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源由漫谈 - 中医的发源和阴阳的概念(转) [打印本页]

作者: 药海微尘    时间: 2003-5-1 15:32
标题: 中医源由漫谈 - 中医的发源和阴阳的概念(转)
    中医彷佛是活化石一样,在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已经纷然凋落时,中医仍然护卫著国民健康,依然深受民众的信赖,更受到主流医学的注目。虽然中医如同呼吸一样生活在我们四周而不自觉,但是为什堋有这堋强的生命力,我想提供一下纯粹个人的见解。
※医巫分业
    中医在远古时代,也如同其他的民族一样,为对抗疾病而发展出来一套运用草药的经验,然而不同的是我们又有本质的改变,就是有理论的指导,根本原因可能是“医巫分业”。在周朝时医师的官制脱离巫师的系统而独立出来,这是相当进步的转变,由医疗专业人士担任卫生工作,而且脱离神权的控制,可以专心一意不受怪力乱神干扰;在官制和贵族政治的保护下,纯化的经验逐渐的累积;终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如同其他学术有平民化的机会,在自由开放不受政治力羁绊的百家争鸣同时,受到感染而并发生质的跃进,就是理论的构筑。经由理论的指导,医生才能脱离单纯经验的限制,能治好没有见过的病,再以此推演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汉代的独尊儒家,和后来的科举所带来的桎梏,压抑了民族的创造力,中医也不例外,历代以来名医辈出迭有创见,但是仍脱不出这一时期的范围。
※内经──中医的开端
这一时期以内经为代表,构成中医理论的全部,中医彷佛与解剖学无关,其实是息息相关,更可以言之中医是由初级解剖而来的,例如内经中膀胱的描述是有下口无上口,这是必须实际解剖过才说得出的。而现在的西医学是在文艺复兴后才以解剖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同样是由解剖发展而来,为何会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呢?在内经中记载的人体器官形状大小长度重量大抵不差,但是因为其他的因素不允许沿着这条路再走下去,在与疾病对抗的经验中,医生观察到疾病的发生症状,归纳出有群组的模式。不只是以病为主有固定一系列症状,不同疾病也有相同的一组症状,所以就命名为证,而证的分类就发展出许多方法。最基本是以脏腑为主的藏象学说来分类,历代医生再依此发展出脏腑辩证,可分为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为代表,例如心悸、气短、自汗这是心气虚证,由这个证来治疗,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每一个症状来处理,这是中医独特的辩证论治的治疗方式。例如民众会自述是“冷底子”,这个就是粗浅的辩证,或许他是不论冬夏盖棉被不暖,或是即使夏天也不喜欢饮用冷饮,而喜欢喝热汤,当然通常会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但是一般人眼中并不相干的,却是中医辩证的重要关键,此例就是属於中医八纲辩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的虚寒证,加上脏腑辩证是属於脾脏,如此总结出脾阳虚的证,就对证拟方,可以解决整个脾脏系统的问题。而这种粗
浅的认识,是民众长期的自我体会和观察。古人在中医的萌芽初期也是如此,得出脏象学说的同时,再结合十二经络,通过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脏腑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生相成与相克,於此也再引进五行学说来解释此一现象,中医理论中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元素是气血津液四种,气的认识应该与经络的发现同时,血与津液可能也来自解剖的认识,脏腑的功能表现与气血津液的盈亏有关。
※经络──针灸
    可能在偶然情况下,出现奇迹的英雄人物发展出来经络学说,中医源由有“医源於圣”的说法。因为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十二经络并不完整,在五十二病方到内经,虽然时间不算短,但是相对整个远古却又太短,所以经络的发现可能由老庄养生家静坐而来,或是特异功能者也说不定,像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据说来自全真道士。后代在内经的经络学说之后所做的突破几乎是微乎其微。又因为经络学说的完成比其他理论早,加上当时药物的经验相对不足,所以早期以针灸为主力,内经的一半内容是针经,於此就有一针二灸三药物的说法,到后来理论逐渐的完成,药物经验的扩大,药物的使用才跃为医疗的主流。如同二次大战前的西医,化学合成药物未发现,是以外科为主,听说一个眼睛感染就只能把它挖出来,因为怕感染另一个眼睛。现在药物虽然不断的发现,针灸如同西医外科一样,有较好的适应范围,但不是中医的最好治疗手段,不过因为入门容易研究方便,加上在止痛和中风康复等方面有特殊功效,所以深受中外欢迎。经络学说最大贡献在于联系脏腑之间,以及沟通表里上下,例如贝歇氏症(白塞氏症)(口、眼、生殖器综合症),三个部位的溃烂,没有内在的联系,但可以从经络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妥善的治疗方向。
※天人合一与养生之道
    中医在观察人体活动时,体会到自然界的强烈影响力,人体几乎是与自然界一体成形的,违反自然规律无法保持健康,所以总结出外界的宇宙与体内的小宇宙一样,而且息息相关,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当然由此出发,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用自然界的现象变化,转而化之来解释,而这个宇宙的观念就简称为太极。在太极双鱼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对立,又互相生成,在以季节变化来说明。冬至是一阳生,因为日照此时最短,温度也最低,以阴阳对立来说,是阴到不能再阴,是为死阴,可是此时也正是孕育阳气的开端,所以称为一阳生。例如傍晚和凌晨,就是阴阳交替的时刻,若是阴液不足肝阳上亢者,常於傍晚时分(阳交於阴),出现烦躁颧红的现象,若是极度衰弱亡阳的病人,可能在清晨阴交於阳时恶化。例如中医强调“冬藏精”的观念,与农事的秋收冬藏一样,唯有在这个时节,顺应这个自然现象来节欲以养生,或是肾阴不足此时疗效最佳,这种与自然同步并进的方法,是中医最为珍奇的地方,中医一生可以说是观察自然以治病,顺应自然以养生。
    内经以充满宏观性的指导原则著称,这与论语相类似,例如食色性也,简单四字揭示了基本的人性,而内经观察出来的结论也是如此,这种认识无法以数量大小来表示,虽与西医的微观分析不同,但都是探求人体奥秘所得到的真理,所以中医才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作者: 饿马摇铃    时间: 2014-10-5 00:19
此帖叙述了中医简单的发展经过。然而几千年都已经过去了,当今传统中医的认识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是在历个朝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这就展示了祖国医学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漫长历程。本帖对于一些死抱着中医古代概念来攻击现在传统中医的人应是一次教育的机会。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