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贴]中医脉诊为哪般? [打印本页]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5 17:43
标题: [转贴]中医脉诊为哪般?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2-25 09:50 编辑

[转贴]中医脉诊为哪般?
作者:李茂春
1:最简单的诊法成为最神秘的诊法
在中医四诊中,望诊本来是最低等的诊法,《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但是到了现在的中医界,脉诊成为最神秘的东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奇怪。
2:“老中医”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的中医相信“老中医”,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被人认可会中医,往往要熬到胡子一大把时,病号才认可,这种现象导致中医逐渐被年轻人所不齿,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将美好的青春抵押在“老中医”上。
3: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为啥推崇“老中医”笔者年轻时也很渺茫,跟着很多老中医学习,确实感到脉诊难学,随着自己中医经验的积累,逐步开始反思中医脉诊,接近不惑之年,逐步从脉诊的谜团中走出来了,“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寸关尺脏腑定位到底以哪种为标准,至今学院派也无法定论,于是学习中医的人也知道从年轻开始到老了从经验中逐步确定自己取择哪种诊法定下来,这样就是老中医的脉诊真相,但是如果拿出来做学术交流,就会引发大的争议,中医脉诊也就没法教学了,“名老中医”混乱的百家争鸣局面也就在中医界蔓延,火神派,滋阴派,伤寒派层出不穷,中医本来就够乱了,还在分派分帮,其实哪一派也没有多大的实力,挑起中医复兴的事业啊
4:中医脉诊不能定论
     中医脉诊《黄帝内经》中主要在《三部九候论》中讲解,从这篇大论中我们知道谁对人体血流的整体判断,达到后来逐步形成“独取寸口”的脉诊法,而这一命题自古以来又没法定论,中医脉诊也就越来越模糊,如果大家对于现代医学脉管学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中医脉诊其实是血流动力学诊断法,如果这样的话,脉诊就有了现代医学基础,也就自然走出中医脉诊模糊不清的局面,如果这门新型的学科一点诞生,中医脉诊学也就年轻化,中医也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老中医”。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2-25 19:17
中医脉诊为八纲、为伤寒、为温病、为胎气、为胃气,为左心肝肾--右肺脾命。
关键的是中医的脉诊在引导着人们横着看人体、产生立体性形式----脉诊在引导着人们在以脉态为基础以横着着看人体,并产生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这样的立体形态形式。这就中医与西医关键的根本性差别。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2-25 20:58
当今的很多中医,是不敢说实话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25 22:17
刚看到一篇《乱来是中医辨证用药的最高境界》,又看到这个“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看来这个论坛真出高人,出高论啊!中医辨证是乱来,中医诊脉是自古模糊不清。而且用药越乱来,效果越好。脉诊越是模糊不清,才能走出谜团。看来真的是“这个世界真精彩”啊,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5 22:4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5 17:48
你是跟你师母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母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 ...

哈哈,董兄弟,哪个是宾语啊?
明明是放在后头嘛,哈哈哈哈哈哈,董兄弟,言多语失啊•••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5 22:47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5 17:48
你是跟你师母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母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 ...

五十步笑百步,此之谓也。

这个之字前头的才是宾语呐。

指示代词做宾语,古人往往前置•••••••

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6 09: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6 10:06
哈哈哈哈哈哈,董兄弟,我是初级水平......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6 10: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6 11:5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26 08:08 编辑

有关脉诊的实质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之十七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743&extra=


概述:
       评脉也是科学,既不能迷信,又不能不相信。她是根据不同的脉象来推断病情的,可以了解身体是否倾向于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正常脉象,也就无所谓反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另外,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
       那么,什么样的是病脉呢?除了上述的正常脉象之外,均是反常脉象,也就是病脉。之所以称正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平衡状态下、并与各种不同环境相适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脉象;之所以称反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不平衡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可以认为,反常脉象,轻者可称为不正常脉象,重者就是病脉,因为这也符合大多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规律。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疾病的概念,就是阴阳不平衡。也可以认为,一般地说,当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当人体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疾病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道理。其中说的就是,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分离,生命就会终结;介乎平衡与分离两者之间,就是病态。
       如此,具体地病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从这正常脉象“不上不下、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往来和缓而有力”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情况为参照。任何事物的适度,就应该是“无太过、无不及”,通俗地说,就是既不要超出、也不要达不到这个适宜的范围。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 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五、因时而异:
       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反之,均为病理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诊断之。

       六、因地而异:
       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数;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迟而细。南方汗多,而尿结石较多;北方寒凉,则支气管炎较常见。
       七、因人而异:
       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体强者,心脏鼓动脉搏有力,而脉较盛;体弱者,恰恰相反,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故脉细弱。

       八、因病而异:
       外感病脉多浮大,外邪入侵,正气奋起抵抗,自然在边境交战,故脉浮;抗争激烈,故脉大。但脉见沉细者,或为正气不足以抗邪,或为病情过重,正气被迫退却实行防御措施。

       另外,上部病变而脉搏过浮者,其气机上而不下;下部病变而脉搏过沉者 ,其气机下而不上。然而在冶疗方面,过上者,下之;过下者,上之,务使以平为期,则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
       将双臂上举,自是寸部在上,尺部在下。心脏鼓动脉搏有力时,则脉可及寸(远端),否则,尺部或不能及(近端)。故身强者,寸脉亦觉盛大;否则,身弱者,尺脉亦或微细。此即满则溢,缺则亏的道理。


       综述:
       以上略述脉诊实质之大概,以证明脉诊与传统理论中根据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所谓的左寸主心、右寸主肺、左关主肝、右关主脾、两尺主肾等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6 17:2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6 10:17
咱要不耻下问,我治疗的患者就有文言文专科,人家的文言文就是高,知识不是胡蒙的。我的知识不行不会请教 ...

哈哈,咱们不纠结好吗?
董兄弟要是真的很高,那说说哪个是宾语?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6 21:5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6 10:22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文字本义更不是现代引申义,是不是 ...

兄弟啊,之是宾语,那么谁是谓语呢?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7 13:0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7 10:42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看看文字本义,搜一搜:望,〈动〉 ...

哈哈,兄弟很能讲啊。
我想知道的是:谓之神,这个短语中何者是谓语?兄弟无须谈天说地,只说谓语可也。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7 19:3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7 14:17
“望而知之谓之神”句子“望而知之”是主语,谓是谓语,“之神”是宾语,“之神”是谓宾句,“之神”是宾 ...

“之神”是宾语,谓是谓语.

明明宾语在谓语的后头,咋说是宾语前置呢?是不是笑话?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2-27 19:46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7 22:1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7 19:44
院长手法就是高,掐头去尾,编造证据,你的笑话玩的就是好。谓宾句不是宾语前置吗?

Huo霍霍,真的是娱乐明星哎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8 15:16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8 15:14
请你把你的真本事拿出来,按照你的理解译一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 ...


“之神”是宾语,谓是谓语.

明明宾语在谓语的后头,咋说是宾语前置呢?是不是笑话?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8 16:56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2-28 09:00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8 07:28
”望而知之谓之神“译:看到且识辨的人体现象称之为坚挺发放方向性的诊断内容。院长大人,我译错了吗?

还是小董可爱,译得很好!很好!反正我信了,但如果能将举而并之的精髓融于译文中会更好,这是个人意见,望小董老师斟酌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8 17:3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8 09:11
害死罗你就会搞一些挖苦活,你也译一译看看。

阿董啊!我赞同你的译文你怎么还叫我译呢?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3-12-28 19:18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13-12-28 11:32 编辑

把中医诊脈简单地理解为现代脈管血流动力学,是对祖先医学智慧和宝贵实践经验的背叛。
       本人是西学中,30多年的中医实践体会到,中医脈诊绝不可缺失。我不赞同过度复杂 脱离实际的脈诊,但中医诊疗实践中的脈诊內容丰富,对病状的判断是不可缺少的依据。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8 20:3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28 16:56
还是小董可爱,译得很好!很好!反正我信了,但如果能将举而并之的精髓融于译文中会更好,这是个人意见, ...

哈哈,俺也信了。
高人啊,董仲舒有传人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9 03:31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3-12-28 11:18
把中医诊脈简单地理解为现代脈管血流动力学,是对祖先医学智慧和宝贵实践经验的背叛。
       本人是西学 ...

有和兄说得对!
我转此文是让大家讨论,才能对脉诊有正确的认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9 03:41
梁常兵 发表于 2013-12-27 14:13
Huo霍霍,真的是娱乐明星哎

梁兄知道在论坛不能缺少娱乐明星了吧!那边论坛已有两位在这里,只可惜那边坛里的高智海小高同志和寒心不知这里,能通知过来,肯定能活跃论坛,在本坛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能使会员讨论之余轻松一下,不过,还可以不断开发,一吐大师我已通知他,还不见他来,他在这边叫不吐不快.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9 08:5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00:24
害死罗,你用中药依据是什么?

董老师,我用中药的依据是"举而并之"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9 09:55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01:05
咱们就说桂枝,按照你说的就是解表药,轻用就是通补足太阳膀胱经,重用就是泻足太阳膀胱经解表。

先顶起,泻足太阳膀胱经,然后放松,通补足太阳膀胱经.董老师你看对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29 11:2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03:24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运动的一部分,外行问就问不对,与放松有关系吗?

董老师不是说要用举而并之解释药性吗?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9 11:4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07:59
铁腕院长请你译一译文言文: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 ...

奥,那个是状语后置。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9 11:4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11:24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运动的一部分,外行问就问不对,与放松有关系吗?

问世间宾为何物,直教前后乱置?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9 11:48
果然娱乐功能强大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9 11:51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11:49
一个字一个字的译,你译出来看看,说多了没有用,对错就分晓。

难不成是补语前置?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29 21:4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29 11:52
”望而知之谓之神“译:看到且识辨的人体现象称之为坚挺发放方向性的诊断内容。院长大人,我这是一个字一个 ...

举而并之可也。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2-29 22:19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2-29 14:44 编辑

不仅中医的脉诊不能单纯用血流动力学解释,即便是西医讲的血液循环,也不能单纯用血流动力学解释。比如,人在安静时,心脏的功率,仅1,4瓦左右,以此为动力,根本完不成脏器内部及四肢远端的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因为,心脏外科可以证实,换置人工心脏时,人工心脏的功率,仅1,4瓦左右的功率绝对不能用,在比1,4瓦大二十倍时,未必都能满足血液循环的需要。所以,单纯的血流动力学,根本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血液循环。再者,中医的理论和中医的脉诊,以及中医学的整个理法方药体系,都是在没有现代医学基础时产生的,难道都要有了现代医学基础才行??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2-29 22:35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3-12-28 11:18
把中医诊脈简单地理解为现代脈管血流动力学,是对祖先医学智慧和宝贵实践经验的背叛。
       本人是西学 ...

说背叛可能严重了点儿,据我看,主要是认识没到位。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3-12-30 04:49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13-12-29 20:59 编辑
哲医 发表于 2013-12-29 14:35
说背叛可能严重了点儿,据我看,主要是认识没到位。

这种背叛,表现在辨证论治用西医思维,其结果是疗效不好,让病人和医生自己对中医失望,对祖先的智慧生疑。
       可以说,我疗效显著的病类之处方,一定是西医不能解释者。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30 05:59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2-29 22:00 编辑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3-12-29 20:49
这种背叛,表现在辨证论治用西医思维,其结果是疗效不好,让病人和医生自己对中医失望,对祖先的智慧生疑 ...

有和先生说得对,中医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拿出来讨论,才能互相提高,对中医脉诊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也不能盲目的神化和玄化,它是中医四诊之一,它是中西医诊断的不同点之一.

我贴此文的目的,并不代表我的观点,只供大家讨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30 07:5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2-30 00:02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26 01:48
是的,中医的浮夸风让人不敢说实话,中医的现实让人不敢说实话。首先如果说自己不会摸脉,患者就会认为你 ...


看了这篇激昂慷慨的论述,使我想起了南郭先生的故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是的,中医的浮夸风让人不敢说实话,中医的现实让人不敢说实话。首先如果说自己不会摸脉,患者就会认为你不会中医,为了应付也只能装模作样人云亦云了。就像皇帝的新衣明知道衣服不存在也还是大加赞美否则就会被视为另类。”  --------看来,滥竽充数的现象,至今阴魂不散,后继有人。这就是一篇很典型的,很形象的南郭先生的写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30 09: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30 11:5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30 03:37
看来千秋雪先生对我的评价提高了不少,最起码批评也含蓄多了,首先表示感谢。中医里面滥竽充数的人不少,不 ...

董老师,你治的那个脑瘫患儿好了吗?怎么没下文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