头孢类抗生裹,常用为头孢噻吩(先锋霉素工)或头孢孟多2克,静脉注射4~6小时1次,氯林可霉素6印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
    ③链球菌性肺炎:常用青霉素G80万~1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红霉素及氯林可霉素。大量胸腔渗液可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治疗。
    ④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一般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如人孢类可选用头孢噻肟1克,静脉注射,12小时1次;头孢他定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头孢曲松1~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氨基甙类可选择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1.7毫克/千克,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或丁胺卡那霉素5毫克/先克,每8小时1次。亦可选用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治疗。
      (2)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冬春二季,常为散发,也可小流行发生。开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头痛、乏力、发热、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2~3日后出现干咳,咳嗽逐渐加重,为阵发性剧烈咳嗽伴胸骨下紧闷不适,无痰或咯少量粘痰,偶带血丝。不治疗4周左右可自愈,应用红霉素、四环素治疗可加速炎症吸收,一般7~10夭可完成。
      (2)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常见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其次是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如柯萨奇、埃可病毒等,以及水痘、风疹、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毒性肺炎主要引起广泛肺间质炎症,病变还可以累及肺实质、咽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细支气管周围和肺间质有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肺充血、水肿、增生,在脱落的肺间隔细胞内可见到核内包涵体。部分肺泡内可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和水肿液。恢复期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以修复。
     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起病缓慢,头痛、乏力、发热、咳嗽、乾咳或少量粘痰。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和食欲减退。肺部体征较少,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胸部X线检查有斑片状炎症阴影。一般病程约1~2周。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检测)。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流行或爆发。
(2)起病缓慢,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持续乾咳。肺部体征少。
(3)血白细胞计数正常、稍低或稍高。
(4)病原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痰液或咽拭子分离出病毒;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进行培养分离病毒;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
      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检测: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组织活检标本,通过光镜发现细胞内包涵体;电镜下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内的脱落细胞或肺组织内的病毒抗原。
(5)胸部X线检查见斑点状、片状或均匀阴影,多见于两侧下2/3肺野。胸膜很少累及。
(6)抗生素治疗无效。
      治疗原则治疗以对症为主,吗琳呱(病毒灵),三氮唑核甘(病毒唑)有一定疗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应积极抗菌治疗。金刚烷胺对治疗及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效果,成人200毫克/日,分2次口服,儿童一般剂量为每日4毫克/千克,1次2次或3次口服。麻疹、风疹或水痘等病毒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张用无环鸟苷,成人5毫克斤克,每8小时1次,儿童25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金刚烷乙胺副作用较少。白细胞干扰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各种病毒性肺炎与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是一个证态。
   (3)霉菌性肺炎
     由于不同种类的霉菌可引起不同的霉菌性肺炎,它们的症状、严重程度等并不相同。总的说来,霉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的细菌性肺炎非常近似,一般均有咳嗽、喀痰发热、胸痛等症状。由霉菌引起者,咯血较多见;由隐球菌引起者,症状相对较轻;由放线菌引起者,病程晚期可延及胸壁,形成脓肿,穿破后在胸壁上造成窦道。本病的X线表现比较多样,肺部可能为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阴影即小叶性肺炎,亦可能为占据一个肺叶或肺段的大片状阴影即大叶性肺炎。此外,还可能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阴影。所以霉菌性肺炎的X线表现与细菌性肺炎相类似,缺少特征性表现。检查痰中的霉菌对这类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人有无感染霉菌的条件、临床表现等为诊断提供了线索。一旦怀疑有本病的可能时,就应进行痰霉菌检查。肺霉菌感染可选用抗霉菌药物,如二性霉素B、芦山霉素、克霉唑等治疗,这些药物对霉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象细菌感染一样,不同的霉菌对抗霉菌药物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抗霉菌药物。大剂量青霉素对肺放线菌有效,应首先选用。治疗霉菌病,一般疗程较长,过早停药可致复发。同时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应当注意。霉菌性肺炎的发生多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因此,对于需要长期应用的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等应注意尽量控制使用。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病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常见的肺炎从临床表现方面来看,可以归为两类:1.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比较相似,咳嗽、咳痰、发热比较轻,痰为粘液,量少,以干咳为主;2.细菌性肺炎临床表现比较重,痰为脓性或者出现铁锈色,霉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的细菌性肺炎非常近似,一般均有咳嗽、喀痰发热、胸痛等症状。细菌性肺炎特别是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其分期明显临床表现典型,称为典型肺炎,所以,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又称为非典型肺炎。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8 06:31
世事难料 发表于 2014-7-17 01:07
看目录觉得非常有吸引力,嘿,正文第一句还没看完,我整个人就顿时昏过去了。先生是觉得中医不如西医是吗? ...

         中西医打了300多年的架,现在还在打,我从医半个多世纪,希望二者能够成为一家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与责任感促使,我不得不把二者平等的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可以融合。
          中国的医学要超过西方,成为世界的领头羊,只有走中西医融合的道路,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于是我做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18 06:40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在肺胃证,风热闭肺证,痰热壅肺证,邪热壅肺证,温热壅肺证,风温犯肺证,肺热证,汗后余热迫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太阳热邪迫肺证。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发热,口渴欲饮,气喘,咳嗽痰黏色黄,鼻翼煽动,心烦,胸闷胸痛,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或见症:微恶风寒或寒战,汗出,头痛,面赤唇红,鼻翼煽动,咽喉疼痛,痰白粘稠或如铁锈色或痰中带血,心烦,胸闷胸痛,大便干燥或带粘液,小便黄赤。其中痰白粘稠,微恶风寒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现,使用麻杏石甘汤;痰如铁锈色或痰中带血,高热、寒战,属于温热壅肺细菌性肺炎证态,用麻杏石甘汤或千金苇茎汤加减。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风温病邪在气分阶段,或外感风寒之邪失治误治之后,外邪化热入里,壅闭于肺,灼烁津液,失宣降,以热、渴、喘、咳四大症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热、渴、喘、咳四大症符合急性肺炎的临床表现,感冒之后,如果治疗失当或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可以继发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向下漫延引起细菌性或者病毒性肺炎。邪热壅肺证与急性肺炎是一个证态。这个证态还可以分为几个次级证态,如太阳热邪迫肺-病毒性肺炎证态,用麻杏石甘汤,非典型肺炎的典型期即属于该证态;温热壅肺-细菌性肺炎证态,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典型肺炎(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肺炎)的证态分期与中医治疗:
    肺炎的初期多为邪犯肺卫,表现为恶寒、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咳嗽、痰白或微黄、胸闷或隐痛、口渴,为卫分-前驱期证态,可选用银翘散加减;
    肺炎实变期多为痰热壅肺,表现为身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稠或铁锈色痰或带血丝,为风温犯肺-肺炎实变期证态,可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清热解毒,宣肺化痰;胸痛者,加赤芍、瓜蒌、郁金;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白茅根。千金苇茎汤:苇茎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15克,冬瓜子10克,熬成汤剂,一日一剂,5~7剂即可痊愈,
    肺炎恢复期多为气阴两亏,痰热未清,表现为咳痰减少、低热、手足心热、自汗出、神疲纳呆,为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气短、脉微细欲绝等休克表现时,为厥脱-休克证态,可用参  附汤加减以回阳固脱。见于中毒性肺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源于《伤寒论》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解说】
   《伤寒论》认为:太阳病伤寒,发汗后表证仍在者,可与桂枝汤治疗;太阳病中风,服桂枝汤后,表证仍在者,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太阳病汗、下之后,因为表证仍在,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如果汗下之后,表证不存在,就不能再用桂枝汤。63条162条所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所以知道表证已经不复存在(感冒已经痊愈),“汗出而喘,无大热”为里证。无大热,是表无大热,而是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发热、咳嗽、咳痰、气喘是肺感染的重要表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清钾、降低血粘度、抗甲型流感病毒等作用。本证发热、喘、痰的特点符合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无论是否用了汗下法,只要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咯黄痰等肺炎、支气管炎的表现,都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是一个证态。
    本证以气喘为主症,应注意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
   【诊断】
   (1)先出现感冒表现,而后出现以上典型表现者。
   (2)肺部X光照片显示有阴影。
   (3)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属于太阳热邪迫肺病毒性肺炎证态;白细胞升高属于温热壅肺细菌性肺炎证态。
   (4)痰白粘稠,微恶风寒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现,使用麻杏石甘汤;痰如铁锈色或痰中带血,高热、寒战,属于温热壅肺-细菌性肺炎证态,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治疗】
    (1)按照肺炎常规治疗。根据病情降温、吸氧,止咳祛痰等。
    (2)太阳热邪迫肺-病毒性肺炎证态,使用麻杏石甘汤。
    (3)温热壅肺-细菌性肺炎证态,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使用抗菌素。
    (4)如果病程中出现湿热的证候(湿热阻肺-亚急性肺炎证态)再酌情加减祛湿、清热中药。
    麻杏石甘汤药理研究
     (1)镇咳、祛痰、平喘: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对氨水、猪毛、电刺激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镇咳为指标对本方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按古方要求组成的煎剂镇咳作用最强,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比四药分煎后按比例混合,或者原方去掉一、二味生药者效果均好。动物实验证明本方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水浸液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呈抗组胺的作用,其效应与色苷酸二钠相似,显示本方具有平喘镇咳作用。
    (2)解热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的确具有解热、抗病毒作用,但是退热作用不是直接抑制病毒,而是通过其它途径产生。实验还表明,麻杏石甘汤改善病毒性肺炎小鼠症状,减轻肺水肿,对小鼠肺炎病毒性渗出性病变有治疗作用,醇提取液麻杏石甘汤降温优于水提取液。
    (3)抗炎作用:对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抗变态反应:本药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减少大鼠腹腔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使致敏肠管组胺的释放量显著降低,缓解由于抗原刺激而增强的肠管蠕动。并能保护肠管中的肥大细胞免受抗原的攻击,但是不能对抗组胺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个不同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个不同菌株,白喉杆菌2个不同菌株及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有效浓度为1:240,而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有效浓度则为1:60。对陕西61-1珠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最小有效浓度为1:800。并对多种杆菌和甲、乙链球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6)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动物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煎剂对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本方能增强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免疫功能和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中和抗体产生。另外,该方尚能明显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致敏大鼠肠管释放组胺,同时保护大鼠免受抗原攻击。哮喘病人之IgE水平可因服用本方而降低,提示其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效应。
    (7)其它:口服给药后可使家兔肠蠕动明显增强。张氏用肺炎球菌作“邪热壅肺”家兔模型,证明麻杏石甘汤能起到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清钾及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另外,本方尚对心血管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其毒副作用并不明显。
      千金苇茎汤
组成:苇茎(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4克) 桃仁(9克)
用法:研末,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胶。
      现代用法:苇茎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15克,冬瓜子10克,熬成汤剂,一日一剂,5~7剂即可痊愈。
       本方为治疗肺痈(肺脓肿)之良方,历代医家甚为推崇。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皆可使用。用于肺痈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使肺热清,痰瘀化,脓液外排,痈渐向愈。
       方中苇茎一药,现代临床上多用芦根,而鲜用茎者,是古今用药习惯不同使然。
       方中瓜瓣一药,《张氏医通》认为:“瓜瓣即甜瓜子”,后世常以冬瓜子代瓜瓣,因其功用近似。
      化裁: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苇茎汤药理研究: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1)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本方水煎液按照临床用量与小鼠灌胃,每日2次,1月后,可显著提高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对碳粒的摄取量,说明本方可活化机体巨噬细胞系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2)适应原作用:实验显示本方具有明显的抗寒冷作用及抗疲劳作用。
(3)本方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具有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瘀象”得以改善。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待续)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9 21:00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4 08:18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中医别名】温燥伤肺证,温燥咳嗽证,上焦燥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干鼻燥,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燥,脉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秋燥(温燥)病邪侵及肺,即温燥病的气分阶段,是因燥热病邪从卫分进入气分,燥热化火,肺经热盛,肺失清肃,肺之津气耗伤而出现的证候。本证可由温燥肺卫证传变而来,可以演化为肺阴不足证,症见咳嗽痰少,声音嘶哑,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亦可因燥热羁留,耗损肺胃,造成肺胃阴虚或者肺胃气阴两虚的证候。根据临床表现本证与间质肺炎一致,间质肺炎不易治愈往往演变成慢性肺炎,肺阴不足证、肺胃阴虚或者肺胃气阴两虚都是慢性肺炎的表现。本证为急性病毒性肺炎在秋季的表现。
    间质性肺炎顾名思义是发生于肺的间质组织的炎症,即发生于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肺泡壁。临床上单纯的间质性肺炎并不多见,一般常同时合并有支气管或肺小叶的感染。
    许多致病原因都能引起间质性肺炎。其中最多见的是肺部病毒感染,常发生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病人,又称为病毒性肺炎。细菌、肺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也能引起间质性肺炎。过敏性肺炎的病变也发生于肺间质。慢性支气管感染、某些尘肺病人能形成慢性间质性肺炎。
    腺病毒引起的肺炎以3、7型多见,半岁~2岁婴儿多见,成人的腺病毒肺炎一般为非典型肺炎。还可引起胃肠炎。
    肠道病毒经粪便及鼻咽分泌物排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经口感染;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属于秋燥邪在肺卫-上感证态,燥干清窍-上感证态。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间质性肺炎的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咯痰等。由于病变发生在间质,总的说来,呼吸道症状较之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相对较轻。同时致病原因不同,间质性肺炎的症状亦不一样。流感病毒肺炎、麻疹病毒肺炎的症状可能较为严重,肺支原体肺炎一般较轻。并发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者,化脓性炎症扩展到肺间质形成化脓性间质性炎症者,症状较多,可成为慢性肺炎。轻型慢性间质性肺炎亦可没有症状。
    X线检查表现为肺内的纤细且不规则的索条状阴影以及多数小细结节状阴影,可见于一侧或双侧肺的下部或大部.索条状阴影可互相交织成网状,细结节状阴影则位于其间。
    经治疗后,这些异常改变的消失慢于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治疗间质性肺炎,应根据致病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案。病毒性肺炎尚无特效疗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如咳嗽服用止咳剂,头痛服用止痛剂等,同时应给予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及认真的护理更为重要。细菌感染可采用敏感的抗生素,支原体感染可采用四环素或红毒素治疗。
    【诊断】
    (1)在秋燥的病程中出现上述典型表现者。
    (2)秋季出现的病毒性肺炎(或者间质肺炎)。
    【治疗】桑杏汤合麻杏石甘汤
    附1  燥伤肺胃证-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的慢性期证态
【中医别名】邪热已退、肺胃阴伤证,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燥伤肺卫阴分证,阴虚咳嗽证。
【临床表现】微热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后期及某些内伤虚证。肺胃阴伤:身有微热,久留不退,常伴有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偶有声音嘶哑或失音,纳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虚。
【证态概念】本证多见于风温病和秋燥病邪在气分的后期,燥邪化热或五志化热,灼伤肺胃津液所致的以干咳、口渴、舌燥为主症的证候。温燥伤肺证为病邪初起,病位在肺,症见身热较甚,干咳气急,口鼻干燥等;燥伤肺胃证,病位在肺胃,病程较长,病邪已内侵伤阴,故症见身热不甚,口燥而渴,舌红无苔等肺胃燥热伤津之象。本证用沙参麦冬汤,滋养肺胃津液。
    沙参麦冬汤
源于《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沙参麦冬汤药理作用
    (1)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以沙参麦冬汤10g/kg、20g/kg给大鼠灌胃,对乙醇及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动物实验表明,不同剂量的沙参麦冬汤均能拮抗乙醇引起的PD值(胃跨膜电位差)下降,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乙醇、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可明显降低胃跨膜电位差(PD),造成胃肠道粘膜的损伤。
    (3)胃内给药具有显著增加胃粘膜分泌的作用;经十二指肠给药具有抑制胃液分泌、胃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进一步对其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沙参麦冬汤能显著抑制酸化乙醇所引起的大鼠胃体、窦部粘膜血流量的下降;预先给大鼠灌胃则能显著抑制乙醇引起的胃粘膜过氧化脂质含量升高,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通过观察本方对动物在体胃运动的影响,发现本方对动物在体胃运动具有抑制作用,表现在能显著抑制小鼠胃酚红排空率,对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排空加快。胃浆膜埋植应变片记录清醒大鼠胃运动发现,本方能抑制大鼠胃底纵行肌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对胃窦环行肌作用不明显;十二指肠给药能使麻醉大鼠胃运动的频率减慢减弱,7g/kg该方对皮下注射消炎痛引起的大鼠胃运动亢进有显著抑制作用。
    (4)本方能够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本方治疗干燥性咳嗽可能是因为沙参麦冬汤对呼吸道粘膜具有同样的作用。从脏器发生学来看,呼吸道起源于消化道,它们同属于公共粘膜系统。中医称为“燥伤肺胃阴分”不无道理,肺与胃之间有着西医现在还不知道的内在联系。
    附2  养阴清肺汤
    源于《重楼玉钥》
    组成:麦冬10克、玄参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贝母10克、薄荷6克。
    【效能】养阴清肺、凉血解毒。
   药理研究
    (1)抗白喉杆菌:实验证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极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毒素在体外有很高的“中和”作用。
    (2)免疫作用:研究其对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动物的呼吸道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养阴清肺汤能明显提高正常豚鼠肺吞噬细胞功能和呼吸道局部溶菌酶含量;对正常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溶血空斑数均无明显影响。但对环磷酰胺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和溶血空斑数减少(即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对照水平。说明本方对动物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
   (3)镇咳:动物实验表明,养阴清肺汤与咳必清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而且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4)祛痰:动物实验表明,本方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5)抗炎:动物实验表明,养阴清肺汤大小剂量与小活络丹均有抗炎作用,而且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适应症:本方主要治疗白喉及慢性咽炎等。根据其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抗炎、镇咳、祛痰、免疫等作用,用于长期的慢性肺炎(属于干燥性质的)应当有效。
    小结:燥热伤肺-急性间质性肺炎证态,桑杏汤合麻杏石甘汤;燥伤肺胃证-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的慢性期证态,沙参麦冬汤;长期的慢性肺炎(属于干燥性质的),养阴清肺汤。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待续)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7-24 16: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4 08:18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中医别名】温燥伤肺证,温燥咳嗽证,上焦燥热证。
    【临床表 ...

先生功力深厚,所说的内容量太大, 要是把所说的能弄出个简易本条目,就更好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5 08:05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7-24 08:25
先生功力深厚,所说的内容量太大, 要是把所说的能弄出个简易本条目,就更好了。

       谢谢关注。
    大家看到一个证态,就有如此大量的论证,网友说:晕了!我也想搞一个简易版,没有时间与精力,在没有得到大家认可之前,简易版可以看目录。
    论证必须证据确实可靠全面,简单了容易遗漏与不严密,引起误解与否定,因此,内容就多了一点。
    其实,在一个大证态之中还有许多小证态、具体证态,我只能够把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证态罗列出来进行论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5 08:14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
   【中医别名】暑热咯血证,肺热吐衄证,暑邪入于肺络怔。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烦渴,咳嗽气喘,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喘促,鼻衄,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或见症:恶寒,烦渴,头目不清或神志昏蒙,面色晦暗或面红目赤,咳喘胸闷,气急鼻扇,心悸而烦,周身肌肉酸痛,四肢厥冷,小便黄短。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暑温病,乃暑温、暑湿病邪犯肺。暑热之邪损伤肺络,或暑湿化燥化火后内陷血分,损伤肺络,邪热迫血妄行,血从上溢所表现的证候。以发热口渴,咳嗽,咯血色鲜红,神疲气短,咯血或痰中带血,烦躁喘促,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骤、高热、剧烈肌痛、结膜充血、弥漫性肺出血、肝肾功能损害为特征,而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其中肺出血型与暑热咯血证是一个证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中医认为登革热属于暑湿或暑热,其中卫气同病用新加香需饮合柴葛解肌汤加减;邪困中焦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邪遏膜原用达原饮加减都是湿温的治法。登革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后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增殖和复制两次,形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出血倾向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单纯咯血与鼻衄属于气分证,如果还有其它部位出血则属于营血分证。属于气营两燔,可酌情使用清瘟败毒饮或者犀角地黄汤。如由暑湿伤肺而咯血、鼻衄、咳、喘者,苔必白滑,口多不渴,可改用清络饮加杏仁苡仁滑石汤。
    出现咯血的疾病有许多,除了以上所列传染病之外,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旋毛虫病幼虫移行、寄生期,属于暑伤肺络证态等均可以引起咯血,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病与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在此讨论。
   【诊断】
   (1)在暑温病的过程中出现典型表现者。
   (2)在能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全身血管内皮损伤的传染病或感染病中,出现咯血与鼻衄者。如登革热的出血期、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出血普通型等。
   【治疗】
   (1)清络饮加杏仁苡仁滑石汤。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支,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将以上六味洗净,西瓜翠衣切成薄片,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继续煮5~10分钟,将汁滤出即成(约两大碗)。
    注:本药膳能清热凉心,滋阴润燥,可作夏季饮料用。一天饮3-4次。也可以治疗感受暑邪、头部胀痛等症。
    (2)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3)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方药: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1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山栀10克、白茅根30克、知母10克、三七粉(冲)2克。
    小结:肺炎,由于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可以表现出许多证态;由肺炎引起的胸腔感染也有许多证态,下面只是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证态类型:
     (1)急性肺感染-肺热证态:
     病毒性肺炎-邪热壅肺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      
     大叶性肺炎-肺热炽盛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合千金苇茎汤
     湿热阻肺-亚急性肺炎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加清热利湿药
     燥热伤肺-间质性肺炎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合桑杏汤
     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咯血证态   犀角地黄汤合银翅散、黄连解毒物
    (2)胸腔积液-寒实结胸证态  三物小白散(见结胸证)
       胸腔器官感染-小结胸证态  小陷胸汤(见结胸证)
       常见的肺炎从临床表现方面来看,可以归为两类:1.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比较相似,临床表现比较轻;2.细菌性肺炎与霉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表现比较重。
     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与邪热壅肺证是一个证态,用麻杏石甘汤。细菌性、霉菌性肺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如霉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另一类是不能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前者引起的肺炎与湿热阻肺是一个证态;后者引起的肺炎与肺热炽盛证是一个证态。有些病毒与支原体容易在秋季引起间质性肺炎,属于燥热伤肺-间质性肺炎证态。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咯血证态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出血型有关。由肺炎引起的胸腔感染与结胸证是一个证态。(参考结胸证)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6 06:34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征候群
      1.西医对腹泻的认识
      (1)肠道传染病
      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按主要病变部位和临床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病变主要在肠道且以腹泻为特点,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O157:H7出血性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病等。另一类虽然通过肠道传染,但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包括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的肠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也具有腹泻及其它胃肠道症状,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可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而且一般病程比较长,缠绵难愈,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这些特点与温病中的湿温一致。
    (2)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感染性腹泻是由特定微生物(病毒,细菌,霉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或寄生虫进入肠道寄生繁殖,或微生物毒素刺激肠粘膜,直接引起者,统称为感染性腹泻。可泛指各种特定病原微生物致病引起的各种肠炎,同时也包括法定的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以及烈性传染病Ⅱ号病(霍乱和副霍乱)。此为广义感染性腹泻,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感染性腹泻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是狭义的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①致泻性大肠杆菌(EIEC):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②空肠弯曲菌:人类腹泻中约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带菌约1%,空肠弯曲菌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③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呈广泛流行,传染性强,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病毒:6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秋季腹泻”流行,均认为系病毒引起,实际上当时把病因不明的腹泻均认为病毒性腹泻。由于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和防治工作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1.轮状病毒: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2.诺沃克(Norwalk)病毒:是成人与年长儿童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3.肠腺病毒:可引起腹泻,正常人粪便中约5%亦能检测出该病毒,对于其在腹泻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感染性腹泻在临床表现方面可归纳为痢疾样综合征和霍乱样综合征。痢疾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其病理改变为:肠粘膜溃疡性变化,毒素对肠神经系统的刺激,属于侵袭性腹泻。霍乱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水样便,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属于肠毒素性腹泻。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真菌也可以引起腹泻,属于广义的感染性腹泻,但一般不属于肠道传染病,一般也不在感染性腹泻中讨论。
       (3)腹泻的病理机制
      腹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复杂、交错的,吸收不良与肠道内细菌过渡孳生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呈相辅相成关系。进入健康人小肠内细菌受小肠运动性清除机制、胃酸分泌及腔内免疫球蛋白的控制,这些保护性因素有任何改变都会导致细菌过度孳生,引起腹泻。引起腹泻的机理可分为:
   ①侵袭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导致肠粘膜的炎症、溃疡或肿胀并引起炎症渗出液,临床上以粘液便、血便、脓血便为特点。细菌性痢疾为典型代表,还包括阿米巴痢疾、弯曲菌肠炎、沙门菌肠炎、耶尔森菌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产气荚膜梭状芽孢菌肠炎等。某些菌株还可同时产生肠毒素,因此,临床可见细菌性痢疾样大便,也可发生水样泻。但是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痢疾样综合征。
  ②肠毒素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产生肠毒素造成肠粘膜分泌大量肠液,一般肠粘膜无明显病变,也称为分泌性腹泻。以霍乱为代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炎、产毒素大肠杆菌肠炎、不凝集弧菌肠炎、蜡样芽孢菌肠炎等。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霍乱样综合征。
    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菌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的特殊受体上,使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腹泻,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理,可分为:①细胞激活性肠毒素:由部分ETEC、沙门氏菌及亲水气单胸菌产生者为不耐热肠毒素(LT),主要经受体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酸酶系统,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聚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致使隐窝细胞对水、氯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同时又抑制绒毛上皮细胞对钠及氯的吸收。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加小肠细胞释放五羟色胺而增加肠液分泌。另外一部分ETEC产生耐热肠毒素(ST),以100℃30分钟处理仍保留毒性,其分子量小,ST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激活鸟苷环化酶系统,使该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对氯离子吸收减少。有些ETEC同时产生LT及ST,产生一种还是两种肠毒素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携带的质粒,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的ETEC菌株比只能产生一种肠毒素的菌株毒力大,导致腹泻的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
  ③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肠炎属于侵袭性病变,因病毒侵袭致使绒毛缩短,小肠失去吸收功能而引起腹泻,肠壁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粘膜没有溃疡,故大便为水样,无大量炎症细胞,所以,临床表现主要为霍乱样综合征。
   已知有四类病毒可引起胃肠炎: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病毒性胃肠炎水样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粪便很少含有粘液和血液,可有不同程度脱水体征,大多起病时现有呼吸道症状和头痛、肌肉酸痛等,如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2/3可先有呼吸道症状,然后出现水样便。婴儿及年幼儿童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可发生严重水样腹泻,90%发生呕吐,发热,高热超过39℃,可导致等渗性脱水,病程一般5~7天。典型的诺沃克病毒感染发病急,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持续仅1~2天。腺病毒性胃肠炎的特点是腹泻持续1~2周,可有轻度呕吐,50%患者发生低热。病毒性胃肠炎主要靠临床诊断,粪便细菌培养以及粪便查找虫卵和寄生虫阴性支持诊断。病毒性腹泻需与肠毒素型腹泻相鉴别,虽然临床表现主要为霍乱样综合征,但其病理机制以侵袭性为主,起病时大多有呼吸道症状和头痛、肌肉酸痛等为特点,所谓胃肠型感冒。
       综上所述,侵袭性腹泻、肠毒素性腹泻以及病毒性腹泻与病原体、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痢疾杆菌引起典型的侵袭性腹泻,但在早期却表现为水样便;肠毒素性腹泻以水样便为主,但也会出现脓血便;病毒性腹泻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霍乱样综合征,但其病理机制以侵袭性为主。急性肠道传染病或者感染性腹泻,虽然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但大多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主要依赖病原体检测,因此要积极开展实验室检查。应常规进行粪便涂片染色、粪便或呕吐悬滴检查和制动试验、细菌培养,有条件者可进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方法以帮助诊断。
      (4)临床表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候群
       轻型病例有食欲减退,婴幼儿可有溢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到10次左右,稀便或带少量水分,淡黄或绿色,稍有酸味,有时有少量粘液或呈白色钙皂,或者脓血便,精神尚好,无中毒症状,偶有低热恶心,呕吐,体重不增或略降,有时尿少。
     中型与重型:多数起病缓慢,自轻型腹泻逐渐加重,泻水样便或者脓血便;少数起病即为水样便,量多,次数频繁,每次数毫升至数十毫升,每日十数次至数十次,多数为10~20次,常有呕吐每日1~2次至十数次,个别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沉渣,早期食欲减退,以后加重,严重者拒食,多数有发热。常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症状多见于儿童
    脱水:
     脱水程度:①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3~5%(50毫升/kg),病儿精神较差或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稍差,眼窝及前囟略凹陷,哭有泪,口腔粘膜干燥,尿量稍减少。②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50~100毫升/kg),病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及前囟凹陷明显,哭时泪少,口腔粘膜干燥,四肢稍凉,脉速,尿量明显减少。③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毫升/kg),病儿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嗜睡,朦胧或昏迷,皮肤发灰,干燥,四肢发凉,脉细数微弱,皮肤出现花纹等休克征。
     脱水性质:①等渗性脱水:病儿烦躁,嗜睡,眼窝及前囟凹陷,皮肤弹性低,粘膜干燥,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四肢发凉,尿量减少。患儿大多营养状况良好,腹泻时间短,血钠为130~150mmol/L。②低渗性脱水:患儿软弱,嗜睡,惊厥,昏迷,眼窝前囟凹陷明显,皮肤弹性极差,粘膜略干燥,血压极低,脉快细弱,四肢发凉,尿减少或无尿。大多营养较差,吐泻严重,病程长,血钠低于130mmol/L。③高渗性脱水:患儿烦躁不安,剧烈口渴,高热,肌张力高,惊厥,眼窝前囟稍凹陷,皮肤弹性尚好,粘膜明显干燥,血压稍低,四肢热或冷,尿少而比重高。多发生于病程短,供水不足,出汗或曾口服大量含钠液的情况下,血钠高于150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精神萎靡,呼吸深快,但无鼻翼扇动,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改变不明显,口唇樱红,如有循环衰竭可表现为口唇紫绀,严重者可致昏迷。
    低钾血症:表现为①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严重者表现为瘫痪。②肠蠕动减少,故肠鸣音弱,腹胀,严重者肠麻痹可致肠梗阻。③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心律不齐,严重者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电图改变多见:T波低平,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出现U波。
    低钙血症:表现为烦躁,惊跳,手足搐搦或惊厥。
    低镁血症: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的患儿出现缺镁症状,常在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出现,表现为烦躁,震颤,惊厥,血清镁低于0.75mmol/L。
      (5)诊断
     在未明确病因之间,统称腹泻病,诊断依据: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必备条件)。②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①水样便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惑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小儿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②如水样便腹泻不止或有频繁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体征要考虑霍乱。③如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此外也应考虑侵袭性细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EIEC)、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④血多脓少呈果酱样便,多为阿米巴痢疾。
(6)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正确使用抗生素
感染性腹泻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大约占整个腹泻的30%左右,包括菌痢、霍乱、婴幼儿沙门菌肠炎、各种重症腹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腹泻,其余大部分感染性腹泻不需要抗菌治疗。判断是否需要抗菌治疗,病原体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实验室诊断时间长而且阳性率不高,临床医生应当根据临床特点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判断,主要判断标准为血便、里急后重、大便镜检白细胞满视野和大便PH值大于7。
治疗腹泻的抗菌药物有下列几类:
    黄连素(小檗碱):中药黄连的有效成份,疗效稳定,服药简便。
    氟喹酮类药物:应列为抗腹泻抗菌药物的第一位和一线用药,常用品种为诺氟沙星与环丙沙星,其中环丙沙星更适用于治疗沙门菌感染及重症腹泻。但该类药物易产生耐药,联合应用小檗碱或甲氧苄啶可提高疗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氧头孢烯类抗生素: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但价格贵,又需注射给药,故不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氨基糖甙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已很少应用,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及阿卡米星对沙门菌疗效较好,妥布霉素及多粘菌素B口服仍用于菌痢及大肠杆菌肠炎。
    磷霉素:对常见腹泻病原菌药敏感率均在93%以上,口服磷霉素治疗菌痢等腹泻,治疗率90%以上。
    其它:空弯菌肠炎首选红霉素,隐孢子虫肠炎口服大蒜素片。
    对于不需要用抗菌药治疗的腹泻,如果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继发霉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严重者出现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死亡率很高。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及中药。
    2.中医的下利与西医的腹泻(待续)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26 14:43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6 16:57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7-26 06:43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

        玩下流,耍流氓,自取其辱!并且记录在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7 07:35
       2.中医的下利与西医的腹泻
     (1)中、西医关于腹泻、下利的概念
      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一书中对下利的论述是:下利是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或泻下脓血。论中所言“下利”实际是泄泻与痢疾的总称。在《伤寒论》中称“自利”“泄利”“利清谷”及“协热利”者,涉及的原文有80多条次。姚乃礼主编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中谓:“腹泻,又称泄泻,在古典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将腹泻称为‘利’或;‘下利’。张仲景对痢疾也称‘下利’,……。”李宗明主编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三版)对于腹泻的论述是:排便次数增多,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粪便稀薄,容量或重量增多,或排脓血便者称为腹泻。一般粪便重量每日为100~200克,水占60%~85%;腹泻时粪便重量超过250克,水占65%~95%;每日超过1000克者为严重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腹泻。如下段结肠或直肠有病变,肠壁受排便反射的持续刺激而有少量多次排便和排便不畅感时,称为里急后重(著者-中医称为下重或里急后重)。腹泻及粪便主要含有血、粘液和脓性分泌物者,称为痢疾综合征。所以《伤寒论》中的下利与西医的腹泻是一个概念,它们都包括痢疾在内。
     (2)腹泻的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西医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许多慢性腹泻是由急性腹泻未愈引起。腹泻的病变主要在大小肠,但是在临床上肠、胃炎经常同时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出现。
     急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轮状病毒、诺瓦克类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腹泻。这些病毒引起的腹泻都是急性的,一般不会转成慢性。如秋季腹泻,胃肠型感冒等。轮状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又是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因。
     细菌性:细菌性痢疾、霍乱、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细菌性痢疾的轻型可以表现为轻度胃肠炎,与病毒性腹泻相似,急性细菌性痢疾未愈可转成慢性痢疾。
     原虫性:阿米巴痢疾、梨形鞭毛虫等。
     蠕虫性:血吸虫病等。
     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急性憩室炎、部分肠梗阻、急性肠道出血等。
     全身性疾病:急性全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败血症、肺炎、钩端感到螺旋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
     功能性腹泻:慢性腹泻①肠道感染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其他肠道蠕虫病、肠结核等。②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他肿瘤、小肠淋巴瘤、肠道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小肠吸收不良
    腺原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结合胆酸缺乏:肝胆系统疾病如严重肝病、长期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等
    肠粘膜淤血:右心功能不足、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或肝静脉阻塞。
    肠道病变
   全身性疾病:尿毒症、恶性贫血、严重营养不良等。
     3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腹泻
      (1)《伤寒论》中的腹泻,在六经病中都出现,大致如下:
       太阳病葛根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痞证泻心汤类
       阳明病热结旁流承气汤类.
       少阳病下利柴胡汤类。
     霍乱、少阴病、厥阴病下利亡阳证四逆汤类及五苓散证
     太阴病下利四逆汤类。厥阴病热利白头翁汤证。挑花汤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胸胁水饮十枣汤证。阳虚水泛真武汤证。
      脏结证
    (2)温病中的腹泻:腹泻往往与腹痛、恶心,呕吐同时发生,在中医这一组症状属于脾胃的病变,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如果腹泻具有慢性、缠绵难愈的特点,则属于湿温。这一组症状在西医为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在肠道也可以在肠外,前者也称为急性肠炎或者广义的感染性腹泻;后者虽然通过肠道传染,但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包括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的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由肠道穿过肠粘膜后均被肠淋巴组织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病原体才能转移到其它脏器,这些病原体属于细胞免疫起作用的病原体,与湿温是一个证态(参考湿热病邪的现代医学机制)。湿温中的腹泻与病变脏器主要在肠外的肠道传染病中的腹泻是一个证态。
         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真菌等也可以引起腹泻,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属于暑湿、湿温、伏暑。
       4.中西医融合(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8 09:41
4.中西医融合
      应用证态概念体系可以把中、西医腹泻的主要类型融合在一起。
     (1)太阳病、卫分证、感冒、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轮状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既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又是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因。太阳病葛根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与病毒性腹泻是一个证态。温病学认为腹泻一证湿热者居多,卫分证中的湿热腹泻可用藿扑夏苓汤、三仁汤等。许多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都可以表现为感冒或者轻度腹泻,在典型的临床表现没有出现之前,可以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按照太阳病和卫分证进行辨证施治。单纯用《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可能解决绝大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病例的治疗问题,反而可能造成误治,引起严重后果。所以《伤寒论》太阳病必须与温病卫分证融合在一起,才能与感冒、前驱期融合成为一个证态。
     (2)阳明病、少阳病与急性典型期是一个证态,阳明病热结旁流证与不完全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是承气汤的适应症。少阳病与肝、胆、胰感染是一个证态,少阳病腹泻根据病情可选用大小柴胡汤。由于胆道梗阻、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引起的脂肪利,则属于杂病腹泻。
     (3)痞证腹泻与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慢性亚急性感染腹泻是一个证态,栀子豉汤与膈上下感染引起的功能性腹泻是一个证态。
     (4)腹泻特别是夏秋季腹泻,中医认为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大多属于温病湿温的范畴,湿温也可归属于广义的伤寒,伤寒论与温病合起来,可以包括所有的外感热病腹泻。温病中的湿温与肠道传染病中的那些病变主要在肠道外的疾病是一个证态。包括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血吸虫病在汉代张仲景之前已经存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古墓出土的西汉男尸,在内脏中发现有血吸虫卵,就是证明。这些肠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流行的原因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在《伤寒论》中对于这些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记载不完备,治疗方法不全面;温病学大大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但是缺乏特异性治疗;西医抗菌素及特异性化学药物的应用,以及消毒等卫生常识的普及,传统的肠道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毒感染及抗菌病株成了新的难题。中医药对于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对于减少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协同抗菌素治疗抗菌病株感染具有重大作用。
     (5)霍乱、少阴病、厥阴病下利亡阳证四逆汤类及五苓散证,把这一类腹泻归纳在一起,是因为这一类腹泻与肠毒素(外毒素)有关,肠毒素引起剧烈的呕吐和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低容量休克,轻者机体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可以不表现出症状,或有轻度口渴、尿少,少量多次饮水就能治疗;失盐失水时可用五苓散治疗;低血容量休克时可用四逆汤治疗;由于外毒素容易引起暖休克,当发生暖休克时,则是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适应症。这一类疾病属于霍乱样综合征。
     (6)挑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具有吸附消化道内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对发炎的肠粘膜有保护作用,一方面减少异物刺激,另一方面吸附炎性分泌物。内服对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与西药次碳酸铋、鞣酸蛋白、活性炭等的药理作用一样,急性感染性腹泻禁用。
      (7)肠粘膜淤血引起的慢性腹泻:在右心功能不足、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或肝静脉阻塞时,可因肠粘膜淤血引起的慢性腹泻,当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时都会引起慢性腹泻。十枣汤的适应症是胸水、腹水兼有腹泻者;茯苓甘草汤类、真武汤适宜于不同情况的心原性水肿;五苓散的适应症是肾性水肿;猪苓汤的适应症是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这类腹泻主要属于杂病范畴,而且表现非常复杂,不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此处仅作原则性介绍。
      (8)脏结与消化道肿瘤是一个证态,脏结下利与消化道肿瘤腹泻是一个证态,特别是直肠癌。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待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2:02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12:0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09:41
4.中西医融合
      应用证态概念体系可以把中、西医腹泻的主要类型融合在一起。
     (1)太阳病、卫分 ...


  普及一点历史知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就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假说或猜想,原因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这句话是现代基督教批判、反对进化论的时候说的话!
     科学主义者们,“进化论”是科学理论还是科学假说!
     “进化论”是不是经过科学这个工具证实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需要补“科学”课的正是你们这些科学主义者们。

     不要发疯!还是说点正经话,先生把基督教徒攻击进化论的话当做真理,先生懂不懂科学!?
————————————————————————————————————
       回复李同宪先生:
       王锡民说:  人由猿进化而来,不仅有科普书籍为证,而且电视上还演过进化过程的图片?难道这也是基督?太少见多怪了吧?还基督教反对进化论说的话。不懂假装真可怕。你把电视台都当成是基督教私有财产啦?是不是?没文化!   

       王锡民说:  真正发疯的是你。本文是不是戳在你的肋骨上啦,嗷嗷直叫。进化论当然是科学理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只是一个假说,你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好好学学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2:0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09:41
4.中西医融合
      应用证态概念体系可以把中、西医腹泻的主要类型融合在一起。
     (1)太阳病、卫分 ...


      你再接着逞能瞎装,不懂装懂,我还揭你的画皮。看你改不改这个毛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8 16:29
      [比如说,“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就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假说或猜想,原因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
     [ 进化论当然是科学理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只是一个假说,你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好好学学吧!]

      回复:
    人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是进化论还是假设?!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8 16:3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7-28 04:05
你再接着逞能瞎装,不懂装懂,我还揭你的画皮。看你改不改这个毛病!

          学术辩论,先生出此秽言,有失大雅,并且记录在案。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6:3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16:34
学术辩论,先生出此秽言,有失大雅,并且记录在案。

      李先生,可别瞎装了。又跑到我的话题里去捣,那是在交流,不是开玩笑。你自己不懂,还要捣乱。是不是有精神病啊?还好意思说别人发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6:37
现给李同宪先生规定先生记录在案:
   
     李同宪先生说:
     先生又进入点点评了!
     先发疯,而后点点评,最后目瞪口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28 16:3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16:40 编辑

    伪君子李同宪先生说:

    历史知识不足,中医不通,西医知识贫乏的人们,至今还在吃别人咀嚼过的东东,还以为是香饽饽。
     不过是为自己的错误制造借口而已,为了以科学为标准解释中医制造舆论而已。为现代科学解读元气造势而已。
     可不要发疯!


                          记录在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9 07:32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伤寒与温病共计135个证候中,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证候规范》77个外感证候中,没有“霍乱”,因为霍乱是病而不是证,霍乱病具有许多证。
     根据范行准先生考证,西方于1817年出现第一次霍乱大流行。之后在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由海路带至广州,至此,中国才有真性霍乱。由于此病传入之初,不分其病源,故也与鼠疫一样,根据其病状而命名,如“吊脚痧”、“痧症”、“绞肠痧”、“瘪螺瘟”、“麻脚瘟”等。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河网地带被认为是古典霍乱的发源地,可能随着“朝圣者”的迁徙传入阿拉伯半岛,而后传入欧洲,1817年才引起世界第一次大流行。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中记载的病症中已有与霍乱病极其相似者,故认为中国在公元第七世纪即有古典霍乱传入。
    关于霍乱的治疗方法,多数医家主张回阳救逆。尤其是张聿青,力剖烦渴之假象,指明“投理中回逆而得生”。有些医家,还自拟方剂,也有较好的疗效,如张锡纯用“急救回生丹”治霍乱阳证,“卫生防疫宝丹”则阴阳双调,颇为当时同道所称颂。范文甫则采用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予以治疗。
    《伤寒论》中“霍乱”为一种暴发性肠胃病,因骤然吐泻,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状,故名霍乱。根据其所述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仅包括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而且包括具有类似于霍乱临床表现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共10条,方剂6个,其中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方剂四逆汤类,是本篇的主要方剂,有关条文如下。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通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病理生理及病机:霍乱弧菌引起的呕吐腹泻是单纯分泌型腹泻的一个典型例子。霍乱弧菌所分泌的肠毒素(外毒素)能迅速与空肠上段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ATP)变成环磷酸腺苷(cAMP),大量环磷酸腺苷聚集在粘膜细胞内,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刺激陷窝细胞分泌氯离子并可能分泌碳酸氢根离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氯和钠离子的吸收,由于肠粘膜分泌增强,回收减少,因而大量肠液聚集在肠腔而形成剧烈水样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分泌的另一种肠毒素也能引起霍乱样水泻,其机理可能与霍乱孤菌相似。进食被细菌(如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有证据提示也属于此种腹泻。
      剧烈的呕吐腹泻使水电解质突然大量丢失,迅速形成严重失盐脱水,血容量迅速下降,内脏灌注不足出现微循环衰竭而导致休克,因此出现“脉微”,“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等冷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317条、370条,“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符合暖休克的临床表现;390条符合暖休克进展为冷休克的表现。当血容量突然下降而达到十分严重状态时,由于消化道微血管血流灌注量极度下降导致消化液分泌停止,所以出现“利止亡血”“吐已下断”的临床表现。中医也认为这是“水谷津液俱竭,无有可吐而自已,无有可下而自断”,“无物可吐下”的结果,即“阴液内竭,阳亡于外”。
    临床表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及其引起的水电介质紊乱。
   鉴别诊断:霍乱与伤寒吐泻证的区别。“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是“伤寒”的表现,所以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的要点其一就是,霍乱吐泻之后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其脉微涩”的表现,但是伤寒吐利证也可以发生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微涩”的脉象,这时候如何鉴别呢?区别的要点其二,就是“本呕下利者”,“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霍乱发病一开始就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如果发热则在利止之后,这时病情更为严重,而不是伤寒虚寒下利的阳复现象;伤寒吐利证先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没有霍乱严重,四五日后传至阴经上,才会出现“微涩”的脉象。“本呕下利者”是霍乱,不能当作伤寒治疗,即使兼有表证有轻度发热,其临床表现仍然以霍乱为主,不得当作伤寒。其三,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的转归不同。经治疗后,伤寒吐利证属于实热者,即可痊愈;属于虚寒的可以痊愈,也可能转属阳明病,转属阳明的标志是“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便必硬”以及腹胀满、能食、颇能食等。吐利止是伤寒吐利证痊愈的标志;吐利止不一定是霍乱痊愈的表现,“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主之。”吐利止并非好事。
      治疗
      中医治疗:病情严重者用四逆汤类;轻者用五苓散与理中汤(丸)
    《伤寒论》386   霍乱,发热头痛,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以两数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如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五苓散与理中丸都是治疗轻度霍乱病人的方剂,现代治疗霍乱病的原则也是补充生理盐水、维持血容量,防治休克,对于极轻的病人经口补充液体即可。五苓散与理中丸都是通过调整胃肠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理中者,理中焦”,故凡脾胃虚寒、中焦升降失调之证,无论外感、内伤均可用之。中焦脾胃的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功能一致,理中汤(丸)具有调节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吸收等功能。五苓散偏重于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理中汤是一个基本方,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伤寒论》中提出8种加减方法只是举例而已,后代在理中汤的基础上衍变出许多有名的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的方剂。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此两条是病后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药物药理研究
     回阳救逆法迄今已成为中医救治各类休克的一个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治法。
     四逆汤有强心作用,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振幅,而对心率影响不大;四逆汤有抗休克作用,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对小肠缺血性休克有保护小肠,阻断致休克不可逆发展的肠道因素的形成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兴奋作用。有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平滑肌的痉挛,而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对腹泻、腹痛、胃痛都有效。四逆汤及人参四逆汤可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流变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使各脏器灌注情况改善,能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流变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充量增加。使各脏器灌注情况改善,能改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些都对其抗休克作用有重要意义。
      人参能增加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并有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参、附同用对加强四逆汤强心升压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及调整全身各种功能的作用十分显著,参附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中毒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心脉灵注射液(人参皂甙、猪胆汁、附子总碱、干姜挥发油、甘草次酸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动物试验有升压作用,对内毒素休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增强红细胞的静电斥力,减轻红细胞的聚集,改变血液的粘稠度,改善血流,增强组织的血流灌注量。猪胆汗有消炎抗过敏作用,胆酸有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大剂量胆酸钠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胆汁或胆盐口服后可增强胆汁分泌,使脂肪容易消化。能扩张血管,增强肠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猪胆汁)的抗休克作用,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比四逆汤更加强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综上所述,四逆汤、人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对于因剧烈呕吐腹泻而引起的轻重程度不同的失盐失水性休克有治疗作用。
    理中汤(丸)与五苓散的药理研究参考相关章节。
      西医治疗:霍乱综合征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中医用理中丸汤加减调整胃肠功能紊乱,五苓散调整水电解质紊乱,四逆汤类救治休克,其治疗原则与西医是一致的。以上中西医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于霍乱弧菌引起的真性霍乱,而且适用于其它细菌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 
    一般处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可给予流质饮食,但剧烈呕吐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者应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补液疗法: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静脉补液法:静脉补液可采用5:4:1溶液,即每升液体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和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或用3:2:1溶液,即5%葡萄糖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或1/6mol/L乳酸钠液1份。输液量与速度应根据病人失水程度、血压、脉搏、尿量和血球压积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50~10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4000、4000~8000、8000~12000ml。小儿补液量按年龄、体重计算,一般轻、中度脱水以100~180ml/kg/24小时计。快速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口服补液法:霍乱患者肠道对氯化钠的吸收较差,但对钾、碳酸氢盐仍可吸收,对葡萄糖吸收亦无影响,而且葡萄糖的吸收能促进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口服液配方有:①每升水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和氯化钾1.5g;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氯化钠4g、碳酸氢钠3.5g、柠檬酸钾2.5g。成人轻、中型脱水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此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也可采取能喝多少就给多少的办法。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期,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时间。可首选四环素,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0.5g。对于四环素耐药株感染患者可予强力霉素300mg/次顿服。其它如氟哌酸、红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也均有效。黄连素不仅对弧菌有一定作用,且能延缓肠毒素的毒性,也可应用。
对症治疗:①剧烈吐泻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并酌情使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点滴,或针刺大陵、天枢、内关、足三里。早期采用氯丙嗪(1~4mg/kg)对肠上皮细胞AC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腹泻量。②肌肉痉挛可予局部热敷、按摩,或针刺承山、阳陵泉、曲池、手三里等,注意钠盐、钙剂的补充。③少尿可予肾区热敷、短波透热及利尿合剂静滴;如无尿,予20%甘露醇、速尿治疗,无效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④并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者应予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丙,并采取其它治疗措施。⑤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经充分扩容纠酸后循环仍未改善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已6天,粪便隔日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如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方可出院。
      中西医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改善胃肠功能,经消化道补充液体,纠正休克。西医经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是中医缺乏的。
      2.痞证-胃肠炎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30 16:08
    2.痞证-胃肠炎证态
      【中医别名】痰气痞,水气痞,饮气痞,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闷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干呕,口中粘腻,纳减,肢倦乏力,肠鸣,泻泄黄浊,舌质淡白,苔黄腻而厚,脉濡。
   【证态概念】
    痞证:又称痞、气痞。以胸腹胀满窒塞,按之压痛为临床特征的疾患。痞证与普通胃肠炎是一个证态。普通胃肠炎不包括特异性病原体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引起的以肠炎为主的传染病。痞证与狭义的感染性腹泻接近,腹泻既不是脓血便也不是水样便,主要是不消化的食物,以胃炎为主,恶心、呕吐比较多见。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胃肠粘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充血及分泌物增加。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
   诊断要点:
    (1)病前有暴饮暴食,或食不洁食物史。,进食被细菌所污染的同一种食物的人可同时发病。
    (2)发病较急,开始为腹部不适,继之恶心、呕吐、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数次至数10次,粪便呈水样,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偶也带脓血。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3)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症状。
    (4)不同细菌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如肉毒杆菌外毒素引起者其胃肠症状轻,而常合并有中枢神经麻痹症候群;葡萄球菌引起者呕吐特别严重;嗜盐菌性者则以腹痛最为突出;肠炎杆菌食物中毒者腹泻较为突出。
    (5)体检腹部柔软,在上腹部和脐周有轻微的压痛,肠鸣音亢进。
    (6)粪便镜检可为阴性或有少量粘液及红、白细胞,有时亦可见到吞噬细胞。吐泻物中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
      以上临床表现与痞证的临床表现相同,可以作为痞证的诊断标准。除了病原体可以引起胃肠炎以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MODS过程中消化道粘膜损伤、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溃疡病等,都会使胃肠粘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充血甚至出血,这些原因引起的胃肠炎在痞证中也有其相应的证型,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治疗MODS过程中消化道出血,同时具有抗溃疡作用。
      《伤寒论》中痞证有五,以汤名命之: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水停食滞痞证(干姜泻心汤证)、胃虚气逆痞证(甘草泻心汤证);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分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寒热夹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夹杂痞证
       源于《伤寒论》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解说:本条阐述了少阳柴胡证误下后形成的柴胡、陷胸、泻心汤证三种不同的转归及证治。少阳柴胡证,有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未明确使用什么方剂,所以,少阳柴胡证误下与所形成的柴胡、陷胸、泻心汤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关系比较明确的是大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引起大结胸证。少阳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急性感染是一个证态,当胆管、胰腺急性感染时,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急性期,在相应管腔的腹膜面都会有炎症反应,在透壁之前会出现局限性腹膜炎的表现,这时表现出一系列阳性症状,这时过早误用下法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就可能促使感染穿破腹膜引起急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与大结胸证是一个证态,所以大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可能引起大结胸证,关系比较明确。这与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完全一致。这里的“病发于阴”是以“病发于阳”为参考系的,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相比,如果大柴胡汤证是阳证,那么小柴胡汤证相对就是阴证(而不是太阴、少阴、厥阴的阴虚寒证)。小柴胡汤证与痞证本来就有重叠与交叉,特别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感染既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又是泻心汤的适应症,所以少阳柴胡证误用下法,进一步损伤了消化道的功能,这时须要根据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法,或用泻心汤或用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0克、黄芩6克、生姜6克、党参6克、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6克.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对胃溃疡具有防治作用;
(2)抗缺氧作用;
(3)灭菌作用: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黄连、黄芩对多种肠道杆菌具有抑制作用。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是急性胃肠炎而偏重于急性胃炎的病理状态。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所含甘草甜素有解毒和吸附作用,可用于抗炎抗过敏反应。甘草流浸膏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用于溃疡病时,对于溃疡面还能形成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并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粘膜。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白塞氏综合征都有较好的效果。29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甘草干姜汤用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加之半夏泻心汤的抗菌等作用,甘草泻心汤除了治疗急性胃肠炎外还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引起的低血钾有良好的效果与方中的大枣、甘草含有丰富的钾、钙有关。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其不同处在于:半夏泻心汤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无食臭,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则以下利一日几十次,水样便,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呕吐没有呕吐物,心烦不安为特点。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半夏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炎;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肠炎;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肠炎,而伴有水电解质紊乱者。
     热痞证
    【中医别名】火痞,火气痞,热实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闷胀满,按之柔软,心烦,身热,口渴欲饮,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见吐血或鼻衄血,色鲜红或紫黯,大便干结或色黑易解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心下痞:孙固祖在“75例心下痞胃镜分析”一文中,75例心下痞中73例为胃炎,由此推论,心下痞多由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曰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心下痞硬与消化系统症状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下痞硬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以上科学实验结论可供参考,心下痞是病人的一种感觉,感觉到胃脘部痞塞不通、满闷不适,可能有形态学变化,也可能没有形态学变化,而只是消化道的功能性变化。149条“但满而不痛”。本条“心下痞,按之濡”是痞证的特点,是与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要点。
      现代研究: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个治疗急性消化道感染的有效方剂,已被现代医学所承认。
(1)抗菌作用: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
(2)导泻作用;
(3)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解热作用;
(6)镇静抗惊厥作用;
(7)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8)抗凝血作用;
(9)抗缺氧作用。
     附  热痞兼表阳虚证
    【中医别名】附子泻心汤证
      源于《伤寒论》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说:附子泻心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有学者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应当有黄芩。随着现代医学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以及对于大黄、大承气汤的研究,大黄具有防治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作用;具有防治消化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具有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还具有防治呼吸窘迫综合证的作用。大黄、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谱抗菌素的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样附子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早期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子泻心汤除了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作用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作用:
      (1)抗缺氧作用。
      (2)抗凝血作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于热痞,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这一组主证是痞证的共同性,没有特殊性,其它痞证都是在热痞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其它泻心汤的基础,其它泻心汤都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变化加减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适应症是发热,消化道的症状不典型为特点。
       附子泻心汤证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基础上具有恶寒、汗出的症状,其含义与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类似,只是程度比较轻,因为没有遂漏不止,所以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但是表阳不固的病机是一样的。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固表作用;西医认为附子具有扩张皮肤、内脏毛细血管的作用,具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而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与中医的病机浑然一体。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待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7-31 16:21
李同宪先生说:
人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由猿进化来的。这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假设。

进化论是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不必要再向先生进行科普教育!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先生原来分不清进化论与“人是由猴子变的”这一假说的关系。还说给别人做科普?真好意思?

   “人是由猴子变的”是假说,不是进化论的结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 08: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1 00:3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7-31 08:21
李同宪先生说:
人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由猿进化来的。这是进 ...


    回复: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到基督教保守派的攻击。只是这股潮流时起时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股潮流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创世论与进化论的斗争至今仍未停息,这充分说明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由此可见,想通过纯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幼稚的。这场论争决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个社会和信仰问题。因为对创世论而言,科学上的未知数或者科学的新发展都能为宗教信仰提供依据。
      “ 只有你也是由鱼、猴子进化来的。请拿出证据。”这是基督教攻击进化论的经典语言。先生口出此言足见先生对于进化论的态度!进化论是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不必要再向先生进行科普教育!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假设!
     先生曾经信誓旦旦地论证,先天之精是受精卵,胎儿一身细胞、一身细胞之类的理论根据是什么?那个时候先生对于胚胎时期出现的腮弓如何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 08:32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中医别名】黄芩汤证
【临床表现】腹泻如蛋花样便或便下红白粘液,腹痛,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发热、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边红,苔黄,脉弦。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解说: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黄连汤、泻心汤、小柴胡汤这是一类治疗痞利证的方剂,是以黄连、黄芩为主药的方剂;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是另外一类治疗痞利证的方剂;还有五苓散、赤石脂禹余粮汤等,需要根据痞利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医生个人的经验,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黄芩汤、黄连汤是治疗痞利证的基础方剂,由此与其它类方剂组合,可以演变出各种治疗痞利证的方剂。这些不同的方剂分别适用于不同病原体的感染,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热下迫大肠证-葛根芩连汤证,少阳热迫大肠证-黄芩汤证,厥阴热迫大肠证-白头翁汤证是以肠炎为主要表现的不同临床类型。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 10:04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中医别名】白头翁汤证,厥阴热利证
    【临床表现】便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本证是因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气滞血腐,损伤肠道脉络所致。
     源于《伤寒论》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黄孽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解说:白头翁汤是治疗热利的著名方剂,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药理研究:
(1)抗菌:白头翁汤对志贺氏、施氏、福氏、宋内氏等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组成各药间无协调或秸抗作用。其中黄连、秦皮作用最强,全方反较黄连、秦皮为弱;加大黄连用量可增强抑菌效力,为本方治疗痢疾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白头翁汤具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白头翁对阿米巴原虫抑制作用较强,因此在治疗阿米巴痢疾时宜加大白头翁的用量,治疗细菌性痢疾时加大黄连、秦皮的用量,减少白头翁的用量。
(3)全方还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又有抗炎、止泻、镇静、镇痛和抑制肠运动等功能,对于细菌毒素有明显的解毒效应,所以能够治疗各种肠道炎症。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待续)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8-2 10:25
一个连“鸟语“文化含义都搞不懂的人,在这里高谈阔论学术,让本鸟叔鸟蛋疼。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4 08:29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中医别名】赤石脂禹余粮证
【临床表现】泄泻日久不止或滑脱不禁,甚至脱肛。精神萎靡但欲卧寐,手足不温,口淡,不渴,食欲不振,声低气短,小便量少色清,舌淡白,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证态概念】本证是由泄泻日久,脾肾两虚,下焦不固致泻利滑脱不禁而引起的证候。与下焦虚寒便脓血证的病理状态大致相似,都是慢性结肠炎的表现。
    源于《伤寒论》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太一禹余粮碎一斤、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说
    赤石脂:其主要成分是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吸附作用,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为吸着性止泻药,能吸着肠内毒素、细菌及其代谢物,减少对肠道粘膜的刺激,而呈止泻作用。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尚有制止胃肠道出血的作用。
    禹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要含碱式氧化铁,还常常含多量的磷酸盐,以及铝、钙、锰、钾、钠、磷酸根、硅酸根和黏土杂质。
    赤石脂与禹余粮均为矿物药,常相须为用,都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作用。它们的作用与西药活性炭、鞣酸蛋白一样,起到吸附和收敛的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抗菌作用,对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必须在使用抗菌素之后才能使用,如果使用过早或者单独使用,往往造成胃肠道感染加重。本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的意思是:反复使用泻下药和泻心汤,感染已经消除,这时使用固涩止泻药赤石脂禹余粮汤是正确的。如果下利仍然没有改善,那就不是一般的胃肠道感染的问题,可能是霍乱病如386条五苓散证,当利其小便。因为“心下痞硬,下利”一证不仅痞证有之,结胸证、五苓散证、真武汤证、协热利等都有之,所以应当全面分析,辨证施治。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中医别名】桃花汤证,下焦不固便脓血证。
【临床表现】反复便黯淡脓血,味腥不臭,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无味,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食欲不振,声低气短,畏寒肢冷,精神萎靡但欲卧寐,小便量少色清,舌淡白,苔白润,脉沉缓弱。
  【证态概念】源于《伤寒论》
    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桃花汤证应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二是伴有腹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三是小便不利,此因下利不止而津伤之故。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病理状态是结肠的溃疡性炎症,其代表疾病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而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是也可以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当溃疡侵及直肠时,出现里急后重。腹痛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疼痛后即可有便意,排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轻症腹痛可呈间歇性隐痛,重症腹痛为持续性钝痛。腹泻轻者每日2~4次,粪软或糊状,混有血、脓、粘液;严重者每日腹泻可达10~30次,粪便往往呈血水样。病程漫长,常常反复发作,病情轻重不一。由于长期腹泻,往往引起营养不良以及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出现体重减轻,体力下降,小便减少等表现。可见桃花汤证与结肠的溃疡性炎症是一个证态。
细菌性痢疾慢性期,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常见,主要是溃疡性病变,肠壁增厚,溃疡边沿粘膜增生,可有息肉形成。阿米巴肠病是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感染,以近端结肠与盲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病理变化在早期为较小的浅表糜烂,进而形成阿米巴特有的烧瓶样溃疡,到了慢性期,肠粘膜上皮增生,溃疡底部出现肉芽组织组织破坏与愈合常同时存在,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这两种病变都是结肠的溃疡性炎症,它们的慢性期也是桃花汤的适应症,现代通过化验检查可以进行鉴别,在使用桃花汤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病原体药物。
    药理研究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组成。赤石脂:其主要成分是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吸附作用,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为吸着性止泻药,能吸着肠内毒素、细菌及其代谢物,减少对肠道粘膜的刺激,而呈止泻作用。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尚有制止胃肠道出血的作用。干姜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粳米调养脾胃。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5 08:25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湿温好发于夏秋季节,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其传播途径、传播媒介都与水湿有关;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比较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等,中医认为其病因是湿热之邪引起的。湿热之邪的载体是那些细胞免疫起作用的病原体,因为这些疾病的种类多,病变部位主要不在肠道,所以,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证态类型比较多,不可能逐一罗列,只对主要证态简单介绍。当我们把这些疾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在疾病的症状明显期有以下证态:
    湿阻气分-轻度菌血症证态
    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湿困中焦-肠道传染病早期、轻型证态
    暑湿困阻中焦、湿热困阻中焦-肠道传染病急性期证态
    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典型期或慢性期复发型痢疾样综合征证态
    暑热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见Sepsis综合征)
    湿热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例如恙虫病败血症,伤寒败血症,三石汤加减
    暑湿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例如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三石汤加减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7 08:43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指气分受湿邪阻滞。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烦痛、胸闷纳呆、脘腹痞痛、呕吐泄泻,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治宜宣化湿邪。
    【证态概念】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属于湿邪的感染病轻度菌血症、病毒血症、立克次体血症、螺旋体血症等,这些病原体往往在血液中繁殖,形成初次菌血症,而后被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或者被器官组织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其中繁殖、释放,形成二次病原体血症。初次或者轻度病原体血症除了病原体本身的致病作用之外,病原体的毒素也是致病的机制之一。因为在消化道还没有形成损害,所以,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消化道症状,与困阻中焦证不同,并以此与困阻中焦-肠道传染病急性期证态相鉴别;初次或者轻度菌血症与败血症不同,败血症往往引起心、肺(上焦),脾胃-消化系统(中焦),肾功能障碍(下焦)以及DIC,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而湿阻气分-初次病原体血症证态没有三焦受损的临床表现,以此与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相鉴别。
    【治疗】
    湿温病湿阻气分证:①邪在气分湿热并重,方用甘露消毒丹;②湿阻气分而郁发(白锫)方用薏苡竹叶散;③湿阻气分湿阻脾胃,方用黄芩滑石汤;④湿阻气分湿热痹阻肠道,方用宣清导浊汤;⑤湿阻气分湿热阻滞小肠,方用茯苓皮汤。以上证型是因为不同的病原体造成的,因为湿热的病原体很多,临床表现有所区别,在疾病的早期还不易鉴别,中医只能根据临床表现大致进行鉴别,西医在没有进行病原体相关检查之前也不能作出准确诊断。在这时进行治疗,只能根据临床经验一边治疗,一边观察,一边进行相关的病原体检查。
    甘露消毒丹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15克、淡黄芩十两10克、绵茵陈十一两11克、石菖蒲六两6克、川贝母五两5克、木通五两5克、藿香四两4克、连翘四两4克、白蔻仁四两4克、薄荷四两4克、射干四两4克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临床应用
   (1)此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应用比较广泛,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以身热肢倦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咽。
  (3)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初期(初次病原体血症)及轻型,属湿热并重者。
    甘露消毒丹药理作用
    (1)解热:动物实验表明,甘露消毒丹可以完全抑制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并降至用药前正常体温以下,作用持续2小时以上。提示本方不仅有解热作用,而且对正常体温亦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2)保肝利胆,调整免疫,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强氢化可的松损伤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并能提高四氯化碳或氢化可的松损伤下动物免疫功能。
    (3)促进消化:甘露消毒丹可使肝炎患者胸闷、腹胀缓解,恢复食欲。
    (4)抗病毒:甘露消毒丹的抗病毒作用,即可能诱导产生IFN以激活NK细胞,也可能直接激活NK细胞活性。
    茯苓皮汤《温病条辨》茯苓皮、生苡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8 08:4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8 00:48 编辑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证态概念】
    湿阻中焦证:中焦指脾胃,湿邪阻滞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症见头重、怠倦、脘闷、腹胀、纳呆、口粘渴、喜热饮、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病位于脾胃,以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此病每发于夏季梅雨季节,以江南、沿海及其他气候潮湿之地较为多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此类患者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异常改变,现代医学将其归纳在胃肠功能紊乱的范畴(亚健康状态),也可见于肠道传染病的前驱期或轻型、胃肠型感冒等。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一般将湿阻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治疗。
  湿困脾胃型:证见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大便溏,或有形寒,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陈皮、白芷、厚朴、半夏、白术、大腹皮、茯苓、建曲、甘草等。
  湿热中阻型:证见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小便黄少,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药用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滑石、鲜荷叶、薏苡仁、陈皮、建曲、甘草等。
  脾虚湿滞型:证见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质淡,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葛根、藿香、薏苡仁、扁豆、建曲、甘草。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9 06:40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湿伏中焦证,湿困中焦证,邪在中焦证,湿热中阻证,湿热胶着证,胃热夹脾虚证,湿热郁阻脾胃证,湿热郁阻中焦证。
   【临床表现】
   (1)身热不扬或发热汗出不解或高热汗出,面赤而垢,心中烦闷;
   (2)头重头昏或头痛目眩,身重肢倦,胸脘痞满,纳呆不饥,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在气分阶段,湿热并重,蕴蒸气分,困阻中焦,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出现之证候。暑湿困阻中焦证其热势明显高于湿困中焦证,其它热象也较之明显。病变主要在消化道之外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对肠道造成损害时也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肠伤寒、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这种病理状态与湿热困中焦证是一个证态。
    湿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在温病中都是湿邪与热邪交织而形成的病邪,它们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湿与热的性质,只是湿与热的态势不同:湿重热轻则为湿邪,湿热并重则为湿热病邪,热重湿轻则为暑湿病邪。湿困中焦证、湿热困阻中焦证、暑湿困阻中焦证是典型的例子,三者的病变部位相同,只是临床表现的轻重及热势的程度不同。湿热阻滞肠道证与暑湿阻滞肠道证,暑湿弥漫三焦证与湿热弥漫三焦证也大致如此。湿与热的态势,在西医看来就是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与病原体斗争的态势,如果免疫功能低下,病原体致病性强大,则表现为热重湿轻;反之则表现为湿轻热重;二者均强或者均弱,则表现为湿热并重。
    中医对于夏秋季节脾胃功能紊乱的分类也比较复杂,湿阻中焦、湿困中焦、暑湿困阻中焦、湿热困阻中焦、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湿阻气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胸腹不适的表现,这些临床表现在肠道传染病中也会出现。所以肠道传染病中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以及血吸虫病等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与湿阻中焦、湿困中焦、暑湿困阻中焦、湿热困阻中焦、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湿阻气分等证属于同一范畴。狭义感染性腹泻基本上属于《伤寒论》的范畴。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与慢性痢疾样综合征是一个证态。在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在结肠粘膜形成溃疡,结肠病变形成的机理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变态反应有关;在临床表现上的特点是:慢性痢疾样症候群,符合湿热病邪胶着粘腻、缠绵难愈的特点。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阿米巴痢疾等疾病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在结肠粘膜形成溃疡这一病理变化,在临床上都会出现慢性痢疾样症候群。暑湿困阻中焦、湿热困阻中焦与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的不同在于:1.病变部位不同,中焦在上,肠道在下(湿热挟滞胃肠证又名湿热阻滞肠道证);2.病势不同,病在中焦者病势重,热势高;3.临床表现不同,病在中焦者以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等脾胃湿热为主;病在肠道者以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按照西医的认识病在中焦者以胃炎为主,病在肠道者以肠炎为主。因为暑湿挟滞胃肠、湿热挟滞胃肠与慢性痢疾样综合征是一个证态,所以,暑湿困阻中焦、湿热困阻中焦与肠道传染病急性期是一个证态,临床表现:湿热困阻中焦①身热不扬或发热汗出不解或高热汗出,面赤而垢,心中烦闷;②头重头昏或头痛目眩,身重肢倦,胸脘痞满,纳呆不饥,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暑湿困阻中焦:①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与湿热困阻中焦证之湿热并重不同,热象更明显);②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等脾胃湿热、气机失畅的表现与湿热困阻中焦证大致相同;③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洪大,与湿热困阻中焦证相比热象更明显。其病理机制是菌血症、毒血症及小肠、结肠溃疡形成期证态,早于慢性溃疡形成期。湿困中焦证病在气分,为湿重热轻之证。证候:身热不扬,脘闷腹胀,大便不爽或溏泻,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引饮,或身痛,苔白腻,脉象濡缓或模糊,其病情轻,介于卫分与气分之间。至于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是由于湿热的气候对一些敏感人群的影响,引起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传统西医不认为是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亚健康状态。
   【治疗】王氏连朴饮(《霍乱论》)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
    附1  暑湿困阻中焦证: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41页
    暑湿病邪困阻中焦,病在气分,暑湿皆具,热重湿轻。
    临床表现:①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与湿热困阻中焦证之湿热并重不同,热象更明显);②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等脾胃湿热、气机失畅的表现与湿热困阻中焦证大致相同;③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洪大,与湿热困阻中焦证相比热象更明显。
    【治疗】苍术白虎汤加减。
   本方为加味苍术白虎汤去枇杷叶、冬瓜皮加荷叶、竹叶。
   生石膏、知母、滑石、竹叶卷心、苍术、草果、白豆蔻、荷叶。
    暑湿困阻中焦证见于伏暑病中的,以暑湿内伏,常与胃肠之积滞相结,而成暑湿挟滞之证,以胸腹灼热、呕恶、便溏如酱而不爽、苔黄垢腻等为主要表现,方用枳实导滞汤。
    附2  湿困中焦证:彭胜权主编《温病学》203页
    此为湿困中焦,病在气分,湿重热轻之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闷腹胀,大便不爽或溏泻,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引饮,或身痛,苔白腻,脉象濡缓或模糊。方选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
【治疗】一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根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5克
用法: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适应症: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二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梗9克、广皮6克、厚朴6克、茯苓皮9克、木防己9克、大豆黄卷6克、川通草4.5克、薏苡仁9克
用法:上药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适应症:湿郁三焦,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身体疼痛,舌苔白,脉象模糊者。
    三加减正气散
组成:藿香三钱连梗叶、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
用法: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适应症: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0 06:03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中医别名】胃肠湿热挟滞证、湿热挟滞内阻胃肠证、湿热挟滞胶粘滞着肠道证、湿热阻滞肠道证、邪结肠腑证、暑湿挟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退,胸脘痞闷灼热,恶心呕吐,便溏不爽色黄如酱,口渴不多饮,腹痛或按之痛,纳呆,四肢倦困,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垢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
    本证见于温病的气分证阶段,乃暑湿或湿热病邪与胃肠中积滞胶结而出现的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多见于暑温、湿温、伏暑、瘟疫等疾病中。这是一大类疾病。(全身湿热病中的胃肠道表现,如伤寒、副伤寒、血吸虫等病的胃肠道表现。)
    暑湿挟滞证在各病中的表现不同:湿温病中的本证多发生在夏秋之间,以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腹微痛、大便溏而不爽为特征,苔多黄浊,可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若见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舌苔垢腻大便不通者若按腹不痛,即非燥屎,乃湿阻肠道,传导失司,方用宣清导浊汤。本证在暑温中表现为:发于盛夏,见壮热烦渴汗多,腹满苔厚便结,脉洪滑而数,可用白虎加苍术汤合调胃承气汤。伏暑而见本证者,发于秋冬,症见胸腹灼热、恶心呕吐、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后垢腻,方用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
    本证为暑湿挟滞胶粘滞着肠腑,须多次缓下,多次清利,其邪始尽。对此证的治疗应注重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不宜猛攻,即所谓“轻法频下”。正如叶天士所说:“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曰本血吸虫在我国引起的血吸虫病,虫体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病变以结肠与肝脏最为显著,结肠急性期病变为肠粘膜红肿充血,有散在的点状出血和表浅溃疡。显微镜下见粘膜和粘膜下层虫卵肉芽肿粘膜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虫卵由此落入肠腔。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脓血便等,粪便中可以检出虫卵。至慢性期,轻度感染者的肠壁结缔组织轻度增生,临床上通常无症状。感染较重者病变较广泛,肠粘膜上形成慢性溃疡,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结肠壁明显增厚,甚至引起息肉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网膜缠结成团等病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多见。腹泻每天1~2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所以,暑湿挟滞证出现在血吸虫病的慢性期。具有以上病变特点的还有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其鉴别要点是我国的血吸虫病尽管发生在夏秋季节,但是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及其附近的湖泊区、长江三角洲平原以及川、滇高原山区。慢性菌痢与慢性血吸虫病单从临床表现鉴别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化验进行鉴别。
   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的细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抗作用;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当机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菌借助于菌毛贴附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随之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大部分细菌在固有层被单核-巨噬细胞噬杀灭,少量可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网状皮系统消灭,因此痢疾杆菌菌血症实属少见。当肠粘膜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肿、渗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等炎性病变时,刺激肠壁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脓血便等。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由于外毒素的特性,故肠粘膜细胞坏死,因此,水样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1)急性期菌痢:急性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外露或粘膜下斑片状出血,肠腔充满粘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样改变。葛根芩连汤,泻心汤等治疗。
  (2)慢性期菌痢:可有轻充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增厚感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属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
    阿米巴痢疾的感染途径就是病由口入。囊体被食入后,在小肠释放出寄生型的活动体,然后移动到大肠,依赖大肠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生活。具有致病性之阿米巴原虫则会侵入组织、破坏肠管壁引起肠壁粘膜溃疡,这些溃疡大多发生在升结肠和直肠处,造成症状。若是活动体穿透肠壁进而进入肝门静脉,就有可能造成肠道外的感染。典型表现为阿米巴痢疾,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呈间歇性腹泻,轻中度腹绞痛,大便每日数次至10余次,腥臭,血性粘液样便,呈果酱样。属于湿热积滞肠胃-痢疾样综合征证态,用枳实导滞汤;急性期白头翁汤治疗有效。
    肠伤寒:病程第2~3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轻度的肠伤寒属于湿热挟滞证。
    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阿米巴痢疾在病理学上的共同特点是:在结肠粘膜形成溃疡,结肠病变形成的机理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变态反应有关,前已论述湿温的机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变态反应有关;表现为慢性痢疾样症候群,符合湿热病邪胶着粘腻、缠绵难愈的特点。所以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与慢性痢疾样综合征是一个证态。
   【治疗】
    枳实导滞丸
     组成:枳实(炒)100克、大黄200克、黄连(姜汁炒)60克、黄芩60克、茯苓60克等。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枳实导滞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枳实6克、生大黄6克、山楂12克、槟榔10克、川厚朴6克、甘草6克、黄连6克、六曲6克、连翘10克等
     适应症:清热利湿,消导化滞。治湿温、伏暑湿热夹滞阻于肠道之证。胸腹灼热,呕恶,便溏色黄如酱,解而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注意:本证与伤寒燥热结于肠胃证治疗原则不同。①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本证:湿热内搏,下之宜轻,猛则易伤阳助湿。②伤寒:下之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本证: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以粪燥为无湿。
    药理作用:枳实、大黄、黄连、黄芩、等药物配伍与泻心汤类的药物配伍基本一致,山楂、六曲、槟榔、厚扑等具有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两组药物的配合还具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尽管如此,中药的作用不可能达到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菌素及化学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是中医药与西医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抗菌素与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对于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效用。
     5.邪伏膜原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1 10:39
   
         5.邪伏膜原证
   【中医别名】湿热郁伏膜原证,湿热阻遏膜原证,秽浊阻于膜原证,邪阻膜原证,湿热伏于募原证,邪在募原证,湿热疫。
     【临床表现】
     第一组,寒热往来,先憎寒后发热,继而但发热不憎寒,寒热起伏,寒甚热微。第二组,头身疼痛,恶心呕吐。胸脘痞满。舌质红绛、苔白厚腻浊。脉缓。
    或见症:汗出或无汗,纳呆,口渴或不渴,手足沉重,大便或泌或溏,大便黄浊而热。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或湿热疫之邪在半表半里阶段,乃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阻遏气机所表现的证候。本证病因复杂,疫气、湿、热、暑、寒等,均可伏于膜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膜原“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其形态学可能是指大网膜小网膜,因为它们包裹着肝、胆、胃及十二指肠等,肝、胆、胰腺、十二指肠均属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证)的病变部位。邪伏膜原证的见证颇似伤寒少阳病,二者同属半表半里,皆有往来寒热,但是彼为热郁少阳,且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苔薄,脉弦,故与本证不难鉴别。
    邪伏膜原证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瘟疫邪伏膜原证     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湿温邪伏膜原证     雷氏宣透膜原法
暑湿邪伏膜原证     雷氏芳香化浊法
疫疟邪伏膜原证     雷氏宣透膜原法
     膜原,其形态学可能是指大网膜、小网膜以及网膜内的淋巴组织。腹腔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肠道感染穿过肠粘膜,进入并被遏制在腹腔淋巴组织内,因此,病程长,缠绵难愈,具有消化道症状。当感染突破膜原这一防线时,病原体就会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引起肝炎(邪陷少阳);也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即营血分证。腹腔淋巴组织属于网状内皮系统,病原体与网状内皮系统胶着,病变具有湿的性质,所以邪伏膜原多见于湿温、暑湿、瘟疫等病的初期。
邪伏膜原与三焦失调,两者有一定的关系:
     吴又可一生经历多次瘟疫大流行,其临证确有卓见,作为其经验总结的《瘟疫论》一书更是成为后世研究、治疗瘟疫的圭臬。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邪伏膜原”的重要概念。而邪伏膜原证虽首见于吴又可《瘟疫论》,但膜原之名却首见于《内经》。《素问•举痛沦》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唐代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元代时曰本医家丹波元简则认为:“堂膈幕(膜)之系,附著脊第七推.即是幕原也”。以上所论之膜原,皆指胸膜或膈肌之间的部位。吴又可在《瘟疫沦》中虽借用膜原之名,但其涵义已有发展。如“邪去表不远,陷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指明温邪伏匿膜原.不仅牵及上焦之隔膜,亦连及中焦胃肠,强调邪虽离表,但尚未入脏腑之里,因而确定为半表半里之位。清代张珞亦附意说:“募(膜)原虽躯壳,贴近于里.为经络脏腑之间界”。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土、薛生白认为邪伏膜原是温热夹湿之邪阻滞气机,致使表里、上下气机受阻,引致三焦所有脏腑功能失调的半表半里证,认识已发展到人体上、中、下三焦整体。
     邪伏膜原与湿热弥漫三焦证关系密切,以西医伤寒病为例,湿热弥漫三焦证是伤寒病的败血症期,邪伏膜原是指伤寒病的早、中期。伤寒杆菌进入小肠侵入肠粘膜后,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则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初次菌血证),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胆、脾、肾和骨髓,大量繁殖之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二次菌血证),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发热,恶寒或轻度寒战,体温呈弛张热,腹部不适或腹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也可见到腹泻、咽痛、咳嗽等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既是伤寒病初期(前驱期)的表现,又是伤寒病的轻型。湿遏卫气证(表)、邪伏膜原证(半表半里)、湿热弥漫三焦证(里、气分证)是由轻到重、由卫表到里(气分证)的连续过程,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有重合。邪伏膜原是湿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类型。
      狭义的邪伏膜原证是指那些能够感染腹腔淋巴结的肠道传染病,它们具有:①肠道感染的临床表现;②具有湿热的性质;③具有半表半里的特征。“邪伏膜原证”的概念泛化之后,广义的邪伏膜原证可以出现于许多湿温病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引起淋巴系统感染的疾病。
    【治疗】达原饮是最常使用的方剂。
     达原饮首见于吴又可《瘟疫论》,原为邪伏膜原证所设:“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不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主要论述了温疫症中邪伏膜原证的临床表现、治疗忌宜、具体方药。分类属于和解剂-和解少阳。
     达原饮
     源于《温疫论》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适应症: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不仅对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且对正常体温亦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作用持续2小时以上。
    临床应用:
   (1)病毒性肠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2)不明原因高热
   (3)结缔组织病:使用要点为:不规则恶寒发热、发无定时,肌肤关节肿胀,酸痛重着,胸闷痞满,舌苔厚腻白如积粉。中医认为,结缔组织病因浊热秽浊之邪侵袭,稽留于半表半里者多见,故选用达原饮。结缔组织位于皮下,内含淋巴组织及丰富的淋巴结,属于广义的膜原。
   (4)沿海地区流感
   (5)肥胖症,本方不仅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而且还能够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下降。肥胖症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属于内湿,而且与炎症介质、慢性炎症有关
     (三)黄疸综合征(待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8-14 19:4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8-11 10:39
5.邪伏膜原证
   【中医别名】湿热郁伏膜原证,湿热阻遏膜原证,秽浊阻于膜原证,邪阻膜原 ...


           你整天大喊“中西医不可通约”,为什么又说:“这些概念与关系在西医学中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够把中医的肝脾关系转化为西医的生理功能。”
      口是心非!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你就使劲地打吧!




http://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512&extra=&page=1   第4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5 10:48
       (三)黄疸综合征
    西医认为:
    黄疸是指由于循环血中胆红素过多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其他组织黄染。
    在感染病中引起黄疸的机制有:①病原体直接或者间接(如毒素或变态反应)损伤肝细胞;②MODS过程中肝功能损伤;③胆汁淤滞;④溶血性黄疸(包括血管内溶血及出血后溶血)。能够引起黄疸的病原体有: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梅毒);细菌感染(败血症,肝脓肿,伤寒,大叶性肺炎,军团菌病等);寄生虫病(阿米巴肝脓疡,血吸虫病,恶性疟疾等)。某些病人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原体,如伤寒合并血吸虫病。
    如果是轻微黄疸,最好在自然光下检查巩膜。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2~2.5mg/dl(34~43μmol/L)时,通常就能用肉眼看出黄疸。
    胆红素代谢概论
    血红素分解产生胆色素,其来源包括衰老变形的红细胞和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肝脏和其他组织的血红素蛋白质。胆红素是一种与卟啉和其他四吡化合物密切相关的有色有机阴离子,是一种非水溶性的代谢废物,必须转变成水溶性形式方可排泄。其代谢过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
    (1)生成,每天大约产生250~350mg的胆红素,其中70%~80%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其余20%~30%(早期胆红素)主要源于骨髓及肝脏内的其他血红素蛋白质。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铁和中间产物胆绿素,后者再通过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而转变成胆红素。这些步骤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进行。胆红素生成过多最重要的原因是红细胞破坏增多,
     (2)血浆中转运,胆红素因内部氢键连接而不溶于水,非结合胆红素(间接反应胆红素)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并且不能通过肾小球膜,不出现在尿中。在某些情况下如酸中毒时,这种结合可减弱,而且某些物质(如某些抗生素和水杨酸制剂)可与血红素竞争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3)肝脏摄取,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详细机制尚未阐明,细胞内结合蛋白(如配位基蛋白质或Y蛋白)的重要性尚不清楚。摄取的过程迅速,可能是主动转运的过程。
    (4)胆汁结合,游离胆红素在肝脏浓缩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即直接反应胆红素),这种反应是在微粒体内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可使胆红素变成水溶性。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反应过程中仅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而第二个葡萄糖醛酸基是在胆小管内经不同的酶系统作用而结合的。然而这种观点尚未被广泛接受。此外,除了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外,还可形成其他形式的结合胆红素,但这些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尚未确定。
    (5)胆汁排泄,结合胆红素和其他胆汁成分一起分泌到胆小管,而且其他有机阴离子及药物可影响这种复杂的过程。在肠道,细菌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并将胆红素还原成粪胆素原。其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并使大便呈褐色,但亦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入血。重吸收入血的粪胆素原大部分通过胆汁而再分泌,仅极少部分作为尿胆素原经尿排出。此外,肾脏也可排泄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但不排泄非结合胆红素。这可解释为何在肝细胞性或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呈深色,而在溶血性黄疸时尿中无胆色素。
    黄疸可因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而后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加,肝脏摄取障碍或结合减少均可导致高非结合型胆红素血症,而胆汁排泄障碍则引起高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实际上肝病和胆道阻塞常引起多种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混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当血浆中结合胆红素增加时,其中一部分可与血清白蛋白形成紧密的共价结合。这种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δ-胆红素用常规方法测不出,但它们往往是循环血中胆红素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黄疸恢复期常以这种胆红素的形式为主。
    较严重的肝胆疾病患者,一般性的胆红素分类没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价值不大。只有在怀疑患有可引起黄疸但无肝脏明显异常的疾病时,胆红素的分类测定才有用。
    黄疸时,尿若不呈深色,提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其原因可能是溶血或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综合征)而不是肝胆疾病,如太阳蓄血身黄-盆腔积血证态,表现为“身黄、小便自利”即由于积血溶解引起的黄疸。如果病人出现下文叙述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则应考虑肝细胞性疾病或胆汁淤积性疾病。门静脉高压体征,腹水,皮肤及内分泌症状通常提示患有慢性而非急性的肝病。病人常在皮肤黄染前即注意到尿色变深,因此尿色的改变能较好地反映黄疸发生的时间;黄疸前突然恶心,呕吐常因急性肝炎或胆总管结石梗阻所致,如病人有腹痛和寒颤则更提示有胆总管梗阻的可能。渐进性厌食或全身不适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发生,但对酒精性肝病或慢性肝炎的诊断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黄疸,深色尿,白色大便及全身性瘙痒是胆汁淤积的临床特点。慢性胆汁淤积(阴黄)可使皮肤变黑并因瘙痒而致表皮脱落,而且发生出血素质,骨痛及皮肤脂质沉着(黄斑瘤或黄瘤)。这些变化均与病因无关,主要因胆汁淤积所致。腹痛、全身症状(如厌食,呕吐,发热)或者其他体征则因原发病因而非胆汁淤积所致。因此,这些表现对于寻找胆汁淤积的病因很有价值。
     胆盐及脂质最为重要。胆红素潴留引起混合性高胆红素血,而且尿中亦出现结合胆红素。大便则因胆红素进入肠道的量少而常呈白色。传统上认为,循环中的胆盐增加可引起瘙痒,但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密切,而且瘙痒的发病机制也未阐明。因为胆盐是脂肪和维生素K吸收所必需的物质,所以胆盐排泄障碍可能引起脂肪痢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如果胆汁淤积持续时间长(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就会引起维生素D吸收障碍导致骨质疏松或骨软化。
    中医认为: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要。《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杂病源流犀烛》:“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或瘀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可产生黄疸。
    临床对黄疸可分阳黄与阴黄两类。阳黄可分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胆道阻滞;阴黄则分寒湿内阻和瘀血停滞等证。
    常见证候
    阳黄(急性黄疸)有以下几种类型: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病原体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如肝炎病毒、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等。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毒素引起的或者中毒性肝细胞黄疸,常常发生在合并黄疸的严重感染病中,如热邪弥漫三焦-败血症证态,也可以发生在营血分-MODS过程中。)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梗阻性黄疸)
    太阳蓄血身黄证:盆腔积血,溶血性黄疸。(见蓄血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待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8-15 11:3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15 11:36 编辑

       李同宪同志对于真理的转载如下(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分为生产力科学和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科学两大类,即分为科学和文化两大类。关于生产力的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反映关于生产关系及其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的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大脑,对社会关系的事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放贷牟取暴利,放贷者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穷苦人就认为是压迫和剥削,再比如三妻六妾,富人认为是合理的的,但穷人的女儿就认为是不公平的,这就是说,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艺术哲学,这些就是文化,是对经济政治事实的观念形态的反映,即意识形态,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的。反过来科学,关于生产力的科学,如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高科技、管理技术、卫生医疗技术、体育竞技技术等等,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总结和表述,就是没有阶级性,对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请你自己看,你自己在288楼转过来的内容。红字,卫生医疗技术属于生产力的科学,其真理有阶级性吗?
       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你就出丑吧!使劲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5 11:59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15 03:33
李同宪同志对于真理的转载如下:(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分为生产力科学和生产关系及其 ...

    【  请你自己看,你自己在288楼转过来的内容。红字,卫生医疗技术属于生产力的科学,其真理有阶级性吗?
       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你就出丑吧!使劲出。】

      回复:这个问题已经被娱乐过了!用真理衡量医学是不存在的问题,伤寒论是浅层真理!是笑料!
             医疗卫生技术是不是真理,是不存在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套,回答这个问题是无知!
             请问:医疗卫生技术是浅层真理,还是中层真理、深层真理、超深层真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6 15:52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郁阻气机证,暑湿热疫邪在气分证,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湿热蕴毒证。湿热毒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身黄,胸痞腹胀,咽痛,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暑湿加疠及湿热疫等病证。乃由湿热病邪交蒸,酿成热毒或湿热、暑湿病邪兼挟疫毒充斥气分而出现的证候。见于伤寒病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恙虫病典型期,是由于病原体或毒素侵犯肝细胞引起的黄疸。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属于阳明湿热黄疸。二者均属肝细胞黄疸,但尚有区别。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25~50%患者肝脏受累。除细菌、内毒素外,尚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作用有关。伤寒患者同时具有肝炎临床表现,且肝大或肝功能异常随伤寒病情好转,于2周内恢复正常者,为本病并发症的特点。肝脏的病变: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肝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也可因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或伤寒小结压迫引起的缺血而发生灶性坏死,引起黄疸。
    【治疗】甘露消毒丹加减(参考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附 暑湿蕴毒,熏蒸肝胆-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即热毒炽盛黄疸证。
    【治疗】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6 15:5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16 07:58 编辑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郁阻气机证,暑湿热疫邪在气分证,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湿热蕴毒证。湿热毒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身黄,胸痞腹胀,咽痛,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湿温病、暑湿加疠及湿热疫等病证。乃由湿热病邪交蒸,酿成热毒或湿热、暑湿病邪兼挟疫毒充斥气分而出现的证候。见于伤寒病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恙虫病典型期,是由于病原体或毒素侵犯肝细胞引起的黄疸。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属于阳明湿热黄疸。二者均属肝细胞黄疸,但尚有区别。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25~50%患者肝脏受累。除细菌、内毒素外,尚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作用有关。伤寒患者同时具有肝炎临床表现,且肝大或肝功能异常随伤寒病情好转,于2周内恢复正常者,为本病并发症的特点。肝脏的病变: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肝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也可因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或伤寒小结压迫引起的缺血而发生灶性坏死,引起黄疸。
    【治疗】甘露消毒丹加减(参考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附 暑湿蕴毒,熏蒸肝胆-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即热毒炽盛黄疸证。
    【治疗】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7 09:54

2.阳明湿热发黄-病毒性肝炎黄疸证态
    【中医别名】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阳明湿热证,阳明里实黄疸证,阳黄证。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态概念】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湿热黄疸分为:阳明湿热证(栀子柏皮汤),阳明里实黄疸证(茵陈蒿汤),阳明湿热兼表证(连翘麻黄赤小豆汤);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以上三证统归于阳明湿热发黄证。都认为本证是因阳明邪热与湿相搏,湿热交蒸,影响肝胆的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肌肤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本证属于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认同。
    阳明湿热证与阳明湿热兼表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有无汗、恶寒、身痒等表证,因为表邪不解,汗不得出瘀热在里,与湿相合,蕴蒸而成为黄疸,用连翘麻黄赤小豆汤;阳明湿热证只有发热身黄,而无内瘀之证,用栀子柏皮汤阳明湿热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里实证以发黄兼见腹满之里证为特点,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为泻法;栀子柏皮汤为清法;连翘麻黄赤小豆汤为汗法。
    源于《伤寒论》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解说: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
西医认为黄疸分为三类,肝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或者肝性、肝前性、肝后性。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有发热、无汗、口渴、小便不利、腹满等临床表现,符合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微生物引起的肝炎;二是感染病中的各种毒素、炎症介质对肝细胞的损害,即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肝脏功能障碍或衰竭。后者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其它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主要指的是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
由病原体引起的黄疸,除了肝炎病毒之外还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斑疹伤寒、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全身性感染病,其病情较重,且黄疸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它们的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好发于夏秋季节,与水污染、媒介昆虫大量繁殖有关,以至于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古代医学家都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有到了近代和现代,有了显微镜和免疫学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别各种病原体,这些疾病的鉴别才成为可能。急性感染病并发黄疸与暑(湿)热蕴毒黄疸证是一个证态。
茵陈蒿汤的现代研究
(1)茵陈蒿汤具有减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作用。
(2)茵陈蒿汤具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汤能够促进犬、大鼠及小鼠胆汁分泌及排出。同时,胆汁中固体物的排出亦增加,对急性肝损伤大鼠亦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汤在增加胆汁排泄的同时,还可以降低麻醉犬胆总管oddis括约肌张力。对于人在不麻醉下的X线电影动态观察亦发现,本方能够使胆管括约肌收缩时间缩短,开放时间延长,开放直径增大,有利于胆汁及胆石的排出。另外,茵陈蒿汤内含有一种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物质,能够抑制肝脏疾患时生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从而热减少胆红素及有害物质从肠道再吸收,间接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3)茵陈蒿汤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本方能够降低小鼠CCL4中毒性肝炎死亡率,能够使CCL4肝损伤大鼠的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坏死与炎症浸润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与RNA含量恢复并接近正常,因而认为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肝炎主要是由于减轻或修复肝细胞损伤与改善肝功能而实现的。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具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以及诱生干扰素的功能。
(4)茵陈蒿汤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作用,具有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具有解热、抗炎、抗菌作用。
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黄蘖也就是黄柏,黄柏具有非常广的抗菌谱,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黄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甘草有保肝作用、抗病毒作用。栀子黄柏汤的各组成药物均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因此推测栀子黄柏汤具有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作用。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解说:麻黄具有发汗、利尿、抗流感病毒只作用;连翘具有广谱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强心、利尿作用,保肝作用。梓白皮现在多以桑白皮代之,桑白皮具有利尿、降压作用,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抗菌作用。本方由麻黄汤加减而成,具有发汗、利尿、抗菌、保肝等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复方研究较少,现在常用于黄疸性肝炎、小儿肾炎。临床上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可以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早期有表证者,但是其机理研究较少。
     因为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的病机是里有湿和热两种病邪,这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形成湿热郁蒸,不能排出体外,其主要原因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就要利小便、发汗、清里热三法,因此就衍化出以发汗为主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清里热为主的栀子蘖皮汤、以利小便为主的茵陈蒿汤。三方各有侧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药理作用
    (1)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实验结果表明,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本方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原方连翘根换为连翘组与去连翘根组则无此作用。说明方中用连翘根治疗效果最佳,如果换以连翘或者去连翘根则无治疗作用。
    (2)止痒:本方及加减方对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酐诱导释放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两方对两种瘙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
    附  阴黄(长期形成的或者慢性黄疸,大多归于内伤杂病范畴)
    【中医别名】寒湿发黄证,太阴寒湿发黄证,太阴寒湿郁结证。
    【证态概念】是指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者阳明发黄迁延日久,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生,肝胆枢机不利,出现身黄目黄等症状。可以有以下几种证型: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太阴寒湿郁结证-胆汁瘀阻性黄疸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癥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肝硬化性黄疸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源于《伤寒论》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中医认为本条寒湿发黄属于阴黄,与阳黄不同,应当鉴别。
    【治疗】①寒重于湿:茵陈术附汤;②湿重于寒:茵陈五苓散。
    【鉴别诊断】
    太阴寒湿郁结证与阳明湿热里实证:前者属于阴黄,后者属于阳黄,比较容易鉴别。而且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阳明湿热里实证迁延失治,或者过用寒凉药,脾阳受损,可转为阴黄;而太阴寒湿郁结证过用温燥药,伤阴化燥,或者重感外邪,湿热内蒸,熏灼肝胆,可变为阳黄。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急性黄疸可以转化为慢性黄疸,慢性黄疸可以复发或者再感染,引起急性黄疸。慢性活动性肝炎(太阴寒湿郁结证),多由急性肝炎(阳明湿热黄疸证)演变而来。病程在1年以上,临床表现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重。经常有倦怠、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肝区痛,有的可见关节炎、紫癜,肾炎,干燥综合征等肝外症状。病情反复多次活动,可以反复出现黄疸(阳明湿热黄疸证)。病人有肝病面容,多数有蜘蛛痣、肝掌、肝脏肿大、硬度渐增,且常有明显压痛。多伴有进行性脾脏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四、急腹症综合征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8 06:57
      四、急腹症综合征
      急腹症是指急性发作的剧烈腹痛,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通常称为外科急腹症,不需要手术处理的称为内科急腹症。在古代没有手术治疗的时代,外科急腹症死亡率很高。中医学里没有这个概念,但是许多证属于现代急腹症的范围之内,现代手术方法是治疗这些证的主要手段,对这些证及其相应方剂进行一些探讨,在现代主要适用于保守治疗。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中医别名】大结胸证,痰热结胸证,小结胸证,热实结胸证,寒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证态概念】结胸证是一大类疾病,是指胸腔下部腹腔上部的炎症渗出性改变。这一大类疾病包括:急性胸膜炎、慢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肺下部的渗出性炎症、心包炎、上腹部渗出性腹膜炎等,这些病理状态分别与各结胸证相吻合。
     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结胸证分为: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统称为结胸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主要内容就是结胸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8 07:04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19 08:28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小陷胸汤证,痰热结胸证。
【临床表现】心下硬满,上不及胸,下不达腹,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象浮滑,舌苔淡黄等。
【证态概念】小结胸证是痰热互结,停在心下而成。因病为正在心下,部位较为局限,病情较轻,故名“小结胸证”。
源于《伤寒论》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说:中医认为,结胸证有大小之分,陷胸汤有大小之别,大、小结胸证的病位病性相似,但是病机大不一样。大、小结胸证的病位都是在膈的上下,大结胸证偏重于膈下,小结胸证偏重于膈上;其病性都是炎症感染,但是病机完全不同。大结胸证的病机是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胸、腹腔;小结胸证的病机是炎症感染或病变存在于胸腔器官内。所以其临床表现完全不同:小结胸病的疼痛也可以在在心下(属于反射痛),但疼痛的程度比较轻;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没有腹膜刺激症;病情没有大结胸证那么严重、那么紧急。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应当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鉴别,如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心肌梗塞,心包炎等,这些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到上腹部,引起上腹部正中区疼痛,好象是急性腹膜炎。其鉴别要点是急性腹膜炎具有腹膜刺激症及腹腔脏器、器官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而胸腔急性疾病没有腹膜刺激症及腹腔脏器、器官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由此可见,大、小结胸证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之间的鉴别要点完全一样。
    由于以上的临床特点,有人把小陷胸汤归入泻心汤类,也是有道理的。小陷胸汤与泻心汤类即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内科急腹症,不同之处是小结胸证的病变部位偏重在胸腔器官的感染;泻心汤痞证偏重于消化道感染。
     小陷胸汤可能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利胆、镇咳祛痰、和胃止呕,扩张冠脉、降低血脂、抗急性心肌缺血,通便等作用。其药理作用涉及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具有全身调整作用,这只是一个基本方,在临床应用时需要加减,或者与其它方剂合用。
     3.悬饮-胸腔非感染性积液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0 08:19
     3.悬饮-胸腔非感染性积液证态
【中医别名】水饮停聚胸膈证,十枣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下利,苔白而腻,脉沉而弦。
  【证态概念】西医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压迫肺脏并压迫膈肌下移,所以引起心下痞硬满,脉沉而弦等以上临床表现。
源于《伤寒论》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说:中医认为,本条是在太阳中风的病程中继发水邪凝结,水饮结聚于胁下,外有表邪、里有水饮,表里同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解表,表证解除之后才能用攻下法,“表解里未和”的临床表现是“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这一组临床表现是悬饮证。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相似,应当鉴别。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其临床表现为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手不可近,伴潮热、烦渴、舌苔黄燥等热象;痞证为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其临床表现以心下痞,按之柔软为特点;悬饮证为水邪结聚于胸胁之间,其临床表现不仅有心下痞硬满,更有转侧动身、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以牵引胸胁疼痛,即文中所谓“引胁下痛”,此为悬饮证的辨证要点。
     十枣汤现代用来治疗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性水肿等第三体腔积液。药理实验证明芫花、甘遂、大戟均有不同程度的导泻作用,芫花的芫花黄碱素,甘遂、大戟所含的大戟乳脂等有效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引起炎症性的充血,使肠蠕动增加造成严重的腹泻。动物药理实验证实,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所以不入汤剂而采用药末冲服的方法。大枣,中医认为是为了减轻副作用。大枣含枣酸及大量环磷酸腺苷(CAMP)样活性物质,具有解痉、镇静、健胃、利尿、旺盛血行,缓痛等作用。每100g可食部分含糖61.6g,钾524mg。15枚大枣大约100克,可食部分大约为80克,可补充钾约300mg~400mg,另含钙、镁等。不仅补充了部分能量,且补充一定量的钾、钙、镁。十枣汤引起严重的腹泻,剧烈的腹泻引起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以钾盐损失为主,所以重用大枣可以减轻十枣汤的副作用。
     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非感染性渗出液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1 06:37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中医别名】三物白散证
【临床表现】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紧,但是没有身热、口渴、心烦,苔燥等热象。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41  病发于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解说: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证与文蛤散证、五苓散证,体现出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文蛤散证为热与水结在表,五苓散证为水在里,寒实结胸证是寒与水结于胸中,热实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五苓散的适应症是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漏出液,大陷胸汤的适应症是炎性渗出液。寒实结胸证的“寒”是与热实结胸证的“热”相对而言的,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的,寒实结胸证也会有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现代用巴豆治疗许多急腹症如肠梗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用白散治疗肺痈等,都是具有热性的疾病,所以,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物的,寒实结胸证的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寒实结胸证应以慢性炎性渗出液为重点。悬饮证为水饮泛溢,充斥内外,阻滞三焦,故伴发症较多,伴有头痛、呕逆、咳嗽等症;寒实结胸证是寒与水结于胸中,水饮泛溢之兼症不显著,而以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所以寒实结胸证是慢性炎症性胸腔积液;而悬饮证是指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性水肿等第三体腔积液,并非炎症性积液。
    中西医的理论构架不同,中医的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西医的水电解质紊乱其理论构架也有好几种,其原因就是就是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典型的阴与典型的阳是对立的、完全不同的、分界清楚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参考系;但是阴阳又是相互联系的,有许多中间状态,使阴阳呈现连续性;阴阳又可以相互作为参考系,在阴阳连续性的任何一个阶段,可再分为阴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表里、虚实、寒热也是这样。
    三味白散复方药理研究报告甚少,从单味药的药理研究看,巴豆油对口腔、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并有催吐作用;能够增加肠粘膜的分泌,促进肠蠕动,服用半小时至三小时内即可产生剧烈腹泻。还有抑菌作用。桔梗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的引起支气管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而起祛痰作用。桔梗皂甙还有明显的抗炎及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祛痰、降压、解痉等作用。
    寒实结胸证三味白散证其症不一定“寒”,其病位也不一定必须在“胸”,为什么称为寒实结胸,这可能与疾病谱的变化有关,完全符合寒实结胸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在已经不存在或者很少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新的疾病,或者原来发病率低的疾病没有被广泛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病率升高了,其中某些些疾病可能是三味白散的适应症。另外,一个方剂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治疗病理状态不同的几个证,所以“方”与“证”不一定完全统一;同一个“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同时取得疗效。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腹痛、大便秘结症候群(待续)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8-21 07:51
先生坚持不懈,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医学,令人感佩。拜读了,谢谢分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1 10:3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8-20 23:51
先生坚持不懈,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医学,令人感佩。拜读了,谢谢分享。

    还请先生批评指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2 08:21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腹痛、大便秘结症候群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中医别名】热在胃腑证,热在阳明证,有形热结证阳明热结证,阳明病实证,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证,胃肠实热证,热邪闭结胃腑证,热结胃肠证,阳明实热内结证,承气汤证。热结腑实综合征、胃家实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主症: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腹部胀满硬痛。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沉实有力。
    或见症:身热恶寒或蒸蒸发热,面赤,心烦,神昏谵语,两目直视而目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汗出或手足寂然汗出,口渴喜冷饮,口臭,肛门灼热,小便赤短。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邪在气分阶段或伤寒之阳明病,是由邪热侵入胃腑与肠中糟粕相结,实热内结,耗伤津液所出现的证候。本证也可见于营血分,即MODS中的肠梗阻脑病。
    中医认为:凡气、血、寒、热、湿、禽、虫等任何因素造成大肠通降功能失常,肠道气血运行不畅,堵塞上逆即可发为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无肛门排气,常伴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发热等症状。
    阳明腑实综合征包括:1.急性肠梗阻;2.麻痹性肠梗阻;3.肠梗阻脑病。
    西医认为:肠梗阻是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种病证。肠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发生,现代医学把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如肠套迭、肠扭转、蛔虫团或粪团堵塞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如肠痉挛、肠麻痹等两大类。
     病因和發病     
    (1)动力性肠梗阻
    正常人的肠道是在不停地蠕动着,当肠道神经受到抑制或受到毒素刺激时,如患腹膜炎时,腹部创伤或大手朮之后,肠蠕动即减弱或消失,肠内容物即不能向下运动而形成肠梗阻。
    (2)机械性肠梗阻,可由以下原因造成:
    蛔虫团、粪块、异物,大的胆结石等进入肠管堵塞肠道。
    肿瘤、肠套迭、炎症等肠壁病变引起的肠道狭窄,先天异常等可造成肠道管腔缩小发生梗阻。
    腹腔内肿物、肠粘连、腹壁疝嵌顿(肠管疝出后不能回复)、肠扭转等可造成肠道不通。
    当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道为了恢复通畅而增加蠕动,引起病人一阵阵腹痛。而晚期则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形成肠麻痹。肠道内有咽下的气体,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的气体,同时肠梗阻后有大量液体流入肠腔造成腹胀。由于大量水和盐进入肠腔,同时病人多有频繁呕吐而造成人体缺水缺盐。肠道内有大量细菌,肠梗阻后抵抗力降低造成感染,毒素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缺水缺盐和中毒可以引起休克,肠管由于膨胀肠壁受压,甚至供血受阻。肠扭转和嵌顿疝则使肠道血管受阻,时间长者可造成肠坏死、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病人表现
    (1)肠梗阻早期,由于肠蠕动增强引起─阵阵腹部绞痛。小儿则表现为一阵阵哭闹,过后恢复正常。能听到病人腹内有咕噜咕噜的响声。腹痛时病人可以感觉到有气体下降,到某一部位突然停止而疼痛剧增,然后暂时消失。腹痛时可以看到患者腹部有包块在移动。肠梗阻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时腹痛为胀痛。
    (2)肠梗阻早期腹胀不明显。过一段时间则逐渐加重。肠道上段梗阻者腹胀不明显﹔下段者较明显。有的患者只有某一部位腹胀。
    (3)多数患者早期即发生恶心呕吐。肠梗阻部位越高则出现恶心呕吐越早,越频繁。呕吐物可以是胃内容物,如水、食物或胆汁(绿色苦水),也可以有粪臭味以及呕吐物呈棕色或血性.
    (4)由于肠道梗阻,肠内容物不能下行,所以病人不排便也不放屁。但高位肠梗阻早期,在梗阻下段存在的粪和气体可以排出。也有部分患者可排出血性或果酱样物,这多说明梗阻部分肠道缺血。
    (5)早期检查病人可无变化。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心跳加快,眼窝深陷,唇干舌燥,尿少。腹部可见腹胀,敲之呈鼓音。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可见到包块。可以看到一阵阵肠型或蠕动波,即在腹部可以看到有包块移动、有压痛。如果发展到晚期则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病、肌紧张等,称为“腹膜刺激征”。同时病人有发烧、脉搏增快(正常每分钟60~80次)等现象。
    源于《伤寒论》
     238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说:此两条的临床表现特点是:“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转换成西医的概念就是:阵发性的脐周疼痛、烦躁,这正是腹部空腔脏器梗阻的典型表现,包括胆管、胰腺管、肠管等。梗阻早期还没有发热这个症状。中医认为绕脐痛、发作有时,主要由于是肠中燥屎不得出,而矢气冲攻,所以发作有时。西医认为腹痛是肠梗阻后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在腹中部脐周围附近,呈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剧烈的肠蠕动企图使肠内容物挤过梗阻部位所引起。腹痛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体在肠内窜行,到达梗阻部位而不能通过时疼痛最重;如果是不完全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相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对于腹痛的发生机理,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西医认为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肛门排气;与中医的绕脐痛、烦躁、腹微满、心中懊憹、不大便完全一致。所以阳明病腑实证与肠梗阻是一个证态,这个证态还应当涉及腹部其它空腔脏器的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肠梗阻发展至绞窄性时,有大量毒素和细菌聚积在腹腔内,刺激腹膜则转变为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管过度膨胀,收缩能力减弱阵痛的程度和频率都降低。当出现肠麻痹后,不再出现阵发性绞痛,呈现出持续性胀痛。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解说:此两条为肠梗阻加重引起的全身性变化。238条,239条基本上是指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梗阻还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腹膜炎,如果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可以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除此而外,全身性感染中毒、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腹膜炎都会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而麻痹性肠梗阻本身,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毒素移位,继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展时的首发器官就是肺,其临床表现就是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腹痛不明显,一般为持续性胀痛;麻痹性肠梗阻是动力型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紊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而肠腔并无阻塞,只要不是完全性麻痹,就会出现大便时有时无(大便乍难乍易)。“病人小便不利”是机体失盐失水的表现;“微热,喘冒不能卧”是内毒素血症、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的表现。所以阳明病喘冒燥实证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241条阳明病喘满燥实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都和大承气汤是一个证态,或者说都是大承气汤的适应症。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梗阻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连续过程;相应的阳明腑实燥结证,阳明喘满燥实证,阳明喘冒证也是一个连续过程。阳明腑实燥结证与单纯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阳明喘满燥实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阳明喘冒证与肠梗阻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
     大承气汤的现代研究:
(1)促进胃肠的运动功能:大承气汤能直接增加肠道平滑肌的电兴奋性,促进肠道的运动,把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肠梗阻的发生发展与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升高有关,大承气汤抑制梗阻结肠平滑肌钙离子内流增加,所以能够治疗肠梗阻。大承气汤对平滑肌钙离子内流的影响呈双向调节作用。
(2)大承气汤通过抑制透明质酸酶而防止联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粘合质中所含的透明质酸解聚,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降低炎症病灶的扩散;减少内毒素吸收,改善微循环,增加腹腔脏器及肠壁组织的血流量,减轻肠梗阻时的缺血、缺氧状态。
(3)在急性腹膜炎的动物实验中证明:大承气汤不仅有增加胃肠血流的作用,而且对急性腹膜炎时大部分腹腔脏器有增加其血流的效果。其意义在于可增加肠壁或腹腔脏器的血氧供应,有利于腹腔内渗出物的吸收,炎症的消失,这是攻下法治疗腹膜炎的机理之一。
(4)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的预防治疗作用1.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通过攻下作用使大量细菌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缩小了肠道内细菌池。同时大黄等抑制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减少了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2.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等调动体内因素,促进内毒素灭活;3.对血流中的内毒素产生直接的拮抗作用;4.通过对腹腔脏器血流的增加和改善组织微循环达到保护脏器的作用。实验证明大承气汤确实对于内毒素介导的免疫细胞因子有作用。内毒素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重要物质,所以大承气汤具有预防、治疗内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作用。大承气汤证与内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关系密切,它们是一个证态。
(5)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应用人工肠梗阻的方法,可以引起肺的病理形态和病理机能等改变,从而制造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表明大承气汤能够提高肺的通换气功能,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增多,从而提高肺的免疫力。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模型上,观察大承气汤对肺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表明大承气汤对模型有提高氧分压和改善肺组织病变的作用。同时认为能增加脏器血流,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大承气汤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也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大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证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
     大承气汤有直接灭活内毒素、抗肠道G-杆菌,防止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移位,促进肠道内毒素排出体外,增强血浆及胆汁灭活内毒素的能力,减轻肠、肝、肺、肾等的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因子、内皮素-1水平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等,从而保护肠屏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机体恢复。上述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里攻下、荡涤肠胃、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等排出体外,减少内毒素吸收,降低循环内毒素诱发肠道内毒素等移位及由此而引起的继发反应,影响了MOF的原动力,这些是通里攻下法的最大优势及其获效的关键环节,为其它诸法所不及,是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治法和方剂。
    三个承气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合其它条文归纳如下:调胃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蒸蒸发热、但热不寒、心烦、谵语、腹胀满、或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但不强调燥屎内结、大便不通。病机为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痞满不甚。大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日脯潮热、心烦、谵语、独语如见鬼状、手足戢然汗出、腹满胀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舌红、苔黄焦燥,脉滑数或沉实有力;以及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等;还有急下存阴证。病机为燥热实邪结聚阳明,痞满亦甚。小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不大便或下利,舌红、苔黄。病机以痞满气滞为主,实邪结聚较轻。
    本证在各种温病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如在风温中有两种表现:①滞热聚成燥屎,阻塞肠道,大便秘结不通。②是热结旁流,使用调胃承气汤;春温热结胃肠证,其结滞常甚,每见下后热复起,经连续攻下,方能邪尽病除,可于大、小承气汤中量情选用;暑温热结胃肠证宜用小承气汤;湿温热结胃肠证,因湿性黏腻,常见阻滞气机,故有发热胶着不退或午后发热,状若阴虚,胸脘痞闷不适及舌苔黄厚腻浊等特点,用枳实导滞丸。伏暑与湿温相似,伏暑发生在秋冬,湿温发生在夏秋,用枳实导滞丸。
    附:热结旁流-麻痹性肠梗阻证态。
    源于《伤寒论》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说:此三条少阴病急下证,没有腹痛、发热、大便干燥等症,而见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色纯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中医认为320条是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所以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全在于攻其里热,而不是为了下燥屎”;321条是燥实阻结,热结旁流,“热毒内迫胃肠,津液下趋”,“若不迅速排除肠道之毒素,,必有中毒脱液循环衰竭之变。大承气之用,正是今日所谓排毒、解毒之法矣。”;322条是肠腑不通,肾阴将竭,应当急下存阴。
     此三条少阴病急下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有关。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如果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可以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较长时间的肠梗阻还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营养障碍、身体虚弱等少阴病的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腹痛不明显一般为持续性胀痛;麻痹性肠梗阻是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紊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而肠腔并无阻塞,只要不是完全性麻痹,就会出现大便时有时无。在没有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之前,病人可能首先出现失盐失水,口燥咽干;全腹膨胀显著;有时出现清水样便;有时出现腹痛等,这时应当急用大承气汤解除肠梗阻,排除出肠道内的感染,同时恢复肠道正常的蠕动功能及吸收功能,恢复水电介质平衡。
    “热结旁流”急下存阴证是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及肠原性感染的表现,很容易引起肠原性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启动SIRS、MODS。也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3 07:53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中医别名】热结便秘,阴液素亏证,腑实兼阴液亏损证,阴液亏损证,阳明热结,液干便结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日晡益甚,有汗,口干唇燥或者干裂,渴喜冷饮,腹满,大便干结多日不行,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津,舌苔黄燥或者干黑,脉沉弱或者细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气分证,为温邪从卫分进入气分,邪热结聚肠腑,耗伤阴液,津液亏耗;或者因为素体阴亏感受温邪后,邪热结聚肠腑,阴伤更甚所表现的证候。大便干燥是由于失盐失水引起的,与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不同。
源于《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增液承气汤
组成:元参30克、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消4.5克
用法:上药以水1.6升,煮取600毫升,先服200毫升,不知再服。
适应症: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服增液汤不下者。
    说明:玄参、生地、麦冬(即增液汤)滋阴增液,润肠通便;芒硝、大黄(即调胃承气汤去甘草)软坚化燥,泻热通下。合成攻补兼施 “增水行舟”之法。
    (1)本方专为温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热结阴亏者均可应用。
    增液汤药理作用
    (1)对小鼠实热便秘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明显加快排便,增加排便量。
    (2)对腹泻所致小鼠失水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明显减轻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严重程度,保留体内水分。
    (3)对腹泻大鼠电解质平衡、血液黏度及体重的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增液汤口服液与口服补盐液均能迅速恢复体内缺水而引起的种种不良变化,而前者对体内水分的保留略强于后者。
    (4)解热作用
    (5)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保护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6)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作用。
    (7)具有非常明显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4 09:04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中医别名】气阴两虚证,热结便秘,阳明热结,气液两虚证,腑实兼气液两虚证,热伤气阴证。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或者不退,汗出多或者不止,口渴舌燥,肢体倦怠无力,精神疲惫,心烦尿黄,甚至喘促欲脱,脉虚无力或者散大。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气分证,为温邪从卫分进入气分,邪热结聚肠腑,应下失下,延误时机,以致耗气伤津,重创气液而出现的证候。多见于温病的中、后期。
    源于《温病条辩》:“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三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连心、当归4.5克、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0.5克,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侯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侯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沙参 麦冬 冰糖 细生地 玉竹)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为14分24秒)≈15分,24刻≈6小时。
    适应症:热结里实,气阴不足。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腹中胀满而硬,大便秘结,神疲少气,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沉涩弱。
    解说: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合增液汤加人参、当归、海参、姜汁而成。可用于大承气汤证的严重发展,已具有毒血症表现的患者,属于比较严重的肠梗阻,或者病人比较虚弱,单用大承气汤病人不能忍受的情况下,攻补兼施 。
     4.脾约-便秘证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5 10:29
      
     4.脾约-便秘证态
    【中医别名】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硬,数日不大便无所苦,小便反数,腹微满不痛。舌红苔薄白偏干。脉浮涩。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伤寒论》247   呋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右六味,密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解说:阳明病脾约证是外感热病(感染病)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大便干燥,也用于一般的大便秘结,中、西医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作用也得到了动物实验的证明。老年人脾约证气血亏虚,肝肾阴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阴虚则不能滋润大肠,传导失职。气虚若排便时汗出气短,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治之。血虚者排便时头昏心悸,可用润肠丸治之。妇人脾约证,若于产前,多因气滞不通所致;若于产后,多因血虚津亏所致;若于平时,多因阴虚内热所致,应当辨证施治。
    附  阳明津伤肠燥证
     源于《伤寒论》
    23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密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密煎导方
    食密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解说:大便秘结只是一个症状,根据它所伴随的症状,确定其病理状态才能给于正确治疗。本证的原因是汗出太多,但是由于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机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盐失水现象,因为没有口渴、小便不利的表现,反而有小便自利;本证没有腹满痛、潮热的表现,说明没有肠梗阻与内毒素败血症;“当须自欲大便”即病人自己感觉到需要大便而又解不出来,说明粪便干燥而且到了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润肠外导法的适应症。与西医的灌肠,肛门内放置开塞露是一个道理。与承气汤证不一样,承气汤证梗阻部位在结肠以上,往往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内毒素移位败血症,具有潮热、阵发性腹痛、腹胀满等。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6 08:10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中医别名】少阳证,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少阳热郁胃肠燥实证。
    【临床表现】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少阳兼里实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而干,脉弦有力。
     【证态概念】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少阳兼里实证即大柴胡汤证。把大小柴胡汤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少阳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与西医的急、慢性肝胆胰感染一致。
     源于《伤寒论》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解说:中医认为,往来寒热,反映了正邪斗争态势及机体阴阳状态,而胸胁苦满,可被视作病位的具体反映。因此,小柴胡汤证的病位在胸胁部,即季肋区的内面和下方,即肝、胆、胰、脾的位置。小柴胡汤证的病性,由往来寒热来判断,既不同于太阳病表证的发热恶寒并见,又不同于阳明里证,邪热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斗争激烈,但热而不寒;少阳半表半里证,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亦非亢盛,其正邪斗争的程度,相对里证而言,不甚剧烈。如果里证是炎症的急性状态,那么少阳半表半里证就是亚急性状态或慢性状态。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七个或有证: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临床表现所包含的病变不仅仅是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而且还包含着膈上器官的炎症。曰本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脏器的炎症所引起。因此,与膈肌上下脏器炎症有关的证态就有: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热实结胸证。以后再论证它们的区别。
     综合上述,在临床表现方面,在胸胁部,即季肋区局部出现的胀、满、痛、硬(触诊有包块、有压痛),全身表现出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出现黄疸、烦躁等少阳证的临床表现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把肝、胆、胰的炎症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还有以下原因。
在组织胚胎学方面,消化道各部都起源于胚胎原肠上部,膈下前肠发育为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其神经支配均来源于胸7~胸12节的内脏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胸7~胸12节的肋间神经(体神经系统)分布于季肋区的皮肤肌肉和腹膜壁层。所以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感染时,在季肋区会感到不适、苦闷、胀满。
     在解剖生理学方面,胆汁由肝脏分泌,经左右肝管流进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在胆囊内浓缩后再进入胆总管。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70%~80%的人胆总管与主胰管末端结合,共同经十二指肠壁层肌上的裂隙进入十二指肠壁内,在粘膜下走行,形成壶腹(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开口和胰腺管开口各有其独立的括约肌,总称为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道内压力的重要结构。
     在病理学方面,oddi括约肌纤维化造成的狭窄与十二指肠乳头炎总称为缩窄性乳头炎,大约90%的缩窄性乳头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其原因可能是细小的胆囊结石通过胆总管时,引起括约肌的强烈痉挛,结石对十二指肠乳头粘膜的外伤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水肿,最后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及括约肌狭窄。胆总管口狭窄以及其失去调节能力,胆管内压力升高,不仅引起胆囊胆管、肝脏的胆汁郁积及逆行感染,而且还引起胆汁与胰液反流入胰腺管,这是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半数急性胰腺炎病人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慢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在诱发胰腺炎的因素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多见的都是胆管疾病。在慢性胰腺炎时,胆管疾病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在切除胆囊和引流胆总管后,大约80%的病人能控制胰腺炎的发展。由此可见,胆管、胰管的梗阻是肝、胆、胰病变的重要病机。
     从组织胚胎学方面,解剖生理学方面,病理学方面把肝、胆、胰病变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是有充分依据的。在临床表现方面,少阳证与肝、胆、胰的炎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少阳证与肝、胆、胰的感染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当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恶化、穿孔形成急性腹膜炎时,相应的就是大柴胡汤证转变成为热实结胸证。
    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主要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这已经被现代中西医临床研究所证实。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作用:小柴胡汤即可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脏损伤,又可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增殖。小柴胡汤除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损伤之外又能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这对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意义。本方还能促进肝内糖、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肝细胞对有害因子的抵抗能力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很好地保护肝细胞膜系统,并能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表明,小柴胡汤能减轻急性肝细胞的损害,还可以防止慢性肝损害转变,抑制肝硬变的进展,促进肝伤害细胞的再生,具有预防或延缓肝硬化患者潜在肝细胞癌的发生作用。其抗肝损害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其保肝作用与其抗炎、兴奋肾上腺皮质、增加肝血流的作用也有关。本方多数药物具有保肝作用,全方作用是其组成各药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方还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其排泌量,对于胆管系统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保肝、利胆作用是小柴胡汤治疗肝、胆、胰感染的重要药理基础,也是缓解“胸胁苦满”的重要原理之一。小柴胡汤能使胆囊结石症女性患者的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舒张加速,从而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液由乳头逆流,亦可防止胆汁郁积,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胸胁苦满”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抗炎作用:曰本有地滋氏等通过实验证明,当用四氯化碳引起动物实验性肝损伤后,在相应的胸胁部位皮下出现结缔组织炎,经用小柴胡汤治疗后肝损伤好转,结缔组织炎也消失。因此,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的脏器有炎症所引起。实验还证明,小柴胡汤对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机理具有双重性,即激素样和非激素样两个方面。本方不仅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间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炎细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级联过程,具有阿司匹林样抗炎作用。
(3)对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以对内源性激素在体内广泛的生理效应起促进性调控作用为主。而这种调控的环节,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肾上腺的体液调节而抑制其神经性调节。
(4)免疫调节作用:小柴胡汤的多种生药成分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其作用中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亢进模型。本方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免疫调节效应,其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增强免疫功能,本方能提高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②抑制变态反应,本方对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粪产碱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抑制血小板凝集:其作用与地塞米松、阿司匹林相似。
(7)解热作用:用伤寒副伤寒菌苗引起家兔急性发烧,用本方2小时开始降温,逐渐降至正常。
(8)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本方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本方对离体豚鼠心房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心搏数减少;对离体大鼠子宫,小柴胡汤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其自然性收缩运动增强。
此外还有降压、镇静、镇痛、镇咳和强壮作用,抗癫痫、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结肠癌等作用。
     小柴胡汤的多种药理作用使它具有广泛的适应症,但是他的主要适应症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把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作为一个证态,是有充足理由的。小柴胡汤的适应症还可扩展到胸腔与肺的下部以及盆腔炎等。
     曰本对小柴胡汤的研究
①免疫调节:汉方医学重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认为小柴胡汤具有现代医学的免疫调整作用。
②抗炎:松田重三等研究证实用角叉荣浮肿法测定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与强的松龙相当,且能被类固醇阻断剂所拮抗,表明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上述机制。
③保护肝细胞:
④改善动脉硬化:
⑤中枢作用:雨谷荣提出小柴胡汤通过中枢对肾上腺的体液性调节起促进作用,对神经性调节起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为小柴胡汤被广泛运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大柴胡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人参、甘草,重用生姜加大黄、枳实。大黄、枳实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调整作用,加强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达到排除胃肠道内容物的作用。大黄、枳实对oddi括约肌也具有同样的调整作用,其结果是促进胆汁、胰液排入十二指肠,起到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大柴胡汤比小柴胡汤的冲洗、引流作用更强,抗菌作用也更强,所以,大柴胡汤证与急性炎症状态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与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人参与甘草都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包括药物)都有减缓效力的作用,因为大柴胡汤针对的是急性炎症状态,所以大柴胡汤中应当去掉人参与甘草。
     大柴胡汤复方药理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调节胃肠功能:本方具有较强的抑制回肠痉挛的作用。
     本方能明显影响胃酸调节机制。
     本方具有抗胃溃疡病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提高胃壁粘液糖蛋白量。
     保肝利胆:实验表明大柴胡汤的保肝作用为诸组成药物之综合效果。本方可明显降低胆石形成率,并使胆石体积明显减小,同时还能降低血中的中性脂肪,表明本方可能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来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用猕猴作实验证明,大柴胡汤治疗量要用大剂量才能增加胆汁分泌和胆汁酸含量,减低胆红素、胆固醇的合成,保证药物的疗效。大柴胡汤由剂量不同对胆汁的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剂量促进胆汁分泌,而小剂量抑制胆汁分泌。实验还提示,在子丑时段、戊亥时段用药效果最佳。
     对胰腺的影响:本方对感染性重症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括约肌运动张力的影响:以柴胡、芍药、黄芩、延胡索、大黄组方,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而以柴胡、木香、延胡索组方,则降低括约肌张力的效应最强。不同的组方效应不同。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压、心率及血管舒缩功能均无明显的影响。
本方具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本方对血液流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对胶原诱发的血小板凝集呈现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本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PGH2的产生,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显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本方对高胆固醇食物饲养的大鼠和小鼠诱发的高血脂症和脂肪肝有抑制作用。临床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本方有调节人体脂质代谢的作用。
(5)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在体内对泼尼松龙的免疫抑制具有改善效果。
(6)抗病原体: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7)本方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且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较非特异性炎症强,并认为其机制之一是细胞稳定化作用,而非膜稳定化产生的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脘痛剧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肝炎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均可用之。
        (四)蓄血综合征  发热、下血症候群
    (待续)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