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志中医博士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历代伤寒名家都认为小柴胡汤配伍有度,主在半表半里之间,笔者曾师从的山西近代名医刘绍武先生认为,斯方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还可使三焦疏达,内外宣通。30余年来,笔者也用此方,加减治疗外感、肠胃、肝胆、妇科杂病等许多病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本方“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实践意义,兹略述一二,希望同道指教。
老年体虚感冒 运用本方治外感热病非常贴切。一般风寒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者甚多,用小柴胡汤酌加防风、葛根之类透达即可。从临床实际看,很多治感冒的中成药,多为辛凉药,如外感初期即发汗过甚,辛凉容易郁遏,如果体质素虚,则必然导致表之卫气损伤,脾胃受累。蒲辅周先生生前多次告诫我们:“勿犯虚虚实实,冰伏其邪”,即是指此。曾治患者张女,78岁,于2005年2月15日就诊。患者2天前因受凉后感、头昏,周身酸楚,忽冷忽热,胸闷口苦,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感风寒,拟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服药3剂,患者头身疼痛有所减轻,但仍见寒热阵作,纳食减退,苔薄白,脉弦细。此因年高体虚,卫外失固,外邪侵袭,为少阳之分也。故改用小柴胡汤为主:柴胡12g,半夏6g,黄芩10g,党参18g,炙甘草6g,生姜3片,葛根12g,大枣5枚,羌活9g。又服药3剂,诸症悉除。
慢性胃炎呕吐 临床大多数恶心呕吐是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致使出现呕吐的,都有近一时期的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小柴胡汤能疏肝利胆,调和脾胃,调达上下,如果气机升降自如了,既利于镇吐,又有利于全身脏腑功能复常,临床用于治本类型胃肠疾患,收效颇佳。曾治患者宋女,66岁,2005年4月21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胃炎,近来因受凉而感胸脘不适,呃气较频,恶心欲吐,口苦纳呆,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曾在某院门诊用过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服中药20余天,症状无明显减轻。近两日来基本不能进食,食后即呕吐,服西药胃复安等效果也不明显。证属肝气郁结,肝胆失和,横逆犯胃,治当疏利肝胆,降气和胃,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党参各12g,黄芩、半夏、香附、郁金、紫苏各10g,黄连5g,生姜3片,甘草3g,水煎服日1剂。2剂后,呕吐好转,仍腹胀,不思饮食,继予原方加神曲15g,去半夏加王不留行12g,服7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神经衰弱不寐 所谓神经衰弱,往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失眠。病久则肝失调达,阴阳气血不得正常升降运行,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宣畅气血,旋转枢机,故能推动气机,使六腑通畅,阴阳平衡。曾治患者汤女,26岁,右手残疾,2006年1月10日初诊,1年前因失恋郁闷不舒,失眠纳差,曾以西药及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2周前失眠纳差加重,善太息,胸胁胀满,脘痞嗳气,心烦口苦,时恶心,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中焦失和,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王不留行、神曲各12g,党参、川椒、大枣、郁金各10g,珍珠母20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注意精神调摄,移情易志,连服7剂后,夜能安睡,食欲增加,再服14剂,诸症消失。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胆囊切除术的目的是消除,通畅胆道引流,控制。中医对胆囊病有良好疗效。斯病临床多见偏于肝气郁滞、偏于湿热内蕴和偏于火毒炽盛三种类型,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用柴胡疏肝散、汤、茵陈蒿汤等斟酌加减治疗,如果伴有胰腺炎,还宜参合以清胰汤化裁(柴胡、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效果可靠。如曾治李姓患者,男,55岁,于2005年9月1日因“脾大及胆囊结石”而住某院外科治疗。于9月9日行“脾切除及胆囊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住院予以抗炎、退热、支持等治疗,发热不退,且体温上升(39.5℃)。于术后第10天邀中医会诊。症见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尚可,尿黄,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温38.9℃,巩膜黄,属肝胆湿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2g,川楝子10g,赤芍12g,车前子10g,茵陈12g,川椒10g,党参10g,12g,甘草6g,栀子10g,王不留行15g,赤芍15g。服药3剂后,体温降,但仍感头昏头痛,经调治3周,出院而愈。
肾结石术后发热 肾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许多过去需要手术治疗的肾结石,现在可经体外震波碎石或非开放性手术取石,疗效很好,但经碎石后,有的患者出现一些其他症状,以发热者为多。如冯姓患者,女,59岁,2005年1月15日以“多发性结石”收住院。入院后予消炎治疗,3天后体外震波碎石术。术后第3天,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差、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后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仍有低热(37.8℃),第10天再次碎石后体温上升至39.4℃,而且腰痛明显,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数,约中医会诊,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葛根18g,黄芩12g,王不留行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12g,金钱草20g,栀子12g,石苇12g,瞿麦10g,甘草3g,连服三剂,每天1剂,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产后发热 《医宗金鉴》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临床所见,产后发热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其中以感染邪毒为最重。一般治疗产后发热,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然产后多虚,不宜过于发表攻里,但又不可不问证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如治尹姓女,28岁,产后3日,发热不止,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以柴胡10g,黄芩9g,王不留行10g,川椒9g,生姜3g,金银花、荆芥穗、桃仁、红花各10g,蒲公英30g,穿山甲10g,水煎服,每日1剂,药10~20小时,烧见退。服3剂,热已不见,后经调理而愈。
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其病机为寒热虚实夹杂;从其方主治的功用看,治疗杂病可谓天宽地广。可从肝胆为中心,波及脾胃,影响肺气,累及心神,举凡诸多兼证,用本方权宜应变,体现中医方剂异病同治的灵活性,点滴经验,仅供参考。
(全文完)
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罗碧贵收集整理 2013.6.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