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针灸也需要辨证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5-12-7 17:02
标题:
针灸也需要辨证应用
在针灸的过程中,临床上对于穴位的应用不是随意的,也要讲究辨证取穴,辩证治疗。如王执中在治疗哮喘病的时候,就往往按肺俞穴,大部分都有酸痛的感觉,很敏感,大部分病人都是为他们缪刺肺俞穴,并结合灸才能治愈。但也有病人不需要用灸的。这是因为病有浅有深的缘故。他必须得在临床上按穴位有痛处才能有效果。否则是不会有效果的。得根据这些要令进行辨证。,一味地墨守成规,死板地守着穴位按照就班地对照书本上所说的穴位及刺法进行治疗,不会取得良效,即便取得良效也是盲目地。
在临床上,有时用针灸和医药联合治疗方能显效者。如明代眼科傅仁宇在其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中,有这样一则医案:有一男子,每夜至,目珠连眉棱骨痛,头亦半边肿痛,用黄连膏等清火的药外点,益发加重了。灸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痛立刻就止住了。但是过了半个月后,该病又发作了。又灸上述穴位,则痛又停止了。后月余又发作,除灸该二经外,还用夏枯草,香附子,甘草等服用,病遂不再复发。
可见,辨证论治对于针灸治疗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正确进行辩证,则在治疗时了可能会取利一时的疗效,但是对于人体从根本上改善则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是一种对于疾病症状的暂时缓解而已。严格意义上讲这仍然不属于中医学中的“治本”的原则,而只是一种对症治疗而已。
中医用药与经络学说也是不能分割开的。无论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是到明清及当代医学临床,经络学说对于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对中风、疮疡等疾病按经脉辨证施治又有过不少的发挥。张洁古对于经络的理念贡献尤其大,他根据《中藏经》、《脉经》等文献对于经络辨证内容作了不少增补,其《珍珠囊》一书,确立了药物归经学说,将药物的作用和经络及其产生的病证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们直观地认识到,药物的治疗和针灸的治疗其机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在于调整经络里气血的正常运行。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的手足阳明经的“合经见证”,也源于《内经》经络脏腑表里相关论。而《医学启源》则进一步完善了经脉辩证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上,还有不少医家,直接用经络理论进行辨证用药和治疗。如:清代的名医叶天士,在临床上也很重视从经络这个角度来进行的辩证。如他在治疗眩晕时,不仅仅拘泥于《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而是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他认为,眩晕非外来之邪,而是由于肝胆之风阳上冒,治疗时应先用羚羊角、山栀、丹皮、桑叶等清泄上焦之热,即先从胆经治;痰多者,必须调理阳明胃经,用竹沥、二陈等以消痰;而如有下虚者,必须还得补足少阴及足厥阴经,这样才能起到补肾滋肝,育阴潜阳,起到预防治好后复发的作用。
总之,经络理论不仅仅是针灸治疗的主题,也是中医学中其它的治疗方法所不能脱离开的,经络理论也是整个中医发展史上的主导的线。从中医的诞生到发展到今天,中医学的每一步从来都没有脱离开过经络理论的指导。而在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医学理论的进步都是对经络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体会的。而每一个真正伟大的中医学家也没有一个是对经络理论不明了的。
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作为一个针灸医生不仅仅要明白经络学说,还利明白人体的其它的规律及药物的一些规律,并且要准确掌握人体辩证施治的用药原则。善于根据临床上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掌握人体疾病的规律及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