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八) [打印本页]

作者: bianji    时间: 2013-11-8 22:19
标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八)
经络分析人体工作原理概述从能量的角度看人体
自然设计出人这么一个生物的目的是什么?前面我们总结了生命的目的性。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生命体,当然也具有生命的目的性。人体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可以与日月齐寿。为此,
第一, 他必须首先从外界主动获取能量;
第二, 他必须要适应环境,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分析判断、采取适当的方式,把自己内部状态调整到与内外部环境相协调的正确状态。当然正确的反映和判断是和身体每一部分的功能状况息息相关的。
第三, 他必须可以复制自己。
所以身体必须有一种机制来保证,全身每一处的细胞都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如果出现异常必须可以自我修复,以使自己回复到正常工作状态。细胞要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是要依赖于局部的生化环境,所以,人体生化环境也必须可以监测起来,以判断人体的生化环境是否符合细胞生长和正常发挥功能这一要求,人体也应该可以自我修复自己的生化环境。
人体由有形的肉体——“硬件”和对肉体进行控制的“软件”构成,共同达到人体的目的性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就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人体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中医认为阴阳是人体的根本,阴代表物质,就是我们的肉体;阳指能量。我们人体处处需要能量,如果人体不能主动释放能量,那么人也就死了,只剩下肉体——阴了,所以我们就从大家常常忽略的能量视角切入,围绕人体能量的释放而展开叙述。
人体的能量从哪里来?一定是从我们的食物中获取。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食物不在我们身边,一定是要靠我们主动去获取,所以,我们的肉体就赋予我们有力的双腿可以快速地移动我们的肉体;赋予我们灵活的双手,让我们可以获取食物(当然我们的手脚也可以用来对付危险)。食物到手之后还不是身体可以利用的能量,所以,就通过牙齿、口腔的咀嚼做初步消化,通过胃再做进一步的消化,把食物分解成为身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后在肠道进行吸收。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这时还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必须靠氧气氧化人体的葡萄糖才能释放能量,所以,自然就设计我们肉体中的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胞构成的,细部活动是需要能量的,释放能量的两个必须条件就是营养物质和氧气,而这两者主要是从血液中提供,所以自然就赋予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心脏的第一级泵血,把血液泵到全身动脉。由于人体的细胞很多,而所有的细胞都需要血液提供氧气和营养,所以,人体的血管从动脉出来是越分越细,最后形成直径只有几微米的毛细血管,散布到全身所有细胞的附近,这样局部细胞附近就会都有血管供应氧气和营养。毛细血管非常细,仅仅靠心脏的泵血力量是不足以把血液送到这些毛细血管的末端的,所以,我们人体的动脉血管都有由神经末梢驱动的平滑肌(对于毛细血管称为括约肌),这些肌肉一方面,可以控制血液的流量和分配;另一方面,起到二、三级泵血的作用,是心脏的接力者,把营养物质和氧气快速挤过血管,回收二氧化碳,同时也推动经脉的运行。
由于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细胞营养提供的中心,所以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成分必须相对稳定,杂质要少,虽然肝脏和淋巴系统可以对血液环境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不够,因为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只能清除一些小分子的物质,淋巴系统虽然可以消灭细菌等大块的人体垃圾,但是还有一些人体难以处理的垃圾怎么办呢(比如:被冻伤、冻死的细胞,蛋白聚糖、组织胶体等)?自然就赋予人体经络循环系统,一方面运输人体难以消灭的大块垃圾;另一方面,也使局部细胞释放的热能能够迅速地传导出去,维持身体各处温度的均衡,更重要的是保证细胞的生存环境正常。经络本身没有动力,经络运送物质是借助外力来完成的,经络运送物质的动力来自微血管的舒缩运动。
神经系统
由于人体要对外界的环境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人体就有眼、耳、鼻等感官系统,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外部的各种信息,而后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作最终的分析判断。
人体要正常工作,就必须有稳定的、适合细胞工作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是以结缔组织为核心的,所以自然就设计人体,具有各种各样的内部环境检测器——这就是体内的各种感受器和肥大细胞,当细胞的生存环境出现异常后,这些检测器能够迅速检测出问题所在,而后以痛觉[20]的形式迅速通知神经系统,做出决策和判断,产生各种反应。因为要解决问题都必须要能量,所以,解决的办法一般都是增加该处的血液供应,加强该处的血液搏动,给局部送来大量的营养和氧气,使局部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加强工作,而产生的垃圾除血液循环带走一部分外,另外一部分则通过血管的舒缩运动带动经络运行的方式把垃圾运走。
人体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死亡,所以,人体必须要产生新的细胞来代替死亡的细胞,并把死亡细胞清除出去,这些靠什么来完成,靠的就是结缔组织所形成的细胞外基质,及时启动干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细胞,而后再把新的细胞迁移到死亡细胞的位置,代替死亡的细胞。所以,结缔组织对于人体非常重要,是生命之‘体’,功能细胞则为生命之‘用’。
神经系统收集从外界、内部传送过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之间的有序电脉冲活动,有些类似于我们电脑的微处理器和在微处理器中运行的“软件”。神经系统本身就是处理器,神经元之间的有序活动所形成的策略、方法、规则就是神经系统的“软件”。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是设计一个非常强大的处理器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再设计一个非常复杂的软件来处理它;还是运用分级集散控制[21]的方法来实现呢?当然是分级集散控制的实现方法要科学。因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处理器和异常繁杂的软件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这一点做工程设计的人是最清楚的。我们人体采用的正是后面一种最合理的工作方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11]和推理分析来看,实体器官五脏六腑似乎都有自己的本地神经控制系统以实现对局部的快速控制,这是第一级控制,与这一级平行的还有局部生化环境的检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控制神经合在一起又有一个高一级的整体的控制,用于协调彼此的关系,比如血液分配等,这是第二级,和这一级平行的还有生化环境的控制以及体表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等外部的信息输入系统;最高一级就是我们的大脑,它可以对所有的上传的信息做最后的分析、判断并下达相应的命令。
人体就是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上,逐渐控制的,这样控制也是最为稳定的、最可靠的。所以,人体内脏先有肠神经系统,有后交感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有大脑这个最高级的控制系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设计的人体还是非常科学的。当然除上面说的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人体还有一个调节系统那就是由体液、激素组成的化学控制系统,主要是让人体提前应对有规律变化的环境因素,其核心为生物钟。
人体能量的释放和血液活动息息相关
汽车为什么能够在地面上飞驰,是靠燃烧汽油释放化学能所致;晚上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是电能;我们天天打交道的电脑,如果没有电流提供能量就只能是一堆废物而已。我们的生活处处需要能量,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需要能量,万物的生长离不开能量,我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因为太阳所提供的太阳能是所有生命的能量的最终来源。
我们人体也不例外,人体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能量,我们说话需要能量,我们走路需要能量,我们心脏的跳动需要能量,我们的呼吸需要能量的推动,我们人体细胞的生长需要能量,我们身体细胞的修复需要能量,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能量,我们思维活动等等都需要能量来支持。能量无所不在,我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需要能量,活人与死尸的根本区别就是,死尸自己不能主动释放能量了,主动释放能量的机制不工作了,按照祖先的话就是魂魄飞走了,灵魂已经离开了肉体(人体为什么可以主动释放能量,它的工作机制如何?我们现代科学还无法解答,还是一个谜,可是我们的祖先却是这样解释这一问题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叫“魂”的灵异的东西寄居在人体的原因,“魂”飞走了,人体就不能主动释放能量了,所以人也就死亡了。这也可以间接说明《内经》魂魄神志意不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分类。)
那么我们人体所有一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一小部分是靠无氧酵解葡萄糖来获的,人体所需要的绝大多数能量是要靠三羧循环,氧化葡萄糖来提供能量,要靠氧气“燃烧”人体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氧气从哪里来,当然是靠肺脏的呼吸活动来提供,但是运输氧分子的载体是什么?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在哪里?在血管中。载有氧气的红细胞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组织的,靠心脏的第一级泵血和微循环的第二级“泵血”。
所以,“群体调查资料表明,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和基础代谢率一样,并不和体重成正比,而是和体表面积呈正比[9]。”文献9和上面的分析,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血液充足对于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陈玉琴循经指压法创始人陈玉琴老师的重要观点。
第二, 血液一定要流动才行,才能让身体释放能量,所以必须适当地运动,气功也最好是内外功同时双修才好。 外功锻炼肌肉,使血液流通加速;内功使身体对血液的控制自如、对病邪敏感。身体局部稍有问题就可以立即检测出来及时报告给大脑,通知神经系统,加强该处的血液循环,把“病邪”(体内的垃圾)清除。
第三, 心脏每次的泵血量是关键,微循环的第二级泵血也非常重要。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功能强健的心脏和活跃的微循环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 人体血液的流动量是和身体释放的能量基本上成正比。
第五, 静息代谢率[10]、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都与人体的表面积成正比说明:人体不活动时身体的能量主要用于释放热量,保持体温恒定,这也说明人体血液的流动是和身体释放的能量基本上成正比。这也说明肥胖者多病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肥胖者表面积大。
控制血液流量的“硬件设备”
人体的血管可以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
血管从心脏出来反复分支,越走越细,从大的动脉,变成小动脉,再变成微动脉,再到真毛细血管,最后深入到组织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弹性纤维少,平滑肌增多,可以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收缩或者舒张,改变管径的大小,从而改变局部的血流量。[12]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血管,相互吻合成网。毛细血管中最重要的是真毛细血管,又称交换血管。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又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它的收缩和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启,因此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12]
微动脉管壁有环行的平滑肌,其收缩和舒张可控制微血管的血流量。微动脉分支成为管径更细的后微动脉。每根后微动脉向一根至数根真毛细血管供血。真毛细血管通常从后微动脉以直角方向分出。在真毛细血管起始后端通常有1-2个平滑肌细胞,形成一个环,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该括约肌的收缩状态决定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12]
静脉:
运送血液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的血液首先进入微静脉,再一级一级聚集到小静脉,再到大静脉,最后回到心脏,就像小溪汇成大河一样。静脉血管有静脉瓣,呈半月形,通常成对排列,具有防止血液逆流或者改变血流方向的作用。与相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较薄,管径较大,弹性较小,收缩力微弱,可容血量较大。[12]
毛细血管的血液经微静脉进入静脉。最细的微静脉管径不超过20-30μm,管壁没有平滑肌,在功能上有交换血管的作用。较大的微静脉管壁有平滑肌,在功能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的舒缩状态可影响毛细血管血压,从而影响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和静脉回心血量。[12]
测量一个器官的血流量时,常可见到在一定时间内其血流量是稳定的。但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微循环中单个血细胞的移动速度,则可看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微血管中的流速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同一血管在不同时间内流速也有较大变化。其原因是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部位发生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称为血管舒缩活动。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舒张时真毛细血管网开放。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这样看来,人体的许多细胞平时应该都处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状态。笔者加注)血管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有关。毛细血管关闭时,该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中代谢产物积聚,氧分压降低。代谢产物和低氧都能导致局部的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及毛细血管开放(舒张时产生负压,这样有利于二氧化碳等人体的废物回流血管,笔者加注),于是局部组织内积聚的代谢产物被血流清除,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收缩,使毛细血管关闭。如此周而复始。当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愈来愈多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生舒张,使愈来愈多的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从而使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交换的面积增大,交换的距离缩短。因此,微循环的血流量和组织的代谢活动水平相适应。[12]
所有这些引用的资料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自如地控制身体任何一个地方血管大小、开放的真毛细血管的数量,从而控制流经局部的血流量,也就可以间接控制局部组织能量释放的多少了,当然也可以控制血液的流向。无论是从局部小地方,比如几根真毛细血管、到微动脉、再到范围更大一些的小动脉、一直到大动脉都可以自如地控制了。从控制的角度来说,“硬件”环节,已经非常完备了,关键是如何控制的问题,也就是“控制软件”如何控制了。这里引伸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体的疲劳有时后是不能靠休息来解除而必须靠运动来消除,当疲劳是由于人体局部产生垃圾所致时 。
微循环
前面我们提到了微循环,这里再次专门提及,是由于微循环对于人体非常重要,人体的经络和它息息相关。自然为什么要为人体设计微循环呢?是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组织、细胞都是需要能量的,为了使组织细胞能够及时迅速地释放能量,就必须使所有的细胞附近都有血管可以及时供应释放能量的材料,所以我们的毛细血管是遍布全身的,深入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人体的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丝二十分之一,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这些毛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用可以分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有人估算过,如果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之巨,这样血液从心脏泵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显然,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的,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毛细血管太细了。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把血液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呢?那就是靠毛细血管自身的括约肌的自律性运动才能将血液以海涛方式灌注进细胞。这些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括约肌的自律运动实际上为血管起到了第二次泵血的作用,变成了人体的“第二心脏”。从作用上来说,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一心脏”[12]。这些微循环的知识得感谢我们的修瑞娟教授,是她开启了微循环之门。当然从分析推理的角度看:全身所有的毛细血管都不停地自律运动?应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受到刺激有要求时才开始自律运动,或者受刺激后自律运动加强。(“独动不休”)
微血管括约肌的自律运动和经络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括约肌的自律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才最终推动经络的运行,这我们后面再分析。
经络是人体运输营养和垃圾的通道
真毛细血管又被称为交换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交换营养和废物的地方。毛细血管的管壁是一层细胞膜,是具有通透性的,就像一个筛子一样,大的东西是无法漏出的,只有小分子的物质,比如:二氧化碳、氧气、乙醇、肌酸、乳酸等小分子物质才能畅通无阻,大分子的东西是跑不出去的、当然正常情况下周围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也是没办法进入血管的。红细胞要穿过毛细血管管壁必须靠自己先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才能爬出毛细血管,当然白细胞也一样。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中的氧气是先从血红蛋白中解逸出来,再以扩散的方式穿透毛细血管壁的,所以,血液循环是小分子物质和氧气的运输通道。
人体每时每刻都有细胞死亡,正常凋谢的细胞由巨噬细胞分解它,但巨噬细胞本身消灭几个凋谢细胞后自己也要死亡;外面的冷热空气也有可能烫死或者冻死细胞,这些所有的、大的物质是不可能透过毛细血管回到血液循环中的;因为毛细血管的‘筛网孔太细了’。在血管外面的‘大块’垃圾是没办法走进血管的,身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也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如果血管外面的“垃圾”进入了血管内部,这样会污染血液,使血液变质,所以,人体的毛细血管比较致密,把这些人体的垃圾堵在血管外面是对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么这些人体的“垃圾”靠什么来排出体外的呢?从《黄帝内经》以及各种资料看,这一通道就是经络,所以《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
自然这样设计还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假如:这些大块的死东西,也可以回到血管中,那么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必定很大,如果这样的话,红细胞等细胞就很容易漏出,血液就会损失严重,都跑到血管外了。另外一方面,垃圾都跑到血管内会如何?血液必定会变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种变质了的血液,再流到全身各处会如何?而且垃圾越多,肝、肾的工作量就会剧增,心脏的工作量也会剧增。你说把清水泵到指定的地方和把泥浆泵到同样的地方,哪个工作量大,当然是泵泥浆到指定的地方要消耗更多能量,所以人体毛细血管只允许小分子的物质透过血管壁是正确的设计。
但是人体有时会产生大块的垃圾,那么这些大块的垃圾是如何运输的呢?从这个细胞穿过另外一个细胞?不可能,因为要穿过细胞膜,可是细胞膜也是致密的。淋巴管也不可能,因为淋巴系统的功能现代解剖学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是属于免疫系统。唯一可能的就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ECM)。
为什么经络又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呢?我们先以肠胃的上皮细胞如何吸收营养物质为例分析一下。
首先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上皮细胞吸收某些营养物质是一个耗能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吸收的过程。
第二,肠胃的上皮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到达附近的毛细血管是有一段距离的,从解剖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上皮细胞都紧挨着一根毛细血管的,是许多细胞才共有一根毛细血管的。这就是说,上皮细胞吸收营养后,营养物质从细胞内到达血管至少要穿越细胞膜和血管壁两道关卡。对于小分子物质,比如二氧化碳、乙醇等由于自身分子量很小,体积很小,所以可以自由穿越、扩散到浓度低的血管内。(这可能也是《黄帝内经》说酒的性质剽悍的原因吧,因为乙醇是小分子物质。)可是其它的营养物质呢?比如:脂肪、多肽、葡萄糖、乳糖等大分子营养物质呢?对于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的耗能吸收,从肠道吸收穿过细胞膜的;同样的营养物质在同一个细胞的一侧是主动耗能方式吸收,在另外一侧却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越同一个细胞的另一侧细胞膜,于理不通,从分析上来说,应该有别的物质在另一侧细胞膜的外面起到介导的作用才能够说的过去。上皮细胞的另外一侧是什么,是细胞外基质。
第三,细胞间的组织液并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液体,而是呈溶胶状的营养物质胶体,而且不少营养物质(中医称为‘精微’)的分子比较大,是很难穿过细胞膜自由扩散到血管的,这些物质的穿越可能都需要细胞间充质(结缔组织)的帮助,具体是如何帮助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一定不是简单一句话“自由扩散”就能把问题说明了的。
我们一般做生化实验都是把细胞,放在营养液中培养,营养液是液体,可是我们身体细胞的真实生存环境是在胶体的环境中,在胶体的环境中,大分子营养物质的扩散是要慢很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营养液中的细胞都是球形的原因。可是我们身体细胞在结缔组织胶体环境中,表现为各种空间形态,所以,我们不能拿细胞在营养液中的表现等同于它在人体的真实环境中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肯定经络和细胞外基质密切相关。那么细胞外基质是什么呢?有些什么特性呢?从相关的资料可以知道[12]:细胞外基质(ECM)是一种胶状物质,主要由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粘连蛋白、氨基酸聚糖、蛋白聚糖以及弹性蛋白等构成。它的生理化学作用现在知道的有:
• 1.影响细胞的存活、死亡:如上皮细胞脱离ECM则发生anoikis,称定着依赖性。
• 2.决定细胞的形状: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ECM,介导的细胞骨架组装的状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
• 3.调节细胞的增殖:如定着依赖性生长(anchorage dependent growth)。
• 4.控制细胞的分化:如,成肌细胞在纤粘连蛋白上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的表型;而在层粘连蛋白上则停止增殖,进行分化,融合为肌管。
• 5.参与细胞的迁移:细胞的迁移依赖于细胞的粘附与细胞骨架的组装。
因为身体每时每刻都有不能处理的“垃圾”,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可能产生这样的“垃圾”,所以,自然设计的人体就有小的孙络,大一些的络脉、再到更大的经脉。就像我们自然界的小溪汇成小河、小河汇成大江一样。经脉运行是时刻运行着的,只是运行的强度太弱我们平时察觉不到而已,当经脉的运行加剧加速之后达到一定的强度从大脑的信息抑制与竞争中冒出来的时候就表现为我们对循经感传和得气的感觉了。
经络的实体结构之一很有可能是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蛋白聚糖和氨基酸聚糖。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理由是: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氨基酸聚糖还有两个特性。
一是、可以结合大量的水分;
二是、“蛋白聚糖吸引和聚集Ca2+…,蛋白聚糖分子之间隙又可使磷酸钙以微晶胶体形式存在”。[13] 摘录[13][17] 说明:经络实体是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氨基酸聚糖不是凭空臆测的。所以,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氨基酸聚糖是经络中运送营养和大块垃圾的实体物质。
不过经络的实体结构应该还包括:神经系统和微血管。
穴位的物质基础
从已有的实验或者解剖学证实,经络和穴位的物质基础如下:
① 通过解剖发现,穴位附近的毛细血管是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也是平行排列的,两者排列的方向和经络线的方向基本一致。在毛细血管的周围,密集了很多肥大细胞。[14]
② 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是一种长程有序的物质,是五根原胶原纤维搅在一起,中间有很多的空隙,在太阳光下看,明显看到它有光学效应,成液晶状态。把胶原纤维的样品放在红外光谱仪里,光的通透率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光纤一样,所以胶原纤维能很好的传导红外光。[14]
③ 研究发现,穴位皮内微血管群具有同步舒缩的特性,而非穴区没有舒缩性。同一条经络穴位的频率是一样的,而不同经的穴位,其舒缩频率不一样。初步结果显示,针灸不但能极显著地加强同经异穴区皮内微血管网络自律运动的同步舒缩,使穴位区的收缩、扩张幅度明显增强。[15]
④ 初步发现,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CaPKFeZnMn等。[16]
⑤ 传统经络图上的穴位位置均为点状钙富集区,其含钙量较在非穴位区高数十倍,较非经非穴位区高100200倍;点状钙富集区之间的纵向连线,呈一含量不等的钙纵向富集带,其含量较非经非穴区组织高数倍至十数倍,这两条纵向钙富集带与传统经络图上的胃经、胆经经脉的走向相吻合。[17] 下图为钙富集带图,从《科学通报》拍下来的。


这些资料说明穴位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是通过科学验证的,是无容置疑的,不是凭空臆测,经络虽然还没有完全被实证科学所验证,但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