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络循行和分布的主要规律
经络的循行和分布,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设计的,主要根据古代医家对人体腑腑组织器官的系统认识和“阴阳离合”的理论,以“圣人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所以,经络的循行和分布规律,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各“经”的阴阳属性有密切关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各“经”的阴阳属性,主要根据“阴阳离合”的理论。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按阴阳属性、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分别归属于各“经”,用“经”和“络”联系起来,构成了经络的循行和分布。
【1】十二经的循行和分布规律
根据“阴阳离合”的理论,“阴阳”衍化“三阴三阳”。少阴、厥阴、太阴为“三阴”,太阳、少阳、阳明为“三阳”,再以手、足和脏腑相配,则为十二经的名称。比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古代医家认为,人体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据此,依次排列足三阳经的起点。分别是:足太阳经起于“至阴”;足阳明经起于“厉兑”;足少阳经起于“窍阴”。足三阴经的起点,也是这样排列的。分别是:足太阴经起于“隐白”;足少阴经起于“涌泉”;足厥阴经起于“大敦”。手六经的起点,与足六经同理,也是按阴阳属性确定的。其起点分别是:手太阳经起于“少泽”,手阳明经起于“商阳”,手少阳经起于“关冲”,手太阴经起于“少商”,手少阴经起于“少冲”,手厥阴经起于“中冲”。按位置说,手在上,故手经皆行于上肢。足在下,故足经皆行于下肢。按阴阳属性说,手三阳经为阳中之阳,手三阴经为阳中之阴。足三阳经为阴中之阳,足三阴经为阴中之阴。并且,脏为阴,故阴经皆配脏;腑为阳,故阳经皆配腑。四肢和躯干内侧皆属阴,故阴经行于四肢和躯干的内侧;四肢和躯干外侧皆属阳,故阳经行于四肢和躯干的外侧。按生理病理特点说,脾与胃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胃主降,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故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肾为主水之脏,膀胱为贮尿、排尿之腑,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故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余皆仿此。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或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经均行于腹面。十二经在腹面的分布,依次是: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
【2】十二经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互相联络,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简称“表里关系”。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这说明,“经”与“经”之间的表里关系,主要根据阴阳属性。因此,脏和腑的表里关系,是归“经”以后确定的。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心包与三焦、肾与膀胱等,在解剖学上,并不是表里关系,但归“经”以后,按各“经”的阴阳属性,则具备了表里关系。
互为表里的两“经”,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变换前后位置:足太阴在前,足厥阴在中),并络属互为表里的脏腑。比如,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属小肠络心,足少阴经属心络小肠。余皆仿此。
十二经的表里关系,不仅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脏与腑之间的联系,所以,对阐释脏与腑之间互相协调的生理功能和互相影响的病理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心火下移小肠;肾失气化则膀胱开合不利等,都可用“经络”的联系来解释。在治疗上,表里两经的腧穴交叉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比如,肺经的腧穴可治疗大肠经的疾病、脾经的腧穴可治疗胃经的疾病。
【3】十二经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的流注次序,即十二经依次衔接的顺序。十二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衔接,最后一经是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再与手太阴肺经衔接,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其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衔接,不是“经”与“经”直接衔接,而是通过“经”的分支衔接。每一“经”都有一个分支,专与相邻之“经”衔接。其衔接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规律:一,阴经与阳经在四肢衔接。二,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三,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需要说明的是,近代医书把十二经的流注次序说成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次序,实际是错误的说法。前已述及,“经络”是论工具,所以,人的“气血”,决不在“经”或“络”中运行,而是运行于各“经”所属的系统。“经络”本身,并没有运行气血的管道或腔隙。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必须纠正以上错误说法。
【4】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分布概况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分布,不象十二经那样规则,与五脏六腑没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分布没有规律性,各“经”之间差异很大。其中,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于足少阴经。带脉横行,如束带绕腰一周,交会于足少阳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等经。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部,交会于足少阴经。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顶,交会于足太阳等经。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于足少阴等经。
另外,奇脉八脉有一个特点,是全部分布在躯干和下肢,而未行于上肢,所以,上肢没奇经。
【5】经别的循行和分布规律
经别即十二经别,属“经”的范畴。十二经各有一个经别。其循行和分布规律,可用“离合出入”概括:“离”是从十二经分出,“入”是进入胸腹腔联系相关脏腑,“出”是从胸腹腔上行头颈出走体表,“合”是表里两经会合。阳经的经别归入本经,阴经的经别合入互为表里的阳经。这样,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其作用,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加强脏与腑的联系,并沟通和联系十二正经未及之处。
【6】十四别络的循行和分布规律
十四别络即十二经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十二经的别络都在四肢部分出,主要沟通表里两“经”,是“经”与“经”互相衔接的分支。其循行和分布的规律是:从正经的络穴分出,走向互为表里的对应之经,阴经的别络走于阳经,阳经的别络走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腹部分出,下行腹部,沟通诸阴经。督脉的别络从骶尻部分出,上行后背及头部,沟通背和诸阳经。除十四经外,其余诸“经”没别络。
(118——120页)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