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39——哲医著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2-8 21:00
标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39——哲医著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8 13:13 编辑

十一,十二经之筋的病症
       十二经之筋,即十二经筋。其具体内容,是把全身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统称十二经筋。《灵枢•经脉篇》记载了十二经之筋的病症,可以明显看出,十二经之筋的病症,也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而是把全身诸筋的病症归属十二经。分述如下:
       【1】手太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注释]:
(1)其:指示代词。指该经之筋。下同。
(2)所过者:指该“经”之筋所过之处。下同。
(3)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紧掣痛。
(4)息贲: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积。主要症状为胁下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之筋的病症,在本“经”之筋所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掣痛,重者则成息贲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2】手阳明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经之筋的病症,在本“经”之筋所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急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3】足阳明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转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注释]:
(1)脚跳坚:脚部感觉僵硬不舒适。
(2)口僻:指口角歪斜。
       [语译]:
       足阳明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伏兔部)拘紧疼痛,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掣到缺盆和面颊部,或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脸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脸不能睁开,面颊之筋有寒则筋拘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则筋松弛缓纵收缩无力,所以口角歪斜。
       【4】足太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与脊内痛。”
       [校勘]:
1,“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2,“与”原缺。据《太素》补。
3,“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5】手少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释]:
(1)内急:内,指胸中。急,指拘急或疼痛。
(2)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属心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动,如屋之梁,故名。
(3)肘网:“网”当作“纲”。杨上善曰:“人肘屈伸,以此筋为纲维,故曰肘纲。”意思是说,这条筋是肘部屈伸的纲维。所谓“纲维”,有主司屈伸的作用。肘网,是肘部屈伸如受到牵制一样不舒适。
(4)其:指示代词。指肘网。
       [语译]:
       手少阴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胸中拘急或疼痛,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在上肢发病名为肘网,这种病在手少阴经之筋所过之处,表现为支撑不适,转筋或筋痛。
       【6】手太阳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手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校勘]:
1,“手”原脱。据《太素》补。
2,“能”原作“得”。据《太素》、《针灸甲乙经》改。
       [注释]:
(1)臂阴:指臂内侧。
(2)颔:此指下颔。
(3)筋瘘:鼠疮瘰疬之类。
       [语译]:
       手太阳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肱骨内上踝)的缘疼痛,沿臂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等处皆疼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痛引下颌部,眼睛闭合一会儿才能看清景物。若项部的筋拘急,可发生筋瘘或颈肿等症。
       【7】足太阳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小指支,跟踵痛,腘挛急,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校勘]:
1,“踵”原作“肿”。据《太素》、《针灸甲乙经》改。
2,“急”字原无。据《针灸甲乙经》补。
       [注释]:
(1)脊反折:角弓反张。
       [语译]:
       足太阳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小趾支撑不适,或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角弓反张,项背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8】足少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
(1)痫:病名。读xian(闲)音。“癎”的简化字。如癫痫。
(2)瘛:读chi(赤)音。与“瘈”同。抽搐之义。
(3)痉:读jing(胫)音。指痉挛强直。
(4)外:指背侧。
(5)内:指胸腹侧。
       [语译]:
       足少阴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出现疼痛或转筋,病在足少阴经之筋的病症,主要有痫证、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所以,阳证腰向后反折不能前俯,阴证不能后仰。
       【9】手厥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
       [校勘]:
1,“筋”字后原有“前”字。据《太素》删。
       [语译]:
       手厥阴经之筋的病症,在本“经”之筋所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息贲病。
       【10】手少阳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
       [校勘]:
1,“支”字前原有“即”字。据《太素》删。
       [语译]:
       手少阳经之筋的病症,在本“经”之筋所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转筋掣引以及舌卷。
       【11】足少阳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指季胁下空软处。
(2)从左之右,右目不开:引《太素》注:“此筋本起于足,至项上而交左右目,故左筋有病,引右筋目不得开,在筋有病,引左筋目不得开也。”
(3)维筋相交:引《太素》注:“跷脉至于目眦,故此筋交癫,左右下于目眦,与之并行也。筋既交于左右,故伤左额角,右足不用。伤右额角,左足不用,以此维筋相交故也。”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屈伸不利。腘部的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连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疼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阴阳跷脉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互相交叉,左侧的联络右侧,所以,左侧额角的筋受伤则右足屈伸不利,这叫“维筋相交”。
       【12】足厥阴经筋
       《灵枢•经脉篇》:“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
(1)伤于内:房劳过度,耗伤阴精。
(2)伤于寒:阳虚寒盛或感受外寒。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的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疼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阴萎不举。若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
       以上是《内经》记载各“经”所属之筋的主要病症。很明显,这些病症,都是“筋”和有关部位出现的病症,而不是“经”本身的病症。因此,不能把“十二经筋”误解为经络系统的附属部分。
(138——141页)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