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打印本页]

作者: 松下童子    时间: 2005-5-17 11:45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请教古老师:

在下对《灵枢经》中的十二经脉的运行深感疑惑不解,请指教!经中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

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循行,即行成了自我矛盾:

1,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经中说: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了经气倒流的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的道中反回在入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阴经入合穴的自我予盾吗?


2、《本输篇》说: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池为合。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头,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呢?为何在所出的商阳穴反处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阳经气血倒流的矛盾现象吗?



李纲





李纲兄今日所提出的如此〔高深〕的问题,首先应当欢迎那些针灸专家和大师们,自当当仁不让地出来指点一下才是。


从文字上来看,的确如兄所论。相信这是许多针灸大师一身都未搞懂的事,教书的模棱两可地人云亦云,总之拿起针就刺,而且,更将〔奇经八脉〕砍去〔六经〕,组成〔十四经论针灸学〕,还获得一些西方大国认可(按:反正是国粹,不足为外人道),不知其所以,竟飘飘然也!


故此,直到今天,方才有李君提出。


对于从不读古经者,当然不知;即读古经,〔好读书不求甚解〕者,也是提不出这类疑问?


而且,这些人还够胆说〔尊古从经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呀!或者〔食古不化〕呀等等。你能化吗?化出来看看!


连这样高深的问题都提不出,我们说:〔三岁定八十〕太主观了,但我们可以说:〔看你的现在,就知道你的以前;看你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你的将来。〕


从另一角度来看,即可出看今日之〔乌烟疫气〕:有的哀声叹气,有的弹冠相庆。那又如何能提出如此高深的问题呢?


若要讨论,还得首先多谢李生!


忠言逆耳,但有助于弘提中华医学!在下想先听听各位大德指正,然后再来抛砖引玉,略呈管见而求教!


古今谈  上



为什么会说李纲先生所提的〔经络起止〕问题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呢?原因有二:

第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经谓:邪气有余则实,正气不足则虚。又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此,〔补泻〕一法,是针灸大法中最主要的手法之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然而,针灸学中,其〔补泻大法〕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当是【迎随补泻】一法了。《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按:【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一句,又是非常高深的医道问题,同时,也是评审是否是医生的技术标准之一,相信香港目前的医师评审,尚还未够此标准。因为说来话长,日后有机会再说)。

第二:《灵枢‧本输》云:【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之所终始】好一个〔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里,首先要弄明白:〔迎甚么,随甚么〕?那就是针者必须明白经络气血的走向,即经络的〔起止〕问题,亦即〔终始〕问题。关于经络的〔起止〕问题,在〔内经〕中,的确如李纲先生指出的那样,有两套学说。从文字表面来看,是矛盾的。然而,三千多年来,人们都在不同范围内应用,相信今日的针灸师们,都宗于此。在下本纲站中,从未谈及针灸,因为本纲的〔专家〕〔注册专家〕太多,故不敢搬门弄斧。只是今日李先生问到,不敢回避,故不揣冒末,旨在砖玉。

李纲先生所提问,尽皆出至〔灵枢经〕,为什么一直未有人提及呢?是人人都能高于〔李先生〕都清楚问题的始末?抑或是根本连这一经旨都未读过,都未思考过呢?看来,能提出这一问题的学者,已是高人一等的中医学人无疑!

前言经文中对于〔十二经之终始〕是针灸师〔必通〕之道,故此,在下愿借此讨论,来学习和增值,对于弘扬中华医学,总是有好处。至少,让人们能知道,就连〔针灸〕学,都是有着〔严密而又系统〕的医学理论为依据的。谁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在《灵枢‧本输》中,关于经络之终始问题,本身就有两套论述:(一):《灵枢‧经脉第十》中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量度,内欸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愿卒闻经脉之之始生。黄帝曰:经脉丈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络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行臑内…下肘中…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循臂上廉…上挟鼻孔…    故此,即如兄言,是:“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按:此录张隐庵原文。)在下初时学针灸,皆主此说;学武术点穴法时,也是以此说为理据;学道家内功,其引经导气,亦宗此说。实践证明,经文之言准确无误也。




(二)《灵枢‧本输第二》中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水;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入太渊,太渊鱼际后一寸陷者中,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 肝出于大敦…. 脾出于隐白…. 肾出于涌泉….......    在下在学〔子午流注针法〕时,就完全宗此理论。

    然而,黑字白纸,经文明明如是,同在一书之中,若仅从文字表面看来,岂不矛盾非常?

是经文之错:抑或是后世未能弄清楚经文真义呢?

肯定地说,是后世之人,未能弄清楚所出现的混淆所致。正如仲景伤寒,其〔三阴三阳〕实则〔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不可作〔经络解〕。可是后世医家,多皆附会〔六经为经〕之说去了。

为何如此?

《灵枢‧本输第二》中,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在这中条中,实际上是包涵了经络学各方面的问题在里边。经是经,络是络,五脏五输,与六腑之输,,其气血走向,又各自为政。其中,〔十二经络〕本身之气血循行是一回事,〔五脏溜处〕〔六腑所合〕又是另一回事。

故此,前述〔经脉〕篇,是专论十二经的〔终始〕;而后述〔本轮〕一篇,则是专〔脏腑〕〔五输之所留〕。

这是《灵枢》经特要分做两篇来作专题论述的原因所在。

张隐庵关于本节的按译论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本篇论五脏六府之脉,皆出于指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也。从四肢而通于脏腑,此经脉之终始。(眉批:脏腑之气,从大络而外注于皮肤,复从指井而内注于血脉。故曰必通络脉之所别处。)络脉之所别处者,脏腑之经别大络,与经脉缪处,通血脉于孙络,渗出皮肤者也。五脏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谓五脏之五输六腑之六输也”。

在中医之生理学中,十二经络因其各属脏腑而合名,然则相关而有别也。故其病,有经络病,亦有脏腑病。故此,《本输》已指出其『络脉之所别处』与〔经脉缪处〕所形成之直接与脏腑相的〔五输〕与〔十二原〕诸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行。......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综上所述,五腧十二原所主所治所论,皆与十二经气血循行是两套〔终始循行〕系统,因而在《灵枢》经中,分而论之。

故在〔子午流注〕针法中,随其五脏六腑之气血所主,按时开穴,依本经之〔五输五行〕来议其〔补泻〕。同时,亦可按其脏腑之表里、五行之生克制化理论规律,来定其〔补泻〕。

然其〔迎之随之〕之针道,又当与前者有别。

以上是在下的一点浅见,不是之处,敬请指正是幸!





古今谈  上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5-5-17 14:2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几年,所以,针灸研究不下去,就是这个道理,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但是经络的走向,又与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明,则无法补泻。
就这个问题而言,楼主的帖子其实还是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核心,解释的还是不是很清楚。
原来我是天天想这个问题,可以说,只要一牵扯到针灸,这个问题马上就出来,真快成了神经病了。期间也请教了很多的人,包括论坛中的网友,但解释都是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一点模模糊糊的认识,到逐渐的理解,到最后彻底搞懂这个问题,可真不容易!
这个问题就像一张纸,一捅就破。
这是搞针灸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必须要懂,此关不过,即便针灸得效,也是不知其所以然。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5-5-17 14:3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什么叫探本求原?楼主这个帖子就是。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18 08:2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配合血液循环学与神经学看看就不是那么难懂!
古人是对的
但今人能搞懂的是少之又少?
真懂五输,可治好很多五脏的慢性病的!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1:3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5/05/17 02:21pm 发表的内容: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几年,所以,针灸研究不下去,就是这个道理,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但是经络的走向,又与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明,则无法补泻。
就这个问题而言,楼主 ...
“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同意先生的意见!
其中最重要的,当是【迎随补泻】一法了。《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在下力主此说。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1:36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当作: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作者: 歧黄    时间: 2005-5-18 14:0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歧黄在 2005/05/18 02:13pm 第 1 次编辑]

好帖...!!
学针灸学之时,偶就是和绝大多数人一般,熟记经络循行,穴位名称,主治而已....
从未意识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定义与循行的矛盾之处...相信讲课的老师遇到这个问题也会愣住了.....
在下提出个假设:
是否会是和阴井木,阳井金相类似的情况,阴经井穴为经气所入,而阳经井穴为经气所出?
偶只算初学者,这个假设只是力求可以圆其本说,正确与否不去考虑,也没有丝毫的理论根据,纯粹只是一个异想天开,希望大家不要笑我,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____-!

作者: 歧黄    时间: 2005-5-18 14:2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歧黄在 2005/05/18 02:36pm 第 1 次编辑]

晕倒了....
刚刚发帖完一会,立刻自己推翻了刚才自己真真正正的那个胡扯的异想天开,
拿太阴肺来说,
起于中焦的中府(募穴),按井穴为经气所出发的概念,中府应该为井穴,但是井穴还有一个限定范围----肘膝关节以下...那推回来只能说身为合穴的尺泽才算为井穴了...
可是将尺泽当做经气所出发之处的井穴....怎么想都是匪夷所思啊...
而继续这样的思路推理下去,少商反倒成了经气充盛,深入脏腑的处所了...更是骇人听闻
但是如果按照少商为井穴,那么有关循行的子句“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就得改成“起于大指之端,循鱼际,下鱼,下寸口...”了....
越来越糊涂了....
作者: 歧黄    时间: 2005-5-18 15:07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好了,重新翻看了偶的针灸学教材,发现刚才自己的糊涂是把经络循行和经气生发归聚的概念混为一谈了..惭愧惭愧.......
经气的生发归聚,是针灸“本、根、标、结”的内容,
其中的“根”,是脉气生发之所,也就是四肢末端的井穴;
而经络则是《灵枢·海论》所说的“夫12经络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按照我的理解,经络的循行,其所起,是与经气的生发概念是不同的。
拿太阴肺经为例子,起于中焦,因其内属于肺,故向外络于肢节~~
但是,脉气的生发,却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
故而,经络其循行与经气生发并不矛盾,不知此说是否能解释?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5:1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井荥俞经合  乃是真阳之出入,元气之多少
经络走向乃是脉道之往来,
经络走向乃是道路
井荥俞经合 乃是车流

在一条道路上的不同节点(十字街头或丁字路口),会有不同的车流量。
道路的宽度是不变的(十二经脉的走向)
而车流的多少,往往是变化的,一个路口堵了,就会波及临近路口。这时候,就需要紧急调度,针道之要,多在 井荥俞经合,正是如此。
切不可将 井荥俞经合 理解为 道路的出入溜行,高低上下。
经络人人相同,气血各个不一,井荥俞经合 乃车流之多少,非道路之别也。
五哥即为老医,岂能不知?
两位黄歧,既然知道   迎之随之以意合之,岂能不知 通其经络 调其气血?
作者: 老庄    时间: 2005-5-18 15:18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楼主高明,在下凭亲身体验知道手太阴确实从手走胸。其他的问题还没有想过。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5:23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如果经气只有一种运行方式,那还叫道路么?那不是飞机跑道么?
妙就妙在 【交通】  二字。
《卫气行》《营卫生会》 所云 “漏下百刻五十营于全身”,阐明了营卫两气的走向,某一时刻,一定走到某一经络
但是——难道人的营卫气血,在某一时刻,就只是汇聚在那里么?别的地方没有么?
显然,这个就是交通。
大路十二条,关节百二八。
没有井荥俞经合 的经络,就好像没有交叉路口的死胡同,里边的流量总是固定的。
死脑经不能学针灸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5:35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芪建中汤在 2005/05/18 03:37pm 第 1 次编辑]

从来没有人规定说  长安街一号的车流最少,最后一号的车流最多
也没人说过,承浆的气最少,会阴的气最多。也没有规定说 中府云门的气,一定比 太渊列缺少。
气的多少,是由井荥俞经合定的,不是由经脉的始迄位置决定的。
地面交通不是跑道,跑道的规矩,起点的速度为零,加速后,在一定位置达到最大,然后起飞。地面交通不是这样的。所以  井荥俞经合 不是 从经络的头 到经络的尾 顺序排列的,这个太简单了,奈何老五不喜欢佛家,没玩过观想,自然就不知道了
老五,你要加油加油,快到马路上作义工,冒充一天交警,就行了。千万别占跑道,飞机好大,碰一下,你就真的五积散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5-5-18 15:5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吗?哈哈哈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5:56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5/05/18 03:51pm 发表的内容:
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吗?哈哈哈
还是需要多上街
作者: 歧黄    时间: 2005-5-18 16:0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歧黄在 2005/05/18 04:05pm 第 1 次编辑]

黄芪前辈所说~~的确很形象,
本来经络的含义就是路径与网络的结合~~与大大小小的街道一个道理,以前偶学针灸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整个人也学得糊里糊涂,所以一遇上这个问题就更糊涂了,现在经过重新审视概念,外加黄芪前辈道路的形象比喻之说,得益不少^_^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8 16:3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歧黄2005/05/18 04:02pm 发表的内容:
黄芪前辈所说~~的确很形象,
本来经络的含义就是路径与网络的结合~~与大大小小的街道一个道理,以前偶学针灸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整个人也学得糊里糊涂,所以一遇上这个问题就更糊涂了,现在经过重新审视概念,外加黄芪前辈道路的形象比喻之说,得益不少^_^
我有那么老么?
你说话像女孩子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5-5-18 16:40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明白经络二字,这个问题就能理解了。经怎么走,络怎么走。
作者: zebera    时间: 2005-5-18 19:15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老庄2005/05/18 03:18pm 发表的内容:
在下凭亲身体验知道手太阴确实从手走胸。
请问是营气还是卫气?
手阳明呢?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19 07:37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其实经络的路径确实像马路
经络的「气」流动是一种「波」
所以是有方向、有大小
穴的作用有多种(因种类而异)
有的像「强波噐」,可加强「波」的能量大小
所以一条经络的能量大小是会变的
而膀胱经的五脏「俞」穴
又位于关键的神经节上
分别对应供给五脏营养血液

作者: 膏肓俞    时间: 2005-5-19 10:0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打个叉,请教一下:建国后对经络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体
实验研究,好象主要结论是十二经都是向心的,这个是不是
和古典经络理论矛盾啊?
另一方面,一条经络的走向,又该怎么通过实验方法检验
呢?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9 11:2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5/05/19 07:37am 发表的内容:
其实经络的路径确实像马路
经络的「气」流动是一种「波」
所以是有方向、有大小
穴的作用有多种(因种类而异)
有的像「强波噐」,可加强「波」的能量大小
所以一条经络的能量大小是会变的
而膀胱经的五脏「俞」穴
又位于关键的神经节上
分别对应供给五脏营养血液
练过气功的说话就是不一样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19 11:2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膏肓俞2005/05/19 10:04am 发表的内容:
打个叉,请教一下:建国后对经络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体
实验研究,好象主要结论是十二经都是向心的,这个是不是
和古典经络理论矛盾啊?
另一方面,一条经络的走向,又该怎么通过实验方法检验
呢?
北京是首都,也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

作者: 老庄    时间: 2005-5-19 12:5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zebera2005/05/18 07:15pm 发表的内容:
请问是营气还是卫气?
手阳明呢?
应该是营气吧,忘了在哪里看到,肘以下感觉比较明显,过肘以后感觉不明显根据体验是这样子的,而且经络不像是一个分明的管子,可能我的功力不深,难以精确感知吧,然后胸就是一热(是在中府的位置散开),后来还也是分两路从膝盖到涌泉。目前只试了手太阴,有机会再试试阳明。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19 13:13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膏肓俞2005/05/19 10:04am 发表的内容:
打个叉,请教一下:建国后对经络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体
实验研究,好象主要结论是十二经都是向心的,这个是不是
和古典经络理论矛盾啊?
另一方面,一条经络的走向,又该怎么通过实验方法检验
...
经络既是波
波是有频率、振幅与走向的
所以是可量测的
简单的讲
心频是一
肝经是一
肾经是二
脾经是三
肺经是四
胃经是五
胆经是六
膀胱经是七
大肠经是八
三焦经是九
小肠经是十
心经是十一
心包经十二

作者: zebera    时间: 2005-5-20 00:0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经络确实应该是存在的,不过可能比我们目前所能认识到的还要复杂。
象元气,宗气,等等,可能都与它有关。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20 12:23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5/05/19 01:13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既是波
波是有频率、振幅与走向的
所以是可量测的
简单的讲
心频是一
肝经是一
肾经是二
脾经是三
肺经是四
胃经是五
胆经是六
膀胱经是七
大肠经是八
三焦经是九
小肠经是十
心经是十一
心包经十二
这种排列方很奇特,楼上这位先生能解释一下么?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20 15:38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是十二经的顺序
伤寒论病传经不也是这顺序吗?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20 15:4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大概您有秘本伤寒论 吧
伤寒的   六经辨正,从来没说十二经辨证。
太阳就包括膀胱经小肠经,同时还应该兼顾手足少阴。
逸湘 先生的这个表格把十二经分立开来,统之于心,却和伤寒 内经 顺序不同,请问您是如何“量测”的?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21 12:16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其实并无不同
只是病邪侵身自然是由反方向
为何手受凉会伤风
手上有甚么经络
肺经(4)、心包经(12)、心经(11)、大肠经(8)、三焦经(9)及小肠经(10)
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足太阳膀胱经(7),病邪侵入到第七的足太阳膀胱经是因为8、9、10、11、12都已战败,再来的顺序就和伤寒论一样了(反过来看),故唯厥阴(肝经1)难医
“量测”却也不难,先量出心跳频率是为1,肝频是1、肾频是2,依此类推。找个脉动波感应器加个示波仪,将感应器搭在脉上,就可量出。只是要三部九候喔!

作者: 黄芪建中汤    时间: 2005-5-21 12:46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谢谢 楼上的  茅塞顿开
小肠  十
是否应该和大肠调换?
这样 小肠膀胱两太阳居中,是否更合 仲景本意?
作者: micalfan    时间: 2005-5-22 05:0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编者按】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被中国古代高士和民间方士视为医学的大经大法,它阐明的尊生疗疾之理,特别是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治病和养生。然而,由于古人的保守思想,在论述“十二经脉”时,却隐瞒了四分之三的内容。祝华英道长以他博大的胸怀,将其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必将有助祖国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
  
  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素问》、《灵枢》。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条经脉,一道在左侧,一道在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如果仅凭《灵枢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会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循行,即形成如下的自我矛盾。
  (一)井荥俞经合的出入矛盾
  《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足泽为合。”经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之道中所“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图1)。
  《灵枢·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入走于“曲池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现象(图2)。
  关于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入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论;其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二)根结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极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经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若联系以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走向来推理阴、阳、根、结的居点:其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是合乎循行规律的,因为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故应根左足,而结在胸上(图3~1、3~2、3~3)。若是将足三阳经的根、结居点来结合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相对照定理,其足三阳的“根”当在头,“结”当在足。而足三阳的“根”反在足,“结”反在头,此乃根结矛盾(图4~1、4~2、4~~3)。
  (三)根、溜、注、入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立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手太阴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据以上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结合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三阳经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线是合理的,它是随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的路线而根、溜、注、入的。但是,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路线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从头走足来根、溜、注、入,反而“从足走头”而根、溜、注、入,此乃根、溜、注、入矛盾(图5)。
  诸如以上有关“十二经脉”的出、入、根结及根、溜、注、入等经脉循环迂回的逆行矛盾,从古至今著书者众理纷纭,皆附和围绕着“经典的理义”注释,未有剖析说明“十二经脉”之内在所形成的“各种矛盾”而难圆其说。
  
  二修身炼性方悟真谛
  
  贫道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观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上所提出的种种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于《黄帝内经》中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素问》、《灵枢》的黄帝、岐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行运动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奥秘。所以,虽然著出《素问》、《灵枢》于世,却是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
  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矛盾之谜,贫道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修炼不久由于机缘巧合而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并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真谛。
  和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动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根据其阴阳对立的双向运动,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三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对立运动是小循环运动,贫道能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后面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详述。而每一个侧面有三道大循环运动,但因隐隐约约,恍惚杳冥,且比小循环运动更深奥、更玄妙,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故只揭示一下而已。
  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现象
  贫道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但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地周旋着。约十分钟后,即明确感觉到四肢的内外侧各有三条经脉路线一致的运动着。原来手足之内侧的三阴经与手足之外侧的三阳经以同速反运动着。即内侧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外侧手三阳经则向肩部方向运行。同时外侧足三阳经向足趾方向运行时,内侧足三阴经则向腹部方向运行。但是,身体另一侧的手、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运行,分别与之相反:即左侧的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则右侧的手三阴经向腋窝方向运行,其余的三阴三阳逆行经脉类推。
  由于这种左右侧相对立往返无休止的三阴三阳同速运动,使我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现双向正负运动规律的。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肘;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双向旋运动不过膝。这种阴阳正负运动便是我悟开十二经脉的关键所在。
  我处于这种“胎息”的状态时间较长,故清晰地觉察到:
  1、左手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出至手指的同时,三阳经即正运行至头;左足之三阳经运行至足,三阴经即运行至腹。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足,右侧之足三阳经即反运行至头;右侧之手三阳经即反运行至手,右侧之手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胸中(图6)。再接着,右侧正运,而左侧反运;左侧正运,而右侧就反运。正常人每行一个呼吸之时,其左侧约正负各运行二次;右侧亦正负各运行二次。所以,十二经脉的内在机能始终都是正负无休止的升降进退运行。
  胎息发现左右手足
  1、左侧正运、右侧反运
  左侧手三阴从胸手
  左侧手三阳从手头
  左侧足三阳从头足
  左侧足三阴从足腹
  右侧足三阴从腹足
  右侧足三阳从足头
  右侧手三阳从头手
  右侧手三阴从手胸中
  
  十二经脉正反运行方向表
  2、右侧正运、左侧反运
  右侧手三阴从胸手
  右侧手三阳从手头
  右侧足三阳从头足
  右侧足三阴从足腹
  左侧足三阴从腹足
  左侧足三阳从足头
  左侧手三阳从头手
  左侧手三阴从手胸中
  
  2、人体中线的督、任二脉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运动机能。
  3、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别络穴处”的阴阳机能交合,是人体表里、阴阳经脉交换最奥秘的联系之所。这一现象,在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的运动中详述。
  4、头部的两侧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进退运动机能,只是运动路线复杂,故感觉不太分明,仅感觉其复杂的经脉升降运动机能由头部至颈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内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运动,但因其脏腑的位置分散而难以分辨清楚。如果依据手足四肢的三阴经和三阳经之明显对立的运动规律,故对头部和脏阴腑阳的经脉运行,即能够推理而得到解释。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四小时之后,由一点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身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行机能也消失。根据这次“胎息”的体验,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经脉”所遇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获得了解释。
  
  三、解释根源注入矛盾
  
  
  关于足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机能运动,应区别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不同运动道理。足三阳经是反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人的;手三阳经是正运动时产生根、溜、注、入的。只举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例:
  正当足阳明经反运而经气上行之时,其在足的足阳明经气即由“厉兑穴”处退缩而上行溜流于“冲阳穴”,继续上注于“下陵穴”。同时,颈部和足阳明经气即从“人迎穴”处上升运行至“颡大穴”而终结;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而进入于“人迎穴”。这进入于人迎穴的别行经气进入于何所呢?是由人迎穴“人贯舌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散舌下之脉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图7)。
  如足阳明经正运下行之时,在头部的足阳明经气即由“颡大穴”下降至人迎穴处。同时,处于下肢的足阳明经气即由“下陵穴”下降运行至”厉兑穴”而终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进入于足太阴经与之相“吻合”。这说明“十二经脉”不论正运与反运,都是“如环之无端”的运动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人于人迎、丰隆也”。所谓“人于人迎、丰隆”,是言其足阳明经气根、溜、注、人反运上行时,该经气由“人迎之别穴”而入;正运下行时,该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人。
  当手阳明经正运而经气上行时,在手的手阳明经气即由“商阳穴”处退缩而上溜流于“合谷穴”,继续上注于“阳溪穴”。同时在颈部的手阳明经气即由“扶突穴”处上升运行至“迎香穴”而终;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别行而进入于“扶突穴”内。这进入于“扶突穴”的别行经气又进入于何处呢?是经过“扶突穴”人喉咙至缺盆与手太阴肺经的“循喉咙之脉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当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在头部的手阳明经气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处,同时在手部的手阳明经气,即从“阳溪穴”下行即伸进至“商阳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偏历别穴”而进入于手太阴经与之“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阳溪,人于扶突、偏历也。”所谓“人于扶突、偏历”,是言手阳明经根、溜、注、人正运上行时该经气由“扶突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图8);反运下行时皆经气从“偏历,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也就说明了阴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阳经的经气来占领;阳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阴经的经气来占领,这就形成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循环不息功能。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脉,就这样“如环之无端”往返不息地运动着。
  《灵枢·官能篇》曾云:“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故此之根、溜、注、人的阴阳出入升降屈伸条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手足三阴三阳之肘膝以下的阴、阳、进、退、伸、缩机能,可证明肘、膝以下之井、荥、俞、经、合五个穴位调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当注意,其“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阴阳经脉的经气,是有规律的升、降、出、人而上下移动的。
  
  四、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经脉的全壁
  
  根据上述“足阳明经与手阳明经”的根、溜、注、人的运行机理,来结合研究《灵枢·根结篇》之原文,就知《灵枢·根结篇》中仅仅说出了十二经脉的四分之一,却隐藏了四分之三的机理。所以研究各阴阳经脉的内在运动机理,应在《灵枢·根结篇}原文中再来“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经曰:“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人于人迎、丰隆也。”按这几句经语来研究分析,实际上只说出了足阳明经在反运上行之时,其经气由“人迎”的别穴而人内,而没有说出足阳明经在正运下行之时,其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内人。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衔接的句词“丰隆也”而了之。更没有说出正当足阳明经气在反运上行的同时,而与其相配合阴阳运动的“足太阴脾经”此时此际正在反运下行至“隐白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公孙”之别穴外出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以上还只说出了此一侧的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再同时,还要了解到彼一侧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却与此侧相反。因此,故当“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各阴阳经脉之左右侧的完整机理。可见,古人对十二经脉之内在的正负机理非常保密,仅只说出了一隅之词。贫道若不是在“功态”中发现左、右、正、负的经脉运动,也难以悟出左右四肢阴阳对立的正负机理之真谛。
  
  五 、解释手太阴和手阳明的出井入矛盾
  
  前面反复说明了“十二经脉”的正反运行机理,现根据这种阴、阳、正、负的机理,对前面有关“十二经脉”的运行所提出的三个矛盾,就能够取得合理的解释。当手太阴经脉正运外出时,其经气运行到“井穴”;手太阴经脉反运内入时,其经气运行至“合穴”(图9)。手阳明经脉正运上行时,其经气运行到“合穴”;手阳明经脉反运下行时,其经气运行至“井穴”(图10)。
  《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时,就典型提出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并详细说明了手足三阴经的井、荥、俞、经、合五穴,与手足三阳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穴的位置,但对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讲,可证明五脏的“五俞穴”与六腑的“六俞穴”是调治阴阳经脉的重要穴位,也是调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于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根据贫道“胎息”时的体验,手足四肢三阴三阳经脉最明显的出入运动机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认为阴阳经气的交换重点是在于手足四肢。虽然头颈之上、脏腑之内亦存在阴阳经气相互交换,但是次于手足四肢之处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调治五脏六腑各经脉的有余或不足,是外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六、解释足三阴足三阳根结矛盾
  
  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结穴”;足三阴经负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根穴”。
  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根穴”;足三阳经负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结穴”。所以足三阴及足三阳都是与它相表里的阴阳经无间断的“根结”着。如阳经在“根”,而阴经就在“结”;如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
  《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火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据以上经言,就足以说明这根结机能活动的始终机理,却能挽回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的危证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该是何等的关键!

  
  七、简叙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当贫道进入“胎息功态”之时,感到自身前后中线的任督两脉都在运动;并感觉到任脉与督脉各呈现两条经脉线合并成一起运动。以前,我认为任脉与督脉均只有“单独一条经脉”,谁知却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因为前人传承下来的“奇经八脉图”,对于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六脉,在人体都有两条经脉而分于左右两侧,但对于“任督二脉”在人体中线,却是独一无二的经脉。后考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据此,便充分证明了“任督二脉”确实是两条经脉相并而为一的,亦呈现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运动(图11、图12)。
  任脉属阴,却与足三阴经的运动相反;督脉属阳,却与足三阳经的运动相反。正当左侧足三阳经的经气反运上升的同时,其左侧的“督脉”则运行下降;当左侧足三阳经的经气正运下降的同时,其左侧的“督脉”则运行上升。其右侧之足三阳经和左侧“督脉”的升降运动亦如上运行(图13)。
  正当右侧足三阴经的经气正运上升的同时,其右侧的“任脉”则运动下降;当右侧足三阴经的经气反运下降时,右侧的“任脉”则运行上升。其左侧之足三阴经和左侧“任脉”的升降运动亦如上运动(图14)。由于任督二脉与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阴阳运动不同,全是“排斥性反作用”的运动机能。
  关于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等六脉,因受左右两侧“十二经脉”明显的升降运动所混淆,故难以体验出这“六条奇经”的升降运动规律。如借鉴“任督二脉”的运动机理,即认为全体“奇经”都是在配合“十二经脉”的运动中,而起着“排斥性”和“牵引性”的反作用功能。
  
  八、论十二经脉与天地阴阳之道
  
  祖国医学发源于《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从始到终都贯串着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根据贫道练功的体验,认为发现“经络学说”是古圣人通过养生达到与宇宙的大自然之道合体之时所取得的中医理论——“十二经脉”理论。
  祖国医学理论虽“玄”,却是通过自身反应,故是十分科学实用的,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类疾病的治疗与防治。
  祖国的“医学理论”和我们道家的“道学理论”相同,都是持“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宇宙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在运行“五运六气”,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人体之内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即十二经脉路线)在运行“五脏六腑”,才能体现春季脉弦、夏季脉钩、秋季脉浮、冬季脉实的脉象变迁。在宇宙间若没有自然大道的运动场,其日月星辰即不能有规律的运行,万物也不能生长。在人体内若没有“十二经脉”的运动场,人就没有生命。所以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之道是至关重要,又非常玄微的。
  《灵枢·经脉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说:“肝应岁星(木星)、心应荧惑星(火星)、脾应镇星(土星)、肺应太白星(金星)、肾应辰星(水星)。”这说明:宇宙是个大天地,人体是个小天地。前圣曰:“人乃天地之精灵。”可以说,人体即是“天体”的一个缩影,其太阳系的天体结构在人体内都有,但隐藏着;因而许多修行人在修炼到一定的程度时(有日月会合境界)就能见到太阳、月亮、星辰。故我们道家说,“大道在自身,身外无道”。也就是说明我们的人体己具备天地之全璧,应予珍惜修养。
  贫道之所以在乎生劳心费神挖掘古圣“经络学说”的隐秘,期望揭开十二经脉机理使之真相大自来服务于健康事业。贫道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探讨,确认十二经脉阴阳正负的“灵机运动场”是枢转不息的,所以古圣著作针经者而定名为《灵枢》。即明确的指示我们人体之内有这个视之不能见,听之不能闻的“灵机”(或称元神)在枢转。这个阴阳、正负无止息的运动灵机一直到人死亡时才告终结。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以上说明:我们人体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生化能量无形难辨。但是,当古圣人在阐述五脏六腑之“十二经脉”的机理起源时,却是从很微小、很暂短、一霎那、一瞬间而不到一个呼吸的往返运动为起点,再沿着这一个微小呼吸,由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的推移来“推之大之”,就可能演化一秒、一分、一刻、一时、一日、一月及一年的五运六气阴阳运行。
  所以,大道理是从微小道理产生的。贫道研究后认为:《灵枢经》对有关“十二经脉”运行过程的论述,都未有达到一个呼吸的时间。据论述最多的章节,实质也只达到“半个呼吸”的运行时间。而论述最少的章节就只有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运行时间。例如:
  1、论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证明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十二经脉的“正运机理”。
  2、论述手三阳经的“根、溜、注、人”之运行,也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之手三阳经的“正运机理”。
  3、论述足三阳经的“根、溜、注、人”之运行,亦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之足三阳经的“反运机理”。
  以上三例,都不过只说到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再例如:论述阴阳十二经脉的别正、六合运动,乃是一侧面之正负运行的阴阳交合,故有一往一来的运行时间。又如:论述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的根、结,其运行机理从根运行到结,由结运行到根,亦只有一升一降的往返时间。
  故以上二例,都只是论述到一个呼吸之“二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所以说,《灵枢经》中有关人体“十二经脉”的全部论述,确实没有达到人之一个呼吸的所有循环过程。由此证明我国古圣人发现的“经络学说”是非常玄微深奥的。可是,这个最微、最小、最简捷的十二经脉道理之中,却又包涵着最浩大的天地之理。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5-22 11:15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黄芪建中汤2005/05/21 12:4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楼上的  茅塞顿开
小肠  十
是否应该和大肠调换?
这样 小肠膀胱两太阳居中,是否更合 仲景本意?
实测是大肠经(8)、三焦经(9)、小肠经(10)
而且在手上经络的排列也是这顺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7 04:18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5-12-7 07:3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欢迎继续讨论!
作者: zhangjl163    时间: 2005-12-10 13:1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经络运行可能是植物性的,西藏十世班禅圆寂后,胡子还在生长,应该是经络运行的结果吗?
作者: 哟    时间: 2005-12-10 16:1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阳主聚,以进为进,故主顺。阴主散,以退为进,故主逆。
阳之所生,即阴之所死,彼此互换,自然之运也。即以甲乙论,甲为木之阳,天之生气,流行于万木者,是故生于亥,而死于午。乙为木之阴,木之枝枝叶叶,受天之生气者,是故生于午而死于亥。夫木当亥月,正枝叶剥落之候,而甲何以生?不知甲为木之生气,外虽落而内之生气已收藏饱足,可以为来春发泄之机,此所以生于亥也。木当午月,正枝叶繁盛之候,而甲何以死?不知外虽繁盛,而内之生气发泄已尽,此所以死于午也。乙木反是,午月枝叶繁盛,即为之生。亥月枝叶剥落,即为之死。以质而论,自与气殊也。
最近看了些八字方面的东西,自然界的规律~~~跟经络连起来思考思考,嘻,还请前辈们指教
作者: czphx    时间: 2006-1-16 10:52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理越辩越明。
作者: 艾灸    时间: 2006-1-16 20:30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不错。
作者: czphx    时间: 2007-10-5 22:38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作者: 概念A    时间: 2007-10-8 17:18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顶起来!
作者: jianweidian    时间: 2007-10-9 23:57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妙!楼主讲得极是!!
作者: 国医圣手    时间: 2008-1-6 21:10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呵呵。。。。
这个问题,实在是刚学经络的时候就请教过学校的教授。
后也翻查过好多经络方面的书籍。其实在楼主所说的三个问题上,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争论:
1、经脉循行交接方向问题
2、五腧穴是否有方向或者与经脉循行相关问题
3、十四经与另外六经问题
我得到的答案是:
“经脉”说的是经气主要的循行通道和方向
“五腧穴”说的是各经脉经气在经脉不同节点的离入出合问题
如果把五腧穴的离入出合等同于经脉方向,其实就把局部性和整体性混为了一体。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也非楼主所说重轻之别,不过“跷、维、冲、带”在本经的穴位论述较少而已。临床见其脉所主病,可取相应交会穴、郄穴。。。。。。
个人体会:针灸的学习和临床运用还是需要下番苦功夫的,远非那些速成班3、4个月所能领悟!
1、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经筋、皮部、经别、标本根结。。。。等等的通融
2、时间——子午流注等。。
3、传统针法、灸法
4、新发展、新发现的理论、方法等
融会贯通,当是针灸医师所必具。

作者: 不失人情    时间: 2008-1-6 23:20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搞不明白,只知道扎好就好了。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饿。
作者: nbsdc    时间: 2008-8-3 15:51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经气是顺经还是向心运行?
要回答你的问题,先让我们了介一下《内经》关于经络系统
是由一阴一阳经、三阴三阳经、十一经脉和十二经脉,以及
十二经脉串连左右六百余穴发展史的记述。《素问》八十一
篇中有三分之一还要多的讲到的是“三阴三阳经”,而《灵
枢》八十一篇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的是“十二经脉”,
对像持《本输》十一经脉观点的文章则廖廖无几。不过,《
内经》没有说经络系统是怎么发现的,以及一阴一阳经是如
何过渡到三阴三阳经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介这方面的问题
,请到《百家争鸣》版看:“老子发现了经络系统”的文章。
你引用的《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本输》篇的内容是
经络系统发展不同阶段的文章,前者是属于“三阴三阳经”
的,其经气是顺经运行,而后者则是属于“十一经脉”的,
其经气是向心运动的。《灵枢。本输》篇的祖本就是1973年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炙经》和《阴阳十一炙经》,
都只讲脉名,没有穴名,更没有配“五行”了。如“诸病此
物者,皆炙某某脉”,手少阴,是主治心所生病,与治“五
脏”挂钩,是个进步。没有提到“阳经”与“六腑”的联系
,举例说,足少阳是主骨所生病,没说能治胆病。《本输》
篇除了多几个穴位外,还掺杂了“五行”,使问题更为复杂

经气是顺经脉运行还是向心运行?
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灵枢》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灵
枢》八十一篇有二十多篇讲的是十二经脉,特别是《灵枢。
经脉》篇详细地描述了经气沿着经脉运行的情况。讲十一经
脉的也有几篇,其中《灵枢。邪客》篇黄帝还连续的问:手
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
乎?这虽然没有说经气运动的方向,事实上是对十一经脉理
论的不完整性的一种否定。



作者: 风路过的痕迹    时间: 2008-8-6 09:5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针灸,学好的不容易啊.加油!
作者: nbsdc    时间: 2008-8-9 15:34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并不是学不好,而是针灸方法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 hydsa    时间: 2010-1-20 19:39
标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古人是对的,认真思考一下,会有飞跃性收获。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6-5-19 11:58
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经络的生理运行方向和刺激穴位后诱发的经络感传方向。经络的自然运行方向是《灵枢营气》所描述的方向。也就是:手之六阴,从胸走手;手之六阳,从手走头;足之六阴从胸走足;足之六阳,从头走足。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方向,一般是双向传导。五输穴是刺激井穴诱发的经络感传。传导方向包括了离心的方向和向心的方向。不过由于离心的方向行程很短,结果被古人给忽略了。结果就形成了经荣输经合的次序。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