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手厥阴经别
《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正,别于渊腋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喉咙,出耳后,合于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校勘]:
1,“上”原作“出”。据《太素》改。
[注释]:
(1)别:分别的意思。
(2)属:归属的意思。
(3)合于少阳完骨之下:在耳后完骨下方与手少阳经相合。
[语译]:
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从手厥阴经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完骨下方,与手少阳经相合,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五合。
【10】手少阳经别
《灵枢•经脉篇》: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顶,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注释]:
(1)天:指上。“手少阳经别”别于巅顶,部位在上,“手太阳经别”别于肩解之下,部位在下,二者互相响应,故称“指天”。
[语译]:
手少阳经别,在头顶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11】足少阳经别
《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校勘]:
1,“散之肝,上贯心”原作“散之上肝贯心”。据《灵枢评文》改。
[注释]:
(1)合于厥阴:会合于足厥阴经别,偕行。
(2)别者:指足少阳胆经的经别。
(3)颐颔:“颐”与“颔”通,均指下颔部。
(4)合少阳于外眦:足少阳经的经别在眼内角与足少阳经相合。
[语译]:
足少阳经别,在大腿外侧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与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偕行,进入季胁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于肝脏,上贯于心,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部,散布在面,联系目系,在眼外角归入足少阳经。
【12】足厥阴经别
《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注释]:
(1)合:会合的意思。
(2)别:指足少阳经别。
(3)俱行:偕行之意。
[语译]:
足厥阴经别,在足背上从足厥阴经分出,上行至毛际,会合足少阳经的经别,与之偕行,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二合。
四,十四络脉(或称十四别络)
【1】手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别走阳明也。
[注释]:
(1)别:指别络,属“经”的分支,即“络”,亦称“络脉”。
(2)腕上分间: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的后方。
(3)并太阴之经:与手太阴经并行。
[语译]:
手太阴经的络脉,名列缺。在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从手太阴经分出,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明经;与手太阳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本络脉联络手阳明经。
【2】手阳明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注释]:
(1)曲颊:下颌角的耳下曲处。《医宗金鉴》:“曲颊者,曲如环形,受颊车尾骨之钩者也。”
(2)偏:通“遍”。
(3)宗脉:指总脉、大脉。耳部为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经”总汇之处,故称“宗脉”。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部所汇聚的许多经脉会合。
【3】足阳明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注释]:
(1)嗌:指咽头,即咽峡部。
[语译]: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邻近各经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4】足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5】手少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别走太阴也。
[校勘]:
1,“寸”下原有“半”字。据《太素》删。
[注释]:
(1)系:联系。
(2)属:读zhu(主)音。连接的意思。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连接于眼系。本络脉联络手太阳经。
(108——110页)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