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46——哲医著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5 20:57
标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46——哲医著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15 13:00 编辑

【5】“经络”具有承载信息的作用
       创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伟大的学术成就。经络系统承载的信息,令人震憾。若把“经络”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等于埋没了“经络”承载信息的作用,这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为,人体上的任何组织或任何结构,都承载不了“经络”的信息。比如,总的来说,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以“阴阳”和“三阴三阳”为哲学基础,是在“六合”和“八方”的基本形式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六合”代表九州,“八方”代表九州外围渐远之地,“六合”和“八方”合起来,可以概括整个宇宙。在此基础上,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概括了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气脉和腧穴,吸取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病理、天文、历法、地理、气候、音律、五运六气等各方面的学术成就。因此,经络系统承载着大量的宇宙信息和人体生命信息,包括人的局部信息、系统信息和整体信息,乃至多学科融为一体和“天地人”融为一体的重要信息。这是人体上任何组织或任何结构都承载不了的。
       再如,在临床上,经络学说可以指导临床各科对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系统承载的信息,对临床各科各种证候的“辨证论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人体任何组织或任何结构都不具备的作用。
       因此,必须把经络系统承载的信息搞清楚,才能充分发挥“经络”的作用。简述如下:
       1,经络系统承载的基本信息,是阴阳和五行承载的信息。
       “阴阳”和“三阴三阳”都有承载信息的作用。比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阴阳是“道”的载体。所谓“道”,有多种涵义,简单说,主要涵盖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因此,“阴阳”承载着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属性和普遍规律,承载着“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和“阴阳离合”的基本原理,承载着对立双方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和基本内容。在阴阳的基础上,“三阴三阳”承载的信息更丰富,承载着天地万物的基本属性、空间结构、时间秩序、三极之道、衍化、还原、象数、数理、推演等各方面的信息。比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说明“三阴三阳”承载着空间结构。再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这说明“三阴三阳”承载着时间秩序。所以,“阴阳”和“三阴三阳”都有承载信息的作用。
       五行也有承载信息的作用。所谓“五行”,古称五材,不是单指五种物质,而是从物质世界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特性。如《尚书大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白虎通义》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五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也。”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形成、现象和发展变化,都是五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 因此,五行承载着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具有“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基本属性,具有“阴阳”的作用和“三阴三阳”的作用。十二经有五行属性,兼有五行的作用。因此 经络系统承载的基本信息,是阴阳和五行承载的信息。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遍布全身,概括了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等于规定了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因此,在临床上,经络系统最基本的作用,是为临床各科提供了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以及相互联系和和相互关系等最基本的信息。临床各科对生理病理的解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信息。比如,按十二经的阴阳属性,肺和脾属太阴,肺属手太阴,脾属足太阴。大肠和胃属阳明,大肠属手阳明,胃属足阳明。按十二经的五行属性,肺和大肠属金,脾和胃属土。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肺和大肠之间、脾和胃之间、以及肺和脾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再如,心和肾属少阴,心属手少阴,肾属足少阴。小肠和膀胱属太阳,小肠属手太阳,膀胱属足太阳。心和小肠属火,肾和膀胱属水。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心和小肠之间、肾和膀胱之间、以及心和肾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五脏六腑皆如此。所以,《扁鹊心书》说:“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2,经络系统以十二经为主。十二经分手六经和足六经。手六经象天,足六经象地。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概括了一定的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每一经的脏腑组织器官相当于一个系统。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概括了整个人体,并与天地相应,腰以上至头为天,腰以下至足为地。因此,“经络”不仅承载着人体的局部信息和系统信息,同时还承载着整个人体乃至“天地人”融为一体的重要信息。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且认为,人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的组织器官也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因此,在临床上,临床各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视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离不开整个人体的综合信息和自然环境的信息,特别是体质因素和岁运、时令、季节、气候、地域等。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古代医家善于运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可惜的是,在近代,中医临床对五运六气学说的应用越来越少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而是中医学和时间生物学的结合,是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对临床各科提高诊疗质量,确有一定实用价值。
       3,“经络”承载着气血运行规律的重要信息。
       《灵枢•五十营》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这是《内经》论述气行十二八脉与日行二十八宿相对应,是结合天体运行规律阐释“气”的运行规律。所谓二十八脉,即二十八经,包括左右两侧的十二经和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合称二十八经,不包括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这是《内经》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总结。所谓“太阳常多血少气”,是说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有“多血少气”的特点。所谓“少阳常多气少血”,是说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有“多气少血”的特点。同理,各“经”的气血各有特点,不完全相同。
       由于各“经”概括的脏腑组织器官有所不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所以,气脉和血脉的分布有所不同,气血的运行也不同,各“经”的气血有多有少。但是,正常情况下,各“经”的气血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灵枢•五音五味篇》所谓“人之常数”,就是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经络”承载着气血运行规律的重要信息。
       知常才能达变。所以,在临床上,掌握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这是古代医家常用的一种诊脉方法,主要根据气血变化判断病证的归经。临床验证,这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诊脉方法。但是,若使用这种诊脉方法,必须熟识气脉和血脉在各经的分布情况,必须熟识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即“常数”。这说明,掌握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再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是古代医家调整气血虚实的治疗原则。所谓“以平为期”,就是把各“经”的气血调整到正常的平衡状态。这说明,掌握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159——161页)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