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短脉
1,单脉主病
《脉经》:“短则气病,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脉诀》:“短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脉阴中伏阳,气雍三焦不得昌,脏中寒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千金方》:“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四言举要》:“短脉气病。”
《诊家枢要》:“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雍,为宿食不消。”
《外科精义》:“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濒湖脉学》:“短脉惟于尺寸寻,寸主头疼尺腹疼。”
《诊家正眼》:“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医学入门》:“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雍,阴中伏阳血不行。”
《医宗必读》:“短则气病”。
《古今医统》:“短为气虚,胀痛虚吐,上短下长,痛在头项,下短上充,清在腰足。”
《脉确》:“本位不能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痛;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降”。
《医宗金鉴》:“短则气病。”
《脉诀汇辨》:“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 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痛疼;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火为降。”
《脉诀刊误集解》:“短者阴也,主体虚恶寒,腹中冷气,宿食不消。”
《脉诀启悟注释》:“短主不及,为气虚病。右寸脉短,头痛肺虚;左寸脉短,心神不足;左关脉短,肝气有伤;右关脉短,膈气为殃;左尺脉短,少腹必疼;右尺脉短,真火不降。”
《三指禅》:“短脉部无余,犹疑动宛如,酒伤神欲散,食宿气难舒。”
《脉如》:“短脉主病为内虚,为喘满气促,为胃气弱,为头腹痛,诸病见短难治,为真气不足。”
《脉学阐微》:“短为气病,若胃气阻塞,中气不能畅达,或痰食阻滞,气机郁涩,多现短脉。左寸主心悸气短,胸闷失眠,多梦,头眩晕等。左关主肝气不舒、肋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左尺主少腹胀痛,便秘,尿赤涩,月事不通,遗精,腰酸痛。右寸面色苍白,身倦神疲,气短头眩。右关胃满腹胀,食少纳呆,泛酸嗳腐,消化迟钝。右尺少腹冷痛,腰痛遗精,盗汗,月事不调。”
《脉经》说“短则气病”,此说也见于《内经》,这是对短脉主病的简单概括。所谓“气病”,有广泛的含义,如气虚、气郁、气滞、气逆、气机不畅等,都属“气病”的范畴。所谓“短则气病”,就是说这些方面的病变都可见短脉。
由于习惯原因,历代医家对长短二脉主病的认识都受“形式化”的影响。特别是近代脉书,都是说“长主气血有余”、“短主气血不足”。并且,一般认为,长脉主病为实,短脉主病为虚。这些说法虽有有正确的一面,但不能全面体现长脉二脉的诊断意义。比如,短脉主病,并非都是“气血不足”,其气滞、气郁、气逆、气机不畅而导致脉短者并不少见。而这些原因导致的短脉,未必都是“虚”的性质。所以,不能认为短脉都是主虚证的脉象。
《脉学阐微》记载了“肋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等病症,这是“肝气不舒”之证,其脉显“短”象,是肝郁气滞的表现。若患者“肋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而见短脉,这并不是“脉症不符”,而是可以体现短脉对“肝郁气滞”的诊断意义。
短脉主气病,既可为气虚,也可为气滞气郁或气逆。若气机不畅,三焦雍滞,痰浊瘀阻,宿食内停,也可导致短脉。因此,必须全面认识短脉的主病,它并不是只对“虚”证具有诊断意义,对一些“实”证性质的病证,也有很重要的诊断意义。
2,兼脉主病
《脉经》:“短而急者病在上,短疾而滑,酒病,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短而数,心痛心烦。”
《四言举要》:“沉短宿食。”
《外科精义》:“短而滑者,酒病也,短而急者,病在上也。”
《濒湖脉学》:“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
《医学入门》:“短急病上也可恶。”
《脉确》:“滑短酒伤浮短嗽”。
《脉学阐微》:“短而兼迟,为寒积;短而瘀涩,为血少;短而沉实,为痞积。”
以上是一些脉书对短脉之相兼脉主病的记载。很有显,由于《脉经》有“短疾而滑,酒病”之说,所以,《外科精义》、《濒湖脉学》、《脉确》都引此说,似乎“短滑”之脉对“酒病”有特异性的诊断意义,实则不然,这是一些脉书抄袭前人之说的习惯。
有些脉书对脉象主病的记载和论述,总是抄袭前人之说,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历史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对脉象主病的认识水平总在不断提高。若拘于前人之说而不敢引进新经验和新认识,势必影响脉诊的发展。从以上脉书对短脉之相兼脉主病的论述,明显存在此类问题,所以,对短脉相兼脉主病的记载,显得太单调。
3,短脉的临床应用
短脉的实质是桡动脉(寸口脉)搏动的长度范围短于正常脉搏。多由血液流动缓慢,或血容量不足,或阴津伤失过多而致血液浓缩,有效循环量降低,使血流涩带,从而影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所致。
短脉在实际表现时可有程度上的不同,临床并不少见。但是,对短脉是否主病应予辨别。短脉虽非正常脉所期,但也不都是主病的脉象。若矮人脉短,但无其他不适,则不按病脉论。主病的短脉是一种虚象脉,多属气病,表明气血不足或阴阳两虚。但短脉一般是相兼脉主病,所以,其主病的性质应结合相兼脉进行辨别和分析。
若脉短的程度比较严重,可见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主动脉瓣狭窄时。临诊时,如患者疲乏无力,呈阵发性心悸气短,活动则呼吸困难,或有心绞痛、昏厥等,再见短脉,应考虑有风湿性心脏病或主动脉瓣狭窄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十一,弦脉
1,单脉主病
《脉经》:“肝象木,其脉弦。疟脉自弦,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偏弦为饮,双弦则肋下拘急而痛,其啬啬恶寒。”
《脉诀》:“弦主劳风,乏力盗汗,手足酸疼,此毛枯槁。寸部脉紧一条弦,胸中急痛状绳牵,关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满丹田。”
《千金方》:“脉弦上寸口宿食,降者头痛。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
《活人书》:“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寒邪中入其脉必弦。”
《四言举要》:“弦脉主饮,病属胆肝,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三因方》:“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
《诊家枢要》:“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入,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冷痹,为疝,为饮,为劳倦,双弦胁急痛。左寸弦头痛心惕,劳伤盗汗,乏力。关弦胁肋痛,痃癖。尺弦少腹痛。右寸弦肺受寒,咳嗽,胸中有寒痰。关弦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双为饮,尺弦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外科精义》:“弦脉为饮,为痛,主寒,主虚。”
《濒湖脉学》:“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诊家正眼》:“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手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痎疟症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直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医学入门》:“弦为血弱有劳伤,中虚且寒停饮浆,胸胁疼痛体拘急,疟疾寒热善惊惶。”
《医宗必读》:“弦脉主饮,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古今医统》:“弦为气敛,痨疟,拘急,积饮,寒热,阴虚,冷痹。春病无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金虚木实,弦状多同,土逢木抑。”
《景岳全书》:“弦脉为阳中伏阴,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为脾弱,为寒热,为痰饮,为宿食,为积聚,为胀满,为虚劳,为疼痛,为拘急,为疟痢,为疝痹,为胸胁痛。”
《脉确》:“弦脉夏秋则主疟,寸弦头痛膈多痰,关苦症瘕胃气逆,尺当()疝脚拘挛。”
《医宗金鉴》:“弦关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痛。”
《脉诀汇辨》:“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左寸弦者,头痛心劳,弦在左关,痰疟症瘕,左尺得弦,饮在下焦,右寸弦者,胸及头痛,弦在右关,胃寒膈痛,右尺得弦,足挛疝痛。”
《脉诀刊误集解》:“弦主劳风乏力,盗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寸弦头痛胸中痛,左关痃癖痛挛拘,右关有饮寒留胃,尺弦腹痛腰脚拘。”
《脉诀启悟注释》:“弦为肝风,亦主气郁,主痛主饮,主疟主痢。右寸脉弦,胸及头痛;左寸脉弦,心中必痛;左关脉弦,痎疟症瘕;右关脉弦,土虚停饮;左尺脉弦,饮聚疝瘕;右尺脉弦,腹痛下痢。”
《三指禅》:“弦属肝胆经,疝()症瘕疟。”
《脉如》:“弦脉主诸疟,支饮,悬饮,头痛,鬲痰,寒热,症瘕。尺中阴疝,两手拘挛。弦居左寸,心中必痛,弦居右寸,胸及头痛,左关弦兮,痰疟症瘕,右关弦兮,胃气疼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得弦,足挛疝痛。:”
《脉学阐微》:“弦脉为痛,为疟疾,为拘急,为寒热,为寒凝气结。弦脉为气血不和,肝气郁滞。肝炎病脉多弦,左关较突出。瘟热病亦多脉弦,另有停食痰饮,症瘕积聚,脉亦多弦。左寸心悸,头痛,盗汗,左关肋满痛,冷热症瘕,左尺少腹腰膝疼痛,右寸胸满痰嗽气短,右关胃寒腹痛,右尺寒疝脚挛急。”
从以上诸家之论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于弦脉的主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弦脉主肝胆之病,且多为实证,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不和之证。主寒、主痛多为寒邪气滞,血脉拘急。若虚寒虚痛之证,常与其他脉象相兼。其主痰主饮,多为虚中夹实或“本”虚“标”实之证。
《脉学阐微》说:“弦脉为气血不和,肝气郁滞。肝炎病脉多弦,左关较突出。瘟热病亦多弦脉,另有停食痰饮,症瘕积聚,脉亦多弦。”这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弦脉的主病又有了新认识。其中,肝炎病脉多弦之说,自从提出以后,很快即形成共识,已经得到公认。这是脉诊融汇新知的具体实例,为脉诊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说明,对脉象及其主病的认识,应该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融汇新知、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拓宽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脉诊才更有活力。
历代脉书对弦脉的主病记载了很多内容,应该作为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融汇新知,充分认识弦脉对专科专病或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的诊断意义。这样以来,对“弦脉主病”的认识将有所提高。其实,不仅弦脉的主病是如此,其他脉象也是如此。应该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脉经》说:“疟脉自弦”。这是《脉经》明确提出疟疾之病的脉象特点。《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这是明确提出肝炎病的脉象特点。这说明,脉诊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疾病的脉象变化有一定特点。因此,应该善于总结各种病证的脉象变化特点,不能总停留在“前人之说”的水平上。
2,兼脉主病
《脉经》:“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弦小者寒癖;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
《千金方》:“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关上脉弦而长而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
《活人书》:“弦则多兼洪数,为其先有邪热也,洪数甚者,正为阳证,若沉细而弦疾,乃正阴证也。”
《四言举要》:“沉弦饮痛,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三因方》:“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弦而钩,为胁下剌痛,弦而长为积,随左右上下为瘀血。”
《诊家枢要》:“弦数为劳疾,弦长为积,弦紧为疝瘕瘀血,弦小寒癖,弦滑腰脚痛。”
《外科精义》:“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诊家正眼》:“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阴痼。”
《医学入门》:“弦紧恶寒疝癖病,上下左右积弦长,弦钩胁下痛如剌,双弦急痛转难当。”
《古今医统》:“浮弦无力,外伤风邪;弦紧为寒,弦缓为湿,弦滑为痰,弦细少气。弦紧则为疼痛,兼洪则为炎炽;左浮弦涩,夏与秋逢为疟;左浮弦濡,气虚脊痛;浮沉弦涩,痰盛荣亏,沉小弦涩,虚汗无分盗自;右洪弦急,阴虚火旺难医。左寸浮弦沉大,心气之痛,浮弦而大按涩,痫发如痴。右寸浮弦沉大,病因痰火所为。浮大虚为鼻塞,兼弦头痛有时。左关逢弦,须审浮沉之异,浮阳沉阴,内寒外热之持,浮阴沉阳,寒热反之。右关浮弦胸膨噫气,浮弦按涩,易饱易饥,弦细倦眠,浮弦急为砂发,弦细而急,肝之真脏形。尺浮弦急,下部为痛,沉弦细涩,阴证寒羁,双弦为饮,并出而细,左寸稀涎,上益关尺,胁痛而推。”
《景岳全书》:“弦大兼滑者是阳邪,弦紧兼细者是阴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脉确》:“弦数热,弦迟寒。”
《脉诀汇辨》:“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脉诀启悟注释放》:“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劳伤,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脉如》:“弦兼洪,为火炽,弦兼滑,为内热,弦兼迟,为痼冷,弦不鼓,为脏寒,弦兼涩,秋逢为老疟,弦兼细数,主阴火煎熬,精髓血液日竭,痨瘵垂亡之候也。若诸失血而见弦大为病进,见弦小为阴消。”
《脉学阐微》:“弦而兼数,肝热恣张;弦而兼长,内有积滞;弦而兼沉,气郁不舒;弦而兼迟。痼冷积滞;弦而兼小,寒邪冷痞。”
对弦脉之相兼脉主病的认识,历代医家之论大同小异,基本上反映了弦脉在诊疗实践的应用概况。可以看出,弦脉对很多病证都有诊断意义。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寒疝、癖病等,皆为弦脉的适用范围。弦脉之所以能在如此之多的病证中发挥诊断作用,是由中医对脉象变化的认识方法决定的。弦脉的脉形是“按之如弓弦状”,其指感特征是脉管绷直挺然指下,端直以长。就其实质而言,是脉体张力增强,原则上是代表力度强的脉象。但中医可以根据脉的这种变化,为很多病证的辨证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若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准确的辨明病因、病位、病机和预后转归。这是因为,中医对脉象变化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认识方法。
《脉经》对弦脉之相兼脉主病的论述,最能体现中医对脉象变化的认识方法。《脉经》说“脉弦数主寒饮”,而多数脉书都说:“弦数多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可以反映中医对脉象变化的认识既带有一定理性认识的成分,又不忽视脉象的实质问题,因此,中医对脉象主病的认识是科学的、合理的、实用的。脉弦数主寒饮的脉理,已在有关章节论及,不复絮言。
3,弦脉的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都以“状如弓弦”或“琴弦”表达弦脉的脉形,这种表达方法基本上反映了弦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所以,弦脉在历代临床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弦脉的实质是脉的张力增强,其实际意义是对脉的张力变化进行诊察,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一个重在方面。所以,弦脉既是常用的脉象,也是常见的脉象。
弦脉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多与以下几个密切相关:
(1)细小动脉痉挛,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阻力增强,可导致脉显弦象。临床所见阴虚阳亢导致的高血压病,精神过度紧张,肾动脉狭窄,肾型高血压,以及青年的恶性高血压病等,多属此类。
(2)有效血容量增加:即血循环中的有效血容量增加时,若心脏的泵作用正常或亢进,心脏的排血量必然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作用力相应增大,血管壁的紧张度必然增强,故可显弦象。临床上肝病、过量食盐、孕妇醛固酮分泌增加而导致的弦脉,多属此类。
(3)动脉粥样动脉硬化可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但管壁变硬,管腔变窄,管壁内膜不光滑,外周阻力增加而血压升高,故脉显弦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属此类。
临床上弦脉可见于多种病证。因其“弦”的程度不同,其主病也不同。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杆末梢,曰肝平。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这说明,弦脉的程度不同,则有不同的诊断意义。所以,弦脉可作为辨别病脉或判断疾病发展变化以及预后转归的重要依据。若正常人见弦脉,弦而兼有和缓之象,是脉有胃气的表现,不以病脉论。若明显的弦脉象,或弦而不和缓,多为病理性因素所致的弦脉。弦的程度越重,病情越重。故可根据弦的程度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十二,紧脉
1,单脉主病
《脉经》:“紧则为寒,紧为痛痹,凡亡汗、肺中寒冷、冷水咳嗽、下痢、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寸口紧,中风头痛逆气,关上紧,心下痛,尺中紧,脐下少腹痛。”
《脉诀》:“紧主风气,伏阳上冲狂病。关前头里痛,到关切痛无能动,隐指寥寥入尺来,激结绕脐常手捧。”
《千金方》:“寸口脉紧,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中风头痛。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脉紧为实,尺脉紧脐下痛。”
《活人书》:“紧则为寒,寸口紧头痛,关紧心中满痛,尺紧脐下痛。”
《诊家枢要》:“紧为邪风激搏伏于荣卫之间,为痛为寒。左寸紧,头热,目痛,项强;关紧心腹满痛,胁痛肋急;尺紧腰脚脐下痛,小便难。右寸紧,鼻塞膈雍;关紧腹痛吐逆;尺紧下焦筑痛。”
《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寸紧人迎气口分,关心腹痛脉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痛。”
《诊家正眼》:“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痛。”
《医学入门》:“紧则为寒,为疼痛,为咳,为喘,为胸满,人迎紧盛伤寒证,气口紧盛食冲冲。”
《景岳全书》:“紧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主为痛,为寒。”
《脉确》:“紧主寒,人迎主伤寒,还把风痫诊;气口主伤食,喘嗽亦宜审。产关尺见紧时,痹疝极其准。”
《脉诀汇辨》:“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紧者,目痛项强;紧在左关,胁肋痛胀。左尺紧者,腰脐作痛。右寸紧者,鼻塞膈雍。紧在右关,吐逆伤食。右尺得紧,奔豚疝疾。”
《脉诀刊误集解》:“紧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紧脉关前头里痛,到关切痛无能动,转牵无常入尺来,疼痛绕脐长手捧。”
《脉诀启悟注释》:“紧主寒邪,亦主诸痛,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右寸脉紧,伤寒喘嗽,左寸脉紧,心痛满急;左关脉紧,外伤寒邪,右关脉紧,风伤食冷,左尺脉紧,奔豚疝疾,右尺脉紧,小腹急痛。”
《三指禅》:“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腹痛尺紧。”
《脉如》:“紧脉乃热这寒束之脉,……暴病见之,为腹痛身痛,寒客太阳,或主风痉痫证,在尺阴冷腹疝,在关心腹沉痛,在左紧盛伤寒,在右紧盛伤食。”
《脉学阐微》:“紧为诸寒收引之象,亦有热因寒束,烦热拘急疼痛而现紧脉,多见于各种疼痛。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紧脉是比较常见的脉象之一。诸家皆言紧脉主寒、主痛,这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形成的共识,也是紧脉“主”病的主要性质。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伤人则经脉拘急,故脉显紧象。这是古代医家对紧脉成因的解释。紧脉的实质主要是脉体“紧张”或“拘急”。某些剧痛之症可导致脉的“紧张”或“拘急”,故痛证也可见紧脉。
古代医家对紧脉的成因已形成共识,对紧脉的主病也已形成共识。如何对待这些共识性的东西,也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紧脉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表现,而多种疾病都可导致这种脉形变化,所以,不能将紧脉的“主”病都认为是寒证的性质。如《脉学阐微》说:“紧为诸寒收引之象,亦有热因寒束,烦热拘急疼痛而现脉紧,多见于各种疼痛。”这种说法非常正确。“烦热拘急疼痛而现脉紧”的说法,不仅突破了“前人之说”,而且与临床实践非常相符。临床上多种剧痛之证,若出现紧脉,并不都是“寒”邪为患,其烦热拘急疼痛者时常可见。所以,不能因为对紧脉“主寒”已形成共识就认为痛证见“紧”脉都是“寒”证。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如《脉经》说:“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这是“脏伤有瘀血”导致的胁痛,虽脉弦而紧但绝不是寒证。这说明,古代医家对紧脉主病的认识,并不限于“主寒”或“主痛”,而是早已有所突破。
84——90页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