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鸟语"的文学解释,顺便给中西融合观普及点文化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4-25 08:07
标题: "鸟语"的文学解释,顺便给中西融合观普及点文化知识
本帖最后由 川耗子 于 2014-4-25 00:15 编辑

鸟鸣声:
《后汉书·蔡邕传》:“昔伯翳 综声於鸟语, 葛卢 辩音於鸣牛。” 宋梅尧臣《和欧阳永叔十八韵》:“君今山郡日无事,静听鸟语如交争。”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湖畔绿草如茵,林木参天,时闻清脆的鸟语。”
指难懂的言语:
古代多指四夷、外国之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类,莫不举种尽落。”
摘自《百度·百科》

想起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4-25 09:19
       又是鸟人说鸟语!
     你那一点点鹦鹉学舌的西方文化,只能是鸟语文化。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4-25 10:14
本帖最后由 川耗子 于 2014-4-25 02:17 编辑

还道歉不?劝兄弟,你还是多学一点文化知识再来说学术上的问题。还版主呢,鄙视你,一再摔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4-25 10:21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4-25 02:14
还道歉不?劝兄弟,你还是多学一点文化知识再来说学术上的问题。还版主呢,又暴粗口,鄙视你,一再摔你。

       鸟语、鸟人、鸟语人群,是不是爆粗口!哪个“鸟人”先爆粗口!不是你自己吗!
    我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你在哪里!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4-29 00:3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4-29 08:01
        把祖先说成是鸟人、鸟语人群、鸟语!
      你必须道歉!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5-6 08:38
顶起。没文化真可,装文化更可怕。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7-1 08:09
顶起教育文盲,欢迎对号入座.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7-26 15:54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8-2 10:33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2 11:09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8-2 02:33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耍下流,自取其辱!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4-8-2 11:3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2 11:51 编辑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4-29 00:32

感觉张毅先生与王教授一样,是反对文化中医的。既然如此,谈文化不如谈科学。不知先生认为,应如何对科学进行定义?若拿不出科学定义,科学就没有标准。这样就可以说明,你们并不真正承认中医是科学!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8-17 20:25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8-22 18:48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8-17 20:25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的确应该普及点文化知识。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14-8-24 19:56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30 16:29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8-30 15:28
梁兄德艺双馨,实至名归,佩服并祝贺!
谢谢张兄的鼓励和鞭策!

论坛有张兄,就如同有了一面镜子,让我们时时自省,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30 16:59
        一、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间差
      世界三大文明,四大宗教,在现代世界里集中的反映在东、西方文明的矛盾,所以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进行比较与融合,把中国宗教、哲学与欧洲宗教、哲学进行比较与融合,寻求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关系着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所以我们应当考察人类的历史。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封建社会,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典型的社会形式之间都有一个过渡时期,氏族社会、春秋战国、文艺复兴、现代社会都是过渡时期,旧的秩序已经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完善,是一个社会、思想大动荡的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是产生伟大思想的时期。
      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原始社会经历的时间最长,没有文字记载,根据考古发现进行推测,全世界大体一致。奴隶社会之后各地区、各国家出现了差异,一是社会形态方面的差异,同一社会阶段,社会形态千差万别;二是时间方面的差异,在同一时间段里世界各地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段,同一社会阶段延续时间长短也不同。由于中国与欧洲处于世界的两端,在古代相互交往比较困难,所以出现了历史发展的显著不平衡。在中国,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是分开讲的,造成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分离,似乎二者是对立的。现代社会的交通与通讯已经把全世界连为一体,全人类的历史将成为同一的进程,中国的历史再也不可能与世界分离。
      如果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奴隶社会的典型是古埃及、巴比伦、雅典与古罗马,封建社会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典型是英国与美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中国是春秋战国,在欧洲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欧洲是文艺复兴,在中国是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新时代,全世界进入现代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时期。
      现代社会,就全球危机而言:(1)自然问题。这类全球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无节制地作用于生物圈而导致的。(2)社会问题。此类全球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的,这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个体行为是受欲望驱使的,资本主义提倡放纵欲望导致了全球危机,而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到了尽头,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已经失败,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被认为是初级资本主义,全世界对世界的未来迷茫不解,这就是现代社会,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禁锢欲望)被彻底摧垮,资本主义规则(人本主义,放纵欲望)已经动摇,共产主义受到怀疑,是一个知识、观念大爆炸,使人的个体行为无所适从的伟大社会变革时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后现代主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时代。重温世界文明史是为了寻求人类的未来。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文明史的出现有三个标志——定居、出现农耕,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所以文明史开始于奴隶社会。西方欧洲文化是在古代地中海沿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东方文化是在中国黄河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西方欧洲历史(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8-31 06:1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30 22:20 编辑

     (一)西方欧洲历史(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奴隶社会
       1.古埃及——人类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古埃及是非洲东北部的奴隶制国家。约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经营农牧业。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了约40个州。约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国家,定都孟斐斯。前王国时代(约公元前30~公元前28世纪),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集权统治,都城提尼斯。古王国时代,确立以法老为首的中央专制政体,定都孟斐斯。约公元前23到公元前21世纪,地方势力强大,王国分裂。到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公元前18世纪),埃及再度统一,迁都底比斯。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仍定都底比斯。此后,埃及在政治上逐渐衰落。公元前525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版图。
     2.两河文明——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
     两河,一条叫幼发拉底河,一条叫底格里斯河,均发源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沿河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合于农业生产。早在公元前4000年,这里就形成了农业文明,进入奴隶社会并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产生了第一部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还创造了阴历和星期。
     公元前18世纪中期,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加强奴隶制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分序言、文本和结论。法典内容庞杂,有诉讼手续,窃盗处理,租佃关系,债务赔偿,婚姻立嗣等民刑事的处理原则。法律绝对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公元前1600年,法典全部条文刻写在一根玄武岩柱上,石柱高2.5米,正面上方刻着在太阳神面前祈祷的汉谟拉比王。太阳神将象征权利的王杖交给国王,太阳神后面刻着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法典。其用意显而易见。
     这部地地道道的奴隶制法典是古巴比伦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于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3.波斯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处在米底人统治之下。公元前553年,阿黑门尼德家族的居鲁士推翻了米底的统治,建立了波斯王国。建国后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占领吕底亚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和巴克特利亚、花拉子模等地。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即位,出征埃及时国内发生高墨达政变。冈比西斯返国途中死亡。大流士一世镇压政变后掌权,继续对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00年在希波战争中失败后,国势渐衰。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
     欧洲封建社会
     1.罗马帝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大帝国
      公元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终结,封建社会开始。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废除共和,建立元首制,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开始帝国时期。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已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公元395年,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下灭亡。这是欧洲奴隶社会终结、封建时代开始的标志。东罗马帝国虽继续存在,但也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1453年,在农民起义和外族的入侵下,这个古老帝国也宣告崩溃。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后逐渐传播到帝国全国全境。4世纪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基督教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并到基督教神学中,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2.古希腊民主政治——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例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位于希腊半岛东南的阿蒂卡平原。雅典建城至今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8世纪,爱奥尼亚人建成的雅典是古希腊城邦的盟主(奴隶社会)。
     古希腊指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内地城邦多以农业为主,一般实行寡头政治;沿海城邦工商业较发达,多实行民主制,以雅典为其代表。在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组成的民众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定期讨论和表决重大事项,如选举官吏、制订法律、决定宣战与讲和等。但奴隶和外来人无权参加大会。所以,雅典民主制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其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
     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戏剧、历史、哲学的发源地和民主的诞生地。公元前3000至前1400年克里特岛就存在米诺斯文化,有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前5世纪为雅典的极胜时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大师。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都在这里诞生或居住过,这些光辉的名字照耀着人类文化的黎明。古希腊文明孕育了欧洲文明,如欧几里德、毕达格拉斯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奠定了欧洲科学的基础。
     3.拜占庭帝国——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千年王国
     从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建立到1453年5月,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大约1500年,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旧址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走向分裂,政治、经济重心开始东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查士丁尼在位期间,镇压人民起义,企图恢复古罗马统一的奴隶制帝国。自7世纪起,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日益缩小,并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1204年曾被拉丁帝国取代。1261年重建后不久,又遭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1453年5月,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
     4.查里曼帝国——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
     公元8~9世纪,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强大的封建国家。国王丕平死后,查理执政,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和战争,法兰克王国的边界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今意大利的一部分。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加冕查理为“罗马人皇帝”,法兰克王国改称“查里曼帝国”,查理皇帝号称查里大帝。
     5.奥斯曼帝国——一个伊斯兰教的封建帝国
     13世纪末,土耳其鲁姆苏丹王的部落酋长奥斯曼袭封后,宣布独立。继任者自称苏丹,不断向外扩张,并于公元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巴尔干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16世纪,苏丹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极盛。1571年与西班牙、威尼斯联合舰队作战失败,国势渐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日益崩溃。1922年,以基马尔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奥斯曼帝国,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公元5~6世纪,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处于氏族制度的瓦解时期,伊斯兰学者把它称作是“蒙昧时期”(查希里叶时代)。一种意见认为穆罕默德时代就大范围看阿拉伯半岛属于原始公社游牧社会,但从麦加社会而言已出现了阶级,形成了是奴隶制。另一种意见是麦加社会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在伊斯兰教兴起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折中的意见是伊斯兰教产生后,麦加社会乃至半岛上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种不典型的奴隶制发展阶段。此时阿拉伯半岛处于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年)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6.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
     公元1453年4月6日,君士坦丁堡上空突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全城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原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围困了这座古城。他下决心要拿下这座历史名城,并把它变成伊斯兰教的中心。同时,他给士兵们许诺,进城以后可以大杀大抢三天以示慰劳。土耳其士兵进城后,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宫殿被付之一炬,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基督教偶像都从教堂搬出,换上了伊斯兰教的神龛。全城最大的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陷落了,它标志着延续达1000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覆灭。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1.文艺复兴——历史变革的序曲
     14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开始形成。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桎梏,用新的世界观去支配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内容表现为人文主义,其特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精神束缚,这些都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为前提的。文艺复兴是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并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时代,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所走的第一步。
     2.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而呐喊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产生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运动,这一运动以法国为最。当时,一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哲学、法学和文学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个性解放。运动中出现了各种流派,以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温和派,以卢梭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梅叶为代表的平民思想家,还有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的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他们著书立说,抨击王权、神权和封建特权,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和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上准备。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开端
     16世纪末以来,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而召开国会,与会代表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人数占居多数,他们与国王发生了尖锐冲突,革命正式开始。1642~1648年两次爆发内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手工业者和自耕农组成的军队击溃王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此,资产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向全世界扩展的进程。
     4.美国独立战争——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1775年4月19日,愤怒的波士顿民兵伏击英军,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通过了武力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宣言,决定组织军队,任命大陆会议代表、著名军事家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战争初期,英军占优势。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胜利是战局的转折点。1781年10月9日,英军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投降。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组成联邦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建立。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世纪末,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极端腐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国王路易十六为首的第一等级(僧侣)、第二等级(贵族)与第三等级(手工业者、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革命初期,政权落到君主立宪派手中,他们颁布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人权宣言》,制定了《1791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该派的土地政策极不彻底。又颁布了限制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镇压示威群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逮捕了路易十六,结束了君主立宪统治,宣布成立共和国,审判并处决了路易十六。但掌权的吉伦特派并未彻底废除封建所有制,也没有坚决抵抗外国的武装干涉,结果导致国内经济恶化,王党叛乱四起。1793年5月31日和6月2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建立了雅各宾派专政,把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派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大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也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斗争。
     世界现代社会的开端
     1.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社会矛盾的激化使革命形势日趋成熟。1917年2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由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镇压和各地革命运动的高涨,布尔什维克党于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进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组成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多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转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进入90年代,超级大国之一的前苏联解体,从而使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宣告终结,世界的多极格局开始形成。这一重大变化,引起了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分化与重新组合,导致各国重新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并确立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地位。国际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但会影响本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对21世纪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演变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1 05:43
      (二)中国历史演变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拥有私有财产。富有的氏族首领逐渐成为氏族贵族,他们强迫战俘做奴隶。一些贫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氏族贵族转化为奴隶主。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夏商时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夏商时代,共1000年。包括夏430年,商570年。夏,公元前21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奴隶社会。
     春秋时代,共800年。包括西周250年,春秋300年,战国250年。西周,公元前17世纪;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由鼎盛转向衰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秦汉时代,共800年。包括秦汉时期45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50年。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封建社会的完善时期。
      唐宋时代,共800年。包括隋唐五代时期370年,公元582年~979年;宋辽西夏金时期330年,960年~1279年;元朝100年,1271年~1368年。
      明清时代,包括明朝270年,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270年,公元1644年~1911年;公元1919年~1949年。封建社会的鼎盛转向衰落时期。
      中华民国4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历史学家认为: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商、西周、春秋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1840年~1949年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时期。
     (三)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代差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2 16:32
       (三)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代差
     东西方时代差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奴隶社会:地中海沿岸奴隶社会最早出现在埃及,大约6000年前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小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500年前后,形成了两个大国,即南部的上埃及王国和北部的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逐渐强大,国王美尼斯率军征服下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强国,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奴隶社会沿地中海依次向巴比伦、希腊、罗马扩展,欧洲相继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功地使他们达到了奴隶社会的高峰。到公元5世纪(476年)古罗马帝国崩溃,欧洲奴隶社会结束进入封建社会。地中海沿岸奴隶社会是奴隶社会的典范。而中国在公元前6000年~4000年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阶段,之后是龙山文化——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后的夏商时代才进入奴隶社会,此时,埃及、巴比伦已经建立了专制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封建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的封建帝国,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为汉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欧洲处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走向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终结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封建社会仅有1000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年以上,是封建社会的典范。
     (3)资本主义社会:16世纪北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与美洲,诸如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明、清时代。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民主革命,几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于1949年进入现代社会主义社会。
差异就是矛盾,就是斗争,就是不平衡,就要向着平衡发展。社会时代的差异就意味着先进的社会形态向落后的社会形态直接或者间接的渗透和侵入,这种现象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通过经商、文化艺术交流、宗教传播、婚姻、人口迁徙、战争等形式实现相互交融。东西方有几次大范围的交融过程:
     (1)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里海北部靠近伏尔加河的草原地区最原始的印欧人是库尔干人。他们饲养的家畜有马、牛、羊、狗,他们知道的野生动物有狼和熊,他们知道的金属可能只有铜。许多人认为马和战车使他们在征战中能取得很大优势从而扩展到后来的辽阔地域。不知道什么原因,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高卢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可以认为是欧洲奴隶社会向亚洲的扩张。
     其中一支吐火罗人离开东欧故里(里海北岸),到达塔里木盆地南北部、河西走廊。此后吐火罗人除少数进入祁连山中之外,大部分又经过天山北麓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最后越过阿姆河,进占巴克特里亚。在此期间,各地吐火罗人之间相继失去联系,并进而分道扬镳,独立发展,逐渐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至楼兰一线,北缘的焉耆、龟兹地区,河西走廊西部山谷地带发展。并将驯养牛马,车轮,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逐渐传入中国地区。其中驯养马的技术,以前有人认为是起源于中东,也有认为是起源于阿尔泰语系民族,不过近年来通过对世界上所有人工驯养马种的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是同源的,都来源于南俄罗斯草原上雅利安人最早驯养的马种,中国地区也是如此,甲骨文中也有关于马的进口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
     公元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6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的“小河墓葬”里挖掘出29具用生牛皮紧紧包裹的船形棺匣。打开其中一个棺匣,一位4000年前欧罗巴少女的面容依旧生动。少女身披精致的羊毛斗篷,足蹬牛皮靴,随身携带的草编小篓里发现了麦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考古与人类学家宣布,通过DNA检测,证实在我国新疆出土的“楼兰美女”是高加索人种,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而这一观点与此前刚刚完成“楼兰美女”复原图的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中原,与此同时代的龙山文化的人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木耒、骨铲、石镰和蚌镰的出现,间接证明在农业生产上又比仰韶文化提高了一步。家畜的数量还比仰韶文化丰富,种类也加多了,有猪、狗、牛、羊等。从龙山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充分说明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大约是以这个时期为转折点的,嗣后逐渐向高度发展,终于加速了原始公社的解体。估计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900—1700年,甚至于认为它的早期应早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分布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并及于渤海湾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存也表现了密切的联系。以河南、山东为中心,西限至于陕西,也可能到达甘肃境内与齐家文化相交错,东北达到河北、辽东半岛,陕北、晋北和内蒙古南部的许多灰陶遗址都和龙山文化有着某些联系。大体上可以这样假设,古代史上的夏、商、周的产生与发展都与龙山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吐火罗人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融合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吐火罗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交融地就是在大关中地域,这就是周秦汉唐文化的起源。
     (2)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有人认为是高加索吐火罗人的后裔。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中的反汉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东汉明帝、和帝时期,汉军数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大败,只得向西逃窜。
     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将日耳曼蛮族赶出丛林,匈奴的铁骑和日耳曼强悍的入侵引发了欧洲的巨大动荡,并使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走向分裂、衰弱,直至灭亡,欧洲从落后的奴隶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结束了地中海沿岸延续了大约4000多年的奴隶社会,这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700年前成吉思汗率蒙古部族西征,扫破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中世纪的迷信,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传播到欧洲,间接地推动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匈奴与蒙古向欧洲的扩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扩张。
     (3)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大家都清楚的,英国征服了印度,而后向东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加速了清王朝灭亡。最后一个封建大帝国灭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战胜了封建主义。
        东西方时代的差异并没有阻断各地人民的交往、融合,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匈奴的入侵密切相关,匈奴游牧奴隶社会是被汉朝先进的封建社会打败的,汉朝没有能力直接打击罗马帝国,但是,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确与汉朝先进的封建社会有关。中国由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与高加索吐火罗人向东方迁徙有关,他们带来了驯养牛马,车轮,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冶铁术等等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尽管欧洲、印度、中国有帕米尔高原及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但是,世界人民的交往与融合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即东方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辽阔的地域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到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西方文明。譬如,古埃及文明就是由生活于南方沙漠地带的上埃及游牧民族与生活于北方肥沃地区的下埃及农耕民族共同创造的;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对苏美尔人的农耕文化和阿卡德人的游牧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结果;希伯来文明是在生活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过游牧生活的希伯来人,与定居迦南的农耕民族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从中亚移居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游牧文化,与印度河流域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固有的农业文明的有机融合,开创了丰富深厚的古代印度文明;而东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及南方的农耕文明,一起共同整合塑造成为儒释道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三大中心,四大文明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3 08:13
        二、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
     天园地方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伦理道德都与这个学说有关。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以“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并以“人”的思维判断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有参考系,以什么为参考系呢?最直接的、最熟悉的就是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人”以不同于动物的睿智和灵气,以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参考系,观察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企图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人的起源,因此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学说和神话。人和宇宙的起源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人类的未来和宇宙的未来特别是地球的未来,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全世界的有识志士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饱经忧患,中国知识分子又有“杞人忧天”的传统。
     宇宙观一直是进步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迷信邪说斗争的重要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宇”就是四面八方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指天地万物,空间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
就宇宙的结构,在文明时代初期,限于科学水平和思维能力,人类只能凭直觉来判断。有趣的是,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观察、认识宇宙),中国有“天园地方说”,欧洲有“地心说”。这是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最初的结论。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是第一次冲破了宗教束缚,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对天地结构的一种认识,又称“盖天说”。古人把天穹看成一个盖子,大地则看成方形的大块,整个天盖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则附着在天盖上,随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这个说法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古钱币,多为外圆内方孔形,就隐含着这个含义;又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则是方形的,也是这个含义。许多专家认为“天园地方说”产生于商代,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天圆地方说”并不诞生于商代,在濮阳西水坡的一个6000多年前的墓穴已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原始盖天图式。
     商代人还有了方位观念,在甲骨文中就发现了东西南北中等。在他们的观念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灵。不但在地上的各个方位有神灵,在天上也有东母和西母等方位神灵。方位观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参考系),依据太阳的运动对空间进行标定,把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
     古撒玛利亚人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坦的盘状物浮在水面上,在大地的上方则是象倒扣着的大锅一样的天穹,在天和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在大气中。
     古埃及人则把天看成是女神黛娜的身躯,她伸开四肢环抱宇宙,在她身上布满群星,太阳每天晚上被她吞入腹内,早晨又吐出来;白天,太阳划着小船横越女神的身躯,从天空的一边到达另一边。
     古迦勒底人认为大地的四方为大洋所包围,中央象高山一样耸起,地的上方是天穹,象挂着的大钟,上面布满星辰;地底下有一个通道,在东西方各有一个出口,太阳每天从东面的出口爬出,沿天穹漫游,傍晚从西方的洞口落入,夜里,太阳沿着这个通道又运行到东方去。
     古印度人的看法最有趣,他们认为大地驮在四头大象身上,大象站在一个巨大的龟背上,龟则浮在水中,至于水在哪里就没下文了。
      总体上看,远古时期的人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对天文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观察和想象的阶段,以人类自己为参考系观察天体运动,观察山川海洋,想象或推测宇宙的形成与构造。这是“地心说”的渊源,本来是唯物的,后来被宗教改造为神学理论的基础。
      据学者研究,“天圆地方”的观念起源于立杆测影所用晷影盘的形制。陆思贤先生说:“晷影盘必然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基本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是一种观测天文的方法,因为天体是运行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固定不移的对照标准,故曰‘方’。所以,取法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标准,有如物理上作相对运动的两物体,必取一个物体作为静点(参照物)以计算之,由此而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周文王姓姬名昌,所在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从远古到现代,易经文化在中华大地相传已经几千年了。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在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思想、哲学、民俗、语言、文字、历法、气象、地理、人体、心理、农牧、建筑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四书五经”,就曾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来认真加以学习。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自然也把《易经》的学习作为必修的课程,所以说《易经》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源头。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却有着各自的方式,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对事物的看法主张顺其自然,即所谓的“道法自然”。《易经》的产生是古时的贤明之士,把人与自然巧妙的结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又在自然中生存并发展的这一过程理论化了,并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所以说《易经》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在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下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朴素的哲学体系,后来曾有人说《易经》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古老的哲学著作。
      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
    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易”,而“易”渊源于天园地方、天地交会、天人合一。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三、从历史发展中看宗教的可融合性,哲学的可融合性,宗教与哲学的融合(待续)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3 12:05
《人类脱离动物界,》

这个说法不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4 10:05
     三、从历史发展中看宗教的可融合性,哲学的可融合性,宗教与哲学的融合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四大宗教形成的时期。这不是偶然的,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经过繁荣的经济之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差异,奴隶生活极度贫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社会变革时期到来,思想变革空前活跃,这就是三大哲学体系、四大宗教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必然性。
    在历史的发展中哲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属于唯心论,哲学始终存在着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在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时代,唯心论与宗教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到了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宗教把哲学及自然科学中的成果融入宗教的教义之中,在欧洲称为经院哲学,在中国称为理学。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唯物主义战胜了神学,资本主义社会战胜了封建社会,经院哲学与理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哲学领域里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为代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马克思融合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形成辨证唯物论,同时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与费尔巴哈的机械论,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一)哲学的可融合性
     在欧洲,前苏格拉底时期是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是军事征服、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出现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和知识积累的时期。在哲学思想上,这个时期先后诞生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前5世纪的折衷主义哲学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等,以及智者学派。他们主要研究自然问题,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道德问题成为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统一的体系。这一时期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处于奴隶社会繁荣阶段的后期,是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
     1.毕达哥拉斯与《易经》时代(奴隶社会的繁荣之后期)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50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宗教领袖。早年曾游历埃及、巴比伦等地。公元前6世纪,为了摆脱暴政,他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托内,并组织了一个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讲究苦行,精神高尚,影响了从柏拉图一直到尼采的后世许多哲学家。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害。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世界中的一切(易经是宇宙代数学,一切事件都可以代进去给予解决)。数学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只是一种科学的工具,也是认识宇宙万物的一把魔术性钥匙,他们习惯于说“万物类似于数”。他们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毕达哥拉斯还是音乐理论的鼻祖,他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在天文方面,首创地圆说。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和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
     据杨布里可在《毕达哥拉斯生平》中记载,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铺,听见铁锤击砧的声音,辨认出四度、五度、八度3种和谐音。他猜想声音的不同是由于铁锤的重量不同,就称了各个铁锤的分量,发现发出八度音的那一把重量为最重一把的一半;发出五度音的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三。他在琴弦上重复这一试验,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是由发音体在数量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琴弦越长,声音就越低;琴弦越短,运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他由此得出结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的比例所构成的。他确定了音程的数学原理学说:八度和声是1:2,五度和声是2:3,四度和声是3:4。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这一发现推广到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认为它们的和谐都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因此艺术作品“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艺术家要学会在一切种类的动物和其它事物中很轻便地认出中心。至于比例怎样才是适当、才是美,毕达哥拉斯学派作了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被后人称为“神赐比例”的“黄金分割率”(大段与小段之比等于大段与整段之比);希腊雕塑家波里克勒特还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写了一本规定事物各部分之间精确比例关系的著作《法则》。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天界也就是数与和谐而已,和谐是客观的,是整体宇宙的属性。所有有规则的运动都产生和谐的声音,宇宙就是“天体的音乐”,音乐是宇宙的灵魂,人是类似于“大宇宙”的“小宇宙”,同样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治着,内外相应,欣然契合(欧洲的天人合一学说)。在世界各部分的关系中表现出一种秩序和规律的广义上,美就是和谐;在数和数的组合的狭义上,美就是对称。以数为世界的本源,这在后世多年来不好理解,但以数量比例、对称关系等来规定一个事物的和谐与否,来理解美,理解世界,在当时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人是万物的尺度(参考系),当然也是美的尺度(参考系)。美就是通过视听而给人以愉悦的东西,从主体的心理方面谈论美和艺术、美感与快感的一致等等,为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与《易经》的术数理论都是想要说明“数”与“理”的关系。
    在《易经》的研究领域里,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为理易,二为数易。“理易”以卦象暗示的规律,寻找事物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而从“理”上阐明变化的过程。“数易”则以术数学为基准,在数与数之间发现事物的演变,它们都藏着天书般的深奥。尤其术数,人们不去认识或不加以研究时,它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罢了,一旦从深层次上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才发现术数辐射于历史、民俗、天文、地理和古代文化各个角度,蕴藏着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乃至医学、建筑学、天文学等大量丰富的内容。而理和数都源于《易经》,《易经》、《河图》与《洛书》都来源于“天圆地方”学说。
    “河”“洛”的差别是:《河图》数字总和为55,《洛书》数字总和为45,相差的是《河图》中间的10。一数之差,《河图》自古至今被认作包容了天地之数,《洛书》却只能作为园的解释,因为45是15的3倍,按古人“周三径一”的说法,它表现的是直径为15的球体,“洛书者园之象也。”所以,一河一洛,实质上是“天园地方”的图表形式。
    “理”自然隐含在数之内。比如: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因为《圣经》里记载,最后的晚餐只有13个人进食,踏上绞刑之前必须走过13级台阶,而且“13”在西方牌占中恰恰被命名为“死神”。因此,便给“13”赋予了极端的神秘性。“666”这三个数字,在东方人眼中被认为代表吉利顺利,在西方却是野兽的号码。数和理的关系欧洲的毕达哥拉斯也论述过,数是欧洲哲学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从“无”到“有”是一切事物于时间轨道上辩证演化的过程,正如《老子》所概括的:“道可道,非常道。”从说不清、浑沌状态的道(无极),到可以说清、负阴而抱阳的道(太极),是一切事物辩证发展的必然过程。《周易》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为阐明阴阳由道(太极)而生。道,是与时偕行的客观规律,时间无逆数,道依数而行。《周易》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数生象,象中含数,一切事物都蕴含象、数、理内涵。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的卦爻符号模式体系正是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数列的解读与诠释,这也是为什么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在其生成与演化进程中都彰显着数列中的数字,而《周易》《老子》的思想体系正是从自然法则宏观角度中阐述和揭示出自然法则演化的实质内涵。象是现象,数是数值,象可以用数值表示,理是本质、状态。例如,冷热是象,可以用温度的数值表示出来,温度作为状态变量是判断物质现在所处的状态。数、象、态(理,既本质)是统一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和毕达哥拉斯“数是世界的本质”完全一致。他们都是希望从自然法则宏观角度来阐述和揭示出自然法则演化的实质内涵。
      《易经》所应用的数学领域有六个,二进制、乘方、对数、积分、几何、微分。 易经与天文、历法、音律、数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二者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哲毕达格拉斯亦曾揭示数的意义。表明中西先贤都早已认识到了数的意义及其与物(形)的关系。数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结构,是无形的内在结构,形是数的外在显现。
      万物不离动静、奇偶、阴阳,“太极生两仪”,一为太极,数列始于一、归于一,一是保证阴阳循环动态平衡的根基。阴阳互为其根,数列中一阴一阳相互之间的数字比率为:5与3相比、13与21相比,以此类推,其相互比率的数值永远约等于0.618(1.618),黄金比率也正是太极的数字内涵,太极代表和谐,万物于和谐、动态平衡的“太极链”中生成与繁衍。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神赐比例”的“黄金分割率”完全一致。
     黄金分割体现了均匀与非均匀、自由与平等的统一,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完全均匀的,又不是完全非均匀的,而在均匀与非均匀之际的最佳点便是黄金分割点,它既是均匀的,又是非均匀的。黄金分割还体现了中道原则,佛教的中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都是指黄金分割点。所谓中,不是简单的平均的中点,因为如此就会导致绝对平均的偏见,又不是远离平均的状态,这样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黄金分割为中道、中庸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使之更易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
     黄金分割还是阴与阳的比率。阴阳概念出现很早,较清楚地说明了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关系。阴与阳不同于西哲所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或冲突的双方,其间也有量化的比值。阳的能量比阴大,故以阳为刚强,以阴为柔弱,但二者的差距也并非无限大,或云阳数为九,阴数为六,其间的比率为3/2,正是黄金分割的近似值和整数值。阴阳关系体现了黄金分割,阴阳双方既是均匀的,平等的,又是各有特色、非均匀的,二者的相互消长是围绕黄金分割进行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世界中的一切,《易经》也是一种数学,并将数、象、态统一起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形成了大致相同的理论,分别成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源头。所以,源头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东西方哲学具有可融合性。
       2.亚里士多德与老子(待续)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4 17:43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无非就想说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一样聪明,成就同样显赫而已。无非就是想把中国古人绑在西方历史发展的马车上,借个光。并想说中医也和西方科学一样发达。

   这都是小孩子玩的。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4 17:46

《人类脱离动物界,》

这个说法不妥。



点评


中西医融合观

谢谢先生关注,请先生给一个妥当的说法。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人也是动物。

《人类脱离动物界,》脱离了动物界是什么界?是神界还是仙界?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4 17:49
你是个聪明人,可惜走的路不对。可惜!、、

你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中医人的,悬崖撒手、回头梦醒的可能不大。

也好,你这样糊涂下去,自己感到很幸福,一旦清醒过来会痛不欲生。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4 17:52
你如果每天手里抱着一本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三个月后,你就象基督山伯爵一样,变成一个行人。

你这样每天泡在网上,迷迷糊糊,胡说八道,令人痛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4 19:01
        你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中医人的,悬崖撒手、回头梦醒的可能不大。
      你如果每天手里抱着一本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三个月后,你就象基督山伯爵一样,变成一个行人。
===================================================
         回复:
      谢谢先生的评论,能够有这样的评论,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放心了。
     先生恰恰看反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4 19:0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9-4 11:07 编辑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4 09:43
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无非就想说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一样聪明,成就同样显赫而已 ...


       回复:
     先生说反了,我是想把西方科学绑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车上,把西方科学带到未来!
     这些帖子是2007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中的内容,先生要达到这个水平至少还得十年寒窗苦!

作者: netcore11    时间: 2014-9-4 19:32
.
《先生说反了,我是想把西方科学绑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车上,把西方科学带到未来!
      这些帖子是2007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中的内容,先生要达到这个水平至少还得十年寒窗苦! 》

“复兴”者,衰落后再兴盛也,中医是已经衰落才想要复兴。能不能复兴还是未之数,还想要把西方科学绑在一起。狂妄之极。

中医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科学有未来,中医没有未来。

不知你用来多少年修成金身正果的,我不想付出十年寒窗苦了,我看着你说大话,开开心很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9-4 20:0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0-22 10:26 编辑
netcore11 发表于 2014-9-4 11:32
.
《先生说反了,我是想把西方科学绑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车上,把西方科学带到未来!
      这些帖子是2007 ...

“中医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科学有未来,中医没有未来。” 这真是信口开河,说这个话太无知了!中医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中医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没有未来的只能是那些吃里扒外的假洋鬼子之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9-4 21:47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5 10:29
      2.亚里士多德与老子
     众所周知,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创建者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一生著作浩繁。后人在编纂他的著作时,将他涉及到具体的自然事物的那些著作编在一起,称为“物理学”(physics,直译为“自然学”),而把那些更高层次的、讨论哲学问题特别是“存在”问题的著作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后面,称为Meta-physics,即“物理学之后”。到后来,Meta一词的含义就不仅仅是“之后”的意思,而且变成了“之上”、“超越”、“元”的意思,而这些意思与亚里士多德这些著作的思想也是吻合的,因为这些著作所讨论的也正是支配自然的一些最高的原理和范畴,属于他所谓的“第一哲学”。中文在翻译亚里士多德这本书时,取《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而译作“形而上学”或“形上学”,是相当恰当的。形而上学植根于“物理学(自然学)”的本性之中,即物理学本身已经是对自然物的一种超越了,形而上学不过是对这种超越再加以超越而已。而物理学的超越体现在它对“自然”的看法上。按照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对“自然”的定义,“自然乃是以它为基本属性的东西之所以被推动或处于静止的一个根源或原因”,“自然”乃是世界一切的根源与原因,这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完全一致的。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看作自然之物的“原因”,把物理学或自然哲学看作对这种原因的探索,即对自然物“为什么”的探索。所以自然哲学也好,“第一哲学”也好,归根结底都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惊异”,一种对“为什么”的好奇心,这就是对“原因”的追问。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人类宇宙形成原因的追问,“自然”是对“道”的超越,“道”是对天、地、人的超越。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与老子所云的“自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老子的“道德经”同属形上学则是公认的,而且分别是东、西方最早的形上学体系。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的大家如王国维、章太炎、胡适、郭沫若以及大多数研究者都持相同肯定意见。概括起来,《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
(1)世界有其原初原因,这个原初原因是什么?
(2)如果用“道”来命名这个世界原初原因,那么这一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是否还存在着就其自身而言的原因,以及它是可分还是不可分的,在数目上是“一”还是“多”?
(3)由“道”这个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道器、体用、有无、本末等关系又是如何?
(4)“道”之形上命题落实于人世何以可能,换句话说,人之处世之道德根据何在?
(5)凡涉及世界本原之普遍与个别,潜在与现实之难题,对其所言说是否可能?
     上述这些问题充分展示出老子形上学的视域,除了所用语言和表示的方法不同,在其思考对象、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无多大的差异,而且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形而上学称之为“神学”不是没有原因的。实际上,他的整个“第一哲学”体系,离开了神的第一推动力,都将毁于一旦。不过,亚里士多德的神已不是以往的宗教的神,而是哲学的神,理性的神。在古希腊谈到神的哲学家中,“像这样用哲学的语言将它概括起来,说明神-理性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的人”,这对西方后世的神学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言之,“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即纯粹的理性或思想。就是理性的最纯粹的本质,最终追求的目的,也是人的最高美德、最高幸福和善,因为它直接与神相通。但人只是偶尔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在他的整个人生中都只是一个企求的目标,所以,神就是真正的“至善”。由这种神的立场来反观世间万物,就可以看出无论草木虫鱼皆各有其秩序,互相联系,“一切悉被安排于一个目的”,因而都具有最高的理性即善。整个宇宙都被组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体,它的灵魂就是神,神永恒不动而推动万物,使它们都以神的共同的善为向往和追求的目的。宇宙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观点在柏拉图那里已经提出了,他不是把自然目的论建立在善的价值论之上,而是把善建立在自然目的论之上,他的“善”更多地具有“完善”、“完备无缺”的意思,因而具有最高存在的含义:神就是全部的实现或现实性。
     “理”是对“人造的神”的超越,是超越实体的纯思维性理念。这与宋儒理学完全一致。自然界、人类是怎么来的?推动自然界运动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古代哲学家都作出了相似的回答。首先是超越自然界和人的“神”,而后是超越神的“上帝”。上帝就是“至善”,就是完美无缺。这个超越再超越的过程与中国的道、儒、天命、理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
     3.孔子与苏格拉底(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6 19:47
      3.孔子与苏格拉底       
    什么是哲学?古代对哲学的定义为“知识总汇”;近代对哲学的定义为“科学的科学”;而马克思对哲学的定义为“世界观”。所谓哲学,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的法则。从这点讲上,哲学是其他科学的主导原则与方法论。是对诸如“世界是否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是怎样存在着的?”、“人类能否认识客观世界?如果能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客观世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等一些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的系统的看法才能称之谓哲学。
哲学到底有什么特征?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首先是从人生的价值方面来思考哲学的,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应该超越一切世俗的生活,只以求知识为最高目的。这种以求知识为生活全部意义的活动,即是“爱智慧”。
     作为西方哲学主要鼻祖人物的苏格拉底,便把哲学定义中“爱智慧”的意蕴表达成知识论的命题“无知之知”,即“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哲学中“智慧”的一种表述。它与中国古典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知识的表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以这种态度教导学生并阐述自己对哲学的知识亦即“智慧”的认识。他们都不把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当作追求的目的,而是将探索知识的过程、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视为自己的人生寄托。就世俗的生活以及某些局部的人生经验来看,他们一生多半都是穷愁潦倒、颠沛流离,根本算不上“成功”或“幸福”。苏格拉底之具有哲学美之死,一如司马迁说孔子之拘于匡,困于郑,饿于陈、蔡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狗”,都表达了一种超越性价值:“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畏至圣矣!”西方人大概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来称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授人类以哲学。”照亚理士多德看来,他还是从容以死殉哲学。
    苏格拉底不以世俗的成就为生命的价值,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具有同样的含义,即哲学是以思想本身为对象的思想或反思的思想。苏格拉底“反思的思想的人生”和孔子“乐天知命”的人生,也都是对哲学的根本特性——超越性的切身体会。他们的以身载道正好是体现哲学旨趣的认识论和人生论之间美妙的结合。
     怎样从经验世界的价值上升到追求超越的、无限性的价值,实际上是一个从世俗的经验世界转换到永恒的存在性概念世界,这当然是哲学存在性的标志(哲学学科内又可称之为本体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给这个标志下了一个定义,即“理念世界”或“理世界”(the world of ideas)。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世界”中的“理”或“形式”(Forms)才是永恒的和绝对的存在,是最高的美和最大的善,而经验世界里所有的存在包括动植物等自然现象和官名利禄等社会现象都是暂时的、不完善的,是“理念”的拙劣的摹仿品。在中国程朱“理学”是宋儒的标志,与柏拉图的“理世界”一样追求超越客观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精神存在。
     儒学是在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的这个特定历史过程中,由孔子创立的。它由于能总结夏、商两代文化的得失,发扬西周初期“敬德保民”、“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以重视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合作、礼让为内容,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主张和平,反对侵略;以“仁”与“礼”为其核心的一种教育、文化和学术思想派别。儒学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武帝时,由于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经过董仲舒把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朴素的唯物主义、自发的辩证法)融合为“天命论”,遂处于“独尊”地位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虽经佛学西来,道教崛起,仍无法动摇其地位。这种历史事实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自汉代开始,儒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且被传到了朝鲜、曰本和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与政治,都起了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正式出现三教鼎立的局面以及三教合一的趋向。唐宋以后,中国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与佛教、道家融合,所谓儒、释、道三教归一,形成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更成为朝鲜李朝、曰本德川幕府和越南后黎朝等的正统指导思想,这是儒学在古代东方传播的简要情况。随着十五、十六世纪儒学在东方各国的大规模传播后,由于一批传教士作媒介,又将它带到了西方。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住17年后返国时,便带了一批中国书籍,其中有不少儒家的著作。公元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中国传教时,他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基督教义。公元1594年,他在北京出版了拉丁文的《四书》译本。其弟子金尼阁又于公元1626年将《五经》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这些思想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687年库普烈(Couplet)神父,便将朱熹主编的《通鉴纲目》,译成法文传入欧洲。1836~1837年布里奇曼又将朱熹的《小学》一书,译成英文传入欧洲。1849年布里奇曼又将《朱子全书》中有关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人物、鸟兽等章节译成英文传入英国。当朱熹的著作和儒家、道家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络绎不绝地传入欧洲后,为17世纪和18世纪宣告启蒙和革命时代到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讨资料,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学者们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曾生活在一个繁荣的奴隶社会末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先圣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奴隶制社会即将结束,封建社会尚未确立的大变革时代,旧的思想、习惯都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各阶层的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自身利益为参考系),对未来的世界提出自己的解释和企求的方向,社会大变革时期,变化无常的社会,使人无所适从。所以在文化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状态,这也是一个知识、观念大爆炸时期。几乎同时期,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面临着变革的时代,东方文明的传入,希波战争的胜利,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城邦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使希腊文化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几乎和中国春秋战国处于同一时期,只是希腊正逐步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其面临的是如何完善推广现有的道德、伦理以及人类已有的经验,形成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苏格拉底曾说:道德即是知识,所以苏格拉底等人也都偏重于道德的培养。
  在孔子时代,周初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秩序,即所谓的周礼,已经崩溃。而在苏格拉底时代,雅典民主制的极盛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满怀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同时,都为社会开出药方。孔子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欲望放纵),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节制欲望),“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从内心出发,恪守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所扮演的角色,礼也就不期而至了。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欲望受到约束)。与孔子有所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或曰专家治国。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于是,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也把道德(道德是规范欲望的)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但与孔子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办法上,而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对人的本性作深刻的反思,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苏格拉底运用他的哲学和道德原则去探讨社会的、政治、宗教、审美等人生和知识领域的问题,企图通过改造雅典人的思维和精神生活,以克服社会的危机。企图通过改造人的思维和精神生活(节制欲望),以克服社会的危机,孔子依然。
      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身体力行地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然而,面对一个已经无法挽回其颓势的社会(奴隶社会的末期),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力挽狂澜都没有起到作用。然而,他们都强调以德治国,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孔子使“礼治”发展到“仁学”,用“仁”重新解释和铸造“礼”,使等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获得了宽厚仁爱的普遍性形式,同时也为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基调,使中国社会和家庭在与西方社会接触之前一直表现出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而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和贤人政治的理想,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中国人奉为“至圣先师”;苏格拉底被西方人奉为“导师”。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中、西文化传统中占有类似的地位,对于中、西伦理思想的发展也分别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往往倾向于把他们的伦理观都说成是“道德理性”,主要是因为它们都试图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寻找某种终极性的“理”。
   苏格拉底(前469~399)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像中国的孔子一样,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
     4.宋儒理学与柏拉图理学、经院哲学(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7 15:25
       4.宋儒理学与柏拉图理学、经院哲学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参考系)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绝对参考系)。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绝对参考系)。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到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唯心主义哲学融合,形成宗教哲学神学体系,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真正的哲学形成则是宋朝的二程与南宋的朱熹(公元1130-1200)。朱熹首先构造了一个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以“理”为核心,理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总根源。在没有自然和人类以前,“‘理’就已经存在。”“理无形迹”(《朱子语录》第一百卷),然而都是客观实在。“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读大札》)可见无论天地等自然现象,还是“三纲”、“五常”等社会现象,都是“理”所化生。于是,“三纲”、“五常”等社会现象就成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实理”、或“天理”,永远不变的真理。“三纲”既是一种客观必然性,也就成为包容所有人在内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构架,人们精神的支柱。“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朱熹文集》卷13《垂拱奏批》)从而使“五常”成为与“三纲”相应的伦理道德体系,成为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稍有违背,就是悖逆“天理”,为社会所不容。
     为了把人训练成绝对没有个人欲望,没有个人要求和利益、甘愿为“三纲”献身,甚至把为“三纲”献身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境界,朱熹还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人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吃饭,朱熹并不反对,而且认为这也是“天理”,但超过维持生命最低需要就成为“人欲”就必需消灭。因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就会使人不能满足现状,就会产生非分之想,这就会违反纲常伦理,因此,“人欲”是一种罪恶,必须消灭。人只有达到绝对没有“人欲”的境界,放弃除了维持生命的最低物质需求以外的一切物质欲望,才能没有私心。才能真正实践“三纲”,做“三纲”的卫士,保持名节。因此,朱熹又把“灭人欲”与安分守己联系在一起,“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则安得有私。”因此,“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人之一生,‘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天理’灭。”于是朱熹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然而,不要以为所有的人都要灭人欲,对于一般人来说:或饮酒,或好财货,或好声色,或好便安都是人欲,必须革除;至于皇帝,“钟鼓苑囿游乐之乐,与乎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人情之所不能无者。”而这就叫“同行异情”,同样的行为,由于地位的不同要求标准有所不同。
     圣经认为:非分之想就是罪恶。基督教圣经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产生了欲望,有了“不安分”之想,是有罪的,所以亚当夏娃的后代子孙(人类)都是有罪的。到了中世纪,圣经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唯心主义哲学融合形成经院神学,其核心为“理念论”及禁锢欲望,与朱熹提出的“明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一致。宋儒理学与柏拉图“理念论”、经院哲学而者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理想”这个概念是在柏拉图“理念论”“理想国”与儒家“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比欲望的形成晚的多。 
    在历史的同一断层,即公元前6~2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无论是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古代自然哲学发展的鼎盛阶段。在中国出现了以老庄、孔孟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古希腊有著名的自然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大哲人的相继涌现;在古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这一阶段可谓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与西方的传统医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其重要标志为《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的成书。关于二者的比较以及不同时代的哲学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论述,在这里不再赘述。

    小结:人类的思维发展到奴隶社会已经非常成熟,人们不仅观察世界,而且开始寻求世界发展、运动的规律性,探索宇宙、世界、人生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以此指导人的行为。所以这时出现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易经》。
     世界宇宙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和谐的、有规律的,是有道理的,这种“和谐与规律”(后世的哲学家称为理)与“数”有密切的关系。毕达哥拉斯与《易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哲学源头上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产生在繁荣的奴隶社会之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伟大变革时代,是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不能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发生大变革造成的。毕达哥拉斯影响到底格拉斯及其学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成欧洲哲学的主线;《易经》是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的源头,形成东方哲学的源头。到了封建社会,欧洲哲学为基督教利用,形成所谓的经院哲学,完全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国家宗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哲学才从宗教神学之中解放出来;在东方汉朝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学说融合成为宗教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经过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到了宋朝形成宋儒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石。毕达哥拉斯与《易经》同论数与理,孔子的“仁”与底格拉斯的“爱智慧”,老子的“道”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宋儒理学对欲望压抑与禁锢的教义,说明世界各地的文明朝着同一方向,走着大致相同的路,尽管各人的路曲折不同,长短不同,走的时间不同,但是方向是相同的,路线是一致的。


(二)哲学与宗教的可融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08:33
    继续发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8 08:3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8 00:33
继续发布

四、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
(一)关于时代的划分
   “时代”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性质的概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
    古代,在欧洲指的是16世纪以前,在中国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按照人类社会发展史是指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
    近代,在欧洲是指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是指鸦片战争之后,即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现代,一般认为现代社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十月革命,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
前已述及,中国社会与欧洲社会进程之间的时间差,是东西方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科学(时代)的划分       
    科学也是很难定义的一个概念,最早科学是“知识”的意思,以后又把科学定义为:关于分科的学问。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以严格的实证方法、分析方法为主要方法的自然科学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发展起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及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科学按照时代分为古代科学(或者称为前科学)、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这种分类方法是把科学当作“知识”为标准而进行的。
    古代科学是与其生产力相适应的,古代的生产工具分别是石器、青铜器、铁器;古代的动力主要是火,其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与思辩,特别是在早期,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不分的。先哲们往往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哲学家,在人文科学方面又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古代的先哲们往往把人、自然、社会现象包括神、宗教等放在一起研究,以致于科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工具、附庸。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古代医学,都是哲学医学著作,都混杂有宗教神学的成分,只是程度与表现形式有差别。
    近代科学是现代人们都熟知的,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无穷无尽财富的自然科学,为全人类带来了欢乐与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隐患。近代的生产工具是以钢铁制造的机器,动力是蒸汽机与电。近代科学是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宣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验方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杠杆。分析方法、实验方法、原子论、还原论、机械论在方法论上都称为分析方法。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一般的是指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这时候形成的医学就是近代医学。近代科学与近代医学主要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不同,一般公认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志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科学理论的标志是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科学理论及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50年代成熟,70年代得到公认。现代科学是整体性的科学,综合性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现代哲学的沟通与融合,辩证唯物主义属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除了使用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了系统方法,综合性方法以及哲学的思维、思辩等方法。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现代医学与近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
(三)医学时代的划分:
   (待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9-9 07:37
      (三)医学时代的划分:
    中国的、传统的、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医;欧洲的、传统的、近代的、资本主义的西医;现代的、整体融合的、现代医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如此。
       1.现代医学
     医学是在其它基础科学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发展的,医学的发展一般的说落后于其它基础科学,现代医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是合乎情理的,其标志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学说;多器官功能衰竭学说;中西医理论体系融合等。这些理论学说的共同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西医对人体分系统的研究方法,而把传统西医对人体分系统研究的结果按照不同的层次再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器官系统其结构与它的功能不对称(结构形态与功能不对称是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西医的特点),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现代医学要求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到自然界与社会中一起研究,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我们说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1)现代医学模式概念
    模式是指概念模式,医生利用概念模式来组织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着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内在的严重缺陷,同时更不适应现代医学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作为它的概念框架,主张应该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中来研究人体或人。各层次之间既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又有纵向的相互作用。纵向的相互作用就是下向因果性和上向因果性的结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的组织管理、医学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容关系,即生物医学研究乃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见,疾病谱的改变,导致关于“健康”新参考系的出现,最终引发医学模式改变。
     (2)现代医学的结构体系
    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为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没有人能够说清它有多少个学科,而且新的学科还在不断增加,有学者归纳为以下体系。
           附表   现代医学的结构体系
组成部分                                   内    容
基础医学              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医药工程技术        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医学在研究和应用中所需的各种手段
应用医学             运用以上两部分的知识、技术,以及前人的经验,防治人的疾病,保证人的健康
理论医学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医学,以揭示医学的特点与规律的科学
    在上表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都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层次,每一层次都需以它上面(前面)的层次为基础。当然,下面的层次对上面也有反作用。
    系统的进化是扬弃、包容、涵盖,否定与抛弃的是旧系统中阻碍新系统进化的那一部分。系统的进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高级形态对低级形态的否定是扬弃,它把低级形态中的有利结构包括到自身结构中去了,从而使高级结构形态比低级形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现代医学应当扬弃、包容、涵盖,以往的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医学,包括近代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其它地域民族的医学,吸取它们的长处扬弃其短处,现代医学的范式才能成熟。
     2.中西医结合
      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与近代西医的结合。从明朝万历年间算起,已经进行了300多年,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理论体系融合三个阶段,是在相互斗争、相互否定中结合的,时时刻刻都在结合着,至少在中国,许多西医使用中药治疗感冒、腹泻、肝炎等常见疾病就是证明。西医自然地、不自觉地进入现代医学,中医是在与西医的斗争、结合过程中融入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是“病证结合”,按照西医对疾病的分类,每一个疾病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分为若干证,根据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因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病证结合没有实现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没有阐明证与证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揭示证的本质。但是病证结合为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中西医结合不是指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病、证结合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才属于现代医学的范畴。
     3.近代医学(西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0-22 11:2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2 11:25 编辑
川耗子 发表于 2014-8-24 19:56
每周一顶,义务教育文盲知“鸟语”文化含义。


张先生:  你对融合观李同宪先生的义务教育, 收效不大啊.  可以说,  没有效果.对牛弹琴.。
有句话叫:人要不要脸,老天也难管。说的真对啊。中医界有这样的人,还能好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0-22 18:21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2 18:2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22 11:23
张先生:  你对融合观李同宪先生的义务教育, 收效不大啊.  可以说,  没有效果.对牛弹琴.。
有句话叫: ...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也不看看,谁教育谁呀!拉垫背的呀!
————————————————————————————
     你抄这些内容,就能证明你懂了?再抄几本书,也不能证明。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你一张嘴,就漏洞百出。文革当中,你没学着啥玩意吧?


    现在论坛上公开认定你没文化的有我,有川耗子张先生。
    公开认定你为娱乐明星的有我、有川耗子张先生、有罗鸿声先生。等等,快够一桌了。哈哈!你的名字多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0-22 19:17
        你还没有被娱乐够吗?还想被娱乐啊?收费吗?报个价。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