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二 . 3、有关脉诊的实质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之十七 [打印本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8 21:45
标题: 二 . 3、有关脉诊的实质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之十七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1 13:11 编辑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青岛  仁海诊所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第二部分   五行学说脱离中医学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第三节  有   关   脉   诊   之   实   质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之十七

                                                                   概    述:
       评脉也是科学,既不能迷信,又不能不相信,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她是根据不同的脉象来推断病情的,可以了解身体是否倾向于健康,摸清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进退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又分正常脉象和不正常脉象,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正常脉象,也就无所谓反常脉象。正常脉象即是指:在平静状态下,脉搏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快不慢、往来和缓而有力。另外,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
       那么,什么样的是病脉呢?除了上述的正常脉象之外,均是反常脉象,也就是病脉。之所以称正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平衡状态下、并与各种不同环境相适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脉象;之所以称反常脉象,是因为她是在阴阳不平衡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可以认为,反常脉象,轻者可称为不正常脉象,重者就是病脉,因为这也符合大多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规律。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疾病的概念,就是阴阳不平衡。也可以认为,一般地说,当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身体就不会发生病变;反之,当人体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疾病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道理。其中说的就是,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分离,生命就会终结;介乎平衡与分离两者之间,就是病态。
       如此,具体地病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就从这正常脉象“不上不下、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往来和缓而有力”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不同情况为参照。任何事物的适度,就应该是“无太过、无不及”,通俗地说,就是既不要超出、也不要达不到这个适宜的范围。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异
       一、因时而异:
       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反之,均为病理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诊断之。
       二、因地而异:
       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数;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迟而细。南方汗多,而尿结石较多;北方寒凉,则支气管炎较常见。
       三、因人而异:
       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体强者,心脏鼓动脉搏有力,而脉较盛;体弱者,恰恰相反,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故脉细弱。
       四、因病而异
       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外感病脉多浮大,外邪入侵,正气奋起抵抗,自然在边境交战,故脉浮;抗争激烈,故脉大。但脉见沉细者,或为正气不足以抗邪,或为病情过重,正气被迫退却实行防御措施。
       另外,上部病变而脉搏过浮者,其气机上而不下;下部病变而脉搏过沉者 ,其气机下而不上。然而在冶疗方面,过上者,下之;过下者,上之,务使以平为期,则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
       将双臂上举,自是寸部在上,尺部在下。心脏鼓动脉搏有力时,则脉可及寸(远端),否则,尺部或不能及(近端)。故身强者,寸脉亦觉盛大;否则,身弱者,尺脉亦或微细。此即满则溢,缺则亏的道理。


                                                                 综    述
      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以上略述脉诊实质之大概,以证明脉诊与传统理论中根据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所谓的左寸主心、右寸主肺、左关主肝、右关主脾、两尺主肾等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



                                                            参与辩论交流说明:

        1、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辩论交流,即无论中医、西医、非医务人员、暨欲取消中医之人士均可。

        2、由于参与人士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加之本人才疏学浅,不得不求教于有关老师与同仁、或需查寻相关资料时,回复的时间一定会延迟,届时尚请各位鉴谅。

        3、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师长同仁们不吝赐教,以期碰撞出灿烂的中医思想火花。如此,中医幸甚,于殿生幸甚。

        谢谢大家!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6 18:46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9-19 17:53 编辑

论点: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论据:
第一、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中医诊断学》: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寸口脉脏腑分配法是根据五行分配脏腑、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等理论衍生出来的。
  A、 先看地球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 北方水(肾),右手尺:北方水(肾)
  B、 再看地球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左手寸:南方水(肾);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北方火(心);右手尺:北方火(心)
(亦可有其它脏腑分配法)
  由此可知,传统上用五行学说在寸口配属脏腑的理论,只适应于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这就说明五行学说配属方位的适应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同时也说明,如果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利用五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 在寸口部位分配脏腑,但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则无法用这套理论。
  如此这般,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到南半球时,又如何评脉呢?反之,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到赤道以北来生活时,又如何将五行分配在寸口上呢?
  毫无疑问,在现实中,地球南、北半球人们的脉搏,除了受寒、温、燥、湿等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足以说明五行学说在寸口脉分配脏腑的应用上,是错误的。

第二、脉诊的实质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五、脉诊因时而异:
  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反之,均为病理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诊断之。
      
六、脉诊因地而异:
  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数;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迟而细。南方汗多,而尿结石较多;北方寒凉,则支气管炎较常见。
      
七、脉诊因人而异:
  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体强者,心脏鼓动脉搏有力,而脉较盛;体弱者,恰恰相反,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故脉细弱。
      
八、脉诊因病而异
  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外感病脉多浮大,外邪入侵,正气奋起抵抗,自然在边境交战,故脉浮;抗争激烈,故脉大。但脉见沉细者,或为正气不足以抗邪,或为病情过重,正气被迫退却实行防御措施。
  另外,上部病变而脉搏过浮者,其气机上而不下;下部病变而脉搏过沉者 ,其气机下而不上。然而在冶疗方面,过上者,下之;过下者,上之,务使以平为期,则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论证:
  综上所述,传统上用五行学说在寸口配属脏腑的理论,只适应于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这就说明五行学说配属方位的适应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同时也说明,如果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利用五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 在寸口部位分配脏腑,但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则无法用这套理论。
  如此这般,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到南半球时,又如何评脉呢?反之,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到赤道以北来生活时,又如何将五行分配在寸口上呢?
  毫无疑问,在现实中,地球南、北半球人们的脉搏,除了受寒、温、燥、湿等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足以说明五行学说在寸口脉分配脏腑的应用上,是错误的。如果将双臂上举,自是寸部在上,尺部在下。心脏鼓动脉搏有力时,则脉可及寸(远端),否则,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时,则寸口动脉变短小,尺部或不能及(近端)。故身强者,寸脉亦觉盛大;否则,身弱者,尺脉亦或微细。此即满则溢,缺则亏的道理。如《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同时,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上述证据足以说明,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左寸主心、右寸主肺、左关主肝、右关主脾、两尺主肾等情况,既与临床实际不符,也缺乏理论根据的。故寸口脉应该以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浮主表、沉主里为宜。

结论: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9-19 21:4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9-19 18:00 编辑

十五难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anjing/102-3-1.html#m0-0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9-19 22:00
转贴]中医脉诊为哪般?
作者:李茂春
1:最简单的诊法成为最神秘的诊法
在中医四诊中,望诊本来是最低等的诊法,《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但是到了现在的中医界,脉诊成为最神秘的东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奇怪。
2:“老中医”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的中医相信“老中医”,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被人认可会中医,往往要熬到胡子一大把时,病号才认可,这种现象导致中医逐渐被年轻人所不齿,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将美好的青春抵押在“老中医”上。
3: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为啥推崇“老中医”笔者年轻时也很渺茫,跟着很多老中医学习,确实感到脉诊难学,随着自己中医经验的积累,逐步开始反思中医脉诊,接近不惑之年,逐步从脉诊的谜团中走出来了,“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寸关尺脏腑定位到底以哪种为标准,至今学院派也无法定论,于是学习中医的人也知道从年轻开始到老了从经验中逐步确定自己取择哪种诊法定下来,这样就是老中医的脉诊真相,但是如果拿出来做学术交流,就会引发大的争议,中医脉诊也就没法教学了,“名老中医”混乱的百家争鸣局面也就在中医界蔓延,火神派,滋阴派,伤寒派层出不穷,中医本来就够乱了,还在分派分帮,其实哪一派也没有多大的实力,挑起中医复兴的事业啊
4:中医脉诊不能定论
     中医脉诊《黄帝内经》中主要在《三部九候论》中讲解,从这篇大论中我们知道谁对人体血流的整体判断,达到后来逐步形成“独取寸口”的脉诊法,而这一命题自古以来又没法定论,中医脉诊也就越来越模糊,如果大家对于现代医学脉管学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中医脉诊其实是血流动力学诊断法,如果这样的话,脉诊就有了现代医学基础,也就自然走出中医脉诊模糊不清的局面,如果这门新型的学科一点诞生,中医脉诊学也就年轻化,中医也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老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19 22:28
           A、 先看地球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 北方水(肾),右手尺:北方水(肾)
  B、 再看地球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左手寸:南方水(肾);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北方火(心);右手尺:北方火(心)

     回复:
     把寸口脉分为南半球、北半球,这段论据,出之哪一本书(作者、版次、出版时间……)?那一部经典著作?我们要进行核对!如果拿不出准确的出处,此论据无效。
      是不是自己胡诌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19 22:29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
  
    回复:
       这一段话,中西医概念混搭,不伦不类。没有根据的胡诌。
       【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有什么根据?!热量是西医概念,可以用卡路里表示。迟脉的卡路里低到多少?有什么实验证据?如果回答不出来,这个论据就是错误的!
【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请出示这段话的出处!心脏的正常搏动是西医概念,阳气虚为什么能够引起无力刺激心脏正常搏动?有什么实验证据?!如果拿不出证据,这个论据又是错误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9-19 22:3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9-19 18:28
A、 先看地球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 ...

       把寸口脉分为南半球、北半球,这段论据,出之哪一本书(作者、版次、出版时间……)?那一部经典著作?我们要进行核对!如果拿不出准确的出处,此论据无效。
      是不是自己胡诌的?!
——————————————————————————————————
真正的教条者、、、、、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0 06:3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9 22:38 编辑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
     
回复: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脉诊的实质是什么?请先生把概念交代清楚!
用这四条来分析脉诊的实质!出之哪部经典著作、哪部中医教材,请先生说明!
是不是自己胡诌的?!
       先生出示的论据,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是自己的误读,或者胡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0 06:3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19 22:40 编辑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回复: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脉诊的实质是什么?请先生把概念交代清楚!
用这四条来分析脉诊的实质!出之哪部经典著作、哪部中医教材,请先生说明!
是不是自己胡诌的?!
       先生出示的论据,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是自己的误读,或者胡诌!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9-20 06: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9-20 02:36
有关脉诊的实质现分述如下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越说越掉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0 07:0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9-19 22:54
越说越掉渣

      我只要证据!
    请先生看看诡辩术的手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07:38
     【  事实上,春天阳气上升,万物俱荣,人体也同样具有勃勃生机,因而出现柔中略带刚劲的“弦脉”,并非与肝脏的功能相关;夏季阳气盛极、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有利于散热,外周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浮而大的“洪脉”,心脏的功能亦非如此;秋季阳气渐衰,阴气渐长,天气逐渐转凉,人体为了减少散热,外周血管渐渐收缩,因而出现浮而弱的“毛”脉,如此并不能与肺脏的功能相提并论;冬季阳气极衰,阴气极盛,天气寒冷,人体为了有利于保温,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因而出现下潜的“沉”脉,这同样与肾脏的功能不能相比拟。这说明四季脉搏的不同变化,只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相互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反应,而与五行学说没有必然联系。】
========================================
       回复:仁海先生的论据是他不懂中医的误读!
      1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本意是:
     由于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有更替,阴阳盛衰有变化,所以,反映在人体的脉象上,也就出现了“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特点。这是说:一般情况下正常脉象的变化,“春弦”是全身功能的综合表现,与“肝脏功能”并没有太多关系;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春季对应的是中医的肝,这是中医的说法!“夏洪”是指在全身各脏腑均正常的情况下,在夏季出现洪脉是正常现象!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夏季对应的的是中医的心,与心脏功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余类推。
       
     2   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解释脉象,没有科学根据。
     【夏季……外周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浮而大的“洪脉”,】
     【秋季阳气渐衰,……外周血管渐渐收缩,因而出现浮而弱的“毛”脉】
     【冬季阳气极衰,……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因而出现下潜的“沉”脉,】  
     阳气的盛衰与外周血管的收缩与舒展是什么关系?西医的血管收缩与舒张与脉象是什么关系?请仁海先生拿出科学实验证据!
    或者拿出相关实验的出处也可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08:0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9-21 00:14 编辑

      不就是总而爱拿古人的东东来抬高自己吗?上、中、下分配寸口法是出自《难经》,来反驳吧:
《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
    回复:
  先生引用难经,只能说明难经规定了三部九侯的定义,并没有【找出五行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意思来。】
     先生明白难经这段话的意思吗?!不知道吧!说说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10:07
      论点: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论据:
第一、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
 寸口脉脏腑分配法是根据五行分配脏腑、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等理论衍生出来的。
       ……
上述证据足以说明,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左寸主心、右寸主肺、左关主肝、右关主脾、两尺主肾等情况,既与临床实际不符,也缺乏理论根据的。故寸口脉应该以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浮主表、沉主里为宜。
结论: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
     回复:
     以上都是仁海先生的原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被太白侠驳的体无完肤,欲哭无泪!从鼻子里出来就是辛酸泪。
    先生要用《难经》的上中下替代脏腑分配吗!?你能看懂《难经 , 十八难》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10:16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
       回复:
    膈以上是心肺;膈以下至脐指的是肝脾;脐以下指的是肾!三部者,寸、关、尺也。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
    二者是一回事,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

    先生闹了个大笑话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5-9-21 10:23
请教,脉象的”上下“是否表示强弱?”快慢“表示频率变化?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5-9-21 10:23
请教,脉象的”上下“是否表示强弱?”快慢“表示频率变化?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5-9-21 10:33
脉象是经脉的波动现象,应该可以用现代信号语言来表达。信号的幅值、频率、相位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11:36
        正方对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持怀疑态度,可见对五行学说并非全部肯定,进一步讲,正方对中医典籍也不是全盘接受,这个态度是正确的态度,我方对此表示欣慰,因为,擂台辩论最终目的是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
      回复:
    仁海先生的原话:【寸口脉脏腑分配法是根据五行分配脏腑、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等理论衍生出来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行衍生出寸关尺的脏腑分配!太白侠质问的是怎么样衍生的?
    脉诊,是一种方法,与脉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寸关尺是脉诊时的三个部位。五行怎么衍生出寸关尺?!先有寸关尺,然后,经过很长时间及临床实际,才把五脏配属到寸关尺上!

    李老师,你使用诡辩术,颠倒事实的先后顺序,试图找出阴阳五行学说的错误是徒劳的,诡辩术已经公布于众,再想蒙混过关,诡辩术的把戏玩不成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1 11:47
      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五行的存与废!而不是五行的全部肯定或者部分肯定!先生玩了一个偷换主题的把戏!真是诡辩术运用的滚烂纯熟啊!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的存与废的问题上,双方是势不两立的!
   如何评价阴阳五行学说,是另外一个辩题!不要故意混淆,偷换主题啊!诡辩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2 09:14
         
1
    仁海先生的论点: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论据:
第一、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
    仁海先生原话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是传统理论根据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
                  
     2
   太白侠原话  正方评价,这么武断地说,论据在哪呢,是《内经》说的,还是《中医诊断学》说的啊?不见任何论据与论证,足见反方做学问,全凭想当然。
                                                

   3楼仁海先生的原话 原来正方竟然还不知道寸口脉分配脏腑是怎么得来的,只是感情用事的挺五行,着实让人可怜。如此说来,这一条没必要解释了,自己领悟去吧。
           
    4楼 太白侠原话:麻烦反方自己在这段话中,找出五行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意思来。
    6
   仁海先生的原话 脏腑分配寸口,这是一个学习中医脉诊的必修课。一个合格的中医老师在教授时一定会将其所以然传授给学生,同时,如果老师当时没讲明的活,随着学生中医知识的提高,也会自然而然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您经过思考后,仍然弄不明白,自然还应该向您自己的老师请教。如果您的老师不能胜任的话,您再来与俺探讨如何?
     7楼太白侠原话再一次,请反方自己在自己提供论据的那段话中,找出五行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意思来。
     9楼仁海先生原话 五行学说如何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问题,是一个初学中医者就需明了的常识问题。如果一个自称学习中医三、四十年,又跟大师级中医老师学了十年者,竟不知五行如何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意思来,那么,这是您在学习中医方面没有悟性呢,还是您的老师不胜任?如果您承认你们经常标榜的什么学习中医需要悟性了,而您自己又恰恰缺乏悟性,那么,您需要补课去。俺在这里没有义务教您,建议回您老师那里复读吧。
       10楼   太白侠原话鉴于,反方除了诡辩,丝毫谈不出任何有关学术的言论,建议监督小组锁帖,对该辩题辩论结果进行裁决。
     11   李老师原话  正方对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持怀疑态度,可见对五行学说并非全部肯定,进一步讲,正方对中医典籍也不是全盘接受,这个态度是正确的态度,我方对此表示欣慰,因为,擂台辩论最终目的是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12
    1.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畴,阴阳五行也不例外,阴阳五行不负责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很正常。反方一直在诡辩而不拿出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的论据来,只能说明反方既不懂阴阳五行的内涵,也不懂寸口脉分配脏腑来自于什么理论,把经典中医理论搅和成一锅粥。寸口脉分配脏腑,不属于阴阳五行学说范畴,而属于形体学说范畴,即形体的自相似性,按着现在说法就是全息现象。
   13
    仁海先生原话  原来对方确实不知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根据,只是在盲目地挺五行——结果却不但有辱恩师威名,更是徒增笑耳。
16 李老师原话:关于五行演绎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来源,没有明确提供,但现在不轮我方发言,如果对方不要求提供的话,可以按照对方要求停止讨论。

   
    回复:
      因为仁海先生说 寸口脉分配脏腑是由传统中医五行演绎出来的!作为废除五行的证据说出来的,这个证据正确不正确?仁海先生应该面对问题直接回答。
          2   太白侠原话  正方评价,这么武断地说,论据在哪呢,是《内经》说的,还是《中医诊断学》说的啊?不见任何论据与论证,   
    4楼 太白侠原话:麻烦反方自己在这段话中,找出五行演绎了寸口脉分配脏腑的意思来。
      
     直至辩论结束,仁海先生、李老师都没有做出一次正面回答。而且没有一句学术语言,完全是诡辩。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5-9-22 21: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9-22 05:14
1楼    仁海先生的论点: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论据 ...

年龄大了,不是您的错。能否给自己留点儿尊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9-22 22:0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9-22 13:25
年龄大了,不是您的错。能否给自己留点儿尊严?

   我的尊严就是力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废除了,中国人哪里有尊严?!我个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