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王琦的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为什么没有血虚型?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4-27 18:01
标题: 讨论:王琦的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为什么没有血虚型?
        讨论:王琦的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为什么没有血虚型?

   
      王琦的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大家都知道吧?除了平和型、特禀型,还有七种: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
    请教一下各位朋友,王琦对中国人的体质分类,花费了很长时间很大精力,为什么没有血虚型呢?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4-30 15:5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4-30 16:03 编辑

      此问题恐怕只有王琦先生自己知道。
      体质分型,说到底还是中医辨证。这些体质原本就是病态的临床证型,当成体质也行,不当成体质也行。


      比如说,阳虚型既然是体质,那么,还不用服补阳的药了。如果要服的话,还是要辨证,不是辨体质。如服药一个时期后,证型有所改善,没有阳虚了,就不能叫阳虚体质了。那么,这个体质分型还有何意义呢?
      如果不服补阳的药,这个体质就不会改变,说明这个体质是病态而不是体质。所以,将证型称为体质也有不妥,况且,证型也不是九种,而是多有夹杂证。弄了半天,不还是辨证吗?

      以上拙见,不知哪位朋友能够释疑?体质和证型有何区别?划分体质有何积极意义?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1 10:41
      王琦在这个课题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而且他能够入围第二届国医大师的116人,很大因素是在这个课题上。今年71岁,大概在116人中,是比较年轻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1 11:2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5-1 11:26 编辑

       加一个气虚,没什么理由不行。
       再加上一个肝阳上亢型体质,有何不可?
       还能加。

       说它是体质,就是体质;说它是证型,就是证型。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1 19:31
这个题目,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1 19:4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5-1 19:49 编辑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5-1 10:41
王琦在这个课题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而且他能够入围第二届国医大师的116人,很大因素是在这个课题上 ...


        请教中和先生:
       我认为,光弄个课题不能说明问题,不等于水平。关键要看这个课题有没有实用价值。如果有实用价值,就是有贡献。如果没有实用价值,就是一文不值。
       体质说有无价值,鉴别点在于:
       1、体质与证型的区别在哪里?比如说,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型有何区别?是否有了体质标准就不用辨证论治了?体质说能不能代替辨证论治?如果能代替,传统的辨证论治还要不要了。如果不能代替,体质说就没有应用价值了。要是没有价值,还能以此评国医大师吗?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5-1 20:2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30 15:54
此问题恐怕只有王琦先生自己知道。
      体质分型,说到底还是中医辨证。这些体质原本就是病态的临 ...

体质,就通常来讲,是指个体平时的身体状况,譬如偏于阴虚者、l偏于阳亢者、偏于虚寒者,但这种情况是可以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体质的划分或许有利于辨证论治,但代替不了辨证,临证该咋辨还得咋辨。
至于体质划分为九种有何实际价值,还得靠研究者加以开发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5-1 21:3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5-1 21:43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5-1 20:23
体质,就通常来讲,是指个体平时的身体状况,譬如偏于阴虚者、l偏于阳亢者、偏于虚寒者,但这种情况是可 ...


         如果代替不了辨证,就是说,不能有一个固定的体质处方,故直接用于临床处方用药。最终还是要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那么,体质说的应用价值在哪里呢。不解。
      体质是会变化的,那么,分体质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 杏园春    时间: 2014-5-1 21:37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30 15:54
此问题恐怕只有王琦先生自己知道。
      体质分型,说到底还是中医辨证。这些体质原本就是病态的临 ...

体质和证型有何区别?划分体质有何积极意义?这两个问题提得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5-1 2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5-2 08: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5-2 08: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ljjxxliqing    时间: 2014-5-2 09: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5-2 09:36
我对体质的一些认识:
体质是什么?
体质就是素体,也就是平时的身体状态,完全健康的“平和质”是很少的,人体的体质基本都有偏颇,或偏于气虚,或偏于阳虚,有不适症状,但生化检查多无异常。
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体质的形成源于先天和后天,是长期逐渐形成的。
体质的改善
一般来说,体质不会短期改善,因为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调养体质时也要采取细调慢补的过程,不可用峻猛的药物攻伐或峻补。大多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有效改善。症状可能短期见效,如十天之内改善气虚的乏力症状,但要改变气虚体质,多需三个月甚或更长。
为什么没有血虚质?
我考虑可能血虚质一般就会表现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如果出现血虚,就要在临床上采取治疗措施。其他体质一般来说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食疗等即可改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5-2 15:18
体质理论的实用价值
辨明体质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和治疗。
例如大枣、枸杞对气虚质有好处,但对湿热质只会火上浇油。
风寒外袭,不同体质感受后辨治各异,气虚质多兼见乏力,多用参苏饮;阴虚质多兼见口干,多用加减葳蕤汤;湿热质多兼见咽痛,多用双解汤或麻杏石甘汤。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4 11:25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5-2 09:36
我对体质的一些认识:
体质是什么?
体质就是素体,也就是平时的身体状态,完全健康的“平和质”是很少的 ...

      基本同意泰然居士的意见。
      另外,个人认为,血虚体质被气虚体质所包含了。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也就是说,除了因缺乏某种营养素如缺铁的血虚,应当对症治疗外,属于体质方面的血虚,只要解决气虚就行了。
      如果要从知其所以然方面来进一步说清楚的话,那就是:血是骨髓造的,而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的强弱,是由骨髓细胞自身的强弱决定的,骨髓细胞自身的强弱,是由人体元气的强弱决定的。即:元气强则骨髓细胞强,骨髓细胞强则造血功能强,造血功能强则血旺。
      中医理论中的“血为气母”,不准确,血和元气的关系只能是:气为血帅,气强血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5-4 20:5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5-4 12:56 编辑

      王琦先生认为中国人的体质分为九种,那只是他个人的认识。他认为没有血虚型,不见得别人都会那样看。人的正气不外乎阴、阳、气、血,既然有阴、阳、气的不足类型,为什么就不可以有血不足的类型呢?
      世界上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和感觉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确区分人的体质,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养生保健和治病疗伤,中医和西医都有对人体质的认识,怎样认识和区分更好,时间久了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王琦先生对中国人的体质的划分,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尝试或新的开端,未必就是全国人民的共识或者最后的结论。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5-4 21:48
其实体质学说还有几套,比如匡调元的体质分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晄质、腻滞质、晦涩质。相对来说,王琦先生的这套理论较为完善,且得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支持,他是北京的,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匡调元是上海的,远一点。很多学者也对体质理论进行了很多研究,相对来说不够完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5-4 21:49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5-4 11:25
基本同意泰然居士的意见。
      另外,个人认为,血虚体质被气虚体质所包含了。气为血帅,血随气 ...

就实际应用来看,血虚质可参考阴虚质的部分调治。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5 11:58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5-4 21:48
其实体质学说还有几套,比如匡调元的体质分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晄质、腻滞质、晦涩质。相对来说 ...

      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在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26市)进行了21948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于是,他编写和出版了《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应该说,王琦教授的这个课题是大量观察和归纳得出来的,那么,他的这个课题能够在中医养生方面独树一帜,成为效果最好的中医养生指导理论吗?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5-5 22:36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5-5 11:58
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在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江苏、安徽、甘肃、青海 ...

当然体质理论还有修改完善的空间。我觉得“平和质”在人群中占的比数远远达不到32.75%。很少见到完全“平(阴阳平)和(气血和)”的人,基本都有气血阴阳失衡,或者身心疾病。借用佛教的一句话“苦才是人生”——“病才是身体”,不是消极,是客观现象。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5-6 16:36
本帖最后由 中和极致 于 2014-5-6 16:37 编辑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5-5 22:36
当然体质理论还有修改完善的空间。我觉得“平和质”在人群中占的比数远远达不到32.75%。很少见到完全“平 ...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结果是:15%的人有病,60%的人亚健康,15%的人健康,还有10%的人处于病前期。所以,王琦的这个调查结果是对平和体质的界定放宽了,应该是包含了一部分亚健康但不明显的人。
      现在的问题是,依照他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只需简单填写,就能知道各人分别是什么体质。那么,按他的说法:知道自己的体质后,按照书中所说的专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养生、保健、袪病方法,就能随时把握身体变化,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简单调整,预防疾病发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如果真能如此,中国人大部分都能慢慢的达到“平和型“体质了。
      能够如愿吗?
      或者说,能够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如愿?
      如果有50%或者30%的人能够如愿,那么,对于13亿人的中国,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以称为中医界的有功之臣。
      如果连30%甚至20%的人都不能如愿,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4-5-6 18:29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体质分类中有血虚型。
作者: 青莲居士    时间: 2014-5-7 01:04
是中医自然有中医的诊断治疗之法,汤剂,成药乃至手法皆因时变化,有定理无定法。
象如此巧立名目,实则为卖几盒无关痛痒的体质茶,不能治病,巧言调节,以中医之名为之,恐又招中医落个骗人的名声。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5-9 10:59
王的体质i分型是极其粗糙的,它是以临床的证型为基础,临床的证型远远复杂得多,而且证型大多是复合型,单纯一种的很少。所以这个研究的意义大打折扣,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搞出这么一个粗糙的东西,实际用途不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5-9 2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5-10 11:33
中国古代医学对人的人格、体质学说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它对人格类型、体质类型的分类远远超过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的人格、体质的认识水平。中国古代医学这种对人的心理的探讨意义重大。
但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人的人格心理、体质的探讨又是很不完善的,偏颇比较多,经常是只强调了落后的、消极的一面,忽视了进取的。积极地一面,在他们眼中,只有阴阳平和的人才是最完美的。殊不知阴阳完全平衡的只占人群中的少数,我们不能认为多数人的人格和体质都是恶劣的,因此,五态学说的某种人,有其不良的一面,也有其良性的一面,以太阴人为例“其状黮然黑色,念然意下,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述是太阴人的缺点,但是,太阴人,头脑冷静,比较理性,不为感情左右,所谓城府极深,这未尝不是人的优点。其他各类人也同样存在其相同问题,绝对的看一种类型是错误的,相对的看才是比较完整的,譬如太阳之人,虽然好吹牛言大,但是其勇气和自信心比较强,能冒险,勇往直前,这未必不是优点。
再说一点,古代人这个分类是很粗糙的,比如金型人的描述,完全不是那样,这个描述是错误的。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4-5-11 14:41
和弗洛伊德的个体病态心理学一样,中国古代心里研究也过多的论述了消极的、病态的一面,而忽视了有社会环境参与的人的能动的、进取的、积极地一面,所以后来的心理学家有人称弗氏的心理学为“残缺的心理学”
当然,这并不能影响弗洛伊德成为世纪的伟人,毕竟他是走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第一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探讨也过分注重了人的人格、体质的缺残的一面,也有病态心理学的影子。

作者: 陳視單    时间: 2014-5-27 09:59
王琦的分類是違反中醫原則的。中醫創立的時候是告訴大家什麼是正常,怎樣去平衡陰陽。今人創病名,立體質,是無用之舉。對於中醫來說只是在掘墻角而已。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2 11:09
应该说体质是千变万化的,还有很多体质没有包括,比如肝阳质、寒湿质等。这套理论只是概括了大体常见的九种体质,就好比脉象28种,也只是有代表性的脉象,实际脉象变化也很大。我们可以增补完善,但不宜否定其意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6-2 18:49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6-2 19:00 编辑

1、提出九种体质,说到底,就是从众多中医证型中抽出九种定为体质,无非是对这九种证型起个新名字而已,没有丝毫的创新。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若把证型说成是体质,那么还用不用药?治不治?若强调治的病,提出体质说等于没提。若不治的话,就否定了中医这九种证型的辨证论治。所以,35楼说这是挖中医的墙角的结论,是有道理的。
2、若以此九种证型称为体质而论,可以有十几种证型定为体质,甚至几十种体质,那么九种体质说就站难以站住脚,不攻自破。何况,单一证型在临床很少见,大多有夹杂证。而大多数为夹杂证这一事实本身,就否定了九种体质的提法。
3、此类研究以体质立题调查,没有任何科学价值可言,有的只是画蛇添足,结果使原有中医理论中出现了赘生物。如果说调查这九种证型的人在人体群中占多大比例,还算贴点边。
4、如同抽签一样,在一大把签中抽出其中的九根,然后给这九根命名为“木片”。你说,是不是创新啊?所以,把这类研究当成创新,是很难被中医学术界接受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3 10:37
体质可以理解为素禀或特质,也可以说每个人的禀赋厚薄,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不同素体感受外邪 或内伤导致的治法是不同的,在未病之前(有不适症状,但临床检查无异常),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摄有助于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说体质就是证型不太合适,证型往往是病态的,体质相对来说尚未发展为病态。在养生方面有积极意义。
研究体质的并非王一家,古今中外很多医家都注意到体质的现象及纠正。只能说王的学说较为主流或成熟,可能与其单位有关。应该说王的学说也是下了很多功夫的,不能单纯否定。
至于体质兼夹的问题,王的理论里面也提到了,比如气虚兼阳虚,气郁兼血瘀等,他不会愚蠢到将人的体质绝对划分成一种的,呵呵。
作者: 饿马摇铃    时间: 2014-6-3 13:46
我说一说刚才点击百度查看“王琦”的经过。知道他的名气颇为惊人,但当我对于他本人介绍方面内容上竟然缺少学历部分而提出是否属西医学中医方面疑问的时候,竟被网络手法上的阻拦所难倒了。看来他出身西医无疑。
王琦君的衔头很多,我一下子不知到称呼如何说去。他的“体质学说”显然是生硬了点,留有人们商榷的余地。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6-3 14:5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6-3 15:05 编辑

     1、九种体质究竟是不是九种证型,只要一对比,立见分晓。
     
     2、体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的变化完全可因环境因素和个人习惯因素而发生改变。

      3、“证”的形成有急有缓,所谓的九种体质,无非是形成较缓的慢证而已。
      4、在中医的“证”与九种体质之间,至今无人拿得出令人信服的鉴别点来。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3 15:5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6-3 14:56
1、九种体质究竟是不是九种证型,只要一对比,立见分晓。
     
     2、体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体 ...

1、九种体质就是九种证型,但这九种证型指的是自身的气血阴阳盛衰,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状态,而相对于其他的证型则不能称其为体质,如风寒、食积等,而其他证型则可引申为体质,如寒湿、肝阳等。

2、体质当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体质的形成就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中不断形成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就为体质可调提供依据。相对固定,一般来说体质的改善,快则三个月,大多需半年甚或更长。

3、有道理。

4、至于鉴别点现在不成熟,比如你不能说是生理性阴虚,或病理性阴虚等。临床的区别主要看患者的症状及其耐受的程度,如患者有气虚或阴虚表现,但症状较为轻微,基本不感到痛苦,也无治疗的意愿,可说其是气虚质或阴虚质,可推荐患者从日常作息、饮食及体育运动方面来改善,不必服药。比如现在的学生气虚质很多,但不主张药物补益,多建议其增加运动量来改善等。

还是那句话,体质理论可以在众多医家的研究下补充完善,不宜否定。体质就是在未发病前或无病理表现前的一种自身状况的评估,对于预防及治疗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6-3 16:1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6-3 16:22 编辑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3 15:51
1、九种体质就是九种证型,但这九种证型指的是自身的气血阴阳盛衰,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状态,而相对于其他 ...


这么说泰然先生与我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本质性差别。只是在用途上有分岐。

但如下问题并不能自圆其说:
1、说来说去,这九种体质的意义不是治病,是用于治未病,属于亚健康范围。这就证明,所谓的九种体质就是亚健康状态。那么,亚健康是什么概念呢?我曾在2012年12月在《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上发文,提出“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轻度功能性疾病”的观点,得到部分读者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九种体质不能用于治病,治病还是要靠“辨证下药”。
2、如果把九种体质当成是亚健康类型,那就不只这九种,还有肝阳上亢型,血虚型等等。
3、九种体质说只能用于单纯类型的人,不能用于夹杂型的人,但实际上,单纯类型极少。所以,我说没有太大价值。
4、找不到体质与证型的鉴别点,则是九种体质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失败之处。葫芦里面搅茄子终究不是开脱的办法。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3 16:5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6-3 16:11
这么说泰然先生与我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本质性差别。只是在用途上有分岐。

但如下问题并不能自圆其 ...

一、体质理论主要意义有:1、丰富完善亚健康理论;2、指导预防保健,有针对性地养生,也就是“治未病”;3、指导病后调治。其中指导预防保健(养生)是其主要意义。
二、体质理论本身就不是很完善,肝阳质、血虚质、寒湿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体质理论没包括,应该补充完善,但要完善不仅从传统理论里面总结,也要经过很多人群的研究,才能有说服力,这也恐怕不是朝夕之功。
三、体质理论并没说某人就是某种体质而没有其他体质,在王的体质理论中,以及中华中医药学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也强调人的体质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兼夹,他不可能这一点都认识不到。
四、鉴别点现在不成熟,并不能说是失败之处,41楼已分析。你说的“葫芦里面搅茄子终究不是开脱的办法。”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6-3 20:5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6-3 20:55 编辑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3 16:53
一、体质理论主要意义有:1、丰富完善亚健康理论;2、指导预防保健,有针对性地养生,也就是“治未病”; ...


      如此解释九种体质说的利弊,比较客观。
    从语气上看,泰然先生的答复,好象参与了此课题?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3 22:23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6-3 20:53
如此解释九种体质说的利弊,比较客观。
    从语气上看,泰然先生的答复,好象参与了此课题?
...

我没有参与这个课题,只是查阅了较多体质方面的书刊。要评判一种理论是否有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客观对待。好比批评中医的人,根本没领悟到中医的奥妙,只会想当然地反对中医。
我这么说有点说教的味道,但希望先生能理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6-4 06:05
这个帖子很好,题目小,但小中见大,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也很有深度,有內涵,有看头,有嚼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6-4 06:1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4-6-3 22:2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30 07:54
此问题恐怕只有王琦先生自己知道。
      体质分型,说到底还是中医辨证。这些体质原本就是病态的临 ...


   体质分型,说到底还是中医辨证。这些体质原本就是病态的临床证型,当成体质也行,不当成体质也行。

一一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4-6-4 06:20
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些思考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5186431768/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4 10:49
感谢陈版主的参与及点评!
其实从王锡民先生的帖子中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也可以解释王锡民先生提出的体质与证型的鉴别问题,即“体质就是较轻的证型”,比如阴虚质就是较轻的阴虚证。这个说法是否合适呢?
关于体质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提到,比如同样的感受风寒,为什么症状轻重不同?我们就会说你们的体质不同,你是气虚质,你是阴虚质等。对于体质理论,我近年来利于业余时间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整理过一些东西,深感体质理论有用但不够完善,借鉴其优点,充实其不足,使之成为一套指导“个体养生”的有益理论。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6-4 13:39
中医习惯说气血,有气虚型自然想到应有血虚型,但作为一种体质,如果长期气虚或血虚,最后必然是气血相虚。虽然分类里没有血虚,但有血瘀型,可能是用血瘀型来指示血虚或避免概念的重叠?

另外,还有一点似乎没有人提及:这个研究得出一个很具体的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回答可以对一个人的体质作出有一定量化的评估。而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可以看作是除平和质外八个“维度”上的得分。所以,严格来说,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某一个体质,而是某几种体质程度不同的混合。

从方法学上说,王琦的研究既遵循“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传统,更难得的是还有“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实践,这是中医研究的一个进步。至于开发出来的这个器可能不够完善,或得出某个体质之后怎样可以用来指导辨证用药,有人可能觉得是缺点,不过从研究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6-4 14:1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attach]9225[/attach]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7-8 11:41
本帖最后由 中和极致 于 2014-7-8 11:43 编辑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4 14:1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刚看到泰然先生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文件,谢谢!
      这个话题讨论得很平和,特别是泰然先生、王锡民教授、南京陈斌超版主的帖子都很有见地、很有深度。在此一并感谢!
      首先,体质这个概念肯定是存在的,泰然先生说“体质就是在未发病前或无病理表现前的一种自身状况的评估”,基本是对的,但如果定义为“体质是一个人在没有器质性病变和没有受到抗原侵入时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的相对稳定的常态”可能更好一些。比如,中国人中有10%左右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是无病理表现的,但他们体内有定时炸弹,特别是大三阳。他们不是一种常态的体质,而是一种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即自体免疫力常处于对病毒的限制状态的身体状况。
      王琦先生没有把血虚列入九种体质,必有他的道理。但他的九种体质中没有一个是实证,可能是缺憾。有人提出的“阳亢”,实际就是没有病理表现的准糖尿病和接近临界值的血压、血脂等。他们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另外,王琦先生在中医方面的造诣很深,但他还是没有超出传统中医的范畴,在广义中医的门外。对这九种体质的定义和描述都没有能够精确到位。根源在于没有洞悉人体内气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因而不知真正的所以然,也就无法准确界定了。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主持人问:王老师,气是什么?
      王答:就是气机不畅。
      显然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绕开了。当然,应当考虑到他在这种场合不易说清比较玄虚的气的定义。
      但接下去,王说:“气应该是顺的,应该是往上的,不应该往下的。”
      这句话是完全错了。当然,这是即问即答,但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明了真正的气机。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14-7-8 22:04
中和极致 发表于 2014-7-8 11:41
刚看到泰然先生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文件,谢谢!
   ...

大家互相学习。通过此帖,辩明了一些道理,这样的讨论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 中和极致    时间: 2014-7-9 09:35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7-8 22:04
大家互相学习。通过此帖,辩明了一些道理,这样的讨论是非常有益的。

      不错,集思广益。
      总的来说,所有关于体质的理论,应该是王琦的这一个最全面最好理解,其它的都有点拗或者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 15:43
    九种体质
    平和体质——健康  阳虚体质——怕冷  阴虚体质——缺水 痰湿体质——肥胖  湿热体质——长痘 气郁体质——郁闷  气虚体质——疲乏 血瘀体质——长斑  特禀体质——过敏

————————————————————————————————————————

       体质分型,古人从是否阴阳平衡入手,分为“偏寒”的阴性体质(阳偏虚)、“偏热”的阳性体质(阳偏盛)、再加上相对阴阳平衡的平人体质(平和质),而为三类。

       现在再加上湿盛体质(肥胖)、肝胆湿热体质(肝火)、肝郁体质(气郁)、血瘀体质(血滞)、气虚体质、过敏体质,而成现行的九种体质,

       但中医理论中通常讲的阳偏盛,未必是阴虚,因为只有阳偏盛到一定程度,导致阴受损后才会出现阴虚,如阳盛阴虚。而现在所谓的“阴虚体质”,大多数是在阴阳均虚的前提下,出现的相对的阴更虚的体质,才称之为“阴虚体质”。也就是说,前者属实证的阴虚,后者属虚证中的阴虚。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