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针灸是最高明的医疗手段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2 07:42
标题:
(转)针灸是最高明的医疗手段
针灸是最高明的医疗手段
针灸在中国的历史要比中药还早,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的医疗技术是针灸。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讲了一半多是针灸理论与技术,可以说,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使用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
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明显指出,针灸目的是取代药物和砭石(放血疗法),以针灸治疗一切疾病。
针灸的优势
我从事针灸研究十数年,一直在探索以针灸代替中药治疗杂病的优点与可行性,临床上也因此用针灸方法治疗了多种疑难杂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说,针灸治病优点非常突出,远胜过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其它治疗方法。针灸是一大医学体系,其理论精深,其针法微妙,作为一名医,不但是要通晓中药治病,更要通晓针灸治病。想要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针灸之术,不可不通,也不能不通。
1、速效:
不论任何沉痾痼疾,大部分病人在针灸后,即感觉症候减轻舒适。《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其主要原因是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外联皮毛肢节,内系五脏六腑,立即可以收到针到病轻的效果。
而且,针灸治疗急症有优势。特别是对一些症状非常明显的病症,如各种急性疼痛、高血压危象、痉挛、炎症、哮喘发作等等,都可以马上取得效果。这是任何其他医疗方法都无可比拟的。自两千年前开始,针灸一直是急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但近年来,人们不相信针灸了,不知道针灸可以急救了,如此反而耽误了不少病人的病情,实在可惜。
什么是急症呢?就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的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针灸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急症。越是症状明显,针灸越容易取得效果。我在临床上治疗过大量的急症病,包括各种疼痛,如腰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头痛、腮腺炎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坐骨神经痛、胃痛、腹痛、颈痛等等,都是针入痛止,甚至不少病人说,你还没针完,痛就没有了。再有急性哮喘发作,取三个耳穴,针入即止,丝毫不比西药效果慢。小儿高烧,针一次,当晚退热,这样的病例多得是。高血压危险期,血压高到200多,针上就能退下来。病人马上头就不晕了,也就是说对于预防中风非常有效。
2、方便:
一针在手,立即就可以解除病苦,不用买药、煎煮等程序,是极为方便的治疗法。特别是在救急的关键时刻,针灸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在缺少医药的山里,我曾以针刺治愈了急性肠梗阻的山民,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下附此医案。又如,中风突然发作的急性期,家庭成员在第一时间的针刺治疗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极大地减少后遗症。
可以说,针灸擅长治疗临床上的各种病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可以治疗近三百种疾病,包括亚健康状态、急性病、痛症、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疑难杂症、神志病(精神病)等等。也就是说,针灸不仅能治疗机能性的疾病,对实质性脏器系统毁损亦有修复功能。也许有人会不相信,针灸怎么可能对实质性的脏腑器官毁损有治疗作用呢?其实,针灸是通过经络的气机升降来治病的,而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得化,自然阴精可以成形,实质性的损伤自然得以修复,疾病得以治愈。以骨质疏松症来说,我治疗了数十例患者,经过三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骨密度得到了恢复,连西医都不相信。再如乳腺肿块的病人经针灸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
千百年来,针灸在临床上创造了数不清的医学奇迹。还有什么理由怀疑针灸呢?病人只是在西医治疗无效时才想起针灸,为什么不在早期就用针灸防患于未然呢。
我在奥地利用针灸治疗了数不清病证,效果明显,也极大地提高了针灸在当地医学界的地位,由此,我自己也在当地颇得医名。
这里录一则2004年春节旅游时的病案。学过针灸的出门在外,别忘了带几根针灸针,会有大用,且能救人性命。
04年初,我再游湘东的桃源洞,住晓兰农家乐,晨起已有九点多钟了,晓兰的丈夫进门,说是一夜未曾入睡。讶问其故,说其妹夫昨天下午四时许打麻将时无故腹痛,绕脐疼痛,痛甚,不能食,尽吐胃之物及胆汁,服吗叮啉未能取效,直折腾了一晚上.。晓兰丈夫知道我懂医,邀我为诊。急搜背囊,只找到一根一寸长的针灸针,急忙赶去。见患者四十左右年纪,半卧床上,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周围围观者近十人,满满一屋,议论纷纷。患者强起身以告病情,已痛十余小时,服药无效。大便不通,只是呕吐。查其舌微红,苔少白,脉弦紧。按脐周偏右侧痛甚,然腹软,无硬结,无板状腹。当时即知道,这就是急腹症,但不象急性胃穿孔,可能是肠痉挛,或者肠梗阻,或者肠套迭。推中医之理,是关格症,格症上不通,不能进食;关症下不通,不能大便。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内关外格,上下不通所致。六腑以通为顺,肠气不通,不通则痛。舌微红,苔少白,病未化热。其脉弦紧,为痛甚之脉。这种病最是紧急,如果不能尽快地排除梗阻,气滞血瘀稍久,瘀久化热,则肠道血肉腐败,必然会出现全身高热、腹痛拒按等腹膜炎征象,病将转危。
缘此,针以通腑为法,腑气得通,则痛可止,病可愈。山村无中药铺,叫病者夫人取萝卜籽加生姜数片,煎水喝之,以温中止呕降气通肠。因只有一支针,只得分先后取穴,先取朱氏头皮针之胃区,边按患区,边运气行提插手法。十余分钟,言稍轻。更取第二掌骨全息穴之胃穴,行重泻法。再按足三里、上巨虚区有明显压痛,以针取之,先右侧足三里,徐徐以捻转泻法,久之,患者逐渐眉目舒展。再行针,边按脐区,曰痛已下移。再做良久手法,病者深呼一口气,说不出的舒服畅快。不按腹部已经不感觉疼痛,唯按压有微微痛感。盖针足三里,此穴为胃之下合穴,泻之,可通下腑郁气。又可促进小肠蠕动,由上而下,逐渐通开,故病痛自上而舒。又取上巨虚,同法施治。冀大肠得通,腑气有降,天地之气上下交通,病可获安。凡治约两小时,病者笑着说,基本上好了。于是留针在左足三里穴上,叮嘱半小时后可自行出针即可。
考虑到患者体较弱,前患此病者数次,唯以前不似这次之重,又家居罗霄山上,下山治疗极为不便。为留中药处方,枳壳、香附、木香、陈皮、茯苓、白芍、甘草等理气通肠,舒肝止痛之辈。告之多购此方,今后凡再遇此痛,即以此方通之,如此可免腹痛之痛苦。并嘱静养,以粥微微进,勿食油腻肉类。
因为我们要游玩桃源洞其他景区,第二天我们往山下走,住在病者妹夫所开之吊脚楼客栈。听病人妹妹讲前两年,山上也有人患类似的病,腹痛难忍,等抬到山下,准备手术时,病人已经死亡。由是而感谢我救了她姐夫的命。早晨我们准备下山时,病家家属亲自赶来,称我为救命恩人,并一定要送野生蜂蜜三斤。后三日,回茶陵打电话再访,未再发作。
记录这个医案,更感觉到针灸可以活人扶危,简便廉验,非现代医学及中药所能比。从此以后,我每出门必身带数支针灸针。曾经在户外运动时为驴友止头痛于顷刻,在火车上为一旅客急性胃肠炎止痛,并因此第一个获得列车长补的软卧铺位。
3、高明: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医学能创造奇迹,我认为首先是针灸。针灸治病,关键是气的通畅。而气的升降出入(气机)就是生命。针灸调整的就是气机,也就是调整了生命的状态。这一点不但在理论上可以得到证实,在临床上以针灸治疗杂病,的确能体会到针灸的神奇。可以明确地说,针灸治疗的能力是西医、中药所无法比拟的。
应该说,一个好的医疗方法所必备的几个条件:
1、无或少毒副作用。2、适于临床各种病症3、操作应用方便,安全。4、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重复,可普及推广,先进性。针灸都具备了这些条件!
4、自然:
针灸是真正的自然疗法。目前盛行的自然疗法是主张利用营养疗法,及天然动物、植物、矿物类,来治病救人的学派,但仍然依赖身外之物,不若针灸利用体内自有的气,来治疗疾病,是完全以人体生理机制为基础的。
社会要认识针灸,了解针灸,我认为这是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对家庭健康负责。针灸是我们的国粹,中国人学点国粹也是应该的。作为病人,更需要了解一些针灸的道理,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地康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fe2b650100c9uf.html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3 10:2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3 02:25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 00:53
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 ...
谢谢董先生的惠顾和回复。
也谢谢您详尽的解释和考证。《黄帝内经》灵枢 ● 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白话解】
黄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人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待出具体的形状。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3 10:29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3 02:30 编辑
【原文】
岐伯答日: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白话解】
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现在让我首先来谈一谈关于用针治病的一般道理。
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高明的医生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
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在这方面,粗率的医生,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的若干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惟有高明的医生,才会根据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在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当邪势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而用补法;而当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知道气机变化之理的医工,谨守着气的往来之际,及时运用补泻之法,不能差之毫发;不懂得气机运行之理的人,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而不能及时地运用手法,就好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而不发射一样。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粗率的医生对这一点,阎然不能明了;惟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妙用。
至于气的逆顺,气已去的,脉气虚而小,为逆;气已来的,脉气平而和,为顺。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逆顺变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及时施行针法。根据经气的循行方向,朝着经气来的方向进针,和它的来势相逆,用泻法夺其有余,邪气怎么会不由实而虚呢相应的,随着经气的去路进针,和它的去势相顺,用补法济其不足,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然而,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3 10:3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1-13 00:53
黄帝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 ...
董先生是文言文高手,我贴了几段,请予以斧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4-1-13 10:5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3 03:05 编辑
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注:不给指生活上不能自足),而属(注:属指接续,连续)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灵枢经,又名针经。是学习针灸的必读经典。九针十二原第一篇是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凡从事中医,尤其针灸者,应当视为执业圭臬。特贴于此。与董先生一起探讨。望不吝指正。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