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经络论-----对哲医观点的支持 [打印本页]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3 17:58
标题: 经络论-----对哲医观点的支持
             第五章 经络论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维持在常规的平衡的状态。经络论,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即它们的阴阳比值不同。这些区块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

                    第一节 六经说

    六经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热论》、《灵枢•根结》等篇章。

    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对先天阴阳的调节,即无序化与秩序化的平衡状态;所说的“行”,就是说先天之气是运动着的。

    因为,先天之气的运动是不循环的,就像植物生长由下而上那样,所以,《内经》阐述六经时用植物作比喻,而阐述十一经与十二经时则不用。六经说只讲足三阴和足三阳,左右各十二条经脉,皆起于足而上行至头。六经皆为阴,三阴经就像植物的根,是“未出地者”,为“阴中之阴”;三阳经就像植物的芽,是“则(才)出地者”,为“阴中之阳”。

    运动在六经之中的先天之气,联系方式有三:一是表里关系,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二是开、阖、枢的关系,刘衡如据《灵枢经》传本《九墟》校“开”为“关”,当从之;三是阴阳各自的量化关系,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阐述的六经之间三种关系的相互组合,可以用一个正方形的六面体来表示。正方体的相对的两个角定为上下两极,在上的三个面依一阳、二阳、三阳旋转,在下的三个面与一阳相对的面为一阴,与在上的三个面反旋为二阴、三阴。这样,凡是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即为三阴三阳经的表里关系;在三个维度(互成90°)上的两个折面分别为三阴三阳经的的关、枢、阖关系。

    六经的阴阳表里关系并不依一二三相对为表里,而是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六经的阴阳关、枢、阖关系,直接用于辨证,《灵枢•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六经的阴阳一二三关系,与“六经抗病机制”有关。此机制启动后,一曰一经,六曰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某一经虚,则在该曰发病而出现该经脉证。《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曰,巨阳受之……二曰阳明受之……三曰少阳受之……四曰太阴受之……五曰少阴受之……六曰厥阴受之”,是一种根据受寒至发病天数来辨证的方法,十分准确。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它有可能是“潜伏期”,正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潜伏期”之说,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第二节 十一经说

    十一经说,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臂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阴阳系曰月》等篇章中亦有所反映。

    十一经说,是由六经说发展而来,其发展方式有两种,一是合于“天五地六”之数;一是合于“五脏六腑”之数。前者,仍然是六经说,手经被看作是六经的络脉,所谓“六经络手”,其行走方向与六经一样不分阴阳顺逆而皆从末端向心而行;后者,重在脏腑,应看作是十二经说的肇端。

                    第三节 十二经说

    十二经说,主要见于《灵枢•经脉》。该篇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及病症,是经络论中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所以,常常被视为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经络实质”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标的。其实,它只是经络论中的一个部分,若用孤立、简单、直观的思维去认识它,把“经络”当成西医理论中的一个系统,就很自然了。

    十二经说是由十一经说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的方式是,手少阴心经中的一条支脉分出,称为手心主经,以后又把它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个部位阴阳的,而阴阳本身有一种对称性,分出这一经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就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不是任意而为的,客观上只能从手少阴心经分出这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就是因为它的阴阳强度不同,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相同的一个区块内,但这种“相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它区块而言的。在同一个区块中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因其在上,上为阳,相对就比足太阳的“阳”要强一些。因为,手五经中只有手太阴与手少阴两个阴经,手少阴的“阴”要比手太阴的“阴”弱,而足厥阴在足三阴中其“阴”是最弱的,所以,就可以从手少阴中分出一支与足厥阴相对应。

    十二经与六经不同,是调节后天阴阳的,它起于中焦循环而行,伴行营卫,内行气血。这个“气血”概念须与形器论中的“宗气”、“血”的概念加以分辨,经络中的“气血”只是阴阳的代称,是流动的阴阳。因为,经络是调节阴阳的,而阴阳又无流动之义,故用可流动的“气血”代之。关于《灵枢•五音五味、九针论》《素问•血气形态》中三阴经与三阳经血气多少是“天之常数”即自然状态之意的论述,在针刺时,多气者出气,多血者出血;少血者恶出血,少气者恶出气,从《灵枢•骨度》“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知气血多少之论,是为针刺而设,即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浮大易出血是正常的,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细小不易出血可强刺。这里所说的“气血”,既不是经络论亦非形器论中“气血”的概念,只是针刺时所出现的现象,不要因此气血多少的论述而使理论框架的概念模糊。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

    十二经经络论还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调控形器论中的经筋与皮部,经别只贯通表里二经,又称“六合”。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表现还是通过形器论中的形体、器官表现出来,如,十二经筋的“筋”还是形器论中的代表运动功能的筋,只是不同部位的筋分别受十二经的调控,经络本身的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通与不通则生理与病理表现则不同。经络与藏象的联系则是厥阴为木、少阴与少阳为君相火、太阴为土、阳明为金、太阳为水。

    十二经与十一经、六经所行的路线是相同的,只是行走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同一经脉既调先天阴阳也调后天阴阳。

                 第四节 经络实质探讨

    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其经络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说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虽然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但是其各种假说尚难自恰,说服于人。

    通过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二是,手三阴经与足三阳经各自具有先后天两种相反的走向,因此,经络也不可能是某种流动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西医理论框架中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络具有幻肢痛的现象,因此,被截断的肢体也不会再具有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在现代物理学中找到“场”类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笔者提出一个假说: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不是专门从事经络专项研究的,也没有财力从事这项研究。提出这个假说,只是一种猜测,但愿不会给研究者以误导。

                      小     结
    经络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经络,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用三阴三阳命其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之气。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信息影像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组织胚胎学、脑科学与信息学入手。

    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此机制调节六经所行的先天之气,即先天阴阳。

    若用现代医学解释,它就像“潜伏期”。如何理解经络的空间机制与“潜伏期”的时间机制,这就要充分认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称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运动方式。这样就不难理解,经络的空间是做时间运动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13 20:41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13 16:43 编辑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先看前人对经络的认知:

1、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

2、十二经分布规律: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内经.灵枢·经脉》
       1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  、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
       3  、胃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
       4  、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
       5  、心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
       6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7  、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8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10、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11、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
       12、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再说我的论据:
一、十二经是由五行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因五脏配五腑之和等于10,无法与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总数的12相对应,故将“孤之腑”“三焦”拉上凑数。     但还欠少了一个脏,即又牵强地将 “心之包膜”算做一个脏来填空缺。



二、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证实:
        1
、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
        2
、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3
、胆囊不过是替肝脏贮存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其自然不能与心、肺、肝等脏器“同起同坐”。
        4
、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的确是牵强。
        5、大脑如此重要器官,竟然没进入“五行学说”所规定的“经”的范围。
        6、胆囊、膀胱、一个肾等脏器切除后能生存,就说明十二经循环圈是不符合实际的。
    7、伤残后,少一条胳膊少一条腿的人,也能生存,也同样证明十二经循环圈不存在。


       综上所述,经络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针刺的作用,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刺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但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毫无疑问,在科学不发达时期,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淋巴等系统没发现之前,无法弄明白与其对应的生理、病理现象,但能用唯物辩证法做出了客观地认识,将中医理论从“神学”、“玄学”中脱离了出来,使中医学沿着科学的道路向前迈进,单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在历史上经络学说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伟大的。
       因此,坦率地说,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决不是苛求古人,之所以一定要改正其错误,只是为了有利于今后的中医学的“”的发展。如果先人们在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4 23:0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3 20:41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先看前人对经络的认知: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理论怎么没有发现穴位呢?

二、针刺疗法,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有关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集合的怎么指导的针刺疗法?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5 20:5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5: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仁海从来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医经络学说,只是凭主观臆断推论否定经络,这是当今浮躁心态的缩影。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15 21:0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16:50
仁海从来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医经络学说,只是凭主观臆断推论否定经络,这是当今浮躁心态的缩影。

有什么证据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15 21:07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9: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请稍等一下,咱们会专门讨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5 22:0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5 13:05
有什么证据呢?

你看人家哲医,为了研究经络读了多少书啊,你通读过《内经》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15 22:16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18:00
你看人家哲医,为了研究经络读了多少书啊,你通读过《内经》吗?

我没见过内经。哪象您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完全有资格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哟。
——如此读书,还不如不读。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06:4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5 14:16
我没见过内经。哪象您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完全有资格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哟。
——如此读书,还不如不读 ...

《内经》都没有读过,就更不要说《甲乙经》了。不要因为看过几本西医书,就以西医为标准,轻易否定中医的五行、经络学说。要向哲医学习,多读书,深入研究中医。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6 08:48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22:47
《内经》都没有读过,就更不要说《甲乙经》了。不要因为看过几本西医书,就以西医为标准,轻易否定中医的 ...

铁兄读过内经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12:38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6 00:48
铁兄读过内经吗?

不好意思,通读过。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12:4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6 00:48
铁兄读过内经吗?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罗先生怎么看?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6 12:47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04:38
不好意思,通读过。

铁兄,你读的是灵枢素问吧,这不是内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12:57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6 04:47
铁兄,你读的是灵枢素问吧,这不是内

老罗和仁海、亦之及中医爱好者都学习一下吧。王洪图《黄帝内经》教学片(1—8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http://www.baidu.com/link?url=ae ... oamQhLEIlqF0r1cTgm_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6 17:41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04:57
老罗和仁海、亦之及中医爱好者都学习一下吧。王洪图《黄帝内经》教学片(1—8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h ...

铁骨兄,这视频早看过了。你读的是灵素,不是内经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19:5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6 09:41
铁骨兄,这视频早看过了。你读的是灵素,不是内经

不会吧,难道你有秘本《内经》?
作者: 一指春秋    时间: 2013-12-16 20:17
看看专家的评论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6 20:56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12:57
老罗和仁海、亦之及中医爱好者都学习一下吧。王洪图《黄帝内经》教学片(1—8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h ...

学习经典,还是拿个词典自己来读的好,不受误导。王洪图解读内经,就像邓友兰、郭沫若解读老子一样,纯属扯JBD.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6 20:57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19:55
不会吧,难道你有秘本《内经》?

今之《黄帝内经》主要来自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抄本,宋史崧以高丽贡还《黄帝针经》检校之《灵枢》。不过从王冰、史崧点校来看,不像其伪作。整体架构虽有漏遗,但不存在悖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21:04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12:57
今之《黄帝内经》主要来自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抄本,宋史崧以高丽贡还《黄帝针经》检校之《灵枢》。不 ...

据说王冰在素问中参入了自己的私货五运六气七篇大论。不知确否?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6 21:20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21:04
据说王冰在素问中参入了自己的私货五运六气七篇大论。不知确否?

从王冰注解错误来看,不可能是其私货。五运六气比今天的太阳系天文学还发达,王冰个人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6 21:32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13:20
从王冰注解错误来看,不可能是其私货。五运六气比今天的太阳系天文学还发达,王冰个人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 ...

有的人认为,作为医官私藏典籍篇章在古代是要被杀头的。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3-12-16 22:03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维持在常规的平衡的状态。经络论,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即它们的阴阳比值不同。这些区块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一,从以上可以看出,太白侠先生对经络的认识,完全符合中医经典的原意。因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上这种观点,并非哲医个人的观点,而是经络的原意。经络的实质,是古代医家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作用之一,是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说法,等于是用现代语言对经络的直白。
二,太白先生说,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根据经络学说的历史,再准确一点说,六经和十二经的基础是三阴三阳,十一经则是十二经尚缺手厥阴经时的一种称谓,十二经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早完成的足六经,最后完成的是手厥阴经,这是有史可查的。
三,提一点建议。太白先生说,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你这样说用意,我看明白了,你是想说明经络不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但是,你的说法似乎不太严谨。因为,在人的身体上,并不限于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血脉也有这种特点。而血脉也是有形质的组织结构。你考虑一下是不是。
四,最后再建议一点,太白先生,迄今为止,无论中医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的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经典和唐宋以前的先贤除外)。所以,先生既然对经络的认识已合经络的原意,那就尽早将此认识用于指导临床,探索经验。相信,一定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是有感受的。谢谢。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5:3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13:20
从王冰注解错误来看,不可能是其私货。五运六气比今天的太阳系天文学还发达,王冰个人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 ...

,正确,于先生研究经典的造诣很高,本人敬慕已久!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5:40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04:42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 ...

铁兄,这个写得不错呀!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5:41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12:56
学习经典,还是拿个词典自己来读的好,不受误导。王洪图解读内经,就像邓友兰、郭沫若解读老子一样,纯属 ...

有主见,很好!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5:42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2-16 21:46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12:57
今之《黄帝内经》主要来自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抄本,宋史崧以高丽贡还《黄帝针经》检校之《灵枢》。不 ...

太白侠见解深刻,用词恰当,“今之《黄帝内经》”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5:4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11:55
不会吧,难道你有秘本《内经》?

铁兄,我没有秘本《内经》,铁兄认为《灵》、《素》是《内经》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7 06:3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6 21:45
铁兄,我没有秘本《内经》,铁兄认为《灵》、《素》是《内经》吗?

是这样的。可能您们的观点有古之黄帝内经和今之黄帝内经之别。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7 06:42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22:35
是这样的。可能您们的观点有古之黄帝内经和今之黄帝内经之别。

铁兄,确如您说的,我觉得今之内经非古之内经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7 10:50
哲医 发表于 2013-12-16 22:03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 ...

谢谢哲医先生,我现正在读先生的著作,铁兄给传的WORD版,等全部阅读后,再向先生谈心得。若有PDF版就好了,可以随意向后查,与当前页相对照,便于加深理解。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7 10:50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6 21:32
有的人认为,作为医官私藏典籍篇章在古代是要被杀头的。

哪里私藏了,不是无偿贡献于世了吗?再则说了,王冰一脉不私藏典籍,难道就任其被焚而亡佚?文革时期,大量古籍被不怕死的无名英雄们保存下来,王冰是这样的英雄不足为奇。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7 10:51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7 05:36
,正确,于先生研究经典的造诣很高,本人敬慕已久!

罗兄说得俺不好意思了,还得向罗兄学习的。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17 12:4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7 02:50
哪里私藏了,不是无偿贡献于世了吗?再则说了,王冰一脉不私藏典籍,难道就任其被焚而亡佚?文革时期,大 ...

于兄理解有误。不是王冰私藏,而是七篇大论师氏藏之。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17 21:25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7 12:40
于兄理解有误。不是王冰私藏,而是七篇大论师氏藏之。

王冰一脉,这词儿用得很狡猾。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2 17:10
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

有如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是商品交换的本质。神经是媒介,不是经络的本质。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4 11:1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5 21:07
请稍等一下,咱们会专门讨论。

仁海啊,这个“稍”是多长时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4 11:39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4 07:11
仁海啊,这个“稍”是多长时间?

“稍,就是不出两年的意思。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3-12-24 14:38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我也学过这样的说法, 先生能否仔细的谈谈, 奇经八脉是怎么与十二经联络的, 如何调节的,怎么样体现的调水渠特性 ,从哪处穴位点连接到哪处, 能否细致些呢? 谢谢!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4 16:11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3-12-24 14:38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 ...

这是《中医固有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章节。《中医固有理论框架》是对《黄帝内经》的框架式解读,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也就难免挂一漏万。

我试着找到内经原文回答先生的提问吧,仅举冲脉为例,《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4 16:1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4 11:39
“稍,就是不出两年的意思。

仁海啊,这么短的时间,会不会太仓促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4 16:4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4 12:13
仁海啊,这么短的时间,会不会太仓促呢?

仓促嘛,是有点儿。只是同仁们等时间长了会上火,或者牙痛了什么的,那样俺心里会很不安。
因此吧,俺只好劳累自己点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6 17:3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4 16:46
仓促嘛,是有点儿。只是同仁们等时间长了会上火,或者牙痛了什么的,那样俺心里会很不安。
因此吧,俺只 ...

那真是辛苦您了。(这话说得有日韩味儿。)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6 18:14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6 13:34
那真是辛苦您了。(这话说得有日韩味儿。)

没事儿的,俺是农民,到饭店时一般菜都能吃。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28 17:54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6 18:14
没事儿的,俺是农民,到饭店时一般菜都能吃。

好胃口。心情好,胃就好。恭喜你要看哲医的著作了。
作者: 大光明云    时间: 2013-12-31 15:36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4 16:11
这是《中医固有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章节。《中医固有理论框架》是对《黄帝内经》的框架式解读,尽量做到言 ...

谢谢答复,出去一段时间刚回来 ,这是说冲脉;既然说是五脏六腑之海, 怎么个连接通道?

1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怎么个通道,从哪到哪;

2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哪个气街,是肚脐旁开五寸,还是气冲穴?

3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怎么个渗三阴? 从哪个地方开始的?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2-31 16:38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3-12-31 15:36
谢谢答复,出去一段时间刚回来 ,这是说冲脉;既然说是五脏六腑之海, 怎么个连接通道?

1其上者,出 ...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你以为自然水系像你家水管子呐,还这个穴那个穴的。源头不是一个点,入海口更不是一个点,湖泊、湿地、植被是水文调节的重要环节。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1-1 05:3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31 08:38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 ...

太白兄新年好!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1-1 13:05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31 16:38
你这是质问我呢,还是质问《黄帝内经》呢?你能不能不用你掌握的现代文字和医学知识来理解古人著作的含义 ...

首先祝大光明云先生新年快乐!《黄帝内经》构建的经络模型与现代的有很大出入,要想研究需要下很大功夫,这里仅是框架式解读,详解请先生参阅哲医(许进京)先生的著作。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1-1 13:06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1-1 05:30
太白兄新年好!

罗兄新年好!同祝坛友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1 21:13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9: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十九、“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就在此帖中进行探讨哈。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4-1-2 14:3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1 21:13
十九、“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http://www.gtcm.info/f ...

仁海啊,给你推荐几本书,都是生物学也属于基础医学的书,L.V.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傅祖芸《信息论》或香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伊里亚·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看看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方向,是否对你改造中医有所帮助?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4-1-2 16:52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1-2 10:38
仁海啊,给你推荐几本书,都是生物学也属于基础医学的书,L.V.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

谢谢!一定拜读之。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