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中西医的大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7 17:29
标题: [讨论]中西医的大问题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1-17 09:43 编辑


自张仲景以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反观西医,则一代胜过一代,为什么?

杏林童子哥哥有个说法很值得中医人深思,即:"西医发展靠研新,中医发展靠考古"

请大家讨论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4-1-17 20:24
【中医发展靠考古"】,哈哈  ,这正是中医的问题所在。中医发展的慢,因为都在考古。考古可以让科学进步,真的是贻笑大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18 08:22
      中国古代秦、汉、唐是世界封建社会的顶峰,之后走下坡路;西医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产物。
    自张仲景以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反观西医,则一代胜过一代,为什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1-18 08:41
中医跟着西医跑结果越跑越慢,中医爱思考啊,就想: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18 09:18
gl0101 发表于 2014-1-18 00:41
中医跟着西医跑结果越跑越慢,中医爱思考啊,就想:这是为什么呢?

       请先生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18 10: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4-1-18 1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4-1-18 13:5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8 11:10
手背是阳,手心是阴,手背手心都有神经,并且一样,腹为阴,背为阳,神经也一样,按照你的牛皮理论,成了 ...

不知所云唉
作者: 余晓辉    时间: 2014-1-18 14:29
张老先生要是活在当代,估计也会淹死在大伙的口水中的。

现在连个王叔和都出不了了的。


作者: 余晓辉    时间: 2014-1-18 14:31
现代人也许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富有,但是气量越来越狭窄,名利之心越来越重。
作者: 逸湘    时间: 2014-1-18 15:55
中醫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是在西方十九世紀以來教育體系完整
中醫基本沒有完整的教育體系
所以西醫可以培養出整齊的醫匠
作者: 黄土    时间: 2014-1-18 18:50
“自张仲景以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楼主此言差矣!

张仲景固然是中医的一个里程碑,但之后的金元时期、明清时期都是中医学突飞猛进的时代!说“张仲景以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不符合历史真相。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9 07:50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8 23:51 编辑

谢谢罗先生的提问。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对中医发展来说不容忽视和不容回避的严肃问题。对中医事业来讲也可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新问题,而是一个很老的问题,被许多人关注却又久拖不决的问题。中的现状和未来让许多关心中华文明和中医事业的人担心和忧虑!这是一个不争的的事实。
说“自张仲景以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并不符合事实,历史上的中医还是不断进步着的。但是自从西医进入中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已经逐渐的零落和淡化了,已经被喧宾夺主了。后来西医渐渐取代中医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中医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解放后,新中国还是很重视中医的发展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重视中医事业。建国初期中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和中医研究院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中医后来还是渐渐地衰退了,为什么呢?谁能说得清!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9 07:5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8 23:59 编辑

下面,介绍一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是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院、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公司名称中国中医科学院
总部地点北京市
成立时间1955年
经营范围医疗机构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员工数4000余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9 07:56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9 00:00 编辑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把手 王志勇

王志勇,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市人,医学博士,1988年9月加入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副院长。
王志勇
王志勇
1984年9月—1989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学习
1989年8月—1990年12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室、党委办公室干部
1990年12月—1999年6月卫生部直属机关团委干事、副书记(副处级)、书记(正处级)

1999年6月—2004年6月卫生部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2004年6月—2005年5月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助理巡视员
2005年5月—2009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 (其间,2008年3月—2008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第2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09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
2009年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
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兼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9 07:58
中国中医科学院 重点科室


重点学科
截至2005年,我院有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其中中药药理学为中药所和西苑医院共建)建设点,分布在8个院所(见下表)。2004年底与2005年6月,经过两次检查,我院13个建设点全部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期考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一览表
1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所)
陆广莘
孟庆云
潘桂娟
鞠大宏
2
中医内科血液病(西苑医院)
周霭祥
麻柔
刘锋
3
中医内科心血管病(西苑医院)
陈可冀
王阶
涂秀华
史大卓
4
中医内科内分泌(广安门医院)
林兰
仝小林
刘喜明
5
中医内科肿瘤(广安门医院)
朴炳奎
林洪生
张培彤
花宝金
6
中医外科肛肠(广安门医院)
李国栋
李华山
7
中医骨伤科(望京医院)
孙树椿
孟和
朱立国
张兴平
赵勇
8
中医眼科(眼科医院)
唐由之
沙凤桐
接传红
9
针灸学(针灸所)
邓良月
程莘农
朱兵
黄龙祥
晋志高
刘志顺
10
中医医史文献(医史所)
马继兴
李经纬
郑金生
朱建平
梁峻
11
中药药理(西苑医院)
李连达
刘建勋
朱晓新
12
中药药理(中药所)
姜廷良
廖福龙
梁日欣
霍海如
13
中药生药(中药所)
谢宗万
黄璐琦
邵爱娟
4重点实验室
编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截止2005年,我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4个。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基本信息表
1
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Southern 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2、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3、PCR和RFLP相结合的分子标记技术;4、mRNA分子标记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黄璐琦
2
中药药理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中药复方有效物质群的药理学研究;2、中药复方的体外药理学实验方法;3、血瘀证动物模型与血液流变学技术;4、血管内皮细胞在药物/血液联合作用下的体外实验技术;5、抗焦虑中药的药效评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廖福龙
3
中药化学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中药、中药处方及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技术和对照品的制备技术;2、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有效部位筛选、植被工艺技术;3、中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技术;4、中药吸收入血化学成分的分析技术;5、中药纳米技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孙友富
4
中药制剂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2002年
1.多种中药剂型(特别是巴布剂、泡腾片、缓控释制剂、滴丸、凝胶剂)的制备技术;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冯青然
5
中药药理(骨伤)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2002年
1.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技术;2、骨组织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14-1-19 10:32
中医古籍出版社近年出书似乎不活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19 11:1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1-18 23:50
谢谢罗先生的提问。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对中医发展来说不容忽视和不容回 ...

     只有社会发展史能够说清楚,中国古代中医是世界封建社会顶峰的产物,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巅峰,西医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中西医融合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
作者: 黄土    时间: 2014-1-19 22:41
楼主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   厚古薄今,还是重西轻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9 23: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19 11:12
只有社会发展史能够说清楚,中国古代中医是世界封建社会顶峰的产物,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巅峰,西医是 ...

中西医融合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
————————————————————————
    中医理论如果得不到现代医学的诠释,在这种情况下想进行中西医融合,只能是痴人说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19 23:4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20 00:06 编辑

        罗先生所说自张仲景之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理解是,罗先生所指,是在个人的成就上,谁也没有做出象张仲景那样的巨大成就。因为张仲景的书到现在还在指导临床,后来的大家虽也有贡献,甚至不少,但也没达到张仲景的贡献大。
      但自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还是有发展的。只是到了近百年,中医整体走向弱势,那是让西医给比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是不识字的人都懂的道理。由于西医治病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中医,在货比货之下,就会抢了中医的饭碗。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中医人不服气。但不服气也没用,代替不了现实。你也拿不出象样的理由来。
      目前西医外科手术、内科急救、理化检查这三项,对病人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医,所以,老百姓才会选择西医。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不可能把小命交给中医,包括本论坛的中医先生们在内。他怕交给你,小命不安全,心里不信你,信西医。为什么?关键是西医比中医的治病技术高明。
      我说这一段,有人还是不服气。会说,中医治疗慢性病和难治病比中医强,所以,比西医高明。这么说也对。但这种对,是老王卖瓜、是夜郎自大,是以偏概全。因为你不了解老百姓和患者的治病心理,你不知道老百姓是怎么想的。

      你知道吗?老百姓,先吃饱饭穿暖衣,才能谈治病。当有病时,先治急病,后治慢病。也就是先保命,后谈健康长寿。患者先把钱花在保命上,治急病上,然后,有了钱,才能谈治慢病。在能治慢病的基础上,才能谈长寿的事。必须懂得这个顺序关系,轻重缓急,否则,离开这个前提,谈别的都没用。
      中西医在治病上各有侧重:
     第一,中医能治慢性病、难治病,不假,但不治,暂时也死不了人,以后再说。所以,老百姓根本不重视慢性病和难治病,这些病人花钱心疼。所以,中医门前就会萧条。吹的再大也没人信。
     第二,脑动脉瘤、脑出血、先心病、心肌梗死;外伤大出血;生命垂危,这些病都归西医治。中医没本事抢过来。病人和家属重视这些病,砸锅卖铁、卖房子卖地,倾家荡产,都给西医送去。心里认这个,不认中医。
     以上,中西医之比,昭然若揭。
     西医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所以,一代比一代强。现在,连脑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都能做手术,救人活命,这些病在中医手里,就是死路一条。还用比么?
     中医能治难治病,不是每个中医都能治,只是极少一部分高手能治,庸医的比例很大,整天躺在老祖宗的那几本书上说梦话。多历害,多历害。如果真有那么历害,整天看老祖宗的书,中医还能衰退到眼前这个样子?就是睁眼不看事实。所以,我说这是在说梦话。今后,中医如果不能与现代科学接轨,照眼前的老样子走下去,是不可能提高的,所以也是不可能振兴的。


     请不要认为,我这里褒西医,贬中医。那你就错了。我是在提醒中医人,要正视现实。只能正视现实,才能找到中医衰落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喜欢谈“之呼者也,道德经高深、内经无敌”的中医人,不要活在梦中,应当向前看,不应再厚古薄今。师古不泥古是对的,但崇古薄今、以中医西化的名义反对现代医学和科学,只能走向死胡同。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1-20 00:21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9 23:45
罗先生所说自张仲景之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理解是,罗先生所指,是在个人的成就上, ...

罗先生所说自张仲景之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理解是,罗先生所指,是在个人的成就上,谁也没有做出象张仲景那样的巨大成就。因为张仲景的书到现在还在指导临床,后来的大家虽也有贡献,甚至不少,但也没达到张仲景的贡献大。

---------------------------

确实是这样的,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原则,还有几百个中医基础方。从创立原则和提供基本方药的贡献上讲,后世的医生无人能比。后世物理学家个人,都不能超过牛顿、爱因斯坦……。可是,初中生都知道,物理学的发展现状,远非牛顿时代可比。

中医也一样,西医也一样。医学和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还有不同。医学主要是实践经验的积累。越往后走,经验越多,方法越多。个人没人比得上张仲景,可是,现在中医整体治疗水平比张仲景时代高的多,(我们可以用很多例子说明,同时排除西医方法)。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4-1-20 05:29
llyyjj 发表于 2014-1-20 00:21
罗先生所说自张仲景之后,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理解是,罗先生所指,是在个人的成就上,谁也没 ...

现在的医疗水平,比张仲景时代高多了---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20 08:08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9 15:17
中西医融合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
————————————————————————
    中医理 ...

      只有中西医理论融合之后,中医理论才能够得到正确诠释。《伤寒论现代解读》就是在证态概念建立之后实现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4-1-20 16:2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20 08:08
只有中西医理论融合之后,中医理论才能够得到正确诠释。《伤寒论现代解读》就是在证态概念建立之后 ...

这么说,你终于承认中西医是相通的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1-20 16:4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20 08:21
这么说,你终于承认中西医是相通的了?

       相通并非通约!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的要求不一样,内行与外行的要求也不一样。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0 17:2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1-20 13:28 编辑

  古代学中医者,很大一部分文人,是科举考试不第的士人。因为这部分人士,大都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太深,所以将儒家“厚古薄今”的“优良传统”带进了医学界。这种酸腐的“后人无法超越古人”的说教,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开化文明、乃至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为后人学子,尊师厚古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事实求是。继承,是为创新服务的,是为了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求进步发展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继承而继承。同时,古人也是人,而不是神。任何知识都是通过积累才从低级走上高级,从未知趋向已知的、、、
  ——孔孟之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她对中国的历史文明进程来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有致命的伤害。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20 17:46
却波渔翁 发表于 2014-1-19 02:32
中医古籍出版社近年出书似乎不活跃?

先生说的不错,不活跃,不作为,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这样的机构何止是一个中医古籍出版社?搞中药的至今拎不清十八反的实质,搞针灸的至今说不清经络是什么。这些人,打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旗号,拿着研究中医药的钱,做着研究西医的事儿。一言难尽!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4-1-20 23:17
张仲景脉症并治,是脉症起家,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知到脉症是中医发生之原了?所以,不脉症,都是离经叛道.如此的,中医又能何以有提升?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